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有哪些关于使用火药武器记载?
在十世纪,在军阀混战的战场上已出现了使用火药代替易燃物质的火药箭和火药炮。《宋史·兵志》记载:宋太祖开宝三年,兵部令史冯继升等进火箭法。宋人王应麟的《玉海》也提到冯继升、岳义方进火箭法。以后火药武器有了发展,记载也较详细。《宋史·兵志》记载:“咸平三年八月,神卫水军队长唐福献所制火箭、火球、火蒺藜”…各赐缗钱。”《续资治通鉴长篇》和《通雅》记载:“宋咸平五年冀州团练史石普,也能制造火毯、火箭。宋真宗把他召来,和大臣一起在便殿看他实验一番。”这些记载确凿无疑地证明发明火药已通过应用阶段,火药武器已开始被采用,并得到很快发展。
剑。
剑是百兵之君。君,在儒家文化里的含义,要求立身正气、不走偏门邪路,作为兵器来讲,剑的出现要早于刀,最为普遍,并且没有刀的狠劲,符合中庸之道,从剑的做工上可以看到,剑锋左右对称,在使用上主要有刺剑;正如两军对垒勇往直前,常听说的刺杀。
在三军对阵主帅常佩剑以示地位;另外剑分长短历史上文官武官都方便佩戴既有地位象征也可随时防身自卫。
相关传说:
传说世间的第一把剑就是黄帝所铸的这把剑,又被称为轩辕剑。
传说中此剑剑身一面刻日月星辰,一面刻山川草木;剑柄一面书农耕畜养之术,一面书四海一统之策。是一柄圣道之剑。
根据后世推断,黄帝所处的时期应当是石器时期的晚期至青铜文明的初期,总之得出的结论就是,剑的创造出世时间极为久远,而且都跟黄帝挂钩了,可谓是历史悠久,比其他的兵器的辈分高出天不是一点半点,所以后人又将剑冠以“兵器之祖”的名号。
兵器
开放分类: 兵器
目录
• 冷兵器
• 中国冷兵器的发展
• 古代兵器介绍
• 古书中对冷兵器的一些记载
• 火器
• 火器的发展
字典中解释:兵器,军事斗争中包含有各种杀伤力、破坏力的器械装置.
冷兵器
[编辑本段]
广义的冷兵器指冷兵器时代所有的作战装备。
1兵器自古有就有 中国古代兵器不但是为了防御,有时更是人身份地位的象征,“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足见兵器在古代国家中的显赫地位。兵器的先进程度,往往决定了一个国家强盛与否。
从冷兵器类别来分 可以分为十八种,即人们所说的十八般兵器: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镗、棍、槊、棒、拐、流星。
在武侠小说中,兵器的作用则被神话 如:小李飞刀,绝世好剑等
古典小说中人物也配以不凡的兵器:关公青龙偃月刀、张飞丈八蛇矛、吕布方天画戟等等。
中国冷兵器的发展
[编辑本段]
中国古代兵器大概可以分成三个阶段,首先是史前时期,从考古学来讲叫石器时代,我们称这个阶段是石器时代的兵器。
开始青铜冶铸后,这时候兵器的主要材质就开始变成了青铜的。我们称这个时期的兵器为青铜时代的兵器。人们懂得了金属的冶炼后,这时候军队使用的兵器的主要材质也改为钢铁做的了,就进入了铁器时代的兵器。
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时期,掠夺战争日益频繁,便逐渐形成了用于作战的兵器和武艺。夏代仍沿用石制兵器,但有所改进,有了少量青铜兵器。至商代,军队使用青铜兵器已较普遍,而且兵器种类增多,质量大有提高。1953年,在河南省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文物已有铜矛头、铜勾、铜戚、铜刀、铜斧、铜簇等项。另外,在山东省益都出土了商代的兵器铜钺、铜头玉矛、铜戈。
西周兵器进一步多样化,这个时期长兵有:戈、戟、 钺、矛、斧等。短兵则有刀、剑等。这些兵器多为铜质,质地精良坚利。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从石制工具时代进入到使用金属器具的时代;青铜兵器的使用,使兵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价段,并发挥其无比威力。铁兵器始于周代,战国时期已普遍使用。由于铁的蕴藏量较为丰富,铁器的坚硬度比铜制品强,又易于铸造, 因此,铁兵器逐渐代替了铜兵器,品种更为齐全。
