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国的学术特色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4收藏

刘清国的学术特色,第1张

认为针灸之理在《内》《难》,针灸之法在明清。重视《内经》《难经》《针灸大成》等古典著作的研究与应用。突出经典著作在针灸经络、腧穴、刺法灸法、临床应用等的重要指导作用,先后整理了古典络脉、奇经八脉、交经八穴、穴对、穴法、针法等内容,提出针灸临床的技术核心在于“穴法”“针法”“功法”三个关键环节。 在络脉研究中,以《内经》对络脉的有关论述为核心,着重从络脉的流注和分布规律、络脉的生理功能、络脉的病理和病证、络脉理论的临床运用等方面加以探讨,认为络脉流注全身,上下内外,无处不到,具有渗灌血气、互渗津血、贯通营卫、保证经气环流等重要生理功能,是营卫气血津液输布环流的重要桥梁和枢纽。在病理上,有络脉阻滞、络脉空虚、络脉损伤等不同类型的变化。临床上诸如痛证、积聚证、血证等一大批常见病、慢性病和疑难病与络脉的病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治疗上,辨证使用通络法是其关键。通络法不仅能直接驱除病邪,更重要的作用在于疏通络道,改善络脉流注,加强脏腑组织的营养,提高机体内在抗病能力,从而为治疗多种疑难病证开拓新的领域。提出脏络(五脏络)、腑络(六腑络、奇恒之腑络)、脑络、髓络、骨络、肌络、肤络、官络(目、舌、口、鼻、耳)等不同的生理、病理特点,临床常以次为指导,每取捷效。

认为奇经八脉具有与十二正经明显不同的生理病理特点,分别整理了冲脉、跷脉、维脉、任督脉、带脉的生理、病理特点与临床应用规律。

认为腧穴的核心内容是穴性,而腧穴的功效是不同腧穴穴性在某一方面的体现与应用。提出决定穴性的五要素:穴性决定的五个基本要素:a腧穴所在的部位;b腧穴所属的脏腑,体现脏腑气血等内在特性;c腧穴所在的经脉,体现经脉气血的特点d特定穴,腧穴自身具有的特性;e所实施治疗的方法;不同的刺激方法调动腧穴不同方面的特性。如关元穴位在脐下,属任脉,为足三阴经与任脉的交会穴;命门穴位在腰后,属督脉,而两穴皆向内联系命门之火、真元之气,所以均具有温阳逐寒之功,均可治疗下元虚冷、腰腹疼痛诸症,但关元穴属任脉,为阴中函阳之穴,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其具有回阳救逆之功而治疗“厥逆”,有类于“参附汤”之用;而命门穴属督脉,又系命火,为纯阳之穴,故随有温阳之功,但乏回阳之效,有类于“附子”之用。因此通过穴性的深入分析,即可掌握腧穴的规律,避免盲目。

穴(概念)—穴性(秉性、特性,固有的)—穴法(配穴),提出穴法概念,强调配穴,宗《内经》之旨,遍览古籍,总结常用配穴法30种。认为针灸处方有其自身的形成、发展规律,其核心是穴对的相对固定与“主、客、应”,而非“君臣佐使”。

善用背俞穴。背俞穴是脏腑等气血输注于背部的腧穴,是阴病行阳的部位,故与脏腑等关系密切。背部位于膀胱经内侧一线的腧穴以“俞”字命名者,计一十八穴:六脏俞、六腑俞、和六奇俞(督 研

