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问题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4收藏

古诗的问题,第1张

近体诗(绝句、律诗、排律)之平仄,有其一定之规律,此种规律称之为平仄谱。大体说来,平仄谱安排之原则有三:

一:句中之字,两字或三字为一组,平仄相间。

二:出句与对句平仄相对。唯首句如押韵,则下三字会有所变动。

三:前联之对句与后联之出句平仄相协。由于押韵之故,下三字会有所变动。

现在且以平起式七言绝句之平仄谱举例说明:

⊕ ⊕ ※ ⊕ ⊕ ★

平平仄仄平平仄,(首句如押韵则为: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仄仄平平平仄仄,

⊕ ⊕ ★

平平仄仄仄平平。

而仄起式七言绝句之平仄谱则为:

⊕ ⊕ ★ ⊕ ※ ⊕

仄仄平平平仄仄,(首句如押韵则为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平平仄仄平平仄,

⊕ ※ ⊕

仄仄平平仄仄平。

至于律诗或排律之谱式,原则上只是将前面之平仄继续延伸即可。(即第五句与第四句相协,第六句与第五句相反……)。而诗之平起仄起之分,乃是以首句第二字

为依归。第二字如是平声即为平起,如是仄声即为仄起。又五言诗之谱式则是七言诗去其顶节(最上)二字即是。七言平起式去其顶节二字,即为五言仄起式;七言

仄起式去其顶节二字,即为五言平起式。唯谱式可做如是观,于造句用词之法,则不当作此论,盖五言与七言之句法稍有不同也。

然而前述乃最标准之平仄谱式,吾人翻开唐诗三百首,可说找不出几首完全合乎格律者。(就五言绝句论,唯李端听筝一首,七绝亦唯柳中庸征人怨一

首)。此盖因有时于当用平声字处,无平声字可用;或者于当用仄声字之处,无仄声字可用。而不得不以「仄」代「平」、或以「平」代「仄」。然亦有所限制,并

非可以完全相代。前人之于此有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却因有几个应注意之要点未曾揭出,以致让

后人如坠于五里雾中,而不知何所适从。为使读者确切明了,本文一一介绍于后:

一:不可犯孤平:所谓「孤平」,即是句中前后字皆为仄声,而中间夹一平声之谓。犯孤平既俗称之「拗句」,然如「拗而能救,既不算拗」。且七言之第一字,因

离音节较远,平仄可以完全不论。故虽第二字「犯孤平」亦所容许。至于他处之犯孤平而未救者,可说少之又少。前人有自全唐诗之中去搜寻者,唯得以下两例:

醉多适不愁,(高适:淇上送韦司仓)

百岁老翁不种田。(李颀:野老曝背)

二:不可有下三平(三平脚)或下三仄(三仄脚):所谓下三平或下三仄,即是每句之最末三字,同为平声字或仄声字,盖恐音节过于单调也。唯一可以例外者,为专有名词而不能移易者,且如出句为下三仄,则对句应为下三平以救之(按:此为 周师语)。如:

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韦应物:简卢陟)

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低。(杜甫:秦州杂诗)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王维:酌酒与裴迪)

之句。然初学总以尽量避免为宜。切勿轻易尝试,盖恐养成习惯,而坏了格律也。以上为周师对下三平与下三仄所持之论点。然而观诸唐人之作品,其中颇多下三仄与下三平之例。尤以五言近体,其下三仄之例,更是不胜枚举。如: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杜甫:八阵图)

云霞出海曙,梅柳度江春。(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山房)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刘慎虚:阙题)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刘禹锡:蜀先主庙)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马戴:灞上秋居)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杜荀鹤:春宫怨)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韦庄:章台夜思)

此在董文焕之声调四谱中,已引为定例。近人邱燮友教授,亦以为可以不救。而如于对句作下三平以救之,则又形成上下联皆为古体诗之格律,反为不妥。另有

部分诗论家,则认为乃是以对句之首字该仄而平救之,然拗而不救者,其例亦颇多,即可证诸此论非确也。如: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杜甫:春宿左省)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残萤委玉露,早雁拂银河。(许浑:早秋)

