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的师傅是谁?刘伯温师傅叫什么?厉害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5收藏

刘伯温的师傅是谁?刘伯温师傅叫什么?厉害吗?,第1张

说到刘伯温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刘伯温是中国历史上很厉害的一个人,当时的刘伯温是明朝时期朱元璋说下的一名很厉害的大臣,同时也深的朱元璋喜爱,因为当时的刘伯温很聪明,同时能说会道,使得当时的朱元璋非常的喜欢刘伯温,总是听从刘伯温的建议和意见,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刘伯温的师傅是谁?刘伯温师傅叫什么?厉害吗?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诸葛亮和刘伯温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奇人。尽管刘伯温并不是朱元璋建国称帝最大的功臣,但是因为他的某些传奇事迹,因此与诸葛亮作比,并且隐隐让世人以为,刘伯温对于明的建立有最大功劳。

刘伯温精通奇门八卦,能寻龙脉定宝穴,甚至能预言未来。传说中刘伯温所作的预言奇书《烧饼歌》为中国古代十大预言之一,历来受人争议。

刘伯温要真会这么多奇术,自然也不会是凭空得来的。怎么说也得有个师傅,带他入门,传授他各种奇术。

可大家对于刘伯温的神异知道的不少,却很少有人清楚刘伯温是否有师傅。如果有的话,又是谁呢?

传说中刘伯温的师傅,便是元末明初道士张中。张中一作白中,字景华,号真常,因为常年戴一铁冠,所以又有铁冠道人的称号。

传说铁冠道人隐居华山,正是他传授给了刘伯温天文地理、奇门遁甲、阴阳顺逆、星斗分野。而刘伯温作《烧饼歌》,预言未来大事。铁冠道人也曾推测中华外夷一切吉凶及一万五千年三元劫数。

能做刘伯温的师傅,这铁冠道人有何来历呢?

其实吧最开始张中也是一位读书人,和很多书生有一样的梦想,科举中第,为官为相,光宗耀祖。

可惜的是接连几次考试,都未能成功,于是张中彻底失去了继续科举的想法。最后将这抹遗憾,放情于山水之中。

也是他运气,遇到了异人教授太极之术,此后得真传,能断福祸吉凶。因为他说的总是十分灵验,所以渐渐的就闯出了名声。

明太祖朱元璋征战天下,到了豫章的时候,由邓愈引荐,张中觐见朱元璋。他对朱元璋说:如今天下大乱,若非命世之主,不能安定天下。在我看来,您是有大作为的人。

朱元璋问他为何这样说,掌中的答道:我看您龙瞳凤目,相貌贵不可言,将来定能如风扫云,定鼎天下,登基称帝。

朱元璋欣赏他的能力,因此将其留在军中。每次出兵打仗,都要询问张中望气的结局。

鄱阳湖之战,陈友谅中箭,但是朱元璋一方的军队却没有哪个人能肯定陈友谅一定是死了的。只有张中通过观云望气得知此事,他上奏朱元璋,说陈友谅一定会死。请求朱元璋写一封信,寄给陈友谅一部,上面阐明陈友谅的死因,一定能瓦解敌军。

朱元璋照做了,后来陈友谅的部队,果然崩溃,被朱元璋一举拿下。一切都应了张中所说,朱元璋因此对他越发信任。

张中后来在京城居住了几年,某一天无缘无故的在桥上投水自尽。看见的人大惊,朱元璋听见消息后,连忙让人打捞他的尸首,却一无所获。

后来潼关守卫上奏说,张中某天出关去了。核查日期,正是张中投水那天。建文帝时期,复见张中,张中作莫逐燕,逐燕自高飞,高飞入帝畿。后来果然预言靖难兵事,燕王朱棣篡权夺位。

传说他与冷启敬、于梓人、张三丰等人为方外友,云游天下,最后去向成谜。

在唐朝之后,帝王们为了出于政治需要,对诸葛亮极为推崇,命人为他编书纂史,弘扬忠臣正气。特别是元朝的戏曲逐渐兴起之后,孔明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诸葛亮从一个卓越的军事家变成一位窥探天机的神人,他略通八卦就能自创六丁六甲之术,在后人的描述之下,诸葛亮之神近妖。比较典型的,就是这则民间传说。

