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螃蟹有几种吃法?
鲁迅先生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 其实这话说得并不准确,
我们最早吃螃蟹的祖先可能不是人,而是猴子(古猿)。 螃蟹生活在水陆交错的地域,与灵长类高度重合;杂食或肉食的食性,让它体内累积着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积累;节肢动物的蛋白结构简单,即便生吃也容易被消化系统分解吸收;个体较小,无毒,自卫能力弱,相较于大型哺乳动物、爬行类和鱼类来说,也容易捕获得多。
所以,在莽荒时代,灵长类已经是螃蟹的天敌。其他生物无从下嘴的坚壳,在灵长类面前,却可以轻易用石块、火这类工具搞定。即便到今天,东南亚的雨林里,依然生活着大量以螃蟹为主食的食蟹猕猴。 从这个角度理解,螃蟹是地球对人类的馈赠,是最适宜送上餐桌认真对待的食物。
全世界的人类都爱吃蟹,几乎没有例外。
墨西哥湾沿岸的美国、墨西哥、古巴人用芥末酱淋石蟹钳,甜嫩可口;东南亚的泰国、马来、新加坡用辣椒、咖喱烹制青蟹或旭蟹,滋味丰厚;南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北欧、阿拉斯加、智利、澳新等地喜欢就地取材,冰镇帝王蟹腿,充满嚼劲;北美洲西岸的加拿大、美国盛产珍宝蟹,水煮后膏肥脂满;西欧地区吃的是面包蟹,蟹如其名,像面包一样厚实的蟹肉,咬起来过瘾;日本松叶蟹其实就是雪蟹的一种,通常是一半刺身一半煮日式高汤,极其鲜美……
当然,吃蟹这种事,在美食大国中国是不会落下的。
在全球已知的4000多种螃蟹里,中国出产的占到近五分之一。
而且,聪明的中国人,在烹饪螃蟹方面,演化出了最丰富、最多元的技法。
No:1
壹
撇开良渚文化、崧泽文化等史前遗址中发现的螃蟹壳不论。中国最早对于吃蟹的文字记载,来自于《周礼·庖人》中,描述周天子饮食篇目中的“青州之蟹胥”。
青州,就是今天的山东半岛;胥,就是螃蟹锤碎后的肉酱。
按照《周礼》成书于汉代来分析,最晚在2000年前,螃蟹已经成了贵族餐桌上的精制食品。
到了《齐民要术》成书的魏晋时代,螃蟹已经有了蒸、炸、面拖、酒醉等各种烹饪形式。一种用糖腌渍保存螃蟹的方法更是被重点介绍。这种糖蟹,在后来数百年中,引领了中国人吃蟹的主流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齐民要术》的作者贾思勰也是青州人。可见从汉代开始,一直到南北朝的五百多年中,山东半岛一直是蟹的主要产地。在那里,海蟹无疑是主流,而非淡水蟹。
但这种情况,已经在南方悄悄发生变化。
与贾思勰同时代的南方人刘义庆,在他的《世说新语》里,记载了晋朝名士弼柞饮酒吃蟹的诗句“左手持酒杯,右手持蟹鳌,拍腹酒穿中,便足俩一生”。
这种持螯饮酒,微醺快意的状态,很快成了当朝文人名士们的模仿对象。由此开始,螃蟹从简单的食物,上升到了一种生活态度的诠释者,在后来的1800多年中,几乎所有的中国文人士大夫,都一致将吃螃蟹,当作雅致的风尚。
古人吃蟹的“蟹八件”
值得一提的是,刘义庆是江苏镇江人;而《世说新语》描述的,也主要是是东晋与南朝政治中心建康、吴郡、扬州地区发生的文人轶事。
这些地方,正是中国淡水湖蟹,也就是大闸蟹的核心产区。
可以说,千年来文人士大夫的口味与喜好,造就了大闸蟹在中国螃蟹群落中无与伦比的崇高地位。
No:2
贰
隋唐开始,北方糖蟹和糟蟹的精致料理方式开始南下,与南方的湖蟹开始结合,生长出新的美味。 《隋书》里记载了隋炀帝驾幸江都,当地人向他呈送了糖蟹的故事。炀帝每次食用糖蟹之前,都要让侍从把蟹壳仔细擦干净,贴上金缕龙凤花云,美其名曰“缕金龙凤蟹”,可见皇帝对它的喜爱。
这里的糖蟹与《齐民要术》里的糖蟹已经有显著差异:
用新鲜、完整的活螃蟹,吐净泥沙。
把糖浆煮过,放凉,把活蟹放入糖浆中一夜。
在干净的瓮中加入适量的醪糟和盐,取出糖浆里的螃蟹放入瓮中,用软泥封住瓮口。
事实上,廉价的砂糖制作技术,是唐玄宗年间,由印度或阿拉伯传入中国的。
在此之前,中国人主要吃的糖是麦芽糖与蜂蜜,成本高企。
所以《齐民要术》里的糖渍蟹,制作材料其实极其昂贵。 但隋炀帝吃的这种糖蟹,耗糖量就要低得多,且因为盐与醪糟的参与,口味也没有那么甜腻,想来应该是咸甜并重,还带着酒香。
酒、姜掩盖了淡水蟹本来的腥味,突出了食物本身的清爽,很明显,这已经有现代醉蟹、姜醋汁蘸蒸蟹的风范了。
随着制糖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到了唐中叶,蟹已经不是贵族的专享,越来越多地进入平民阶层的生活。诗仙李白则常光顾长安的胡姬酒肆,吃腻了西域风味的牛羊肉,就要吃螃蟹。他说:“摇扇对酒楼,持袂把蟹螯。”
吮蟹肉饮美酒,自然是快事一桩。不过从节令看,长安天气,只有夏季才需要“摇扇”,夏日所食之蟹,无论是江浙地区冒着酷暑送到长安,还是前一年窖藏的糖蟹,都
显示了当时糖蟹的普及率与防腐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
No:3 叁
宋元之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文化一再达到了新高度。湖蟹的地位也水涨船高,出现了大量咏蟹的诗词。
苏轼说:“堪笑吴中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自嘲自己用诗来换螃蟹吃。 黄庭坚说:“海馔糖蟹肥,江醪白蚁醇。每恨腹未厌,夸说齿生津。”吃蟹吃到怀疑人生,为啥总吃不厌。
陆游说:“蟹黄旋擘馋涎堕,酒渌初倾老眼明。”吃蟹吃到老年性白内障都痊愈了。 如此等等,不胜枚举。“镶金”“脂膏”“嫩玉”这类形容蟹黄、蟹膏、蟹肉的语句,甚至成了宋以后文人诗词小品里的高频词。
明末清初的李渔,把吃湖蟹上升到了类似于宗教信仰的崇拜,他说蟹是他的命,每年湖蟹上市之前他就要准备好买蟹的钱,并称之为“买命钱”。而
蟹的烹饪,不能煮、不能煎、不能加佐料、不能加配菜,只能蒸了自剥自吃。
在文人们前赴后继的不懈炒作下,到了清代,湖蟹的价格已经突破天际。
《红楼梦》里,一方面不厌其烦描述公子和**们蒸蟹、持螯、饮酒、对诗的场景,另一方面又写了刘姥姥目睹大观园里一顿湖蟹宴的花费“抵得上穷人家吃穿用度一整年”。
相比于今天湖蟹的价格,其实清中叶更加离谱。看得出曹雪芹内心的矛盾:倾羡啖蟹之风雅,又厌恶标榜湖蟹之恶习。
No:4
肆
由文人士子自导自演培养起来的价格高启、取材单一,吃法单一的吃蟹恶习,也总归有终结的时候。 同样在清中叶,
袁枚的《随园食单》里,已经出现了盐水煮蟹、螃蟹羹、炒蟹粉、南瓜肉拌蟹