至于下三平之例,为数则较少,盖因仄声字尚有上、去、入之分,不至于过分单调,而下三平则无法产生抑扬顿挫之致。然亦非绝无仅有,如: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金昌绪:春怨)

即是。以上为五言近体诗,下三平与下三仄之例。至于七言诗,其下三平与下三仄之例,则为数较少。如:

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杜甫:卜居)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沈佺期:独不见)

骨肉他乡各异县,衣冠今日是何年。(元好问:眼中)

现且以七言平起格之平仄谱为例,说明于下:

⊕ ⊕ ※ ⊕ ⊕ ★

平平仄仄平平仄,(首句如押韵则为: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仄仄平平平仄仄

⊕ ⊕ ★

平平仄仄仄平平。

式中有 ⊕ 记者为可平可仄之字,亦即不须救之字,或者不当做拗亦可。而 ※ 记者,为务必要救之拗,救法有当句自救,与对句相救两种。至于 ★ 记者,如该平而仄,即成下三仄,该仄而平,即成下三平。以下且以唐人绝句为例:

下江陵(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此诗除第二句「千」字外,余皆合律。然因「千」字位于可平可仄之处,故不须救。(七言第一字,因离音节较远,平仄可以完全不论,且第一、三、五字,该仄而平,皆毋须救,盖古人将「孤平」悬为厉禁,而孤仄则不论也)又如:

逢入京使 岑参

⊕ ⊕ ⊕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诗中第一字「故」字该平而仄,然七言第一字可以不论。而第三字「东」字,第二句第一字「双」字,及第四句第三字「传」字,皆是该仄而平。诗中凡第一、三、五字之该仄而平者,皆毋须救。唯有造成下三平者例外。

另外仄起式之平仄谱,只是将平起式之第三句,换成第一句,第四句换成第二句。第一句之不押韵式换成第三句,第二句换成第四句,如此顺序颠倒而已,皆不出此式范畴。故综合前面谱式看来,可知七言第一字之平仄,可以一概不论。

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苹吹尽楚江秋;

⊕ ※ ◆

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

诗中第一句「北」字,该平而仄,则以第五字「休」该仄而平救之。(诗中◆符号者,乃因欲造成拗救之局面,而于该用仄声字处,改用平声字);第四句之「晚」字该平而仄,则以第五字「相」字该仄而平救之。至若七言第五字除

「仄仄平平仄仄平」一式可以不论外,如在:

「平平仄仄平平仄」一式里,第五字易平为仄,即犯「孤平」而成「拗句」。此种句型本句不能自救,须以对句相救。例如:

三月晦日送春 贾岛

三月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

※ ※ ◆

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

诗中第三句「不」字,该平而仄,造成「须」字孤平而不能自救,需以对句「犹」字相救。而「犹」字亦兼救本句之「晓」字,此称双救法,读者细心观察自能体会。现在再举出数则对句相救之例,以加深读者印象。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杜秋娘:金缕衣)

至于在:「仄仄平平平仄仄」一式中,若第五字易平为仄,即成下三仄。

而在:「平平仄仄仄平平」一式中,若第五字易仄为平,即成下三平,故非论不可。如前例之

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之例,到底少数,且出之于大作家之手,无人敢于非议。初学者如用此种拗句,易让人以为不懂格律。尤其是在击钵诗会里,一用此种格式,即被词宗刷掉而不屑一顾。读者不可不慎。

