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微草堂笔记》两则的译文——泥古不化 某公表里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4收藏

《阅微草堂笔记》两则的译文——泥古不化 某公表里,第1张

《泥古不化》译文:

刘羽冲,他的正名到现在已没人记得了,是沧洲人。我家先太祖父厚斋公当年经常与他诗词唱和。他的性格孤僻,喜欢讲究古制,但实际上都是迂腐而行不通的那些理论。他曾经请董天士替他画画,让厚斋公在画上题诗,其中有一幅秋林读书图,题的诗是:“兀坐秋树根,块然无与伍,不知读何书,但见须眉古。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谱。”这是厚斋公用诗句给予他的规劝。

他偶然得过一部古兵书,苦读了一年左右,自己感觉可以统领十万军兵冲锋陷阵了。正巧当时乡里出现土匪,刘羽冲就自己训练乡兵与土匪们打仗,然而全队溃败,自己也差点被土匪捉去;又偶然得到一部古代水利书,苦读了一年左右,自己认为可以有能力使千里荒地成为肥沃之地,绘画了地图去州官那里游说进言,州官也是个好事者,就让他用一个村落来尝试改造,水渠刚造好,洪水来了,顺着水渠灌进来,全村的人几乎全被淹死变成了鱼。

于是他从此抑郁不乐,总是独自在庭阶前散步,一边走一边摇着头自言自语说:“古人怎么能欺骗我呢!”每天喃喃自语千百遍,不久就抑郁而死。后来每逢空气清新月光皎洁的夜晚,经常会有人看到他的魂魄在墓前的松柏树下,一边摇头一边漫步,侧耳细听,鬼魂说的仍然是这六个字。有时候听到的人笑他,鬼魂就会马上隐没,第二天再去那里看,还是看到鬼魂那样独步着喃喃自语。拘泥于古籍的人都有点呆气,但怎么会呆到这个地步呢?

何文勤大人曾经教导我说:“满腹都是经书会对事情的判断造成危害,但是一本书也不看,也会对事情的判断造成危害。下棋的大国手不会废弃古代流传下来的棋谱,但是不会很执着于旧谱;高明的医生不会拘泥于古代流传下来的药方,但是经验里也不会偏离古方。所以说:‘能够把什么事做得出神入化,主要是看做事的人罢了’。”又说:“能够教会人做任何事的规范步骤,但不可能让人变得灵巧。”

《某公表里》译文:

有一个科举同年考中者项廷摸说:从前我到翰林某某先生那儿当家馆教师,相互一见面就讲学。 一天,他做地方官的同乡有物品馈赠给他。某某先生说自己平生节俭朴素,向来不需要这些东西。同乡见他品性高傲,态度严正,就顾虑重重携带馈赠物品回去了。 

某某先生送走宾客之后,徘徊在客厅前,惆怅迷惘,若有所失。像这样有好几个时刻。家人请他进屋内吃午饭,遭到他狠很的责骂。 忽然听到几个人吃吃偷笑。某某先生一看他们,却毫无鬃迹;寻找他们,他们的声音竟然在顶棚之上。这些大概是狐狸精之类吧。

《泥古不化》原文:

刘羽冲,佚其名,沧州人。先高祖厚斋公多与唱和,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不可行。尝倩董天士作画,倩厚斋公题。内《秋林读书》一幅云:“兀做秋树根,块然无与伍。不知读何书?但见须眉古。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谱。”盖规之也。

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干④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则歘隐。次日伺之,复然。 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

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某公表里》原文:

昔尝馆翰林某公家,相见辄讲学。一日,其同乡为外吏者有所馈赠。某公自陈平生俭素,雅不需此。见其崖岸高峻,遂逡巡携归。某公送宾之后,徘徊厅事前,怅怅惘惘,若有所失。如是者数刻。家人请进内午餐,大遭诟谇。忽闻数人吃吃窃笑。视之,无迹;寻之,声在承尘上。盖狐魅云。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纪昀所编写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

扩展资料

《阅微草堂笔记》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意在劝善惩恶。

全书虽然不乏因果报应的说教,但是通过种种描写,折射出封建社会末世的腐朽和黑暗。如第一章中对几类主要的狐形象进行描写,体现狐世界的秩序和规范;第二章写纪昀构建狐世界的叙事手法;第三章写纪昀创作狐故事的原因。

在结语中,纪昀肯定了狐故事的艺术价值,并将其与以往及同时代的作品进行比较,指出其情理内涵和叙事语言、故事安排上的特点,总结小说创作受到的内外因素的影响及表现。

书中记述若真若假,旨在藉由这些志怪的描写来折射出当时官场腐朽昏暗堕落之百态,进而反对宋儒的空谈性理疏于实践之理气哲学,并且讽刺道学家的虚伪矫作卑鄙,旁敲侧击的揭露社会人心贪婪枉法及保守迷信。

不过对处于社会下层的广大人民悲惨境遇的生活,纪昀在笔调中也表达出深刻的同情与悲悯,在每则故事结尾处作者总是会来那么几句短语,以衡平的语气来评断其故事来龙去脉理事曲直之所在或其有否通情达理之处地,此些评后语却也总是耐人寻味。

创作背景

《阅微草堂笔记》创作始于乾隆五十四年终于嘉庆三年(1789-1798),历时十年,约在纪昀66岁到76岁之间。

十七世纪是中国历史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大动荡、大斗争的社会条件瞬息万变,有力地推动了思想领域的发展。纪昀在前辈进步思潮的影响下,崇尚汉学的征实,鄙薄宋学的虚伪与空谈。

在纪昀看来,这伙道学家满口的“存天理,灭人欲”理论,视人欲为罪恶,才是最大恶。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纪昀开始用文字勾勒讽刺这些假道学家的虚伪面目,对假道学进行了极其严厉的斥责与抨击。

同时,中国文学发展到清代,所有写作模式已经成型,尤其是志怪小说,到清代已经形成完备的发展体系,纪昀在这种大背景下,一方面吸收前人的经验,另一方面在前人的基础上开辟新模式,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产生了这部作品。

--阅微草堂笔记

《道德经》

道教认为天地万物以及人的处世都要按道行事,无论是天道和人道都是柔弱谦下,彼此相容而不害的,因此,学道者应该返本还元,避而不争。

《道德经》述及“不争”思想的地方很多。最后一章的最后一句曾经高度概括称“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不争”思想,是与“道”的“柔弱”的特性相联系的。由于道是“柔弱”的,因而“道”也是谦下而不争的。当然,“道”的不争,并非是一种消极逃避,百事退让。因为,《道德经》还称“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六十六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七十三章)。由此可见,《道德经》中所说的“不争”,是一种“善胜”的“争”,是“天下莫能与之争”的符合天道之“争”。另外,《道德经》还说到老子的“三宝”,即“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六十七章)。这里的三宝,是针对社会存在的“仇恨”、“奢侈”和“争名夺利”的现象而提出的个人道德规范,在治国之策上,他则要求“不尚贤,使民不争”(三章),意思是不尊崇贤才高能,就可以让民众不争夺功名。西汉时的《淮南子·兵略训》称“人有衣食之情,而物弗能足也,故群居杂处,分不均,求不淡,则争。争,则强胁弱而勇侵怯”。《诠言训》还指出“善有章则士争名,利有本则民争功”。意思是世人相争是具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的,或因物质财富不足,或因分配不平等,等等。不过在《原道训》中仍然认为“达于道者,不以人易天”,就是说得道的人可以应付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内心之中却不能失去按道行事的本性。又称“以其无争于万物也,故莫敢与之争”,则“天下归之,好邪畏之”。

