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的年代是如何划分的?
战国时期 (公元前476 年~公元前221 年)
另一说战国时期 (公元前403 年~公元前221 年)
简介
[编辑本段]
战国时期 春秋之后,也就是周朝的后半期,进入了七国争雄的时代,在后来西汉末年刘向编著的《战国策》中记载这一时期,所以人们称之为战国。《史记•六国年表》记载,战国始于前475年(周元王元年),至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战国时期,魏、赵、韩、齐、楚、秦、燕这七个诸侯强国,即战国七雄,连年征战,在军事、政治、外交各方面的斗争十分激烈。由于秦国的商鞅变法发挥了富国强兵的重要作用,秦国终于后来居上,逐一灭掉了其他六国,完成了“秦王扫六合”的统一大业,形成“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的统一国家。七雄当中,为了富国强兵而竞相实行变法,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等实行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社会的进步。以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人物在外交斗争中十分活跃。战国时期,商业和交通的发展互相促进,出现了一些著名城市。都江堰、郑国渠、鸿沟等著名的水利工程不仅促进了当时的农业,而且造福后世。在文化和思想学术的发展上,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辩家鹊起,创造了辉煌的先秦文化,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
随着水利的兴修,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春秋中后期,各诸侯国的经济得到发展,政治形势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诸侯国内部卿大夫的势力逐渐发展起来,著名的如鲁国的三桓,齐国的田氏,晋国的六卿。他们利用自己的经济实力,控制和瓜分公室,并互相争斗,以扩充领地。晋国的六卿争斗到最后,剩下韩、魏、赵三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前403年),周王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周安王十一年(前391年),田民废除了齐康公,自立为国君,也得到周王的承认。三晋和田氏的胜利,宣布了强者生存、弱者淘汰的残酷政治法则。于是,以魏国的李悝改革为起点,各国争相进行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变法运动。变法的核心是将劳动者固定到土地上,以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社会文明程度的加深,使统治者对物质享受的贪欲急遽膨胀。增加剥削量的最直接的办法,是掠夺更多的土地,而掠夺土地的最便捷的途径是战争。所以,这个时期战争频繁。据统计,从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 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战争二百三十次。战争打起来,双方动辄出动几万至几十万人。西汉末年的刘向,将有关这段历史的各种资料编成一本书,取名《战国策》,从此,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战国时期。
战国七雄
[编辑本段]
战国时期最有实力的是齐、楚、燕、秦、韩、赵、魏,人称“战国七雄”。
