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鉴赏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与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2收藏

比较鉴赏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与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第1张

赏析:

1、“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句,诗人不着眼于一草一木,而是选择有大气象的“山”“林”两个意象。“山”着一数词“万”,写出了群山起伏、远近高低错叠的景象;着“红”色,又加程度副词“遍”字,描摹出了一个群山赤红似火,蒸腾热烈的意境。

万木为林,以“层”限制,写出了树木随山势起伏而远近上下的形态;“染”字写出了霜叶经霜变红的均匀鲜艳,副词“尽”字,表示了远远近近、里里外外的普遍程度,山林一体,境界阔大,让人游目骋怀。

2、“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扩展资料:

1、“霜叶红于二月花”出自杜牧的《山行》。原诗如下: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枫林晚景,那经霜的枫叶竟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火红。

2、“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出自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原文如下: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译文 :                                                          

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广阔的天空里鹰在矫健有力地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来决定主宰呢

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可曾记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

参考资料:

——《沁园春长沙》

李可染国画山水作品:代表画作有《漓江胜景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李可染,原名李永顺,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齐白石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景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在山水画方面,李可染主张“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使古老的山水画艺术获得了新的生命。 他也强调作山水画要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即从单纯到丰富,再由丰富归之于单纯。

李可染最著名的画是《万山红遍》。

《万山红遍》将李可染这种全新的艺术手法体现得淋漓尽致。画面的边角几乎全被填满;浓重的墨、色连同其它中间色调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在挤之又挤、不能再挤之下才留出了飞瀑、白墙、云气等极其狭小的空白。

恰恰是因为周围浓郁色彩的映衬,这些挤出来的白才显得愈发明亮夺目、摄人心魄;黄宾虹所说的“灵光如炬”,就正是此意。

《万山红遍》完整地展现了一代大师举世无双的艺术风格与审美境界;与此同时,它也无声地讲述着可染先生在动荡而光辉的二十世纪里,为中国画的继往开来进行过怎样艰苦卓绝的求索,为山水画的传承革新开辟了怎样超凡脱俗的天地。

作为李可染大师里程碑式的代表作,《万山红遍》可谓当之无愧的旷世经典。

不知道您问的是现实中的昆仑山还是传说中的昆仑山。如果是现实中,那就很简单,铺开地图,昆仑山就在西藏,青海和新疆的交界处。

其不能说是山,而是一座山脉,横贯西藏,青海和新疆,平均海拔五千米以上,常年白雪覆盖,虽然荒凉,但景色美不胜收。

如果是传说中的昆仑山,那可就神秘了。要说昆仑山,必《山海经》,中国五千年文化,从远古的茹毛饮血到现在的科技文明,无数文卷古籍为一代代后人的不断进步奠定了基础,其中有一本言及各类知识的志怪之书,最为著名,即《山海经》。

《山海经》中描述了山川,民族,药物,物产,祭司,巫医等,更兼有了中国夸父追日等神话故事,其中有些山川虽与现在的山川同名却不同指一山,比如昆仑山。

山海经中的昆仑山是以西王母为仙主的名山,更传说有瑶池在其之上,且距瑶池不远处乃是姜太公修五行大道四十载之处。

《山海经》中的昆仑山气象万千,仙气缭绕,又号昆仑虚的传说神山,更是始祖伏羲的王都,于今而言,众人对于《山海经》中的昆仑山有各种论调。最为认同的一点就是山海经中的昆仑山和现今的昆仑山并非一个,现今的昆仑山乃是指昆仑山脉,《龙鱼河图》曰:“昆仑山,天中柱也。

《神异经》中也有所言,昆仑山是“万山之祖”“龙脉之祖”,传说中提及昆仑山脉,说是天帝点化之地,故盛产玉石,遂后人称其为“玉京”,昆仑山更是昆仑派的发源地。

总而言之,以上的种种记载,都给昆仑山附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而关于昆仑山的具体地点也是众说纷纭,比如祁连山说。唐朝历史学家颜师古,曾多次表明,祁连山就是古昆仑。在他注释《后汉书·明帝纪》中曾这样说道:“昆仑,山名,因以为塞。(昆仑山)在今肃州酒泉县西南,山有昆仑之体,故名之。”

这个地界上,也就是祁连山了。颜师古认为“祁连”一词来自匈奴,其和汉语“昆仑”语义相同,所以两者是同一个地方。这个是比较靠谱的说法,比较古人眼界有限,大西北的祁连山就可能已经是其极限了。

当然也有脑洞比较大的。比如埃及金字塔说:

这个说法认为昆仑山就是古埃及的金字塔,而所谓得昆仑乃是龙脉之所在,则是因为古埃及人是华夏之祖先,咱们中国的商周秦汉皇胄贵族都是古埃及人的后代他们还据此得出之所以有龙凤图腾,乃是因为。鹰蛇是古埃及人的图腾。。西方只继承了鹰,所以有双头鹰,单头鹰。

这个主要就是支持古埃及是华夏祖先那么一批人提出来的,只有所谓得推论,没有历史依据,大家权当看个笑话就行。

当然,还有更厉害得,即月球说。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大洪水、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等等传说。而这些都在指向一点,那就是月球是从地球上分离出去的。因为月球分离所导致的地质灾害引发了全球性的大洪水、女娲补天则是月球分离在大气层造成的损伤、而嫦娥奔月则是有一部分人月球,离开了地球。

大概就有了这么一个故事,在远古时代,因为战争或者是某些其他的原因,产生了剧烈的地质活动,引发了大洪水。而那些有权有势,被称为神仙的人为了躲避洪水,则来到了海拔比较高的昆仑山。而随着剧烈的地质运动,以及天外引力,最终昆仑山被甩出了地球,那群人类的先知们也随之而去。

所以月球便是昆仑山。

当然,这个仅仅只是一个脑洞,还需要更多的事实依据,那就是天文学家以及地质学家们的工作了。

此外《山海经》的昆仑山与现在的昆仑山也并非完全没有公同点,比如《山海经》中的“瑶池”便被许多学者认为是昆仑山的黑海演化而来,其中的穿过得野牛沟更是有着珍贵的野牛岩画。

这也将古昆仑到底在哪这个问题,重新推上了另一个高潮。

比较鉴赏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与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赏析:1、“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句,诗人不着眼于一草一木,而是选择有大气象的“山”“林”两个意象。“山”着一数词“万”,写出了群山起...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