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冷兵器马槊简介
中国冷兵器——马槊
一、马槊,是槊的主要形态,中国古代冷兵器,是重型的骑兵武器,是长矛的重型精品版,其他槊,还有步槊和冒称槊的杂槊等分类,基本上,说槊,即是所指马槊。
根据《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古代兵器分册》主编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泰斗,杨泓老先生著述,槊起源于汉朝,兴起于骑兵为主的战争朝代,即:魏晋——隋唐,这一时期骑兵是争霸天下的决定性力量,重装骑兵对决,促进了装甲与武器的发展,这个环境造就了中国甲骑具装骑兵的武器与装甲的发展高峰。
马槊分槊锋与槊杆两部分,槊锋刃长达50-60CM,远远长于普通的枪、矛类武器,马槊正是为了适应汉末以来越来越强大的重装骑兵、披甲战马,马槊锋具有明显的破甲棱,上好的槊也会同宝剑一样,有八个面,普通的鱼鳞锁子甲、铁圜甲、明光铠,在破甲的槊之下,一击而破。
二、历史环境
1首先是骑兵对决的战争,南北朝时期,有游牧政权先后决战于中原地区,骑兵是争霸天下的决定性力量,尤其在北朝、汉、鲜卑、匈奴等各拥有大量骑兵的势力,决胜于中国大平原,重装骑兵兴起,从魏晋到南北朝到隋唐,是骑兵对决的时代,这个环境造就了骑兵的武器与装甲的发展。
2自汉末以来,至隋唐强大的世家门阀执政与领兵时期,唐朝的很多门阀,血统十分久远,可追溯至汉,例如荥阳郑氏门阀就是源自东汉郑玄,赵郡李、清河博陵崔、范阳卢、太原王氏等中原门阀世家无不源远流长,陇西李阀甚至可追溯到西汉武帝时代。
因此槊这种威力强大但造价昂贵的武器,往往只能少数世家子弟装配,而一般文人贵族、官僚,佩华丽的剑足以彰显身份,只有需要领兵作战的门阀贵族,才需要具有实战性的骑兵武器,因此,槊与世家贵族出身的将领结合,成为其标志。
3拥有精锐的重装骑兵部队,《南齐书·列传·卷五十七》(拓跋宏):宏自率众至寿阳,军中有黑毡行殿,容二十人坐,辇边皆三郎曷刺真,槊多白真毦,铁骑为群,前后相接。
南朝的梁简文帝,风流潇洒、文采斐然,把制槊当做一种艺术,做《马槊谱序》:“马槊为用,虽非古法,近代相传,稍以成艺。”
南朝名将,世家贵族羊侃极为豪奢,却以制槊为荣耀:《梁书·羊侃传》“侃执矟上马,左右击刺,特尽其妙。”
三、没落
1宋朝,西北与幽燕的战马产地,尽皆失去,缺乏强大的骑兵部队。
2槊的成本昂贵,费时而且繁复,失败几率高,耗费大,一杆槊使用以及废弃的木材,可以造十架强弓。
3宋朝之后,以文制武,太监监军、文人领兵,世家门阀逐不再掌军。
4制式武器伴随大集团步兵的强大的发展,宋之后,对付强大骑兵军团的方法,已经不是骑兵的对决,而是“以步制骑”。
矛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直刺和扎挑的长柄格斗兵器。矛也是古代军队中大量装备和使用时间最长的冷兵器之一。矛的历史久远,其最原始的形态是用来狩猎的前端修尖的木棒。后来人们逐渐懂得用石头、兽骨制成矛头,缚在长木柄前端,增强杀伤效能。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常发现用石头或动物骨角制造的矛头。奴隶社会的军队,已经使用青铜铸造的矛头。商朝时,铜矛已是重要的格斗兵器。
石片打制成型,矛头呈三角形,刃经磨制,扁蒂柄,加工较粗糙。从商朝到战国时期,一直沿用青铜铸造的矛头,只是在形制上,由商朝的阔叶铜矛发展成为战国时的窄叶铜矛。从战国晚期开始,较多使用钢铁矛头。直到汉代,钢铁制造的矛头才逐渐取代青铜矛头。随着钢铁冶锻技术的提高,矛头的形体加大并更加锐利。
秦式铜矛(战国—秦)
小矛首前锐后宽,锋、刃特别加厚,血槽深陷。长骹如柱,自锋至圆銎口,上有对穿。刃、骹交接处形成尖角倒刺,颇具杀伤力。
矛的结构与功能
矛是一种纯粹的刺杀兵器。其构造简单,只有矛头、矛柄两部分。矛头分为“身”和“骱(jiè)”两部分,“身”就是包含“脊、叶、锋、刃”的部位;“骱”就是“脊”和“骸”相接的地方;“骸”是用来连接矛身的直筒,下粗上细便于装柄。矛身中部为“脊”,脊左右两边展开成带刃的矛叶,并向前聚集成锐利的尖锋。有的脊两侧带凹槽,称“饮血”,为矛头刺入人体时出血进气,以减少阻力。为防止拔矛时矛头脱落,有的矛矟两边铸有环状钮,可用绳穿过把矛头牢牢绑缚在柄上。
矛柄有木柄和积竹柄两种。“积竹柄”是用细竹做柄,打通竹节,竹芯内填充木条,然后用绳裹扎起来涂上漆。积竹柄坚韧而富有弹性,不易折断,性能优于木柄。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主要功能是刺击,由矛头,柄和柄末端的激组成,它与戈、戟、殳、弓、矢并列为“五兵”。
秦式铜矛(战国—秦)