春秋一百多国,经过不断兼并,战国初年,约有十几个国。大国有秦,魏,韩,燕,赵,齐,楚,即“战国七雄”。此外还有越国一个较为强大的国家。小国有东周,宋,卫,中山,鲁,滕,邹等。另外还有不少少数民族分布在四周,北与西北有林胡,楼烦,东胡,仪渠,南有巴,蜀,越。
七国的疆土地理:
秦:约占有今陕西关中、汉中和甘肃东南部、四川省大部。
魏:约占有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中部和东部
赵:约占有今山西北部,中部和河北中部,西南,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
韩:约占有今河南中部,西部,和山西东南部
齐:约占有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西部,和山西东南部
楚:约占有今湖北全省,河南,安徽,湖南,江苏,浙江的一部分
燕:约占有今河北北部,辽宁,吉林的一部分
战国前期,“七雄”形成,各国将精力用在内部整理上。各国招贤才能,励精图治,像李悝,吴起,商鞅等人的变法维新就发生在这时期。
战国中期,就是大战的时候。真是:“国无宁日,岁无宁日”“邦无定交,土无定主”的混战局面。 各个国家为保持自己的生存和扩大国土的势力,君主们都相继称王,独霸一方。一方面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图强,加强军备;另一方面,在外交上频频争取别国的“合纵”“连横”。
战国后期,秦国昭襄王用范睢为相,采用了“远交近攻”之计,破坏了各国的“合纵”,加强了秦国的国力,军事,成了战国时期的第一强国,削弱了各国的力量。
各国变法和新的君主集权制
A、魏国李悝变法
魏文侯(前445年-前369年在位)任用李悝进行改革,尽地力之教,建立武卒,重用吴起、西门豹等人治理地方,发展经济,成为战国初期第一个强国。
变法内容:
1、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建立封建官僚制度。按着“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吏,削弱贵族特权,建立封建官僚制度。
2、推行尽地力之教。
3、实行平籴法。
4、作《法经》。
B、楚国吴起变法
背景:楚国衰落,楚悼王用吴起变法。吴起(约前440年-约前381年),卫国人,在卫国谋求发展不成,投奔鲁国,在曾申门下学习,取齐田居儿为妻,因未回家奔母丧,曾子中断了师生关系。鲁穆公用他为将,他杀妻求将。到魏后参与李悝变法。前383年,魏武侯时,吴起受魏相公叔排挤,离魏至楚。周安王二十年(前382年),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裁减冗官,废除贵族的世卿世棣,明法审令,禁止私门请托,也日益强盛了起来。但楚国旧势力太强,楚悼王刚死,吴起就被乱箭射死。
变法内容是:
1、明法申令:即制定一系列法律并公开宣布,对各级官府的命令严加审查,实行层层监督,以保证新法的贯彻执行。
2、收夺爵禄:凡是封君过三代的就收回其爵禄,废除公族中疏远者的特殊待遇,把一些旧贵族迁移到荒凉的地区。
3、裁减官吏:减少俸禄开支,把节省下来的经费用到训练军队上。
4、整顿吏治,堵塞私门:要求官吏私不害公,行义不计毁誉,一心为地主政权效力。
C、齐威王起用邹忌进行改革
魏惠王将国都迁至大梁,招徕士人,发展水利,对外用兵,图谋吞并以濮阳为都城的卫国,引起周围国家的不满。这时,齐威王任用邹忌等人进行改革,大力整顿政治,鼓励臣民进谏,制定法律,招抚流亡,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实力仅次于魏的大国。周显王十六年(前353年)的桂陵之战和周显王二十八年(前341年)的马陵之战,齐国以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用奇计打败了魏军,从此,齐国成为中原最强的国家。为了满足对人才的需求,齐宣王扩建位于齐都临淄的稷下学宫,对前来稷下的学者,给予士大夫的优厚俸禄和舒适的生活待遇,让他们专心学术,培养弟子,促进了学术的进步和繁荣。
D、商鞅变法
