古籍里的注,校,释,笺都是什么意思,有区别吗?
注:注义于经下,若水之注物也
校:应该是校对的意思
释:顾名思义,就是解释它的意思
笺:表识之也,表明古人之意或断以己意也
应该就是这样了 00
注疏是注文和疏解的合称,对于文章或书籍正文做解释的文字称为注,或注解、注释,对某些典籍、古文献做注始于汉代。
词目:注疏
拼音:zhùshū
例如:《论语注疏》,又称《论语正义》,又称《论语注疏解经》,魏何晏注,宋邢昺疏,二十卷。《论语注疏》是十三经注疏中的一种,吸收了北宋以前人的注释,保存了不少古注。
按照训诂学的传统,古人注疏向来遵循“注不离经,疏不破注”的原则,人们对“增字解经”向来是非常忌讳的。这一原则一方面有利于避免臆说与生造,但另一方面也有辞费啰唆,甚至知错不改的时候。
扩展资料古书注解的基本体例主要有三类:
1传注体:是经汉代学者奠基的以解释先秦文献词句为主的一种体例。
2义疏体:是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一种体例。
3集解体:是汇集众说的一种体例。
先秦是我国学术昌盛的第一个重要时期,流传下来大批典籍、文献,但由于语言的发展,文字的变迁,史料的缺遗和分散,汉代人已很难读懂,从而一些学者专门为这些古书做注解。
注解又有传、笺、章句等名称。传,有转授、相承师说的意思,一般指阐明经义;笺,是说明作者的用心,或断以己意;章句,指分析正文的章节句逗;它们是各有不同角度的。
及至唐代,许多汉人的注解也已不易理解。于是产生了新的注解形式,即注解者既注解正文,也注解前人的注解,也就是总的加以疏通,这种注解称为“疏”,也称“正义”,如《周礼》有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尚书》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等。
宋以前注和疏是分别印行的,后来则合为一本书,一般的排列是先注后疏,合称注疏。
汉代学者主要是注解经书,后世历代学者对许多重要古籍均从事了注解工作,注解的内容、范围、体例也日益扩展和完善,如所注的范围有词语的音义,来源;引文、典故的出处;人名、地名、年代、方位和史实的考证;以及划分段落,串讲大意等等。注解的方式又有夹注、脚注、篇末注等等。
注古籍即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
注古籍即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学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
训诂学的分类:
训诂学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训诂学包括音韵学和文字学,狭义的训诂学只是小学中与音韵、文字相对的学科,也有人将训诂学分为新旧两种。
也有人将训诂学分为新旧两种。语言学家王力在1947年的《新训诂学》中提出“必须打 破小学为经学附庸的旧观念,然后新训诂学才真正成为语史学的一个部门。”
周大璞在《训诂学要略》中也说“训诂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词义和词义系统,他的首要任务就是研究语义发展演变的规律。”新训诂学是相对旧有的训诂学而言的 。
扩展资料:
训诂学的研究方法:
1、互训,用同义词互相解释,如“老,考也”;“考,老也”。
2、声训,用声音相似意义相同的字解释,如“衣,依也”,说明这个“衣”在古书中是当作“依”的意思。
3、形训,用字形说明其来源和意义,如“小土为尘”,说明“尘”字的意思是“小土”,这个简体字也是由此产生。
4、义训,用当代的词义解释古词的意义,如“明明、斤斤,察也”,是说“明明”、“斤斤”的意思是“察”。
-训诂学
古籍里的注,校,释,笺都是什么意思,有区别吗?
本文2023-10-06 07:35:5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3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