小矛首三角形,锐尖,中脊起棱刃锋利,末端同两翼刃,有倒刺。扁圆骹銎,粗短有穿。
车战时代,两阵相对极远,非长兵不能及;故利用枪矛以为进攻之具,而佐之箭弩,矛之所以长丈八者,亦由于是。矛的出现在枪之前,和戈一样年代久远,是战车士兵的主要装备。用法和戈类似,也比较单一,所以,在战车没落以后,把锋尖部分改为铁的,用来装备步兵和骑兵。后来,由于刺杀力更强的枪这种兵器的出现,矛也逐渐不时兴了。但是,迟至明代还能看到一种改良型的蛇矛仍在继续使用。
矛的分类
古人根据矛的长度和形态将矛分为蛇矛和长矛。蛇矛是矛的一种。蛇矛通体铁制,由矛头、矛柄、矛鐏三部分组成。矛头长二尺余,扁平,弯曲如蛇形,两面有刃,故称蛇矛。因刃部分呈游动如蛇状,故此为名。全长达 56米左右,木柄,矛尖部分用铁制成,长约25厘米。矛尖部分采用这种形状,是为了增加刺杀的深度,加大伤口愈合难度,给予敌人致命伤害。
蛇矛的用法与一般的矛大致相同,主要架式为刺、挑、戮、划等,具有一往直前的突击能力。使用者的臂力愈大,蛇矛愈有把攻击对象穿透的强力效果。蛇矛的最大特征,在于其矛头的金属位置形如弯曲的蛇体,有着波浪式的曲线。矛尖形如蛇舌吐信,加强刺穿对象的威力。 在中国小说中,最常见的蛇矛种类是“丈八蛇矛”。
长矛
矛头长七八寸,形如枪头,呈棱形。其下与柄相接,矛柄也可硬木制,粗如盈把,长一丈六余有余。矛鐏是柄的饰物,也有铜制者,呈锥尖形,可使矛插地而不倒。中国的长矛是人们所熟悉的一种古代冷兵器。随着古代战争方式由车战到骑战再到步战的演变推进,矛可说是三代元老。
铜矛(春秋战国)
柳叶形长矛,叶刃较薄,末端收为圆弧刃。中脊细突棱,自刃末变为圆柱骹渐粗,圆銎,有箍、穿。
矛首似匕首,截面菱形,中脊呈两面坡突起,锋刃与銎的界限不明显,圆銎有穿孔。此类矛首均属小型,疑为短矛之 ,近战兵器之一,装短柲可戳可击。三国时张飞用的“丈八蛇矛”,孙权部将程普持的“铁脊蛇矛”正说明在冷兵器时代,矛堪称为武将们得心应手的一种利兵器,自然也是军队长期装备的主要兵器。
但是长矛也有短处,它的刃部较长,刺杀不够灵便,所以唐代以后逐渐被枪所取代。此后,矛虽然不再是军队的常规兵器,但仍用于作战,后来的历次农民暴动,及大革命时期的工农武装,仍主要以大刀长矛为武器。
另外,在中世纪还有一种长矛,前头成圆锥形后面有小木棍的,这样加大了长矛的力度,也使其在冲锋过程仲击败对手,因此长矛也是骑士喜爱的武器。
铁矛(秦汉)矛首超过骹长,尖锋直刃,窄长,基本等宽,身中起脊,刃末收为骹柱,无杀角,圆銎口,有对穿。
秦式兽纹铜矛(战国—秦)
短剑式矛首,形制、工艺均极似前述秦式矛,扁菱截面,中脊起突棱有刃,两从铸出细密的斜线菱格纹,锋、脊、锷刃均经特殊加强,刃末端有尖角。下连扁圆柱形骹,饰一独角兽面似龙形。弯月形椭圆銎口,附一小环钮。此矛当属秦器。
中国的冷兵器在世界上可算一绝,几乎将兵器制造技术上升到了艺术的境界。
不仅名目繁多,象什么十八般兵器之类的,较之欧洲同时代,它们似乎就只有刀、
枪、箭寥寥可数;而且不乏奇异,极具巧思,如那个什么独脚铜人的兵器,到现
在我也不明白它的威力何在。
好了,言归正传:
一、刀:
这个东东不用多介绍,谁家厨房里都有。它的分类极多,使用它的主人上自
王侯将相,下至市井屠户,什么人都有,可谓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青龙偃月刀:其主人是武圣人关二爷。它又名冷艳锯,重82斤,具体形状已
不可考,它有着高贵的血统,专宰名将,如颜良、文丑等,据说连于禁都还不够
资格。
三尖两刃刀:它有点刀、枪的混合血统。最有名的主人当属二郎神杨戬,纪
灵也是用的它,重量是五十斤。
古锭刀:主人孙坚,具体情况不祥,反正传闻是个宝物。
战刀:特点是实用,用者多不胜数,从张辽、曹仁到杨令公都是用它。象什
么金背刀、大砍刀、连环刀、合扇板门刀等都属此类。
千牛刀:非常尊贵,在《宋拾遗》中称它为君主的防身刀。可南齐皇帝萧宝
卷却死在此刀之下。
飞刀:虽然是刀但又有箭的属性,鼎鼎大名的应是李寻欢的小李牌飞刀,据
说是例无虚发。祝融太太也用过它。
双刀:可一样,也可不一样,南宋韩世忠的双刀就不一样。三国里用双刀的
人不多,也不厉害,如祖茂、袁尚之流。
鬼头刀:此刀很不吉利,一般刽子手才用它。
朴刀:很便宜,在北宋时期,是个人就可以拿它去砍。
东洋刀:很锋利顺手。但倭倭们把它给吹得神乎其神,象什么鬼丸、典太、
村正、村雨等等。
藏刀、苗刀、缅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使用者也大多是少数民族。
阿拉伯弯刀:名副其实。弧度很大,利于骑兵使用,后广泛推广为马刀。
镰刀:农民伯伯仍在使用,敌人大多是已成熟的庄稼。
菜刀、水果刀、剃须刀:现代人的生活必需品。
可以说刀的家族大得要超过其它类的总和,这里面最无危险的是铅笔刀,而
最具浪漫传奇的当属:屠龙宝刀!
