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安县名由来的野史
淳安县名之来历
淳安
新都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孙权“使贺齐讨黟、歙”,“以六县为新都郡”。
始新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孙权分歙县东之叶乡置始新县,为淳安建县之始。同年并置新都郡治于此。
新安 西晋太康元年(280)改新都郡为新安郡。寓新改郡名希望郡境安定之义。隋开皇九年(589)废郡,改始新县为新安县。
睦州 隋仁寿三年(603)于故新安郡置睦州,辖新安、遂安、桐庐三县。《元和郡县志》卷二五:“取‘俗阜人和,内外辑睦’为义”。治所先在新安县,武周万岁通天二年(697)移建德县。
雉山 隋大业三年(607),改新安县为雉山县。淳熙《严州图经》引《新安记》云:郡西南里余,“有山如凤立雉蹲,因以为名。”
还淳 唐开元二十年(732)改新安县为还淳县。唐永徽四年(653),曾发生陈硕真农民起义,被视为不淳,故改县名为还淳,以示恢复淳朴敦厚的民风。
青溪 一作清溪。唐永贞元年(805)避宪宗李纯讳,改还淳县为青溪县。钱塘江上游新安江,水色特清,在淳安河段又名青溪,县名本此。
淳化 北宋宣和三年(1121),镇压方腊起义后,改青溪县为淳化县,以示民淳厚接受王化之义。
淳安 南宋绍兴元年(1131),改淳化县为淳安县。《郡县释名·浙江上》:“淳者还淳、淳化之旧,安者新安之旧也。”寓期望淳地安宁之义。
新定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孙权遣贺齐平山越,析歙县南武强乡置新定县。以其地新平定,故名。唐天宝至德年间(742—758)曾改睦州为新定郡,即以辖县新定为名。
遂安 西晋太康元年(280),改新定县为遂安县。《郡县释名·浙江上》:遂安,“亦新安之意也。”隋大业初曾改睦州为遂安郡,即以辖县遂安为名。
夏商时,日彭衙邑。《梁志》谓:“《路史·国名记》云,周世侯伯之国,后灭于戎,为戎国号。《史记》秦武公元年(前697)伐彭戏氏至于华山。华山,在今华阴县,则当时封域甚广,非专指白水一方也。”《史记·秦本记·卷五》裁:“戏,音许宜反,戎号也。盖同州彭衙故城是也”。
西周末,为彭戏。
春秋时,属雍州之域,设彭衙邑,又设汪邑。《梁志》谓:
白水县局景
“汪,秦地名。《左传》云,晋伐秦取汪。《路史》云,汪,秦邑,同之白水有汪城,在临晋东。今县东十里有方城村,疑即其处,方城乃汪城之讹也。”又云:“衙,赢姓国,穆公子采。”《左传》载:“文公元年(前626)晋侯与秦师战于彭衙。”《史记·秦本记》载:“周襄公二十七年(前625)秦穆公复派孟明视统兵伐晋,战于彭衙。”鲁文公二年(前625)冬,晋伐秦取汪(今白水方城一带)及彭衙(今白水东北,南、北彭衙村一带)。
战国中期,秦孝公十二年(前350)置白水县。《同州府志》引《杜氏通典》云:“秦文公元年(前765)分清水为白水。”《秦本记》载:“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并小乡为县。”《郡县释名》载:“秦建白水县。”《雍·大纪》载:“秦置白水县,以县临白水也。”据此,秦孝公置白水县无疑。后2,300多年来,历经多次废、设、更替和变迁。
秦代,仍用白水县名,属内史辖。
西汉,景帝时废白水县,建粟邑县(县址在今县西北七十五里一带,以仓颉造字天雨粟取名)和衙县(于春秋时之彭衙故址设县,取名衙县),俱属左冯翊。
新莽,改衙县为达昌县,改粟邑县为粟城县,俱属列位大夫。
东汉初,废粟城县。和帝永元九年(97)复设粟邑县,属左冯翊(今高陵,后汉左冯翊出治高陵)郡。安帝永初元年(107),因羌乱,将上郡(上郡,战国时魏文侯置。秦代治所在肤施,即今榆林东南。汉辖境相当于无定河流域及内蒙古鄂托克旗等地)迁于衙县,衙县撤销。顺帝永建初(126)上郡自衙迁回原址,复设衙县。
三国时,魏并衙县为粟邑县,隶属冯翊郡。
晋时,惠帝复建衙县,不久并为粟邑县,属冯翊郡(即同州府,自晋始,以同州府为冯翊郡)。
南北朝时,真君七年(446)在故衙地又置三门县,后废。北魏,孝文帝太和三年(479)废粟邑县,在故粟邑地析澄城,复置白水县,县治在故粟邑地,辖县西北部。并设白水郡,治所在白水县(今陕西省白水县)。并设姚谷县,县址在孔走镇,辖今县东北部;设南泉县,辖今县南部。白水、姚谷、南泉3县俱属华州白水郡。太和十一年 (487),南泉县改称南白水县。梁武帝永平三年(510),将白水郡与白水县移治今白 水县南部,不久仍还故治。西魏,白水县隶属华州白水郡。北周,白水县隶属宜州(即 耀州)白水郡。
