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基本解释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5收藏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基本解释,第1张

在古代,丝绸就是蚕丝(以桑蚕丝为主,也包括少量的柞蚕丝和木薯蚕丝)织造的纺织品。现代由于纺织品原料的扩展,凡是经线采用了人造或天然长丝纤维织造的纺织品,都可以称为广义的丝绸。而纯桑蚕丝所织造的丝绸,又特别称为“真丝绸”。

汉族劳动人民是首先发明并大规模生产使用丝绸的民族,其制作的丝绸制品更是开启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史称“丝绸之路”。

从汉代起,中国的丝绸不断大批地运往国外,成为世界闻名的产品。那时从中国到西方去的大路,曾被欧洲人称为“丝绸之路”,中国也被称之为“丝国”。

汉族劳动人民从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发明了养蚕、缫丝、织绸的技术,给人类的物质文明作出了极其光辉的贡献,这是中国的光荣,也是中国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

丝是桑蚕在桑树上所吐出的纤维。蚕丝是一种生态学非污染的天然纤维。具有其它纤维及加工品无可替代的独特性能和无可比拟的旺盛生命力。经过染织而成的各种色彩绚丽的丝绸面料,更易缝制加工成各种高级成衣和室内装饰品、旅游纪念品及众多工艺美术品,难怪国外消费者将丝绸誉为“美的源泉”。另外,用真丝绸为衣料做成的丝绸服装,对人体有保健作用。自古以来,真丝就有"丝绸皇后"的美誉。到了现代,人们又赋予了它"健康纤维"、"保健纤维"的美称。因此,真丝纤维的保健功能是任何纤维都无法相比的、无法替代的。真丝纤维中含有人体所必须的18种氨基酸,与人体皮肤所含的氨基酸相差无几。故又有人类的"第二皮肤"的美称。穿真丝衣服,不但能防止紫外线的辐射、防御有害气体侵入、抵抗有害细菌,而且还能增强体表皮肤细胞的活力,促进皮肤细胞的新陈代谢,同时对某些皮肤病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另外,由于特殊的吸湿性和透气性,还有调节体温、调节水份的作用。 丝 绸 发 展 简 史 专家们根据考古学的发现推测,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中期,中国便开始了养蚕、取丝、织绸了。到了商代,丝绸生产已经初具规模,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有了复杂的织机和织造手艺。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蚕和缫丝织绸的国家,中华民族的祖先不但发明了丝绸,而且昌明丝绸、利用丝绸,使其在服饰上、经济上、艺术上及文化上均散发出灿烂光艺,进而使丝绸衣披天下。被称为三大名锦的古代四川蜀锦、苏州宋锦、南京云锦是丝织品中的优秀代表,至今在世界上仍享有很高声誉。因此,丝绸在某种意义上说,代表了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 随着战国、秦、汉时代经济大发展,丝绸生产达到了一个高峰。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生产丝绸,丝绸的花色品种也丰富起来,主要分为绢、绮、锦三大类。锦的出现是中国丝绸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把蚕丝优秀性能和美术结合起来,丝绸不仅是高贵的衣料,而且是艺术品,大大提高了丝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影响是很深远的。到了秦汉时期,丝织业不但得到了大发展,而且随着汉代中国对外的大规模扩展影响,丝绸的贸易和输出达到空前繁荣的地步。贸易的推动使得中原和边疆、中国和东西邻邦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这条路从古长安出发,经甘肃、新疆一直西去,经过中亚、西亚,最终抵达欧洲。公元前126年,在汉武帝的西进政策下,大量中国丝绸通过"丝绸之路"向西运输。经过魏晋北朝发展到唐代,中国丝绸发生了很大变化,它一方面条贯、折衷传统遗产,另一方面又兼容了外来技术、纹样的优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长期战乱,造成对黄河流域经济的严重破坏,到了隋代,中国蚕桑丝绸业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了长江流域。 唐朝是丝绸生产的鼎盛时期,无论产量、质量和品种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丝绸的生产组织分为宫廷手工业、农村副业和独立手工业三种,规模较前代大大扩充了。同时,丝绸的对外贸易也得到巨大的发展,不但"丝绸之路"的通道增加到了三条,而且贸易的频繁程度也空前高涨。丝绸的生产和贸易为唐代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宋元时期,随着蚕桑技术的进步,中国丝绸有过短暂的辉煌。