二、枪
严格说来,它是由戈、戟演化而来的。用者也是极广,一般不用刀的,就会
选择枪。它的分类名称虽然也有很多,但基本上差不多。
长枪:使用者也是名将屡出,赵云、姜维到岳飞。象镔铁枪、驼龙枪等等都
是此类。可以说用枪要比刀更讲究技巧性,所以论枪法有很多门派,如六合枪、
杨家枪等。
双枪:使用起来更难了,它的主人也肯定不一般,如双枪将董平、陆文龙。
所以碰到他们最好还是回避一下。
红樱枪:革命时期儿童团的装备。
标枪:曾经是兵器,祝融太太就用过它,后来蜕化成一种体育用品。
三、剑
人称它是兵器之祖。讲究剑走轻灵,所以一般用剑者大多较萧洒飘逸,江湖
侠客们爱用它。又由于它也是身份的象征,所以名剑很多。
干将、莫邪、:都是神龙不见手尾的宝剑。
鱼肠、龙泉、:同上,
双股剑:主人刘备,不过好象没怎么出过风头,除了参加一次无赖的群殴。
青釭剑:主人曹操,后被赵云夺去了。
倚天剑:主人曹操,后被灭绝师太得了,成了号令江湖的宝物,最后毁于周
若芷之手。
勾践剑:成为我国古代高超的制剑术的见证。
此外还有什么白龙剑、青锋剑、玄铁剑之类的,但最为玄妙的莫过于大理段
氏的六脉神剑,典型的杀人于无形,厉害啊!
四、戟
它应该是戈的改进品种,能刺能砍。
方天画戟:用它的人大都很酷,如吕布、郭盛,但大多不长命,这可能也是
酷憋了的原因吧。
短戟:三国中主人是太史慈,一般属于装饰品,还曾经帮过倒忙。
大铁戟、小戟:都是典韦的杀人凶器。
五、斧
这里将斧和钺合为一体,的确它们不太好分辩,一说双刃为斧、单刃为钺;
作者: 慕容OX无敌 2007-3-18 19:03 回复此发言
--------------------------------------------------------------------------------
2 中国冷兵器介绍
又有一说是看刃的弧度,朝外弧为斧,朝内弧为钺。反正就是那样的形状。它们
给人一种凶残的印象,使用者的性格也大多较猛烈。
大斧:三国里徐晃用,和青龙刀都对峙过。
板斧:一般成对使用,且较短。黑旋风李逵用。
宣花斧:估计和大斧差不多,但外形可能要更漂亮一些。程咬金爱拿它吓唬
人。
短斧:大斧的袖珍版。据说曹操晚上梦游时就爱拿着它,后来成为旧上海滩
某些黑帮的图腾标志。
太平斧:一般在船上,供那些精力旺盛的水手们发泄发泄。
斧头:木匠们现在还在用,我家里就还珍藏一把。
六、钩
这个玩艺挺好,不仅伤人,还要再钩一下。古人曾给它很高的品价:“男儿
何不带吴钩,……。”
钩镰枪:这里将它算为钩。它是一种可以克制连环骑兵的兵器,金枪将徐宁
就是使它的。
挠钩:一般会和绊马索、陷阱合起来用。专门擒获名将的工具,很卑劣。
双钩:江湖中人爱用它,但大多没混出个名堂来。
单钩:最有名的恐怕是张翠山了,还有一位女侠何铁手,不过她给钩喂了毒,
难怪人说最毒不过妇人心。
七、棍
别看它外表平常,但它的招法却是集众家兵器之所长于一身,难怪人称棍是
兵器之王。这里将棍和棒放在一起。
镔铁棍:张保、王横他们爱用。
熟铜棍:好象九纹龙史进就使的是它。
齐眉棍:言下之意它不太长,最有身份的人应当是宋太祖赵匡胤。
铁棒:三国里有位叫截天夜叉何曼就用它,和曹洪居然打了四、五十个回合。
狼牙棒:霹雳火秦明和吉青都用得是这家伙,杀气腾腾的。
白蜡棍:一般是用来训练的,少林寺的棍僧们就用这救过李世民。
金箍棒:恐怕是所有兵器中最厉害的,主人是孙悟空先生。
烧火棒:杨门女将中有个丫环,叫杨排风,将它正式用在战场上。
八、鞭
它分硬鞭和软鞭,但在战场上还是用硬鞭的为多,而且一般说来鞭很少单独
使用,大多和枪、刀合用。
铁鞭:黄盖就用它曾打得蔡瑁直吐血。
钢鞭:材料更好了,好象尉迟恭就是用的它。
双鞭:就有这号人爱出风头,如双鞭呼延妁。到底死在金兀术的斧下了。
九节鞭:一般武术队员用它来玩地趟拳、霹雳舞之类的。
九、锤
这个东东有一点好处,就是使锤的碰到一块了,只用比比谁的家伙大。而被
它打中的尸检报告一般都是:遭钝器猛击,皮下软组织大面积损伤……。使锤的
辉煌时代应该是唐、宋时期。再早或再晚都没有什么名人了。
铁锤:武安国用过,自打和吕布照面后,就应该不会再用了。也真够丢锤子
们的脸。
金瓜锤:一般用在倚仗队里,有时宫里也用它来打那些矶矶歪歪个不停的大