诸葛亮在临终前留下遗言,希望刘禅为他依山建造衣冠冢,但是将他的遗体和他的生前所著的书籍装在棺材之中,让四个人一起抬着朝着一个方向走,一直等到绳子断了,再将他就地下葬。

诸葛亮料到这四个人根本不可能真的将绳子一直抬断,只会在半路上将他随便找个地方埋了。为了逃脱刘禅的追问,他们很可能找个地方隐居,再也不会回来,将这个秘密永远埋藏在心中,那么诸葛亮真正的墓就会成为一个永恒的秘密。

岂料明朝初年出现了另一个神人刘伯温,自夸道: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这两位相隔千年的能人异士,竟然就此较上劲。刘伯温在明朝初定之后,就想着如何和死了许多年的诸葛亮较量一番。而能证明自己比诸葛亮更加厉害的手段,就是将诸葛亮藏了千年的墓给找出来。

刘伯温为了推算出诸葛亮的墓地用了81天的时间,得到结果之后十分兴奋,第二天就带着人去寻找诸葛亮的墓地。他找准位置叫人挥铲挖了下去,不到一个时辰就看到了诸葛亮的棺材。彼时的刘伯温十分得意,诸葛亮被后人尊崇千年也不过如此。

而当他打开棺材之后却只在棺材之中找到一个石碑,石碑上面写着:吾墓后世无人盗,只有伯温盗,我知后世有伯温,伯温知后世有谁。刘伯温见此,就好比看到诸葛亮重生面前一般,摇着羽扇对他冷言嘲笑。刘伯温吓得一身冷汗,立刻叫人叫墓又重新填上,郑重祭拜之后仓皇而去。

这个传奇故事将诸葛亮的料事如神和刘伯温的自满自大相对比,又一次加深了诸葛亮神一般的形象,但是仔细推敲似乎戏说的成分更多一些。首先挖人坟墓这种事情本就不光彩,在注重安土重迁的中国人心中就是个龌龊事,从先秦开始就是为政府所禁止的。唐朝法律就有制裁盗墓行为的条款,并且和故意杀人、防火制毒一起成为重罪。元代掘人祖坟要被流放;明朝同样对挖人坟墓者有着严苛的惩罚,没有开棺材就要流放三千里,开了棺材,直接绞刑。

诸葛亮在百姓心中地位崇高,法律也保护死者坟茔不被挖掘。刘伯温作为公众人物,定不会做出这种有损名誉的事情,即便他真的挖了,也是偷偷去挖,怎会被你我知晓呢?

刘基,字伯温,是辅佐朱元璋完成统一大业、建立大明王朝的第一谋士,被后人称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伟人。民间对刘伯温非常敬仰,遂留下一大批纪念刘伯温的明清建筑,如刘基庙、参政公祠、忠节公祠、盘古亭、辞岭亭、武阳亭、刘基故居及刘基墓等。

传说中把刘伯温传得神乎其神,认为他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奇门六甲,无所不通;超常谋略,无人可比,等等。

民间关于刘伯温的传说虽有些太神了,但是,刘伯温确实是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他对诗文尤为精通,水平极高,他的诗文古朴雄放,勇于抨击官场腐败政治,表现出对民间疾苦的同情,他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其《诚意伯文集》历来为文人说推崇。

刘基与朱元璋(剧照)

其实,就历史贡献方面,刘基主要是以他的谋略思想而见长的。他留下了《郁离子》《百战奇略》《卖柑者言》等谋略著作,是后世人们所喜欢阅读的智谋典籍。

民间传言刘基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节军事诸葛亮,后世军事刘伯温。”人们常常把张良、诸葛亮、刘伯温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谋略宗师。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称刘基把刘基比作汉初的张良,称刘基为“吾之张子房也”。他对刘基的评价极高,他说:“(刘基)学贯天人,资兼文武;其气刚正,其才宏博。议论之顷,驰骋乎千古;扰攘之际,控御乎一方。慷慨见予,首陈远略;经邦纲目,用兵后先。卿能言之,朕能审而用之,式克至于今日。凡所建明,悉有成效。”(《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十六 》)

