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血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3收藏

鲤鱼血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鲤鱼血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来源 24 化学成份 25 功能主治 26 附方 27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鲤鱼血的方剂 2 用到中药鲤鱼血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鲤鱼血 1 拼音

lǐ yú xuè

2 《辞典》:鲤鱼血

21 出处

《唐本草》

22 拼音名

Lǐ Yú Xuè

23 来源

为鲤科动物鲤鱼的血。

24 化学成份

鲤鱼血的组成,因季节、营养情况等而有差异。幼鲤的血红蛋白,冬季较春季为低。凝血活性不如哺乳动物,凝血酶元的转化常不完全。在冬季,饥饿时,血清蛋白减少,如长期饥饿,可减到198~20%。血清蛋白含清蛋白和α、β、γ球蛋白,它们电泳性质与兔相似;在电泳时,α球蛋白有四个区分,β球蛋白有二个区分,γ球蛋白有一个区分。在3月中性成熟时,血中Na、Cl量,雄者多于雌者,而K、Ca及总蛋白质则雌者多于雄者。

25 功能主治

《唐本草》:"(涂)小儿丹肿及疮。"

26 附方

治口眼歪斜:鲤鱼血、白糖各等分,搅匀后涂之,向左歪涂右,向右歪涂左。(《吉林中草药》)

27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鲤鱼血的方剂 鲤鱼散

冷取出,入麝香1分,同研令极细。功能主治:产后恶血不散,冲心痛闷。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济方》引

鲤鱼汤

小便涩少焉。鲤鱼下气利水,橘红化气利肺,当归养肝血以营经,白芍敛肝阴以安胎,白术健脾制湿,茯苓清肺

鲤鱼煎

拼音:lǐyújiān处方:鲜鲤鱼1尾(不论大小,将鲤去鳞,血洗净,切作脍,榨去血水)。功能主治:上

山蕲散

(烧)1分,鲤鱼鳞1两(烧)。功效:散坚块,逐恶血。主治:产后诸疾,血气作痛。用法用量:每服2钱,

加减茅根汤

,冬葵子1钱,通草1钱,鲤鱼齿100个(为末)。功能主治:产后淋,小便痛及血淋。用法用量:水煎,入鱼

更多用到中药鲤鱼血的方剂

用到中药鲤鱼血的中成药 黑虎散

入巴豆3枚),赤鲤鱼鳞(干者)1两,雄狗胆3枚,血竭1两(别研)。主治:妇人产后败血,恶露不尽,上

六神丸

《保婴方》之六神丸:组成:芦荟3钱,大槟榔半两,血竭(别研)半两,使君子(另捣极细)半两,肉豆蔻半

乌金丸

或误食热物,忽然腹痛者。用法用量:每服1丸,先用鲤鱼1尾,醋1杯,同保胎如圣散煎汤吞服。制备方法:上

八宝丹

种福堂公选良方》卷三方之八宝丹:处方:真犀黄3克血珀6克珍珠6克冰片3克滴乳15克飞面24克辰砂6

更多用到中药鲤鱼血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鲤鱼血 《太平圣惠方》:[卷第三十六]治紧唇疮诸方

。上以蟹肚底白皮。烧作灰。细研敷之。又方。上取鲤鱼血。磨墨涂之。《太平圣惠方》宋·淳化三年王怀隐、

《普济方》:[卷三百上部疮门]唇疮

之效。治沈唇。唇常疮烂。黑肿。疼痛不可忍。上以鲤鱼血磨墨。相调涂之。一方用胆汁磨墨涂之。瘥。又方(

《幼幼新书》:[卷第三十五]一切丹第二

和更杵如泥,和水敷上。《食疗》治小儿丹方。上以鲤鱼血涂之即瘥。姚和众治小儿毒破作疮,黄水出方。上焦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痈肿毒方丹毒第四]升麻汤