臣们。
双锤:短且成对,隋唐第一、三条好汗都使它,直到南宋的岳云等人,真是
锤子砸出幸福来。
流星锤:它一头有链子,可以手为圆心做圆周运动。小的一般是作为暗器使
用的,如马超、王双等人;大的则是成为正式的兵器,好象粘罕就是用的它。
十、矛
这里将矛和槊放在一起。其实我也不太明白它们和枪到底有和差别。
丈八点钢矛:是青龙刀、双股剑的孪生兄弟,张飞的兵器。据说张用它后,
在万人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可不是,它的串连攻击经常打得后面一人莫
名其妙。
铁脊蛇矛:程普的兵器,应该和前者大致相同,只不过没有想到张飞居然先
注册了。
槊:一般是铁槊,我估计它的成本应该挺高。要不然为何赵云在长板坡一战
连宰曹军名将五十多员,才“砍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呢?可见这槊不是普通人
能拿的。如公孙赞、单雄信,曹操有时诗兴大发加上又喝了点酒时,也爱拿它舞
舞,不过最好这时候躲远点,不然的话……
十一、叉
这家伙现在在西方世界仅仅是个餐具,混得挺惨!
三股托天叉:很威风啊!有时也会加几个铁环,喤啷啷直响,趁别人还在那
作者: 慕容OX无敌 2007-3-18 19:03 回复此发言
--------------------------------------------------------------------------------
3 中国冷兵器介绍
支着耳朵傻听时,一叉子上去,OK!后被人剽窃成飞机名称,就叫三叉戟。当年
林副统帅就坐的是它,也不想想它一个叉子能飞多远!后果然摔了吧!
钢叉:猎户们喜欢用它,有名是解珍、解宝兄弟。
渔叉:带有倒钩,大型的连鲨鱼都怕怕呢。
十二、铲
它和斧有点近亲关系,但一般说来它的刃面与杆子是呈垂直状态的。
月牙铲:光看外表,担小的就得吓回去。不过我记得用它的没几个好人,好
象也就有个在岳飞手下叫董先的,不过本事也不怎么样。
方便铲:又名禅杖,一般出家人爱拿它,意思是到四处化缘时如果内急了,
就用它挖个坑给埋起来,以免别人踩“地雷”,本来是属于环保产品。可是这家
伙打起仗来,一点也不慈悲为怀,象那个花和尚鲁智深、沙和尚等等。
镗:又名铛,这个东东实在是个怪胎,耙、斧、铲它都有点象,但又都不全
象,暂时算为铲类吧,最有名的是宇文成都。
十三、盾
它其实是一个防御性的兵器,在希腊神话中阿克琉斯好象就用它作为武器砸
过对手。其外形有圆有方、有大有小。
皮盾:早期的产品,用牛皮制造的。
木盾:但一般都不是很大的,防御能力也不会太强。
藤盾:原来是南方特有的,防御能力较强而且轻便耐用。
防暴盾:现代文明的产品,高科技材料,一般都较大且有透明窗,可供警察
进行现场观望,但大多要配合橡皮警棍。
十四、弓箭
之所以将弓、箭放在一起,是因为它们谁离了对方,都没什么用。
短弓:也叫小弓,方便携带,但力量较小。一般广泛装备,以数量取代质量,
所谓的箭如飞蝗,大多是这家伙射出来的。
长弓:又名大弓,威力很大,所以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玩得了的。一般会装备
给那些臂力大,又经过正式训练的射手们。他们是有目的的精准射击,象现代军
事的狙击手。
铁胎弓:一般将领才有资格配它。
弩:弓的改进品,力量来自机械构造,而不是人本身。有时它能一次射出五、
六到十多支箭。但装添的时间也会教长,所以一般用在固定防御阵地上,而不会
用在野战场面。
箭:名称很多,什么雕翎箭、狼牙箭、毒箭。但基本差不多。
十五、另类
老实说这些东东们,的确是不好说它们是什么兵器。
九齿钉耙:老猪的称手家伙,可我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它不就是一个农村常
见的耙犁吗?
精骨铁扇:江湖中那些附庸风雅之徒的招牌。其实中国本没有折扇,只有团
扇,是后从日本引进的。看来那帮家伙都是哈日族的祖先。
绣花针:对!是根针,关键是看谁拿的。东方不败和老太太那绝对是两个概
念。
飞虎爪:这玩艺,可要点技术,想扣就扣,想松就松,不容易练!
