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酒圣杜康的典故介绍
相传杜康酒名声大振,还有一段趣闻。 传说 杜康在白水康家卫开了一个酒店。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夏朝酒圣杜康的 典故 介绍,希望你喜欢。
夏朝酒圣杜康的典故
东晋竹林七贤中的名士刘伶,以饮酒闻名 天下 。一天,刘伶从这里路过,看见酒店门上贴着一副 对联 :“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盅海底眠”。横批:“不醉三年不要钱”。刘伶看了,不禁哈哈大笑,心想,我这个赫赫有名的海量酒仙,哪里的酒没吃过,从未见过这样夸海口的。且让我把你的酒统统喝干,看你还敢不敢狂接着,刘伶进了酒店,杜康举杯相敬。谁知,三杯下肚,刘伶只觉天旋地转,果然醉倒了,跌跌撞撞地回家去,一醉三年。三年后,杜康到刘伶家要酒钱。家人说,刘伶已死去三年了。刘伶的妻子听到杜康来讨酒钱,又气又恨,上前一把揪往杜康,哭闹着要和杜康打人命官司。杜康笑道:“刘伶未死,是醉过去了。”他们到了墓地,打开棺材一看,刘伶醉意已消,慢慢苏醒过来。他睁开睡眼,伸开双臂,打了一个大呵欠,吹出一股喷鼻的酒香,得意地说:“好酒,真香啊!”这就是民间至今还流传的“杜康造酒醉刘伶”的 故事 。至今,在白水县大杨乡康家卫村杜康墓对岸,一小溪之隔,便是刘伶之墓,石砌而就。古代流传下来的《杜康造酒醉刘伶》一书中写道:“天下好酒数杜康,酒量最大数刘伶,……饮了杜康酒三盅,醉了刘伶三年整。”当然,这是夸张的民间传说。但杜康酒确实有“开坛香十里,隔壁醉三家”的美誉。
刘伶嗜酒如命的故事
竹林七贤里的每一个人都喜欢喝酒,但刘伶却独以酒而闻名,可见他的酒量之多。他的喝酒,或许同阮籍一样,是因为受逼于黑暗的 政治 ,污浊的社会,但他确能沉醉在酒乡的混沌世界中,不像阮籍、嵇康是充满着愤懑之心的,阮籍甚至还在酒后吐了血。他喝酒的方式也是极其豪迈的。伴随着狂饮而来的, 自然 是行为上的放荡。
他的家庭是很穷困的,但他并不以为意,反而嗜酒如命。
《晋书》本传记载说,他经常乘鹿车,手里抱着一壶酒,命仆人提着锄头跟在车子的后面跑,并说道:“如果我醉死了,便就地把我埋葬了。”他嗜酒如命,放浪形骸由此可见。
有一次,他喝醉了酒跟镇上的人吵架,对方生气地卷起袖子,挥拳就要打他,刘伶却很镇定从容地说:“我这像鸡肋般细瘦的身体,那有地方可以安放老兄的拳头。”对方听了,笑了起来,终于把拳头放了下来。
杜康造酒刘伶醉的故事
某天,刘伶路过杜康酒坊门前,抬头看见门上有副对联,写道: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盏海底眠,横批写着:不醉三年不要钱。
对于一向好酒的刘伶来说,这还了得。于是就进去喝了三碗,结果一回到家就醉了。三年后,刘伶酒醒了,见如此好酒,就喝开了,左一碗,右一碗,一口气一连喝了一百零八碗。夫人见状也喝了杜康的酒,于是一起从此长眠。孩子们便和杜康一起,把刘伶夫妇埋进地里,还立下了一个墓碑。上面写着:刘伶之墓。
转眼一百多年过去了。这一天,杜康来到了刘伶的坟上,挖开坟墓,推醒了刘伶夫妇,引着他们飘遥踏云而去。从这以后,杜康就成了酒神,被造酒人供奉为师祖。而刘伶,也变成了品酒大师,所以民间才流传着这么一句佳话,就是“杜康造酒刘伶醉”。
刘伶纵酒放达的故事
任建威参军期间,有一次刘伶忽然来了兴致,竟然在官邸脱光了衣服一丝不挂地饮酒。有几个客人来访,他也不赶紧把衣服穿上,还继续光着身子喝。客人见他如此不雅,就讥笑他。他却一本正经地反驳说:“天地就是我的房子,房子就是我的衣裤,你们进我的房子就是钻到我裤裆里来了,谁让你们钻进来的” 刘伶醉酒的故事
