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典籍载体中,有哪些是藏文化特有的,其存在反应了藏文化的哪些特点?
1、历史悠久
据考古发现,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生息繁衍了。
2、地域性和多样性
藏区以地域主要分为卫藏、康区、安多、阿里四地,各自的文化呈现不同的特色。以地理环境而言高地、平地、山谷、林区等所处的地域文化有所不同。以劳动产业不同而言牧区、农区、农牧结合以及少数的渔业区的文化不同。
3、完整性
藏族文化主要以藏族聚居的地域文化为主,解放前藏区处于几乎封闭的环境,保持着较完整的原始状态,保留着的文化较完整。
4、宗教性
藏区的文化几乎全部都跟宗教有关联或受宗教的影响,藏传佛教是佛教与藏区土生土长宗教“苯教”结合而成,因此它的宗教有一定的独特性。
藏族的史前文化特点
一、史前藏文化的本土特质
1、石器——狩猎文化和游牧文化的象征。
2、半地穴、圜地式房屋——藏族碉房建筑的源头。
3、石棺葬——远古藏族先民本土的丧葬习俗及宗教情怀。
4、大石遗迹——原始风俗及宗教现象的文化遗存。
5、岩画——远古藏族先民生活及精神的写照。
二、史前藏文化呈现出的多元性特点
三、史前藏文化是人类古文明的象征
1、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可以说明远古时代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具备了猿和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在藏族口承文学中,大量的藏族神话、民间故事和传说等,记录了史前藏族人民的思想意识、信仰观念、行为方式,以及社会和文化结构的初始形态。
因此,考察史前藏文化的文明史,不仅可通过考古,也可通过对藏族民间文学作品的分析,从而总结出史前青藏高原历史文化的形态,说明在史前的生态环境和文化背景下,本土族人的物质、精神、制度三方面的传承和变迁的起始过程。
2、藏族文明史有5千年以上的历程。具有5千年历史的卡若文明、曲贡文明、象雄文明,以及雅隆部落文明正是以游牧、畜牧兼农业经济为主的,以既本土又多元的文化特性构筑了藏族5千年的文明史。
史前藏文化不仅具有悠久古老的历史,而且有着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是人类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民,在远古、在史前一直不断地创造着藏文化的远古文明,构筑了藏文化史前的本土性、多元性和变迁性。
1西藏建筑物特色
拉萨没有比布达拉宫更高的建筑了,因为不允许。布达拉宫是西藏最神圣的建筑。
2西藏古建筑的文化特色
布达拉宫作为世界级文化遗产,不仅与其悠久的历史和巨大的文物价值有关,还与其经历有关。从它的建立、重建、扩张、维护,几乎都与当时的政治或宗教核心人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布达拉宫是中国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十大民用建筑之一。它融合了西藏的宗教、政治、历史和艺术。可以说布达拉宫是一座西藏历史博物馆。
3青藏地区的建筑特色
碉房,具有青藏高原城市特色的藏族民居。
由于气候和环境的影响,藏族民居建筑大多用石块或泥土建造,因形似碉堡而得名。碉房是独特的藏族建筑,是最具代表性的藏族建筑,是藏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西藏地区的代表性建筑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最初是为了纪念文成公主而建造的成为汉藏民族团结的象征。布达拉宫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宏伟建筑,集宫殿、城堡、寺院于一体。它也是西藏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城堡群,被誉为世界屋脊上的明珠。依山而建、建筑重叠的布达拉宫是古代西藏建筑的杰出代表。布达拉宫是藏传佛教的圣地。整个布达拉宫是由石头和木头建成的。宫殿外墙厚2-6米,地基直接埋在岩层中。墙壁全是花岗岩,高度几十米。每隔一段距离,中间填充铁水进行加固,提高墙体的抗震能力,使墙体坚固稳定。