隋,开皇三年(583)废白水郡。(姚谷县、南泉县并入白水县),实行州县制,白水县属同州。隋文帝废郡,以县隶州,自后历代不再设郡。
唐,贞观年间,县治由故粟邑地迁于今治,隶属同州,后省入奉先县。
五代,复建白水县,先隶属同州,后隶耀州。
宋,白水县隶同州。
金,白水县隶京兆府耀州。
元,白水县隶奉元路(后改安西路)同州。
白水河冬日铁牛河
明,白水县隶西安府同州。
清初,白水县隶属同州。雍正三年(1725)改属耀州。雍正十三年(1735)复隶同州。
民国二年(1913),白水县隶属陕西省关中道。十六年(1927)道撤销后,白水县隶属陕西第八行政督察区。
白水县于1948年3月解放,初属陕甘宁边区黄龙分区;1949年隶属大荔分区;1950年隶属渭南专区。1959年1月,蒲城、白水、澄城3县合并为蒲城县,1961年9月,恢复白水县建制,隶属陕西渭南地区,1994年12月,国务院批准渭南地区撤地设市,白水县隶属于渭南市至今。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一、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自古以来也被人们视为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流域历代王朝建都史实为: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商朝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后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周朝定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秦朝定都于咸阳,西汉定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东汉定都于洛阳,魏晋均定都于洛阳,隋唐均定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宋朝定都于东京(今河南开封) 在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发现,距今3万年左右 ——反映古猿人文化的有: 西侯度猿人文化 1961年于山西芮城西侯度发现的,距今150万年~180万年,为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早期猿人文化 蓝田猿人文化 1963年~1964年在陕西蓝田公王岭与陈家窝发现,其中公王岭猿人距今100万年~115万年,陈家窝猿人距今50万年~59万年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猿人文化 大荔猿人文化 1978年于陕西大荔甜水沟发现,距近30万年~50万年,为晚期猿人文化 ——反映古智人文化的有: 丁村古人文化 1954年~1976年于山西省襄汾县汾河东岸丁村发现,距今7万年~9万年,属于旧石器中期文化,为早期智人 河套新人文化 1922年及1956年~1960年在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发现,距今3万年左右,为晚期智人 ——现代人是由新人直接进化而来的,分为4个阶段: 细石器文化 距今10000年~7000年,黄土高原多处发现该时代文化遗址,如陕西大荔沙苑、山西沁水下川等地 新石器文化 距今7000年~3700年,按所代表的发展阶段划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称仰韶文化,距今7000年~5000年,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中期称龙山文化,距今5000年~4100年,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晚期称二里头文化,距今4100年~3700年,最早发现于河南偃师二里头,为夏代文化遗址 青铜器文化 距今3700年~2700年,可划分为三期:1为二里岗文化,即郑州商城文化,距今3620年,为商代早期文化2为殷墟文化,即河南安阳小屯村文化,大致为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为商代晚期文化;3为岐山文化,即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都城文化遗址 铁器文化 出现于公元前770年的春秋初期,在河南新郑仓城发现的春秋铸铁遗址,在河南卫辉市固围村发现的战国墓葬遗址,在西安周围发现的西安隋唐都城文化遗址等 