中国古代兵器之种类堪称世界之最,不完全因为那个年代的贵族普遍尚武,还因为殉葬与厚葬制度的缘故。于是,青铜兵器同样也大多出土于贵族的墓葬中。诸如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矛,许多兵器都出自重要匠师主手,工艺刻意求精,凝聚了高度的智慧和技巧,非寻常器物可比。据古籍记载以及大量的出土文物表明,当时有戈、戟、矛、殳、 斧、钺、锤、锥、刀、剑、匕首等,并广泛应用于战争中。作战时,士兵衣铁甲,操铁杖,使用铁斧、铁刀、铁钺、铁矛等兵器。到了汉代大抵完成了铜兵器向铁兵器的过渡, 至三国时期,铜兵器已经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演变为铁兵器的全盛时期。据《典论》记载:"魏太子曹丕选楚越良工制铁刀、铁剑、铁匕首,精而炼之,至于百辟(即锻炼百次)"。这种武器质量上的飞跃,势必对使用武器的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武艺的发展。隋唐五代时期的铁兵器中,长兵器以矛、枪和长刀为主。
据《新唐书》记载:"光弼有裨将,援矛刺贼,洞马腹,中数人"。这表明唐将善用长矛而且技艺精良。短兵器则以刀为主。剑在这时已经失去了实战的价值,成为道士们的法器和民间习武器械。剑术一直是人们喜爱的武术项目之一,佩剑之风长久不衰。相传诗仙李白经常舞剑,友人崔宗之称赞他:"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唐代重射,弓矢的结构精巧,规格多样,据《唐六典》所记。弓有长弓、角弓等4种,弩有擘张弩、角弓弩等7种,箭也有竹箭、木箭等4种。
宋、元之际有所谓"十八般武艺"之说。其实"十八"不过是泛称而已,实际上远不止此数。据宋人曾公亮《武经总要》记载,长杆铁枪就有18种,另外长柄铁刀有8种, 各种短兵器有17种,如手刀、蒺藜、铁鞭、铁 、铁剑、大斧、烈钻、钩棒等等。著名的"梨花枪"就产生于宋代,其枪法已发展到纯熟的程度。元代兵器则精细而实用。据茅元仪的《武备志》记载,有各种铁枪6种,各种刀7种。还有飞钩、噞、马叉、梨花枪、狼筅(长枪)、双飞挝、飞锤、铁戟等兵器49种,另有火枪、火炮6种。到了明代,"十八般武艺"有了具体内容。明人谢肇制《五杂俎》卷五中记载:"何也十八般?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予、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简、十三挝、十四殳、十五叉、十六钯、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十八般武艺"讲的是演练兵器的技艺,所以它的前十七种都是兵器的名称。第十八种为 "白打",明代朱国帧《涌幢小品》中解释说:"白打即手搏之戏……俗谓之打拳"。清代的兵器与明代大同小异,不过品种更多而已。拿刀来说,有大刀、朴刀、春秋大刀、三尖两刃刀、大环刀、凤嘴刀、梅花刀、腰刀、战刀、苗刀、壮族尖刀、彝族插刀……不下10余种。此外,叉、抓、拐、弩、斧、盾、钩、殳、锤、 、、棒、刺、钹、钺、钯、齿、铲等等就更多了。器械的多式多样,使武术的内容更为多姿多彩。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武术训练与竞赛的需要,对刀、枪、剑、棍等常用器械的规格作了具体规定,对重量、长短、粗细以及器械制作材料都有明确要求,对武术水平的提高起了促进作用。
古代兵器介绍
[编辑本段]
九短:刀、剑、鞭、锏、拐、斧、棒、椎、杵。
九长:刀、枪、棍、钺、叉、铛、钩、槊、戟。
古书中对冷兵器的一些记载
[编辑本段]
1《周礼•夏官司马》:「司兵,掌五兵、五盾,各辨其物与其等。」先郑云:「戈、殳、戟、酋矛、夷矛。」
2南宋华岳《翠微北征录》卷七<弓制>:「军器三十有六,而弓为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
3南宋永嘉年间<张协状元>第四十八:「前日两个小人,一个道欠钱,一个道不欠钱,十八般武艺都不会,只会白厮打。」
4元曲中大量出现十八般武艺之说,说明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口头禅。但仍未见详细内容。
5明何良臣《阵纪•束伍》:「授器之要,因其短长编列之,宜随其地势,每以枪、筅、弓、弩、标、铳为长兵,刀、镰、叉、钯、牌、斧为短器。」