《通玄真经》

即《文子》 认为“好事者,未尝不中;争利者,未尝不穷。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所好,反自为祸”,认为过分的追求和争夺,将适值其反,而遭到灾祸。“得在时,不在争;治在道,不在圣。土处下不争高,故安而不危;水流下不争疾,故去而不迟。是以圣人无执故无失,无为故无败”。就是说地处于低下的位置不争高势,所以平安而无危险。水从高处向下流,不争速度,然而流而不慢。人要有所得,主要是因为有得的时机,而不在人的争利的愿望。治理国家依靠的是道,而不在于是否是圣人。

《老子想尔注》

五斗米道在《老子想尔注》中,继承道家的“不争”思想,称“水善能柔弱,象道。去高就下,避实归虚,常润利万物,终不争,故欲令人法则之也”。人如果仿效水的不争,“终不遇大害”。它认为“人”有二类,一类是圣人,一类是俗人,圣人要处柔弱,“不与俗人争,有争,避之高逝,俗人如何能与之共争乎”?这里的“圣人”与儒家的“圣人”不同,乃指学道之人。《老子想尔注》称:“求长生者,不劳精思求财以养身,不以无功劫君取禄以荣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不与俗争,即为后其身也。”

《清静经》

《清静经》有“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之语。杜光庭在为该经作注时认为“争”是为了求得清静。而上士和下士的“争”又是不同的,其区别在于是否“执见”。上士“不执有见”所以“不著于耳目鼻口身意之病,亦不著于咸苦辛甜之味,亦不著于宫商角徵羽之音”,如果“执见”,就是追求“耳目鼻口身意”的享受,就成为“下士好争之理”。人只要能够“不执”而“无争”,就是“清静”。杜光庭另在《道德真经广圣义》中注解“三宝”时称:“慈以法天,泽无不被也;俭以法地,大信不欺也;让以法人,恭谦不争也。此三者,理国之本,立身之基,宝而贵之,故曰三宝”,意思是慈、俭是天道的特性,而不争是人道的特性,三者都是“道之用”也。金代的侯善渊认为“上士”知道天命,“处于无侣太空,天真妙道,寂然不动,无所争讼”,因此,“静室居闲坐,清空任便行”。而“下士好争强”,“动生人我,竞起是非,发于争讼矣”。如果下士能“闭目凝神室,开睛混太阳。自然知古道,心地得清凉”。元代全真道士李道纯在《清静经》的注解中有明显的三教融一思想,认为“遵儒书不争之言,行释经无争之行,此一法出于无法,洞观冥契,是名上士也。下士则不然。”下士好胜,自满自见,做了一点好事,就“矜伐”而“致争”。李道纯认为上士和下士的最大区别在于各有“照心”和“妄心”,要“常灭妄心,不灭照心”。所谓“妄心”就是“一切不止之心”;“照心”即“一切不动之心”。认为“妄想一萌,邪正分;枢机一发,荣辱判,可不勉哉。妄心不止,生种种差别因缘。至于涉秽途,触祸机,落阴趣,未有不始于妄心也”;而“妄念始萌,不自知觉,神为心役,心为物牵,纵三尸之炽盛,为六欲之扰攘,岂得不著物耶。著物之故,贪求心生。既生贪求,即是烦恼”,“所以妄想之心,轮回之根本也。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妄想心不灭,所以然也”。唐代道士王玄览在《玄珠录》中称“上善若水,水性谦柔,不与物争”,仍然承袭《道德经》的思想,同时,又对如何实现“不争”,提出了“行者之用,处物无违,于中万施,详之以遇”的要求,即接触事物要审慎,不可逾限。他认为:“智莫过实,行莫过力,则能互相优养,各得其全。若过则费而且伤,大者伤命,小者成灾。”结果“违天背道,法所不容”。因此“不争”就是要“适足”,这才是“用天之德”。金元全真道的一些高道都将“不争”作为全性保真的重要的行为规范。

王重阳的弟子刘处玄在他的《仙乐集》的《五言绝句颂》中,反复颂赞“不争”,称“善觉不争空,忘尘见道功”,“大悟不争空,至明万事容”,“得道不争空,混尘众垢容”,“坚志不争空,真明万慧通”,“世外不争空,身青如万松”,“无争道性强,保命浊情忘。永免轮回苦,真归蓬岛乡”等等。刘处玄还认为:“上士无争,应物常平。不贪外宝,道合真灵。理明正教,敬信来听。方圆随顺,救死哀生。有心忘世,无意生荣。六铢无赐,换却伪形。完全功行,胜殢声名。了真归去,朝现三清。”他对于“不争”的要求就是“应物常平”,同王玄览的“于中万施”一脉相承,但是刘处玄从全真道的“绝欲”出发,进一步提出“有心忘世,无意生荣”,只求“了真归去,朝现三清”。

元以后的全真道士都以不争名利同超脱生死相联系,洞明子《西云集》中有《示众》诗,其中二首意在警戒世人“不争”名利。一曰:“日夜经营名利事,朝昏整顿幻躯身。直饶紫绶金华贵,争及无名闲道人。”一曰:“生死途中人度岁,轮回路上客流年。可怜错把身心用,不学长生久视仙。”认为把身心耗费在“名利”和“幻躯”上,就脱离不了生死轮回的苦难。只有做个“无名闲道人”,才能“长生久视”,羽化登仙。道士姬志真的《警世》诗说得更为透彻明白,诗道:“春去秋来不暂停,两轮催促太无情。蜗牛角上争名利,石火星中寄死生。阎老判句难抵当,酆都决去没期程。有条坦坦分明道,争奈迷人不肯行。”争名争利的人都是走向地狱的“迷人”。只有抛弃名利才能走上长生的“坦坦分明道”。

“不争”在道教规戒中也成为道士的一项行为规范。《老君二十七戒》,分道戒为上中下三行,要求行无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动,行知足等。每行各有九戒,明确规定:“戒勿与人争,曲直得失,避之”。并且称“九行”(二十七戒)备者神仙,六行(十八戒)备者寿,三行(九戒)备者增年”。

金石录后序原文:

宋代:李清照

右金石录三十卷者何赵侯德父所著书也。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钟、鼎、甗、鬲、盘、彝、尊、敦之款识,丰碑、大碣,显人、晦士之事迹,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伪谬,去取褒贬,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皆载之,可谓多矣。