5西藏的标志性建筑和文化的特色
使用比喻修辞。这种写法的好处在于指明主题,概括全文。整个建筑依山而建,雄伟壮丽,被誉为世界屋脊的明珠。布达拉宫是西藏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是西藏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最著名的古建筑之一。
6西藏的标志性建筑物
拉萨最高的建筑是布达拉宫,由松藏甘波国王设计并监造。能抗8级地震,非常坚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张方圆土壤,也就是宫殿里的地面是用巴巴酥油和土粘合的。经过工人上万次的敲打和反复打磨,最终成为光滑、坚实、凉爽的张方圆土。它看起来像大理石地板,但赤脚比石头更亲肤。仅仅通过对地面的处理,就可以看出藏民是极其聪明的人。
7西藏有哪些著名建筑物
青藏高原老百姓的建筑主要是用石头、泥土和木头建造的。
除了草原牧区,其他大部分地区都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成为藏族建筑的另一大源头。西藏建筑的散装建筑材料主要是石头、粘土和木材。
藏族人在建房时,遵循以下两个习惯:材料和材料。第一,根据当地的建材资源确定房子的基本结构。如果当地粘土土质较好,同时又可利用,往往建造土木结构的建筑,采用的施工方法是夯墙法或土坯砌筑法。
如果当地石材丰富,则建造石木结构的建筑,采用的施工方法为石墙砌筑。
如果当地的粘土、石头、木头都有,那就看主人的习惯和口味了。这种现象在一些地方存在,甚至在一个村子里,在一栋楼里。在一个建筑中,有三种结构,即泥、木、石。它通常被称为混合结构建筑。它的基层是地基,底层是石墙,二层以上的墙是夯土墙。三楼或四楼夯土墙的一侧,专门设置了一两座木质(倒塌)建筑。
在林区附近的村庄,建筑过于豪华。整个建筑除了少量的泥墙或石墙外,全部为木结构,建筑建成一种木楞(塌)结构,特色鲜明。在木材和石头非常缺乏的地区,如阿里萨达的古格古城遗址多香城堡,所有用于砌筑的石头和用于夯实的泥土都被收集起来同时使用。它们只用于覆盖屋顶和粉刷墙壁,因此需要用泥筛将混在土壤中的鹅卵石筛出,这充分保持了材料的天然特性。
由于石头和泥土的耐久性,藏族人在建房的过程中,有拆毁旧建筑并翻新的习惯。除了腐朽或虫蛀的木材外,其余的泥土和石材可以再次或多次使用。
8西藏民族特色建筑
大昭寺
大昭寺是一座藏传佛教寺庙,由藏族国王松赞干布修建。拉萨之所以有圣地与这尊佛像有关。大昭寺是西藏最辉煌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并创造了藏式的平川寺市议会。以大昭寺为中心,包括布达拉宫、王耀和大昭寺在内的一大圈被称为林阔。这三个从里到外的环是藏族人的路线祈祷仪式。大昭寺融合了西藏、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成为西藏宗教建筑的永恒典范。
:9藏族建筑特色
1藏族人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鼻骨高,鼻孔大,这是高寒地区缺氧寒冷造成的。
2他们的皮肤粗糙,在阳光和风的照射下,脸上大多是酱红色;男人s脸型多为中国型,沈形,腮部咬肌发达,颧骨高,眼睛较窄,有三角眼,女性美国人的圆脸更像中国人的脸型。鼻子尖,嘴唇薄。
3藏族人比较不胖,而老年女性要瘦很多。男人s的脸像一把刀,棱角分明。由于高原缺氧,男女走路都很慢。
4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于藏缅语族的汉藏语支,分为卫藏、康安多三种方言。
5藏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佛教于公元7世纪从天竺传入吐蕃,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西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在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方面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藏雕技艺高超。况且藏戏是独一无二的,藏医药也是人类的重要遗产。
10西藏的特色建筑物
西藏不仅有雄伟的拉萨布达拉宫、雄伟的大昭寺,还有迷人的纳木措、央卓雍措、巴松措,还有喜马拉雅山众多的雪峰,以及奔腾不息的雅鲁藏布江、拉萨河、杨妮河等大江大河,雪景特别迷人独特:
西藏不仅有独特的高原雪域风光,还有迷人的南国风情,与这种自然融为一体的人文景观,也让西藏在旅行者眼中有了真正独特的魅力。直到现在,仍然有很多藏族人与高原外现代人相差甚远的生活习俗。正是因为距离,西藏的一切才有观赏价值。
雪峰、森林、海洋、草甸、溪流间的曲径,远非那些敬奉善男信女、扶老携幼、低声念经、眼中闪烁着淳朴光芒的人。他们在向圣山顶礼膜拜,向天地祈祷,祈求健康和幸福。还有那些自然之子,野绵羊、獐子、猴子、鹿、黑熊都是悠闲快乐的,在草林中追逐跳跃,在这里众生相融,共享生命的乐趣。
辉煌的建筑:
西藏人民创造了许多辉煌的建筑,无论是城镇、山宗、宫殿、寺庙、卡琳,还是庄园、宅邸、民居和桥梁。不同的类别有不同的风格,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突出体现,是祖国建筑艺术中的瑰宝。西藏的建筑艺术造诣很深,设计技术相当高。它可以运用统一、平衡、对比、节奏、和谐、比例、尺度等构图法则,实现优美的立面造型。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藏族建筑艺术家也非常善于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经验。今天,许多古建筑明显保留了其他民族建筑艺术的特点。
西藏有画壁画、挂唐卡的传统贵州的宫殿、寺庙和厅堂美国的豪宅和庄园。许多著名的古建筑都是绘画艺术的博物馆。唐卡是继壁画兴起后的又一传统绘画艺术。它是一幅用彩缎裱起来的卷轴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藏族唐卡的题材包括以藏族社会历史和习俗为题材的历史画和风俗画,以及反映天文历法和藏医的科学唐卡。
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于公元7世纪由唐朝和印度传入西藏。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曲折,它形成了藏传佛教其中既保持了佛教的基本教义,又具有浓厚的藏族特色,即西藏本土化的喇嘛教,政教合一的喇嘛教神权一直延续到50年代。
喇嘛教不仅是统治哲学,也是普通人的精神家园。它创造了辉煌的宗教艺术和文化,并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藏传佛教历史上有过很多教派。目前主要有四大教派,分别是格鲁派(俗称黄教)、马宁派(俗称红教)、萨迦派(俗称花教)、噶举派(俗称白教)。
藏族歌舞:
西藏被称为歌舞的海洋。每到节假日,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能看到年轻的男女老少在跳舞。在农村,每到秋收季节,农民们就围着圈子干活、唱歌、跳舞。在牧区,有趣的篝火经常彻夜举行。在城市和城镇,只要天气暖和,人们就会和家人一起外出,去卡琳河边,喝酥油茶和青稞酒,跳民间舞蹈,从早到晚。
藏族歌舞是孪生兄弟,几乎分不开。歌中必有舞,舞中必有歌。但是,它和舞蹈是不同的概念,舞蹈是有严格区分的,即鲁和和谐,这些都是歌唱的一般概念;卓和夏卓刻薄的舞蹈。有很多群众喜欢的歌舞。最重要和最常见的有果和声、热巴、兑和声、乐和声等。这些都是群众集体歌舞。流行于西藏各地的堆被称为藏族踢踏舞。
是藏传佛教的建筑,或称藏语系佛教,又称为喇嘛教。
布达拉宫在西藏拉萨西北的玛布日山上,是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布达拉宫是历世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是过去西藏地方统治者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从五世达赖喇嘛起,重大的宗教、政治仪式均在此举行,同时又是供奉历世达赖喇嘛灵塔的地方。在人们心中,这座凝结藏族劳动人民智慧又目睹汉藏文化交流的古建筑群,已经以其辉煌的雄姿和藏传佛教圣地的地位成为了藏民族的象徵。