枣核钉:真是没想到一个小枣居然也有如此威力!下次见到卖枣的我可得绕
道而行,惹不起,咱还躲不起吗!不过还是得谢谢金大侠,没让那老妇吐西瓜子,
要不我这夏天都不敢吃西瓜了,呵呵!
分类: 社会/文化 >> 军事
问题描述:
我知道中国古代有的冷兵器有别称 例如 剑也叫“玉龙”想问一下:1。剑 除了“玉龙”外还有别称吗?2。弓 和 弓箭 有别称吗?3。枪 (指的是冷兵器中的枪)呢?其他兵器呢?
解析:
刀、弓箭参考:
chinage/hislun/xiantieBoardID=4&ID=216&replyID=790&skin=1
dolcde/forum/archiver/tid-182563
枪 (指的是冷兵器中的枪)参考:
其他兵器:
wuyiweb/Announce/AnnounceBoardID=136&ID=50881
摘录的,引自:
dolcde/forum/archiver/tid-182563
剑的种类繁多,下面一一介绍如下: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下同)
三尺:剑的别称。因通体长三尺,故以之为剑的代称。《汉书·高帝纪》:“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唐·颜师古注:“三尺,剑也。”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三尺剑:剑的泛称。唐·杜甫《重经绍陵》诗:“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七尺:古代长剑的代称。李益《再赴渭北使府留别诗》:“平戎七尺剑,封检一丸泥。”《北堂书钞》卷一百二十二:“长剑七尺。”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利剑:名剑的泛称。《公羊传》鲁宣公六年:“子之剑,盖利剑也。”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宝剑:剑的泛称。唐·韦应物《广陵行》:“归来视宝剑,功名岂一朝。”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吴粤剑:泛指春秋时代所制名剑。《周礼·冬官》:“郑之刀,宋之斤,吴粤之剑,迁平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七星剑:古代名剑。剑身近柄处饰有北斗七星文,故名。《吴越春秋》:“伍子胥过,解剑与渔夫曰;“此剑中有北斗七星文,其值百金。”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十字短剑:属双兵短器械。剑长两尺四寸有余,通体为铁制。剑身有脊。呈棱形,两边有,剑尖向上 17厘米处,另有一字形剑尖横贯于剑身之中,呈“十”字形。横突之剑,一侧略向下弯,另一侧向下弯曲而略向外折出,横剑有脊,两边锋利。剑柄呈扁平状,上覆半圆硬木,使握手处为圆形,剑柄末端有铁环可系彩绸,握手两侧有护手刃,在护手处略朝上翘。用时两手各执一把,十字剑兼有刺、勾、割的功能。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干越之剑:指古代吴越所制之善剑。《庄子·刻意》:“有干越之剑者,押而藏之,不敢用也,宝而至也。”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上方宝剑:“尚方剑”的俗称。指皇帝的御用宝剑,可授于大臣,掌先斩后奏之权力。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子午鸳鸯剑:双剑的一种。剑长三尺,剑身为扁平状,下部宽一寸半,上部宽八寸,剑身两侧为向上倾斜的尖剑,浑体如锯条,二剑之剑尖形式不一,一为半圆环形,如月牙状,月牙尖向外;另一虽也为月牙状,但其中部有一突出枪刺状枪头,剑把为扁平形,上扎布带,剑把上有圆盘铁护手,剑把一侧有月牙形护手,薄而锋利,剑把末有双棱状枪刺,此器四面有刃,甚是锋利。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宋体'>昆吾剑:古剑名。原称“锟 ”,亦作“琨 ”。属此剑。剑身原为一有刃,一侧无刃,前有尖锋。后来演变为前半身有锋有脊,两侧有刃;后半身无脊无刃,仅呈平板形状。其剑柄较长,可用两手握持。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木剑:用木制作的剑。又名:“班剑”、“象剑”。晋代开始用于朝服佩带。《南史·陈始兴王叔陵传》:“及仓卒之际,之命左右取剑。左右不悟,乃取朝服所佩木剑以进。”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玉头剑:剑首用玉装饰之剑。参见“玉具剑”条。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玉具剑:剑首和剑柄部分用玉制成的剑。《汉书·匈奴传》:“赐冠带衣裳……玉具剑。”唐·颜师古注:“孟康曰‘标首镡卫尽用玉为之也。’镡,剑口旁横出者也;卫,剑鼻也。”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夺命龙:五代时军中称剑的专门隐语。据宋《清异录·武器·小逡巡》载:五代前蜀王建初起兵时,军刀用隐语称刀曰:“小逡巡”,剑曰“夺命龙。”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杨家山铁剑 :我国现存最早的铁剑。系湖南长沙杨家山春秋后期墓出土文物。剑通体长 384厘米,剑宽2-26厘米,剑脊厚07厘米。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尚方斩马剑:“尚方”亦作“上方”。