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医对瘟疫,是一人一方的辩证治疗,还是万人一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1收藏

古代中医对瘟疫,是一人一方的辩证治疗,还是万人一方?,第1张

说到这个中医还是挺有内涵的,最近瘟疫的的确确非常的严重,所以我们就回顾了中国古代到底是个什么情况,那么这个古代治疗瘟疫是辩证配方呢?还是万人一方呢?这个还值得研究下的,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继续来分析看看!

中医对待病人讲究的是因病施治,正常情况下都是一人一方,可是当出现瘟疫等大范围疾病的时候,一人一方就不那么容易实现了。

古代的医疗水平远不及现在,但从记载来看也治疗方式都是以隔离治疗为主,治疗药物多为各有不同,比如宋代苏轼记载用姜、葱、豉三物,浓煮热呷,无不效者,蒙元初年,军队发生疾疫,以大黄疗治为主,救活近万人等等。

那么古代中医对瘟疫,是一人一方的辩证治疗,还是万人一方呢?我认为此时的中医治疗不会出现万人一方的现象,会制定出不同的治疗方案。

资源条件的限制,一人一方不可能实现。

在古代,中国没有出现医院的概念,人们有个头疼发热的,需要找郎中开药,药铺抓药,自己熬制,郎中的也多是世家传承,这也就限定了医疗资源的配置,没有现在这样合理,有出现万人一医的可能性。

一旦出现瘟疫等大规模的疾病,即便是召集全国各地的郎中来此,也根本无法完成整个地区的诊治,况且一人一方就必须一人一诊,这样显然会加大传染的几率,我认为这样的方式不可取的。

相对于一人一方,一群一方更具操作性,万人一方可能性不大。

无法诊治全部患者,但是可以将患者按照不同的群体进行大致的分类,比如妇女、老人和孩童,每种群体对于药物的耐受性是不同的,可以按照群体做出不同的药方,适合不同的群体,这种方法在瘟疫出现时,是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

也就是说,万人一方是很难出现的,而且按照一群一方处置方式更加具有针对性,也符合中医因病施治、因人而异的理念。

第一,中医治疗过程缓慢。

中医治疗,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一般重要一副药五到七天,甚至更久。而且在一个病症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身体表现,需要及时调整药方。

特别是对于一些疑难杂症,中医更是需要慢慢摸索,不断调整,才能达到我们最后想要的效果。这是一个过程,并不能药到病除这么迅速。

中医擅长调理身体,适合慢性病。不会快速伤害人的身体,这种病允许中医慢慢调理,进行治疗。

但是古代的瘟疫,传染性非常大,传播速度也很快。就像我们这次疫情,每天的新增人数是呈多少倍增长。这种快速病,一般中医不能很快抑制病情。

需要西医的有效遏制,加上中医的慢慢调理,中医医结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所以,瘟疫一旦开始,极速蔓延,中医来不及快速调理,快速抑制病情,就依然会导致大多数人死亡。

第二,我们的中医是不断发展,完善直至今天。

中医不是从刚开始就这么完善,这么发展就像我们所说神农尝百草,还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以及后来张仲景等等这些明医,慢慢发展直到今天的。

刚开始中医还不发展的时候,一个小小的风寒,就像我们现在的感冒发烧一样,在古代是会死人的。

中医同样也像我们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一样,慢慢从无到有的发展。所以瘟疫也是从刚开始没有对抗办法,到后来慢慢商讨药方,这也是一个漫长过程。

第三,瘟疫爆发每一次病原不同。

引起瘟疫每一次爆发的根源也不一样。像我们看古装剧,看见过天花,看见过水痘,除此之外,我查到的还有鼠疫,疟疾等等等等这些,原因很多。

所以我们一次瘟疫研究出来一种药方很不容易。但是每次瘟疫都是一个新的病原,要重新开始研究药方,所以这个过程也导致很多人死亡。

只能希望我们的医学再发达一些,研究疫苗更快速一些,减少死亡。

从古至今,瘟疫都是人类的最大威胁之一,尤其是医疗水平远不如今天的古代,瘟疫所造成的死伤都是非常巨大的,且古代瘟疫爆发的频率也远比今天要高得多,纵观我国历代史书的记载不难发现这一点。