俞、膈俞、气海俞、关元俞、中膂俞、白环俞)。这些腧穴排列有秩,联系有序,为临床极为常用的一组穴位。(1)六脏俞俞相配:一脏病变影响到另一脏,或多脏并病,可取其背俞穴相配,如心脾两虚之失眠、多梦、心悸、健忘等症,取心俞配脾俞以补养心脾、安神定悸;心肾不交取心俞配肾俞以交通心肾;肝肾不足,肝阳上亢,取肝俞配肾俞滋水涵木;如五脏皆亏则五脏俞皆取以安脏补虚,此法适用于脏病以及因脏病而致头面五官甚或全身病变者。(2)脏腑俞俞相配,脏病及腑,或腑病及脏,或脏腑病及头面五官等,如肝胆湿热或肝胆火旺,取肝俞配胆俞以疏利、清泄肝胆;肾虚病及膀胱,取肾俞配膀胱俞等,多为脏腑表里配用。如属血热,取膈俞配心俞、肝俞以泻法,凉血泻热解毒,可用于天行赤眼、痤疮、头痛等症;血虚取膈俞配心俞、脾俞、肝俞以补血和血,治疗失眠、多梦、目暗目昏、视物不清。胸阳不足或不展,取督俞配肺俞、心俞以温阳逐寒;肾阳不振取关元俞、气海俞、肾俞以温阳除痹,治疗下元虚冷之小腹冷痛、月经不调、寒湿带下或精冷不育、遗精滑泻,或下肢痿痹、臀腿疼痛;膈俞配气海俞,活血化瘀以治疗肢痛症等。背俞之用在于治病之本,毋论虚实,皆可配用,自成体系。且背部平坦、开阔,毫针、艾灸、三棱针、火罐、梅花针扣刺、穴位药物贴敷、埋线、刮痧、理疗及其他仪器治疗等针灸诸法皆可按需使用。遵“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以及“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灸之。”的施治原则,临床配伍得当,可上治头,下治足,前治脏腑,治证十分广泛。 针法宗《金针赋》《标幽赋》《大成》《大全》,擅长单手进针,总结应用补泻手法“推纳按搓,随济右而补暖;动退空歇,迎夺左而泻凉”。头部穴位,皮内刺为补,皮下刺为泻。炷灸偏补,旋灸偏泻;回旋灸偏补,雀啄灸偏泻。 临床重视经络生理、病理、病候、诊断等指导意义,尤其是脏腑、组织、器官的经脉分布,具有决定性的指导意义。临床诊断强调“内外结合”“上下结合”“中西结合”,所谓“内外”,即脏腑为内,经络气血次之,五官九窍,四肢百骸为外。所谓上下,即以肝胆脾胃为中枢,翰暄枢转。所谓中西,即现代西医理化诊断为中所用,在中医诊断的基础上,重视西医的“数据量化”。临床主张“一脉、二舌、三症状”,也即首先以脉诊为先导,以舌诊为核心,以患者症状、体征为辅助,强调整体、辨证思想,各种辨证方法相互参详。在舌诊上,认为舌苔主“腑”,舌上舌质“主气”,舌下络脉“主血”,舌下舌质“主脏”,在急慢性病、并病、复杂病机等临床疑难病的诊断治疗中,把握整体与核心病机,使理与法合、针与药合,有的放矢。

临床善用络脉理论指导治疗,如各类皮肤病的治疗,通过大量病例总结,认为其总的病机是“毒郁络脉”,在某一类特定的皮肤病中,络脉是一个基本确定的因素,而“毒(邪极为毒)”则是一个变化多端的要素,临床将《现代皮肤病学》中的一千余中疾病分为“斑、疹、炎、癣”四大类,拟定背俞穴走罐、刺络拔罐、火针、三棱针、毫针、艾灸等系列针灸治疗方案;组成以雄黄、硫磺、大风子、土荆皮为核心的系列外洗方,针药结合,治疗硬皮病、风疹、湿疹、牛皮癣、银屑病、神经性皮炎、丹毒、贯通性毛囊炎、痤疮、疱疹等各类皮肤病。 共

对老年糖尿病、中风、高血压、前列腺增生、癌症手术或放化疗辅助治疗;头风、痛风等疼痛性疾病;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非特异性结肠炎、胃下垂;颈椎病、股骨头坏死等的针灸、中药内服、中药外用均有体会与总结。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31 组成 32 功能 33 主治 34 用法 4 临床研究 5 中药部颁标准 51 拼音名 52 标准编号 53 处方 54 制法 55 性状 56 鉴别 57 检查 58 功能与主治 59 用法与用量 510 注意 511 规格 512 贮藏 附: 1 古籍中的克银丸 1 拼音