呜呼,自王播、元载之祸,书画与胡椒无异;长舆、元凯之病,钱癖与传癖何殊。名虽不同,其惑一也。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时作吏部侍郎。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练,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将,渐益堆积。丞相居政府,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一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

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是欲求适意,而反取憀憟。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翠羽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

遇书史百家,字不刓缺,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自来家传周易、左氏传,故两家者流,文字最备。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至靖康丙午岁,侯守淄川,闻金寇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建炎丁未春三月,奔太夫人丧南来。

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青州故第,尚锁书册什物,用屋十余间,冀望来春再备船载之。

十二月,金人陷青州,凡所谓十余屋者,已皆为煨烬矣。

建炎戊申秋九月,侯起复知建康府。已酉春三月罢,具舟上芜湖,入姑孰,将卜居赣水上。夏五月,至池阳。被旨知湖州,过阙上殿。遂驻家池阳,独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

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途中奔驰,冒大暑,感疾。至行在,病痁。

七月末,书报卧病。余惊怛,念侯性素急,奈何。病痁或热,必服寒药,疾可忧。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比至,果大服柴胡、黄芩药,疟且痢,病危在膏盲。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

葬毕,余无所之。朝廷已分遣六宫,又传江当禁渡。时犹有书二万卷,金石刻二千卷,器皿、茵褥,可待百客,他长物称是。余又大病,仅存喘息。事势日迫。念侯有妹婿,任兵部侍郎,从卫在洪州,遂遣二故吏,先部送行李往投之。

冬十二月,金寇陷洪州,遂尽委弃。所谓连舻渡江之书,又散为云烟矣。独余少轻小卷轴书帖、写本李、杜、韩、柳集,《世说》、《盐铁论》,汉唐石刻副本数十轴,三代鼎鼐十数事,南唐写本书数箧,偶病中把玩,搬在卧内者,岿然独存。

上江既不可往,又虏势叵测,有弟迒任敕局删定官,遂往依之。到台,台守已遁。之剡,出陆,又弃衣被。走黄岩,雇舟入海,奔行朝,时驻跸章安,从御舟海道之温,又之越。庚戌十二月,放散百官,遂之衢。绍兴辛亥春三月,复赴越,壬子,又赴杭。

先侯疾亟时,有张飞卿学士,携玉壶过,视侯,便携去,其实珉也。不知何人传道,遂妄言有颁金之语。或传亦有密论列者。余大惶怖,不敢言,亦不敢遂已,尽将家中所有铜器等物,欲走外廷投进。到越,已移幸四明。

不敢留家中,并写本书寄剡。后官军收叛卒,取去,闻尽入故李将军家。所谓岿然独存者,无虑十去五六矣。惟有书画砚墨,可五七簏,更不忍置他所。常在卧塌下,手自开阖。在会稽,卜居土民钟氏舍。忽一夕;穴壁负五簏去。

余悲恸不已,重立赏收赎。后二日,邻人钟复皓出十八轴求赏,故知其盗不远矣。万计求之,其余遂不可出。今知尽为吴说运使贱价得之。所谓岿然独存者,乃十去其七八。所有一二残零不成部帙书册,三数种平平书帙,犹复爱惜如护头目,何愚也耶。

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因忆侯在东莱静治堂,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束十卷作一帙。每日晚吏散,辄校勘二卷,跋题一卷。此二千卷,有题跋者五百二卷耳。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

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

呜呼,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矣!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绍兴二年、玄黓岁,壮月朔甲寅,易安室题。

译文

《金石录》三十多卷是谁的著作呢是先夫郡候赵德甫所撰的(注:宋代称知州为候)。内容远至自夏、商、周,近至不远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凡是铸在钟、鼎、甗、鬲、盘、彝、尊、敦上的铭记,以及刻在长方形石碑和圆形碑上的知名人物和山林隐士的事迹,

只要是刻在这些金石之物上的文字共整理了二千卷,全都校正了谬误,进行了汰选和品评,所有的都符合圣人的道德标准,还能够帮助史官修订失误,这里都记载了,可以称得上内容丰富了!

呜呼!自从唐代的王播(原文:王播,但应该是王涯,是李清照记录错误。)与元载遭到杀身之祸以后,书画跟胡椒都是他们取杀身之祸的原凶;而和峤、杜预所患的“病”,一个是贪财病、一个是《左传》病,其实也没有什么区别。听起来不相同,但痴迷其中都是一样的。

我在建中靖国元年(注:宋徽宗年号,即公元1101年),出嫁从此属赵氏的人。当时先父是礼部员外郎,明诚的父亲是礼部侍郎。丈夫赵明诚年方二十一岁,正在太学当学生。

赵、李两家本是寒门,向来清贫俭朴。每月初一、十五,明诚都请假出去,把衣服押在当铺里,取五百铜钱,走进大相国寺,购买碑文和果实。两人对着买回来的碑文一起欣赏着,反复研究,自认为夫妻二人像远古时代葛天氏的臣民那样自由和快乐。

两年以后,明诚出仕做官,便立下即使节衣缩食,要走遍四方,把天下的古文奇字全部搜集起来的志愿。日积月累,碑文也越积越多。因为赵明诚的父亲在政府工作,其中还亲戚和老朋友掌管国家图书和编修史志,

常常可以看到像《诗经》以外的佚诗、正史以外的逸史,以及从鲁国孔子旧壁中、汲郡魏安釐王墓中发掘出来的古文经传和竹简文字,于是就尽力抄写,渐渐感到趣味无穷,到了难以自控的地步。

从那以后如果看到古今名人的书画和夏、商、周三代的奇器,也还是脱下衣服去当了也要把它买下来。曾记得崇宁年间,有一个人拿来一幅徐熙所画的《牡丹图》,要价二十万钱才肯卖。当时虽是官宦子弟,但要筹备二十万铜钱,谈何容易啊!夫妻二人把玩了它两夜,想尽办法也筹不到钱,只有还给了卖家。

夫妇二人互叹可惜,为此不开心了好几天。

后来明诚罢官,带我回青州故乡闲居了十年。夫妇勤俭持家,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明诚复官后,又接连做了莱州和淄州的知州,把他的全部俸禄拿出来,从事书籍的校勘、刻写。每得一本书,我们就一起校勘,整理成类,题上书名。

得到书画和彝、鼎古玩,也摩挲把玩或摊开来欣赏,指出存在的不足。每次等到蜡烛为烧完才去睡觉。因此所收藏的古籍,在精致和完整上超过许多收藏家。

我天性博闻强记,每次吃完饭,和明诚坐在归来堂上烹茶,指着堆积的书史,说某一典故出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二人以猜中与否来定胜负,然后以胜负作为饮茶的先后。猜中了的便举杯大笑,常常把茶不小心倒在胸前衣襟上,反而饮不到一口。

真愿意这样过一辈子!虽然生活不是很富裕中,但理想从没有被忘记。收集的书籍达到了要求,就在归来堂中建起书库,把大橱编上了甲乙丙丁的号码,中间放上书册。如需讲读,就拿来钥匙开橱,在簿子上登记,然后取出所要的书籍。