6明嘉靖郭勋刻百回本《水浒传》第二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史进每日请王教头点拔,十八般武艺,一一从头指教。那十八般武艺?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杈。」
7明谢肇制《五杂俎》卷五:「正统己巳之变,招募天下勇士。山东李通者,行教京师,试其技艺,十八般皆能,无人可与为敌,遂应首选。」(十八般乃: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槁、十四殳、十五叉、十六耙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
8朱国祯《涌幢小品》仝,惟第十三为「挝」,当属音同假借。
9清初褚人获《坚瓠集》:「山西李通善使武艺十八事,计弓、弩、枪、刀、剑、矛、盾、斧、钺、鞭、锏、挝、殳、叉、把头、绵绳套、椎及白打,共十八种。」
10清初褚人获《坚瓠集•续集》:「矛、椎、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杈。」
11元兵西征时,从各地带回一些兵器,种类繁杂,看来「十八般兵器」和「十八般武艺」之说,是一种统称或概算。
12成语俗谚中,与兵器有关者:一箭双雕、借刀杀人、回马枪、拖刀计、杀手锏、流星椎、
13历代名人所使兵器:关公青龙偃月刀、张飞丈八长矛、吕布方天画戟、
火器
[编辑本段]
火器:用火力杀伤人或用火力发射的兵器,火器利袭远。如枪、炮、火箭筒、手榴弹等。
火器的发展
[编辑本段]
到了北宋时期,火药开始用于兵器。中国是火药的故乡,中国的军队是最早使用火药武器的军队。在北宋的《武经总要》里边讲了三种配方,即蒺藜火球,霹雳火球、火炮火药法。当时用火药做成了用抛石机发射的炮弹,当然抛石机最早的使用,就是炮的出现可能在东周晚期。
南宋时候出现了竹筒火器,陈规的《守城录》里面讲到,开始用竹筒,里边放上火药能够往外喷火,或者能烧伤敌人。还有就是把长矛下边安上一个药筒,也可以喷火,当时也叫火枪。就是说开始出现管形的火器,这是出现最早的火器。
明代的火器发展到鼎盛时期。其火器的管形火器品种颇多,形式复杂。当时的喷射火器(古代火箭)制造已经相当精良,样式繁多,据《火龙神器阵法》、《武备志》等史书记载,此间多使用的火箭种类有单发火箭、多发齐射火箭、多火药筒并联火箭、有翼火箭、多级火箭等,火箭的品种达几十种之多。由于火器的蓬勃发展,明代军队普遍装备了火器,战争的主要武器转向了使用火器。燕王朱棣与建文帝争夺帝位时,就曾使用火箭作战。永乐年间(1403-1424年),明王朝还专门组建了"神机营",这种独立炮兵建制在当时中国乃至世界各国都首屈一指。
火药传到西方以后,由于社会制度的变化,特别是和资本主义萌芽联系在一起,它有一个极大的发展。所以当时荷兰、西班牙这些商船到了中国,带来了当时西方先进的枪炮过来,明军才看到自己的落后,所以才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就开始引进了西方的枪炮的制作技术。鸦片战争以后,清朝开始练新兵,袁世凯练新兵等等,开始引进新的西方的枪械以后,中国古代兵器的历史就结束了。
火器发展到现在,枪械的品种繁多,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
兵器 钩和梯是春秋末期常用的兵器。《墨子·鲁问》记鲁班将钩改制成舟战用的“钩强”,楚国军队用此器与越国军队进行水战,越船后退就钩住它,越船进攻就推拒它。《墨子·公输》则记他将梯改制成可以凌空而立的云梯,用以攻城。
古代短兵器锏和长而无刃的鞭有什么区别?
锏,亦作“简”(铁)鞭类,长而无刃。
武术短器械,有四棱,长为四尺(宋制四尺为一米二),利于马战。锏因其外形为方形有四棱,形状相同,因得其名。锏为铜或铁制,长为四尺,形似硬鞭,但锏身无节,锏端无尖。锏体断面成方形,有槽,故有“凹面锏”之称。锏的大小长短,可因人而异(一般在65~80厘米之间)。
锏的分量重,非力大之人不能运用自如,杀伤力十分可观,即使隔着盔甲也能将人活活砸死。(纯金属,重钝器)
锏由锏把和锏身组成,铜把有圆柱形和剑把形二种。锏身为正方四棱形,锏粗约二寸,其后粗,愈向其端愈细,逐步呈方锥形。锏把与锏身连接处有钢护手。锏身有棱而无刃,棱角突出,每距六、七寸有节。锏身顶端尖利可作刺击之用。锏把末端有吞口,如钻形。吞口上系一环环扣上丝弦或牛筋可悬于手腕。锏多双锏而用。
其主要击法击、枭、刺、点、拦、格、劈、架、截、吹、扫、撩、盖、滚、压等。
善使锏着,武将中最有名的莫过于秦叔宝了!