而每一次瘟疫的发生,都是对当朝者的一次考验,如果朝廷对瘟疫处理不当,会引发统治危机甚至有颠覆政权的危险,所以,面对瘟疫,朝廷往往都会竭尽全力去阻止瘟疫的蔓延。

那么面对瘟疫,古代通常都是如何应对的呢?下面笔者将以宋朝防治瘟疫为例,来与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古代人对瘟疫的治理。因为宋朝是历代王朝当中防治瘟疫非常成功的一个朝代,宋朝对瘟疫的防治可以说是非常系统全面的,想要了解古代如何防治瘟疫,宋朝最值得研究。

其实,古代的医疗水平虽然不发达,但古人对瘟疫的了解程度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浅,甚至他们对瘟疫的防治理念也并不落后于今人,像《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肘后备急方》等医学古籍都有对“瘟疫”的详细介绍以及治疗办法,甚至很多文学作品中也都有所体现,明朝著名医家吴有性曾长期致力于对瘟疫的研究,并创作了《温疫论》一书,系统介绍了瘟疫的发病,症状与医治方法。

事实上,我们现在很多治疗瘟疫的方法也是取自《温疫论》等古人总结研究而成的医书。

所以,古人防治瘟疫的理念与今天人们防治瘟疫大同小异,具体步骤如下:

一,发现疫情上报朝廷

瘟疫一旦发生,仅凭地方是完全没有能力应对的,必须上报朝廷,由朝廷下令集全国之力进行防治,宋朝从立国之初便要求各地官员发现疫情必须及时上报。宋仁宗皇祐年间,全国瘟疫频发,但各地上报非常少,皇帝对此产生疑惑,因此而下诏令“比日上封言事者少,岂非言路壅塞所致乎”?而后皇帝下令整顿中央与地方官府机构,保证从地方到中央政令顺达畅通。

二,朝廷得到关于瘟疫的奏报后即派医官前去医治,并动用国库征收各地药材发往疫区

瘟疫发生后,朝廷会立即向疫区派遣翰林医官院和太医局的太医,令他们前去巡诊并与地方医者共同研究有效的防治措施,并向疫区散发汤药。例如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开封发生疫情,朝廷即派十位医术最高的太医前去诊治,另外还拨款令太医们随时调用。

三,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阻止进一步的传染。

其实我们现在防治瘟疫扩散的主要措施就是隔离,而“隔离”也是取自古人治理瘟疫的理念。

例如宋神宗熙宁年间,吴越一带发生瘟疫,“死者殆半”,非常严重,当时的越州知州赵抃即设立“病坊”,用以收留病患,隔离治疗。

宋哲宗元祐年间,杭州发生瘟疫,时任杭州知州的苏轼也曾设立“病坊”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

事实上,瘟疫发生后,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并不仅仅是宋朝所专属的,汉朝,唐朝,明朝,清朝等历代王朝都有类似的隔离措施。

四,官府出资掩埋尸体。

从一开始的救治病患到后期对尸体的掩埋都是由官府出资的,病人一旦不治而亡,则由官府施赠棺木并集中掩埋死者。而朝廷这么做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点是在官府的监督下妥善处理尸体,防止病毒扩散,第二点则是稳定和收买民心,防止百姓趁机作乱。

五,保护水源,改善饮用水的环境。

这一点在笔者看来非常超前,宋朝意识到水源对疫情发生及扩散所起到的作用始自南宋,很多史籍都有官员治理水源防止疫情发生及扩散的记载。

比如宋孝宗乾道年间,隆兴府知府吴芾看到豫章沟岁久湮塞,他认为“沟洫不通,气郁不泄,疫疠所由生也”,而后带领地方疏通了豫章沟。

其实,古代面对疫情,朝廷以及地方所能做的大抵也就以上这些了,尽人事,听天命。瘟疫的发生固然有很多客观的自然因素掺杂其中,但更多的是人祸,人类只有爱护自然,敬畏自然,才能得到大自然的回馈而不是报复。

古代中医对瘟疫,是一人一方的辩证治疗,还是万人一方?

说到这个中医还是挺有内涵的,最近瘟疫的的确确非常的严重,所以我们就回顾了中国古代到底是个什么情况,那么这个古代治疗瘟疫是辩证配方呢...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