当代学者蔡元培评价刘基说:“时势造英雄,帷幄奇谋,功冠有明一代。” (参看《一代伟人,名垂千古》《中国刘基网》2008-12-01)

刘基自幼天资聪慧,爱好学习,在他父亲启蒙教育下,他12岁考中秀才,被乡间父老称为“神童”。十四岁进入郡庠(即府学)读书,从师习《春秋》,对这部儒家经典便能倒背如流,并能深解其义,能有独特见解。十七岁,他离开府学,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程朱理学。刘基二十三岁赴元朝京城大都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

中举志之后,刘基曾闲居几年,后又在元朝为官,最后因对元朝腐败昏聩政治不满,辞官归故里,直到至正二十年(1360年)才应邀进入朱元璋占据的应天(今南京),成为朱元璋的谋臣。

刘基画像

那么,刘伯温进入朱元璋阵营之后,对于朱元璋统一天下,建立明王朝到底有什么贡献呢?

第一,献谋积极抗击陈友谅,以奇兵伏击来犯之敌

在朱元璋征战天下时,他身边有两位谋士对朱元璋的贡献最大,一位是朱升,另一位是刘基。

在元末的乱局中,群雄并起,各方割据势力都想抢夺天下,战事频发。在朱元璋率兵征战天下的关键时刻,著名的谋士朱升为朱元璋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根本性的战略方针,使朱元璋能逐渐强大起来。朱升的这一根本战略,可以说是朱元璋的致胜法宝,没有朱升,朱元璋只能像其他一般的割据势力一样,陷于战争乱局的挣扎中,很难有出头的机会。

如果说朱升的贡献主要是战略性的策略方面,那么,刘基性的贡献却是在于根据当时现实的战局形势所提出的有针对性、很实用的策略建议。

在朱元璋占领应天(南京)之后,当时天下主要由三个强大的军事集团分而据之,朱元璋以应天为战略要地,着力于争夺天下。当时,他有两个强大的对手,一个是张士诚,他占据通州(今江苏南通)、常熟、松江、常州等地,定都于平江(今江苏苏州),成了江南一带强大势力集团;另一个是陈友谅,他占领安庆、池州、龙兴(今江西南昌)、瑞州(今江西高安)、邵武、吉安、抚州、赣州、信州(今江西上饶)、襄阳等地,在太平(今安徽繁昌、芜湖一带)称自称为皇帝。

在这两个军事集团中,陈友谅是比较强大的。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五月,陈友谅攻下太平,并在那里后建国称帝。当时,陈友谅杀了太平的守将花云,并斩了朱元璋的养子朱文顺,自以为能占领天下的一定是他,他感到自己兵力强大,因而狂妄自得,不可一世。只是,他在张狂时并不糊涂,他深知他称帝之后,其首要的对手是占据应天的朱元璋,因而,他声称即便没有平江的张士诚的支援,他也可以独自击败朱元璋。于是,他调集了在当时势力最强大的水师,沿江而下,朝应天进发。陈友谅咄咄逼人,直接要找朱元璋来决个高低。

陈友谅强大的水师直逼应天,这给占据应天的朱元璋以巨大的威胁,在实力上,特别是在水师力量的对比上,当时的朱元璋势力集团相对于陈友谅来说是处于相对弱势的。危机来临,对于如何应对陈友谅的进攻,朱元璋身边的文武大臣都感到很紧张,一时没有统一的应对策略。文臣武将各有各的建议。

有人提出计策,建议朱元璋避敌锋芒,出兵绕到敌后,收复太平,让陈友谅回师救援,以遏制陈友谅对应天的进攻之势;而有人则表示,请朱元璋亲自率主力,在应天城外主动应敌,与敌硬拼。