如果谁把书籍损坏或弄脏了一点,定要责令此人揩干净涂改正确,改掉以前那种随便很不在意书籍的作风。所以想求得舒心反而心生不安。我性子实在忍耐不住,就想办法不吃第二道荤菜,不穿第二件绣有文彩的衣裳,头上没有明珠翡翠的首饰,室内没有镀金刺绣的家具。

节省下来的钱遇到想要的书籍,只要字不残缺、正规版本,就马上买下,储存起来作为副本。向来家传的《周易》和《左传》,原有两个版本源流,文字最为完备。

于是罗列在几案上,堆积在枕席间,我们意会心谋,目往神授,这种乐趣远远超过那些追逐歌舞女色斗狗走马的低级趣味的人。

到了钦宗靖康元年,明诚做了淄州知州,听说金军进犯京师汴梁,一时间很茫然,满箱满笼的书籍,即恋恋不舍,又怅惘不已,心知这些东西必将不为己有了。高宗建炎元年三月间,我的婆婆太夫人郭氏死于建康,明诚到南边奔丧。

所有的物品不能全部载去,便先把书籍中重而且大的印本去掉,又把藏画中重复的几幅去掉,再把古器中没有款识的去掉。后来又去掉书籍中的国子监刻本、画卷中的平平之作及古器中又重又大的几件。经多次削减,还装了十五车书籍。

到了海州,雇了好几艘船渡过淮河,又渡过长江,到达建康。这时青州老家,还锁着书册什物,占用了十多间房屋,希望来春再备船把它装走。到了十二月,金兵攻下青州,这十几屋东西,一下子化为灰烬了。

高宗建炎二年秋九月,明诚夺情被任命为建康府知府,三年春三月罢官,搭船上芜湖。到了当涂,打算在赣江一带找个住处。夏五月,到贵池,皇帝有旨任命他为湖州知州,需上殿朝见。于是我们把家暂时安置在贵池,他一人奉旨入朝。

六月十三日,开始挑起行李,舍舟登岸。他穿着一身夏布衣服,翻起覆在前额的头巾,坐在岸上,精神如虎,明亮的目光直向人射来,向船上告别。此刻我的情绪很不好,大喊道:“假如听说城里局势紧急,怎么办呀”他伸出两个手指,远远地答应道:“跟随众人吧。

实在万不得已,先丢掉包裹箱笼,再丢掉衣服被褥,再丢掉书册卷轴,再丢掉古董,只是那些宗庙祭器和礼乐之器,必须抱着背着,与自身共存亡,别忘了!”说罢策马而去。一路上不停地奔驰,冒着炎暑,感染成疾。到达皇帝驻跸的建康,患了疟疾。

七月底,有信到家,说是病倒了。我又惊又怕,想到明诚向来性子很急,无奈生了疟疾,有时发烧起来,他一定会服凉药,病就令人担忧了。于是我乘船东下,一昼夜赶了三百里。到达以后,方知他果然服了大量的柴胡、黄芩等凉药,疟疾加上痢疾,病入膏肓,危在旦夕。

我不禁悲伤地流泪,不忍心问及后事。八月十八日,他便不再起来,取笔做诗,绝笔而终,此外更没有“分香卖屦”之类的遗嘱。

把他安葬完毕,我茫茫然不知到什么地方是好。建炎三年七月,皇上把后宫的嫔妃全部分散出去,又听说长江就要禁渡。当时家里还有书二万卷,金石刻二千卷。所有的器皿、被褥,可以供百人所用;其他物品,数量与此相当。

我又生了一场大病,只剩下一口气。时局越来越紧张,想到明诚有个做兵部侍郎的妹婿,此刻正作后宫的护卫在南昌。我马上派两个老管家,先将行李分批送到他那里去。谁知到了冬十二月,金人又攻下南昌,于是这些东西便全数失去。

所谓一艘接着一艘运过长江的书籍,又象云烟一般消失了,只剩下少数分量轻、体积小的卷轴书帖,以及写本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的诗文集,《世说新语》,《盐铁论》,汉、唐石刻副本数十轴,三代鼎鼐十几件,南唐写本书几箱。偶尔病中欣赏,把它们搬在卧室之内,这些可谓岿然独存的了。

长江上游既不能去,加之敌人的动态难以预料,我有个兄弟叫李迒,在朝任勅局删定官,便去投靠他。我赶到台州,台州太守已经逃走;回头到剡县,出睦州,又丢掉衣被急奔黄岩,雇船入海,追随出行中的朝廷。这时高宗皇帝正驻跸在台州的章安镇。

于是我跟随御舟从海道往温州,又往越州。建炎四年十二月,皇上有旨命郎官以下官吏分散出去,我就到了衢州。绍兴元年春三月,复赴越州;二年,又到杭州。

先夫病重时,有一个张飞卿学士,带着玉壶来看望他,随即携去,其实那是用一块形状似玉的美石雕成的。不知是谁传出去,于是谣言中便有分赐金人的话语。还传说有人暗中上表,进行检举和弹劾。

事涉通敌之嫌,我非常惶惧恐怖,不敢讲话,也不敢就此算了,把家里所有的青铜器等古物全部拿出来,准备向掌管国家符宝的外庭投进。我赶到越州,皇上已驾幸四明。我不敢把东西留在身边,连写本书一起寄放在剡县。

后来官军搜捕叛逃的士兵时把它取去,听说全部归入前李将军家中。所谓“岿然独存”的东西,无疑又去掉十分之五六了。惟有书画砚墨,还剩下五六筐,再也舍不得放在别处,常常藏在床榻下,亲手保管。

在越州时,我借居在当地居民钟氏家里。冷不防一天夜里,有人掘壁洞背了五筐去。我伤心极了,决心重金悬赏收赎回来。过了两天,邻人钟复皓拿出十八轴书画来求赏,因此知道那盗贼离我不远了。我千方百计求他,其余的东西再也不肯拿出来。

今天我才知道被福建转运判官吴说贱价买去了。所谓“岿然独存”的东西,这时已去掉十分之七八。剩下一二件残余零碎的,有不成部帙的书册三五种。平平庸庸的书帖,我还象保护头脑和眼珠一样爱惜它,多么愚蠢呀!

今天无意之中翻阅这本《金石录》,好像见到了死去的亲人。因此又想起明诚在莱州静治堂上,把它刚刚装订成册,插以芸签,束以缥带,每十卷作一帙。每天晚上属吏散了,他便校勘两卷,题跋一卷。这二千卷中,有题跋的就有五百零二卷啊。

如今他的手迹还象新的一样,可是墓前的树木已能两手合抱了。悲伤啊!

从前梁元帝萧绎当都城江陵陷落的时候,他不去痛惜国家的灭亡,而去焚毁十四万册图书;隋炀帝杨广在江都遭到覆灭,不以身死为可悲,反而在死后把唐人载去的图书重新夺回来。难道人性之所专注的东西,能够逾越生死而念念不忘吗

或者天意认为我资质菲薄,不足以享有这些珍奇的物件吗抑或明诚死而有知,对这些东西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吗为什么得来非常艰难而失去又是如此容易啊!