总之,拗律之变极之夹平而止。而绝不用中下三平之句,此古律之分也。拗字者无论已,若偶用拗句拗联,则无诗无之,不得专为拗体也。至于前拗后正,前正后拗

诸法,赵谱论之备矣,不复赘云。又七言拗律,唐人本不多见,老杜独创此格。其平仄与律体不同,亦与古体不同。集中此体富几至三十首,遂为后世所祖。但其法

不传,鲜有窥其秘者。盖唐人律诗本有古律一种,虽系律诗体制,纯用古诗平仄行之。世人多见此种,遂误以古诗平仄即为拗律。纷纷祖述,转相传授,,由是古律

毫无区分,而其法遂渐晦矣!宋人唯山谷此体尤多,大抵合者十之八九,其不合者亦间一二。至方虚谷特标「拗字」一格,似知所别矣,但所标者往往于句中一二小

异者,即目为拗。于拗体痛痒绝不相关,殊无足论。赵谱于此体,颇亦列出单拗双拗,似欲苦为分明,但其所称双单拗法,终属隔膜。且不明拗黏拗对之法,则大体

已不得其端。虽斤斤于字句间求之,终不能合,近时论诗诸公,又以老杜吴体即为拗体,则又混体裁于平仄,更属支离矣!大抵七律拗法与五律不同,五律虽通首单

拗双拗互用,而黏对之法毫不可紊。七律则单拗双拗之外,又有拗黏拗对之法,此与五言迥然异者。人第知别乎律者为古,别乎古者为律。而不知既别乎律,又别乎

古,更别乎拗古,方为拗律。且又别乎五言拗律。乃为七言拗律也………中三平(按:当指五律言)、下三平之句,无论五、七言,皆古诗正式,非拗律也。盖古律

之分,全以下三字为主。末二字用连平者上字必用仄,此律诗正体,确不可易。不得杂入古句中,界限甚严,非可随意通用者也。至于孤平夹平诸句,律诗最忌。而

拗体则独喜孤平,而忌孤仄,夹平亦然,此又相反之一道也。

而清翟翚于声调谱拾遗一书亦云:「凡律诗上句拗,下句犹可参用律调。下句拗,则上句必须拗调以协之,此不易之法」。又云:「唐人五七言近体诗,起调多

用作拗句,是知诗律于起调较宽也」。日人森木来之唐诗选评述一书中则云:「起句下三字准平仄之例,别成一种音节,如:『八月湖水平,北阙休上书』等是

也,然若此体上二字必当用入声字,此关音节之至理,学者不可不知也」。然此类终非正格,初学者万勿以此为训。

此外,诗人于平仄谱上可平可仄之处用拗,固可不救,然许多作者,每于有意无意之间,造成拗救之局面,使其声调更觉铿锵悦耳。如:

宫词 顾况

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

月殿影开闻夜漏,水晶帘卷近秋河。

首句第一字该平而仄,而以第三字该仄而平救之;第四句第一字该平而仄,亦以第三字「帘」字该仄而平救之。

题金陵渡 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吴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第三句第一字该仄而平,而以第四句第一字该平而仄救之。又第四句第一字该平而仄,而以第三字该仄而平救之。然以仄救平之法,唯于「仄仄平平平仄仄」一式可用,如用于其它句式,即造成下一字之孤平而弄巧反拙。又如:

松间 王安石

偶向松间觅旧题,野人休诵北山移;

丈夫出处非无意,猿鹤从来不自知。

第二句第一字该平而仄,而以本句第三字该仄而平救之;第三句第一字该平而仄,而以对句第一字该仄而平救之。又如:

饮湖上初晴复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第一句「水」字该平而仄,而以第二句「山」字救之,第四句「淡」字该平而仄,而以同句第三字该仄而平救之。然皆处于可救可不救之处,如不救亦可。

折腰体

另有一种所谓变体诗者,如王维之渭城曲:

渭城朝雨挹轻城,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第三句之平仄,不与第二句相协(黏),而转为相对。严羽之沧浪诗话称之为「折腰体」。苕溪渔隐丛话云:「律诗之作,其用字平仄,世固有定体,众共守之。然不若时用变体,如兵之出奇,变化无穷,以惊骇耳目如:老杜之严公仲夏枉驾草堂:

竹里行厨洗玉盘,花边立马簇金鞍;

非关使者征求急,自识将军礼数宽;

百年地僻柴门迥,五月江深草阁寒;

看弄渔舟娱白日,老农何有罄交欢。

此七言律之变体也」又云:「七言律诗,至第三句便失黏落平仄,亦是一格,唐人用此甚多,特今人少用耳」如老杜之咏怀古迹: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至今疑。

寄题杜二锦江野亭 严武

漫向江头把钓竿,懒眠沙草爱风湍;

莫倚善题鹦鹉赋,何须不着鵔鸃冠;

腹中书籍幽时晒,肘后医方静处看;