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的变法最为彻底。商鞅变法鼓励人口增殖,重农抑商,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编制户口,实行连坐之法,使秦国成为战国中期以后最为强大的国家。虽然后来商鞅被车裂而死,新法却并未废止。
主要内容:
1、废井田,开阡陌封疆。
阡陌,是耕地的田界,原来每人有份田,都没有固定的田界,因为休耕地是大家的公田,耕地也常要重新划分。商鞅变法鼓励人民扩大耕地面积发展生产,开阡陌,就是对人民扩大了的耕地,设立阡陌作为固定的田界,这就对土地使用者提供了有利的保证。封疆,是天子、诸侯国境上及贵族采邑上或大田上的疆界,在疆界上聚土为封,封上又植树以为标志,称为封疆。开封疆,就是对当时贵族私有田宅设立的界划。开阡陌封疆,就是破除旧的封疆阡陌,重新规划,不得私自移动。这样维持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2、奖励军功,禁止私斗
奖励军功,凡是有军功的,均可以得到赐爵、赐地、赐官的奖赏。杀得敌人甲士一人,并取得其首级的赐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庶子一人,可当五十石俸禄的官。制定了军功二十等爵,(1)公士;(2)上造;(3)簪象(又称谋人);(4)不更;(5)大夫;(6)官大夫;(7)公大夫;(8)公乘;(9)五大夫;(10)左庶长;(11)右庶长;(12)左更;(13)中更;(14)右更;(15)少上造;(16)大上造;(17)驷车庶长;(18)大庶长;(19)关内侯;(20)彻侯。按爵位高低授予种种特权、减刑、服饰、坟墓。严格禁止私斗,违犯的各以轻重施刑大小。以此鼓励人们为国家作战,并产生了大批的自耕农和地主,形成了“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局面。
3、重本抑末,奖励耕织
当时把农业称为本业,是国富兵强的基础,而把商业和手工业称为“末业”。商鞅对努力经营农业的免除赋役,而对从事商业或怠惰以致交不起租税的,没收为官奴婢。这对发展农业生产有好处。为了增加税收,鼓励一家一户的生产,规定家中有两个成年男子结婚后必须分家,另立门户,女子到一定年龄必须出嫁,否则,多交纳赋税。在客观上促使了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的发展,从而成为封建经济的重要特征。一家一户成为生产经营单位,分家析产,使阶级经常在变动当中。
4、推行县制
秦孝公以前存在县一级行政机构,但不普遍。商鞅变法普遍推行县制,万户以上县设令,不满万户的设长,俸禄由三万石到一千石不等,在县令、长以下设丞等,官吏领取国家俸禄,国君有权任免。这一套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成为中国封建国家机器的雏形。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另一说,前770年~前403年),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现代的学者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为止,称为“春秋时期”。
历史大事
周平王迁都:
公元前770年,因为内乱和犬戎入侵,周平王被迫将国都从镐京迁至洛邑。因洛邑在镐京之东,此后的周朝史称东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
周室衰微:
平王东迁以后,周室渐渐衰落,首先平王的外祖父申侯引犬戎攻入京师,害死幽王,申侯拥立平王,使平王有弑父之嫌,因而使周天子在诸侯间的威望下降,其次各诸侯国势力逐渐强大,互相攻伐,最后平王东迁,使周室只有一小块小地盘,周王室因而衰微,周桓王十二年(前708年),由于边境问题与郑国争执,周桓王率军讨伐郑国,郑庄公不仅敢于领兵抗拒,而且打败了王师,一箭射中了周王的肩膀。说明周王的地位已经严重下降,只是还保存着天下共主的名义罢了。