鞭起源较早,至春秋战国时期已很盛行。鞭有软硬之分。硬鞭多为铜制或铁制,软鞭多为皮革编制而成。常人所称之鞭,多指硬鞭。七节鞭、九节鞭、十三节鞭谓之软鞭。鞭适用于马战与步战。硬鞭一般用于马战,持鞭之将多持双鞭。钢鞭沉重而无刃,以力伤人。故持鞭者均需大力勇。常用的鞭法有劈、扫、扎、抽、划、架、拉、截、摔、刺、撩等。
通常意义上说的鞭和锏区别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外形上鞭比锏稍长稍重,顶端有个小头用以加重,锏不仅稍短稍轻且一般为四棱。二是鞭是单鞭(因为较长,双持施展不开),而锏是必须成对使用的。
在古籍记载中,锏本是鞭的一种,但后来因用途上逐渐分化(鞭更适合作为长兵在马上作战,威力较强;锏更适合步战,攻守兼备,也可在马战时当做暗器使用。很多善用鞭的武人也同样擅长使用锏,会手执单鞭,腰佩双锏),约在唐时期锏自立门户成为单独的一类兵器。
1戈
戈是古代一种能勾能刺的武器,头上是带钩的刀,装有一人多长的木柄。打仗时双手持握,用来勾刺敌人。
这种武器最初起源于狩猎工具,模仿牛角或鹰嘴的样子,把坚硬的骨角绑在长木杆上,用来延长人的手臂。开始有骨戈,也有尖石做成的石戈,有尖刀没有钩。后来的铜戈在尖刀下面有一个呈直角状的钩子,用来勾勒敌人。戈头中部留有銎孔,用来安装木柄,并在安木柄的地方横穿一根金属钉,加以固定。随着人们作战经验的积累,西周时期戈的形状又有改进,原来尖刀有刃,钩没刃,后来加上了钩刃,并把钩加长;有的还把刀和钩都加上双刃,并在安木柄的地方横穿一个孔,使戈与木柄结合得更为牢固,战斗性能比往昔有了提高。据《考工记》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铜戈的制造标准是戈宽2寸,内长4寸,钩长6寸,铜把长8寸,重1斤14两;柄长为6尺6寸。
戈是从商周到春秋时期的主要武器之一。当时打仗的阵式是车战,每辆战车上有三个人,一个人居中驾驶,左边一人持弓箭,右边一人持戈,分别对付远方和冲到车前的敌人。到战国时期,由于防身的甲盔越来越坚硬,多用金属制造,戈难以刺透,不如戟、矛作用大,所以戈就渐渐被戟、矛等同类武器取代了。
2矛
矛是一种直尖形的刺杀兵器。最初人们狩猎时把尖石或骨角绑在木杆上,用来锥剌动物,这就是矛的雏形。到了铜器时代,矛已经有了比较固定的样式:尖刀状,双刃;装木柄的銎筒有的直伸到矛头,有的只到矛的底部;銎筒上都有对称的双环,用来系红缨。《诗经》上说的“二矛重英”,英就是缨饰,挥动起来很美观。最初的铜矛是双刃,短刃,到周代刀刃加氏,并有了三刃、四刃的矛,木柄也加长了。据记载,步兵用的酋矛柄长2丈,兵车上用的夷矛柄长2丈4尺。当时打仗都是短兵相接,面对面刺杀,矛柄越长战斗力越强。
战国时期,坚硬的铁矛取代了铜矛,战斗力更强了,但木柄却比以前短了。到汉唐时期,最长的铁矛柄长18丈,一般的只长8尺,有的手矛更短,只长3—4尺,同时还出现了一种两端都安矛头的手矛,称“两头矛”,晋朝和唐朝的矛又叫槊,但形状没大的变化。
矛不论柄长短,都很锋利,特别是铁矛,刺杀效果比戈好。在没有火器的冷兵器时代,铁矛一直是军队中的重要武器之一,有时因士卒全都手持长矛,称为“长矛兵”。但矛的缺点是刃部较长,刺杀不如枪那样灵活,到晋代枪兴起以后,矛的使用逐渐减少了。不过,直到唐宋时期军队中仍有持矛的武士。
3戟
就是一种可勾可刺的兵器,是在戈和矛的基础上演变成的。最初在商周时人们把戈和矛装在一根长柄上,作为兼有戈与矛的战斗性能的武器,后来便有了戈矛一体的戟。戟实际上是具有戈与矛的综合性能的兵器。
就综合了戈和矛的性能,兼有勾、撞、刺等效能。西周时期的就重14斤,柄长16丈,下有圆锥形金属套。这种乾的总体呈十字形,不够牢固,因而使用不太普遍。到春秋中后期,使用较多的是把戈、矛装在一个木柄上的戟,为了增强杀伤力,有时还在矛头下面的长柄上联装两三个戈头。后来又采取了加大戈和柄的夹角、加多刀刃的办法来增强杀伤力。
戟最初为铜铸,战国末年以后改为铁铸,还曾有了钢铸。质地坚硬了,形状也有了一些变化。钢铁坚硬而有韧性,不像铜那样脆软,因而铁戟做成了窄长尖锐的样式;伸展出去的刀刺也不再像原来那样宽厚有脊,而是尖长窄薄,更轻便,更锋利了。