,
乃至剥壳加鸡蛋的蒸蟹
这些五花八门的吃法。
更可贵的是,《随园食单》出现了专门谈海鲜的篇目,虽然其中没有出现海蟹,但这已经
颠覆了南北朝以来中国文人对水产“一湖二河三溪四海五塘”的排序,也打破了封关禁海数百年来,中国人对大海认识的陌生。
这固然与18世纪食物保鲜技术的突飞猛进、乾隆朝交通运输基建的完善,使得海产品走入更多中国人餐桌有关,但也与西方列强逐渐叩开中国大门有关。
从此之后,中国东部海域的梭子蟹、东南海域的青蟹、台湾海峡与西太平洋的花蟹(远海梭子蟹),在千年后重归中国饮食的主流舞台。顺带着,
保留在浙南、闽东和潮汕等少数古代交通不发达地区的,诸如生腌蟹、鲟饭之类的饶有古意的吃法,也得以重登大雅之堂。
这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一个民族重新拥有海一样胸怀的必然。
No:5
伍
另一个具有隐喻色彩的细节是,当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大门,让海蟹重归中国人餐桌的同时,
制霸中国饮食谱系千年以上的湖蟹,也悄悄爬上了长江上的某艘战列舰。
它们躲藏在逼仄暗无天日的船舱底部,悄悄地,没有护照地,踏上了奔赴欧洲的漫漫长路。 此后一百年中,中国大闸蟹经历了选种、繁育、水系泛滥的杂交后,已经不复原来的面貌。但人们很惊讶地发现,湖蟹在德国突然以入侵生物的姿态泛滥成灾。
这些中国大闸蟹的远房表亲们,有着青背、金毛、白肚的外观,依然保存着明清古籍上对优质湖蟹的描述。
虽然滋味未必胜过阳澄湖,但无可挑剔的颜值,还是吸引了华人们的青睐。
德国人原本是不吃淡水生物的,没有天敌的湖蟹大多直接拍死了做肥料,或者放进粉碎机作为鸭饲料。但在目睹了华侨们的吃相之后,也动起了脑筋,甚至有白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来丢进烤箱焗——反正蟹壳是硬的不能吃,也不怕火力过头了烤焦。 由此可见,
人类在吃蟹这件事上,总有类似的天赋。
蟹肉、蟹黄、蟹膏给人带来的愉悦,是其他任何食物都无法比拟的。
来看看面对各式各样的螃蟹时,中国各地人都是怎样料理的。
辽宁盘锦:蟹饭同炊
| 生在东北的江南大闸蟹 |
因为缺少文献记录,今天已经没人能说清盘锦的河蟹起源于何时。这种与江南大闸蟹同根同种的螃蟹,植根于黑土地的历史,也许最早能追溯到东北农业大开发时期。 19世纪中叶之后,清政府积弱,逐步放弃了对东北地区的边禁。朝鲜移民大批进入东北,并开始种植水稻。盘锦作为距离鸭绿江最近的沼泽地区,成了最早被开发的水田。
这几乎重演了东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移民进入长江三角洲,把大沼泽开发成水田的历史。 巧的是,盘锦又毗邻渤海,大辽河经由这片地区流入大海。这与长三角地区有着相当类似的适应洄游生物生长的环境。
也许,盘锦的第一只湖蟹是以太湖流域入侵物种身份进入的,但当地人却给予了足够的宽容,甚至还在水田里有意识地豢养。
蟹为水稻捕捉虫害、疏松土质,并以排泄物提供有机肥;
而水稻也给蟹提供丰富的饵料,这种共生,让盘锦早在日据时期,就成了关外的江南。
到了六十年代,辽宁人以
“棒打獐子瓢舀鱼,螃蟹爬到饭锅里”
来形容盘锦的富足。 和南方大闸蟹一样,盘锦河蟹最好的吃法也是清蒸水煮。北方人不擅烹饪水产,唯有盘锦河蟹,清蒸后蘸姜醋汁,可得真味。南方人来盘锦,当地人以这种吃法待客,足以让对方恍若归家。
也许是参考了北方人吃饺子“原汤化原食”的传统。盘锦当地常常蟹饭同锅而烹,下屉煮饭,上屉蒸蟹,到蟹飘香的时候,饭也熟了。与蟹共生的米,当地人称蟹田米,认为有饭里有蟹味。其实它的香气滋味,多半吸收了同锅的蟹味而来。
天津:紫蟹火锅
| 小螃蟹里的大味道 |
紫蟹其实是大闸蟹的一个亚种,大者如银元,小者如铜钱。
按照以大为美的南方湖蟹的审美标准,这种迷你型选手其实是上不来台面的。 但北方原本乏蟹,特别是冬令时节,蟹黄最丰厚的时候,透过薄薄的蟹盖,呈现出一层紫色,风味和意境都卓尔不群,自然被人奉为上品,不惜大费周章,破冰掏捕。 上档次的天津馆子里,冬季都会售卖“七星紫蟹”,其实就是下垫鸡蛋羹蒸熟的紫蟹,并把蟹排成七星连珠的样子。虽然蛋羹会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蒸紫蟹时渗出的汁水也会让蛋羹变得更鲜甜,但总的来说,这并不算是创新或独特的滋味。
更讲究一点的,会把紫蟹剁小块,蒸熟后淋上酸甜鲜美的芡汁,这是天津冬令最上得台面的好菜:酸沙紫蟹。 但要论最过瘾的吃法,莫过于普通津沽人家都会做的紫蟹涮什锦火锅。天津人将什锦火锅称作“锅子”。锅子是清汤底的,其中豆腐白菜、海参鲍鱼,丰俭由人,每家每户都有不同的选料。但被誉为天津冬令四珍的四样东西是不能少的——银鱼、紫蟹、铁雀、韭黄。
铁雀是一种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候鸟,比麻雀大,比鸽子小,雀头和雀脯肉一般拿来软溜,剩下的架子丢在什锦锅里吊鲜汤。紫蟹整个丢到锅里去煮,蟹身小、易入味,只要几分钟就熟了。汤汁渗入蟹肉,软嫩无比。 吃完蟹后还能喝汤,
紫蟹什锦锅的汤有奇妙的鲜甜味,不输广式打边炉
山东莱州:葱油大蟹
| 当鲁菜手艺遇上大海至味 |
莱州人把梭子蟹称为“大蟹”,但凡去过当地饕餮的人,都会觉得这个“大”字名不虚传。
较大的昼夜温差、黄河入海带来的大量营养物质,以及渤海湾天然冷水渔场的环境,都为梭子蟹生长带来极其优越的环境。
在莱州的海鲜市场里,最大的梭子蟹重达一斤半,这是连云港的黄海梭子蟹、舟山的东海梭子蟹都无法望其项背的体型。
面对梭子蟹,胶东大厨也展现除了粗犷豪放的烹饪手艺。葱油淋,是最对得起莱州大蟹的做法。不用切,不用拆,整只大蟹蒸熟;再另起一口锅,把油熬到冒烟;最后拆开蟹盖,铺上葱姜,趁热淋上热油。 呲啦一声,充满了鲁菜风味的葱油大蟹,就是对秋天最好的奖赏。
四川成都:香辣蟹
| 螃蟹来到内陆后的待遇 |
对于爱吃辣的中国中西部地区来说,香辣蟹并非四川独有,湖南、江西、贵州都有此物出没。而且越来越有席卷餐饮江湖的气势。 在口味清淡的东南沿海地区人看来,用香辣处理滋味轻灵鲜美的蟹,总会觉得暴殄天物。但从食物发展的宏大历史观来看,被大众所广泛接受的审美,或许才代表了未来口味发展的趋势。而众多的香辣蟹中,又以川菜的做法最为考究经典。
川式香辣蟹的选材不拘一格,但有一点,以蟹肉厚实者为妙。湖蟹个头小,蟹肉单薄,用来香辣炒,往往是调料充分渗入肉中,已尝不出蟹味,且吃不过瘾。 最好是个头硕大的面包蟹,用热油炮到断生后捞起斩件,再下辣椒粉、辣椒片和蒜蓉炒,最后撒一把芹菜碎。这样的香辣蟹油香四溢,镬气逼人。再来一瓶冰啤酒,就是川中夏夜最好的风景。