杜康造酒的故事
翻开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卷,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让时代惊叹的创造和发明,这些创造和发明在由表及里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智慧,使她永远成为一座丰碑和一种象征,并不断被睿智的人们发扬光大。“白水杜康”这四个字,人们耳熟能详,她在让人们感受点点滴滴情感魅力的同时,也在用一种新的姿态演绎着一个文化历史名酒的千古精髓。
传说杜康之酒,发端于五帝,弥于夏商,至周武而成邦国得胜庆功之物。杜康酒因酒祖始造而得名,古籍《世本》、《吕氏春秋》、《战国策》、《说文解字》及明、清时期的四部《白水县志》有详尽记载。陕西白水县是酒圣杜康的故乡,也是杜康酒的发祥地。
黄土高原上一个小小的县城——白水县城,雷公造碗、蔡伦造纸、仓颉造字、杜康造酒四大创造的发源地,而其中杜康造酒的独门绝技更是当时乃至如今中国酒类产品最具文化底蕴的。“杜康,字仲宁,相传为县康家卫人,善造酒。”康家卫是一个至今还有的小村庄,西距白水县城七八公里。村边有一道大沟,长约十公里,最宽处一百多米,名曰“杜康沟”。沟的起源处有一眼泉,四周绿树环绕,草木丛生,名曰“杜康泉”。县志上说“俗传杜康取此水造酒”,“而乡民谓此水至今有酒味”。有酒味虽然不确,但此泉水质清冽甘爽却是事实。清流从泉眼中汩汩涌出,沿着沟底流淌,最后汇入白水河,人们称它为“杜康河”。杜康泉旁边的土坡上,有个直径五六米的大土包,以砖墙围护着,传说是杜康埋骸的地方。杜康庙就在坟墓左侧,凿壁为室,供奉杜康造像。
据民间传说和历史资料记载,杜康又名少康,今陕西白水县人,夏朝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的第五位国王,据《史记·夏本纪》及其他历史文献记载,在夏朝第四位国王帝相在位的时候,发生了一次政变,帝相被杀,那时帝相的妻子后缗氏已身怀有孕,逃到娘家“虞”这个地方,生下了儿子,因希望他能像爷爷仲康一样有所作为,所以,取名少康。少年的杜康以放牧为生,带的饭食挂在树上,常常忘了吃。一段时间后,少康发现挂在树上的剩饭变了味,产生的汁水竟甘美异常,这引起了他的兴趣,就反复地研究思索,终于发现了自然发酵的原理,遂有意识地进行效仿,并不断改进,终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酿酒工艺,从而奠定了杜康中国酿酒业开山鼻祖的地位,其所造之酒也被命名为“杜康酒”(《说文解字》注:“杜,甘棠也”)。
明清时期的《白水县志》中记载“杜康,字仲宇,为我县康家卫人,善造酒”的记载。杜康沟里的泉水“隐隐喷出,至冬不竭,流四里许入白水河,乡民谓此水至今有酒味”。
相传杜康正是取这些水造酒,有文字为证:“他邑酒,足滋酒;白之酒独医病。故饮之终日,而无沉湎之患;服之终身而得气血之和。邻里百里许,多沽酒于白。先泽之遗,本地独得其身,至今遗址槽沿存,此其明验也”。
杜康生卒于白水,是白水人民的骄傲。杜康酒酿出了淳厚的风土人情,酿出了古老的白水文化。明清、民国年间,白水烧锅千家,酒坊四乡。三国时,曹操吟咏出了“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千古绝唱:唐朝诗人杜甫写出了“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杜酒劳频劝”的优美诗句:晚唐诗人皮日休亦有“滴滴连有声,空凝杜康语”的佳句传颂,浓香的杜康酒将黄土高原的淳朴和热烈展现得淋淳尽致。