指皇帝赠予臣属的宝剑,为最高权力的象征。《汉书·朱云传》:“成帝时,丞相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云曰: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斩 臣2人以厉其余,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唐·颜师古注:“尚方,少府之属官也,作供御器物,故有斩马剑,剑利可以斩马也。”可简称为“尚方剑”或“上方剑”。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尚方剑:皇帝御用剑的代称。为最高权力的象征。参见“尚方斩马剑”。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服剑:古人随身佩带的剑。《战国策·齐》:“遣太尉 黄金千斤,文马三驷,服剑一,封书一,谢孟尝君。”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齿铗:剑的一种。指带齿形的铗器。左思《吴都赋》:“毛群以齿角为矛狭。”亦称“角铗”。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神剑:①指灵异之剑。《晋书·刘曜载记》:“尝夜闲居,有二童子入跪献剑一口,置前再拜而去。以烛视之,剑长二尺,背上有铭曰:‘神剑御,除众毒。’曜遂服之,剑随四时而变为五色。”②古代名剑。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孝武帝昌明,以大元元年,于华山顶埋一剑,铭曰‘神剑’,隶书。”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袖里剑:短剑的一种。其柄长大,而剑身稍短,总长不及一尺二寸,剑身藏于剑柄之末。柄为中空,内有弹簧。袖里剑平时可藏于袖筒之内。用时取出剑柄,按动按钮,剑身即从剑柄中弹出伤人。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班剑:古代饰有花纹的木制仪仗用剑。盛行于西晋。至南朝称为“象剑”。《宋书·乐志四》:“雄戟辟旷途,班剑翼高车。”《宋史·袁桀传》:“太宗临崩,桀与褚渊并受顾命,加班剑二十人,给鼓吹一部。”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棠溪:古代名剑。因战国时期棠溪(今河南舞阳县西南)地方出利剑。故以之名剑。《楚辞·九叹·怨思》:“执棠溪以刜蓬兮,秉干将以割肉。”刘勰《新论》:“棠溪之剑,天下之铦也。”亦作剑的代称。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越剑:指古越所制之利剑。刘勰《新论》:“越剑性锐,必托槌砧以成钝钧”。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象剑:“班剑”的别称。南朝时用作仪仗的剑,称象剑。参见“班剑”条。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短剑:剑的一种。剑身较短,剑盘小,握柄由生铁铸成,柄端有一圆环。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逸龙剑:剑的一种。剑身有龙形图案,因而得名。无剑穗,其剑术套路的主要击法有劈、刺、扎、撩、点、崩、击、截、抹等。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短铗:剑的一种。铗的别称。张协《短铗铭》:“亦有短铗,清晖载烂。”参见“长铗”条。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楚剑:指古楚所制之利剑。《说苑》:“秦昭王中朝而叹曰:夫楚剑利,倡优拙。夫楚剑利则士多悍,倡优拙则思虑远,吾恐楚之谋秦也。”张东:“吴钩明似月,楚剑利如霜。”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腰品:唐代供佩带用的短剑名。宋《清异录》:“唐剑具稍短,常旋于胁下者,多腰品。”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櫑具:古代剑名。木柄上有蓓蕾形的玉饰等,古称櫑具。《汉书·隽不疑传》:“不疑冠进贤冠,带櫑具剑。”晋灼注:“古长剑首以玉作井鹿卢形,上刻木作山形。如莲花初生未敷时。今大剑木首,其状似此。”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彝族波长剑:短剑的一种。源于清代。刃体宽大,近尖处略窄。剑体作火焰形或波浪形,左右曲折,刃之下部尤为弯曲。刃长二尺余,柄长五寸五分,柄与鞘之形式无定制。茎与护手略为十字形,护手之一边另有一直形护手。剑柄首作圆盘形,上有小塔形之尖顶。全柄为钢制,刃上深刻三兽形,或蹲或驰,相间刻有一颗星形花纹。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少林长剑:全长三尺四寸,把长六寸二分。明代悟华,清代清伦、清莲、清云精剑术。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少林青龙剑:全长三尺三寸。历代寺僧和武士用于习武、防身之用。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双剑:双兵器之一,两剑合拢似一剑。双剑的剑格(护手盘)各为一半,对合的一面为平面,使两剑合为一体。剑身与单剑不同之处为单剑两面有脊,而双剑仅一面有脊,对合面为平面,两剑柄首分别各配一根单剑穗。