兴发会能驰骏马,终须重到使君滩。

韦应物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

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

此三诗起句用仄声,而第三句亦用仄声。此外,明王世贞艺苑卮言亦云:王右丞之酌与裴迪: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

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世事浮云何为搳A不如高卧且加\。

岑嘉州之使君席上夜送严河南赴长水:

娇歌急管杂青丝,银烛金尊映翠微;

使君地主能相送,河尹天明坐莫辞;

春城月出人皆醉,野戍花深马去迟;

寄声报尔山翁道,今日河南异昔时。

八句皆拗体也(按应是折腰体之误),然自有唐宋之辨,读者当自得之。此体不单七言为然,即五言亦颇多此例,爰再举数例,以证其宽也。

自君之出矣 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白下驿饯堂少府 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侍宴归北堂 虞世南

歌堂面渌水,舞管接金堂;

竹开霜后翠,梅动雪前香;

凫归初命侣,雁起欲分行;

刷羽同栖集,怀恩愧稻粱。

散关晨渡 王勃

关山凌旦开,石路无尘埃;

白马高谈去,青牛真气来;

重门临巨壑,连栋起崇隈;

即今扬策度,非是弃繻回。

题郑家隐居 唐求

不信最清旷,及来秋已空;

数点石泉雨,一溪霜叶风;

业在有山处,道归无事中;

酌尽一杯酒,老夫颜亦红。

泛洞庭 张说

平湖一望水连天,秋景千寻下洞泉;

忽惊水上江华满,疑是乘舟到日边。

出塞作 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落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票姚。

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赵彦昭

主第严扃驾鹊桥,天门阊阖降鸾镳;

历乱旌旗转云树,参差台榭入烟霄;

林间花杂平阳舞,谷里莺和弄玉箫;

已陪沁水追欢日,行奉茅山访道朝。

所思 杜甫

苦忆荆州醉司马,谪官尊酒定常开;

九江日落醒何处,一柱观头眠几回;

可怜怀抱向人尽,欲问平安无使来;

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衢塘滟滪堆。

四声递用法

古来诗词,由于声调高处,在求其抑扬抗坠与沉郁顿挫之极致,故古人另有所谓「四声递用法」一说,清李重华于贞一斋诗说云:「律诗只论平仄,终其生不得

入门。既讲律调,同一仄声,须细分上去入,应用上声者,不得误用去入,反之亦然,就平声中,又须审量阴阳、清浊,仄声亦复如是。至于古体虽不限定平仄,然

逐句中各有自然之音,成熟后自知」。而董文涣于声调四谱中论之更详,今摘录于下:

唐律高处在句中四声递用。朱彝尊氏谓老杜律诗单句,句脚必上、去、入皆全,今考盛唐初诸家皆然,不独少陵且不独句脚为然。即本句亦无三声复用者。故能气象

初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诗: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入上去平平,平平入去平)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平平入上去,平上去平平)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入去平平上,平平上入平)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入平平上去,平去入平平)

董氏演为图说,谓本诗单句之句末,四声递用,且每句句中,皆备四声,故音律精微。而明人编选唐诗,亦列为五律第一,未尝非因「音律精微」之故也。又如: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平上平平去入平,平平去入上平平)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入平平上平平去,入去平平上入平)

登襄阳城 杜审言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上入平平去,平平去去平)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上平平去入,去上入平平)

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平去平平上,平平入去平)

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入平平上去,平去上平平)

晚次乐乡县 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莫且孤征;(去平上平去,入去上平平)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平平平去入,上去入平平)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上去平平上,平平上入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平平上平去,去去去平平)

秦州杂诗 杜甫

满目悲生事,因人做远游;(上入平平去,平平去上平)

迟回渡陇怯,浩荡及关愁;(平平去上入,上去入平平)

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上入平平去,平平上上平)

西征望烽火,心折此淹留。(平平去平上,平入上平平)

行经华阴 崔颢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平平去去上平平,平去平平入入平)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上去平平平入去,平平上上上平平)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树西连汉畤平;(平平入去平平上,入去平平去上平)