藏区传统建筑艺术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和独特的风格,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其中,格木是藏区传统建筑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它是藏族建筑中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装饰构件,也是藏区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格木的起源、形式、制作工艺等方面进行探究,带领读者一起了解藏区传统建筑艺术的魅力。
一、格木的起源
1藏区建筑的历史
藏区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当时的藏区建筑主要以寺庙和皇宫为主。这些建筑多采用木结构,屋顶多采用石板覆盖,同时也采用了大量的石雕和彩绘装饰。
2格木的起源
格木最早起源于西藏,它是一种装饰构件,用于装饰藏式建筑的屋檐、门窗、墙壁等部位。格木的形式多样,有梅花、莲花、太阳、月亮等不同的图案,每种图案都有其独特的寓意。
二、格木的形式
1梅花格木
梅花格木是藏区传统建筑中最常见的一种格木,它的形状像一朵盛开的梅花,寓意着生命的美好和希望。梅花格木一般用于屋檐和门窗的装饰。
2莲花格木
莲花格木是一种非常优美的格木,它的形状像一朵盛开的莲花,寓意着纯洁和美好。莲花格木一般用于屋顶和墙壁的装饰。
3太阳格木
太阳格木是一种寓意非常丰富的格木,它的形状像一只张开的手掌,寓意着光明和希望。太阳格木一般用于屋顶和门窗的装饰。
4月亮格木
月亮格木是一种非常神秘的格木,它的形状像一轮弯月,寓意着神秘和神圣。月亮格木一般用于屋顶和墙壁的装饰。
三、格木的制作工艺
1材料的选择
格木的制作材料一般采用优质的松木或者青海扁柏木,这些木材质地坚硬,不易变形,非常适合用于制作格木。
2制作工艺
格木的制作工艺非常繁琐,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首先,需要将木材切割成合适的大小和形状,然后用刨子将其修整成光滑的表面。接着,需要用刀将图案雕刻在木材上,并用锉子将其修整成光滑的表面。最后,需要用颜料将其上色,并在表面涂上一层保护漆,以保护其不受风吹日晒的侵蚀。
藏式建筑分为僧用建筑和民用建筑
1、僧用建筑特点
地形选择上,寺院多选择环境较好,地势险要之处依山而建。建筑连绵起伏,层楼叠阁,很有巍峨耸峙、栋字庄严的气势。
2、民用建筑-牧民住宅特点
德格牧区普遍用牛毛帐篷作为住房,牧民用牛毛纺线,织成粗氆氇,厚约二三毫米,缝成长方形的帐篷,帐内以木杆支撑,帐外周围用20余根牛毛绳张拉,帐篷四周用少许草饼或粪饼垒成墙垣,以避劲风入帐。帐篷一方设门,门上悬有护幕。帐顶上顺脊处开一长方形天窗,作入光排烟之用。一天窗之外有护幕一块,白天翻开,夜间遮盖,这种帐篷经暴雨不漏,大雪不塌裂。拆卸卷叠后,一两头牦牛便可运走。
扩展资料:
藏式建筑相关案例
德格的藏式建筑独具特色。在平面布局、立面造型、力学构造原理、材料选用等方面都与汉式建筑风格迥异,藏式建筑体现了藏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丰富经验。德格县的藏式建筑,从形式上可分为寺院建筑和民用建筑两大类。
德格佛塔的特点是基座占塔高的三分之一,保证了上层建筑的坚固稳定,而且具有巍峨高大的艺术效果,塔的顶部是塔刹,建塔时往往着意修饰塔刹。一般由须弥座或仰连座衬托刹身,刹杆上套贯数目不等的相轮,上置华盖、仰月、宝珠等。
-藏式建筑
噶丹·松赞林寺位于云南省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是云南省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该寺庙依山而建,外形犹如一座古堡,集藏族建筑艺术之大成,又有“藏族艺术博物馆”之称。在川滇一带藏区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被美誉为“小布达拉宫”。
一直有一个梦想要去西藏的布达拉宫看看,但目前还去不了,这次来到香格里拉松赞林寺,先目堵一下这个小布达拉宫的风采吧。
寺庙,对于我这个信则有、不信则无的无教派无信仰人来说,重点是来观看古建筑的艺术风格及结构。
进入松赞林寺,迎面而来的浓郁的藏民族风情让我耳目一新,寺庙那飞檐斗拱、勾心斗角,梁顶雕龙画风,栩栩如生的画像,简直是美轮美奂,整个庞大的建筑群气势宏伟,让人情不自感叹,这些远古的工匠技艺精湛,精雕细琢,木结构居然没有一颗钉子的痕迹,真是巧夺天工,美不胜收。当然,寺庙里面是不让拍照的,只能用双眼去记忆这 历史 留下的彩绘装饰艺术。
