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生活知识记录2.艾草、艾叶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2收藏

2018年·生活知识记录2.艾草、艾叶,第1张

艾草 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早在诗经时代,艾草已经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

艾草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

艾草,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产生奇特的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艾草苦燥辛散,能理气血、温经脉、逐寒湿、止冷痛,为妇科要药。用治脘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等证,如艾附暖宫丸。炒炭止血,可用治虚寒性月经过多,崩漏带下,妊娠胎漏,如胶艾汤。本品捣绒,制成艾条、艾柱,外灸能散寒止痛,温煦气血。煎汤外洗可治湿疮疥癣,祛湿止痒。

艾草有浓烈芬香的气味,南方人端午节用来悬挂于大门上。还有一种气味比较温和,可以食用。此外,艾草还有药用价值,有抗菌、平喘、利胆、止血等功效。在医疗上,艾草可用于针灸术,即用针刺穴道后,拿艾草点燃熏蒸、烫穴道,从而发挥相应的作用。

现代药理发现,艾叶挥发油含量多,18-桉叶素(占50%以上),其他有α-侧柏酮、倍半萜烯醇及其酯。风干叶含矿物质1013%,脂肪259%,蛋白质 2585%,以及维生素A、B1、B2、C等。灸用艾叶,一般以越陈越好,故有“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孟子》)的说法。

栽种分株的时间。以根茎分株进行无性繁殖,但也可用种子繁殖。一般进行种子繁殖在3月份播种,根茎繁殖在11月份进行。

艾叶 古称“万病预防退治”的神医药草。英语为“mugwort”意即“魔法师的药草”。也称为“motherwort”,母亲的药草,对妇人疾患最好的药草。艾叶是自古以来被称为“神医药草”。

《本草纲目》等古籍记载艾叶药性温热,味苦辛,归脾经、肝经、肾经,通12条全身经络,祛寒温经通络,益气活血,止痛,升阳举陷,补虚固脱,逐湿邪气。

《本草》载:“艾叶能灸百病。”《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说明用艾叶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作用。

艾叶含有各种无机质、维他命、精油成分等,是人体所需、营养成分丰富的多年生药草。含有维他命A、B1、B2、C等及铁、锰、钾、磷等各种矿物质,含量也有丰富的抗癌叶绿素,是天赐的无公害碱性植物,它能改善酸性病毒体质,强化免疫力。

最优质的艾叶产地是周边无农药、无公害地域、清净海岸路边阳地或山野自生的艾叶。在阳气最盛的端午节摘取艾叶,干燥保存3年以上的艾绒团,是最好的艾灸材料,它能完全燃烧,发挥最佳效能。

根据东方的医学观点,很多病形成的原因大多是风寒暑湿毒等邪气侵入体内,正气和邪气的防攻交战后,正气不足时,免疫力低,气穴不通,气滞血淤形成病根,导致诸病发生。

驱除寒毒湿气,要克服病魔,补充所消耗的元气方法,例如饮天然草药,而艾灸的功能正是驱除寒毒湿气、活络通淤、快速补充体内阳气。艾灸特别适合防治风寒感冒、气血不足、体质虚寒,有沉寒痼疾的慢性疾病难治者。对于普通人的万病预防,也很适合。

艾灸香薰烟有抗菌、净化空气和消毒作用,它对病毒有杀菌作用,可以驱逐病菌和害虫,然而它对人体无毒无害。

艾灸时发生的艾灸烟气中含有约200种有效香薰化学成分,皮肤内深层吸收后,能迅速保护人体组织,抑制炎症和痛症,有超越人工抗生素的功效。选择2到3年以上天然清净无公害出产的优质艾叶或艾绒很重要。