借问路傍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去去去平平去入,平平上去入平平)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 崔曙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去平平去上平平,上入平平去入平)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平去平平平入去,去平平上去平平)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平平去上平平入,平上平平去入平)

且欲更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上入去平平入上,平平去去入平平)

送方尊师归嵩山 王维

仙官欲住九龙潭,毛节朱幡倚石龛;(平平入去上平平,平入平平上入平)

山压天中半天上,洞穿江底出江南;(平入平平去平上,去平平上入平平)

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彩翠忽成岚;(入去平平平去上,入平上去入平平)

借问迎来双白鹤,已曾衡岳送苏耽。(去去平平平入入,上平平入去平平)

题璇公山池 李颀

远公遁迹庐山岑,开士幽居只树林;(上平去入平平平,平上平平平去平)

片石孤云窥色相,清池皓月照禅心;(去入平平平入去,平平上入去平平)

指挥如意天花落,坐卧闲房春草深;(上平平去平平入,去去平平平上平)

此外俗尘都不染,惟余元度得相寻。(上去入平平入上,平平平去入平平)

诸作,于单句之句末,或一句之中,纵不能四声皆备,亦必求其四声递用。是其声调之所以为高也,此法目前已鲜有人能发之,于今特为揭出,盖虽学力不及可俟功力,然于法则不得不知也。

观夫时下之击钵诗坛,某些作者,或失之板滞狭隘,只知按谱填词,而一字不敢移易者;另有部分流佚粗疏者,但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为圭皋,而不知「孤平」之为厉禁者。故笔者于此,不厌其烦广为阐述,期能对古典诗坛有所助益也。

兼论古体诗之平仄

古体诗之有平仄之论,始于清人之师友诗传录,及王士祯之渔洋诗话。其后有赵执信之声调谱,翁方纲之古诗平仄论及五、七言平仄举隅,董

文涣之声调四谱图说等,迭有论述。翁方纲于古诗平仄论序中云:「诗家为古诗无弗谐平仄者,无弗谐平仄则无所事论已,古诗平仄之有论也,自渔洋先生

始」。昔刘大勤问于王渔洋云:「古诗虽异于律,然每句之间,亦必平仄均匀,读之始响亮,其用平仄之法,于无定式中,亦有定式否?」渔洋答曰:「毋论古、

律、正体、拗体皆有其天然音节,所谓天籁也。唐、宋、元、明诸大家,无一字不谐,是无定式中有定式矣」。又云:「古诗乃于苍莽历落中,自成音节」。

有清一代之诗论家,自汉、魏、六朝以及唐人之作品中去探索分析,从而寻出一些规律,以为五,七古之平仄,总以每句之后三字为主,尤以五言之第三字及七言之

第五字,最须重视。若句末之字为平声字,则五言之第三字或七言之第五字,皆以用平声字为宜。反之若句末为仄声字,则五言之第三字或七言之第五字,亦以用仄

声字为原则。准此,则每句后三字之平仄谱式有四:「平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押平声韵者,以「平平平」一式最常见,前人称之为「三

平调」。此四式即为古体诗之声调。其与律诗之声调,可说迥然不同。此外另有几个原则,亦须注意:

一:押平韵之古诗,出句以用仄声字为原则。

二:七古句中,如第四字为平声,则第六字宜用仄声。

三:古绝大都以押仄韵为主,然间亦有押平韵者。

四:不宜入律,如出句入律,则对句宜避免入律;对句入律,则出句宜避免入律。

五:不怕犯孤平,盖孤平可避免入律。

六:仄韵到底者,间用律句无妨,因用仄韵者,已非近体诗。

七:换韵者亦非近体,杂用律句亦无碍。

八:古诗中宜少用五平或七平之句,然五仄或七仄之句则较常见。盖五平或七平之句,在声调上缺少变化,而仄声中尚有上、去、入之分。如出句为五平,则对句宜用四仄或五仄以救之。如「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等是。

然所谓原则,乃是诗人们追求声调上之和谐,以达到最完美之境界。实际上,古体诗之平仄,原本不受任何束缚。以上为古体诗用平仄之原则,读者如欲进一步研究,可参考前述诸家之著述,即可得其奥旨。