kè yín wán

2 英文参考

Antipsoriasis concentrated pills

3 概述

克银丸,中成药,研制方,浓缩丸剂。

31 组成

土茯苓、白藓皮等。

32 功能

清热解毒,祛风止痒。

33 主治

牛皮癣皮损基底层、脱屑发瘁、便秘溲黄、属血热风燥者。

34 用法

口服,浓缩大蜜丸1次2丸;浓缩小蜜丸1次1袋,均1日2次,重症可适当加量服用。

4 临床研究

该药由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研制。经临床观察血热风燥型银屑病216例,总有效率为936%,治愈者平均疗程为7周,服药期间尚未发现不良作用。实验研究表明,用硝酸镧一奥新兰技术观察本品治疗银屑病表皮细胞裂隙联接的变化共10例,其中7例皮损消失,棘细胞浅层裂隙联接明显减少。说明该药可能影响细胞膜,阻抑了过多形成裂隙联接的能力,使离子、小分子交换和细胞代谢活动恢复正常.用冷冻蚀刻方法研究本品治疗前后细胞膜变化共5例,电子显微镜观察到治疗前在棘细胞及基底细膜内颗粒增加,棘细胞裂隙联接数量增多,面积亦增大。治疗后皮损消失,膜内颗粒减少,裂隙联接数量明显减少,面积亦缩小,细胞间隙恢复正常。提示该药有抑制细胞活性的作用,抑制膜蛋白合成过多,能恢复细胞表面外壳的糖蛋白,影响细胞膜阻断过多形成裂隙联接的能力,有利于控制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5 中药部颁标准 51 拼音名

Keyin Wan

52 标准编号

WS3B113792

53 处方

土茯苓 30g 白鲜皮 30g 北豆根 10g 拳参 30g

54 制法

以上四味,混匀,取 15g 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其余 85g 加水煎煮 三次,第一次 2小时,第二次 1小时,第三次 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 对密度为140( 50℃测 )的清膏,与上述粉末混匀,干燥,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 每 100g粉末加炼蜜 60g 与适量水,泛丸,干燥,或加炼蜜80~ 90g 制成大蜜丸,即得。

55 性状

本品为棕褐色的水蜜丸或浓缩大蜜丸;味甜、微苦。

56 鉴别

(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草酸钙簇晶甚多,直径15~65μm。

(2)取本品大蜜丸或水蜜丸 10g ,蜜丸剪碎,加硅藻土 3g,研匀;水蜜丸研碎; 加氯仿25ml,浓氨溶液 1ml,置水浴上加热回流 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氯仿 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加取北豆根、白鲜皮对照药材各 1g,同法分别制备成对 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57页)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10μl ,分别点于 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丙酮(9:1) 为展开剂,置氨蒸气饱和的层析缸内,展开, 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 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分别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 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57 检查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 8页)。

58 功能与主治

清热解毒,祛风止痒。用于皮损基底红,舌基底红,便秘,尿黄 属血热风燥型的银屑病。

59 用法与用量

口服,浓缩大蜜丸一次 2丸;浓缩水蜜丸一次 10g(100 粒) ,一 日 2次。

510 注意

忌食辛辣厚味及 或致敏性食物。

511 规格

浓缩大蜜丸重 6g;浓缩水蜜丸每100 粒重 10g

512 贮藏

密封。

古籍中的克银丸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品]石硫黄

气。除头秃,杀发根湿气所生之虫。能化金、银、铜、铁奇物。火克金也。硫黄乃石中得火之精者也。石属阴,而

《审视瑶函》:[卷五运气原证]金针辨义

。《本草》云∶马铁无毒,可作针。以马属午属火。火克金,能解铁毒,故用以作针。《审视瑶函》清傅仁宇公

《瑞竹堂经验方》:[十三、疮肿门]金砂散

贮,遇患先用银篦儿挑破疮口,挤出恶血,然后用药《瑞竹堂经验方》元沙图穆秀克公元12791368年

《针灸聚英》:[卷三]铁针

以作针。古曰。金针者。贵之也。又金为总名。铜铁金银之属皆是也。《针灸聚英》明·嘉靖八年高武公元15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七针灸直指]金针辨义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英文翻译 4 中文解释 5 补虚药的药理作用 51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52 对机体适应性的影响 53 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54 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55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56 强壮作用: 57 对造血系统的影响: 附: 1 古籍中的补益药 1 拼音

bǔ yì yào

2 英文参考

tonic

3 英文翻译

tonifying and replenishing medicinal

解释:a category of medicinals that replenish the healthy qi and strengthen the body resistance, used for treating deficiency conditions