更详细的附后: 黄河:长度5464 千米,源头海拔4675米,平均流量 17745 立方米/秒,流域面积 752442平方公里,源头在青海省,注入渤海,上、中游分界点:河口,中、下游分界点:孟津发源地:巴颜喀拉山的约古宗列曲 黄河流经的省份: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 黄河流域是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在世界各地大都还处在蒙昧状态的时候,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就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斩荆棘、辟草莱,劳动生息,创造了灿烂夺目的古代文化 早在旧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就有了人类的活动1963年在陕西蓝田发现的"蓝田猿人"--古猿人的头盖骨、牙齿和上下颌骨,据文物工作者的考证,已有八十万年的历史山西襄汾发现的"丁村人",距今也有二十万年黄河河套地区的"河套人"及其文化,河南安阳小南海发现的洞穴遗址,都在五万年以上在这悠久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经过艰苦的劳动,既发展了人类的体质形态,又创造了旧石器时代的文化他 们不但发明了火,能够制造粗糙的石器、骨器,而且经过不断的实践,学会了钻磨技术,能够从事狩猎、捕鱼了我国传说中的燧人氏、有巢氏,可能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人口急剧增加 ,生产和文化都有了飞跃发展1920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掘出了许多石器、骨器、陶器,其中有石斧、石刀、石杵、石锄和纺织用的石制纺轮,有缝纫用的骨针,也有彩色陶器,这就是著名的"仰韶文化"据考古学家考证,仰韶文化延续达千年以上,早期距今已六千年左右了考古工作者经过广泛挖掘,发现从青海、甘肃一直到陕西、山西、河南,到处都分布有仰韶文化的遗址1953年开始在西安市发现的半坡村遗址,更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当时,半坡人已经开始种植谷物,饲养家畜,懂得了纺线织布,创造了规模较大的草泥土木结构的茅屋,挖掘了储藏粮食的窖穴围绕居住区构筑了深、宽5~6米,长300多米的大量 围沟,改变了穴居野处原始状态制陶工艺已经相当发达,在出土的陶器中,有各式各样的红色陶器和制作精美彩陶,陶面上的动物图案栩栩如生,反映了远古人民的艺术才能在彩陶上还有一些刻划符号,很可能就是我国的原始文字 新石器时代的晚期,黄河流域已处于氏族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历史时代生产工具进一步改进了,父权取代了母权,私有制开始出现1959年在山东大汶口的发掘,初步揭示了这一时期的面貌据考古工作者的广泛考查,在山东省的黄河南北,都陆续发现了大汶口文化的踪迹,其年限约相当于仰韶文化的中、晚期,后期可能延续得更晚一些从发掘情况看,这时的生产工具已有了穿孔石斧、扁而薄的石铲、鹿角制成的短柄鹤嘴锄石斧、石铲、石锛、石凿都用硬度极高的石料制成,有的还用了硬度11度的蛋白石在发掘的一些墓葬中,还发现了不少随葬的玉制装饰品,饮酒器具和。
二、黄河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深渊关系作为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流域的人类文化遗址有很多,其中最为人知道的就是半坡遗址(西安),属仰韶文化的一种早期类型。蓝田(陕西)猿人文化也是很有名的,其中公王岭猿人距今100万年~115万年,陈家窝猿人距今50万年~59万年。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猿人文化。
除此外还有:西侯度猿人文化,距今150万年~180万年,为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早期猿人文化;大荔猿人文化,距近30万年~50万年,为晚期猿人文化;丁村古人文化,距今7万年~9万年,属于旧石器中期文化,为早期智人;河套新人文化,距今3万年左右,为晚期智人;细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青铜器文化,铁器文化。黄河流域有太多我们民族的历史沉淀,一时难说完,先说这些了。