唉!陆机二十作《文赋》,我在比他小两岁的时候嫁到赵家;蘧瑗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岁之非,如今我已比他大两岁:在这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啊!然而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这是人间的常理。有人丢了弓,总有人得到弓,又何必计较。

因此我以区区之心记述这本书的始末,也想为后世好古博雅之士留下一点鉴戒。

绍兴二年,太岁在壬,八月初一甲寅,易安室题。

1 《本草纲目》原序的翻译

纪(记录往事的古籍)称:望龙光知古剑,觇(观察)宝气辨明珠。

故萍实(水萍的果实)商羊(传说中的鸟名),非天明(天资聪明)莫洞(洞悉)。厥(其)后博物(广知事物)称华(西晋张华),辩字称康(嵇康),析宝玉称倚顿,亦仅仅晨星(比喻稀少)耳。

楚蕲阳李君东璧,一日过(到)予弇山园(园名)谒予,留饮数日。予观其人,晬然(润泽有光彩的样子)貌也,癯然(清瘦的样子)身也,津津然谭议也,真(确实)北斗以南一(第一)人。

解其装,无长物(多余之物),有《本草纲目》数十卷。谓予曰:时珍,荆楚鄙人也,幼多羸疾,质成钝椎(比喻愚钝),长耽典籍,若啖(吃)蔗饴,遂渔猎群书,搜罗百氏,凡子史经传,声韵(音韵学方面的著作)农圃(农业和果菜园艺方面的书籍),医卜星相(星命相术方面的书),乐府(诗曲方面的书)诸家,稍有得处,辄著有数言(字)。

古有《本草》(指《神农本草经》)一书,自炎皇及汉梁唐宋,下迨(到)国朝(本朝)注解,群氏旧(久远)矣。第(只是)其中舛缪差讹,遗漏不可枚数(一一计数)。

乃敢奋编摩(编订研究)之志,僭(不自量力)篡述之权,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复者芟(删除)之,阙者缉(增补)之,讹者绳(纠正)之。旧本一千五百一十八种,今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分为一十六部,著成五十二卷,虽非集成(总结前人成果而自成一体),亦粗大备,僭名曰“本草纲目”。

愿(希望)乞一言(此为一篇序言),以托不朽。予开卷细玩,每药标正名(确定通用名)为纲,附释名(解释命名的含义)为目,正始(从端正名义开始)也。

次以集解(汇集诸家解说),辩疑正误,详其土产(产地)形状也;次以气味(说明药物的性味)、主治附方,著(阐明)其体用(药物的性质和功用)也。上自坟典(三坟五典,泛指古代的经典),下及传奇(一般文艺作品),凡有相关,靡不备采。

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品种)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如对冰壶玉鉴,毛发可指数也。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核(全面探讨)空究竟(深入研究),直窥渊海。

兹岂仅以医书觏(看待)哉,实性理(宋儒的性理之学)之精微,格物(格物致知)之通典(共同的法则),帝王之秘录,臣民之重宝也。李君用心(存心),加惠(造福人类之意)何勤(殷勤)哉。

噫,碔玉莫剖(分辨),朱紫(比喻正邪、是非、优劣)相倾(排斥),弊也久矣。故辩专车之骨,必俟(等待)鲁儒,博(通晓)支机之石(织女的垫织机的石块),必访(咨询)卖卜(汉代严君平以卜筮为业),予方著“弇州卮言”,恚(可惜)博古如丹铅,卮言后乏人也,何幸睹兹集哉。

兹集也,藏之深山古室无当,盍(何不)锲之,以共(供给)天下后世,味(研究体味)太元如子云(西汉扬雄)者。附译文:据古书上的记载,望见龙泉宝剑的光气,就知道这古剑所在的地方(事载《晋书·张华传》)。

看见宝气,便知有明珠的存在(事详《杜阳杂编》)。萍实(一种大的果实)和商羊(鸟名)这样的吉祥之物不是聪明人(如孔子)是不会认识的。

要论广泛了解事物的人,应当推张华。(张华,晋代人,著有《博物志》十卷)要论能明辩字义的人,应当说是嵇康。

(嵇康,晋代人,字叔夜,著有《嵇中散集》)要论善于分辩宝玉的人,应当说是倚顿。(倚顿,春秋时人)但是这些人只能算是早晨的星星。

(通过用典设喻,以典雅含蓄的语言,感慨当世博物之士寥若晨星,为下文盛情推许李时珍的人品和学识设下伏笔。) 湖北蕲阳(今湖北蕲春县)有个叫李时珍的(字东璧)。

有一天我在江苏太仓县隆福寺西的山中与他相遇,一起饮酒几日。我仔细观察他,面貌润泽而有光彩,清瘦而有精神,说话有风趣的样子。

北斗星以南的人间,李时珍算得上第一人了。(这是对李时珍的赞扬)他打开行装,没有多余的东西,只有一部数十卷的《本草纲目》,对我说道“时珍是湖北人,幼小多病,天生笨拙。

长大以后爱读古典著作,就象吃到了蜜糖一样,于是就广泛的阅读群书,搜罗百家著述,凡是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看后有心得就写下来。原来有一本《本草》神农氏开始到汉,梁,唐,宋,下至今朝,注解这部书的很多,但是,其中差错和伪论不是少数。

于是我就大胆冒昧的发誓不自量力地担当起撰述(本书)的工作。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努力,参考了八百多部书籍,稿件修改了三次。

重复的删去,缺少的加上,错误的纠正。旧的《本草》1518种,现又增加374种,分为16部,编著成52卷,虽然未完成,也基本上全了,署名《本草纲目》。

我希望您给这书作序,以使其成为不朽之作。” (叙述李时珍亲自登门要求为《本草纲目》作序的经过。

写作者仰羡李时珍的学者形象,并通过李时珍的口述,交代编写《本草纲目》的原因、过程及规模概况。) 我打开书卷仔细玩味(研究),见每一种药标明正名为"纲",别名为"目"。

从证明开始,按次序把集解、分辨疑惑、纠正错误、排列出土产植物形状'再按气味、主治、附方,说明功用。上自古代典故,下到民间传奇,凡是跟药相关的。

2 本草纲目原序的翻译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原序的翻译:据古书上记载,望见龙泉宝剑的光气,就知道这古剑所在的地方。

看见宝气,便知有明珠的存在。萍实和商羊这样的吉祥之物不是聪明人是不会认识的。

要论广泛了解事物的人,应当推张华。要论能明辨字义的人,应当说是嵇康。

要论善于分辩宝玉的人,应当说是倚顿。

但是这些人只能算是早晨的星星。 湖北蕲阳有个一个叫李时珍的人。

有一天我在江苏太仓县隆福寺西的山中与他相遇,一起饮酒几天。我仔细的观察他,面貌润泽有光彩,清瘦而精神,说话有风趣。

北斗星以南的人间,李时珍算得上第一人了。 他打开行装,没有多余的东西,只有一部数十卷的《本草纲目》,对我说道“时珍是湖北人,幼小时候多病,天生的笨拙。

长大以后爱读古典著作,就像是吃到了蜜糖一样,于是就广泛的阅读群书,搜罗百家著述,凡是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看后有心得就写下来。 原来有一本《本草》神农氏开始到自汉,梁,唐,宋,下至今朝,注解这部书的很多,但是,其中差错和伪论不是少数。