4 中文解释

凡能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以增强抗病能力,消除虚弱证候的药物,称为补虚药,或称补益药或补养药。补益即扶正培本。使用补益方药治疗虚证的方法,称为补益法;亦称扶正培本法或扶正培本治则。

虚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补虚药亦可分为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补阳药四类。补气药(益气药)主要是补益脾气、肺气和心气,用于气虚证;补血药(养血药)能补心、肝血虚、用于血虚证;补阴药(滋阴药)能养阴、滋液、润燥,用于肺、肝、肾、脾、胃阴虚证;补阳药(助阳药)能补助肾阳,用于肾阳虚证。

临床当根据虚症的不同类型,而选用相适应的补益药。如气虚症用补气药,血虚症用补血药,阴虚症用补阴药,阳虚症用补阳药。

人系一整体,其气血阴阳有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阳虚者多兼有气虚,而气虚者,常易导致阳虚;因此,补气药与补阳药,补血药和补阴药,往往相须为用。更有气血两亏、阴阳俱虚者,则须气血兼顾,或阴阳并补。

补益药不适用于有实邪的症病,因能“闭门留寇”,加重病情,但在实邪未除而正气已虚的情况下,在祛邪之中,可适当选用补益药,以“扶正祛邪”,达到战胜疾病的目的。

补益药功在扶正,故凡正气不衰者,不可滥用,以免导致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

在用法上,因本类药属气浓味厚之品,若须久服,可作丸、膏剂服用,以利吸收,促使药效缓缓发作;作煎剂时,则宜久煎,利于煎出有效物质。此外,还当照顾脾胃,适当配伍健脾胃的药同用,以免妨碍消化吸收,影响疗效。

补虚药适用于各种病因引起的虚证。不仅用于气血阴阳不足的病证,以增强体质、消除衰弱症状,促进机体早日恢复健康,也可用于病邪未尽,正气已衰的病证,可在法邪的药物中适当配伍补虚药,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达到“扶正法邪”,从而战胜疾病。

5 补虚药的药理作用

补虚药的药理作用可归纳如下

51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补虚药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及特异性免疫功能或体液免疫功能均有增强作用,这是补虚药扶正培本的药理作用的基础之一。

①影响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升高外周白细胞。小鼠接受大剂量抗癌药环磷酞胺所致白细胞减少,党参、白术、熟地、白芍、枸杞子、鹿茸、补骨脂、天冬、女贞子等对此有一定保护作用。此外人参、黄芪、阿胶等均有一定程度升高白细胞作用。灵芝亦能明显增加正常人及自细胞减少患者的白细胞。

增加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人参、刺五加、党参、黄芪、白术、当归、*羊藿、枸杞子等许多药物有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的作用,尤其是补气药,有较明显的效应。131I化血浆蛋白胶体颗粒注入小鼠后,测定其在血液中的廓清速度,来了解巨噬细胞活力,发现党参、黄芪、白术和灵芝等均有增强巨噬细胞活力的作用。党参并能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对鸡红细胞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数。黄芪多糖对巨噬细胞功能有促进作用。当归或阿魏酸能显著地促进小鼠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对刚果红的廓清率和增强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的能力。体内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受cAMP及cGMP比例变化的影响,cAMP降低,cGMP升高则巨噬细胞功能降低。黄芪煎剂可使小鼠血浆内cAMP升高, cGMP降低、党参和甘草煎剂可使血浆内cAMP含量升高。说明黄芪,党参及甘草的作用可能与影响体内环核苷酸代谢有关。

此外,黄芪可增加病毒性诱生干扰素的能力,促进志愿者白细胞的干扰素诱生能力,抑制细胞RNA代谢。

②影响特异性免疫功能。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它是人体在生活过程中接触抗原物质后产生的具有针对性的免疫防卫功能。