黄河流域历代王朝建都位置:
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商朝定都于毫(今河南商丘),后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周朝定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秦朝定都于咸阳,西汉定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东汉定都于洛阳,魏晋均定都干洛阳,隋唐均定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宋朝定都于东京(今河南开封)
三、余姚别名 历史深渊余姚得名,说法不一。
一说,《风土记》载,舜文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曰余姚(“舜后支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云余姚”)。另一说,《越绝书》裁,夏少康封少于无余于会稽,以奉禹记,姚乃其届邑,故曰余姚。
《山海经》郭璞注,句余山在会稽余姚县南,句章县北,故此二县因此为名云,此为第三种说法。还有一说,“邑有句余山,又南有姚江”,故名。
再有一说,明代《郡县释名》说,县隶会稽,在余姚山之西,以河东有姚姓,故曰余姚。近有人主张,余姚为越语地名,其义石明。
秦时置余姚县(一说汉建),属会稽郡。东汉建安五年(200年)始筑县城,为浙东古县城之一。
据《太平寰宇记》所载:唐初“余姚之境东包明州,西辖上虞,为越州巨镇”,一度升为姚州(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姚州)。宋为“望县”,“东南最名邑”。
元贞元年(1295年)改为余姚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州复县。
1911年11月8日(清宣统三年九月十八日)余姚“光复”。1949年5月23日余姚解放。
新中国建立后,境域多次变动,最大一次是1954年,大古塘以北棉区划归慈溪县,慈溪县西部稻区、山区划归余姚县。1985年7月26日撤县设市,隶属宁波市,设9区、8个镇、63个乡。
四、宁波的别名的历史深渊宁波历史悠久。早在七千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河姆渡文化。春秋时为越国地,战国中期以后为楚国辖地。公元前222年,秦定楚江南地,置鄞、鄮、句章3县,属会稽郡。两汉、三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3县除隶属的州、国和郡名时有变动外,其区域范围基本未变。隋开皇九年9589年,3县同余姚合并,称句章县,县治置小溪(今鄞县鄞江镇),仍属会稽郡。唐武德四年(621年),改置鄞州,设州治于三江口(现宁波老城区);武德八年(625年)改称鄮县,属越州,县治复置小溪。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设明州,辖鄮、慈溪、奉化、翁山4县,州治也在小溪。唐长庆元年(821年)州治从小溪迁至三江口,并建子城,为其后一千多年来宁波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据记载,宁波最早的城垣为东晋隆安四年(400年)刘牢之所筑,称筱墙,故址相传在今西门筱墙巷一带。
五代称明州望海军。北宋建隆元年(960)称明州奉国军。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置沿海制置使,辖温台明越四郡。南宋庆元元年(1195)升为庆元府。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称庆元路。大德七年(1303年)设浙东道都元帅府。
朱元璋吴元年(1367年)称明州府,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为避国号讳,取“海定而波宁”之意,改称宁波府。宁波之名沿用至今。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设宁绍台道,驻宁波。1927年划鄞县城区设宁波市。