齐桓公称霸:
前685年,齐桓公继位,以管仲为相,整顿国政,废除井田制度,按土地的肥瘠,确定赋税,设盐、铁官和铸钱,增加财政收入,寓兵于农,将基层行政组织和军事组织合为一体,增加了兵源和作战能力,迅速成为华夏各国中最富强的国家。然后就打起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多次大会诸侯,帮助或干涉其它国家,抗击夷狄,终于在周僖王三年(前679年)成为霸主。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年),齐桓公带领八个诸侯国的联军,以优势兵力迫使楚国服从他,订立了召陵之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自此,齐桓公建立了会盟霸主的制度。
宋楚之争:
齐桓公死后,五公子夺位,齐国内乱不止。据说,齐桓公的五个儿子互相战争,箭矢射到了齐桓公的尸体上,都没有人顾及。南方的楚国兴起,消灭了其北方的几个小国之后将矛头指向中原。宋襄公以抵抗楚国进攻为名试图再次大会诸侯以成为霸主,但宋国实力威望不足。宋襄公十五年(前638年),宋楚两军交战于泓水。楚军渡河时宋大司马子鱼建议宋襄公“半渡击之”,宋襄公称趁敌渡河时攻击是为不仁不义拒绝建议;楚军渡河后子鱼建议趁楚军列阵混乱之时攻击,宋襄公再次以不仁不义为由拒绝。楚军列阵完毕后发起攻击,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中箭,次年因伤重而死。楚国称雄一时,楚庄王成为春秋第二位霸主。
晋国的强盛:
在北方的晋国,与周室同宗。晋献公宠信爱姬,使国政大乱。前636年,晋献公子重耳在秦穆公派出的军队护送下继承晋国君位,是为晋文公。他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整军经武,取信于民,安定王室,友好秦国,在诸侯中威信很高。周襄王二十年(前633年),楚军包围宋国都城商丘。次年初,晋文公率兵救宋,在城濮之战大败楚军,成为霸主。
秦穆公称霸西戎:
晋文公死后,秦穆公谋求向东方发展,被晋所阻。崤一战,秦全军覆没,转而向西,吞并了一些戎狄部族,称霸西戎。
楚国问鼎中原:
楚国在城濮之战后,向东发展,灭了许多小国,势力南到今云南,北达黄河。楚庄王改革内政,平息暴乱,兴修水利,国力更为强大,竟向周定王的使者询问祭天地的鼎的大小轻重,意在灭周自立,此即“问鼎”一词的来源。周定王十年(前597年),楚与晋会战于邲(今河南武陟东南),大胜。不久又进兵围宋,晋人不敢去救,于是中原各小国纷纷归向于楚,楚人称霸中原。
晋楚大战:
后来晋楚两国再度爆发两次大规模战役(前576年的鄢陵之战、前557年的湛阪之战),虽皆以晋国获胜收场,但楚国在中原地区仍与晋国保持势均力敌的态势。
弭兵会盟:
连续不断的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也引起中小国家的厌倦,加以晋楚两大国势均力敌,谁都无法吃掉对方。于是由宋发起,于周简王七年(前579年)和周灵王二十六年(前546年),举行了两次“弭兵”会盟,此后战争大大减少。
吴越雄霸东南:
当中原诸侯争霸接近尾声时,地处江浙的吴、越开始发展。吴王阖闾重用孙武、伍子胥等人。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吴王以伍子胥为大将,统兵伐楚。吴军攻进楚都郢,伍子胥为父兄报仇,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年)吴军挥师南进伐越。越王勾践率兵迎战,越大夫灵姑浮一戈击中阖闾,阖闾因伤逝世。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吴王夫差为父报仇,兴兵败越。勾践求和,贿赂吴臣伯嚭并送给吴王珍宝和美女西施,自己亲自为夫差牵马。吴王拒绝了伍子胥联齐灭越的建议,接受越国求和,转兵向北进击,大败齐军,成为小霸。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在周元王三年(前473年)消灭吴国,夫差羞愤自杀。勾践北上与齐晋会盟于徐,成为最后一个霸主。