促进细胞免疫功能。中药补气方四君子汤、补血方四物汤、补阳方参附汤和补阴方六味地黄丸对细胞免疫和抗体形成功能均有促进作用。以上四方均可明显提高玫瑰花瓣形成试验、浴血空斑试验值。参附汤的醇提物对淋巴细胞转化有促进作用。参麦液对细胞免疫有调整作用。用2,4二硝基氯苯(DNCB)致敏,后用DNCB激发,再测两耳垂,其差量反映迟发型超敏反应(DHR)的强度。在致敏同时即开始注入参麦液,可明显减轻DHR。当归补血汤对抗体形成有促进作用,但对玫瑰花瓣形成细胞(RFC)值无明显作用。如与女贞子、补骨脂合用,则明显提高RFC值。上述结果表示女贞子、补骨脂能增强当归补血汤的作用。由此可见,对某些气血不足的病例,单用补气养血疗效不佳时,加温补肾阳或滋阴药,加强益气生血功效,可进一步提高疗效。此外,人参、黄芪、五味子可提高健康人淋巴细胞转化率。党参、白术、茯苓组方治疗银屑病、囊肿性痤疮有较好疗效,可使玫瑰花瓣形成率及植物血凝素诱发淋巴细胞转化率显著上升,认为上述药物有促进细胞免疫作用。*羊藿、女贞子、苡仁、土茯苓、首乌、沙参组成的免疫2号,对鼻咽癌病人近期淋巴细胞转化率有一定提高作用。

③增强体液免疫的功能。人参能改善机体免疫状况,提高γ一球蛋白、IgM含量。正常人 服黄芪后血中IgM、IgE及cAMP显著增加,唾液SIgA显著下降。黄芪多糖对体液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党参、白术、茯苓(即四君子汤减去甘草)能使血清IgG含量显著上升。枸杞子、女贞子等亦有增强体液免疫作用。

52 对机体适应性的影响

补虚药能提高机体的适应性,能增强机体对各种有害 的非特异性抵抗能力,使紊乱的机能恢复正常。有人称此作用为“适应原”样作用。人参可使硝酸钴引起的红细胞增多恢复正常,也能使苯肼导致的红细胞减少升高,表现出双向调节作用。玉屏风散及其主药黄芪,以溶血空斑试验为实验指标,在免疫反应偏低时,可使之升高;反应偏高时,反而使之降低,说明玉屏风散或黄芪对PFC免疫反应亦有双向调节作用。生地、玄参、麦冬、龟板具有调整“阴虚”动物模型的核酸合成率的作用,当用于核酸合成率高于正常时能使之降低,用于核酸合成率低于正常时能使之升高。

53 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大多数临床虚证的患者,在病理形态上往往可见内分泌腺变性或萎缩,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甲状腺、睾丸或卵巢均呈现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化。其他组织细胞也发生萎缩、变性。这是器官、组织机能不全的物质基础。病情较重的虚证可见具有特殊功能的主质细胞变性、萎缩,代之以纤维结缔组。以致整个器官功能不全。人参可通过下丘脑和(或)垂体分泌ACTH,从而增加肾上腺皮质的Camp,通过cAMP 皮质类固醇激素在肾上腺内的合成与分泌。刺五加对大鼠肾上腺皮质系统也有兴奋作用,对性腺功能有促进作用。党参能明显升高小鼠血浆皮质酮水平。实验证明,人参、党参皂甙及V提取物的作用部位不是在肾上腺皮质,而是在垂体或垂体以上水平。甘草、甘草甜素和甘草次酸有去氧皮质酮样作用和糖皮质激素样作用。

人参能兴奋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加速大鼠的性成熟过程,或使成熟雌性大鼠的动情期延长。*羊藿、冬虫夏草等有雄性激素样作用,补骨脂干粉有极弱的雌激素样作用。

54 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人参对糖代谢和脂质代谢均有调节作用;人参的蛋白合成促进因子能促进蛋白质、DNA、RNA的生物合成,增高白蛋白及γ球蛋白含量。刺五加能调节血糖,促进核酸及蛋白质合成和胆固醇在肝脏中的生物合成。黄芪能增强细胞的生理代谢作用,促进血清和肝脏蛋白质的更新。对蛋白质代谢的促进作用可能是“扶正”药物药理作用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当归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有某些保护作用,并有抗维生素E缺乏作用。何首乌有降低胆固醇及抗动脉硬化的作用。