1949年5月浙东解放,鄞县城区建置宁波市,城区亦为宁波专署驻地。1983年撤销专署,实行市管县体制,随着北仑深水良港的开发建设,宁波逐渐由河口城市向海港城市演进,并形成三江、镇海、北仑三片滨海临江发展的空间格局。1986年宁波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计划单列市。
五、余姚别名 历史深渊余姚得名,说法不一。一说,《风土记》载,舜文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曰余姚(“舜后支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云余姚”)。另一说,《越绝书》裁,夏少康封少于无余于会稽,以奉禹记,姚乃其届邑,故曰余姚。《山海经》郭璞注,句余山在会稽余姚县南,句章县北,故此二县因此为名云,此为第三种说法。还有一说,“邑有句余山,又南有姚江”,故名。再有一说,明代《郡县释名》说,县隶会稽,在余姚山之西,以河东有姚姓,故曰余姚。近有人主张,余姚为越语地名,其义石明。
秦时置余姚县(一说汉建),属会稽郡。东汉建安五年(200年)始筑县城,为浙东古县城之一。据《太平寰宇记》所载:唐初“余姚之境东包明州,西辖上虞,为越州巨镇”,一度升为姚州(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姚州)。宋为“望县”,“东南最名邑”。元贞元年(1295年)改为余姚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州复县。1911年11月8日(清宣统三年九月十八日)余姚“光复”。
1949年5月23日余姚解放。新中国建立后,境域多次变动,最大一次是1954年,大古塘以北棉区划归慈溪县,慈溪县西部稻区、山区划归余姚县。
1985年7月26日撤县设市,隶属宁波市,设9区、8个镇、63个乡。
凯里市:1958年以炉山、雷山、丹寨、麻江四县析置(另说由四县合并),1983年设市,市沿县名,据《中国地名由来词典》:因县治驻地凯里镇得名,系苗语kali音译,又作凯黎、凯离,意为开垦田地
镇远县:1913年镇远府废府存镇远县,县名为寄意地名,取定安远方之意;另据《中国地名由来词典》:县南有镇阳江,一名镇南江,故名;一说取镇服边远地区少数民族之意
黄平县:1913年由黄平州改设,因田地平衍,土质为**,故名;另说因境内黄平江得名;据《郡县释名》:贵州山箐插天,独黄平田壤平夷,颇似江南,故称黄平
施秉县:明正统九年 (1444) 由施秉长官司改设,据《中国地名由来词典》:境内有巴施山和秉水(秉溪),取山水之名
三穗县:1913年设邛水县,1926年更名灵山县,1928年由灵山县改现名,因这一年当地有一禾三穗的喜庆得名;另据《中国地名由来词典》:相传县城附近稻田中,一株水稻并出三穗故名
岑巩县:1913年思州府直辖地改设思县,1930年改现名,因岑巩山为名,据《岑巩县志》:以城西120里有岑巩山为县治主脉,寻改思县为岑巩县;岑巩侗语意为大山里,又说岑为山,巩为这个山的名称
天柱县: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设县,以城北柱石山(石柱山、石柱岩)石柱擎天得名,据《镇远府志》:在天柱县北十五里有一山,上有石如柱,此天柱所由名也
锦屏县:清雍正五年 (1727) 由铜鼓卫始设锦屏县,因县城东南有锦屏山得名,据《中国地名辞源》因锦屏山得名;道光十二年(1832)撤县改设开泰县锦屏县丞,1913年开泰县移驻锦屏并改现名
剑河县:1912年清江撤厅设县,因县境多为今清水江流域,取其江水清澈之意;1914年因与江苏、江西两省清江县重名改现名,县境清水江古称剑河得名,剑河系苗族语音,为雄俄转音,是苗族古民族名
台江县:1941年改台拱县置,因设县时将丹江县部分并入(1943年划出),据《中国地名辞源》:由台拱县、丹江县各取一字为名;台拱苗语叫taiqog,与汉语相近的字是党宫,相传这里的村民早先是从高城的交宫、南宫等村寨搬迁来的,为了纪念故地,故名
黎平县:1913年由黎平府改设,因四周是低山,中间有田坝,侗语称坪为bin,汉语写作坪,黎平指居住在四周有小山且中间是平坝的地方
榕江县:1913年由古州厅改设,因榕江(溶江、容江、都柳江)而得名,据《中国地名由来词典》:榕江以多榕树得名,以榕树与江水得其名
从江县:明正统七年(1442)福禄永从长官司改设永从县,取永远服从之意;1913年下江厅改下江县,以在榕江下游得名;1941年由永从县、下江县合并,据《中国地名辞源》:各取一字置从江县
雷山县:1943年丹寨县、台江县析置雷山设治局;1949年改设雷山县,以其境内雷公山(黄阳山)得名,苗族人民把雷公坪和雷公山叫 方䒵、别勒,意为雷公居住的地方,故名;另据《中国地名辞源》:是山苗语名为Fangbhob,fangb意为家乡,hob意为云雾或雷公,意即云雾的家乡,因山上总是雾濛濛的得名