采撷艾叶的最佳时间是在阳气最盛的端午节(节日当天中午12点-14点),晒干后,在阴凉处放置3年以上 ,然后制作成艾绒,这样的艾叶药效最佳:性温,艾油多,燃烧后的红外线进入经脉的渗透力好。艾叶放置三年后,从新鲜的艾叶经过时间的风霜,渐渐成为熟艾,由起初的烈性慢慢为温性,温性最适合人体,三年以下的艾叶制作的艾绒火力猛,艾灸不适合人体,最好是三年之久的陈艾,性温,功效最大。

艾叶浴:取新鲜艾叶30-50g,在澡盆中用沸水冲泡5~10分钟,取出艾叶加水调至适宜水温即可沐浴,或是陈艾熟艾,记得以前老人们就直接将整株艾草就是连叶带枝一起放进水里烧热,再倒入盘中兑水洗澡,或是察身。艾叶有理气血、逐寒湿、止血、安眠、温经的功效。对毛囊炎、湿疹有一定的疗程。

今天是大寒,适合做总结,将之前所学的艾草相关知识简单地总结一下!

参考资源源于书本或网络。

艾草是唯一纯阳之物

艾草是唯一纯阳之物,在中草药宝库里,来源最多的当然是草本植物了。实际上,我们日常接触到的植物,很多都有“草药”的身份,对我们的身体有一定的疗效,艾草是唯一纯阳之物

艾草是唯一纯阳之物1

“百草之王——艾草”

自然界“草”的种类繁多。虽然,各种草类都有自己的性味归经,但有一种植物,因为其功用特点尤为显著,被李时珍称为“百草之王”,它就是蕲艾。

蕲艾是艾叶里的“道地药材”,也就是蕲春所产的艾叶。和其它地方的艾叶比起来,蕲艾的气味更浓,香气更浓郁而持久,所以才在它的名字里冠以产地之名。

“纯阳之物——艾草”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对艾叶的评价是这样的:自成化以来,则以蕲春者为胜,以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叶入药,性温、味苦,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

到了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艾叶的研究也比较充分。现代科学证实,艾叶含有丰富的`挥发油,有一定的杀虫、止血、消炎之用。但相对来说,传统中医对艾叶、尤其是蕲艾的使用,更多集中在温阳气、暖丹田上。

在古代,艾叶作成的艾绒,是人们重要的引火来源。正因为蕲艾能温阳气,且能入十二经,所以才被称为“纯阳之物”。

一般来说,男女老少皆可使用艾叶。常见的使用方法:艾叶熬水洗浴、泡脚、贴脐,以及作成艾绒艾灸、或者直接熬水饮用。但总的来说,艾叶、蕲艾的运用,对阳气不足的人、尤其冬季手脚小腹发凉的女性,更为适宜。

艾草是唯一纯阳之物2

1、搜风祛湿,清肌止痒

蕲艾气味浓香,含有较多的挥发性油脂,可以用它熬水洗浴。因为性味辛温,直接作用于肌腠皮肤,能搜风祛湿,洗浴后在皮肤表面散发淡淡的清香,使人肌肤清爽,瘙痒立止。

这时候,无论新鲜蕲艾还是陈年老艾,都可以选择,主要以蕲艾的软叶为好,量可以适当多一点,以熬出来的水带有淡淡的茶**即可;

2、温阳气、暖丹田

蕲艾性味辛温,纯阳之物,能温振体内的阳气。阳气虚衰的人,冬季手足发冷,一些女性朋友还觉得丹田有一团寒湿之气。这时候,运用蕲艾、艾叶,也就是非常合适的时机了。

蕲艾的温阳气、暖丹田

一是艾叶熬水泡脚。

此时,陈年老艾比新鲜艾叶更合适一些。可以配合生姜、花椒之气熬水,滤去药渣之后,水温大致在40~50度左右,浸泡双脚,同时揉搓脚底。双脚暖和了,全身的寒气都似乎一扫而光;

二是艾叶贴肚脐。

捋一握陈年的老艾叶,用棉布包裹起来,再用木棍中等力度反复敲打。注意把握好力度,以棉布不破损,而里面的艾叶却粉碎成丝缕状为好。粉碎好的艾绒,用陈醋、面粉调和成湿润柔软的饼,贴在肚脐眼上,外面用胶纸固定即可。

