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十六字理念出自哪里?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5收藏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十六字理念出自哪里?,第1张

这个十六字理念的提出,是在费孝通先生的八十寿辰聚会上,那是在1990年的12月,在题为“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演讲时,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总结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

这个演讲全文发表在《读书杂志》1990年第10期上,可见费老对这个问题已经思考了很长一段时间。

费老的晚年著述中,这篇文章有特殊意义。写在文章末尾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费老第一次完整、正式地在国际学界提了出来。那是中国学者对人类前沿问题思考深度、研究成果的一个标杆。1949年以后,在社会和人文学科领域的国际论坛上,由中国学者标举的类似思想制高点极少出现。

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给我们的启示是: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共同居住在同一个星球上,这个星球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70多亿人口,搞清一色是不可能的。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同代表不同文明的世界各国各地区携手并进,共同绘就了一幅斑斓壮丽的人类文明画卷。

费孝通十六字箴言: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各美与共,天下大同。

每个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要相互学习,互相支持,要广交朋友,和谐共处,这样就会逐步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太平共分享。

费孝通主要成就

费孝通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在担任全国人大、全国政协领导职务期间,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参与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协商。

他把领导工作与学术研究、社会活动密切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区域发展战略研究,进行“国是咨询”,将参政议政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他早年就树立了“志在富民”的理想,一生孜孜以求。

他利用一切机会接触社会变革的实际,深入探讨中国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问题、边区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城乡关系问题、区域发展问题等,发表了许多具有广泛影响的论著,为推动社会变革,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费孝通是中国社会学的总设计师。

为中国农民找一条出路,成为费孝通研述一生的大课题。费孝通三访温州、三访民权、四访贵州、五上瑶山、六访河南、七访山东、八访甘肃、27次回访家乡江村。

他研究中国的穷人主要是农民,如何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之路。他关心中国农村和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关心农产品流通和农民增收问题,为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翻译:我们应该把本国利益同各国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努力扩大各方共同利益的汇合点,不能这边搭台、那边拆台,要相互补台、好戏连台。要积极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摒弃你输赢、赢者通吃的旧思维。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句话是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不同文明之间的共处原则,被称作是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

扩展资料

1、“各美其美”,就是守护各自的文化特征,——这是耕耘自己的土壤、收获自己的果实、不侵略他人的家园土地、不驾驭他人的耕种法则。

2、“美人之美”,就是尊重他国的文化理念,——这是君子和而不同、有成人之美,而非越俎代庖、掠人之美。

3、“美美与共”,就是丰富世界的文化多元,——这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非一种标准、一家之言。

4、“天下大同”,就是人类文明的共同繁荣。 “天下大同”出自儒家经典《礼运大同篇》,友爱他人,亲如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人与人之间这样彼此相亲相爱的相处之道,其实也是文明之间彼此理解尊重的相安之法。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样的文明共处之道,是在中华文明大地上渊远生长的观念传统。

在曾国藩的故居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学生朋友,领队的老师则给他们讲解,说的基本都是家书和家训相关的内容。的确,先振兴一个家族,相比于教孩子们如何成为诸侯将相要来得实际。如果人们想从曾国藩身上学点什么,也许他让家族兴旺的秘诀,比学习他是如何建成丰功伟绩的要更受欢迎。

曾国藩后代在过去的一百六十年间代代兴旺不衰,这让“富不过三代”的诅咒打破,曾氏家族到底凭什么样的手段能确保下一代不败家呢?在早已变得空荡的曾国藩故居自然难以找寻到答案,但在他的家书家训中却能觅得一些“传家” 箴言来。

对于曾氏后人的了解绝大部分的人仅限于曾纪泽,作为晚清一代外交名臣的曾纪泽虽然比不过父亲那般功绩,但他却很好地将振兴曾氏家族的重任担了起来,得益于他的外交经历,曾氏后裔从那时候开始得以“国际化”培养。从这一点来说曾氏后人的起点是很高的,但如果以曾国藩为起点则有一个走向兴旺的过程,而在曾纪泽这一代开始就是如何维系和推动家族持续兴旺的过程。

在所有曾国藩留下的手稿当中,对于家族兴旺最为有用的当属一句十六个字的箴言(见下图,也有人说这是一副对联),就这简单的十六个字,竟然曾经有学者以此写出过一本论家庭教育的著作,当然,这十六个字也经常作为书法作品出现在各种场合,说明后世都认为这就是曾氏家族持续兴旺不衰的关键所在。