麻江县:元至元年间设麻峡县,明弘治七年(1494)改麻哈州,1913年废州置麻哈县1930年由麻哈县改现名,以清水江支流麻哈江流贯县境得名,另说麻哈、麻峡是木佬人的语言,历史上为其世居地,具体含义有待考证,据传说因安抚司故地东有麻哈湾,南有抵麻,西南有广麻,并有麻喇等寨得名
丹寨县:1913年八寨厅改设八寨县,八寨为苗族语言音译,清雍正八年(1730)建土城于今城东老八寨,因附近的八个寨环绕得名,丹江是苗族语言的音译,汉语写作宰兄或宰相,以人名为地名,清同治十一年(1872)丹江厅迁于此而改丹江;1941年由丹江县、八寨县合并,取二县名各一字为名
福建省,简称“闽”,位于中国东南沿海, 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西北与江西省接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福建省是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的起点,也是海上商贸集散地。福建沿海的文明是海洋文明,而内地客家地区是农业文明。截至2018年底,福建省下辖9个省辖市,12个县级市,44个县,29个市辖区。其中,就大田县来说,总人口超40万,距三明市129公里。在历史上,大田县于明朝时期建县,距今已有接近500年的历史了。
一
首先,大田县,别称“岩城”,隶属于福建省三明市。在地理位置上,大田县地处福建省地理位置中心,三明市东南部。大田县周边与德化、永春、漳平、永安、三元、沙县、尤溪相毗邻,地处沿海腹地,内陆前沿,是内陆通往沿海的重要通道。大田县的县城距福州340公里、厦门262公里、泉州196公里、三明129公里、永安97公里,也即该县拥有不错的地理位置。就大田县的历史来说,周朝时期,该地区属七闽地。福建自古以来素有闽地之称,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今福建省一带曾有七闽、八闽等称呼。
二
到了战国时期,楚国消灭越国,将今福建省大田县一带纳入到楚国的疆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在郡县制下,今三明市大田县一带属闽中郡这一建制。闽中郡,郡治范围即今福建省,治侯官,今闽侯县(设在现福州市,范围是闽越地)。汉朝时期,该地区仍属闽中郡。三国这一历史阶段,魏蜀吴三国鼎立,今大田县一带成为东吴的疆域。三国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东吴设立将乐县、绥安县(绥安县于东晋义熙元年(公元405年)改为绥城县,该地区属之。
三
在南北朝时期,今大田县一带的建制和归属变化较大。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这位皇帝在位时,今大田县一带属江南道福州。在唐朝时期,道是重要的区划单位,相当于现在的省。至于江南道,辖境在长江之南,故名,东临海,西抵蜀,南极岭,北带江。南唐时期,该地区归剑州。宋朝时期,今大田县一带属南剑州。元朝建立后,今大田县一带属福建道延平路。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今大田县一带属福建承宣布政使司延平府。那么,问题来了,就大田县这一建制,始于什么时候呢?
四
最后,明朝嘉靖十四年(1535年),正式从尤溪县分出部分地区设立大田县。据《郡县释名》:“曰大田者,邑近城乡,有大田里,从里名也。”由此,就大田县这一建制,始于公元1535年,距今已有接近500年的历史了。公元1734年,清朝雍正皇帝在位时,永春县升为永春州,大田县隶属永春州。到了1913年,大田县属厦门道。1928年,大田县直属于福建省。1983年4月,将原地辖三明市改为省辖市,并撤销三明地区,大田县属之至今。截至2018年底,大田县总面积达2294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41万人。对此,你怎么看呢?
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
[作者] 张九龄 [朝代] 唐代
潦收沙衍出,霜降天宇晶。
伏槛一长眺,津途多远情。
思来江山外,望尽烟云生。
滔滔不自辨,役役且何成。
我来飒衰鬓,孰云飘华缨。
枥马苦踡跼,笼禽念遐征。
岁阴向晼晚,日夕空屏营。
物生贵得性,身累由近名。
内顾觉今是,追叹何时平。
标签: 伤怀 情感
《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译文路上的积水减少,沙滩露出,霜降天空之晶。