戟比戈的杀伤力强,自出现后很快取代戈而成为军士的主要武器,并成为武装力量强大的重要标志,“持戟百万”被看作成就帝业的条件。到西晋时期军士仍然使用戟,并出现了短柄的手戟和双刃戟,在《三国志》中就有很多用戟打仗的记录。但自南北朝时期渐渐退出战斗,只是作为门卫和仪仗队用的武器,样式美观,但成为一种摆设了。唐代以后更少用戟作战,基本上被淘汰了。
4长枪
长枪是一种刺杀兵器。最初指把竹竿木棍削成尖头用来刺击敌人的武器,后来在头上安装金属刀尖,形制与矛相近。
最早的枪头是铜制的,但很快就为铁枪头所代替。枪的大量使用是在汉代,比戈、矛之类武器出现较晚。汉代的枪,尖刃锐长,与矛接近;三国时诸葛亮制造了2丈长的木柄枪和25丈长的竹柄枪;晋代的枪头已变短,比矛轻便而锋利,很快便枪兴矛衰,枪被广泛地使用了。在唐代军队中枪已成为主要武器,分为骑兵使用短柄漆枪、步兵使用的长柄木枪、皇朝禁卫军使用的白干枪和扑枪。以后枪的种类越来越多,形制也日趋复杂。宋代有双钩枪、单钩枪、环子枪、素木枪、鸥项枪、锥枪和太宁笔枪七种。这些枪都是木杆,上有枪头,下有铁礴(即铁套)。骑兵用的枪头侧面有倒钩,杆上有环;步兵用的枪是直刃无钩,如素木枪、鐏项枪;锥枪是四棱刃,锐利无比并不会折断;太宁笔枪刃下有一个小铁盘,铁盘四周有刃,使敌人无法夺去。此外还有专门用来攻城的短刃枪、短锥枪、抓枪、蒺藜枪、拐枪等,枪杆较短粗,便于在城头或地道中使用。专门用来守城的枪杆较长,一般为25丈左右,分为拐突枪、抓枪、拐刃枪、钩竿等,便于刺杀正在爬城的敌人。
元代的枪比较特别,可刺可投掷,两头有枪尖,有人称为标枪。明代攻城守城专用的长短枪基本上沿用宋代枪的样式;在战场上用的枪分为三种样式的长枪和铁钩枪、龙刀枪等种类,都比宋代的枪简便实用了,长枪枪头很轻,不超过4两,杆长12丈左右,下端不安铁鐏。铁钩枪背有铁钩,龙刀枪下有旁刃,都可刺可砍可叉。清代装备八旗兵和绿营兵的有长枪、钩镰枪、双钩镰枪、虎牙枪、蛇镰枪、雁翎枪、十字镰枪、钉枪等等。长枪刃长7寸到11尺,与明代长枪相似,杆长1丈到13丈,末端安有铁鐏。长枪形制比较简单,使用灵便,是近距离作战的主要兵器,其它枪使用较少,如钉枪只是在战船上使用,在一般战斗中不用。
到19世纪中叶,近代步枪普及以后,古老的长枪才被淘汰。
5长刀
长刀就是安有长柄的刀,是一种砍杀兵器,创自东汉时期,此后被历代作为常备武器之一。
长刀的初期形状是短柄刀和佩刀,汉末关羽所用的偃月刀已经是长刀。晋代常见有“七尺大刀”的说法,据说是刃长3尺,柄长4尺,下有铁鐏,步兵骑兵都能使用,都是单刃刀。到唐代始有双面刃刀,称为陌刀,长1丈,重15斤。陌刀在唐代使用很广泛,是军队中的主要武器,曾经有专门的陌刀队,设陌刀将专门负责演练和作战。
宋代最常用的长柄刀有7种形式,分别为屈刀、偃月刀、眉尖刀、凤嘴刀、笔刀、掉刀和戟刀,前5种为单刃刀,掉刀两面有刃。元代以后,长刀在作战中逐渐少用,明代只有偃月刀和钩镰刀两种,但只是钩镰刀用于实际作战,偃月刀只是操练比武时使用。清代的满人蒙人军士已不用长刀,只汉人军队使用。在汉人组成的绿营兵中挑刀、偃月刀、宽刃大刀、片刀、虎牙刀等。不过,即使在汉军中也属于次要兵器,并且刀的形制也比以前简化了。
6剑
剑是古代士兵近距离作战的重要兵器,可刺击可砍杀。最早的剑为铜制,大约是由矛头演变而来的,矛身扁平细长,末端尖锐,两面有刃。
西周时代的贵族大都佩带铜剑,对剑的形状装饰极为讲究。有的剑柄镶嵌金银玉石,雕刻文饰,很是精美。据《周礼》说,周代还按照人的身长规定了佩剑的规格:上制长3尺,重312斤;中制长2:5尺,重214斤;下制长2尺,重21斤。据出土的周代佩剑看,一般为20—40厘米,最短的仅175厘米,多是青铜制造。由于质地较脆易折,只是作为佩饰,一般不投入战斗。
春秋以后,随着铁的使用技术提高,铁剑开始出现,但仍是铜、锡、铁合金剑为主,仍然是传统的青铜剑。据化验,这个时期的青铜剑两刃含锡量高,坚硬;中脊含铅,韧性强。这种剑的抗震性强,可以加细加长了。著名的越王勾践用的剑,出土时仍完好如新,光彩照人,锋刃锐利,剑身布满菱形暗纹,是青铜制造的,并且含有少量的镍。这已经不是单纯的佩剑,已经具有实际杀伤力了。这时,已经有了铁钢剑,质量更高。由于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所需剑之类的兵器很多,钢铁少,仍然是铁剑铜剑并用。据说,当时有名的宝剑有铜有铁,名号有干将、莫邪、湛卢、鱼肠、太阿、龙泉等,并且剑身逐渐加长,长达14米,秦代以后的剑都是长剑,并且以铁剑为主了。