透过这十六字箴言可以了解到,对于家族兴旺的关键因素,可以总结出“俭”和“勤”二字,“俭”是指如何持家,“勤”则指个人该如何自律,按照他总结的去做就会得到“兴”和“健”的回报,“兴”就是富足,“健”当然就是指个人身体强健健康之意。

可见曾国藩对于如何振兴家族的教育上,不仅仅局限于家族的富有或者势力,他将家人的健康也作为一个并列要求,所以他说的“勤”有两层意思,你要在学习工作上努力,同时也要勤快地去干一些体力活,因为那个时候大概没有健身这个概念,他为了不让后人片面地将“勤”理解为要“努力”,还特地阐述说“勤则健”——勤快地干些体力活能得到锻炼身体也就健康了,那么这里的“勤”有一层意思其实就是“自律”,不管日子好坏,你要有一个健康的意识和生活,要自律,要锻炼,健康了你才能去勤快地学习工作。

再说“俭”这个字,这是几千年传统教育里一直存在的一个核心,不提倡“俭”则容易会变得骄奢,奢靡的生活就会让人变得不“勤”,整天忙着快活了谁还有心思要努力呢?所以这个“俭”同样有两层,一是正常的理解为节约节俭,二是一个“戒”字,戒什么呢,要戒骄奢,家族还没发达的时候本来就没钱,你当然要节俭,但是有钱了的时候往往就大鱼大肉想要享受骄奢的生活,这个时候就要戒,不然花天酒地很快就败家了。

所以我们今天看曾国藩这十六个字,不要简单地理解为“勤俭持家”,他讲了两层意思,一层是如何让家族从贫穷走向兴旺,一层是讲如何持续让兴旺得到发展,用今天的话来讲他的家族兴旺理念是可持续性发展的,穷的时候懂得节约要勤学苦干,发达了之后要自律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并且要戒除骄奢,这样的家庭怎么会不兴旺一百六十年还不衰呢?只不过多数家庭做不到、贯彻不了他这两层意思,也就难以复制这种代代兴旺的家族神话了。

(文:路过)

《“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是费孝通写作的一篇文章,“美美与共”便是出自此处。费孝通老先生在80寿辰聚会上讲过一句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指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互相包容、互相学习,那么它就可以展现一个多彩的世界,多元的文化。这样的话,培养我们一代一代的人,我们就可以建立一个大同的社会。也就是各种文明教化的人,不仅欣赏本民族的文化,还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异民族的文化,大家共同和谐发展。

一、西周初期姬旦《诫伯禽书》

原文: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

译文:亲戚故人没有发生严重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不要对某一人求全责备。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会与牛竞争力的大小。

即使飞跑如马,也不会与马竞争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会与士竞争智力高下。德行广大者以谦恭的态度自处,便会得到荣耀;聪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态度处世,你将获益良多。

二、春秋末期鲁国孔子家训

原文: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译文: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就是小步快走。在上级面前、在长辈面前你走路要“趋”,低着头,很快地这样走过去,这叫“趋”。

那么孔鲤看见父亲孔子站在庭院里面,于是低着头“趋”,孔子说”站住,学诗了吗?“没有。”不学诗何以言“——不学诗怎么会说话?

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鲤又“趋而过庭”,孔子说,“站住,学礼了吗?”“还没有”。”不学礼何以立“不学礼怎么做人?

三、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诫子书》《诫外甥书》

原文: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

译文: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诫外甥书)

译文: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节制情欲,去掉郁结在胸中的俗念,使几乎接近圣贤的那种高尚志向,在你身上明白地体现出来,使你内心震动、心领神会。要能够适应顺利、曲折等不同境遇的考验,摆脱琐碎事务和感情的纠缠,广泛地向人请教,根除自己怨天尤人的情绪。

四、晋代琅琊王氏家训

原文: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

译文:言行能一致,是信的极点;把美名推让给别人而自己承担过失,是德的极点;传播好名声使亲人显赫,是孝的极点;兄弟和乐,宗族欢欣,是悌的极点;在财物面前没有比谦让更好的了:这五条,是立身的根本。

五、北宋欧阳修《欧阳永叔集》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而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付弈。

译文:玉不雕琢,就不能制成器物;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不会受到损伤。

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十六字理念出自哪里?

这个十六字理念的提出,是在费孝通先生的八十寿辰聚会上,那是在1990年的12月,在题为“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演讲时,著名社会学...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