安徽黄山:徽州醉蟹
| 江南醉蟹的鼻祖 |
江浙地区素有秋风起做醉蟹的传统,
扬州的中庄醉蟹以微甜胜场;
上海的醉蟹加了酱油,咸鲜滋味浓郁;
苏州会拿六月黄做醉蟹,这大概是每年可以吃到的最早的醉蟹,且苏式醉蟹很多是鲜醉,即做即吃,蟹肉蛋白质还未凝固,和醉虾一样呈半透明的胶状,味道绵长;
杭州醉蟹酒香突出,且会加入干桂花,让蟹肉带着桂花香,这是两种季节限定最好的组合。
但大多数江浙人不知道的是,江浙醉湖蟹的风尚,最早也许来自长江、钱塘江和太湖上游的徽州。
明清时代交通不便,但徽州人仍前仆后继地涌入江浙地区经商卖物、科举做官。
为了保证带来家乡食物的途中不变质,徽州人想出了各种各样的防腐手段。
臭鳜鱼、毛豆腐,包括醉蟹,都来自那个时期。
徽州当然不比江浙,有大量现成的大闸蟹。但清澈的水质,也养肥了河溪里的小毛蟹。洗刷干净,用白酒、姜蒜、盐腌了,再密封好,可以保存两个月以上不变质。开封后蟹钳充盈了酒香,是很好的佐酒吃食。
醉蟹传到江浙后,
讲究生活品质的江南文人们,嫌白酒味道太重,改用更温和的黄酒,并按照本地口味,加入了糖、陈皮和花椒,让醉蟹的滋味更加丰富。
久而久之,醉蟹本来仿佛的作用也被削弱无视了,加入酒,或许只是为了获得浓郁的酒香,杀灭细菌,以及还原唐宋之前生腌洗手蟹的风雅情致。
江苏苏州:六月黄炒年糕
| 没有大闸蟹的日子如何解馋 |
六月黄其实就是没成熟的大闸蟹。 本来要九月捕捞的蟹,早在六七月还没长成时就售卖。看起来浪费,但其实,有人计算,假使一亩塘中只能养出1000只大闸蟹。但若能提早规划养殖部分“六月黄”,就可放下2000只蟹苗,此时蟹体幼小、消耗的水体营养等也不多,完全可以和谐共处,正常生长,等到了夏天长成“六月黄”,捞起一部分卖出,剩下的就可获得更多空间生长直到成年。
虽然没有大闸蟹那种紧实致密的蟹膏,但六月黄体内充裕的蟹黄,已经初露制霸江湖的气概。 显然,
这种精明的算计,最有可能出自江浙人的头脑;
最适宜湖蟹生长的江浙地区,更是为六月黄的诞生孕育了良好的温床。
而苏州,作为太湖蟹的故乡,阳澄湖的所在地,自然也是六月黄最重要的产区。 在苏州人眼里,六月黄并不像大闸蟹那样需要认真对待。不是清蒸、水煮这些原汁原味的做法,对不起大闸蟹昂贵的价格。但六月黄的意义却在于是提早三个月满足口腹之欲,以及将一些舍不得对大闸蟹下手的烹饪手法,应用于它。
这些做法,包括但不限于麻辣、椒盐、酱爆、面拖炸。但最具苏州本地特色的,还是六月黄炒年糕。 苏州的糕团是江南糕点的代表,而苏州年糕更是以软糯中不失爽口而闻名。将苏州年糕与斩块的六月黄同炒,下葱白、姜片、生抽、白糖。
年糕焦香,六月黄鲜肥。
后来,不少饭馆学习六月黄炒年糕的组合,囿于六月黄的季节限制,改用四季皆可得的梭子蟹。传得多了,几乎家家会做,却忘记了这道菜原本的模样。
浙江杭州:蟹酿橙
| 古籍里复活的千年滋味 |
蟹酿橙其实并不是杭州菜。 三十多年前,它还是一道只存在于古籍里的传说菜。这本古籍,就是记录南宋城市风物的《武林旧事》。
而杭州,作为南宋的都城,当仁不让成为让蟹酿橙复活的城市。到今天,在杭州能做出最正宗的古法蟹酿橙的,也只有两家饭馆。
这种用湖蟹的蟹黄、蟹膏、蟹肉,与橙肉橙汁一起炒,最后再填回橙里蒸的菜,酸甜俱备。从湖蟹发展的大历史来看,
它前承唐以前的糖蟹,后启元以后的清蒸蟹蘸醋汁;
又是宋代南北文化大融合时,北方水果与南方水产的结合品。
所以,蟹酿橙是当仁不让的,国家螃蟹地理中承前启后,站在十字路口的那一位。
如今坐在杭州西湖边上的高级饭馆里吃蟹酿橙,依然是一件充满雅趣的事。行家说,蟹酿橙的味道有四层,第一口吃掉橙内浓稠鲜香的蟹肉,酸甜中带着咸鲜,这是第一层口感; 拿起橙子盖,将橙盖上的果肉挤出汁,你会发现橙子内部的食物味道开始逐渐变清雅,这是第二层口感; 吃完后不要急着喝汤,用手揉捏蒸软的橙子壳,剩余果肉会部分脱离,果汁则将从果肉中滴落汤中,酸甜口感混合橙子壳内饱含蟹肉香味的汤汁,一口喝掉会催生第三层口感; 最后放下橙子,反复摩擦双手,会闻到指尖全是橙子的香味,这是第四层“闻香”。
福建福州:螃蜞酥、八宝鲟饭
| 一座城里的山海盛宴 |
有人用山海盛宴来形容福州菜,陆上和海中的食材,在这里有着最好的碰撞。 这话用在螃蟹上,尤其准确,
也许福州是唯一能把淡水蟹和海蟹都做成本地特色的城市。
螃蜞是一种生活在闽江冲击平原的小型的淡水蟹,或许与天津紫蟹是近亲。福州有人用盐和虾油生腌螃蜞吃,黑色的蟹膏极鲜。但最普及的,还是螃蜞酥和螃蜞酱。
做法其实不难,螃蜞剁碎后,用白酒醉腌后,再和福州特产的红糟一起入油锅焙炒到香脆。最后加酱油、糖、五香粉拌匀就是螃蜞酥。 这是福州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小菜,佐粥尤其好。
爽脆咸鲜的口感,与白粥的绵绸相得益彰,比腐乳酱菜好得多。
而螃蜞酱则不用炒,直接把腌好的螃蜞和红糟拌在一起,磨成酱就行。这是福州菜最重要的调味料,不管炒菜、还是点蘸,都有不输于酱油的重要价值。 如果说螃蜞酥和螃蜞酱,是福州人把小型的淡水蟹做出了花样。那么八宝鲟饭,就是福州人料理海蟹的至味。
鲟是福州人对青蟹的俗称。这种壳坚肉厚的大家伙,在东南沿海很多地方都有踪迹,尤以浙江的台州三门、温州洞头,福建的福州连江等地为佳。但多数青蟹都被拿来清蒸,作为酒宴中的上品大菜。
福州人在青蟹上的想象力突破天际,甚至有人拿青蟹与桂圆一起煲汤,作为老幼妇儿的补品,民间俗语说:“红鲟桂圆汤,营养胜人参”。
但最福州人对青蟹最成功的演绎还是八宝鲟饭。 虽然与八宝饭仅一字之差,但八宝鲟饭的口味却与前者完全不同。做法并不复杂,只是费工夫,要用猪肚、鸭肉、火腿、虾米、花生、鸭肫、香菇、冬笋八种荤素食材,与糯米一起蒸。再覆切块的青蟹于饭上,继续蒸透。 最后浇上薄芡明油,蟹壳红亮,八宝饭颜色丰富、滋味多层,青蟹的鲜汁融入饭里,
只这一道大菜,就几乎构成了从前福州人逢年过节的所有向往。
广东潮汕:生腌蟹
| “毒药”的威力 |
如果说江浙的醉蟹,是复原唐宋风情的高仿古董,那么潮汕的生腌蟹,就是真正的中国饮食活化石。 因为古代交通闭塞,东南沿海的很多地区都保留了生吃梭子蟹的传统。比如宁波的呛蟹、温州的江蟹生,但最精工细作的,还是潮汕的生腌蟹。因
为很多人吃了一次还想再吃,有“毒药”之名。
潮汕的生腌蟹,除了必要的白酒、酱油、姜片之外,还另加了蒜头、辣椒、香油、糖、陈皮和芫荽。腌渍时间虽然不长,但海蟹生活的咸水环境,与人体的淡水环境有差异,这就使得生吃的安全性高于江浙醉蟹。 潮汕人爱吃白糜(白粥),佐粥小菜被称为“杂咸”,而包括血蚶、虾蛄、梭子蟹、牡蛎、薄壳在内的各种生腌海鲜,是杂咸中最上档次的品类。