这奇袭和硬拼的计策,朱元璋都没有采纳,他心里清楚,陈友谅的势力是比较强大的,敌军来攻,锐气正旺,若与之决战,胜算不大;而要突袭太平城,也并非易事,太平城城墙坚固,易守难攻,当时花云和朱文顺守城,并陈友谅一举攻陷,表示陈友谅的实力是很强的,若此时率军突袭,一旦久攻不下,便会陷入腹背受敌之困境。此时,还有人主张与陈友谅讲和,甚至暂时归顺陈友谅,认可他的皇帝称号。朱元璋一时无计可施,犹疑不决。

就在这危急时刻,朱元璋看到刚进入他阵营不久的刘基沉默不语,便询问他有什么好计策。

刘基刚刚入伙,资历浅,他不想驳众臣的面子,见朱元璋主动询问他,他有底气了,于是,他便积极地毫无客气地提出了他的建议:“对主降者和欲逃者,应先杀之,以定军心,鼓舞士气!”众臣默然,被他的严厉主张镇住了。

刘基继续说:“陈友谅劫主称帝,骄横跋扈,旨在攻陷下应天。今敌军顺江东下,来势凶猛,士气正盛,威风凛凛,欲以其气势威吓我军,逼迫我退让。我军绝不应示软,而要针锋相对,竭力抗敌,方能获胜。”刘基的一席话激起了文武大臣的勇气。

刘基见众臣的注意力被集中起来了,他继续说:“兵法云,后发制人,因而胜之。陈友谅虽率悍将骄兵,但乃千里来犯,既属不义之师,又因长涉而疲惫,我军以逸待劳,后发制人,可用诱敌之计,以奇兵伏击来犯之敌,必能取胜。此战事关全局,需竭尽全力,击溃敌军。”(参看忝任《刘基评传》)

朱元璋仔细听完刘基的分析和建议,他感到刘基的计策颇有道理,遂坚定了抗击陈友谅的信心。于是,朱元璋接受了刘基的建议,排兵布阵,迎战陈友谅。

首先,朱元璋令元庭归降朱元璋的水寨元帅康茂才修书一封给陈友谅,表示看不惯粗俗的朱重八,原作内应,协助陈友谅逮住朱重八。陈友谅曾与康茂才有交情,且送信的是陈友谅的旧部属,于是,双方约定,在江东桥相会。陈友谅早知江东桥是一座木桥,他放心率战船进击,因为他心里想,即便康茂才有诈,他也不怕,他的战船可以撞破木桥,长驱直入。可是,陈友谅上当了,江东桥已被李善长拆了改石桥,是坚固的防守壁垒。

其次,朱元璋召回了在外征战的徐达、常遇春,率军与应天的守军互相配合。接着,朱元璋令冯国胜、常遇春率帐前五翼军三万人,伏于石灰山侧;令徐达率精锐部队于南门外集结,令杨璟驻兵大胜港,令张德胜、朱虎率领水师出龙江关外,各路军做好应敌准备。

陈友谅率兵逼近江东桥,见该桥已变成了石桥,且不见康有才的身影,他知道中了康有才的诡计了,他不敢闯坚固的石桥,于是,他便在龙湾上岸,想从陆路去突袭应天,抓住朱元璋。可是,龙湾恰恰就是朱元璋、刘基所设伏的诱兵之地,是一个设好的伏击圈。

陈友谅的部队进入了龙湾,该地狭窄起伏,陈友谅的士兵摆不开阵势,船上的士兵还没有能全上岸,前面已经积压在一起了。此时,冯国胜、常遇春等率伏兵趁敌军混乱时迅速出击,陈友谅的军队在混乱中很快被击溃,已上岸进入伏击圈的回不了船上,多数成了俘虏,而刚登岸的急忙撤回船上,快速逃窜,此时潮水又低,慌张中大船被搁浅,朱元璋的各路伏军尽出,陈友谅的兵将们有被斩杀的,有当了俘虏的,有掉进水里被淹死的,全军溃败,死伤无数。陈友谅率领亲信将领,乘快船逃走了。朱元璋不仅抓捕了很多俘虏,而且,还得到了数百艘战船。