一般睡前贴好,第二天起床即可去掉。蕲艾,贴合在肚脐神阙穴上,能直接温暖丹田要穴,提振机体的阳气,适合女性朋友冬季使用。

3、蕲艾煮鸡蛋:

食补更是冬季进补的一种常用方式,很多人认为,冬季进补需要吃那些名贵的食材。其实,只要用得恰当,“贱物”同样有大用场,艾叶正是如此。

取一小把连梗艾叶,切成5厘米左右的小段,如果能有新鲜的蕲艾更好。先将艾叶抢水洗干净,甩干水,和鸡蛋一起放到锅里,加水浸泡5分钟左右,文火烧开煮3分钟即可。此时,蛋壳外表会染上一层淡淡的“艾叶绿”。只吃鸡蛋,能温暖脾胃,提振体内阳气,调和气血。女性朋友冬天可以适当吃点。

很多人都知道“冬病夏治”,所以三伏天来临,三伏灸、三伏贴就特别火。这不,三伏天还没到,就有很多伙伴提了不少相关的疑问了。比如:“三伏灸是三伏贴吗?”、“三伏贴真的有效吗?”、“三伏贴和三伏灸哪个效果好呢?”

一、什么是三伏贴

三伏贴,是在三伏天时进行中药贴敷治病的方法。做法是,在三伏天,根据所要预防或治疗的疾病,在对应穴位贴上有刺激性的药物,经由中药对穴位产生微面积化学性、热性刺激,以达到治病的效果。

二、什么是三伏灸

三伏灸,就是在三伏天进行艾灸养生治病的方法,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冬病夏治伏天保健疗法。

三、三伏贴、三伏灸大比拼

1、治疗原理比拼

三伏贴没有用到火,原料多样三伏贴的治疗原理是在三伏天,用于冬病夏治的贴敷疗法,由于没有用到火,它又称“冷灸”。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三伏贴”迅速爆发,引来各路人物收割,除了中医院,各种路边店、购物网也在销售“三伏贴”。市面上各种各样的三伏贴所用原料不同,有的三伏贴是沿用《张氏医通》里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方,还可配伍加减麝香、麻黄、肉桂、小茴香等。其中白芥子能使皮肤发红、温暖,甚至引起水泡。细辛,含可致肾衰竭的马兜铃酸,也含较多的肝毒性黄樟醚。有的三伏贴则是艾叶帖,用料为艾叶加发热层,仅仅发热而无燃烧的艾叶,疗效很难得到保障。201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曾经发布一个通知,要求加强三伏贴技术应用管理,要求开展三伏贴服务的机构应为具有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核准登记的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科或民族医学科诊疗科目的医疗机构。同时,规定三伏贴处方用药及穴位选择应由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拟定,并明确其禁忌症及相关注意事项。执法机构还特别提醒:药店、美容院、推拿中心等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三伏贴服务。三伏灸用到火,艾叶为原料三伏灸的治疗原理是在三伏天,用于冬病夏治的艾灸疗法。灸法是通过艾燃烧的温和热力刺激体表腧穴,借助经络传导,激发人体脏腑经络的功能,达到调整机体阴阳气血运行(调气)的作用。当然,艾灸能起到作用的前提是必须用艾来灸,艾热之热,非其他发热的东西所能比拟。艾草性温为地之阳,有温经散寒作用;艾味芳香,有开毛窍及透肌肤作用。纯正艾绒灼烧的热量是比较足的,艾叶以火灸之,其“纯阳之性,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透诸经而除百病”的药性(出自《本草纲目》,李时珍),才能最大限度的透发出来作用机体,从而调整人体阴阳,在提高正气的情况下,让邪气自除。