于是我就大胆冒昧的发誓不自量力地担当起撰述的工作。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努力,参考了八百多部书籍,稿件修改了三次。

重复的删去,缺少的加上,错误的纠正。旧的《本草》1518种,现由增加374种,分为16部,编著成52卷,虽然未能完成,也基本上是全了,署名为《本草纲目》。

我希望您给这本书作序,以使其成为不朽之作。” 我打开书卷仔细玩味,见每一种药标明正名为"纲",别名为"目"。

从证明开始,按次序把集解、分辨疑惑、纠正错误、排列出土产植物形状'再按气味、主治、附方,说明功用。上自古代典故,下到民间传奇,凡是跟药相关的没有记述不到的。

就象进入了金谷之园(这里比喻内容丰富,美不胜数)品种多色彩夺目;又象是登上了皇宫宝殿,宝藏都能看的清楚;象是冰壶玉雕般,精致极了。多但不繁杂,详细却有要点,综括核实研究的透彻直看到事物的本质。

这怎么能仅仅是医书呢?实在是阐述生命精湛道理、解释万物的大典,帝王的秘录,百姓的重宝。 李时珍用心良苦,造福与人,多么的辛勤呀!宝玉不剖,真假不辩的时鄙太久了。

所以,辨别要用整辆车子才载得动的一节大骨头,必须等待孔子。要认识织女星的支机石,必须访问卖卜的严君平。

我正著《翕州扈言》可惜从《丹铅扈言》就没有后人了。多么幸运能看到这部《本草纲目》哇!让这部书藏在深山石洞中不恰当,何不把它刻印出来,以供天下后世钻研就像杨雄研著的《太玄经》一样呢。

原文: 纪称:望龙光,知古剑;觇宝气,辨明珠。故萍实商羊,非天明莫洞。

厥后博物称华,辨字称康,析宝玉称倚顿,亦仅仅晨星耳。 楚蕲阳李君东璧,一日过予弇山园谒予,留饮数日。

予观其人,晬然貌也,癯然身也,津津然谭议也,真北斗以南一人。解其装,无长物,有《本草纲目》数十卷。

谓予曰:时珍,荆楚鄙人也,幼多羸疾,质成钝椎,长耽典籍,若啖蔗饴。 遂渔猎群书,搜罗百氏。

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稍有得处,辄著有数言。古有《本草》一书,自炎皇及汉、梁、唐、宋,下迨国朝,注解群氏旧矣。

第其中舛缪差讹遗漏,不可枚数,乃敢奋编摩之志,僭纂述之权。 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

复者芟之,阙者缉之,讹者绳之。旧本一千五百一十八种,今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分为一十六部,著成五十二卷,虽非集成,亦粗大备,僭名曰《本草纲目》。

愿乞一言,以托不朽。 予开卷细玩,每药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正始也。

次以集解、辩疑、正误,详其土产形状也。次以气味、主治、附方,著其体用也。

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采。 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如对冰壶玉鉴,毛发可指数也。

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核究竟,直窥渊海。兹岂仅以医书觏哉,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录,臣民之重宝也。

李君用心,加惠何勤哉。 噫,碔玉莫剖,朱紫相倾,弊也久矣。

故辨专车之骨,必俟鲁儒,博支机之石,必访卖卜,予方著《弇州卮言》,恚博古如《丹铅卮言》后乏人也,何幸睹兹集哉。兹集也,藏之深山石室无当,盍锲之,以共天下后世味《太玄》如子云者。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李时珍借用朱熹的《通鉴纲目》之名,定书名为《本草纲目》。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着手编写,至明万历六年(1578年)三易其稿始成,前后历时27年。

简介: 《本草纲目》中记载了来自天竺、大食、南洋、胡人、蕃人及由梵文、佛经中得到的医药知识。全书首列总目、凡例、附图。

卷一卷二为序例,主要介绍历代诸家本草及中药基本理论等内容。 李时珍打破了自《神农本草经》以来,沿袭了一千多年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把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莱、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共16部,包括60类。

