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榜眼及探花的来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2收藏

状元、榜眼及探花的来历,第1张

科举考试选状元开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明清时期,殿试的一、二、三名,名称确定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榜眼”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取得进士第二名的名称。“榜眼”之名要晚于“状元”,终唐一代,没发现有这个称谓。 

实际上,榜眼这一名称与状元、探花一样,都是民间的习惯用语,并非官方用语。在朝廷正式发放的金榜上,只称进士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 

“探花”最早出现在唐朝,但当时并非指殿试进士的第三名,只是一种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 唐朝的新科进士在每年的春季放榜,此时正是京城长安杏花盛开的季节,新科进士为了尽情庆贺自己中第,要举行一场游园盛会,称为“杏园宴”。

挑选进士中两名年少英俊者为“探花使”,负责到各园采摘鲜花,迎接状元,于是这两个人便被称为“探花郎”。

扩展资料

宋太祖正式建立了殿试制度,即在吏部考试后,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最高一级的考试,决定录取的名单和名次。所有及第的人于是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琼林苑,故称琼林宴。

殿试第一名称榜首,第二、第三名称榜眼,第一、第二、第三名都可称状元。南宋以后,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宋哲宗时,将进士分为经义、诗赋两科,分别举行考试,经义进士以经义定取舍,诗赋进士以诗赋定去留。

宋代的常科考试分为州府试、礼部试、殿试三级。州府试称解试,礼部试称省试,殿试带有复杂的性质。宋代在正科之外,还设立恩科。连续考十五场不中的,皇帝用“特恩”的办法,赐予本科出身。

-三鼎甲

1、诸大绶(1523-1573),字端甫,号南明,汉族,浙江绍兴府山阴县漓渚(今浙江绍兴漓渚镇)人。明代官吏。嘉靖三十五年会试第二、进士第一,状元,授翰林修撰,预修《承天大志》、《世宗实录》,校录《永乐大典》,升左春仿左谕德,官至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卒谥文懿,有《诸文懿公集》。

2、朱希周(1473-1557),原名璞,字懋忠,号玉峰,原籍南直隶扬州府泰州如皋县,寄籍南直隶苏州府昆山县,后徙吴县,弘治九年(1496)进士,孝宗喜其姓名,擢为第一,授翰林修撰。

3、吴宽(1435年-1504年8月19日),字原博,号匏庵、玉亭主,世称匏庵先生。直隶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名臣、诗人、散文家、书法家。吴宽为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状元,授翰林修撰。

4、胡广(1370年-1418年6月11日),字光大,号晃庵,江西吉水县人。明朝大臣、文学家,南宋名臣胡铨的十二世孙。建文二年(1400年),考中状元。

5、唐汝楫字思济,自号小渔,(1512~1597),明兰溪人,唐龙子;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1550),以依附严嵩,得以进士第一及第,授修撰,官至右谕德(或日太仆寺少卿)。

-黄观

-胡广

-吴宽

-朱希周

-诸大绶

-唐汝楫

胡广、罗洪先、卢肇、刘俨、姚勉等。

1、胡广

胡广(1370年-1418年6月11日),一名靖,字光大,号晃庵,江西吉水人,南宋名臣胡铨之后。明朝文学家,学者,官员。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状元。官至文渊阁大学士。

永乐十六年(1418年),胡广去世,年四十九。赠礼部尚书,谥文穆。明朝文臣得谥号,自胡广始。明仁宗即位后,加赠太子少师。胡广留世著作有《胡文穆公杂著》、《胡文穆集》等。

2、罗洪先

罗洪先(1504-1564),字达夫,号念庵,汉族,江西吉安府吉水黄橙溪(今吉水县谷村)人,明代学者,杰出的地理制图学家。

罗洪先是官员家庭出身,自幼端重,不为嬉戏,从小立志要当学者。嘉靖五年(1526),罗洪先参加乡试中举人,嘉靖八年(1529)己丑科会试,殿试第一中状元,授修撰。

一生奋发于地理学等科学的研究,“考图观史“,发现当时地图多疏密失准、远近错误,于是亲自外出调查收集资料,准备重新编一内容丰富、地理位置准确的地图,以计里画方之法,创立地图符号图例,绘成《广舆图》。