小儿火丹赤如朱,走皮中方∶以醋和豉研敷之。又方鲤鱼血敷之,良。又方捣荏子敷之。又方猪屎水和,绞取汁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三·心脏部一疮疡]赤丹

应该是野史吧。《旧唐书·杨贵妃传》《新唐书·杨贵妃传》《旧唐书》《新唐书》有关杨玉怀出生地说法不一。历史其中最详细的说法是:杨玉环生于蜀郡(成都)。父杨玄琰,官蜀州司户,为七品下的刺史衙吏。二叔杨玄珪,所在不详;三叔杨玄璬,官为河南府士曹参军,从七品下的衙吏,官职卑微,辅掌津梁、舟车、舍宅、百工众艺之事。据说杨玉环有三个姐姐,一亲兄,一从兄,还有一个不是直系的从祖兄杨钊,即后来的杨国忠,比杨贵妃至少大20岁。

杨玄琰曾祖父杨汪是汉太尉杨震十八代孙,隋朝的上柱国、吏部尚书。忠肝义胆,后为李世民所杀。

从杨汪的曾祖父杨顺时起,他们这一支就离开弘农华阴迁往河东的蒲州永乐定居。蒲州,隋朝时属于河东郡,唐朝时属于河东道,永乐县属蒲州管辖,杨汪被杀后,其子孙后代仍在这里居住,故又自称为蒲州永乐人。祖父杨令本虽然没有曾祖父杨汪那么赫赫有名,却也官至金州刺史。

从历史上考证狼人的起源来自于人对狼的崇拜,在冰川时代就有对狼人崇拜的记载,最早的狼崇拜可以追溯到萨满教,崇拜野兽生灵的宗教在萨满教的意念里狼是推动自然的使者也是最有勇气和实力的战士。所以我们经常看到萨满巫师披着狼头戴着狼牙活动。

现代狼人的崇拜来源于一个拉丁单词 单词的大意是没有信仰死后复活不朽的狂人,直译成英语就是狼人。这是现代狼人最早的形容词,不过这个单词后来用来形容吸血鬼。罗马尼亚是狼人和吸血鬼的故乡,他们的传说先后由此开始。吸血鬼是欧洲人建立了基本政权和社会才开始有吸血鬼这种说法的。吸血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狼人”一词。17世纪末,“狼人”可以变成吸血鬼的传说开始出现。18世纪,欧洲开始出现关于吸血鬼案例的官方报告。据说,1725年,在一份关于吸血鬼的报告中,第一次出现了“吸血鬼”一词。所以狼人传说几乎与记载下来的历史一样古老,它以各种形式出现在西方故事中,成为神秘故事和文化典籍里不可缺少的元素。 如在《古代波希米亚大词典》中。但没有像吸血鬼那样的专门记载。

盖尔·恩多莱写于1933年的一本名为《巴黎狼人》的小说。狼人文学最初作为漫画形式,诞生于1974年10月的《HULK》杂志。 在十四世纪时,才出现血族圣经《book of nod》。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定义 4 黄耳伤寒·热入营血证的症状 5 证候分析 6 黄耳伤寒·热入营血证的治疗 61 方药治疗 611 治法 612 方药 62 外治法 7 黄耳伤寒患者的护理 8 黄耳伤寒的预防 9 脓耳患者日常保健 10 关于黄耳伤寒 11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黄耳伤寒·热入营血证 1 拼音

huáng ěr shāng hán ·rè rù yíng xuè zhèng

2 英文参考

coldattackdue to purulent ear with pattern of heat entering nutrientblood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定义

黄耳伤寒·热入营血证(coldattackdue to purulent ear with pattern of heat entering nutrientblood)是指热入营血,以耳内流脓臭秽,突然脓液减少,耳痛剧烈,头痛如劈,项强,呕吐,憎寒壮热,心烦躁扰,但神志尚清,舌质红绛,少苔或无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黄耳伤寒证候[1]。

