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文化读本读后感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5收藏

数学文化读本读后感,第1张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写读后感一般应做到三点:

1、要读懂原文的内容“读后感”,顾名思义,就是先读后感因此,读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通过读,抓住了原文的重要内容,才会写出自己的真实体会

2、写自己体会最深刻的部分一篇文章叙述的内容很多,要抓住文章中你自己体会最深的内容来写体会不深,感想不丰富,读后感就写不成功

从图形到数目,从几何论证到代数消解,从特殊求解到寻找通式,……你可能无法感受每一次飞跃带给发现者的惊喜,但想想你从Cantor那学来的对无穷的理解,那就是古人发现零时的心情。

透过三角学,几何被翻译成了代数;透过映射,我们在无穷间看出了大小;透过群,方程变得像某种对称结构般美妙……每每一把利剑撕开未知的阴霾,那片少有人知的黑白就被抹上了色彩。

虽然自求解高次方程之后我就变成了过客,可我知道了:数学真的源于自然,源于生活,就好像n^2-(n+1)(n-1) = 1不是来自代数变换,而是源于某个染缸前的起舞。

扩展资料:

《数学的故事》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伴随着人类社会进步和变革,数学是如何适应社会、宗教、文化和艺术的需求逐渐发展至今的。

作者把自己对数学的深挚热爱倾注于字里行间,用浅显易懂但又不平庸的语言,将数学这门深奥和复杂之学科的发展轨迹和内在动因生动地描绘出来。

-《数学的故事》

中华文明上下5000年,在各个方面有着辉煌的成就,其中就包括数学方面,古代华夏的数学家提出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定理和公式,有的甚至领先于欧洲上千年,比如剩余定理,就出自《孙子算经》(成书大约在4、5世纪),欧洲直到19世纪高斯才推论出剩余定理,但他看了由传教士带回的《孙子算经》,认为中国人提出这个定理要比他早上1400年左右

还有祖暅原理(等幂等积定理)的提出,西方直到17世纪,才由意大利数学家卡瓦列里发现,只是比较可惜没有被祖暅真正证明出来;再就是祖冲之用割圆术算出了圆周率小数点后7位数字,这要比欧洲人要早上个几百年。

然而数学是一门系统基础科学,由很多方面的知识组成,总体而言,古代华夏的数学水平从来没有处于领先世界的水平。

刘徽(约225年-295年)的《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可以代表古代华夏的顶尖数学水平,刘徽是东汉初写成的《九章算术注》,里面提出了246个问题的解法,包括联立方程,分数四则运算,正负数运算,几何图形的体积面积计算等。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古希腊人是数学的奠基者,他们使用逻辑证明、演绎法,强调量化和系统化,使数学成为一门严密的系统的富有逻辑性的学科。直到现在,人们使用的数学方法,大部分来源于古希腊。

谈到古希腊的数学,有一个人绝对不可绕开,他就是欧几里得(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65年),他著有《几何原本》,奠定了后世数学的严密基础。这本书在2000多年来,一直作为数学标准教科书。直到今天,全世界的小学、初中数学教科书中关于几何的内容,差不多全部来自《几何原本》

丢番图(公元200──284)作著的丛书《算术》,差不多和刘徽是同时代,被称为“代数之父”,现代代数的一些方法和原理,都是由他提出来的。

当然古希腊数学也绕不开阿基米德现代微积分就是在他的研究成果上发展起来的“阿基米德螺线”曲线就是以他来命名,有人甚至把阿基米德和牛顿、高斯并列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数学家。

在刘徽之后,宋元时期的数学也有一些发展,但也是注重在极个别的定理和公式上,而不是系统性地有所突破,这种情况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后,与西方的数学水平进一步拉大,间接的影响就是从科技方面从此远远落后于欧洲

自从洋务运动开始后,现代数学才让一些国内学者所了解,才知道了在数学方面与世界水平相差太远,但在老一辈数学家陈景润、华罗庚、冯康、吴文俊等人的奋起直追下,现在,我们的数学水平已经渐渐赶上了世界水平。

数学文化读本读后感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