每药标正名为纲,纲之下列目,纲目清晰。书中还系统地记述了各种药物的知识。

包括校正、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录、附方等项,从药物的历史、形态到功能、方。

3 《本草纲目》原序的翻译

纪(记录往事的古籍)称:望龙光知古剑,觇(观察)宝气辨明珠故萍实(水萍的果实)商羊(传说中的鸟名),非天明(天资聪明)莫洞(洞悉)厥(其)后博物(广知事物)称华(西晋张华),辩字称康(嵇康),析宝玉称倚顿,亦仅仅晨星(比喻稀少)耳楚蕲阳李君东璧,一日过(到)予弇山园(园名)谒予,留饮数日予观其人,晬然(润泽有光彩的样子)貌也,癯然(清瘦的样子)身也,津津然谭议也,真(确实)北斗以南一(第一)人解其装,无长物(多余之物),有《本草纲目》数十卷谓予曰:时珍,荆楚鄙人也,幼多羸疾,质成钝椎(比喻愚钝),长耽典籍,若啖(吃)蔗饴,遂渔猎群书,搜罗百氏,凡子史经传,声韵(音韵学方面的著作)农圃(农业和果菜园艺方面的书籍),医卜星相(星命相术方面的书),乐府(诗曲方面的书)诸家,稍有得处,辄著有数言(字)古有《本草》(指《神农本草经》)一书,自炎皇及汉梁唐宋,下迨(到)国朝(本朝)注解,群氏旧(久远)矣第(只是)其中舛缪差讹,遗漏不可枚数(一一计数)乃敢奋编摩(编订研究)之志,僭(不自量力)篡述之权,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复者芟(删除)之,阙者缉(增补)之,讹者绳(纠正)之旧本一千五百一十八种,今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分为一十六部,著成五十二卷,虽非集成(总结前人成果而自成一体),亦粗大备,僭名曰“本草纲目”愿(希望)乞一言(此为一篇序言),以托不朽予开卷细玩,每药标正名(确定通用名)为纲,附释名(解释命名的含义)为目,正始(从端正名义开始)也次以集解(汇集诸家解说),辩疑正误,详其土产(产地)形状也;次以气味(说明药物的性味)、主治附方,著(阐明)其体用(药物的性质和功用)也上自坟典(三坟五典,泛指古代的经典),下及传奇(一般文艺作品),凡有相关,靡不备采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品种)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如对冰壶玉鉴,毛发可指数也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核(全面探讨)空究竟(深入研究),直窥渊海兹岂仅以医书觏(看待)哉,实性理(宋儒的性理之学)之精微,格物(格物致知)之通典(共同的法则),帝王之秘录,臣民之重宝也李君用心(存心),加惠(造福人类之意)何勤(殷勤)哉噫,碔玉莫剖(分辨),朱紫(比喻正邪、是非、优劣)相倾(排斥),弊也久矣故辩专车之骨,必俟(等待)鲁儒,博(通晓)支机之石(织女的垫织机的石块),必访(咨询)卖卜(汉代严君平以卜筮为业),予方著“弇州卮言”,恚(可惜)博古如丹铅,卮言后乏人也,何幸睹兹集哉兹集也,藏之深山古室无当,盍(何不)锲之,以共(供给)天下后世,味(研究体味)太元如子云(西汉扬雄)者附译文:据古书上的记载,望见龙泉宝剑的光气,就知道这古剑所在的地方(事载《晋书·张华传》)看见宝气,便知有明珠的存在(事详《杜阳杂编》)萍实(一种大的果实)和商羊(鸟名)这样的吉祥之物不是聪明人(如孔子)是不会认识的要论广泛了解事物的人,应当推张华(张华,晋代人,著有《博物志》十卷)要论能明辩字义的人,应当说是嵇康(嵇康,晋代人,字叔夜,著有《嵇中散集》)要论善于分辩宝玉的人,应当说是倚顿(倚顿,春秋时人)但是这些人只能算是早晨的星星 (通过用典设喻,以典雅含蓄的语言,感慨当世博物之士寥若晨星,为下文盛情推许李时珍的人品和学识设下伏笔)湖北蕲阳(今湖北蕲春县)有个叫李时珍的(字东璧)有一天我在江苏太仓县隆福寺西的山中与他相遇,一起饮酒几日我仔细观察他,面貌润泽而有光彩,清瘦而有精神,说话有风趣的样子北斗星以南的人间,李时珍算得上第一人了(这是对李时珍的赞扬)他打开行装,没有多余的东西,只有一部数十卷的《本草纲目》,对我说道“时珍是湖北人,幼小多病,天生笨拙长大以后爱读古典著作,就象吃到了蜜糖一样,于是就广泛的阅读群书,搜罗百家著述,凡是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看后有心得就写下来原来有一本《本草》神农氏开始到汉,梁,唐,宋,下至今朝,注解这部书的很多,但是,其中差错和伪论不是少数于是我就大胆冒昧的发誓不自量力地担当起撰述(本书)的工作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努力,参考了八百多部书籍,稿件修改了三次重复的删去,缺少的加上,错误的纠正旧的《本草》1518种,现又增加374种,分为16部,编著成52卷,虽然未完成,也基本上全了,署名《本草纲目》我希望您给这书作序,以使其成为不朽之作” (叙述李时珍亲自登门要求为《本草纲目》作序的经过写作者仰羡李时珍的学者形象,并通过李时珍的口述,交代编写《本草纲目》的原因、过程及规模概况)我打开书卷仔细玩味(研究),见每一种药标明正名为"纲",别名为"目"从证明开始,按次序把集解、分辨疑惑、纠正错误、排列出土产植物形状'再按气味、主治、附方,说明功用上自古代典故,下到民间传奇,凡是跟药相关的没有记述不到的就象进入了金谷之园(这里比喻内容丰富,美不胜数)品种多。

4 本草纲目原序的翻译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原序的翻译:据古书上记载,望见龙泉宝剑的光气,就知道这古剑所在的地方。

看见宝气,便知有明珠的存在。萍实和商羊这样的吉祥之物不是聪明人是不会认识的。

要论广泛了解事物的人,应当推张华。要论能明辨字义的人,应当说是嵇康。

要论善于分辩宝玉的人,应当说是倚顿。

但是这些人只能算是早晨的星星。湖北蕲阳有个一个叫李时珍的人。

有一天我在江苏太仓县隆福寺西的山中与他相遇,一起饮酒几天。我仔细的观察他,面貌润泽有光彩,清瘦而精神,说话有风趣。

北斗星以南的人间,李时珍算得上第一人了。他打开行装,没有多余的东西,只有一部数十卷的《本草纲目》,对我说道“时珍是湖北人,幼小时候多病,天生的笨拙。

长大以后爱读古典著作,就像是吃到了蜜糖一样,于是就广泛的阅读群书,搜罗百家著述,凡是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看后有心得就写下来。原来有一本《本草》神农氏开始到自汉,梁,唐,宋,下至今朝,注解这部书的很多,但是,其中差错和伪论不是少数。

于是我就大胆冒昧的发誓不自量力地担当起撰述的工作。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努力,参考了八百多部书籍,稿件修改了三次。

重复的删去,缺少的加上,错误的纠正。旧的《本草》1518种,现由增加374种,分为16部,编著成52卷,虽然未能完成,也基本上是全了,署名为《本草纲目》。

我希望您给这本书作序,以使其成为不朽之作。” 我打开书卷仔细玩味,见每一种药标明正名为"纲",别名为"目"。

从证明开始,按次序把集解、分辨疑惑、纠正错误、排列出土产植物形状'再按气味、主治、附方,说明功用。上自古代典故,下到民间传奇,凡是跟药相关的没有记述不到的。

就象进入了金谷之园(这里比喻内容丰富,美不胜数)品种多色彩夺目;又象是登上了皇宫宝殿,宝藏都能看的清楚;象是冰壶玉雕般,精致极了。多但不繁杂,详细却有要点,综括核实研究的透彻直看到事物的本质。

这怎么能仅仅是医书呢?实在是阐述生命精湛道理、解释万物的大典,帝王的秘录,百姓的重宝。李时珍用心良苦,造福与人,多么的辛勤呀!宝玉不剖,真假不辩的时鄙太久了。

所以,辨别要用整辆车子才载得动的一节大骨头,必须等待孔子。要认识织女星的支机石,必须访问卖卜的严君平。

我正著《翕州扈言》可惜从《丹铅扈言》就没有后人了。多么幸运能看到这部《本草纲目》哇!让这部书藏在深山石洞中不恰当,何不把它刻印出来,以供天下后世钻研就像杨雄研著的《太玄经》一样呢。

原文:纪称:望龙光,知古剑;觇宝气,辨明珠。故萍实商羊,非天明莫洞。

厥后博物称华,辨字称康,析宝玉称倚顿,亦仅仅晨星耳。楚蕲阳李君东璧,一日过予弇山园谒予,留饮数日。

予观其人,晬然貌也,癯然身也,津津然谭议也,真北斗以南一人。解其装,无长物,有《本草纲目》数十卷。

谓予曰:时珍,荆楚鄙人也,幼多羸疾,质成钝椎,长耽典籍,若啖蔗饴。遂渔猎群书,搜罗百氏。

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稍有得处,辄著有数言。古有《本草》一书,自炎皇及汉、梁、唐、宋,下迨国朝,注解群氏旧矣。

第其中舛缪差讹遗漏,不可枚数,乃敢奋编摩之志,僭纂述之权。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

复者芟之,阙者缉之,讹者绳之。旧本一千五百一十八种,今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分为一十六部,著成五十二卷,虽非集成,亦粗大备,僭名曰《本草纲目》。