据说在汉代从皇帝到百官都有佩剑,士兵以长剑作为重要兵器。但将士们在实际作战中发现,剑虽然两面有刃,在砍杀功能和坚韧度上都不如单面有刃的刀。晋代以后,剑不再作为主要兵器,或作为辅助兵器,或作为防身兵器和佩饰之物了。唐代的剑纹饰美丽,宋代的剑粗短厚背,元明清时期的剑日趋精巧美观,已经以刃长8寸,柄长3—4寸的短剑为主了。
7弓
原始时代的人狩猎时用石块、木棒向猎物投击,投的距离有限,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将树枝弯起来用绳索绷紧,用削尖头的木棒架在绷紧的绳上,利用绳的弹力将木棒射出,这便是弓箭的雏形。弓箭能在远距离上射杀敌人,这是戈矛之类的兵器所不及的,一直是历代军士的必备常用兵器。
在制弓技术上,春秋时代已有一套完整的经验,选材、程序和规格都有一套规定,据说做一张好弓需要3年才能完成。并按用途和大小分成若干种类,如王弓、弧弓用于守城和车战,夹弓、庾弓用于田野作战或狩猎,唐弓、大弓用于习射。最大的弓长66尺,中等的长63尺,小弓长6尺。秦汉时的弓都镶有铜饰或玉饰,非常精致美观。有时还有特大的弓,需要强臂力的人才能拉开。唐代的弓分为4种,长弓为步兵用,角弓为骑兵用,稍弓和格弓是狩猎和皇宫禁卫军所用,但只是规格不同。北宋到清初,弓仍是最重要的武器,当时的人说:“弓者,(兵)器之首也。”元代的蒙古兵和清代的八旗兵专精骑射,对弓使用最多。
弓的形制,自先秦以来大致相同,只是弓的强弱和名称不同,有时按官员的级别而规定所用弓的不同尺度和纹饰。一般士兵用的弓比较简单,一种是习射用的。榆木为杆丝为弦,一种是鹿皮为弦。清中叶川后,弓箭逐渐为火枪代替。
8弩
弩是弓的一种,在弓臂上安有弩机。弩机的外形是一个匣子,匣内有挂弦的钩,钩的后面和瞄准的照门相连,照门上刻有距离刻度,匣的下面有扳机。发射时,先将弓弦向后拉,挂在钩上,对正目标瞄准,一扣扳机,箭就射出去了。这种弩机的机能和现代枪炮的击发装置相同,是抛射兵器的一大进步,据载是战国时期楚琴氏发明的。
据《周礼》说,战国时的弩有4种:夹弩和庾弩较轻便,射程远、发射速度快,通常用于攻守城堡;唐弩、大弩是强弩,射程较远,但发射速度慢,通常用于车战野战。汉化的弩有用臂拉开的臂张弩和用脚踏开的蹶张弩两种,汉文帝时与匈奴人作战,多次使用弩,以少胜多,发挥了很大作用。这时的大弩射程可达千米之外,并且命中率很高。诸葛亮在成都革新弩机,制成一种称为元弩的连发弩,连发弩的弩槽一次可放进10支箭,由一个孔向外发射,扣一下扳机就射出一支箭,槽里的箭随即落下一支,再上弦、再发射、再下落,半自动完成一系列程序,极大地提高了弩的发射速度,但射程较近,杀伤力小,所以没有推广开。晋代仍用大弩,称“万钧神弩”。唐代的弩分臂张弩、角弓弩、木车弩、大木车弩、竹竿弩、大竹竿弩和伏远弩7种,其中大木车弩弓长达12尺,发射时须用绞车拉弓,箭射出时声音如同雷鸣,一次能发7支箭,射程达700步。
宋代的弩有踏张弩和床弩两种,其中床弩最为盛行。双弓床弩前后各一弓,张开时需要7个人用绞车拉开,射程150步;三弓床弩是前两弓后一弓,大的须70人拉开,小的也需20—30人拉开,有的射程可达700步,最远射15公里。但这种床弩太不灵便,所以到南宋便不再用,较多地使用踏张弩了。当时韩世忠发明了一种克敌踏张弩,百步之外可穿透盔甲。元人灭宋后搜罗制弓匠人,研造大型的神风弩。明朝初年造脚踏弩、神臂弓弩,又造有轻型的蹶张弩、腰开弩、窝弩、双飞弩。明末以后,弩的使用减少,清朝军队已经不用弩了。
9箭
弓弩使用的箭,古代称作矢。开始只是一根平直的竹棍或树枝,后来用尖硬的石块或骨、贝作箭头,称作箭镞,增强了穿透力。为了使箭在飞行时保持方向,又在箭杆尾部装上羽毛,称作箭羽,这时的箭才定型了。铜铁出现后,箭镞改为铜铁制造。