爬到三楼露台上,可看到三层的屋顶、图腾柱、上层的檐口及角口的鸟兽等全部采用涂金贴全工艺,真是金光闪闪,蓬荜生辉啊!远眺,整个神秘梦幻的“香格里拉”(藏语:心中的日月)呈现在我的眼前。
布达拉宫在西藏拉萨西北的玛布日山上,是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在拉萨海拔3,700多米的红山上建造了999间房屋的宫宇--布达拉宫。宫堡依山而建,现占地4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宫体主楼13层,高115米,全部为石木结构,5座宫顶覆盖镏金铜瓦,金光灿烂,气势雄伟,是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被誉为高原圣殿。
独特的布达拉宫同时又是神圣的。因为每当提及它时都会很自然地联想起西藏。在人们心中,这座凝结藏族劳动人民智慧又目睹汉藏文化交流的古建筑群,已经以其辉煌的雄姿和藏传佛教圣地的地位绝对地成为了藏民族的象徵。
西藏大部分地区平均海拔比较高,气候寒冷干燥,荒原上的石堆成为人们建筑房屋的主材。藏族人用石块石片垒砌出三四层高的房子,因形似碉堡而得名碉房。碉房虽然年代久远,但在房间的功能分配上,却一点儿也不逊于现代的别墅楼房。 碉楼和民居本是两种不同的建筑类型。居住之处称为住宅,是先民息止之所,也是人类最原初的、最大量的建筑类型。碉楼则为具有防御功能的军事建筑。
中国古代文献对碉楼这种建筑最早加以记载的是《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冉夷駹者,武帝所开。元鼎六年,以为汶山郡(今四川西北茂坟羌族自治县)。……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这里说的“邛笼”是目前所见对碉楼建筑最早的称呼。
在文明早期,人们以氏族为单位组织生活、生产并共同抵御外地入侵。这时候出现的是“依山据险,屯聚相保”的聚落联防形式,并且防御性的单独碉楼在碉楼与村寨关系中占主导地位。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氏族社会转入以家庭为单位的家族社会形态。碉楼随之发展的更深层次则是碉楼与居住空间在空间上结合,这形成了在村落整体防御之外家庭的第二道防御屏障。 碉楼和住宅紧靠在一起,并以门、墙、廊、道、梁柱等结构与住宅统为一体,于是带来了碉楼和民居之间从平面关系到空间组合的相互衔接、渗透、融会的变化。事实上,中国各地的碉楼绝大部分是与院落连在一起,与院墙组合为一个防御体系,是整个院落或围屋的附属性建筑。这样就出现另一类空间形态,即碉楼民居,也即《蜀中广记风俗记》所载的“碉巢”。
从地理上看,碉楼民居在国内的分布集中在川西北的羌藏少数民族地区、四川盆地汉族地区、赣南和闽粤客家地区以及广东五邑地区。我们主要从各地碉楼民居形成的文化背景、建筑形制、聚落特征诸方面做一简述,目的在从历史文化的流变上分析它们间的异同之处。 羌族定居岷江上游后,已经转入农耕社会,其村寨选址必需考虑耕地和牧场。而羌人长期受汉军事压迫,后来又夹在汉、藏两大强势的民族之间,史书且记载羌“人民好复仇”,因此在聚落选址和建设上对防卫的考虑占重要地位。即选址体现了既有利于生活、生产,又有利于防御的原则。因此羌族村寨几乎都是背山而建,“依山居止”,顺地势布局。
在家族制基础上产生的碉楼民居,是羌人生存质量反映在建筑上的一种深化,是一种文明程度进化的表现,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这和汉代望楼、坞堡、阙等高耸建筑物出现的时期大致相同,说明在汉代羌汉两个民族已经进行了相当深入的文化交流。
羌族信奉多神,尤崇尚白色并视白石为神,普遍将其供于房背、门窗横档,成为羌族聚落中的一大人文景观,极具民族特色。羌碉因此也称“玉堡碉”。藏族则由于宗教原因,在檐上悬挂红、蓝、白三色条形布幔,转角插“幡”,形成与素墙面的强烈对比,形成另一种风格。
有学者用战争因素来与宗教相互融合评价碉楼既碉楼民居的建筑美感[4]。他们认为羌族的碉楼是完全的战争防御系统,宗教因素只能是辅助功能的承担者。事实上在外族的军事压力之下,军事防御也是羌族碉楼的主要建造目的,这是和赣南围子、闽西土楼建筑所不同之处。
藏文典籍载体中,有哪些是藏文化特有的,其存在反应了藏文化的哪些特点?
本文2023-10-06 11:07:5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3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