4 黄耳伤寒·热入营血证的症状

黄耳伤寒·热入营血证患者耳内流脓日久,或流脓臭秽黑腐,突然脓液减少,耳痛剧烈,出现憎寒壮热,头痛如劈,颈项强硬,呕吐,心烦躁扰,但神志尚清,舌质红绛,少苔或无苔,脉细数[2][1]。

5 证候分析

热毒内侵,脓汁内流,故耳流脓突然减少,热毒炽盛,邪正相搏,则憎寒壮热;邪热内困,上逆,故头痛如劈,颈项强;热在营血,故心烦躁扰,呕吐;舌质红绛,脉细数无苔,为热伤营阴[2]。

6 黄耳伤寒·热入营血证的治疗 61 方药治疗 611 治法

清营凉血、泄热解毒[2]。

612 方药

可用清营汤[备注]清营汤(《温病条辨》):犀角、生地黄、玄参、竹叶心、麦冬、丹参、黄连、金银花、连翘加减治疗:方中犀角、黄连清心营之热邪,生地、玄参、麦冬、丹参凉血解毒,滋营养阴,金银花、连翘、竹叶清热解毒[2]。

或用清瘟败毒散[备注]清瘟败毒散(《疫疹一得》):生石膏、生地黄、犀角、黄连、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甘草、牡丹皮、淡竹叶加减治疗,取其大清气血之热而解毒祛邪[2]。

62 外治法

1)清除耳道内脓液:可用消毒棉签揩净。若脓液较粘稠,可先用稀白醋液或3%双氧水洗涤。清除耳道内的积脓,有利于脓液流出,也有利于使用药物。[3]

2)滴耳: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敛湿去脓作用的药液滴耳,如黄连滴耳液,或用新鲜虎耳草捣汁或入地金牛根磨醋滴耳,每天5~6次。[3]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耳疳》:“外俱用酱茄内自然油滴之,俟脓净换滴耳油,时时滴入,肿消生肌自愈。滴耳油,核桃仁研烂,拧油去渣,得油一钱,兑冰片二分,每用少许,滴于耳内。”

3)吹药:用具有清热解毒、敛湿去脓作用的药物吹耳,如烂耳散、红棉散等,吹药前应先将耳道内脓液及残留药物清除干净,每次吹入药散也不宜过多,以免药散堆积耳道,妨碍脓液引流而引起不良效果。[3]

《临证指南》:“外用龙骨、五倍子、乳香、枯矾、血余炭,等分为末,卷净吹之”

7 黄耳伤寒患者的护理

黄耳伤寒病情变化迅速而危重,故护理上尤其要注意密切观察及详细记录病情的变化,必要时可由专人守护,以便及时进行处理[2]。

如患者神志不清,可急针人中、十宣、涌泉等穴[2]。

如患者呕吐或有痰涎,要将呕吐物、痰涎清除干净,保持呼吸道通畅[2]。

8 黄耳伤寒的预防

及早防治脓耳,是预防黄耳伤寒的关键,脓耳患者,有头痛、呕吐、神志变化等情况出现,要及早处理,以免病情转向严重。

预防脓耳的关键是提高抗病能力[3]。小儿患麻疹、疫喉痧等疾病后,抵抗力降低,容易罹患本病,更要注意预防,发现耳部症状,及时进行诊治,以免致成流脓[3]。

乳儿哺乳 不当,也易引致本病,故要戒除卧位哺乳的习惯,以免由于乳汁滥入耳窍诱发本病[3]。

另外,避免污水入耳,有水入耳时,要及早拭抹干净,保持耳道的清洁卫生[3]。

脓耳初起者,要及早彻底地进行治疗,以免迁延日久演变成慢性,或变生他证[3]。

因眼睑闭合不良,露出白睛,可戴防尘眼镜,或用纱布块覆盖,以防灰尘入眼,引起染毒[4]。

9 脓耳患者日常保健

脓耳的护理,要注意经常将耳内脓液清除干净及正确使用滴耳、吹耳药物,滴耳、吹耳前清除脓液及停积的药粉,滴耳时宜侧卧,患耳向上,滴入药液后,用手指轻轻按压耳屏数次,使药液能达患处,并停留较长时间。吹耳药物宜研成极细粉末,每次吹入不宜过多,防止堵塞耳道,妨碍引流。另外,密切观察病情尤要注意流脓、头痛、发热、神志等症状变化,预防或及时发现脓耳变证。[3]