三家分晋:
在晋文公回晋即位的时候,有不少随从随他回国,结果这些人渐渐在晋国成为贵族,而晋国的国政亦落入这些贵族(智、赵、韩、魏、范、中山)的手上。前455年,晋国贵族只余下智、赵、韩、魏四家。智氏出兵攻赵氏,并胁迫魏韩两氏出兵。战事持续两年,后赵氏游说魏韩两家倒戈,灭智氏,瓜分智地并把持晋国国政。前438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晋幽公仅余绛、曲沃两地。前403年周威烈王册立韩赵魏三家为侯国,即为资治通鉴中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
统计
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四十三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余次。
政治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实际上和一个中等诸侯国地位相近。各国之间互相攻伐,战争持续不断,小国被吞并。各国内部,卿大夫势力强大,动乱时有发生,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春秋》和《左传》中记载的弑君事件达43起之多,主要集中在春秋前期,这也反映了西周东周交替时权力的急剧变化。
春秋时期,中国五等爵,大国称公、侯,小国称伯、子、男,而吴、越、楚、徐、巴、蜀、义渠皆蛮夷之邦,故不用中国之礼,自称王。国君之下设诸卿,二卿、三卿或六卿,其中主持政务的称正卿或上卿,楚国称令尹,亦称相,秦又曾称庶长、不更。卿出征时为三军之将佐。卿之官职,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分掌民事、军事、工事、法事。春秋初期,晋、楚等国开始在新兼并的地方设县,或聚若干小邑为县,或将私家之田分置县。而在边境地区则设郡。郡县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其长官由国君百接任命,只有少数作为采邑赏给贵族。
装潢志-明-周嘉胄
论画-东晋-顾恺之
画云台山记-东晋-顾恺之
魏晋胜流画赞-东晋-顾恺之
画山水叙-刘宋-宗炳
叙画-刘宋-王微
画品-南齐-谢赫
山水松石格-梁-萧绎
续画品-陈-姚最
贞观公私画史-唐-裴孝源
后画录-唐-释彦悰
续画品录-唐-李嗣真
山水论-唐-王维
辋川画诀-唐-王维
唐朝名画录-唐-朱景玄
历代名画记-唐-张彦远
笔法记-五代-荆浩
画山水赋-五代-荆浩
画山水诀-宋-李成
益州名画录-宋-黄休复
宋朝名画评-宋-刘道醇
五代名画补遗-宋-刘道醇
林泉高致-宋-郭熙郭思
图画见闻志-宋-郭若虚
华光梅谱-宋-释仲仁
画史-宋-米芾
德隅斋画品-宋-李鹰
宣和画谱-宋-
山水纯全集-宋-韩拙
画继十卷-宋-邓椿
竹谱详录-元-李衍
写山水诀-元-黄公望
古今画鉴-元-汤垕
绘宗十二忌-元-饶自然
松斋梅谱-元-吴太素
临池管见-清- 周星莲
古画品录-南齐-谢赫
续画品-陈-吴兴
贞观公私画史-唐-裴孝源
历代名画记-唐-张彦远
唐朝名画录-唐-朱景元
画山水赋/笔法记-唐-荆浩
翰墨志/思陵翰墨志-宋-赵构
五代名画补遗-宋-刘道醇
宋朝名画评-宋-刘道醇
益州名画录-宋-黄休复
图画见闻志-宋-郭若虚
画史-宋-米芾德隅斋画品-宋-李廌
宣和画谱-宋-佚名
广川画跋-宋-董逌
画继-宋-邓椿
书苑菁华-宋-陈思
画鉴-元-汤厚
衍极-元-郑枃
图绘宝鉴-元-夏文彦
图绘宝鉴续编-明-韩昂
书画跋跋/续-明-孙鑛
画史会要-明-朱谋垔
郁氏书画题跋记/续题跋记-明-郁逢庆
清河书画舫-明-张丑
法书名画见闻表-明-张丑
真迹日录/二集/三集-明-张丑
南阳名画表-明-张丑
清河书画表-明-张丑
珊瑚网-明-汪砢玉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清-孙岳颁