刘伯温的积极应对,伏兵奇袭的策略让朱元璋在应天保卫战中大获全胜,他不仅成功地守住了应天城,而且还乘胜追击,趁陈友谅兵败溃逃而无力防守时,成功收复了太平,捣毁了陈友谅的老巢,改变了实力对比状态,使朱元璋与陈友谅、张士诚的争斗中开始占据优势。

第二,提出“先陈后张”的策略,灭了陈友谅,逼张士诚自尽

应天保卫战之时,陈友谅遭受重创,但是,原本陈友谅的实力比朱元璋就高出很多,虽然其兵力有比较大的减弱,但是,其战力还是不可小视的,即便是在应天受损,陈友谅的实力仍比下游的张士诚要强。

此时的局势,朱元璋已经拥有了更强的实力,开始由战略防守转向战略进攻。当然,他所面对的强敌仍然是陈友谅与张士诚。

那么,面对着强弱有所不同的两股势力,该如何用兵呢?拥有进攻实力的朱元璋该优先进攻哪一股敌人呢?朱元璋身边的文武大臣对此的意见分歧很大。

朱元璋身边的臣僚中多数人认为,在当时张士诚实力比较弱,他占据在长江下游的平江及江南各地,朱家军如果沿江而下,进击平江,要打败张士诚相对比较容易,俗话说:“软柿子好捏。”先对弱势敌人下手,胜算比较有把握。而陈友谅虽经历了应天败局,但他的实力仍是比较强的,若是朱家军山江而上,去追击力量相对比较强的陈友谅,若是相持不下,一旦张士诚来攻应天,便将受到两面夹击,这是非常危险的。

朱元璋根据当时的局势,也是比较倾向于采用这一策略,先打击陈友谅。

可是,刘伯温却不赞同朱元璋和他的多数臣僚们的看法,他提出了与他们完全不同的征战策略。刘伯温向朱元璋阐述了他的看法,他认为,张士诚虽在平江建都,成江南霸主,但他生性怯弱,胸无大志,只想着固守江南,自守自保,绝不会主动出兵应天的。对于张士诚这样固地自守的一方强主,不足为虑,现在没有必要出兵去对付他,以后再慢慢收拾他。而陈友谅就不同了,他实力相对强一些,而且他素有野心,一直想抢夺天下,如今占据长江上游,正虎视眈眈地盯着朱家军,又想报应天兵败之仇,直接对应天构成很大威胁,如果朱家军率兵下江南,去打击平江的张士诚,陈友谅必定会趁朱家军离开应天时,从长江上游挥师东下,乘虚进攻应天。所以,先追击陈友谅,张士诚未必定敢轻易来犯应天。

基于以上的分析,刘伯温极力主张,优先除掉陈友谅,这才是上上之策。灭了陈友谅,张士诚的平江势力,便将独力难支,其生死存亡,必然由朱元璋来决定。届时,找机会灭掉张士诚,便能清除两股强敌,之后,便能挥师北上,横扫中原大地,成就帝王大业。

这就是刘伯温所提出的“先陈后张”的作战策略,朱元璋对刘伯温的这一策略非常赞同,他不再犹疑不决了,立即决定采纳刘伯温的建议。据说,刘伯温留下了《时务十八策》,是刘伯温给朱元璋的策略建议,如果还能找到《时务十八策》,这“先陈后张”的建议一定是其中的重要计策。刘伯温的这一高瞻远瞩的计策堪与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策略相媲美,都是助朱元璋平定列强、夺取天下、建立明王朝的具有战略意义的谋略。

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朱元璋依照刘伯温的战略计策,亲率水陆大军沿长江而上,开启了他西征陈友谅的关键战役。朱家军先是进攻安庆,但安庆防守严密,久攻难下。此时,刘伯温已经知道,陈友谅是以重兵在驻防安庆,而他在应天之战后所占据的新巢穴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必定成兵力很弱,于是,刘伯温向朱元璋献计,建议暂时放弃对安庆的围攻,率兵绕道去攻击江州。