趴在栏杆远望,道路有深情。
想来江山之外,看尽烟云发生。
朝中事情多半无能为力,劳苦不息而不见成功。
我年老而疏白的鬓发飘在清凉风中,谁说那是仕宦者的彩色冠缨。
拴在槽上的马受束缚,蜷曲无法伸直,不自由的笼中鸟想念远行。
年底临近傍晚(年将老),日夜白白地彷徨。
事物可贵之处是合其情性,身心劳累的原因是喜好追求功名。
内心自省:挂冠辞官是正确做法,追溯往事叹何时公平。
《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注释名含义:秋天的晚上,张九龄登上一座高楼,望见泛滥的南江淹没始兴郡的道路。
南江:罗定江古称泷水(“泷”读shuāng,音“双” ,指急流的水。泷水是因其上游水流湍急而得名),又叫泷江、南江,是广东十大河流之一。南朝齐时(479~502),罗定江曾称为“南江”,置有“南江督护”。清范端昂将其与西江、北江、东江并列为“广东四江”:“西江水源最长,北江次之,东江又次之,南江独短”。清屈大均说:“西江一道吞南北,南北双江总作西”,也是将泷水称作南江。又“‘南江’,《刘注》:‘当指赣江。’,不知何据。我以为当指浈江。”
始兴郡:《郡县释名》广东卷:始兴“县西十里有塔岭,始兴之水出焉。郡县以此名”。始兴是粤北第一古郡,自古著称为“古之福地”。三国吴永安六年(公元263年)春,析南野县南乡地设定始兴县,“始兴”一名始此,有1700多年历史,古人以“此地兴旺,周而复始”而命名为始兴。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冬,进以桂阳南部置始兴郡,始兴县隶属始兴郡。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属广州总管府。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分广州曲江等地置韶州,改始兴郡为韶州,隶岭南道。始兴县属之。
潦:lǎo,雨水大。路上的流水,积水:潦水。lào,古同“涝”,雨水过多,水淹。
沙衍:水中有沙者曰沙衍。堇天子传天子乃遂东征,南绝沙衍。
天宇:指上下四方整个空间。
伏:身体前倾靠在物体上。
槛:读音为jiàn,栏乾,栏板。参见《汉语大字典》1263页和1308页。
眺:读音为tiào,远望。
津:《说文》:“水渡也。”指渡口。
途:道路。
津涂:道路。张九龄《自豫章南还江上做》:“津途别有趣,况乃濯吾缨。”。唐·李行言《秋晚度废关》:“物色来无限,津途去不迷。”
远情:犹深情。唐·杜甫《西阁雨望》诗:“菊蕊凄疏放,松林驻远情。”
江山: jiāng shān。江河和山岭,多用来指国家或国家的政权。
烟云:烟霭云雾,也比喻变化消失的事物。
滔滔:比喻言行或其他事物连续不断,形容大水奔流貌:白浪滔滔。
役役:劳苦不息貌。有所求而不止曰役役。《庄子·齐物论》:“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宋·梅尧臣《依韵奉和永叔感兴》之四:“秋虫至微物,役役网自织。”清·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今之读书学道者,皆卤莽灭裂以从事,何怪乎役役终身而无所得也。”铁生《敬告我汉族大军人书》:“役役焉执干戈卫他人社稷,已不免贻笑全球,况又杀同胞之光复军者乎!”
飒:风声,清凉的样子。又衰飒。杜甫·夔府书怀诗白首飒凄其。岑参诗鬓毛飒已苍。
衰鬓:年老而疏白的鬓发。多指暮年。 唐·卢纶 《长安春望》诗:“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 秦 关。” 宋·陆游《感怀》诗:“老抱遗书隐故山,镜中衰鬓似霜菅。”
孰:谁
云:说
华缨:彩色的冠缨。古代仕宦者的冠带。《文选·鲍照》:“仕子彯华缨,游客竦轻辔。” 李善 注:“《七启》曰:‘华组之缨。’” 宋·龚鼎臣 《东原录》:“纸尾勤勤问姓名,禁林依旧玷华缨,莫惊书录称臣 向 ,便是当年 刘更生 。” 明·高启 《青丘子歌》:“不慙被宽褐,不羡垂华缨。”
枥马:读音为lì mǎ,拴在马槽上的马。多喻受束缚,不自由者。 唐·白居易 《续古诗》之三:“枥马非不肥,所苦长絷维。” 明·刘基 《北上感怀》诗:“倦鸟思一枝,枥马志千里。” 清·陈维崧 《贺新郎·读汉书李陵传七用前韵》词:“循发更衣闻绪语,起听悲鸣枥马。”参见“ 枥骥 ”。
踡跼: quánjú,蜷曲或弯曲不伸的样子。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楚辞·离骚》
笼禽:笼子中的鸟。比喻不自由之身。
遐征:远行;远游。
岁阴:岁暮,年底。
向:1 对着,朝着。2 近,临:~晚。秋天漠漠~昏黑。