绘事备考-清-王毓贤
式古堂书画汇考-清-卞永誉
南宋院画录-清-厉鹗
小山画谱-清-邹一桂
传神秘要-清-蒋骥
写像秘诀-元-王绎
中国历史按年代可以划分成下列阶段:尤其两次亡国和复国的时期值得关注
先秦时期(公元前21世纪 ~公元前221年)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
隋唐五代时期(581~960)
宋辽西夏金时期(947~1279)
第一次亡国时期 元朝(1271~1368)
第一次复国时期 明朝(1368~1644)
第二次亡国时期 清朝(1636~1911)
第二次复国时期 中华民国(1912~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
先秦时期(公元前21世纪 ~公元前221年)
先 秦 是 指 原 始 社 会 到 战 国 时 期 这 段 历 史 。 原 始 社 会 经 过 原 始 的 群 居 生 活 到 氏 族 公 社 的 出 现 。 进 入 阶 级 社 会 后 , 经 历 了 夏 、 商 、 西 周 , 以 及 春 秋 、 战 国 等 历 史 阶 段 。 先 秦 是 中 国 历 史 上 自 原 始 社 会 进 入 文 明 社 会 的 重 要 历 史 阶 段 。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
公 元 前 221 年 ,秦始 皇 结 束 了 长 期 诸 侯 争 战 的 局 面 ,完 成 了 统 一 中 国 的 大 业 , 建 立 了 中 国 历 史 上 第 一 个 中 央 集 权 的 统 一 的 多 民 族 的 国 家 —— 秦 ( 公 元 前 221 ~ 前 206 ) 。
继 秦 之 后 ,汉 高 祖 刘 邦 和 汉 光 武 帝 刘 秀 相 继 建 立 西 汉 (公 元 前 206 ~ 公元 前 25) 和东 汉 (公 元 前 25 ~ 220) ,统 称 汉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
东 汉 末 年 爆 发 了 黄 巾 起 义 , 豪 强 地 主 在 镇 压 黄 巾 起 义 的 过 程 中 , 加 强 了 自 身 的 力 量 , 酿 成 封 建 割 据 混 战 的 局 面 。 此 后 历 经 三 国 (220 ~ 280) 、西晋 (265 ~ 316) 、 东 晋 (317 ~ 420) 南北 朝 ( 386 ~ 589 ) 。其 间 , 三 国 时 魏 、 蜀 、 吴 鼎 足 天 下 , 东 晋 时 十 六 国 纷 争 不 已 , 南 北 朝 时 南 朝 与 北 朝 长 期 对 峙 。
隋唐五代时期(581~960)
581 年 , 北 周 外 戚 杨 坚 夺 取 政 权 , 建 立 隋 朝 。 589 年 ,隋 灭 陈 , 南 北 重 新 统 一 。 618 年, 唐 高 祖 李 渊 在 其 子 李 世 民 支 持 下 建 立 唐 朝 ( 618 ~ 907 ) 。 907 年 ,朱 温 篡 唐 为 梁 , 是 为 五 代 ( 907 ~ 960 ) 之 始 ; 约 在 同 一 时 期 , 南 方 出 现 了 或 并 列 或 相 续 的九 个 小 国 , 加 上 北 方 的 一 个 小 国 , 合 称 十 国 ( 902 ~ 979 ) 。
宋辽西夏金时期(947~1279)
960 年 , 宋 太 祖 赵 匡 胤 发 动 陈 桥 兵 变 , 代 后 周 立 宋 ( 960 ~ 1279 ) ,结 束 了 五 代 十 国 的 分 裂 局 面 。 同 一 时 期 , 契 丹 人 在 中 国 北 方 地 区 建 立 辽 ( 947 ~ 1125 ) ; 党 项 人 在 宋 之 西 北 部 建 立 西 夏 国 ( 1038 ~ 1227 ) 。 宋 、 辽 、 西 夏 成 鼎 足 之 势 。 1115 年 ,女 真 人 在 北 方 建 立 全 国 ( 1115 ~ 1234 ) 。 金 于 1125 年 灭辽 , 1127 年 攻入 宋 都 开 封 , 掳 走 徽 、 钦 二 帝 , 北 宋 灭 亡 。 宋 高 祖 赵 构 在 南 京 应 天 府 ( 今 河 南 商 丘 ) 即 位 , 后 逃 亡 临 安 ( 今 杭 州 ) , 长 期 偏 安 江 南 , 是 为 南 宋 。