也有人说他原是黄帝手下的一位大臣。黄帝建立部落联盟后,经过神农氏尝百草,辨五谷,开始耕地种粮食。黄帝命杜康管理生产粮食,杜康很负责任。由于土地肥沃,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粮食越打越多,那时候由于没有仓库,更没有科学保管方法,杜康把丰收的粮食堆在山洞里,时间一长,因山洞里潮湿,粮食全霉坏了。黄帝知道这件事,非常生气,下令把杜康撤职,只让他当粮食保管,并且说,以后如果粮食还有霉坏,就要处死杜康。
杜康由一个负责管粮食生产的大臣,一下子降为粮食保管,心里十分难过。但他又想到嫘祖、风后、仓颉(陕西白水县人。《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等臣,都有所发明创造,立下大功,唯独自己没有什么功劳,还犯了罪。想到这里,他的怒气全消了,并且暗自下决心:非把粮食保管这件事做好不可。有一天,杜康在森林里发现了一片开阔地,周围有几棵大树枯死了,只剩下粗大树干。树干里边已空了。杜康灵机一动,他想,如果把粮食装在树洞时,也许就不会霉坏了。于是,他把树林里凡是枯死的大树,都一一进行了掏空处理。不几天,就把打下的粮食全部装进树洞里了。 谁知,两年以后,装在树洞里的粮食,经过风吹、日晒、雨淋,慢慢地发酵了。一天,杜康上山查看粮食时,突然发现一棵装有粮食的枯树周围躺着几只山羊、野猪和兔子。开始他以为这些野兽都是死的,走近一看,发现它们还活着,似乎都是睡大觉。杜康一时弄不清是啥原因,还在纳闷,一头野猪醒了过来。它一见来人,马上窜进树林去了。紧接着,山羊、兔子也一只醒来逃走了。杜康上山时没带弓箭,所以也没有追赶。他正准备往回走,又发现两只山羊在装着粮食的树洞跟前低头用舌头舔着什么。杜康连忙躲到一棵大树背后观察,只见两只山羊舔了一会儿,就摇摇晃晃起来,走不远都躺倒在地上了。杜康飞快地跑过去把两只山羊捆起来,然后才详细察看山羊刚才用舌头在树洞上舔什么。不看则罢,一看可把杜康吓了一跳。原来装粮食的树洞,已裂开一条缝子,里面的水不断往外渗出,山羊、野猪和兔子就是舔了这种水才倒在地上的。杜康用鼻子闻了一下,渗出来的水特别清香,自己不由得也尝了一口。味道虽然有些辛辣,但却特别醇美。他越尝越想尝,最后一连喝了几口。这一喝不要紧,霎时,只觉得天旋地转,刚向前走了两步,便身不由主地倒在地上昏昏沉沉地睡着了。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当他醒来时,只见原来捆绑的两只山羊已有一只跑掉了,另一只正在挣扎。他翻起身来,只觉得精神饱满,浑身是劲,一不小心,就把正在挣扎的那只山羊踩死了。他顺手摘下腰间的尖底罐,将树洞里渗出来的这种味道浓香的水盛了半罐。 回来后,杜康把看到的情况,向其他保管粮食的人讲了一遍,又把带回来的味道浓香的水让大家品尝,大家都觉得很奇怪。有人建议把此事赶快向黄帝报告,有的人却不同意,理由是杜康过去把粮食霉坏了,被降了职,现在又把粮食装进树洞里,变成了水。黄帝如果知道了,不杀他的头,也会把杜康打个半死。杜康听后却不慌不忙地对大伙说:“事到如今,不论是好是坏,都不能瞒着黄帝。”说着,他提起尖底罐便去找黄帝了。 黄帝听完杜康的报告,又仔细品尝了他带来的味道浓香的水,立刻与大臣们商议此事。大臣们一致认为这是粮食中的的一种元气,并非毒水。黄帝没有责备杜康,命他继续观察,仔细琢磨其中的道理。又命仓颉给这种香味很浓的水取个名字。仓颉随口道 :“此水味香而醇,饮而得神。”说完便造了一个“酒”字。黄帝和大臣们都认为这个名字取得好。