创编成地图集形式,不仅继承了朱思本制图法,还加以发展,使地图更为科学实用。罗洪先堪称与墨卡托同时代的东方最伟大的地图学家。

3、卢肇

卢肇(818(戊戌年)—882)字子发,江西新余市分宜县人,唐会昌三年(公元843年)状元,先后在歙州、宣州、池州、吉州做过刺史。

所到之处颇有文名,官誉亦佳,又因他作为唐相李德裕的得意门生,入仕后并未介入当时的“牛李党争”,故一直为人们所称道。

4、刘俨

刘俨(1394—1457)字宣化,号时雨,吉水人。生于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卒于英宗天顺元年,年六十四岁。正统七年(1442)进士第一,状元,授修撰。

景泰中,典顺天乡试,力持公道,黜大学士陈循、王文子,几得危祸,被黜。天顺初,改掌翰林院事,卒官,谥文介,赠礼部侍郎。

俨立朝正直,居乡亦有令德。俨有文才,著有《刘文介公集》三十卷,《四库总目》行于世。又尝预修《五伦书》、《历代君鉴》,并总裁《寰宇通志》、《宋元通鉴纲目》。

5、姚勉

姚勉(1216~1262),乳名二郎,学名冲,因避讳改名勉,字述之、成一,号蜚卿、飞卿,古天德乡(今江西宜丰县新庄镇)灵源村人。宋嘉定9年(1216)生,初生时,曾被弃之山野雪地,故其成年后自号“雪坡”以志不忘。

淳祐12年(1252)中举,宝祐元年(1253)进士及第,廷对第一,点为状元。先后授承事郎,秘书省正字,校书郎、节度判官、太子舍人,沂靖王府教授。景定3年(1262),授处州通判,因病而未能赴任,当年谢世,年仅47岁,墓葬丰城燕坑邹家山。

——胡广

——罗洪先

——卢肇

——刘俨

——姚勉

南北榜是明代科举的一大特色,虽然类似于当今高考分为全国统一卷和省卷,但还是有很多不同之处,且状元也只有一个。

在明朝,科举的正式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是每三年在省城进行考试,考试通过的考生叫举人并取得参加会试的名额,乡试第一名的叫解元。会试则是每三年在京师进行考试,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主考官,取成绩靠前的考生为贡士并取得参加殿试的名额,会试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那就是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地点在大殿之中,由皇帝提出问题,贡士做答,然后由皇帝决定出名次,被录取的贡士称为进士,第一名就是状元。

而明朝的南北榜则是在会试阶段,朝廷根据考生出生地域的不同,按照一定南北比例录取为贡士,并参加最后的殿试。这样做既可以充分考虑不同地区教育差距,缓和南北考生之间的矛盾,也起到平衡朝廷之中政治派别的作用。而南北卷制度的起因便是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那场南北榜之争。

那一年“蓝玉案”刚落幕不久,京师还笼罩在一片血雨腥风之中,到处充满了肃杀之气,恰巧京师迎来了每三年一次的会试,朱元璋任命刘三吾为主考官,刘三吾乃当世大儒,非常耿直,可见朱元璋对此次会试的重视,对刘三吾的信任,而刘三吾也是感激涕零,尽心尽力,他和助手们仔细阅卷,为朝廷选拔人才!经过一个多月的考核后,刘三吾选出了51名贡士参加殿试,之后状元,榜眼,探花等也都一一被选出,可是令朝廷,令刘三吾,令朱元璋,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刘三吾选出的这51名贡士竟然都来自南方,北方学子无一人入选!

当放榜之后,没多久礼部大门便聚集了一大批北方学子击鼓喊冤,京师之中,街头之上到处都是北方学子喊冤,认为此次会试存在科举舞弊。而朱元璋也非常痛恨贪官污吏,所以他也认为存在考官徇私舞弊,立即下令彻查,可是彻查的结果令所有人大跌眼镜!因为这51名贡士确实都是刘三吾按照成绩择优录取的!从考官到阅卷都是公平公正的!

结论一出,北方学子还是不肯罢休,认为朝廷存在地域歧视,而朱元璋也出人意料的做出反应,把刘三吾发配边疆,主持考试和阅卷的二十多名官员被凌迟处死,之后朱元璋亲自复核试卷,开出了另一份令人瞠目结舌的录取名单,51名中榜贡士全都是北方学子!也就是这一年大明朝的科举取士分为了南榜和北榜。

从此之后,明朝科举的南北榜制度算是确定了下来,以后的会试朝廷都是按照比例从南北各省录取贡士,然后再统一参加殿试,保证最后被录取的进士都北方人也有南方人,当然了状元依旧只有一个。

状元、榜眼及探花的来历

科举考试选状元开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明清时期,殿试的一、二、三名,名称确定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