双剑同归一鞘。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少林子母鸳鸯剑:少林双兵之一。全长三尺,为历代少林僧徒习武防身之用。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龙凤双剑:双兵器之一。浙江龙泉出此剑,在两剑有脊的一面分别配有龙(为右手所使之剑)、凤(为左手所使之剑)图案。两剑柄首各配一根双剑单穗。双剑同入一鞘。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雌雄剑:古代双兵之剑。舞练技法与其他双剑同。但制此剑之材料甚是高级。雌剑为左手使,雄剑乃右手使也。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指尘剑:古代异样双兵之一。乃道家所使之失械也。由一把拂尘与一把单剑组成。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按用途可分为进攻性兵器和防护装具,进攻性兵器中又可分为格斗、远射和卫体三类;按作战使用可分为步战兵器、车战兵器、骑战兵器、水战兵器和攻守城器械等。按结构形制可分为短兵器、长兵器、抛射兵器、系兵器、护体装具、器械、兵车、战船等。许多冷兵器是复合材料制成并兼有两种以上的用途、性质的。因以其主要材料和用途、性质划分类别。
我国古代的冷兵器——梭枪
梭枪是我国宋朝时期的常用枪类兵器,在我国兵书古籍《武经总要》中与其它八种枪类兵器合称为“枪九色”。
梭枪这种兵器较之大部分枪类兵器的攻击方式都有所不同,在使用的时候不仅能够像普通长枪一样捅刺还能在与敌方隔着较远距离的情况下将其掷出形成有效杀伤力,是古代是一种投掷型冷兵器,在古代将士们使用其战斗时一般与盾牌相配合,远可掷近可刺,所以古人又将其称为“飞枪”。
梭枪最初出现的地方其实并不是中原而是南方的少数民族,在宋朝西南的少数民族武装力量经常起义反宋,当时他们使用的最主要的冷兵器就是‘梭枪’,给当时的宋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后来在平叛的过程中梭枪也逐渐传到了中原成为了宋朝的‘枪九色’之一。
在古籍《武备志》中有记录:“梭枪长数尺,本出南方蛮獠用之,一手持旁牌,一手摽以掷人,数十步内中者皆踣。以其如梭之掷,故云梭枪,亦曰飞枪。”梭枪其实就是古代的标枪,身为投掷型兵器它的长度一般都不会太长,大概在50-65cm之间,枪头锋锐坚韧,外形与梭镖相似,投掷造成的贯穿伤害极为恐怖。
投掷型兵器在我国的历史十分悠久,在《晋书》中有记载:“峤与赵胤率步兵万人,从白石南上,欲以临之。峻与匡孝将八千人逆战,峻遣子硕与孝以数十骑先薄赵胤,败之。峻望见胤走,曰:“孝能破贼,我更不如乎!”因舍其众,与数骑北下突阵,不得入,将回趋白木陂,牙门彭世、李千等投之以矛,坠马,斩首脔割之,焚其骨,三军皆称万岁。”
这是发生在我国东晋时期的一场动乱,类型就是我们在历史上常常见到的外戚干政逼反了有功之臣,这种事情在历史上屡见不鲜,最后的结果是张峻掌控朝政但是得意忘形结果被反杀,算是历史上谋反之人的反面教材。
投掷型兵器在我国冷兵器体系中算是很常用的一类,在我国历史中也不断出现在各个朝代的战场上,梭枪在我国后来的抗日战争中也立下了非常辉煌的战绩,在我国抗日初期装备上的劣势相当明显,很多将士没有枪炮就使用冷兵器比如大刀长矛之类的,与日军战斗梭枪也是其中之一。
甚至在我国抗日初期还有党员曾经组建过一支‘梭枪队’,这只梭枪队最辉煌的战绩就是突袭了一座日军军械库白刃战剿灭了敌军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极大的缓解了当时我军的装备紧缺的问题,这支梭枪队使用过的梭枪枪头还收藏在荣誉室中。
《中国古代兵器》陆敬严著 出版社: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3年12月
ISBN:756050452 页数:323
包装:平装
是第一部论述中国古代兵器、战争器械与装备的专着;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冷兵器、战车、城防体系与防守器械、侦察器械、远射兵器、攻坚器械、火药与火器等兵器、装备、设施的起源、发展、基本原理、使用方法、性能与作用,并穿插介绍了一些与兵器发展有关的著名战例和事件。 五代至宋之间,新的战争型态又蕴酿成形,由于火药的发明与使用,热兵器登上了历史舞台,这是宋代战争的一大特点,此时的骑兵战力相当有限,主要以步战、城池攻防战与水战为多,在短柄兵器上,则吸收了西北少数民族的风格,形式庞杂,有鞭、棒、锤等,在接战时配合长刀使用,以破解敌军的铁甲,而长刀也变化为刀身微曲、刀头较宽、厚脊薄刃、并带有护手的型式,坚重有力,从出土的少数宋刀得知,此时也运用了纯熟的夹钢技术。在长柄的兵器方面,则有大刀、戟、斧、钩、锤等,可说无奇不有,这些都是为了战术上的需要而制作的;军中以很少用剑,只作为军官的佩饰,短刃厚脊钝锋,样式重拙,不利击刺,显然象征多于实用。
蒙古与阿拉伯的交会
元朝虽是横跨欧亚的大帝国,但流传下来的兵器实物却非常的少,蒙古军长于骑战,人人马术娴熟,行动飘忽而快捷,使用利于砍削的马刀或腰刀是很合理的,同时我们也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以如此强大的军事队伍而言,其兵器的质量必有可观;文献中曾记载蒙古军征服阿拉伯时,曾掳掠当地的能工巧匠随军征战,以当时“大马士革钢”冶炼技术之精湛,其兵器之形制、制作工艺等,必定因此有所改良或提升。另一个旁证是:其他的文献也提及,女真兴起之时,因与蒙古谛盟,获得蒙古的协助,兵器的制作技术遂得以大幅进展;以蒙古在明代的不振,却能以精良的技术支援女真,说是元朝所遗是相当可能的,此点相信在未来必可由考古实物得到佐证。