在饮食上要少食蛋类、豆类制品及其他引发邪毒的食物[3]。

患脓耳而耳膜穿孔未愈者,应禁忌游泳,以免水入耳中,加重病情[3]。

10 关于黄耳伤寒

黄耳伤寒(coldattack due to purulent ear otogenic intracranial infection)为病证名[5]。出于明·孙一奎《赤水玄珠》。又称黄耳类伤寒[2]。是指以耳内流脓、高热如焚、头痛如劈、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神志不清等为主要表现的脓耳变证[1]。是脓耳失治变证中的重候[2]。由脓耳邪毒壅盛,入于营血,扰乱心神或引动肝风而致[2]。若治之不及时,每可危及生命,故应密切注意病情发展,及时积极进行抢救[2]。

有关黄耳伤寒的病源及症状描述,早见于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凡患耳中策策痛者,皆是风入于肾之经也,不治流入肾,则卒然变脊强背直,成痉也。若因痛而肿生痈疖,脓溃邪气歇,则不成痉。所以然者,足少阴为肾之经,宗脉之所聚,其气通于耳。上焦有风邪,入于头脑,流至耳内,与气相击,故耳中痛,耳为肾候,其气相通,肾候腰脊,主骨髓,故邪流入肾,脊强背直。”

黄耳伤寒相当于西医的化脓性中耳炎颅内并发症的危重阶段[2]。

黄耳伤寒类似化脓性中耳炎、耳源性颅内感染[5]。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语出明·李中梓《医宗必读卷十·痹》(一说最早见于宋·陈自明《妇人良方·卷三贼风偏枯方论》),他在阐述行痹的治法时说:“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大抵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 血在风证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珠整个病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血虚、血热、血寒、血瘀、血燥皆可引起风证。由于其文字易诵上口,文意深刻悠远,指导临床切合实际,因而广为医家所重视、运用、充实和发展。以皮肤病为例,历代治疗风证皮肤病名方甚多,仔细分析其组成药物,每方之中都蕴含有“治血”之法,其中尤以养血、活血、凉血治风之方为多。

根据李氏的本意,治疗外风都有从血治这一思路,通过补血、养血活血促使气血流通,各种致病因子及病理产物尤其是风邪随血的运行而解除,如他列于“风痹”———行痹条下的防风汤、如意通圣散、桂心散、十生丹、一粒金丹等都使用了当归、有的还加了何首乌即是此意。

早在李氏之前,已有治外风先治血的用法,他们用行气活血,温经活血、凉血活血的方法治疗外风。出于《和剂局方》的活络丹,《医方考》一书中对其分析道:“风邪注于肢节,久久则血脉凝聚不行,故用乳香、没药以消瘀血。”乳没温行活血、通络逐瘀,使气血畅通,则风与夹杂之寒湿不复留滞也”;金·李杲《医学发明》之大秦艽汤治外风入中经络的真中风,以地黄、当归、芍药养血活血,川芎入血分,行气活血,这一点已在李中梓对真中风的认识里见到;稍早于李氏的明代医家陈实功撰《外科正宗》,创消风散,治风毒之邪侵袭人体与湿热相搏,内不得疏泄、外不能透达,郁于肌肤腠理之间的风疹、湿疹,因风与热毒相合,用生地、火麻仁、当归凉血活血,亦深含治风先治血之意。由此可见,李氏这句话中的风属“外风”是显而易见的,治血不仅补血养血活血,而且前贤的行气活血、温经活血、凉血活血的治血之法意可囊括其中,从而使这句话的内涵更充实。