杜康酒是现代的。杜康,东周时期人,杜康是春秋时用粮食酿酒的鼻祖。杜康当年造酒的遗址是在汝阳县蔡店乡的杜康村,这里酿制杜康的泉水清洌碧透,味甘质纯,因杜康为造酒者的始祖,使杜康成了今天酒的化身。汝阳杜康村考古发现了大量酿酒器物和杯灶等,已被确定为杜康早期酿酒的地方,如今杜康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酒文化的代名词和表征,承载了华夏悠久的白酒酿造历史和工艺,杜康村也因此成了蜚声海内外的白酒之乡,成为华夏文明的一朵奇葩!扩展资料传说轶事——酒的传说传说,杜康某夜梦见一白胡老者,告诉杜康将赐其一眼泉水,杜康需在九日内到对面山中找到三滴不同的人血,滴入其中,即可得到世间最美的饮料。杜康次日起床,发现门前果然有一泉眼,泉水清澈透明。遂出门入山寻找三滴血。第三日,杜康遇见一文人,吟诗作对拉近关系后,请其割指滴下一滴血。第六日,遇到一武士,杜康说明来意以后,武士二话不说,果断出刀慷慨割指滴下一滴血。第九日,杜康见树下睡一呆傻之人,满嘴呕吐,脏不可耐,无奈期限已到,杜康遂花一两银子,买下其一滴血。回转后,杜康将三滴血滴入泉中,泉水立刻翻滚,热气增腾,香气扑鼻,品之如仙如痴。因为用了九天时间又用了三滴血,杜康就将这种饮料命名为“酒”。因为有了秀才、武士、傻子的三滴血在起作用,所以人们在喝酒时一般也按这三个程序进行:第一阶段,举杯互道贺词,互相规劝,好似秀才吟诗作对般文气十足。第二阶段,酒过三巡,情到胜处,话不多说,一饮而尽,好似武士般慷慨豪爽;第三阶段,酒醉人疯,或伏地而吐,或抱盆狂呕,或随处而卧,似呆傻之人不省人事、不知羞耻。-杜康-杜康酒
民间“杜康造酒”之所以比“仪狄造酒”流传得更为广泛、深远。得益于一些文人的诗文,特别是曹操的《短歌行》,“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在这里,杜康已经不是作为名人出现了。曹操把“杜康”这个人们传说中公认的酿酒祖师,用作“酒”的代名词了。
杜康造酒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在很久以前,洛阳城高山下有一个村庄,村里有口枯井,人们都把它称作“独坑”。枯井边上有间破草房,住着杜康和他和老母亲。杜康出生时,他家境很穷,母子二人相依为命,为了照顾母亲生活,十几岁就替人放羊。一年夏天,烈日暴晒,渴得他把竹筒里的水都喝光了,干吃馍无法下咽,他就顺手把没有吃完的干馍馍放进竹筒,挂在树叉上。突然天上滚过一阵响雷,瓢泼大雨倾天而降。杜康急急忙忙赶羊下山,却遗忘了挂在树叉上的竹筒。大雨整整下了七天七夜,第八天终于放晴了。杜康又赶着羊上山,一眼就看见竹筒还在那棵树上挂着。待他把竹筒拿下来,奇迹出现了,竹筒里冒出一股扑鼻的香气,再尝竹筒里的水,和以前可不一样了,有竹子的清香,有桃李的甘美,还有点酸,有点辣,十分好喝。雨水怎么会这么好喝?他琢磨着,可能与竹筒里他放进的那块吃剩的干馍馍有关。杜康小心翼翼地捧着竹筒赶羊下山,回到家他先给老母亲尝,又给左邻右舍的乡亲们尝,喝过的人都赞不绝口,都称它是“天水”,是“神水”。杜康说:这水是天雨而得,今年是酉鸡之年,酉年的水组成一个“酒”字,取“久”之音,就这样诞生了“酒”。
杜康遗址探源
简介
杜康作为人们追寻的酒神,在全国各地都流传有关于他传奇的故事,他究竟是何方人?在哪里以酿酒闻名于世?