不但丝绸的花色品种有明显的增加,特别是出现了宋锦、丝和饰金织物三种有特色的新品种,而且对蚕桑生产技术的总结和推广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明清两代,由于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丝绸的生产与贸易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丝绸生产的商品化趋势日渐明显,丝绸的海外贸易发展迅速。但是,封建制度对生产力的阻碍也十分突出,中国丝绸业在苛捐杂税和洋稠倾销的双重打击下,陷入了十分可悲的境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丝绸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从1980年到1990年的十年间,中国生丝产量从36万吨上升到57万吨,增长了158倍;丝织物的产量增长了2倍多;丝织品消费量也从4亿米增长到了122亿米,增长了约3倍;出口的生丝占世界生丝贸易量的80%以上,绸缎也要占50%上下。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又争得了在世界丝绸市场上的主导地位,丝绸业成为国家的创汇支柱产业。我国丝绸更得到了迅速发展,建成较完整的丝绸业体系,丝绸产品已行销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古老的丝绸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正焕发出新的青春,走向灿烂的未来。 丝绸与中国民族文化 丝绸的出现,使养蚕织绸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非常重要并且具有高度创造性的手工业门类。丝绸的兴盛则开创了中华民族丝绸服饰文明的新时代,给中国古代民俗、习惯以巨大的影响。与此同时,丝绸对中国汉字的巨大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人类历史上,因丝绸贸易而兴起的东西方人民的大规模经济文化交流,对推动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在浩若烟海的中国古典诗词里,不少诗篇是以蚕桑丝绸为题材的。如《诗经》中反映妇女从事农桑事业的情景:"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爱求柔桑。……"大量对蚕桑丝绸的描写,可以窥见丝绸对中国古代诗词文化的巨大影响。  作为世界蚕桑丝绸业的发源地,中国流传着许多与此相关的神话和传说。如蚕马神话、螺祖教民、天仙配等等,都以天真美丽的幻想和清新质朴的风格,艺术地概括了人们对蚕桑丝绸的认识,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蚕桑丝绸的亲情。 丝绸的特性 第一,舒适感。真丝绸是由蛋白纤维组成的,与人体有极好的生物相容性,加之表面光滑,其对人体的摩擦刺激系数在各类纤维中是最低的,仅为74%。因此,当我们的娇嫩肌肤与滑爽细腻的丝绸邂逅时,它以其特有的柔顺质感,依着人体的曲线,体贴而又安全地呵护着我们的每一寸肌肤。  第二,吸、放湿性好。蚕丝蛋白纤维富集了许多胺基(-CHNH)、氨基(-NH2)等亲水性基团,又由于其多孔性,易于水分子扩散,所以它能在空气中吸收水分或散发水分,并保持一定的水分。在正常气温下,它可以帮助皮肤保有一定的水分,不使皮肤过于干燥;在夏季穿着,又可将人体排出的汗水及热量迅速散发,使人感到凉爽无比。正是由于这种性能,使真丝织品更适合于与人体皮肤直接接触,因此,人们都把丝绸服装作为必备的夏装之一  丝绸不仅具有较好的散热性能,还有很好的保暖性。它的保温性得意于它的多孔隙纤维结构。在一根蚕丝纤维里有许多极细小的纤维,而这些细小的纤维又是由更为细小的纤维组成。因此,看似实心的蚕丝实际上有38%以上是空心的,在这些空隙中存在着大量的空气,这些空气阻止了热量的散发,使丝绸具有很好的保暖性。 第三,吸音、吸尘、耐热性。真丝织物有较高的空隙率,因而具有很好的吸音性与吸气性,所以除制作服装外,还可用于室内装饰,如真丝地毯、挂毯、窗帘、墙布等。用真丝装饰品布置房间,不仅可以使屋子纤尘不染,而且能保持室内安静。由于蚕丝具有吸湿、放湿性能以及保湿性、吸气性和多孔性,还可调节室内温湿度,并能将有害气体、灰尘、微生物吸掉。另外,真丝纤维的热变性小,比较耐热。它在加热到100℃时,只有5~8%左右脆化,而大多数合成纤维的热变度要比真丝大4~5倍。蚕丝的燃烧温度在300~400℃,属难燃纤维,而合成纤维的燃烧温度在200~2600C,即易燃、易熔。因此,采用蚕丝纤维作为室内装饰的原料,不但可以起到吸音、吸尘、保温作用,还有起到阻燃功能。 第四,抗紫外线。丝蛋白中的色氨酸、酪氨酸能吸收紫外线,因此丝绸具有较好的抗紫外线功能。而紫外线对人体皮肤是十分有害的。当然,丝绸在吸收紫外线后,自身会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使丝织品在日光的照射下,容易泛黄。 丝绸的制作过程 桑蚕的幼虫在变成蚕蛾之前,将自己保护在蚕茧里,每只蚕茧是一根连续2000-4000米长的蚕丝。 从蚕茧到蚕丝 蚕茧聚集在湿热的空气中,潮湿及冷空气将会杀死幼虫,而且也无法吐出蚕丝,将蚕茧放于热水中蚕茧会变软或并慢慢成浆状,脏的表层将脱落,最终露出蚕丝的终端,然后将蚕茧放入第二个大桶,依据丝的粗细程度,可将4-12个蚕茧缠在一起。一只蚕茧可产出1-3公里长的蚕丝。

