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和五斗米哪个更早?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4收藏

佛教和五斗米哪个更早?,第1张

佛教早于五斗米道。

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一派。东汉顺帝(125—144)时,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在今四川大邑境内)创立,主要在农民中传播。因入道者须出五斗米,故名。又因道徒尊张道陵为天师,故又称“天师道”。初入道者名为“鬼卒”,骨干称“祭酒”,以“治”为传教单位。传说汉安二年(143)已发展为二十四治,绝大多数分布于今四川境内。奉老子为教祖。尊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相传还信奉《太平经》、《正一经》和《五斗经》等。张道陵死后,传子衡;张衡死后,传子鲁。东汉末,张鲁在汉中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近30年,建安二十年(215)降于曹操。西晋后,五斗米道开始分化,一部分在士大夫中传播,一部分流传于农民中。南北朝时,在北方,嵩山道士寇谦之在魏太武帝(423—451在位)的支持下,“革新”天师道,创立了以礼拜修炼为主要形式的新天师道,为北天师道;在南方,庐山道士陆修静整理“三洞”经书,吸收佛教思想和仪式,创立较为系统的道教斋戒仪范,为南天师道。唐宋两代,南北天师道同上清、净明、灵宝各派并行于世,并逐渐合流,到元代都归并于正一道,又称正一派。

要了解佛教创立的时刻,先了解佛祖的出生年月日。不过有关佛祖在哪一年出生,由于古印度典籍没有时确的记载,各国所传和学者研究,一般都是从佛教本身的史籍去考证,并从座年推算。因此说法不一,竟有60种之多。比较令大家公认的(不仅仅是中国,还有印度、日本等国),佛祖生于公元前565年,灭于公元前486年。因此,佛祖29岁出家,35岁彻悟佛法,那么佛教就是在这一年创立的,也就是公元前565-29-6=公元前530年,距今2500多年。

