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儒林外史》、《史记》、《世说新语》、《古文观止》、《阿Q正传》、《童年》、《封神榜》的心得感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3收藏

读《儒林外史》、《史记》、《世说新语》、《古文观止》、《阿Q正传》、《童年》、《封神榜》的心得感受,第1张

《儒林外史》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加上它那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当时,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虽然批判了黑暗的现实,却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三千年左右的历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古代最著名的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的一部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是由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刘峻(字孝标)注。汉代刘向曾著《世说》,早已亡佚。该书原名《世说》,后人为与刘向书相别,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今名。全书原八卷,刘孝标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等三十六门,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隋书·经籍志》将它列入小说。<<宋书·刘道规传>>称刘义庆“性简素”、“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该书所记个别事实虽然不尽确切,但反映了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了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

《古文观止》所选之文上起先秦,下迄明末,大体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发展的大致轮廓和主要面貌。其中包括《左传》34篇 ,《国语》11篇, 《公羊传》3篇、 《礼记》6篇, 《战国策》14篇,韩愈文17篇;柳宗元文8篇,欧阳修11篇,苏轼文11篇,苏辙文3篇,王安石3篇……共222篇。本书入选之文皆为语言精炼、短小精悍、便于传诵的佳作。衡文标准基本上兼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当然所谓思想性是以不违背封建正统观念为基准的。选者以古文为正宗,也不排斥骈文收入4篇,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在文章中间或末尾,选者有一些夹批或尾批,对初学者理解文章有一定帮助;体例方面一改前人按文体分类的习惯,而是以时代为经,以作家为纬,值得肯定。

《童年》讲述的是孤独孩童“我”(阿廖沙)的成长故事。小说以一个孩子的独特视角来审视整个社会及人生。“我”寄居的外祖父家是一个充满仇恨,笼罩着浓厚小市民习气的家庭,这是一个令人窒息的家庭。此外,小说也展现了当时整个社会的腐败、没落而趋向灭亡的过程。小说通过“我”幼年时代痛苦生活的叙述,实际反映了作家童年时代的艰难生活及对光明与真理的不懈追求,同时也展现了19世纪末俄国社会的广阔社会画卷。

《阿Q正传》根据鲁迅做小说的目的、治疗国民弱点的论述和《阿Q正传》的成因等言论,我们可以概括《阿Q正传》的创作意图:着眼于启蒙,写出中国人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剥削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惨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众。作者在这篇小说中,为疗救这样病态的社会、病态的国民而发出痛苦的呐喊。

最大的感想是认清历史事实吧,还有就是知道了一些典故的由来了。下面讲一下我感想的详细内容吧。

看过历史书籍之后,我对刘备和项羽有了最大的改观。

之前刘备在我心中的形象比项羽要不知道低好几倍,感觉他又丑又没有实力,就凭借自己的脚上的几颗痣就忽悠了一大群人为自己卖命。记得小时候上课老师讲过一个关于他的故事,好像是他在和别人打仗的时候,对方为了让他投降,就抓了他的父亲,并且说,如果他同意投降就把他父亲一片片的割死,结果他就真的那么眼睁睁的看他的父亲被折磨致死了,大概好像是这么一个事,当时对他真的是反感至极。反观项羽,气宇轩昂,仪表堂堂,骑马射箭,样样精通,打起仗来,可是一点也不含糊,李清照这样的大词人也因佩服他的勇气和魄力,而不肯过江东,而刘备那里像他这么英勇,每次打仗的靠运气,就连最后能得到天下也是可耻的。在读历史书籍之前,我是这么想的。

但是一个成功的人怎会如此不堪呢?看过历史书籍之后,我对他有了重新认识,也对项羽有了重新认识。因为据说当时司马迁写刘备这段历史的时候是带这个人情感写的,详细的原因想必大家也都心知肚明,但不管如何,后来刘备出现在电视上或者是课本里的形象都是与司马迁的为准的吧,毕竟他的东西,可参考性比较大。然后接下讲我是如何对他改观的吧!