2、起源比拼

三伏贴的起源于清代,流行于最近10年在中医浩如烟海的古籍中(从民国往前数的全部)几乎没有关于三伏贴的记录。一个常见的说法是,三伏贴起源于清代《张氏医通》,原文提到:“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应有不应。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瞀疼痛,切勿便去,候三炷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从时间、药物、穴位来看,此法与今天很多三伏贴基本相同,方法是涂,与贴也差不多。三伏贴在古代只有一个孤零零的“三伏涂”的原型,没有广泛流行,没有疗效验证,很多人把三伏贴等同于三伏灸并说三伏贴历史悠久,是错误的。检索中国知网可见,三伏贴论文2003年、2004年、2006年各1篇,2005年2篇,2007年4篇,之后逐渐多起来,至2016年达到顶峰,76篇。也就是说,三伏贴的真正历史只有十年左右。三伏灸历史悠久,流行于古代《医学入门》里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灸之所宜。”艾灸疗法在传统医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对百余种疾病有较好的疗效。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在调养和治病的过程中,更是将平衡人体阴阳与四季气候的特点有机结合,做到最大限度调动人体机体的潜能以应变环境、抵抗疾病,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三伏天是全年中最热、阳气最盛的时段,这时候,人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流通,在此时借助天之阳、地之阳、人之阳的力量做艾灸,不管是冬病夏治、还是固本扶阳等都会比平时疗效更好。在中国的古代,三伏灸的主流是三伏温灸和疤痕灸,尤其是立秋的前半个月更是一年中的重中之重,可以说在这半个月的时间里,上至达官贵族、皇亲国戚,下至平民百姓,都会用艾灸来做保健。

3、疗程长短比拼

三伏贴一个疗程长达3年以前,很多三伏贴贴敷时间为农历三伏的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共贴敷3次。如今,在三伏期间的任何时间都可进行贴敷,但每次应间隔7~10天。再加上夏季高温帖三伏贴可能造成皮肤炎症,很多三伏贴仅仅只是帖4个小时甚至更短。并将贴敷疗法长达3年为一疗程,病程长的患者更要延长疗程。三伏灸没有疗程三伏灸没有疗程的说法,有的病艾灸几次就有很大的好转,有的病灸一段时间就痊愈,但是有的病,却要灸上整个三伏天、甚至过了三伏还要坚持艾灸才能好。

四、三伏灸、三伏贴到底哪个更好?

三伏灸和三伏贴哪个更好?作为一位中医爱好者,相比于“三伏贴”这种近几年突然热起来的新民俗,本人当然是更认可历史悠久、疗效得到考证的三伏灸。不过,如果你是一个图省事,图简单的人,也可以采用三伏贴哦,但是记得一定要留意三伏贴的原料,及注意安全使用。

组成阿胶(炙)3两,艾叶(熬)3两,芍药3两,干地黄3两,当归2两,干姜2两,芎藭2两,甘草(炙)2两。

来源《千金翼》卷二十。

主治男子绝伤,或从高堕下,伤损五脏,微者唾血,甚者吐血及金疮伤经内绝;妇人产后及崩中伤下血多,虚喘欲死,腹痛下血不止。

用法上(口父)咀。以水8升,煮取3升,去滓,纳胶令烊,分再服;羸人3服。

胶艾汤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七。

组成熟地黄 艾叶(炒) 当归 甘草(炙) 芍药川芎阿胶(炙) 黄耆各30克

用法上锉为散。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6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主治妊娠不问月数深浅,因顿仆胎动不安,腰腹痛。

加减胸中逆冷,加生姜5片,大枣3枚。 来源《外台秘要》卷三十三引《小品方》。

组成阿胶6克 艾叶6克

用法上二味,以水5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服。

功用养血安胎。

主治妊娠受伤,下血腹痛。 处方 阿胶(碎炒燥)、川芎、甘草(炙),各二两;当归、艾叶(微炒),各三两;白芍药、熟干地黄,各四两。

炮制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治劳伤血气,冲任虚损,月水过多,淋沥漏下,连日不断,脐腹疼痛,及妊娠将摄失宜,胎动不安,腹痛下坠。或劳伤胞络,胞阻漏血,腰痛闷乱,或因损动,胎上抢心,奔冲短气,及因产乳,冲任气虚,不能约制,经血淋沥不断,延引日月,渐成羸瘦。