战国年间箭的制作技术很完善,箭镞的形状很多,用途也分得很细致:弓所使用的有枉矢、杀矢、鐏矢、恒矢,弩使用的有挈矢、镞矢等,合称“八矢”。其中枉矢和挈矢可在镞杆连结之处绑上火球发射,当时称为火箭。并且已经掌握了比较科学的制造原理,如全箭的重心点在箭杆前部2/5的地方,飞行速度快、射程远、侵透力最大。汉代用的箭基本上与战国时期相同,但箭镞加长,并有了在箭镞上涂毒药的毒箭,即用毒药水浸泡箭镞,一旦射中敌人身体,轻伤也无可救药。晋代的箭镞多用钢制,穿透力很强。唐代箭镞仍用钢制,并分为射猎用的竹箭木箭,战斗用的兵箭弩箭等种类,弩箭箭镞长达7寸,以铁叶或皮革作箭羽,可更准确地保持飞行方向。
宋代的箭有战斗用的点钢箭、铁骨丽锥箭、鸟龙铁脊箭和火箭;教练专用的木朴头箭;发信号用的鸣葡、鸣铃飞号箭等。元代有响箭、鲵骨箭、批针箭。明朝箭镞根据射人、射马和演习等不同用场,设计不同的样式,并有用手或竹筒发射的小型鞭箭、袖箭、筒子箭,技术高的可掷出30步远。清代的箭有尖形的梅箭、棱形的锴箭,都是用桦木或柳木做竿,长3尺,镞链长3寸。
10霹雳火球
霹雳火球是用约2寸粗的竹竿为轴,用碎薄瓷片30片,与3斤火药混合包裹住竹竿,成一球形,两头各留出一寸长的竹竿,外顽涂上麻皮、沥青合成的面料。使用时也是用烧红的烙锥将球锥透,爆发火焰熏灼敌人。这种火球主要用在守城时,从城头向下投抛,熏阻攻城的敌兵。
11西瓜炮
西瓜炮又称皮炮,也是用于守城。西瓜炮的外壳是用20层坚实的纸做成的,再包两层麻布,内装火药,放入小蒺藜100—200粒,带有细毛钩的火老鼠50只,顶端安4根引信。用的时候点燃引信,抛落敌群中,纸壳炸碎之后,蒺藜、火老鼠遍地散布,有烧伤,炸伤和阻碍敌军人马的作用。
12毒药喷筒
毒药喷筒是最常用的喷筒类火器之一。它用直径2寸、长2尺的圆竹筒,外面以细绳缠紧,在筒的下端安上5尺长的竹柄。装药时先放烧燃性的慢药,次下发射性的喷药,后放含砒霜的药饼,一枚一层,共装5层。发射药装配的多少是根据竹筒的粗细而定的,有时可喷射火焰数十丈,药饼碰上船帆或帐篷等目标可迅速引燃,并使附近的敌人中烟毒。
13毒龙喷火神筒
毒龙喷火神筒同毒药喷筒一样,使用也比较普遍。它除内装各种火药和药饼外,专门悬架在竿上,从下往斜上方喷射,大多用在攻城之时。
14火禽火兽
火禽火兽最初是利用在敌人所在的地区捕获的野鸡、麻雀等充当放火的工具,或在牛尾巴上系上火绳,在牛的头和角上捆上短刀,然后点火驱赶进入敌阵。明代以后,火禽火牛技术有所发展,其种类据说达8种之多。
15神火飞鸦
神火飞鸦是火禽火兽中最常用的燃烧性火器之一。它用竹篾或细苇编成像鸡一样的篓,外面用绵纸封结实,里面装满火药,前后安上头尾和纸制的翅膀,如鸟在空中展翅飞翔的姿势。鸟的身体下面装上4支火箭,分别连上引信,并把引信与篓内的火药连结。点燃火箭后,此物可以飞出几十丈,到达目标后火药才引爆,即可在敌人阵营中引起燃烧。
16飞刀箭·飞枪箭·飞剑箭
这3种古代火器均为单级单发火箭,其性能、形制相同,都是箭竿长6尺,箭镞长3寸,药筒长8寸,粗12寸,捆在箭镞之下;引线向后,箭头涂有毒药,能穿铠甲,射程500步。与敌人交锋时,架在树枝权上,等敌人靠近时点火发射,即可击中。
17飞空击贼震天雷
飞空击贼震天雷是用竹篾编成的火箭,形状如同圆球,直径35寸,两旁安翅膀。球内装爆炸药和数个涂有毒药的棱角,中间夹一个长2寸的发射药筒,有引信与球内的爆炸药相连,外面用纸糊10多层,涂成红色。攻城时顺风点火,火箭飞入城中爆炸。爆炸时烟飞雾障,迷目呛人,棱角还可用来击杀敌人。
18一窝蜂箭
一窝蜂箭是一种单级多发火箭,它用一个上大下小的木桶,装箭32发,每支火箭的引信连在一起,点火后同时射出,射程可达300步。
19火龙出水
火龙出水是一种水陆两用火箭,用5尺长的毛竹,去节削薄,两头装上木制龙头制成。龙口向上,腹内装火箭数支,龙头下面两边安装15斤重的火药筒两个,龙尾也安装火箭筒两个。这4个火箭筒的引信拧在一处,并与龙腹内的引信连接好。水战时在离水面3尺处点火,能在水面飞行3里。发射时先点燃龙头和龙尾下面的4支火箭,推动火龙前进;待推动前进的火箭燃烧将完时,连接的引信已经引燃龙腹内的火箭,龙腹内的火箭由龙口飞出继续前进,飞向目标。
20震天雷
震天雷又称铁火炮,用生铁铸成,有罐子式、葫芦式、圆体式和合碗式4种样式,其中主要是罐子式震天雷,口小身粗,壁厚2寸,内装火药,上口安引信。使用时点燃引信后由抛石机发射,或由城上往下投掷,或用铁绳沿城墙吊下,到达敌军阵中爆发。震天雷不只发烟火,而且可以炸裂罐壁,用爆炸的碎片杀伤敌人。据说在宋金元战争中多次使用震大雷,金兵攻宋的蕲州、蒙古兵攻河中府和开封,震大雷都发挥过重要作用。