给小鼠多次皮下注射氢化可的松造成“阳虚”模型,动物的肝、脾内核酸含量均降低,加服补阳药附子、肉桂、肉苁蓉及仙灵脾合剂,肝、脾核酸含量则不降低。用甲状腺素和利血平给小鼠多次注射,造成“阴虚”模型,用3H一胸腺嘧啶脱氧核昔及3H一尿嘧啶作掺入实验,对照动物肝、脾核酸合成率增加,而给滋阴药生地、麦冬、玄参、龟板合剂的动物,肝、脾核酸合成率降低。当实验第10天,动物肝、脾核酸合成率出现降低,滋阴药则可使其升高。这说明某些助阳药和滋阴药对激素引起的肝、脾核酸代谢障碍有调整作用。又如补阳药(附子、锁阳、*羊藿、菟丝子)能提高DNA和RNA的合成率;滋阴药(麦冬、生地、玄参、龟板)能使细胞内DNA和RNA合成率降至正常。

55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主要是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血管和降压作用。亦有抗心肌缺血及抗心律失常作用。人参、生脉散、参附汤、黄芪、灵芝、芍药、鹿茸、补骨脂等均有强心作用;人参、党参、黄芪、当归、芍药、鹿茸、*羊藿、补骨脂、麦冬等能扩张冠状血管或外周血管,使血流量增加。人参制剂对 兔下丘脑合并心肌缺血引起的频发性室性早搏为主的室性心律失常有明显抑制作用。并能改善心肌缺血性心电变化及减轻心肌缺血的损伤。黄芪对各种麻醉动物均能使血压下降,同时后肢血管阻力亦下降,并能显著降低冠状血管、脑血管、肠血管阻力。党参对多种动物亦有降压作用,能提高麻醉猫心泵血量而不影响心率,并能增加脑、下肢和内脏血流量及扩张小鼠肠系膜微血管井增加血流量。此外,人参、刺五加、当归、芍药、枸杞子、鹿茸、*羊藿等均有降压作用。上述补虚药对心血管的作用是治疗心力衰竭、休克、冠心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疾病的药理基础。

56 强壮作用:

人参能提高机体的脑力和体力劳动能力,有减轻疲劳的作用,提高思维活动和体力劳动效率。鹿茸能提高机体的工作能力,改善睡眠和食欲,降低肌肉疲劳。大枣、白术、肉苁蓉等都能增加实验动物体重和增强肌力。六味地黄丸能增加正常动物体重和 体力。

57 对造血系统的影响:

骨髓造血功能减退表现为红细胞及/或白细胞减少、贫血。白细胞减少症等疾病,在中医辨证上多属血虚、气虚,甚则为阳虚证,用补血、补气、补阳药有一定疗效。现已证明人参、刺五加、党参、黄芪、当归、阿胶、鹿茸等有促进造血功能的作用。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补虚药中各类药物的作用有共同之处。补虚药通过提高机体免 疫能力,以提高机体抵抗和法除病邪的能力;并能调节和促进核酸、糖、蛋白质、脂质等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及改善机体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机体解毒功能和改善造血系统功能;提高机体工作能力等,这与中医临床用补虚药治疗先天不足、体质虚弱、久病伤正、年老体衰的各种虚证是相符的。

古籍中的补益药 《审视瑶函》:[卷二]气为怒伤散而不聚之病

宜以千金磁朱丸主之。镇坠药也。石斛夜光丸主之。补益药也。益阴肾气丸主之。壮水药也。有热者滋阴地黄丸

《本草撮要》:[卷一草部]红花

少阴经。功专活血消肿。得去风药治六十二种风。得补益药生新血。作胭脂活血解毒。痘疔挑破。以油胭脂敷之

《炮炙大法》:[草部]薯蓣

(补益药及脾胃中熟用外科生用切用铜刀紫芝为之使恶甘遂)《炮炙大法》明缪希雍公元1622年

《世医得效方》:[卷第八大方脉杂医科]诸淋

下。补骨脂散治因感卑湿致疾,久之阳气衰绝,乳石补益药不效,服此收功。常服,延年益气明目,补益筋骨。

《中国医籍考》:[卷十五]食治

目录 1 拼音 2 《会约》卷二十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清热活血汤的用法用量 25 加减 3 《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 31 方名 32 组成 33 功效 34 主治 35 加减 36 用药禁忌 37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清热活血汤 1 拼音