更进一步讲,“治风先治血”中的风也含“内风”之意,这里所治之血实指瘀血或阴液而言。

众所周知,在中医古籍中不乏瘀血导致内风病证的记载, 现代临床在治疗各种内风病证时亦常常使用活血化瘀药物,且有很多治疗效果满意的临床报道。瘀血生风可以由多种原因所致。凡气虚、气滞、阴虚、血寒、血热、出血、七情过激、跌打损伤等所导致的瘀血,在加重到阻塞经络、影响筋脉功能时,均可产生内风。因此,瘀血生风的根本病机在于瘀血阻塞经络,筋脉失养,挛急刚劲。由于“老年多瘀”、“病久多瘀”、“久病入络”,故瘀血生风多见于老年患者以及多种慢性病的过程中。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脑萎缩、颈椎病、震颤性麻痹等与风气内动有关的疾病,多见于老年人,其患者血液多处于高度“粘、凝、聚”状态,这与中医瘀血致病的理论也是一致的。特别在急性脑血管病变中,脑缺血或脑出血后引起的脑组织损害、脑功能缺损,以及脑水肿、脑缺血缺氧等急性脑循环障碍,均与血瘀有关。中风病从血而治,要使血脉运行,经络通畅,才不为风中。血脉运行失常,表现各异,或气血并上,或血实瘀阻,或血与气滞、血与痰搏、血随风动,血随阳亢,或阴血亏损、经络失养等,均致风中经络或风中脏腑。

目录 1 拼音 2 《圣济总录》卷一四四:活血散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活血散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中医正骨经验概述》:活血散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活血散的用法用量 35 注意 36 摘录 4 《医学入门》卷八:活血散 41 活血散的别名 42 处方 43 制法 44 功能主治 45 活血散的用法用量 46 各家论述 47 摘录 5 方出《医学入门》卷八,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三十:活血散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活血散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活人书》卷二十一:活血散 61 活血散的别名 62 处方 63 功能主治 64 活血散的用法用量 65 摘录 7 《卫济宝书》卷下:活血散 71 处方 72 制法 73 功能主治 74 活血散的用法用量 75 摘录 8 《症因脉治》卷四:活血散 81 处方 82 功能主治 83 摘录 9 《痘疹心法》卷二十二:活血散 91 活血散的别名 92 处方 93 制法 94 功能主治 95 活血散的用法用量 96 摘录 10 《杨氏家藏方》卷十九:活血散 101 活血散的别名 102 处方 103 制法 104 功能主治 105 活血散的用法用量 106 摘录 11 《杨氏家藏方》卷一 111 方名 112 活血散的别名 113 组成 114 主治 115 活血散的用法用量 116 制备方法 117 用药禁忌 12 《医方类聚》卷一九二引《施圆端效方》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功效 124 主治 125 活血散的用法用量 126 制备方法 13 《活幼心书》卷下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主治 134 活血散的用法用量 14 《产乳备要》 141 方名 142 组成 143 主治 144 活血散的用法用量 145 制备方法 146 附注 15 《外科启玄》卷十二 151 方名 152 活血散的别名 153 组成 154 主治 155 活血散的用法用量 156 附注 16 《痘疹传心录》卷十八 161 方名 162 组成 163 主治 164 活血散的用法用量 17 《明医杂着》卷六 171 方名 172 组成 173 主治 174 活血散的用法用量 175 制备方法 18 《得效》卷十八 181 方名 182 组成 183 主治 184 活血散的用法用量 18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活血散 活血散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huó xuè sǎn