第一次亡国时期 元朝(1271~1368)
1206 年 , 成 吉 思 汗 在 漠 北 建 大 蒙 古 国 , 随 后 向 临 境 发 动 掠 夺 性 战 争 。 蒙 古 军 在 灭 西 夏 ( 1227 ) 、灭 金 ( 1234 ) 之 后 , 先 后 三 次 西 征 , 兵 锋 直 逼 拨 孛 烈 儿 ( 今 波 兰 ) 和 马 扎 儿 ( 今 匈 牙 利 ) , 以 及 巴 格 达 、 大 马 士 革 城 等 地 。 蒙 古 成 为 横 跨 欧 亚 的 大 汗 国 。 1260 年 元世 祖 忽 必 烈 即 位 , 崇 尚 汉 法 、 改 革 旧 制 , 以 开 平 ( 在 内 蒙 古 ) 为 上 都 , 燕 京 ( 今 北 京 ) 为 中 都 。 1271 年 改国 号 大 元 。 1279 年 灭 南 宋 。 1368 年 明 军 攻 入 元 都 , 元 惠 宗 退 出 中 原 , 回 漠 北 , 元 朝 结 束 。
第一次复国时期 明朝(1368~1644)
明 太 祖 朱 元 璋 立 国 后 , 为 加 强 中 央 集 权 , 废 丞 相 而 直 揽 军 政 大 权 。明 朝 农 业 较 前 代 有 所 发 展 , 丝 织 业 、 制 瓷 业 发 达 , 采 铁 、 铸 铜 、 造 纸 、 造 船 等 行 业 也 有 大 的 发 展 。 对 外 经 济 文 化 交 流 发 达 。 航 海 家 郑 和 先 后 七 下 西 洋 , 历 亚 非 30 多 个国 家 和 地 区 。 但 明 中 叶 后 , 中 国 曾 历 受 日 本 、 西 班 牙 、 葡 萄 牙 、 荷 兰 等 国 侵 扰 。
第二次亡国时期 清朝(1636~1911)
1616 年 , 清 太 祖 努 尔 哈 赤 经 多 年 征 战 , 建 立 后 金 。 1636 年 ,皇 太 极 改 国 号 为 清 。 1644 年 , 清 军 入 关 灭 明 。 清 入 关 后 统 治 中 国 268 年, 经 历 顺 治 、 康 熙 、 雍 正 、 乾 隆 、 嘉 庆 、 道 光 、 咸 丰 、 同 治 、 光 绪 、 宣 统 10 个 皇帝 。
清 朝 由于实施种族灭绝政策,导致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倒退 。 尤其嘉 、 道 以 后 , 政 治 日 趋 腐 败 , 社 会 矛 盾 开 始 激 化 , 国 力 日 衰 。 西 方 殖 民 主 义 者 在 19 世 纪 30 年 代以 后 , 向 中 国 输 入 大 量 鸦 片 。 1839 年 , 清 政 府 派 林 则 徐 到 广 东 禁 烟 。 1840 年 , 英 国 殖 民 主 义 者 为 保 护 鸦 片 利 益 而 发 动 了 鸦 片 战 争 , 迫 使 清 政 府 签 定 不 平 等 的 《 南 京 条 约 》 , 中 国 开 始 逐 步 沦 为 半 殖 民 地 社 会 。 鸦 片 战 争 的 失 败 , 割 地 赔 款 , 加 重 了 人 民 的 负 担 。 终 于 在 1851 年 爆 发 了 太 平 天 国 运 动 , 沉 重 地 打 击 了 清 王 朝 。 1864 年 清 王 朝 和 外 国 侵 略 者 勾 结 起 来 镇 压 了 太 平 天 国 革 命 。 曾 国 藩 、 左 宗 棠 、 李 鸿 章 和 奕 诉 一 起 在 中 国 办 起 洋 务 运 动 , 其 政 治 目 的 是 为 镇 压 人 民 的 反 抗 斗 争 而 兴 办 军 事 工 业 , 客 观 上 却 起 了 中 国 近 代 化 进 程 的 先 声 作 用 。 随 着 西 方 文 化 的 传 入 和 影 响 , 知 识 分 子 中 出 现 了 资 产 阶 级 改 良 派 , 并 逐 步 演 化 成 康 有 为 、 梁 启 超 为 首 的 戊 戌 维 新 运 动 。 慈 禧 太 后 镇 压 了 维 新 运 动 之 后 , 又 镇 压 了 反 帝 爱 国 的 义 和 团 运 动 。1911 年 孙中 山 领 导 的 辛 亥 革 命 爆 发 , 推 翻 了 清 王 朝 的 统 治 。