生腌的口感奇妙,半凝固状态的蛋白质吸入嘴,鲜嫩软滑,自动滑入喉咙,又咸又鲜的蟹膏刺激着味蕾,让人即刻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海风。 从此,除却巫山不是云。
广东广州:清蒸黄油蟹
| 富到流油的天然炒蟹粉 |
黄油蟹其实也是青蟹。 它并不是青蟹亚种,而是
某些青蟹仔,因为肥过了头,膏油积聚过多,无法完成重壳、脱壳的过程,少了一轮的发育的变异种。
只有在珠三角极其适合青蟹生长的海域,才有较高几率出现这种青蟹界的“儿童肥胖症”患者。 神奇的是,这种变异蟹居然能存活下来,到了6-8月的产卵季节,它们爬上海滩,在猛烈的阳光照射下,它体内的蟹膏就分解成金**的油质,然后渗透至体内各个部分,整只蟹便充满黄油,蟹身呈现橙**,甚至在蟹壳上都会有点点“油珠”,故称为黄油蟹。
所以有人说:
六月黄是发育不良,黄油蟹是病入膏肓。
早几十年前,黄油蟹大多被人当成病蟹、杂蟹来看待,不配单独料理,可能会被食客投诉“膏散、漏油”,只能剔出来用做炒蟹或煲粥。 但九十年代后,以蔡澜为代表的香港老饕们开始撰文盛赞黄油蟹的美味,价格一再走高。再加上“富到流油”的好彩头,击中了港粤地区无数人心底的梦想。到今天,
当年的病蟹,已经变成与“发菜”一样的象征图腾了。
至于黄油蟹的味道,膏肥脂满、黄肉交织,当然会给人极大的满足。
参考炒蟹粉的口感,基本大差不离。
广西北海:白切鸡蘸沙蟹汁
| 又腥又鲜,南海滋味 |
本质上来说,北海的沙蟹汁,与福州的螃蜞酱其实是同一种东西——腌制后的碎蟹。 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螃蜞是淡水小蟹,而沙蟹则是海产。
把这种海边小蟹处理干净,放入切成颗粒的大蒜、姜、白酒、海水,捣碎拌匀。在热带的太阳底下晒小半天,晒到出汁,这就是沙蟹汁了。 沙蟹汁的味道,咸、腥,并带着海鲜的鲜甜。对于广西人来说,这是欲罢不能的家乡味,就好比臭豆腐于长沙、豆汁儿于北京,爱者极爱,不爱者唯恐避之而不及。
沙蟹汁适合佐粥、也能当成调料炒菜。北海的大部分餐厅,都把沙蟹汁焖豆角当成本地名菜售卖。
但最好的吃法是替代豉油点蘸白切鸡,顺滑的鸡饭、略带胶质的鸡皮,撞上咸腥的蟹汁,这是只有在南海之滨才能品尝到的至味。
-END-
从填肚子的价值来讲,螃蟹的作用并不大。但是从品尝、探索食物之美的过程出发,螃蟹的意义非凡。 所以,能不能善待餐桌上的螃蟹,是鉴定一个人、一个民族,是否有足够生活情趣的重要标志。 如林语堂在《吾国吾民》中所言:“
我们吃蟹,出于爱好;
我们也吃树皮草根,出于必要。
”
麻辣烫的做法之郫县豆瓣28、40、50、65元/桶
郫县豆瓣是麻辣烫配方、红汤火锅配方中最重要的调味料,用在汤卤中能增加鲜味、香味和色泽,使汤汁具有温醇辣味和浓稠红亮。其用料考究,精选上等鲜红辣椒、二流青皮蚕豆、优质面粉、精制食用盐为原料,通过长期翻、晒、露等传统工艺天然精酿发酵而成。具有瓣子酥脆化渣,酱脂香浓郁,红褐油润有光泽,辣而不燥,粘稠适度,回味醇厚悠长的特点。香味醇厚却未加一点香料,色泽油润却未加任何油脂,全靠精细的加工技术和原料的优良而达到色、香、味俱佳的标准,具有辣味重、鲜红油润、辣椒块大、回味香甜的特点,是川菜食谱中常用的调味佳品,有“川菜灵魂”之称。
麻辣烫的做法之5,桂皮又名肉桂 5元左右/斤
原产于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桂皮作为一种调味佐料,为我国广大城乡人民日常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必需品.桂皮因含有挥发油而香气馥郁,可使肉类菜肴祛腥解腻,芳香可口,进而令人食欲大增。 油性大,香味浓烈。用牙咬一下干桂皮,味辛辣、回味略甜。在麻辣烫、火锅和卤菜中运用很普遍。科学家曾做过一次有名的试验,2型糖尿病病人每天食用1/4茶匙的肉桂(桂皮),结果显示,这些病人的血糖水平和胆固醇水平均低于平时水平。此外,桂皮中含有大量的抗氧化剂,一茶匙的桂皮中所含的抗氧化剂相当于五杯半的西兰花,而西兰花又是抗氧化剂含量最丰富的蔬菜之一。如此低成本高营养的调料,实在是厨房中的健康之宝。一般来说,中国人主要在卤肉时使用桂皮,而在国外,被磨成粉末状的肉桂被广泛应用于甜品和咖啡等饮料中。
麻辣烫的做法之6,草果: 13元左右/斤
分布云南、广西、贵州等地。草果具有特殊浓郁的辛辣香味,能除腥气,增进食欲,是烹调佐料中的佳品,被人们誉为食品调味中的“五香之一”。炖煮牛羊肉时,放点草果,既清香可口,又驱避膻臭,因此,草果一直都是紧俏商品。
草果含挥发油,有浓郁的辛香气味,能去腥除膻,增进菜肴味道,特别是烹制鱼、肉时,有了草果其味更佳。中医认为,草果辛温,入脾、胃经,有燥温除寒、健胃消滞、祛痰截 的功效,可用以治腹痛痞满、呕吐、泻痢、 疾等病症,用于消酒毒、去口臭亦佳。草果是配制五香粉,咖哩粉等的香料,是食品、香料、制药工业的原料。
草果最早记载于宋朝冠宗爽撰的《图径的衍义》,明代《本草纲目》也记述:“滇广所产草果,长大如诃子,其皮黑厚而梭密,其子粗而辛臭,正如斑蟊之气,元朝饮膳,皆以草果为上供。”说明草果的栽培应用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麻辣烫的做法之7,排草: 6元左右/斤
有人说,在麻辣烫配方、火锅配方和卤水中,“香草增香,排草防腐”,其实很多香味调料都不同程度地具有抑菌防腐作用。
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等地。 排草又叫排香,香排草,香羊,毛柄珍珠菜,也属报春花科植物,其性味甘平。具有治感冒、咳嗽、风湿病、月经不调等作用。在麻辣烫配方、火锅配方中用量也不宜多,也可在卤水中使用。
麻辣烫的做法之8,红扣: 18元左右/斤
又名红豆蔻主产于泰国、越南、柬埔寨、老挝、斯里兰卡,我国广东、广西、云南亦有栽培。
功效提味增香、去腥,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开胃消食、促进胃液分泌、促进胆汁分泌、溶解胆结石。
麻辣烫的做法之9,白扣 15元左右/斤
原产于束埔寨和泰国。我国广东、海南岛、云南和广西现有栽培。
烹调用途:作调味料,可去异味,增香辛。用于配制各种卤汤、麻辣烫汤料、火锅及供制卤猪肉之用。亦为“咖喱粉”原料之一。但是,炖鸡肉最好不放类似的调料,因为,鸡肉含有别的肉类没有的谷氨酸钠。
《本草纲目》:性温,味辛。气味芳香而辛凉。
麻辣烫的做法之10,香果 11元左右/斤
