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十有八年经文图书集成印书局印御纂医宗金鉴全本是多少本?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3收藏

光绪十有八年经文图书集成印书局印御纂医宗金鉴全本是多少本?,第1张

应该是24册。

在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检索繁体“医宗金鉴”,结果中的题名以“御纂医宗金鉴九十卷首一卷”为多。

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本,条目如下:

御纂医宗金鉴九十卷 (清)吴谦等辑 清光绪十八年(1892)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铅印本 24册

而其他诸如天津、保定、常州等图书馆所藏图书集成印书局该书石印或铅印本均等于或少于24册,全本应该就是24册了。各卷内容概述可参见《清代医家吴谦与<医宗金鉴>述略》。

1 文言文《古人铸鉴》全文翻译

译文

古人制造镜子的时候,大镜子铸成平的,小镜子铸成凸的。镜面凹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大些,镜面凸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小些。用小镜看不到人脸的全像,所以作得稍为凸些,以使脸像变小,这样的镜子虽小仍可获得人脸全像。

造镜时要量镜子的大小,以决定增减镜子凸起的程度,使脸像和镜子大小相称。古人做工巧妙,后人造不出来了,一旦得到古时的镜子,一律刮磨使镜面平滑,这是师旷(春秋著名乐师)为什么悲哀(没有人)真正懂得音律的缘故啊。

世上有透光镜,镜背面有铭文,共二十字,字体极其深奥,没人能读懂。用这个镜子承受日光,背面的花纹和二十个字就会透射在房壁上,清清楚楚。

有人推究它的原理,认为是由于铸造时薄处先冷,唯独有花纹和字的地方比较厚,冷得慢,以致铜收缩得多。铭文和花纹虽然在背面,但是镜面上隐隐约约有痕迹,所以在光中显现出来。我观察了这面镜子,认为道理确实如此。

可是我家有三面镜子,又见到了别人家所收藏的镜子,都是一个式样,图案铭文没有丝毫差异,形制很古老。只有这种镜子可以透光,其他的镜子即使也有很薄的,却都不能透光。想来古人自有特殊的制作方法。

扩展资料:

《古人铸鉴》原文

宋代:沈括

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比得古鉴,皆刮磨令平,此师旷所以伤知音也。

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 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余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皆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

选自 沈括(宋)——《梦溪笔谈》

作者: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浙江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汉族。北宋科学家、政治家。仁宗嘉佑进士,后任翰林学士。

晚年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梦溪笔谈》。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工程师、外交家

2 古人铸鉴(鉴的意思)

鉴的意思是镜子 古人铸鉴,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洼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 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仍复量鉴之小大,增损高下, 常令人面与鉴大小相若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比得古鉴,皆刮磨令平,此师旷所 以伤知音也 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 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厚,后 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余观之,理诚如是然余家 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一样光透,其 他鉴虽至薄者皆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翻译 古人制造镜子的时候,大镜子铸成平的,小镜子铸成凸的镜面凹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大些,镜面凸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小些用小镜看不到人脸的全像,所以作得稍为凸些,以使脸像变小,这样的镜子虽小仍可获得人脸全像造镜时要量镜子的大小,以决定增减镜子凸起的程度,使脸像和镜子大小相称古人做工巧妙,后人造不出来了,得到古镜后,都把它们磨平了 世上有透光镜,镜背面有铭文,共二十字,字体极其深奥,没人能读懂用这个镜子承受日光,背面的花纹和二十个字就会透射在房壁上,清清楚楚有人推究它的原理,认为是由于铸造时薄处先冷,唯独有花纹和字的地方比较厚,冷得慢,以致铜收缩得多铭文和花纹虽然在背面,但是镜面上隐隐约约有痕迹,所以在光中显现出来我观察了这面镜子,认为道理确实如此可是我家有三面镜子,又见到了别人家所收藏的镜子,都是一个式样,图案铭文没有丝毫差异,形制很古老只有这种镜子可以透光,其他的镜子虽然也有很薄的,却都不能透光想来古人自有特殊的制作方法。

3 古人铸鉴(鉴的意思)

鉴的意思是镜子

古人铸鉴,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洼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

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仍复量鉴之小大,增损高下,

常令人面与鉴大小相若。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比得古鉴,皆刮磨令平,此师旷所

以伤知音也。

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

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厚,后

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余观之,理诚如是。然余家

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一样光透,其

他鉴虽至薄者皆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翻译

古人制造镜子的时候,大镜子铸成平的,小镜子铸成凸的。镜面凹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大些,镜面凸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小些。用小镜看不到人脸的全像,所以作得稍为凸些,以使脸像变小,这样的镜子虽小仍可获得人脸全像。造镜时要量镜子的大小,以决定增减镜子凸起的程度,使脸像和镜子大小相称。古人做工巧妙,后人造不出来了,得到古镜后,都把它们磨平了。

世上有透光镜,镜背面有铭文,共二十字,字体极其深奥,没人能读懂。用这个镜子承受日光,背面的花纹和二十个字就会透射在房壁上,清清楚楚。有人推究它的原理,认为是由于铸造时薄处先冷,唯独有花纹和字的地方比较厚,冷得慢,以致铜收缩得多。铭文和花纹虽然在背面,但是镜面上隐隐约约有痕迹,所以在光中显现出来。我观察了这面镜子,认为道理确实如此。可是我家有三面镜子,又见到了别人家所收藏的镜子,都是一个式样,图案铭文没有丝毫差异,形制很古老。只有这种镜子可以透光,其他的镜子虽然也有很薄的,却都不能透光。想来古人自有特殊的制作方法。

4 古文阅读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花纹(文字)虽在背面,但镜面上有隐隐约约的痕迹,所以在日光下就显现出来了。

小题1:(4分)(1)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1分) 精湛(高超)(1分)

(2)别的形制相同的镜子都不能透光,只有这面透光(2分)

小题1:要整体感知语句的意思,根据意思划分停顿即可。

小题1:B 两字均为“我”人称代词,相同。A中一动词一名词,不同。C中读间不同,意思也不同。D中后一个“异”为活用用法,亦不同。

小题1:要做到字字落实,并结合课内此字的用法、意思加以推测,用通顺的语句表达出来即可。

小题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难度较大的为第二步,但要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即“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 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意古人别自有术 ”一个“然”字写出了作者的质疑,即答案应在后面的句子中提炼出来。

5 古人铸鉴

制造 就

铭文 背面

古人做工巧妙,后人造不出来了。

这是师旷(春秋著名乐师)为什么悲哀(没有人)真正懂得音律的缘故啊。

古人制造镜子的时候,大镜子铸成平的,小镜子铸成凸的。镜面凹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大些,镜面凸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小些。用小镜看不到人脸的全像,所以作得稍为凸些,以使脸像变小,这样的镜子虽小仍可获得人脸全像。造镜时要量镜子的大小,以决定增减镜子凸起的程度,使脸像和镜子大小相称。古人做工巧妙,后人造不出来了,一旦得到古时的镜子,一律刮磨使镜面平滑

光绪十有八年经文图书集成印书局印御纂医宗金鉴全本是多少本?

应该是24册。在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检索繁体“医宗金鉴”,结果中的题名以“御纂医宗金鉴九十卷首一卷”为多。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