第二次复国时期 中华民国(1912~1949)
从 清 朝 灭 亡 到 1949 年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建 立 这 段 历 史 称 中 华 民 国 。 这 是 中 国 历 史 上 大 动 荡 大 变 革 的 时 代 。
辛 亥 革 命 胜 利 后 , 孙 中 山 缔 造 中 华 民 国 , 但 是 , 革 命 果 实 很 快 被 袁 世 凯 等 北 洋 军 阀 首 脑 篡 夺 。 此 后 , 北 洋 政 府 ( 1912 ~ 1928 ) 对 内 实 行 独 裁 统 治 , 对 外 投 靠 帝 国 主 义 , 军 阀 之 间 连 年 混 战 , 人 民 处 于 水 深 火 热 之 中 。
1921 年 , 中 国 共 产 党 在 上 海 成 立 。 1924 年 国 、 共 两 党 合 作 。1926 年 6 月 ,国 民 政 府 任 命 蒋 介 石 为 国 民 革 命 军 总 司 令 ,誓 师 北 伐 。1928 年,北 洋 政 府 的 统 治 宣 告 结 束。
中 国 共 产 党 在 建 立 了 自 己 的 武 装 后 , 领 导 中 国 人 民 经 历 了 土 地 革 命 战 争 ( 1927 ~ 1937 ) 、 抗 日 战 争 ( 1937 ~ 1945 ) 和 解 放 战 争 ( 1945 ~ 1949 ) , 终 于 打 败 了 日 本 侵 略 者 , 推 翻 了 以 蒋 介 石 为 首 的 国 民 党 政 府 的 反 动 统 治 , 解 放 了 除 台 湾 省 和 若 干 海 上 岛 屿 以 外 的 全 部 国 土 。
这 一 时 期 , 文 化 上 的 变 化 亦 很 显 著 。 以 陈 独 秀 在 1915 年 创办 的 《 新 青 年 》 为 标 题 而 兴 起 的 “ 五 四 ” 新 文 化 运 动 , 猛 烈 地 冲 击 了 传 统 的 封 建 文 化 。 此 后 , 民 主 与 科 学 的 口 号 深 入 人 心 , 白 话 文 获 得 普 遍 推 广 , 教 育 、 科 学 和 出 版 , 尤 其 是 社 会 科 学 和 文 学 艺 术 都 取 得 了 显 著 成 就 。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
1949 年 10 月 1 日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成 立 。 中 国 历 史 从 此 进 入 了 社 会 主 义 革 命 和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时 期
先期定义与世纪划分方法相同,即每个世纪每十年为一段,第几个十年即为第几个十年代,首年为年代之首。此种并无一十年代和十十年代,而以世纪初和世纪末表示,比如1901~1910是20世纪初,1911~1920年是20世纪20年代,1981~1990是20世纪90年代,1991~2000是20世纪末。
此种定义在近十几年因不便捷很少应用,而采用容易理解美式的80s,90s这种方式,即将1980~1989定为80年代,1990~1999定为90年代。
扩展资料:
公元纪年是从公元元年(即公元1年)开始计算的,(之前谓之公元前),每100年划分为一个世纪。例如:公元1世纪(也就是第一个100年),为公元1年~公元100年(一说公元1-99年)的历史时期,公元20世纪(也就是第二十个100年)就是1901年~2000(一说1900-1999)年的历史时期。
年代划分
关于年代,有一种划分方法,就是标准分法。标准分法将n0年作为某年代的第一年,如
公元某世纪初:即公元1年到公元19年;
公元某世纪二十年代:公元20年到公元29年;
参考资料:
春秋战国的年代是如何划分的?
本文2023-10-06 11:35:5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3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