香果原产南美洲,因其果汁散发出香蕉、菠萝、柠蒙、草莓、番桃、石榴等多种水果的浓郁香味而被誉为“百香果”,也是其英文名“Passionfruit”的译音,在国外还有“果汁之王”、“摇钱树”等美称。香果的营养极佳,富含人体必需的17种氨基酸及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等160多种有益成份,具有消除疲劳、提神醒酒、降脂降压、消炎祛斑、护肤养颜等神奇功效。香果又称鸡蛋果,营养丰富,有“果汁之王”的美称。
麻辣烫的做法之11,沙仁:28元左右/斤
分布于中国广东、广西、云南和福建。分为绿壳砂、海南砂、阳春砂。 阳春砂主产广东、广西,性优。进口砂仁主产越南、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地。
砂仁的挥发油有健胃作用,能促进胃液分泌,排除消化道积气。
麻辣烫的做法之12,白芷 10元左右/斤
栽培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1、白芷,又称香白芷、杭白芷等,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芷或杭白芷的干燥根。中医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已有记载。白芷除药用功效外,也常用作特殊风味食品的调味料,如麻辣烫等。它味芳香微苦,但是在制作扒鸡、烧鸡等名特产时少量使用。
2、白芷味辛、性温,其香气主要来自白芷醚、香柠檬内酯、白芷素等香味成分。白芷具有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的功效。在通窍血汤中可代替麝香,不少中医治疗各种痛症,在辩证施治的前提下加入白芷一味,常能受到满意的疗效。
3、白芷味香色白,为古老的美容中药之一,白芷水煎剂对多种致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改善微循环,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延缓皮肤衰老。
麻辣烫的做法之13,丁香 13元左右/斤
主产于坦桑尼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我国海南省、广东省也有栽培。又叫公丁香、子丁香,为丁香的花蕾,烹调中常用的是干品,香味浓,尝之有刺舌、麻舌感,其性味辛温,有暖胃、止嗝逆、驱风、镇痛的作用。丁香适合于甜辣的菜,有消除腥臭的功能。丁香最好的吃法,就是用来炖鸡翅或排骨、猪肉,可为这些肉类带来奇特的香味,在麻辣烫、火锅中运用极为普遍。
麻辣烫的做法之14,孜然 7元左右/斤
目前世界范围内种植孜然主要是印度、伊朗、土耳其、埃及、中国和前苏联的中亚地区,基本上分布在从北非到中西亚的干旱少雨地区。
孜然又名安息茴香,维吾尔族称之为“孜然”,来自于中亚、伊朗一带,新疆是我国孜然的唯一产区,主要产地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吐鲁番、阿克苏等地。主要用于调味、提取香料等。
孜然是烧烤食品必用的佐料,富有油性,气味芳香浓烈,主要用于调味,提取香料等,是配制咖哩粉的主要原料之一。咖喱的香味很浓烈, 油爆或火烤后的香气会更明显, 遇热后的孜然味道稍微会有点改变。用孜然加工牛羊肉,可以祛腥解腻,并能令其肉质更加鲜美芳香,增加人的食欲。
孜然还具有醒脑通脉、降火平肝等功效,能祛寒除湿,理气开胃,祛风止痛。对消化不良、胃寒疼痛、肾虚便频均有疗效。用孜然调味菜肴还能防腐杀菌。
中医认为,孜然气味甘甜,辛温无毒,具有温中暖脾、开胃下气、消食化积、醒脑通脉、祛寒除湿等功效。在《普济方》这本中医典籍中,就有用孜然治疗消化不良和胃寒、腹痛等症状的记载。因此,患有胃寒的人,平时可以在炒菜或烤肉的时候放点孜然,以祛除胃中的寒气。据《唐本草》记载,将孜然炒熟后研磨成粉,就着醋服下去,还有治疗心绞痛和失眠的作用。此外,由于孜然有防腐杀菌的功效,炒菜时放点不容易变质。
“香料滋润人们的生活,使生活变得更为丰富多彩:它是药品,可以治病;是调料,使饭菜更加可口;是香水、润肤剂和春药,可使人心旷神怡。” (马斯格雷夫: 《改变世界的植物》)爱德华·谢弗在 《唐代的外来文明》一书中指出,几乎所有的香料都经历了一个从神坛走向世俗的过程。古时候人们常常在祭祀用的酒和肉中加入香料作为调味品,目的是为了防止祭品腐坏,增加祭品对于神的吸引力。后来,香料渐渐世俗化了,走下了神坛,搬上了贵族的餐桌,甚至还进入了寻常百姓人家。
马可·波罗在描述13世纪的杭州时说,这座城市一天就运来了5吨波斯胡椒。他还说:在中国南方,有钱人可以享用好几种香料腌制而成的肉,下层民众的盘子里却只能嗅到大蒜味。
孜然,总是一边开花,一边结果,成熟时,田野上飘着奇香。孜然,对于新疆人而言是熟悉的,然而又是陌生的。比如,很多人不知道:新疆孜然为伊朗型,品质介乎印度型和土耳其型之间;孜然这种波斯香料是什么时候传入西域的;托克逊县的孜然是生长在零海拔之下的;新疆一个偏远的维吾尔族村庄的孜然已经走出国门了。
麻辣烫的做法之15, 八角 又叫大料、大茴香 7元左右/斤
八角在家庭烹饪中应用广泛,主要用于炒、炸、煮、卤、酱及烧等烹调加工中,常在制作各种肉类的菜肴中加入,可除腥膻等异味,增添芳香气味,并可调剂口味,增进食欲; 原产我国云南西部腾冲和泸水高黎贡山,广东、广西、四川、贵州、湖南等地,缅甸也有分布。叶子可用于制造甜香酒、啤酒等食品工业,八角也是制造牙膏、香皂、香水、化妆品的香料,也用于开采水晶矿。中国八角出口占世界市场的80%以上。
麻辣烫的做法之16,小茴香 45元左右/斤
主产山西、内蒙古、甘肃、辽宁。大、小茴香都是常用的调料,是烧鱼炖肉、制作卤制食品时的必用之品。因它们能除肉中臭气,使之重新添香,故曰“茴香”。大茴香即大料、八角,学名叫“八角茴香”。小茴香的种实是调味品,而它的茎叶部分也具有香气,常被用来作包子、饺子等食品的馅料。它们所含的主要成分都是茴香油,能刺激胃肠神经血管,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加胃肠蠕动,排除积存的气体,所以有健胃、行气的功效;有时胃肠蠕动在兴奋后又会降低,因而有助于缓解痉挛、减轻疼痛。中国《药典》载有茴香制剂是常用的健胃、散寒、行气、止痛药。
麻辣烫的做法之17,三奈 18元左右/斤
又名山奈、砂姜、山辣。
主产广西,云南、广东、台湾亦产。
多用于肉制品加工,特别是酱卤类调香。在烹调中多用于烧菜、卤菜及麻辣烫配方、火锅配方,在湘菜系中有“三奈菜”一说。此类菜肴用主料加大量的三奈和干红辣椒、干花椒烹制而成,其味芬香奇特,受人称道。三奈药性温良,注重养生的广东人喜用它烹鸡,“砂姜鸡”因此得名。用好用对了这味香料,能为菜肴添色不少!