2 《圣济总录》卷一四四:活血散

21 处方

蝙蝠(炙干)1枚 当归(切、焙)骨碎补(去毛)桂(去粗皮)补骨脂(微炒)各15克 大黄(锉,炒)60克

22 制法

上药六味,研细过筛。

23 功能主治

活血祛瘀。治损伤瘀血在内,攻注刺痛。

24 活血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5克,空腹时用温酒调下,薄荷醋汤送下亦得。

25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四四

3 《中医正骨经验概述》:活血散

31 处方

乳香15克 没药15克 血竭(生)15克 贝母9克羌活15克 南木香6克 厚朴9克 川乌(制)3克 草乌(制)3克 白芷(生)24克 麝香15克 紫荆皮(生)24克 生香附15克 炒小茴9克 甲珠15克 煅自然铜15克 独活15克 川断15克 虎骨15克 川芎15克 木瓜15克 上安桂(去皮)9克 当归(酒洗)24克

32 制法

上药二十三味,共研细末。

33 功能主治

治跌打损伤,瘀肿疼痛,或久伤不愈。

34 活血散的用法用量

开水调成糊状,外敷患处。一般扭、挫伤用6~15克,可视伤处大小酌量用。

35 注意

上焦有热,出现口干舌燥者忌用。

36 摘录

《中医正骨经验概述》

4 《医学入门》卷八:活血散

41 活血散的别名

血竭活血散

42 处方

赤芍5钱,归尾5钱,红花5钱,紫草5钱,木香2钱,血竭1钱。

43 制法

上为末。

44 功能主治

痘色淡白,或热极血焦不红活。

45 活血散的用法用量

血竭活血散(《痘疹仁端录》卷十四)。《赤水玄珠》有川芎。

46 各家论述

1《痘学真传》:当归、赤芍、血竭、红花皆行血之品,紫草凉解郁毒,木香、川芎流走气血。

2《成方切用》:气贵利而不贵滞,血贵活而不贵凝。木香、川芎调其气滞,赤芍、归尾、紫草、红花、血竭理其血凝。

47 摘录

《医学入门》卷八

5 方出《医学入门》卷八,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三十:活血散

51 处方

黄耆2两,当归2两,川芎2两,白芷2两,续断2两,鹿茸2两,黄芩2两,细辛2两,干姜2两,附子2两,芍药2两。

52 制法

上为末。

53 功能主治

枪伤,腹裂肠出者。

54 活血散的用法用量

先饮酒,次服药5钱匕,日3服。

55 摘录

方出《医学入门》卷八,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三十

6 《活人书》卷二十一:活血散

61 活血散的别名

小活血散、止痛活血散

62 处方

白芍药1钱。

63 功能主治

活血止痛。主疹子或出不快;痘疹血虚血热,已出未尽,烦躁不宁,腹痛。

64 活血散的用法用量

小活血散(《医学入门》卷八)、止痛活血散(《医方考》卷六)。

65 摘录

《活人书》卷二十一

7 《卫济宝书》卷下:活血散

71 处方

金星草5叶,川芎1分,羌活1分,人参半两,甘草2分。

72 制法

上为末。

73 功能主治

痈疡脓出不快,肢体闷痛,寒热无时,口苦舌干,不思饮食。

74 活血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温水调下,1日3次,如大肿赤疼痛,用麦冬5钱捣烂热调令清,以鹅毛刷在痛肿瘢上。