先读“三百千千”,即《千字文》《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这些貌似有注音版的,还可以看《说文解字》《声律启蒙》,然后就是四书五经了。不过也不一定,像那个四书五经中的论语就可以先看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这个书我看了两遍了,很不错,浅显易懂又透彻)然后再根据你看完之后的感受再做决定

知乎网友的答案

古文理解水平停止在高考备战水平实则是比较高的水平了,古文阅读无障碍是看古书看出来的。

题主想看为人处世,陶冶情操的,那么我强烈建议你看一看《菜根谭》。

这本书我已经看了几十遍。

说实话,我颇为反感一些人总是说“要带着批判的眼光去阅读”,以我等屌丝之境界,居然总是要将真名士驳得体无完肤,古谓之蚍蜉,俗谓之中二。

这本书里面,有相当一部分句子我在初读的时候觉得不可理喻,但若干年后,才晓得真他妈是至理。

光风霁月,草木枯荣,小家碧玉,大冶洪炉。

它让你知道:

势力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尤洁;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而不用者为尤高。

于是我们才晓得,许多所谓的清高是假清高,也明白了,那些在没钱的状态下说我若为官必清官的人多半是假的。

它让你知道:

交友须带三分侠气,作人要存一点素心。

诚然如此!

但如果理解无能,则会误解作者的本意。初次看罢,觉得做人要凭侠义,果然被坑。后来才知,所谓三分侠气,便有七分世俗。所谓一点素心,便不必为自己有些心计而懊恼。

才知古人诚不我欺。

它让你知道:

我果为洪炉大冶,何患顽金钝铁之不可陶熔。我果为巨海长江,何患横流污渎之不能容纳。

这意味着,狗屎的存在居然可以滋养我们,于俗世之中开出一朵美丽的花。

看完了《菜根谭》受益匪浅,于是便再翻《围炉夜话》,再看《小窗幽记》,再看《幽梦影》。

深刻的道理。

美腻的句子。

这种程度的古文,不建议你再看翻译。讲真,看过几个版本的翻译,有些完全是理解错误,有些真的是不入世也不出世。

再说入门级的,那便是《经世奇谋》,明代学者俞琳编著,你要看的话,一定要买绿皮的。

(有私信和留言问哪个绿皮的,我看了一下,是我记错了,应该是棕色的。)

绿色的是《菜根谭》:

《经世奇谋》主目录的中心思想主要是:

如何优雅地工于心计?

如何识破自己有没有被人当枪使?

如何快速地领会领导意图?

如何通过细节察觉未来的困难?

如何反驳一个恶心到我的贱人?

油嘴滑舌是怎样一种体验?

总之,好看。

好看才是初读最大的兴趣,能让古文不太好的人看进去的阅读才能循序渐进地提高其古文的水准,其他都是扯淡。

于是你看完明朝的《经世奇谋》,就想着看其他版本的《经世奇谋》。于是你才晓得,《让子弹飞》里真假黄四郎的桥段,早就在《经世奇谋·伪擒李密》里头上演了。那时,王世充找了个长得很像李密的家伙,硬跟人说俺已经把李密抓住了,王世充军山呼万岁,李密军在李密的带领下溃不成军。

看,如果你想当个编剧,这是多好的梗。

如果你不当编剧,想当个高级黑,那就硬说本拉登还活着,他们只不过是杀了替身而已。

如果你不想当高级黑,想当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那么,你去二龙山剿匪,便把二龙山认出你是条子的那个傻逼整死。你可以把白的说成黑的,是的,这就是杨子荣干掉栾平的奥义。

好了,进阶完《经世奇谋》,就该更上一层楼了,我猜你的最终目的,是想写出古文一样的语句,在勾搭妹子的路上无往不利。以及,在未来的人生中碰见任何事都可以胸有成竹。

太难。

不如退而求其次,先看看蒙学。

是的,古代幼儿必背。

不要小瞧蒙学,以鲁迅、胡适等新文化领导者的文字功力,也都在幼年时期学过这些东西。

当然,像《三字经》什么的,如果你不想再看,只是想迅速提高古文的理解力和创造力,我建议你看《声律启蒙》和《增广贤文》。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