麻辣烫的做法之18,麻椒 14元——40元左右/斤
麻椒是麻辣烫配方、火锅配方的重要调味料。用于汤卤中可压腥除异,增鲜添香。麻椒,味辛性温麻味浓烈,能温中散寒,具除湿止痛的作用。
也有人说麻椒的颜色浅,偏棕**,或者青色,又叫青麻椒。麻椒的味道比花椒重。只有贵州出产的麻椒才能熬出那种特殊的麻味。此种麻椒的果皮具有特殊的香气和强烈持久的麻味,在此顺便说下,大家有个误区:四川的麻椒好,其实真正的好麻椒是贵州产的。
麻辣烫的做法之19,辣椒(干辣椒) 8元左右/斤
麻辣烫配方、火锅配方、汤卤中加入干辣椒,能去腥解腻压抑异味,增加香辣味和色泽。干辣椒性辛温,能祛寒健胃,其色泽鲜红,辣味较重干辣椒品种很多,有大金条二金条,五叶椒,朝天椒,七星椒,大红袍和小米椒等。
吃饭不香、饭量减少时,在菜里放上一些辣椒就能改善食欲、增加饭量。它含有一种叫辣椒素的成分,对口腔及胃肠有刺激作用,所以能增强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使食欲改善,并能抑制肠内异常发酵,排除消化道中积存的气体,还可以增强体力。辣椒具有强烈的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可以改善怕冷,冻伤,血管性头痛等症状。它含有一种特殊物质,能加速新陈代谢以达到燃烧体内脂肪的效果,从而起到减肥作用。这种物质还可以促进荷尔蒙分泌,对皮肤有很好的美容保健作用,是女性的“补品”。辣椒能杀抑胃腹内的寄生虫。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可以控制心脏病及冠状动脉硬化、降低胆固醇。它还含有较多抗氧化物质,可预防癌症及其他慢性疾病。可以使呼吸道畅通,用以治疗咳嗽、感冒。
辣椒含有辣椒素、二氢辣椒素、胡萝卜素。维生素C、P及钙、磷、铁等营养成分。其中呈辣味的主要是辣椒素和二氢辣椒素两种,它们对口腔及胃肠有刺激作用,能促进消化液分泌,改善食欲。辣椒辛温,能够通过发汗而降低体温,并缓解肌肉疼痛,因此具有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辣椒可促进血液循环,对于控制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及降低胆固醇有一定功效。辣椒还是瘦身美体的食品,能加速新陈代谢以达到燃烧体内脂肪的效果。
麻辣烫的做法之20, 荜拨 别名:碧波、毕茇、荜茇、鼠尾、荜拨梨、椹圣、蛤蒌。 19元左右/斤
国内产于广东,广西及云南等地国外产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南部,泰国,越南等地《本草正义》:“荜拨,脾肾虚寒之主药。”
荜拨为胡椒科植物荜拨的末成熟果实,除作为中药使用外,也为民众常用芳香调味佐料,主产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有经验的火锅师还借鉴药膳经验,加入荜茇用于提升火锅的香辣 ,在麻辣烫配方中应用较为普遍。
麻辣烫的做法之21,香叶 85元左右/斤
多用于酱类菜肴或汤类的调味,此外,煲仔菜系亦多使用。香叶亦可作罐头的矫味剂。为西餐常用芳香调味料之一。适合在烹调肉类的时候,或者是调制肉类的沾酱加一点进去,但因它的味道很重,所以不能加太多,否则会盖住食物的原味。
麻辣烫的做法之22,香草 7元左右/斤
在我们中国人的厨房里,葱、姜、蒜、花椒、大料、五香粉是必不可少的,在西方人的厨房里,香草也是必不可少的,它们和中国人常用的调味料一样,能够避除食物的不良气味,让它们释放出鲜美的味道,新鲜的香草还有着很好的装饰性,令菜肴看上去更为丰富、诱人,为菜肴增色添香。以香草入菜,无论从视觉、嗅觉还是味觉角度,都会使烹调效果截然不同,香草在烹调中可以说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果没有香草,西餐菜肴一定会魅力大减——少了香草摇曳的枝叶,视觉上会平庸很多;没有了香草芬芳的回味,口味上会平淡很多;不能随心所欲地搭配调味,烹调的乐趣会减少很多 1、把香草作为调味料使用时,主要起到去腥提香的作用,通常是在材料预先腌渍的时候或在烹调过程中酌量添加,如可以用来腌渍肝脏、羊肉,可以去除食物的腥味;直接加到汤或调味酱里烹煮,可以增加汤或调味酱的美味;加入点心中烘烤,也可以增加点心的香味。2、直接食用,一些新鲜的香草可以象蔬菜一样直接制成沙拉食用。3,香草可以在橄榄油或葡萄醋中浸泡,制成调味油或调味醋,在烹调需要的时候适量使用。4,新鲜的香草可以作为装饰物,使菜肴看上去更加丰富而又诱人。
麻辣烫的做法之23白胡椒 45元左右/斤
原产于马来西亚,印尼、印度、泰国、越南等地。我国华南及西南有引种。
味道浓辛、香。麻辣烫、火锅常用佐料。因其味道极其浓烈,常研成粉用之。注:胡椒能发疮助火,伤阴,胃热火旺者忌吃可防腐,还可作调味品;可提取胡椒碱,胡椒林碱,胡椒油碱甲,乙,丙等生物碱和挥发油;可入药,有镇静,温中散寒,下气,健胃,止痛,消炎,解毒等功能,主治风寒感冒,脘腹冷痛,呕吐腹泻,食欲不振等症《本草纲目》:暖肠胃,除寒湿反胃、虚胀冷积,阴毒,牙齿浮热作痛。
麻辣烫的做法之24,甘草 19元左右/斤
甘草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一种天然甜味剂,也是一种传统中药材,用途广泛,有“十方九草”之说。作调味剂时常为米粉香料、麻辣烫、火锅香料、卤菜香料 。甘草味甜,气味芳香,烹饪中作为甜味调料使用,具有独特的风味和营养价值。可缓解药性, 中医认为,甘草具有补脾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的功能,它的主要成分有甘草酸、甘草甙等。甘草酸是非常珍贵的天然解毒剂,可用于人体抗衰老、增强免疫力、维持水盐代谢平衡等。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精制糖果、蜜饯和口香糖。甘草浸膏是制造巧克力的乳化剂,还能增加啤酒的酒味及香味,提高啤酒的稠度和色泽。
麻辣烫的做法之21,黄栀子 15元左右/斤
黄栀子又名山栀子、黄果树、木丹、林兰等。黄栀子是传统中药材,具有泻火、清热解毒等功效,味食香料,也是天然色素,色橙红或橙黄。精炼后的栀子油可与橄榄油相媲美,其酸价、过氧化值都比较低,富含亚油酸,长期食用能使皮肤细腻,提高免疫力,预防三高。
麻辣烫的做法之26,甘菘
麻辣烫配方、火锅配方中应用中比较普遍。气味辛香,近似强烈的松节油气味,具有理气止痛、开郁醒脾的作用,是被用作治疗胸腹胀痛、胃痛呕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的一味中药。在麻辣烫、火锅或卤水中加入此香料,其香味浓郁。不过要注意量的把握,一次用量不宜过多,否则香气“腻人”。