愿乞一言,以托不朽。予开卷细玩,每药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正始也。

次以集解、辩疑、正误,详其土产形状也。次以气味、主治、附方,著其体用也。

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采。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如对冰壶玉鉴,毛发可指数也。

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核究竟,直窥渊海。兹岂仅以医书觏哉,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录,臣民之重宝也。

李君用心,加惠何勤哉。噫,碔玉莫剖,朱紫相倾,弊也久矣。

故辨专车之骨,必俟鲁儒,博支机之石,必访卖卜,予方著《弇州卮言》,恚博古如《丹铅卮言》后乏人也,何幸睹兹集哉。兹集也,藏之深山石室无当,盍锲之,以共天下后世味《太玄》如子云者。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李时珍借用朱熹的《通鉴纲目》之名,定书名为《本草纲目》。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着手编写,至明万历六年(1578年)三易其稿始成,前后历时27年。

简介:《本草纲目》中记载了来自天竺、大食、南洋、胡人、蕃人及由梵文、佛经中得到的医药知识。全书首列总目、凡例、附图。

卷一卷二为序例,主要介绍历代诸家本草及中药基本理论等内容。李时珍打破了自《神农本草经》以来,沿袭了一千多年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把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莱、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共16部,包括60类。

每药标正名为纲,纲之下列目,纲目清晰。书中还系统地记述了各种药物的知识。

包括校正、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录、附方等项,从药物的历史、形态到功能、方剂等,叙述甚。

5 求《本草纲目》原序的白话文翻译啊

纪称:望龙光,知古剑;觇宝气,辨明珠。

故萍实商羊,非天明莫洞。厥后博物称华,辨字称康,析宝玉称倚顿,亦仅仅晨星耳。

楚蕲阳李君东璧,一日过予弇山园谒予,留饮数日。予窥其人,晬然貌也,癯然身也,津津然谈议也,真北斗以南一人。

解其装,无长物,有《本草纲目》数十卷。谓予曰:时珍,荆楚鄙人也。

幼多羸疾,质成钝椎;长耽典籍,若啖蔗饴。遂渔猎群书,搜罗百氏。

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稍有得处,辄著数言。古有《本草》一书,自炎黄及汉、梁、唐、宋,下迨国朝,注解群氏旧矣。

第其中舛谬差讹遗漏,不可枚数。乃敢奋编摩之志,僭纂述之权。

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复者芟之,阙者缉之,讹者绳之。

旧本一千五百一十八种,今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分为一十六部,著成五十二卷。虽非集成,亦粗大备,僭名曰《本草纲目》。

愿乞一言,以托不朽。予开卷细玩,每药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正始也;次以集解、辨疑、正误,详其土产形状也;次以气味、主治、附方,著其体用也。

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采。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如对冰壶玉鉴,毛发可指数也。

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核究竟,直窥渊海。兹岂仅以医书觏哉?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箓,臣民之重宝也。

李君用心嘉惠何勤哉!噫,碔玉莫剖,朱紫相倾,弊也久矣。故辨专车之骨,必俟鲁儒;博支机之石,必访卖卜。

予方著《弇州卮言》,恚博古如《丹铅卮言》后乏人也,何幸睹兹集哉!兹集也,藏之深山石室无当,盍锲之,以共天下后世味《太玄》如子云者。 时万历岁庚寅春上元日,弇州山人凤洲王世贞拜撰。

1 明史 道同传

道同,河间人。其先蒙古族也。事母以孝闻。洪武初,荐授太常司赞礼郎,出为番禺知县。番禺故号“烦剧”,而军卫尤横,数鞭辱县中佐吏,前令率不能堪。同执法严,非理者一切抗弗从,民赖以少安。

未几,永嘉侯朱亮祖至,数以威福撼同,同不为动。土豪数十辈抑买市中珍货,稍不快意,辄巧诋以罪。同械其魁通衢。诸豪家争贿亮祖求免。亮祖置酒召同,从容言之。同厉声曰:“公大臣,奈何受小人役使!”亮祖不能屈也。他日,亮祖破械脱之,借他事笞同。富民罗氏者,纳女于亮祖,其兄弟因怙势为奸。同复按治,亮祖又夺之去。同积不平,条其事奏之。未至,亮祖先劾同讪傲无礼状。帝不知其由,遂使使诛同。会同奏亦至。帝悟,以为同职甚卑,而敢斥言大臣不法事,其人骨鲠可用。复使使宥之。两使者同日抵番禺,后使者甫到,则同已死矣。县民悼惜之,或刻木为主祀于家,卜之辄验,遂传同为神云。

当同未死时,布政使徐本雅重同。同方笞一医未竟,而本急欲得医,遣卒语同释之。同岸然曰:“徐公乃亦效永嘉侯耶?”笞竟,始遣。自是上官益严惮,然同竟用此取祸。

————————————————————————————————————————————————译文

道同是河间人,他的祖先是蒙古族。道同侍奉母亲因孝敬闻名。洪武初年,被推荐任命为太常司赞礼郎,调出作番禺知县。番禺此前以事务杂乱难理闻名,而且防守当地的军士尤其蛮横,他们多次鞭打羞辱县中的副佐官吏,以前的县令全都不能忍受。道同执法严明,不合道理的事情一律抗拒不听,人民依靠他这样才稍微安定了。

不久,永嘉侯朱亮祖到了,他多次用权势想左右道同,道同没有被动摇。有钱有势的几十个恶霸压低价格购买集市上的珍宝物品,他们稍不如意,总是用各种罪名诬陷人。道同在四通八达的道路上给他们加上脚镣和手铐,各个恶霸的家人争着贿赂朱亮祖求他给免罪脱身。亮祖设酒席召来道同,语气和缓地说这件事情。道同声音严厉地说:“您是大臣,怎么受小人的役使呢!”亮祖不能使他屈服。有一天,亮祖打破了那些恶霸的脚镣和手铐把他们放走了,他还借着别的事用板子打了道同。一个姓罗的富民,把女儿嫁给朱亮祖,他们兄弟于是依仗权势做坏事。道同又追究惩处了他们,朱亮祖又把他们抢回去了。道同郁积不平之气,分条陈述朱亮祖的坏事上奏朝廷。道同的奏章没到,朱亮祖揭发道同讥讽傲慢无理的情况的奏章先到了。皇帝不知其中的原因,于是派使臣诛杀道同。正赶上道同的奏章也到了,皇帝才明白了,认为道同的职位很低,却敢于指出大臣不法的事,他这个人耿直可用,又派使臣宽恕道同。两个使臣同一天到这番禺,后面的使臣刚到,道同已经被杀了。县民哀悼痛惜他,有的人刻木做成牌位在家中祭祀,问卜事情总是应验,于是传说道同成了神

《阅微草堂笔记》两则的译文——泥古不化 某公表里

《泥古不化》译文:刘羽冲,他的正名到现在已没人记得了,是沧洲人。我家先太祖父厚斋公当年经常与他诗词唱和。他的性格孤僻,喜欢讲究古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