戚家刀与抗倭战争
明代的火器发展已渐成熟,远射的火炮已基本上取代了炮与床弩,但单兵使用的火器如鸟铳等,因装填费时,未至完全实用的程度,所以刀、矛、弓箭等传统兵器仍为步兵之基本装备,并因倭寇的侵扰而有重大的变革。当时的军队在接战倭寇,时手中的兵器常遭精良的日本刀磕折,死伤极重,尔后发展出厚背砍刀相抗,虽不再易断,但一经正面砍架,刃口常翻卷,甚至不能伤敌,况且器又沉重,远不如日本刀的灵动沉猛;为长久之计,抗倭名将戚继光遂上书建议,向日本政府订制军刀一批,其形制基本上是中国式的,但制法却是日本风格,这批为数数千的中日混血军刀在战场上有优异的表现,戚继光于是以此进行仿制与改良,称“戚家刀”,刀形狭长,具有优美弯弧,护手与刃的相接处装有吞口,面长背短,可增加刀的强度,清代腰刀一度保留了这个特点。日本刀的影响还显现在另一种长刀上,这种刀长约二米,具有长柄,以利双手握持,颇似苗刀,由步兵使用,杀伤力极大。 三千年来,在中国古代刀剑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些关键是必须提出来的,它们代表着此段文化史的精萃,也代表着傲世的文明成就。
青铜剑的表面处理
这部份又可分为乌黑亮泽的防锈层与规则的表面暗纹两种,其制作方法仍是千古之谜;防锈层是一种铬盐氧化物,厚度仅十微米左右,在西方直至二十世纪才掌握它的技术;平面暗纹或呈菱形格状、或象火焰,至今所知并无重复者,构思巧妙、华美绝伦,在世界兵器史上无出其右,可说超绝古今。金属的摺叠不论青铜、钢铁,我国的金属摺叠技术在东周已相当成熟,领先阿拉伯、日本近千年,这种技术巧妙地克服了同时保持刀剑硬度和韧度的矛盾,使刚柔并济,因此沿用至今;由于反覆捶打,纹理十分细密,不经研磨抛光,一般难以看出,加以年久失护,往往锈蚀,所以在得到古刀剑时,通常须要适当的处理,使之回复原貌,同时,也有助于了解刃体的锈蚀状况,以便去除腐蚀性的锈斑,否则迟早锈穿刃体,无药可就,这是收藏者不可不知的。 刀剑既然长久以来一直是兵器或武力的代表,小至个人的健身护体,大至国家的宣威致胜,无不以之为基础,因此人们在其上施以巧艺,或增进其功能,或装饰其外表,以下是常用的工艺:错金、鎏金、包金、镶嵌、髹、失蜡法(或称脱蜡法)中国古代钢铁冷兵器之审美
一件兵器,除去所包含的政治、经济等研究要素外,其中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是我们所最为关注的。兵器的使用价值以外,其艺术、文化含量是我们研究的最主要课题。一件兵器就是一件艺术作品,谈到艺术便离不开审美,而审美则需要标准。我们的收藏与研究的内容便是它的“美”及美的含量。那么,一件兵器具备哪些要素才值得收藏与研究呢?换言之,什么样的兵器是美的,可以称得上是艺术品呢?下面我们简述如下:
一、 艺术价值:
1、外在方面:包含兵器造型的姿态美,尺寸的长短、重量的大小、血槽开制的规矩程度、锈蚀程度、有无雕刻、镶嵌、金银错等工艺及工艺水准高低。
2、内在方面:锻造花纹的美感、规律性、稀有性等。
二、 学术价值:如铭文、铭刻的有无、精美程度、研究意义大小等。
三、 实用价值:即实战性的有无、强弱等。
四、 纪念性:可能涉及的历史人物与事件。
五、 完整性:兵器的完整、一致程度、缺损大小、是否拼凑等。
六、 完美性:在具备完整性的基础上,品相优劣的问题。
七、 稀有性:指存世量的多寡。
八、 年代:在具备相类似品相与艺术价值的前题下,年代愈久肯定收藏研究的价值愈高。
中国古代兵器的分类
目前有关中国古兵分类有多种学术流派。分类的通常思路为:
一、编年法:即以时间、年代的延续为依据。
二、以兵器的使用阶层或社会群体或个体为对象划分。
三、依据兵器的使用功能及作用划分:如:十八般兵器等长兵、杂兵、刀剑类等
四、以文物标准划分:即一、二、三级文物。目前这种方法最不成熟。
鉴于中国古兵的自身特点,分类的标准制定应体现中国古兵在世界兵器文化及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中的地位与贡献及民族历史与文明的悠久灿烂。充分展示中华民族高尚而特有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同时深刻而具体的展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哲学和军事思想以及伦理道德。
基于此,我们对中国古兵的分类 是依据其审美与艺术价值来划分,依次如下(三级九等):
一、第一类级:精绝作品:1、指古代工匠为武将量身制造的个体武器。这些作品均具备至高作品的艺术与审美要求:他们制造精湛、造型科学、独具匠心、艺术感染力强、具有强大杀伤力并具备艺术原创性特点且存世量稀少。
2、皇室御用军械:历代皇室兵器均以其制造精良、装饰奢华、具备相当的实战性而著称于世,并以其象征高贵的地位、至高的权力、神秘的政治色彩而被世人推崇,并 以其存世稀少而成为世界各地著名藏家所追逐的目标。
二、第二类级:即制式兵器,通常被人们称做官造的兵器。指各期军队武官所配备的制式武器,这些武器锻造精良,工艺规范,装饰美观,通常会出现金银错工艺或鎏金银的工艺、镂空铸造、錾刻工艺等。鞘室一般以裹革、髹漆、彩绘等进行装饰。铭文、铭刻亦多有出现,有一定的存世量
三、第三类级:民造精品。是民间武夫所使用的具备一定艺术价值的兵器。此类兵器一般制造较为规范,工艺较为讲究,品类丰富,民俗特点突出,地域性强。丰富体现了中华武术文化的精深与博大。是研究中国古兵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三级,按各级作品所含文化艺术含量的高低,又各分为上中下三等。总计三级九等。所余民间普通粗陋兵器不列入等级范围,一般爱好者可适当把玩收藏。
本文2023-08-04 12:17:3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