75 摘录

《卫济宝书》卷下

8 《症因脉治》卷四:活血散

81 处方

当归、白芍、熟地、川芎、苍术、黄柏、秦艽、木瓜。

82 功能主治

内伤霍乱转筋。

83 摘录

《症因脉治》卷四

9 《痘疹心法》卷二十二:活血散

91 活血散的别名

芎归汤

92 处方

当归、川芎各等分。

93 制法

上为细末。

94 功能主治

痘疮出得稠密,血弱,色不润泽而干者。

95 活血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红花汤调下。

96 摘录

《痘疹心法》卷二十二

10 《杨氏家藏方》卷十九:活血散

101 活血散的别名

如圣散

102 处方

赤芍药。

103 制法

上为细末。

104 功能主治

疮疹已出不快。

105 活血散的用法用量

如圣散(《普济方》卷四○三)。

106 摘录

《杨氏家藏方》卷十九

11 《杨氏家藏方》卷一 111 方名

活血散

112 活血散的别名

小活血散

113 组成

白花蛇5两(头紧细者),草乌头10两,川乌头5两,防风2两半。

114 主治

大风疾,诸风,浑身顽麻搔痒成疮。

115 活血散的用法用量

临服药时,先于食后将真大风油1钱并麝香少许,用清茶或酒调服;续将活血散每服1字,浓煎贯众汤点茶清调下。更量疾势加减服。

116 制备方法

上4味,同煮香熟为度,滤出,先去防风不用;次将白花蛇(去皮骨)炙干;次将草乌头(去皮脐,焙)取5两;又次将川乌头(去皮脐)取2两半外,别入草乌头(生,去尖)5两,又入川乌(生,去皮脐)2两半,一处为细末;再入血竭1两(别研),麝香半钱(别研),和匀。

117 用药禁忌

切忌鸡肉。

12 《医方类聚》卷一九二引《施圆端效方》 121 方名

活血散

122 组成

苦葶苈。

123 功效

活血软坚。

124 主治

恶疮死肉肿硬。

125 活血散的用法用量

用好油调匀,扫死肉上。

12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13 《活幼心书》卷下 131 方名

活血散

132 组成

当归(酒洗)半两,生干地黄(酒洗)半两,川芎半两,红花半两,赤芍药半两,苏木半两,甘草3钱。

133 主治

破血伤风。

134 活血散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2钱,水1盏,煎7分,温服,不拘时候。

14 《产乳备要》 141 方名

活血散

142 组成

当归4两,川芎4两,白芍药4两,柴胡4两,肉桂(去粗皮)2两。

143 主治

冲任气虚,经事不调,或多或少,或前或后。

144 活血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56钱,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食后稍热服。

14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46 附注

方中柴胡,《御药院方》卷十作“延胡”。

15 《外科启玄》卷十二 151 方名

活血散

152 活血散的别名

茜根活血汤

153 组成

白芍药1两,茜根5钱(酒洗)。

154 主治

痘根窠红散而不附者。

155 活血散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水酒煎服之。

156 附注

茜根活血汤(《痘疹仁端录》卷十四)。

16 《痘疹传心录》卷十八 161 方名

活血散

162 组成

当归、红花、桃仁、甘草、柴胡、大黄、生地、蒲黄。

163 主治

扑堕伤损。

164 活血散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17 《明医杂着》卷六 171 方名

活血散

172 组成

白芍药1两(酒炒),紫草茸1钱半。

173 主治

痘疹已出未尽,烦躁不宁,肚腹疼痛。

174 活血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匙,糯米汤调下。

17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8 《得效》卷十八 181 方名

活血散

182 组成

绿豆粉。

183 主治

打扑伤损手足。

184 活血散的用法用量

厚敷损处,须数遍贴满,以纸花将杉木皮1片缚定。

185 制备方法

于新铁铫内炒令真紫色,新汲水调令成稠膏。

古籍中的活血散 《医学入门》:[外集·卷五小儿门]附∶小儿病机

山楂、羌活。有痘出身痛,肉皴痘密者,匀气散、小活血散。惟胀贯时作痛不忌。热痒清内虚实表。诸痛为实,

《景岳全书》:[卷之六十三长集·痘疹诠古方]痘疹

每服一钱,或二钱,木香汤下。芎归汤(十五)亦名活血散。大能养营起痘。当归(倍用)川芎上为细末。每服

《奇效良方》:[疮诊论卷之六十五疮疹论药方]疮子因吐利内虚自陷者第十三

一百二十八、活血散。治是疮疹证不出,或出而迟,或出而倒靥者,皆宜服之。上用白芍药炒为细末,用温酒调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五·心脏部三痘疮(中)]起发证治

形)加烧人屎治之。如不润泽而干者,此血弱也,用活血散加消毒饮与之。如不起发,不红活,平灰白者,此气

《医学正传》:[卷之八小儿科]痘疹

鲤鱼血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鲤鱼血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来源 24 化学成份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