晼晚:1太阳偏西,日将暮。《楚辞·九辩》:“白日晼晚其将入兮,明月销铄而减毁。” 朱熹 集注:“晼晚,景昳也。”2 年将老;老年时期。3 指时令晚。
日夕:近黄昏时;傍晚。又日夜之意。晋· 陶渊明《饮酒》:“山气日夕佳。”
空:徒然,平白地。
屏营:bīng yíng。也作“屏盈”,彷徨。出处:《国语吴语》:“王亲独行,屏营仿偟于山林之中,三日乃见其涓人畴。”李白《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诗:“长叹即归路,临川空屏营。”
得性:《诗·小雅·鱼藻》“鱼在在藻” 毛 传:“鱼以依蒲藻为得其性。”后以“得性”谓合其情性。
由:原因,缘由。
近名:好名;追求名誉。《庄子·养生主》:“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唐 韩愈 《除崔群户部侍郎制》:“清而容物,善不近名。” 明 李贽 《杂述·征途与共后语》:“余老矣,死在旦夕,犹不免近名之累。”
内顾: 回头看。内心自省。
觉: 醒悟:~悟。~醒。“~今是而昨非”。
今是:现在是对的,过去是错的。指认识过去的错误。
追叹:谓追溯往事而感叹。 汉·蔡邕 《陈太丘碑文》:“ 河南 尹 种府君 ,临郡追叹功德。”《三国志·吴志·薛莹传》:“ 建衡 三年, 皓 追叹 莹 父 综 遗文,且命 莹 继作。” 清·柯悟迟《漏网喁鱼集·同治元年》:“然而事已至此,不遑追叹。”
何时平:什么时候太平;怎样承平。何时:表示疑问。平:安定。时平:时世承平。南朝·梁简文帝《南郊颂》序:“尘清世晏,仓兕无用其武功;运谧时平,鹓鹭咸修其文德。” 宋·刘克庄《贺新郎·郡宴和韵》词:“但得时平鱼稻熟,这腐儒,不用青精饭。”
《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赏析辞官是一种令人无奈和回味的经历。人此时写的诗,其名称中有“秋”、“晚”等凄凉的词语,诗的前两句也有积水和霜降等寒凉的意象。这些为诗定下了忧伤的调子。
第三、四句,诗人提到“津途多远情”,其含义有二:一是作者马上就回到家,对家乡有思念盼望之情;二是回望过去经历,有些不舍,留下深情。第五六句,作者借景物描写,隐喻为官的经历:“江山之外,看尽烟云”。第七、八句,描写很多的事情诗人都无力解决,慨叹一生劳苦不息而不见成功。第九、十句,写诗人在凉风中,年老而疏白的鬓发飘扬,有人称赞张九龄做了贵官,而张九龄却不以为然。他认为自己是被拴在槽上受束缚的马,无法行动,又像笼中的鸟,没有自由却向往远游行,而此时年纪老了,个人却只剩下莫名的彷徨。
末四句,诗人认为,做人做事一定要依据事物本来的情性,身心十分劳累的原因是追求功名。诗人醒悟以往的经历,有很多做错的事,又肯定了辞官的做法。诗人当前关心的是何时天下太平。从诗句中可以见到:诗人仍然关心天下大事。
诗人能从秀丽山川中看到更深邃的精神内涵,抛却了 裸的实用性、功利性的目光。
《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相关内容创作背景作者:佚名 此写于公元716年(开元四年)张九龄辞官南归之时。 陈建森认为此诗作于张九龄在洪州时(但无佐证):“如他在被贬洪州时说:“物
《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作者张九龄简介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諡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玄宗开元年间尚书丞相,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开国功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有《曲江集》。誉为“岭南第一人”。张九龄为张说所奖掖和拔擢,张说去世后,他又于开元二十二年辅佐玄宗为宰相。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个名相,他深为时人所敬仰,王维、杜甫都作有颂美他的诗篇。他曾辟孟浩然为荆州府幕僚,提拔王维为右拾遗;杜甫早年也曾想把作品呈献给他,未能如愿,晚年追忆,犹觉得可惜(见《八哀诗》)。
张九龄的其它作品○ 望月怀远 / 望月怀古
○ 西江夜行
○ 春江晚景
○ 感遇十二首·其一
○ 答陆澧
○ 张九龄更多作品
淳安县名由来的野史
本文2023-10-06 09:43:3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3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