天 师 道 团 是 典 型 的 政 教 合 一 组 织 。 它 的 教 区 称 为 “ 治 ” , 最 初 建 有 二 十 四 治 , 後 来 又 有 扩 大 。 各 治 的 宗 教 领 袖 叫 做 “ 祭 酒 ” , 负 责 管 理 道 民 。 各 教 区 的 祭 酒 有 等 级 差 别 。 最 高 的 是 阳 平 治 、 鹿 堂 治 、 鹤 鸣 治 。 治 所 是 道 民 宗 教 活 动 和 其 他 社 会 活 动 的 中 心 。 所 有 道 民 都 要 编 入 户 籍 , 称 为 “ 宅 录 ” 。 道 民 家 中 生 死 婚 嫁 都 要 注 册 或 削 籍 。 这 个 宅 录 不 仅 有 行 政 意 义 , 也 有 宗 教 意 义 。 在 每 年 的 三 会 日 ﹙ 最 初 是 正 月 七 日 、 七 月 七 日 、 十 月 五 日 ﹚ , 道 民 都 要 到 本 治 所 聚 会 。 那 一 天 , 神 也 降 临 这 � , 校 对 宅 录 。 如 果 户 口 不 实 , 天 上 司 命 没 有 记 录 , 道 民 就 得 不 到 神 ﹙ 道 气 ﹚ 的 保 护 以 免 受 鬼 怪 的 侵 害 , 也 不 能 成 仙 。 道 民 修 道 也 有 阶 次 。 积 累 一 定 的 功 德 以 後 就 可 以 受 道 籙 , 从 十 将 军 籙 到 百 五 十 将 军 籙 , 阶 次 不 同 , 都 要 靠 积 累 功 德 才 能 升 迁 。 受 籙 的 高 低 标 志 � 道 士 能 支 配 的 神 兵 的 多 少 。 受 百 五 十 将 军 籙 後 再 向 上 升 迁 就 是 散 气 道 士 , 可 以 担 任 传 道 等 宗 教 事 务 。 再 向 上 升 迁 便 是 各 级 祭 酒 。 天 师 道 的 各 治 之 间 也 有 等 级 , 应 依 次 升 迁 。 道 徒 修 道 应 拜 师 。 师 徒 都 应 在 本 治 区 内 活 动 。 道 徒 家 中 要 建 静 ﹙ 靖 ﹚ 室 。 室 内 不 立 神 像 , 只 有 香 灯 、 香 炉 、 香 案 、 书 刀 四 物 而 已 。 天 师 道 的 宗 教 活 动 除 了 上 述 的 三 会 日 外 , 还 有 道 徒 自 办 的 厨 会 。 厨 会 的 目 的 可 以 是 庆 贺 子 女 满 月 , 可 以 是 请 愿 、 谢 过 , 可 以 是 拜 师 、 谢 师 等 等 , 更 多 的 便 是 上 章 谢 罪 、 请 神 杀 鬼 。 道 民 有 病 要 吞 符 水 , 反 省 过 错 , 还 要 请 道 士 上 章 杀 鬼 。 上 章 是 道 教 的 常 见 活 动 。 现 存 《 赤 松 子 章 历 》 是 天 师 道 各 种 章 表 的 范 本 。 道 教 的 师 傅 要 人 手 一 册 , 以 备 常 用 。 《 女 青 鬼 律 》 则 记 载 了 各 种 作 祟 的 鬼 怪 。 天 师 道 的 男 女 合 气 之 术 是 一 种 带 有 宗 教 涵 义 的 房 中 术 , 是 一 种 宗 教 实 践 。 保 存 在 《 正 统 道 藏 》 中 的 《 上 清 黄 书 过 度 仪 》 和 《 洞 真 黄 书 》 讲 述 了 施 行 的 仪 式 , 文 字 对 今 人 已 十 分 晦 涩 难 解 了 。 天 师 道 是 一 种 颇 具 民 间 性 的 宗 教 组 织 。 从 它 的 戒 律 中 也 可 以 看 出 , 这 些 律 条 的 宗 教 性 内 容 并 不 多 , 大 多 数 都 与 百 姓 的 生 产 、 生 活 密 切 相 关 。 它 包 含 了 许 多 素 朴 的 伦 理 规 范 。 天 师 道 的 民 间 性 说 明 它 有 � 长 久 的 历 史 渊 源 , 并 非 全 出 於 某 些 宗 教 思 想 家 的 创 造 。 它 的 民 间 性 也 使 它 有 � 长 久 的 生 命 力 。 中 国 某 些 乡 村 至 今 在 祭 祀 天 地 神 时 仍 然 用 素 食 , 祭 祀 祖 先 用 肉 食 , 说 明 民 间 长 久 以 来 存 在 � 两 种 截 然 不 同 的 祭 祀 系 统 。 天 师 道 的 某 些 节 日 以 後 成 了 中 国 各 地 的 传 统 的 节 日 , 如 元 宵 节 即 由 道 教 的 上 元 节 发 展 而 来 。 汉 中 的 天 师 道 同 时 是 一 种 政 治 割 据 。 曹 魏 政 权 征 服 张 鲁 以 後 将 他 们 迁 往 汉 中 , 客 观 上 促 使 天 师 道 团 向 全 国 发 展 。 张 鲁 去 世 以 後 , 天 师 道 组 织 涣 散 , 道 规 松 弛 , 但 这 并 没 有 影 响 它 的 传 播 。 张 鲁 迁 往 汉 中 以 後 , 四 川 仍 有 道 教 活 动 。 与 天 师 道 同 时 , 汉 魏 之 际 在 中 国 其 他 地 区 也 有 一 些 方 士 小 集 团 的 活 动 , 如 李 家 道 、 帛 家 道 、 于 君 道 等 等 。 他 们 以 某 些 道 书 的 传 承 或 以 炼 丹 服 食 为 主 要 的 道 术 传 播 道 教 信 仰 。 在 南 方 , 道 教 信 仰 传 入 了 士 族 阶 级 , 在 两 晋 南 北 朝 时 期 出 现 了 一 些 信 奉 天 师 道 的 世 家 , 如 琅 邪 王 氏 、 丹 阳 许 氏 、 丹 阳 葛 氏 等 。