说法
而在民间主要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1)河南汝阳县有一杜康村,在当地发现过古代最早的造酒的遗址,出土过煮酒的灶、酒器等物,已经得到证实,这就是杜康酿酒的原址,如今洛阳杜康已经名闻全国,杜康也是华夏的酒祖。
(2)陕西白水是杜康出生地,在当地也发现杜康造酒,酿酒的遗址,出土过煮酒的灶、酒器等物,虽不能确证是杜康酿酒的原址;但是也足以说明了杜康的影响。
(3)河南伊川有个杜康酒厂,它以生产正宗杜康酒而享誉中外,这里是否也与古代的酒神杜康有无关联,也是人们关注的话题之一。总之,杜康作为我国传统酒文化的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此酒厂已和汝阳杜康合并为洛阳杜康控股有限公司。
记载
清道光十八年重修的《伊阳县志》和道光二十年修的《汝州全志)中,也都有关于杜康遗址的记载。《伊阳县志》中《水》条里,有“杜水河”一语,释曰“俗传杜康造酒于此”。《汝州志》中说“杜康,在城北五十里,俗传杜康造酒处”。《汝州全志》还裁有:“俗传杜康造酒处”叫“杜康促”,“在城北五十里”的地方。今天,这里尚有一个叫“杜康仙庄”的小村,人们说这里就是杜康促。“促”,本义是指石头的破裂声,而杜康仙庄一带的土壤又正是山石风化而成的。从地限中涌出许多股清冽的泉水,汇入旁村流过的一道小河中,人们说这段河就是杜水河。令人感到有趣的是在傍村这段河道中,生长著一种长约一厘米的小虾,全身澄黄,蜷腰横行,为别处所罕见。此外,生长在这段河套上的鸭子生的蛋,蛋黄泛红。此地村民由于饮用河水,竟没有患胃病的人。在距杜康仙庄北约十多公里的伊川县境内,有一眼名叫《上皇古泉》的泉眼,相传也是杜康取过水的泉子。如今在白水县、伊川县和汝阳县,已分别建立丁颇具规模的杜康酒厂,产品都叫杜康酒。
城头山史实的证明
酒器
酿酒历史源远流长。1990年津市涔澹农场一座商代墓葬中,出土了一铜爵和一铜觚,这是常德迄今为止所见到的最早的酒器。常德酿酒最早究竟出现在何时至今尚无确切的记载。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周新国先生《武陵藏珍》载有一陶觚 和一陶温锅 ,它们出自澧县城头山周边地区。这两件酒器,没有任何纹饰,极具原始性。城头山是目前中国第一古城,两件酒器应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史前酒器。
特征
该陶觚泥质灰陶,高11厘米,呈喇叭形,高圈足,在其颈根和足根套接处饰一周凸弦纹。这件陶觚比津市涔澹农场商代墓葬中出土的铜觚要早1400年左右。因为陶觚是铜觚的鼻祖。铜觚发端于商代,陶觚直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觚为饮酒器,其用途相当于现在的酒杯。
该温锅泥质黑陶,类似如釜形。高8厘米,口径105厘米,口沿外折,倾垂腹,环底内凹,与炉的凸缘形成子母口,便于置于炉上。温锅的功能在温酒,把燃烧的炭火放在炉内,锅中添酒,即可给酒加温。此陶温锅与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所长何介钧《长江中游原始文化初论》所载屈家岭类型特征性器物“陶锅”极为相似。常德博物馆考古部主任龙朝彬将其断定为屈家岭文化时期。关于这两件原始酒器的产地,原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愈伟超先生指出:城头山中心发现了8座陶窑。这有可能当时的陶器都是由这个中心生产出来的。城头山的陶器不仅是供应城内需要,还为了自己城内生活而去和别人交换。因此,城头山周边地区发现的这两件酒器,应出自城头山。
起源
酒器的起源,当与人类开始酿酒有关。酒器的产生应与酒的产生大致相同。据城头山古城址的发现者、澧县博物馆曹传松先生讲,此地还发现有斟酒器陶鬶和贮酒器陶瓮。城头山古城内遍地可见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陶片和文化堆积。城头山城始建于6000年前的大溪文化时期,距今5000年左右屈家岭文化时期又经过两次筑造。陶鬶、陶觚和陶温锅的发现,说明城头山及周边地区,5000年前饮酒已相当普遍和讲究,酒文化的发展已达到相当水平。