麻辣烫的做法之27,永川豆豉
其气味醇香色泽黄黑油润光滑粑软散籽味鲜回甜以重庆“永川豆豉”味为上乘。豆豉用在麻辣烫、火锅、汤卤中能增加咸鲜醇香的味道。永川豆豉有香气浓郁、滋味鲜美的特点,有开胃助食、解表祛汗之功效。
麻辣烫的做法及配方之28,老姜
老姜性辛湿含有挥发油姜辣素具有特殊的辛辣香味老姜用于红汤,清汤汤卤中,能有效的去腥压臊可提香调味
麻辣烫的做法之29,大蒜
大蒜喂辛辣气芳香含有挥发油,二流化合物。大蒜主要用于调味增香,压腥味去异味。
麻辣烫的做法之30,醪糟汁
醪糟是用糯米酿制而成,米粒柔软不烂,酒汁香醇甘甜可口,稠而不混,酽而不粘。调制麻辣烫、火锅汤、卤底料加入醪糟能增鲜压腥去异味使汤卤产生回甜味。
麻辣烫的做法之31,牛油
牛油是麻辣烫配方和火锅配方中不可缺少的油脂。它由牛体内脂肪熔炼而成。它最大的作用是能在受热中产生脂化作用,从而增加汤卤的香味,牛油在汤卤中浮于表面能保持汤卤的温度和浓稠汤卤,使食物煮烫熟后,油润光泽,巴味增香,牛油气味浓郁,如果麻辣烫配方和火锅配方不用牛油将失去很大风味。当然在调味时根据各地客人的需要增减牛油的用量。选购提示:在选购牛油时,以淡**,**,底部无沉淀渣,气味香为佳。在制作前最好用生姜大蒜洋葱暴在锅里炸一下,以增加香味,效果更佳。
麻辣烫的做法及配方之32
1 麻辣烫的做法及配方中加入香料(中药材)无疑是为了增香,但香料(中药材)的用量不可过大,否则会产生苦涩味(那可就真是熬中药喝了)。同时各种中药材(香料)的配比也很关键:一味遮一味;一味托(衬)一味,各种量的多寡严重的影响着你的口味。
2刚开始配制麻辣烫配方时一定要用电子称称重量,因为”标准大于一切”。别让顾客今天说变了,明天说味道又不一样。
3 麻辣烫的做法之浅说这“辣”:辣有麻辣(以四川为代表的西南地区);火辣(以湖南地区为代表);香辣(用香辛料提鲜);酸辣(西北地区为代表);鲜辣等约五种。
4,烹饪是一个跨学科的行业,对于21世纪的烹调师,需要多多涉猎相关学科的知识,如本篇文章中涉及到的香料,大多数原本是性味辛温的中药材。从中医观点来看,辛温药一般对于阳虚、畏寒、脾胃虚弱、湿重者适用。四川的麻辣烫、火锅为何喜用包括辣椒、麻椒在内的香料,这与四川盆地夏天闷热潮湿、冬天阴冷潮湿不无关系。但麻辣烫、火锅对于阴虚热重、阳盛火旺之人就不大适宜。尤其对于身处我们内地做生意的店家来说,更要因地制宜,不能照搬四川当地麻辣烫的做法,关键是要能够做出令大众欢迎的独特的味道。所以,我们做麻辣烫的应当多学习一些中医、中药材方面的知识 。
我们川之味麻辣烫免费提供的部分麻辣烫配方仅供参考,并不完全是我们川之味麻辣烫做生意用的方子,敬请谅解!
以上仅是我们川之味麻辣烫做生意使用的一部分麻辣烫的做法,仅供参考,如想学一整套麻辣烫的做法及配方,还是请到我们店里来吧,敬请百度搜索:川之味麻辣烫
比如什么啊?范围很大的
生 理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
六欲食、眠、生、私、性、赌
人体十二脏心、肝、脾、肺、肾、膻中、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消化系统七冲门唇·飞门、齿·户门、会厌·吸门、胃·贲门、太仓下口·幽门、大肠及小肠·阑门、下极·魄门
伦 理
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三姑尼姑、道姑、卦姑
六婆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
九属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饮 食
五谷稻、黍、稷、麦、豆
五香花椒、大料、桂皮、丁香、茴香
四大著名淡水鱼松江鲈鱼、黄河鲤鱼、松花江鲑鱼、兴凯湖白鱼
四大著名海产鱼小黄鱼、大黄鱼、带鱼、墨鱼
上八珍狸唇、驼峰、猴头、熊掌、燕窝、凫脯、鹿筋、黄唇蛟
中八珍鱼翅、银耳、鲥鱼、广肚、果子狸、哈什蚂、鱼唇、裙边
下八珍海参、龙须菜、大口蘑、川竹笋、赤鳞鱼、干贝、蛎黄、乌鱼蛋
中国八大菜系四川菜、湖南菜、山东菜、江苏菜、浙江菜、广东菜、福建菜、安徽菜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古代十大名厨伊尹,为商朝辅国宰相,商汤一代名厨,有"烹调之圣"美称,"伊尹汤液"为人传颂千年不衰。
易牙,也名狄牙,为春秋时期名巫、著名厨师,精于煎、熬、燔、炙,又是调味专家,得宠于齐桓公。
太和公,为春秋末年吴国名厨,精通水产为原料的菜肴,尤以炙鱼闻名天下。
膳祖,为唐朝一代女名厨。段成式编的《酉阳杂俎》书中名食,均出自膳祖之手。
梵正,五代时尼姑、著名女厨师,以创制"辋川小祥"风景拼盘而驰名天下,将菜肴与造型艺术融为一体,使菜上有山水,盘中溢诗歌。
刘娘子,为南宋高宗宫中女厨,历史上第一个宫廷女厨师,称为"尚食刘娘子"。
宋五嫂,为南宋著名民间女厨师。高宗赵构乘龙舟西湖,曾尝其鱼羹,赞美不已,于是名声大振,奉为脍鱼之"师祖"。
董小宛,明末清初秦淮名妓,善制菜蔬糕点,尤善桃膏、瓜膏、腌菜等,名传江南。现在的扬州名点灌香董糖、卷酥董糖,为她所创制。
萧美人,清朝著名女点心师,善制馒头、糕点、饺子等点心,袁枚颇为推崇她,《随园食单》中盛赞其点心"小巧可爱,洁白如雪"。
王小余,清代乾隆时名厨,烹饪手艺高超,并有丰富的理论经验。袁枚《随园食单》有许多方面得力于王小余的见解。
这句俗语估计很多人也常听身边的一些老人说起过,在农村里有些大厨在做菜的时候,确实会严格遵守这句俗语。其意思也是比较的简单,说的是在煮鱼的时候尽量不要放大蒜,而在做牛肉的时候不能和韭菜一起烹饪;而在炒猪肉的时候就最好不要放生姜了。那这样的说法是不是正确的呢?
在今天估计不少人在做菜的时候,都没有这样做,所以对于这句俗语感觉不可信,认为是没有道理的。但是在过去,确实是有这种说法,这也是古人传下来的老话了。在做鱼的时候不放大蒜,这是因为吃鱼就是吃鲜味。老话说得好“夏鱼吃鲜,腊鱼吃腌”,在过去本来物质条件不好,一年难得购买几次鱼肉,所以吃鱼就是为了吃个鱼味儿。大蒜有去腥提味的作用,如果在做鱼的时候还放入到了大蒜,那就破坏了鱼的鲜味,只能闻到大蒜的味道了。在今天饮食理念不一样了,更多的人追求的是肥而不腻,鲜而不腥,所以很多人在做鱼的时候都会放大蒜。
农村俗语:“鱼不蒜、牛不韭、肉不姜”,到底是什么意思?难道真的都有道理?
“鱼不蒜”——简单点来说也就是指:家常版做鱼不可以放大蒜。说实话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头脑确实有点懵,做鱼不放蒜难道你是来 搞笑 的吗?