21鸟枪
鸟枪身管长,口径小,重量轻,已经具备了近代步枪的基本特征。它在清朝军队中是主要的轻火器。据载有49种,用燧石发火的3种,其它都用火绳点火发射。鸟枪并非专为猎鸟用,最初是因为其准确性高,人称“即飞鸟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是专门用来打仗的轻火器。后来改装细砂,用来打鸟射猎,是近代步枪在战斗中取代了鸟枪以后的事情。
22万胜佛朗机
万胜佛朗机身管长16心尺,有于炮3套共9个。子炮长17尺,每个子炮可装药3钱,铅子一个。这种枪需三人使用,一个掌管支撑铁架,一人装填弹药,一人瞄准发射。发射时依次将子炮装入枪管内,随发随装,循环连续发射。
23百出先锋
百出先锋是明朝嘉靖年问创制的,枪身减短,约3叫尺,有10个子炮,预先将弹药装好,发射时从枪口装人一个子炮,发射后将于炮倒出,再装第二个,连发连装,循环不断。在枪管与子炮之间有小扣,在倒提或向下射出时子弹不会倒出。枪口上装6寸尖刀,以备格斗之用。
24鸟嘴铳
鸟嘴铳是明后期根据日本鸟枪制造的。枪身用熟铁打造,重6斤,有准星和照门,安装在木床上,铳口长出木床2寸,床腹有通条一根,火绳2根,每次装火药3钱,铅子重3钱,火门有盖。发射时将火绳点燃安入龙头,用食指扣动扳机,龙头落在火门内,燃药发射。命中率极高,被称为十发中八九的“利器”。
25鲁密鸟铳
鲁密鸟铳于明后期制造,长5—7尺,重8斤,装药4钱。龙头机规安在床内,拨动后落在火门中,点燃火药发射。尾部有钢刃,敌兵逼近时可倒过来作斩马刀使用。这种鸟铳射程远,威力也很大。
26掣电铳
掣电铳于明万历时对照西洋鸟枪制造,长6尺,重5斤,有子铳5个,各长6寸,重10两。前有圆小嘴,后有偏方笋,笋中有眼,装药2钱5分。子铳预先装填好,轮流装入枪管发射,可以加快射击速度。
在人类产生之初,工具和武器是没有区别的,除石头、木棍外,还有石刀、石斧等。随着原始人群之间为争夺食物、领地等而引发的争斗的频繁发生,武器逐渐从工具中分离出来,并得到迅速发展。
《吕氏春秋·荡兵》记载:“争斗之所自来者久矣,不可禁,不可止”,“未有蚩尤之时,民固剥林木以战矣。”实战中,先民需要延伸自己攻防能力的兵器。但在蚩尤之前,还只停留在石、木制武器阶段。
蚩尤是一个充满了智慧的人祖,他发明了金属冶炼和金属兵器的制造。《世木·作篇》说蚩尤“以金作兵器”。《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龙鱼河图》说道:“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铜头铁额”,说明在他领导的部落中,铜已经被广泛使用。
而蚩尤对武术的最大贡献,是他发明了许多兵器。《世本》记载:“蚩尤作五兵:即戈、殳、戟、酋矛、夷矛”、“为车之五兵”,“步卒之五兵”则无夷矛而有弓矢,即戈、殳、戟、矛、弓矢兵器说法为准。
戈,与黄帝之戈类似。殳,是一种竹制的兵器,非常锋利。戟,一种专门为战争制造的兼具矛和戈优点的武器,以矛为主体,侧有一横刃。矛,一种长兵器,长度几乎是人体躯干的3倍,矛头有曲刃,顶端有尖,侧有两刃,中为脊,两旁有槽,以出血进气。而酋矛、夷矛可能是矛头大小、形状有区别。
蚩尤发明的这五兵器,实用性强,战争中威慑力大,基本可以满足当时的作战需要。
蚩尤作战非常勇猛,和黄帝之间的战争相当激烈。《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逸周书·尝麦》也记载:“蚩尤乃逐帝,战于逐鹿之阿,九隅天无遗”,这段历史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有记录:“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吕氏春秋》
古籍中有哪些关于使用火药武器记载?
本文2023-10-06 11:42:4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3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