城头山作为常德地区酿酒发祥地,是以稻作农业的发展为基础的。因为稻谷“可饭可酿”。 1997年,专家在对城头山东墙进行解剖时,在6000年前的城墙下发现了三丘古稻田,为目前已发掘的世界最早的水稻田。同时彭头山又首先发现了超过8000年的栽培稻材料,八十垱遗址的发掘中也获得了相当丰富的稻作农业新材料。它距今约8000年左右。尤其是出土稻谷和大米15万粒以上,数量超过了国内已有发现的总和。这三座遗址均在城头山及其周边地区。稻作农业的发展,不仅为城头山人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而且为酿酒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据考证,城头山是中国第一座古城。无论从规模、从功能、从工程规划施工来看,它已经属于“城”的范畴。当时,城头山在澧阳平原上与其它聚落比较起来,可谓鹤立鸡群。它显然已经成为具有一定号召力,确曾统领一方的政治中心,即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所说的“古国”。城中必有市。陶鬶、陶觚和温锅的使用大多与市场相关。因此,城头山城具有商贸市场属性。或许,这里就是屈家岭文化时期常德地区最发达的商贸市场之所在。特别是陶温锅的发现,证明在城头山已出现了酒肆。所谓酒肆,指酒店或酿酒手工作坊。《论语·子张》:“百工居肆,以成其事。”《汉书·食货志上》:“开市肆以通之。”据文献记载,我国卖酒行业始于周代。《诗经·小雅·伐木》记载:“有酒湑我,无酒酤我。”现在看来,常德卖酒行业的出现可大大提前。“酒温香浓”,古人饮酒一般以温为宜。唐代诗人白居易《问刘十九》诗云:“缘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就是描写冬天温酒而饮的情景。城头山酒肆的具体运作情况现无法考察,但我们发掘城头山时可以明显感受到它的存在。城头山的城墙守住了8万平方米范围内的聚落,带来了安全和繁荣。这里人口密集,居室密布,堆积深厚,遗物既多且好。它充分反映了城头山城中商贾云集,货物充盈的情况。
最悠久的酿酒历史
中国制酒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传说,发明酒的人,名叫杜康。他当长工时,有一次偶然把高粱米饭放在树洞中,时间久了,发酵成了酒。所以开始名叫“久”,后来才有“酒”字。增加“酒”的历史典故。酒产生于何时,现已无可考。
传说中的酿酒鼻祖:杜康、仪狄
仪狄
据《世本》、《吕氏春秋》、《战国策》等先秦典籍记载是夏禹时代司掌造酒的官员,相传是我国最早的酿酒人,女性。公元前二世纪史书《吕氏春秋》云:『仪狄造酒』。汉代刘向所著《战国策·魏策》上记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酒字条》中,也有同样的说法。大致意思是夏禹叫仪狄去酿酒,仪狄经过一番努力后,酿出味道很好的美酒,就进献给夏禹,夏禹喝了,觉得确实美好。关于仪狄造酒的说法,在《太平御览》中也说:『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另有一种说法叫『仪狄作酒醪,杜康作秫酒』。『醪』,是一种糯米经过发酵而成的『醪糟儿』。性温软,其味甜,多产于江浙一带。现在的不少家庭中仍有自制醪糟儿。醪糟儿洁白细腻,稠状的糟糊可当主食,上面的清亮汁液颇近于酒。还有一种说法是『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成于仪狄』。是说自上古三皇五帝的时候,就有各种各样的造酒的方法流行于民间,是仪狄将这些造酒的方法归纳总结出来,使之流传于后世的。
夏朝酒圣杜康的典故介绍
本文2023-10-06 09:46:4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3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