浙江省传统丝织品中,辑里湖丝有“丝中极品”之称。

传统的中国丝绸以浙江省为其中心地带,数百年来,浙江省出产的蚕丝一直是丝绸界的佼佼者。而在浙江省的传统丝织品中,有一种蚕丝素有“丝中极品”之称,那就是辑里湖丝。辑里湖丝,又叫辑里丝,简称辑丝,是一种丝绸品质极好的蚕丝。它产于浙江省德清县南浔镇的一个叫做辑里村的地方,因此得名。

辑里湖丝在古代便已经非常有名了,据史书记载,明朝万历年间,就已经有人在《湖州志》中推崇辑里湖丝为“丝之极品”,并称其“白如雪、轻如烟、如绸、光如镜”。清朝康熙年间,编辑《浙江通志》的人也在书中度评价了辑里湖丝的品质,称它为“丝之极品”、“天下第一 蚕丝”。

辑里湖丝的发展创新

1、国丝文化园建设

国丝文化园,坐落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辑里村。于2011年启动建设,总计划面积2500亩,园区以传承弘扬“辑里湖丝”文化为宗旨,以发展开拓蚕桑丝绸综合产业为特色。同浙江大学、浙江省农科院、湖州市农科院及众多蚕桑丝绸界的专家建立密切关系。

国丝文化园是首批浙江大学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共建“现代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之一,在2013年辑丝与浙大一起研发了桑叶茶后,又开发了桑芽菜,桑叶菜,桑葚冰酒等项目。旨在打造一个有辉煌丝绸文化故事传承的,绿色、生态、科技、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新型蚕桑农业,探索品牌化农业之路。

2、辑里湖丝文化研究会成立

辑里湖丝文化研究会成立于2012年1月5日,由南浔镇宣传文化中心、辑里村村委、南浔国丝文化园发展有限公司发起,各界喜爱丝绸文化的专家,学者自发成立。主要挖掘湖丝文化的历史资源,通过传承和发展辑里湖丝文化,进一步推动湖丝文化研究和创新,促进南浔文化繁荣发展。辑里湖丝文化研究会基地位于辑里湖丝发源地——辑里村国丝文化园内,会员数70多人。

以上内容参考-辑里湖丝

拟建“丝忆小镇”的三台城郊丝绸厂旧址

中国绵阳新闻网讯 三台自古就是丝绸织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古有“丝绸之城”美誉,但近几十年来,三台丝绸织造产业日渐凋零,辉煌历史尘封已久,如今已鲜为人知。可近日记者到三台县城乡各地采访时,吃惊地发现,三台目前仍有大小丝厂数十家,丝绸纺织行业和蚕桑养殖从业者数以10万计,三台“丝绸之城”的轮廓依然清晰可见。跟随三台的史料记载,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台“丝绸之城”久远的历史隧道,去触摸民族丝绸工业近现代在三台坚强崛起的每一步足印!

古梓州是丝绸织造业的明珠

近日,记者来到三台县景福镇一养蚕农户家中,这里正在收获秋蚕,农户老王笑嘻嘻地说,种桑养蚕是他家重要的农副业收入,增收致富全靠这些蚕宝宝了。

在三台县文管所,副研究馆员左启带记者查阅了三台有关丝绸的史料记载。三台县,在唐代为梓州治地。《新唐书·地理志》记载:“梓州土贡红绫、丝、布、甘蔗糖、柑桔皮。”“梓州小练,远销西域。”《敦煌遗书》亦记载:“唐梓州绢、练,畅销西域。”可以发现,在唐代三台就是古丝绸织造业的一颗明珠。