读过历史书籍后,我发现刘备打仗确实是没有太大的能力,但是却不得不承认的是他的交际能力,就他身边的人来看,那一个不是对他死心塌地,那个不是对他心服口服。张良,萧何,韩信,又有那一个不比他有才,但是为什么他们都愿意效忠于他,除了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应该就是他的用人战术了。他对于自己的手下,从不会扣扣嗖嗖的,该赏的一定不会不赏,另外就是他非常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愿意相信身边的人,行事果断,不像项羽,拖拖拉拉,优柔寡断,而且另外我还发现,其实项羽是一个比较残酷的人,杀人埋人的事也没少干,又不愿意给实权给手下,不听取好的建议。其中最代表,最出名的,莫过于鸿门宴一事了吧,二人的命运也就是发生的交换。

另外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读过历史书籍之后才知道萧何和韩信的故事。

其实历史还有很多值得我们看的东西,多看历史书籍真的很有帮助。

  怎样写读后感:

  读后感的意思就说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的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这就称之为读后感

  读后感的格式:

  第一段把书里面的一些主要的内容,加以概括,作者写了些什么,想表达些什么。

  第二段选择一个其中比较重要的点,也可以是自己认为重要的一些地方,把它表达出来,切记是要用记得语言最好不要摘抄。比如说我觉得那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有隐含的意思,我有什么样的看法。

  第三段联系实际的生活,把书里的和生活中的结合起来,抒发下真情的实感,生活中怎么怎么样,我觉得怎么怎么样,我学到了些什么。

  做到以上3点,那么这篇读后感基本就出来了

  当然不一定就三段

  中间可以自己分,详略得当就好

  但是结构层次一定要鲜明,读和感结合,重点在“感”上。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

  首先事要审清题目。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其次要选择材料。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做文章。

  第三,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最后,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一、以影视引导名著阅读

虽然影视作品并不能完全替代书本阅读,但是,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利用电视等媒体观看影视作品可以激发学生品赏名著的情趣,是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的有效途径。生活中我们发现,当电视台播放某部电视剧时,与之相关的东西便成为初中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与它们有关的书也就成了初中生互相传阅的热门书。连续剧《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播出之后,文学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不同程度地带动了相应书籍的流行。因此为了有效地推动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在影视活动课上,把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影视作品搬进课堂,让学生对作品中人物先有直观形象的感受和大体的了解,消除对作品的陌生感,从而激发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

二、以方法指导名著阅读

1、“精读”与“略读”并举。

精读对于丰富学生语文知识,增强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对于如此多的书籍报刊,仅用精读法是绝对不行的。应该也进行适当的略读。略读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浏览泛读法、提纲挈领法、搜寻猎读法、不求甚解法、扩散参读法等。

2、“积累”和“表达”并举

有这样一个比喻,阅读者应该更像蚂蚁、蜘蛛、还是蜜蜂?蚂蚁只会辛勤搬运,比喻读者只重积累,久而久之,难免成为“两脚书橱”。蜘蛛只知吐丝,比喻读者只重表达而忽视积累。只有蜜蜂,它采得百花之粉,酿出醉人之蜜,比喻读者既重积累,又重表达。阅读者应该像蜜蜂一样。

大家要准备两个本,一本用作摘录妙词佳句、美段好篇。一本用作抒写随笔、读后感。双管齐下,阅读中既有语言积累上的收获,又有思想感情上、表达技巧上的收获。

3、尊重阅读个体,提倡个性化阅读

阅读活动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过程,是读者与作品的对话交流活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作品的意义不仅仅蕴含在作品中,还应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独立地感知、理解的。

三、以成果展示名著阅读

阅读成果展示。为了更好地促进经典的阅读,还要重视阅读成果的展示。

当然名著的内容、思想文化比较复杂,大家要 “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形成批判性思考。对名著的理解要结合特定的历史文化及时代背景,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正确看待作品。例如:如何看待《红楼梦》中的宿命思想?如何理解《水浒》中梁山好汉的杀人放火行为?怎样认识《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浓厚的宗教色彩?让他们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对名著进行有批判地辨证读。否则反而会起到负面影响。

读《儒林外史》、《史记》、《世说新语》、《古文观止》、《阿Q正传》、《童年》、《封神榜》的心得感受

《儒林外史》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