qīng rè huó xuè tāng

2 《会约》卷二十 21 方名

清热活血汤

22 组成

生地2钱,丹皮2钱,黄柏1钱半,黄连1钱半,黄芩(酒炒)1钱半,侧柏叶1钱,赤芍1钱,牛蒡子(炒,研)1钱,连翘1钱2分(去心),甘草1钱2分,薄荷叶8分。

23 主治

麻色焦黑凶症。

24 清热活血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热服。多服速服,黑色退,乃吉。

25 加减

如口渴,加花粉1钱,生石膏2钱,淡竹叶10片,童便半杯;如大便秘燥,加大黄(酒炒)3钱;如小便赤短,加滑石末2钱,药调服,中病即止。

3 《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 31 方名

清热活血汤

32 组成

生地30g,银花15g,土茯苓30g,荆芥9g,防风9g,红花9g,赤芍9g,三棱9g,莪术9g,刺蒺藜30g。

33 功效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风止痒。

34 主治

痒疹血热血瘀证。四肢伸侧有疣状结节或孤立丘疹,或为盘状皮损,奇痒,可有化脓结痂角化,迁延难愈,口干,心烦,失眠,脉沉滑有力,舌苔黄,舌质红。及结节性痒疹、各种痒疹、钱币状湿疹、银屑病、皮肤淀粉样变等。

35 加减

大便秘结者,加川军9g。

36 用药禁忌

孕妇忌用。

37 各家论述

生地养阴清热,土茯苓清利湿热,银花清热解毒,荆、防祛风胜湿;生地、红花、赤芍、三棱、莪术活血化瘀,刺蒺藜祛血中之风。可治一切血热血瘀证,不限于痒疹。

古籍中的清热活血汤 《银海精微》:[卷下]审症秘论

、如圣散、川芎茶调散、神清散、夜光柳红丸。痰病用清热、半夏、二陈汤之类,老痰用四生汤。有是久病无表病

《万病回春》:[卷之五]心痛

见诸气。)心痛原素喜食热物者,死血留于胃口也。活血汤治热伤胃口,死血作痛。(方见腹痛症。)韭菜丸治

《重订广温热论》:[第二卷验方妙用]发表法

迨痘已发齐,脓浆灌足,自宜活血清毒,如聂氏清毒活血汤(痘门方旨方)、伍氏凉血解毒汤(叶天士幼科要略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六十一眼科]病机

生翳,不能视物,宜以煨盐煎洗,点以紫金膏,服活血清热疏风之剂。痛如针刺(六十)此证先惟头痛泪出,渐至

《重订广温热论》:[第二卷验方妙用]清凉法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化瘀丸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化瘀丸 化瘀丸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huà yū wán

2 处方

柴胡30g,薄荷30g,栀子30g,归尾30g,红花30g,赤芍30g。

3 制法

炼蜜为丸,每丸6g。

4 功能主治

疏肝活血,化瘤消斑。主肝郁血瘀证。面部色素沉着,四肢皮肤有紫红色结节性皮疹,慢性紫红斑片,胁胀,月经提前,经血有血块,痛经等,脉弦滑,舌薄黄苔,可有瘀斑。常用于黄褐斑,女子颜面黑皮病,银屑病、酒渣、痤疮、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等。

5 化瘀丸的用法用量

早、晚各服1丸。

6 摘录

《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

古籍中的化瘀丸 《医学衷中参西录》:[三、医论]65.论胃病噎膈(即胃癌)治法及反胃治法

不敢用,则生者无论矣。不知水蛭性原和平,而具有善化瘀血之良能。若服以上诸药而病不愈者,想系瘀血凝结甚

《伤寒括要》:[卷下杂方凡五十六方]犀角地黄汤

血。面黄大便黑。此方消化瘀血。按去瘀之剂。抵当汤丸最紧。桃仁承气汤次之。犀角地黄汤又次之。紧者。主

《本草述钩元》:[卷五石部]花乳石

内伤血凝。胸膈板痛者。忌之。(仲淳)〔修治〕凡入丸散。以罐固济。顶火过。出火毒。研细水飞。晒干用。

《古方汇精》:[卷三妇科门]荞脂丸(八)

威而不猛。)上将画边胭脂。煎浓汁。捣和荞麦净面为丸。如桐子大。每早服五钱。开水下。忌食猪肝羊《古方

《医学衷中参西录》:[二、药物]61.乳香、没药解

刘清国的学术特色

认为针灸之理在《内》《难》,针灸之法在明清。重视《内经》《难经》《针灸大成》等古典著作的研究与应用。突出经典著作在针灸经络、腧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