果然不出刘伯温所料,江州兵力很少,在朱家军精兵的猛烈攻击下,江州城很快就被攻破了,陈友谅战败,不敢久留,率残兵逃到了武昌。此时,陈友谅营寨中的将领们已无心再战,其镇守江西部将、行省丞相胡廷瑞秘密联系朱元璋,表示若朱元璋能让他保留其所率军队,他愿意归降。朱元璋立即答应了胡的条件。胡廷瑞一降,引发了连锁反应,江西境内很快成了朱元璋的属地。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小明王韩林儿在安丰被围,朱元璋北上救援,陈友谅乘机反扑,突袭洪都,力图夺回江西,洪都守将朱文正拼死抵抗,陈友谅久攻不下。陈友谅撤兵至鄱阳湖。

此时,朱元璋见决战的机会来了,他率主力赴鄱阳湖,与陈友谅在鄱阳湖鏖战,双方拼死厮杀,皆死伤惨重。战局到了关键时刻,刘伯温及时向朱元璋献策,建议派重兵扼守鄱阳湖四周出口,把陈友谅困在湖内。陈友谅被困鄱阳湖,粮草接济不上,只好率兵四处突围,但皆被堵杀,陈友谅在突围时战死,彻底结束了他的皇帝梦。

陈友谅的残兵见主帅已死,立即大溃败,朱元璋很快平定了陈友谅的领地,留下将领镇守江西之后,他班师回应天。不久,朱元璋挥师沿江而下,于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九月,攻陷了张士诚的都城平江,张士诚见平江已沦陷,无路可逃,遂自缢身亡。

以上的分析表明,在朱元璋的多次关键战役中,都是因为刘伯温的献计献策才转危为安,并取得了重大的胜利,朱元璋之所以能击败陈友谅和张士诚,不要是归功于刘伯温的妙计良策,刘伯温是朱元璋在重大战役关键时刻的第一谋略功臣。

明成祖朱棣曾经纪念了一个帮助朱元璋夺得大明朝天下的人,为其准备了一副棺材,并且让人设法招其的魂魄进入棺材当中,然后将棺材埋在了凤阳县内,可以说为其不惜大动干戈。很多人不知道这个人究竟是谁,值得朱棣如此费尽心机,其实这个人就是,刘伯温的师傅,张三丰的朋友,号称“铁冠道人”的张中。

在古代的战争年代,不管是春秋战国还是唐宋元明清,在大军出发之前都喜欢占卜,也是为自己博得一个好兆头,朱元璋打仗的时候也不例外。朱元璋在行军到滁阳的时候,听闻当地张中非常的会占卜之道,于是便将张中请到了军营当中。张中给朱元璋补了一卦,说你相貌高贵,将来必定可以统一天下,登上九五至尊之位,朱元璋听到之后非常的高兴,于是把张中留在了身边。

张中在朱元璋的大军当中见到了徐达,于是张中给徐达看了面相,说徐达面相气色非常好,目光如炬将来一定可以身居高位,但是其寿命却不长。当中此话可以说是一语中的,开国功臣徐达官拜魏国公,但是在其54岁的时候便去世了,死后更是被追封为中山王,由此也可以看出张中确实很有能力。

后来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当中对峙了很久,于是张中当时便补了一卦,算出陈友谅早已被朱元璋军中的流矢所击中,现在早已经死去多时。于是张中便让朱元璋给陈友亮的军中射出一篇祭文,告诉陈友谅手下的士兵,陈友谅早已身死道消,动摇了陈友谅的军心,朱元璋之后便乘胜追击,以此也奠定了大明朝的基础。但是在朱元璋夺得天下之时,张中却突然跳进湖中不知所踪,至此再也没有出现过。

刘伯温的师傅是谁?刘伯温师傅叫什么?厉害吗?

说到刘伯温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刘伯温是中国历史上很厉害的一个人,当时的刘伯温是明朝时期朱元璋说下的一名很厉害的大臣,同时也深...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