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

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

闹里有钱,静处安身。

来如风雨,去似微尘。

浅显的精髓。

深刻的道理。

如果读起来不快乐,那就不要读。

如果读起来觉得很兴奋,那就继续读。

兴趣有了,古文水平水涨船高。于是你可以开始看《世说新语》《资治通鉴》《史记》甚至“二十四史”,古人笔记,散文,谏议。于是你会知道,现在发生的,就是过去发生的,将来发生的,现在在发生着。智者的预言是基于自己的学识,而庸人的言论也是基于自己的修养。但既然读过这些了,你也不会因那些恶俗的评语而感到愤怒,早在此之前,你就晓得了大自然容纳得了鲜花,自然也容纳得了粪土。如果你轻易就被人激怒,很容易就怀疑人生,周围总发生你理解不了的事情,只能说明你不够自然。

最终的最终。

你可以看《易经》。如果觉得没什么兴趣,建议你先看一下曾仕强易经的智慧全集 曾仕强视频全集。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包罗万象,读懂了它,便读懂了宇宙。

读不懂是因为自己程度不够,运用起来不对,那是因为自己理解错误。

总之,世界上有很多人在践行着书中早就写过的知识,只是,相对于没看过古籍的人,看过的人会少走许多弯路。能流传下来并在小范围内广受赞誉的古籍,几乎每一条都是前人智慧的精华。就好比“如何更加顺利地拼装这个玩具”的说明书,自己瞎鸡巴走那些弯路是没有必要的。

时间太瘦,指缝太宽。

人生很短,别把精力浪费在走弯路上。

直接拿来用吧。

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古体诗则可用仄声韵。诗韵如下:

上平声15韵:

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15韵:

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上声29韵:

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尾,六语,七麌(音语),八荠,九蟹,十贿,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音闪),十六铣,十七篠(音小),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马,二十二养,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寝,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二十九豏(音现)。

去声30韵:

一送,二宋,三绛,四寘(音制),五未,六御,七遇,八霁,九泰,十卦,十一队,十二震,十三问,十四愿(音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二十一个(音个),二十二祃(音骂),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径,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

入声17韵:

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药,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辑,十五合,十六枼(音叶),十七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如词韵:

第一部 平声:一东二冬通用,仄声:上声一董二肿、去声一送二宋通用

第二部 平声:三江七阳通用,仄声:上声三讲二十二养、去声三绛二十三漾通用

第三部 平声: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通用,仄声:上声四纸五尾八荠十贿[半]、去声四寘五未八霁九泰[半]十一队[半]通用

第四部 平声:六鱼七虞通用,仄声:上声六语七麌、去声六御七遇通用

第五部 平声:九佳(半)十灰(半)通用,仄声:上声九蟹十贿(半)、去声九泰(半)十卦(半)十一队(半)通用

第六部 平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半)通用,仄声:上声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半)、去声十二震十三问十四愿(半)通用

第七部 平声:十三元(半)十四寒十五删一先通用,仄声:上声十三阮(半)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去声十四愿(半)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通用

第八部 平声:二萧三肴四豪通用,仄声:上声十七篠十八巧十九皓、去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通用

第九部 平声:五歌[独用]仄声:上声二十哿、去声二十一个通用

第十部 平声:九佳(半)六麻通用,仄声:上声二十一马、去声十卦(半)二十二祃通用

第十一部 平声:八庚九青十蒸通用,仄声:上声二十三梗二十四迥、去声二十四敬二十五径通用

第十二部 平声:十一尤[独用],仄声:上声二十五有 去声二十六宥通用

第十三部 平声:十二侵[独用],仄声:上声二十六寝、去声二十七沁通用

第十四部 平声: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通用,仄声:上声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二十九豏 去声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通用

第十五部 入声:一屋二沃通用

第十六部 入声:三觉十药通用

第十七部 入声:四质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通用

第十八部 入声: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六枼通用

第十九部 入声:十五合十七洽通用

古诗的问题

近体诗(绝句、律诗、排律)之平仄,有其一定之规律,此种规律称之为平仄谱。大体说来,平仄谱安排之原则有三:一:句中之字,两字或三字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