首先我可以非常肯定的告诉大家,家常版做鱼无论是清炖、水煮还是红烧,大蒜那绝对都是必不可少的调料。大蒜的辛辣味可以很好的去除鱼本身的腥味,与此同时像这些肉类食品的烹饪,大蒜还具有很好的杀菌消毒的功效。记得小时候我最喜欢吃奶奶做的红烧鱼,那个时候家里做鱼大蒜头从来都不切,剥好皮之后整把整把的往锅里放。不瞒大家说我父亲虽然不喜欢吃鱼,但是每次鱼锅里的大蒜头都是他包着吃。
“牛不韭”——简单点来说也就是指:家常版红烧牛肉不可以放韭菜。当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特别想问这样一个问题,难道你家平日里做牛肉的时候都会放韭菜作为配料?我想这应该不可能吧!牛肉炒韭菜长这么大我还从来就没有听说过这道菜。
其实牛不韭在我们农村还有另一种非常不成文的说法。首先牛肉这它天生就具有很好的滋阴补阳的功效,众所周知这韭菜它也具有很好的滋阴补阳的功效。所以在我们农村就有很多人这样说,牛肉和韭菜在一起混吃由于滋补的功效太过于强大,可能会让人受不了。因此牛不韭它说的是牛肉和韭菜切不可在一起混吃,否则很容易出事。
“肉不姜”——简单点来说也就是指:家常版红烧肉、卤肉、水煮肉都不需要放生姜。
肉不姜。如果这句话搁在二十年以前的农村我觉得是正确的,每逢农历的腊月家里快要过年的时候,村里的家家户户都要杀猪过年。说实话那个时候家乡土猪肉的味道真的很好,平日里家里没有佐料,只是简简单单的放一些盐你都感觉香的不得了。但是肉不姜这句话如果放在今天那肯定是不对的,因为我们今天所食用的大部分猪肉都是工厂化生产的饲料猪。这种猪肉和以前村里的乡猪肉比起来简直就是一个天一个地,根本就无法总语言来表达这两种肉之间的具体差别,我相信也只有那些吃过的人才会有切身的体会。
我是容姐,河北石家庄村里人。我一直喜欢俗语的,也喜欢听老人们讲一些俗语老话的事情。现在我来给你说说,我们这里关于这几句俗语的说法。
第一:鱼不蒜。
记得在儿时上学的时候,就学过一篇课文,里面有句是 鱼羊鲜 的句子。的确鱼和羊肉都是一种很鲜很鲜的食物,即便是只是加上盐煮,都是很鲜很鲜。而大蒜的味道是很大的,如果我们在吃饭的时候吃过了大蒜,再跟人说话的时候,都会有很大的口气的。这样的大蒜,如果跟很鲜的鱼肉一起做的话,就会遮盖了鱼肉的鲜味,从而会觉得鱼肉不好吃了。
第二:牛不韭。
这句俗语的意思是牛肉最好不要跟韭菜一起配搭,因为牛肉属于发物,多吃一些牛肉,会让人身体发暖。而韭菜也有着同样的作用,这两种食材如果搭配,吃多了会让人上火的。而且牛肉和韭菜在一起炒的时候,牛肉不容易熟,而韭菜见火就熟,这两种在一起搭配,也不好吃的。
第三:肉不姜。
现在我做肉的时候,都会放一些姜的。而俗语是不让放姜的,因为姜是可以发暖去腥膳味的,而猪肉是属于阴腻的食材,如果这两种搭配应该还是不错的选择。可是因为在古代人们吃肉也就是为了吃肉味的,而这样搭配会去掉肉味的。
现在很多厨师都会基本按照这些俗语做菜,不过也有一些厨师已经按照营养学的方法去做了。所以说俗语适用的,可以继续利用。如果有跟营养学不一致的,还是新事新办好了。你们说是吗?
这个题目说的“鱼不蒜、牛不韭、肉不姜”的俗语说法,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应该就是吃鱼不加蒜、牛肉不放韭菜、肉类不加姜。
有些解释可能是硬要往这个“肉不姜”上面圆,所以就会说“姜的味道太重,跟猪肉一起做会盖住肉味”,因此觉得这个“肉不姜”的说法有道理。其实如果 排除掉个人口味的差异 (毕竟有人就是不喜欢姜),这很明显就是为了正确而强行使其正确。
肉类菜肴制作加姜进去不就是为了去除动物食材的腥骚异味吗?如果炖个肉加两片姜都算是“完全盖住肉味”的话,那其他所有的香料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在日常的辛香料中姜已经算是气味比较清淡的了,孜然、花椒、八角、丁香等等的味道都要更强盛的多,如果姜都觉得不能用的话,那做肉就只能白水煮了。
这个说法其实起源于一类很多人都知道的谣言系列,那就是著名的“食物相克”。这个“牛不韭”说法最大的“证据”是据说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牛肉合猪肉及黍米酒食,并生寸白虫;合韭薤食,令人热病,合生姜食损齿。”这样一段描述。按照字面意思简单翻译一下就是:“牛肉跟猪肉、米酒一起吃会生小白虫,牛肉跟韭菜、藠头一起吃会得热病,牛肉跟姜一起吃损伤牙齿。”(如果有医学、古文这方面的专业人士,恳请评论帮忙权威翻译一下,以免误读)。
那么这个所谓的“证据”到底有多大说服力,相信有基本常识的人差不多是有个判断的了。这段话中所谓的“生寸白虫”指的就是猪肉、牛肉中的绦虫,在古代卫生条件不好、养殖环境比较混乱的情况下这是比较常见的事情。但是在古人看来这就不好理解了,所以只能是以观察、归类的方法去尝试理解、解释这个“生寸白虫”的原因,同理这个所谓的“合韭薤食,令人热病”也是如此,并没有任何事实证据和理论能证实。事实上韭菜炒牛肉丝就是一道很好吃的菜,我尤其喜欢用韭黄来炒,咸香十足、口感鲜嫩,所以这个“牛不韭”也跟其他“食物相克”的说法比如“菠菜不能和豆腐同吃”一样,都是没有道理的。
我们并不是要贬低古籍、古人的智慧,相反我一直觉得古人能在技术十分有限,知识传承十分困难的时期,利用经验推论、观察思考等方式来规避生活中的风险,这是一种了不起的大智慧。但是以事实情况来看, 这种善于思考的面对事物的方式才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巨大财富 ,如果只是逐字逐句的信奉“古人说的不会错”、“古书上写的全是对的”的信条的话,这就是舍本逐末啊。如果古人也是如此的话,认为祖先说的全是正确的,不能有丝毫怀疑和改变,那么现在全人类应该还在山洞里吃着野果和生肉呢,可能连树叶都没得穿。从古至今留下宝贵财富给我们的祖先们,几乎就没有一个是墨守成规只知道对前人说法照本宣科的人,正是有了这些善于思考,不对书本内容、前人说法全盘接受的先驱存在,人类的文化、 科技 、文明才能前行。
我们前天才刚解答过这个相关的问题,除了我之前吃过的蒜爆鱼之外,还有大蒜烧鲶鱼之类的地方名菜,都是十分好吃的。可以说对于一些土腥味比较重的鱼类来说, 大蒜不只不是“忌讳”,甚至是一种天作之合的搭配 。至于所谓的“大蒜会夺走鱼味”,我觉得也几乎 只有在清蒸鱼的做法上算是成立 ,红烧、蒜烧、烤鱼等等比较重口的方式里大蒜都是主要的配角,所以很明显这个“鱼不蒜”的说法也不成立,至少除了清蒸鱼之外的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太成立。
那么综上所述,这些“鱼不蒜、牛不韭、肉不姜”的说法基本上是没有什么道理的,至少在广泛的饮食文化和长期的烹饪经验来看是没有什么道理的。而且我
中国的螃蟹有几种吃法?
本文2023-10-06 08:16:0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3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