用法用量 每服三钱,水一盏,酒六分,煎至八分,滤去渣,稍热服,空心,食前,日三服。甚者连夜并服。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 干地黄3钱,阿胶1钱,川芎1钱,艾叶1钱。

功能主治 妇人经脉不通。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2钱,水1大盏,酒半盏,煎至8分,不拘时候温服。后服鳖甲散。

摘录 《理伤续断方》 处方 阿胶1钱,白芍1钱,熟地黄1钱,艾叶3钱,川芎8分,大枣3枚。

功能主治 妇人经来几点而止,过5-6日或10日又来几点,1月之内常行2-3次,面色青黄。

用法用量 水煎,空心服1-2剂,次服紫金丸

摘录 《竹林女科》卷一 处方 当归5钱,芍药(炒)1钱,地榆(炒)1钱,熟地8钱,川芎2钱,阿胶(炒)3钱,艾叶5分,甘草4分。

功能主治 孕妇胎动不安兼漏血。

摘录 《灵验良方汇编》卷上 处方 阿胶、艾绒、川芎、甘草、当归、白芍、熟地、赤石脂、地榆、菖蒲(一用蒲黄)、小蓟(一用苏木)。

功能主治 妇人冲任虚损,崩伤淋沥,赤白带下。

用法用量 水1钟,酒半钟,煎服。

摘录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一 别名 胶艾芎归汤、胶艾当归散

处方 阿胶2两,川芎2两,甘草(炙)2两,艾叶3两,当归3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妊娠胞阻。胎动下血在8-9月内,及半产后因续下血不绝。

用法用量 胶艾芎归汤(《医学入门》)卷八)、胶艾当归散(《医学正印》卷下)。冷痛,加干姜2两。

摘录 《普济方》卷三三七引《指南方》 别名 地黄汤、胶艾芎归汤

处方 川当归2两,熟地黄2两,艾叶2两,阿胶(炒)3两,川芎3两(1方无地黄有甘草;1方加人参、白茯苓)。

制法 上锉。

功能主治 妇人妊娠顿仆伤胎,腰腹疼痛,或胎上抢心,或下血不止,或短气欲死。

用法用量 地黄汤(《圣济总录》卷一五八)、胶艾芎归汤(《济阴纲目》卷八)。一方腹痛甚者,加杜仲、地骨皮。

摘录 《胎产救急方》引《杨氏产乳方》(见《医方类聚》卷二二四) 出处:《金匮要略》

备注:又名:芎归胶艾汤

总 结:半产漏下

组 成:阿胶、芎藭、甘草、艾叶、当归、芍药、干地黄

条文: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着,有妊娠下血着,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 之。

主 治:1治妇人漏下,或半产后下血不绝。

2或妊娠下血,腹痛为胞阻。

3亦治损伤冲任,月水过多,淋沥不断。

加 减:(1)严氏治胎动经漏,腰痛腹满,抢心短气,加黄耆。

(2)千金翼治从高坠下,损伤五脏吐血,及金疮经肉绝者,加干姜。

归 经:此足太阴厥阴药也。

方 义:(1)四物:以养其血。

(2)阿胶:以益其阴。

(3)艾叶:以补其阳。

(4)和以甘草,行以酒势,使血能循经养胎,则无漏下之患矣。

又附方:(1)一方加干姜三两。

(2)阿胶一斤,蛤粉炒,艾叶数茎,亦名胶艾汤,治胎动不安,腰腹疼痛,或胎上抢

心,去血腹痛。

(3)指迷方加秦艽。

煎服法:水五升,酒三升,煮取三升,内阿胶烊化,服。

2018年·生活知识记录2.艾草、艾叶

艾草 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早在诗经时代,艾草已经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 艾草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 艾草,又名家艾、艾蒿。它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