“梓州属县盐亭,亦曾为古郪王国和汉郪县辖域,史载为蚕丝之祖嫘祖故里,三台自古就是巴蜀植桑养蚕和缫丝织绸基地之一。”据左启介绍,史料记载,三台不仅盛产丝绸,而且品质优良,是四川向古代帝王进贡的重要贡品之一,宋《墨庄漫录》记载:“梓州,织八丈阔幅绢献宫禁,前世织工所未能为也。”其纺织高超工艺可见一斑。另据《宋会要辑稿·食货》记载:“岁总收入绢,成都府路为三十三万三千三百五十七匹,梓州路为三十八万一千五百五十三匹。”表明梓州宋代官府征收的绢已经超过当时的成都,跃居四川第一。

“很多历史记载表明,无论从丝绸生产数量、工艺水平,还是从朝廷征供数额、市贸数量上分析,三台在唐宋的规模和产量、质量,均超过西川成都,不仅是当时的全国丝绸织造重要工业基地之一,亦是通过丝绸之路及茶马古道向西域和海外贸销丝绸的重点城市之一,在当时是名副其实的丝绸之城。”左启说。

陈开沚开创近代四川丝绸工业

采访中,三台著名学者张庆带着记者来到凯江之畔的原三台城郊丝绸厂旧址,这里除了机器已经拆除和工人早已不在而外,仍保留着工厂当初关闭时的原貌,令人可以想见当初机声隆隆的生产盛况。张庆说,原三台城郊丝绸厂在当初也是一个明星企业,鼎盛时有1400多名职工,是一个创汇大户。

“清末民初,三台的蚕丝绸工业,再次强势复兴,这一切,都与三台县民族工业实业巨子陈开沚开创四川缫丝历史先河有关。”

据张庆介绍,陈开沚是三台万安人,是晚清的一名秀才,也是一名私塾老师。1877年,陈开沚受西学影响及广东侨商陈启源植桑开创昌隆丝厂激励,辞馆弃教回到三台,率家人亲友植桑养蚕,售茧广积资金后,自研手摇缫丝车、再创足踏缫丝大车,初创缫丝厂。经过十多年苦心经营,至1903年,富甲一方的陈开沚,大胆仿效日本丝企,引进国外成套缫丝设备和技术人员,在万安乡地创建“稗农丝厂”。编著《蚕桑浅学》《裨农最要》,普及桑蚕技术,引起省县轰动,致外商汇聚三台。1912年,陈开沚购入意大利缫丝铁机304部、英国442马力锅炉3台、德国发电机等先进设备,工人增至2000余人,年产生丝一跃增至400担,开创四川缫丝工业历史先河,所注“金双鹿”商标甲级丝畅销欧美,供不应求,于1917和1921年,双获巴拿马、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奖,四川裨农丝厂和“金双鹿”商标,蜚声海内外。其后,陈开沚相继在乐山、犍为、阆中开办新厂,成为了四川缫丝龙头大型企业,陈开沚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了近代丝绸工业之父。迄今,中国出口生丝仍沿用“金双鹿”商标。

陈开沚开辟了近代三台丝绸工业的再度崛起,影响了近代三台丝绸工业的发展。据《三台县志》记载:“民国37年,全县有纺织业257个,加上个体纺织户,从业者达10万余人。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数十个棉纱、棉布生产交易市场,使三台一举成为四川棉纱棉布商贸交易中心。”张庆说,建国初,三台年产棉纱614万余公斤,土布26万余匹的纺织规模,在当时的四川棉纺织工业中仍占重要地位。

建“丝忆小镇”留住丝绸文化的“根”

如何留住三台丝绸文化的“根”?四川梓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波说,他们筹划在原三台城郊丝绸厂旧址创办“丝忆小镇”和“丝绸印象博物馆”,向人们展示三台丝绸文化的变迁历史,使大家对于丝绸工业有一个最直观的印象。

“丝忆小镇”围绕原有城郊丝厂旧址建设丝绸印象博物馆,依托三台源远流长的丝绸文化,以实物展示、影视播放、VR沉浸式体验、档案和资料呈现等方式,展现三台丝绸文化发展历程和巴蜀丝绸文化演变历程,凸显辉煌灿烂的巴蜀丝绸文化精髓。其中,还有专门的陈开沚事迹陈列馆。

另外,“丝忆小镇”还有影视文化基地、丝绸手工艺品生产与加工、丝绸文化创意设计等文化创意企业,围绕丝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技术,搭建产业发展平台,使之成为文化创意企业和优质创意项目的孵化园和推进器。(绵阳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陈荣 文/图)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基本解释

在古代,丝绸就是蚕丝(以桑蚕丝为主,也包括少量的柞蚕丝和木薯蚕丝)织造的纺织品。现代由于纺织品原料的扩展,凡是经线采用了人造或天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