一、巫道(原始道教) 众所周知,汉代的道教始于巫祀,东汉张陵由民间巫法方术“米巫”衍进创立了“五斗米道”,此为道教之始。道教正式创建以前是以巫道的形式出现的。 道教以民俗信仰为基础,提倡多神信仰,因而有极大的包容性,能将各个时期各个方面出现的原始崇拜对象纳入神癨系统,形成一个庞大的体系。道教供奉的神,并不只限于“三清”、“三天君”和“五老君”,还包括玉皇大帝、上宫天皇上帝、紫微北极大地、后土皇癨及斗姆、三官、真武、文昌、祖师、太乙、东岳、寿星、真人、神仙等等。 编辑本段二、巫道(道教流派) 道教创建于东汉时期,当时有张陵的“五斗米道”(又称“正一道”或“天师道”),张角的“太平道”,以及有浓厚巫教本色的“巫道”。 1、东汉顺帝时(126—144年),张陵于蜀郡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了五斗米道,又名正一盟威道。学道之人要奉献五斗米,固后人称为五斗米道。正一道尊崇老子为教祖,尊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以《老子想尔注》传世教民,信奉的主要经典还有《太平洞极经》、《太清经》、《太玄经》、《正一经》、《五斗经》等,又规定教徒:一要诵习《五千文》,二不妄祀,三有罪首过,四符水治病,五用章表与鬼神为誓约,六修桥铺路,七行黄赤之道,八置祭酒,设立二十四治以领道民,九收信米五斗等。 2、灵帝建宁(168-171年)时,张角创立太平道。张角以黄天为至上神,认为黄神开天辟地,创造出人类。又信奉黄帝和老子,认为黄帝时的天下是太平世界,是人类最美好的事情。在这个太平世界里,既无剥削压迫,也无饥寒病灾,更无诈骗偷盗,人人自由幸福。在此基础上,张角提出了“致太平”理想。这也是太平道的基本教义和宗教理想。 3、巫道基本保持了原始宗教的本色,对巫觋之术和道家学说都有所继承。独立于“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之外,在东汉时期占有一席之地。 如东汉权臣李傕就十分信奉巫道。《献帝起居注》曰:(李)傕性喜鬼怪左道之术,常有道人及女巫歌讴击鼓下神,祠祭六丁,符劾厌胜之具,无所不为。又於朝廷省门外,为董卓作神坐,数以牛羊祠之,讫,过省合问起居,求入见。傕带三刀,手复与鞭合持一刃。侍中、侍郎见傕带仗,皆惶恐,亦带剑持刀,先入在帝侧。……。天子使左中郎将李固持节拜(李)傕为大司马,在三公之右。傕自以为得鬼神之力,乃厚赐诸巫。 道巫混杂是道教的一大特点。中国很多地方自然宗教很盛,当它与道教碰撞之后,很自然地找到了相容之点,于是互相渗透交融。比方说,自然崇拜与图腾崇拜,在道教中早已升华、概括,并把它们偶像化、人格化了,如三元宫、三官殿敬奉的就是天、地、水,八腊庙敬奉有关农事的八种神,燧皇宫祭火神,龙王庙祭水神,天驷宫祭马王,雷祖庙、风伯庙、雹神庙分别祭风云雷电。 道教的方术与巫术也是一脉相通的。道教的祈禳、禁咒、符篆、斋醮都直接承袭了古代的巫术活动。在交融过程中,道教沾染了强烈的巫风色彩,而自然宗教也借用了道家的法事。 编辑本段三、巫道(巫教流派) 巫道,在民间,有溶巫道佛于一体的教派,其以太上老君为教主,教派分“道法二门”,以巫法主其内、道法主其外,吸收巫道佛三教的思想,具有深厚的古代巫道承传。 巫出现在中国的历史是很久远的,在原始社会时,由于人类所认识的知识比较少,对这个社会中出现的某些状况不了解,把自然界的打雷、闪电、下雨、火山喷发、地震等现象误以为是某个神仙在发怒,整天诚惶诚恐,怕天神一个不爽就降灾患于身上,就如同疾病、瘟疫等。 所以原始人类就把某些东西用来参拜,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东西是神的化身,神是由这些东西衍变而成的,也就由此而产生了“图腾崇拜”。崇拜就有某些仪式,通过这些仪式,人们向神表达自己的虔诚之心,也表达了自己的某些愿望,比如生子、长寿、希望风调雨顺以求获得丰收等等愿望,而有仪式就得有个领头人,通过这种人,组织各种仪式,把众人的愿望传递给神,这类人就被称为“巫”。 巫的权力很大,因为他是神与人之间的中介,能够知晓神的旨意,这对于一般的人来说,可以说如同神的化身了,是神在人间的代言人。因此巫掌握着祭祀、医治、部族历史传承等权力。 晋唐之际,由于文人或道家的参与和整理,并大量吸收佛教经籍理论,使原来巫道一体的宗教形态呈现理论化现象,道教从而与巫教产生了较大的距离。道教从此升上上层统治阶级庭阶,而巫教却在民间潜流不息。 由于历史上统治阶级以正统的立场对“巫术”与“*祀”加以禁绝,使巫教的生存变得十分艰难,于是,巫教(巫法)开始寻求生存和出路,首先就是与道教靠拢,使民间也认同它们同属于道教。如此发展下去,巫道逐渐产生结合,而成为既巫既道、内巫外道之“道法二门”之巫教形态。首先,巫教要将道教的祖神太上老君认定为自己的教主,以证实巫教也属于“老君教”或“老君门下”。于是根据老子的传说编译了太上老君的出身,以为巫教之成为道教张本。除了搬来太上老君,同时也将张天师、三清、三元、三官、五岳、四渎、玄天上帝以及许多道教神都搬进巫坛,并以“太上五灵老君”或“太上三元心正法”、“太上五雷紫微雷霆法院”等名目标榜之,并大量吸收道经之《太上说常清净经》、《太上玄天妙经》、《太上紫微宝忏》、《太上老君星夺宝忏》、《三官经》、《天地水三官消灾无罪忏》、《十一大曜》、《南斗经》、《北斗经》等等经忏,以道教之科仪充实于巫道坛中。 部分内容引自《共生文化圈之巫道文化形成探讨》(叶明生)

佛教和五斗米哪个更早?

佛教早于五斗米道。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一派。东汉顺帝(125—144)时,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在今四川大邑境内)创立,主要在农民中传播。因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