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山易》《归藏易》的作者分别是谁
《连山易》据说是由神农氏所作。
神衣氏也称连山氏、烈山氏,是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相传伏羲氏所作的“易”,经过十九代的传承之后到了神农氏,神农氏对易象的运用进行了推广,并注意运用阴阳升降消长的原理来解释事物,并以此为中医奠定了基础。他还重新推演八卦,得出了六十四卦,这些是《连山易》的创新之处。
《归藏易》据说是由黄帝所作。
黄帝号轩辕氏、有熊氏,又号归藏氏,传说是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易学在神农氏那里得到发展之后,又经过八代的传承后传到了黄帝那里。黄帝根据易学的原理发明了文字、音律、干支、五行、天文、历算、舟车、宫室、杵白、方矢及棺椁衣衾,并创建了礼制,以礼乐来统治百官和万民,为中华文化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此外,他还创造了兵家八阵法来击败蚩尤。黄帝的易学中,是以坤为首位的,坤象征着大地而属土,而地面上的万物均由大地孕育而来,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所以这部易学著作就叫做《归藏易》。
扩展资料
《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它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和谐辨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
《易经》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群经之首,儒家、道家共同的经典。
《易经》认为天地万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发展之中,其阐述的就是这个“自然而然” 的规律,这个规律被称为"道"。这规律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
“易”,一是“变易”、二是“简易”、三是“不易”。
变易,指变化之道,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在变化。
简易,一阴一阳,囊括了万种事物之理;有天就有地,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后,都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
不易,虽世间的事物错综复杂,变化多端,但是有一样东西永远不变的,那就是规律;天地运行,四季轮换,寒暑交替,冬寒夏热,月盈则亏,日午则偏,物极必反,这便是规律。
万事万物的发展皆有“定数”与“变数”,定数有规可循而变数无规可循;定数中含有变数,变数中又含有定数,无论定数还是变数其大局皆不变。
易有太极,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
--易经
这里简单说两点。
第一点,历史上典籍明确提及三易的,分别有《周礼》和桓子《新论》。如果能够把这部著作都拿出来对比细读,不难发现,周礼所言的版本和新论所言的版本是不同的,《周礼》比《新论》要早出现300年以上。《周礼》提及的三易很可能没有文字,《新论》的三易版本很清楚地提到文辞的数量。《周礼》对三易没有提及任何文字系统,却重点提及八卦和六十四卦;而《新论》提及的三易版本,并没有提及任何卦象象数的信息,只蜻蜓点水地提及文句数量和被收藏的地方。这是第一个要细究的。
第二点,《周礼》说的非常非常清楚,大卜掌握连山、归藏、周易三易之法,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这也是《周礼》在学术上留给我们的唯一线索。“皆”的意思是什么?各自都有也。其经卦皆八,意思就是三个系统各自都有八个经卦,各自都有六十四个别卦,这是《周礼》版三易的核心骨架。
要识别三易体系的真伪,要严格地按照周礼所提及的学术线索来做判断。
所以无论是所谓祖传还是重新推演,只要看它们到底有没有解决三套八卦和三套六十四卦的象数逻辑问题即可。如果有,则值得进一步深究;如果没有,皆是伪学术、伪传承。
一种说法是与孔子有关。因为周王朝本来就是周易占主导,而孔子又是“从周”的,他作《易传》来阐释自己的儒家思想。在这一过程中,有删有减有改,最终只留下了他这一支的传承。此前的古老易经逐渐湮灭。
许多人都知道《易经》、《周易》,甚至把这两者划上等号。
但其实,《周易》只是《易经》系列的一部分。古代的说法,《易经》先后有三本,分别是《连山易》、《归藏易》、《周易》,现今流传下来的只有《周易》。
之所以叫“周易”,是因为和周文王有关,周文武推演了易经八卦,有了“周易”。同时这也说明,在周文武之前就有“易”存在。
古代说法是:《连山易》(又称《列山易》,神农帝所著)是夏朝的易学,当然,现在考古界对“夏朝”还是存疑的。《归藏易》(又称《龟藏易》,黄帝所著)是商朝的易学。周文武只是在前两本易经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周易》。
《连山易》以艮卦为首,艮卦代表“山”。《归藏易》以坤卦为首,坤卦代表大地,归藏也就是万物莫不最终归于大地的意思。《周易》以乾坤卦为首,乾卦为天坤卦为地。
扩展资料:
《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
《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和谐辨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
《易经》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易经》长期被用作“卜筮”。
“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
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群经之首,儒家、道家共同的经典。
参考资料:
夏有《连山》,殷有《归藏》,周有《周易》。
《连山》、《归藏》两部已经失传 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使之失传
《周易》都知道
《隋书·经籍志》说:“《归藏》,汉初已亡,晋《中经》有之,唯载卜筮,不似圣人之旨。以本卦尚存,故取贯於《周易》之首,以备殷易之缺。”
《归藏》是传说中的古《易》书,与《连山》、《周易》统称为《三易》,但《连山》和《归藏》这两个名目并不可信,实是汉代刘歆的伪造[1],今所传《归藏》,最早见著录于《隋书·经籍志》,十三卷,晋司马参军薛贞注,并云:“《归藏》已亡,按:晋《中经》有之”,晋《中经》都是从汲冢里挖掘出来的古书,所以郭沫若认为《归藏》是晋代汲冢出土的竹书之一种,即《易繇阴阳卦》,是荀勗等人在整理汲冢竹书时将它拟定为《归藏》的,并认为它是与《周易》同时代或更早的一种古代《易》书[2]。此书对《易》学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其书宋代已佚,其《中兴书目》曰:“《归藏》,隋世有十三篇,今但存《初经》、《齐母经》、《本蓍》三篇,文多阙乱,不可训释”,可知宋代《归藏》尚有三篇存留,只是已经残缺讹乱得不能诵读了,所以此后再无人问津,遂致失传。后人鉴于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多有辑录整理,唯清代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之较为详备,但仍有许多未谛之问题,这里就想据之谈谈《归藏》的篇目问题。
今之《归藏》,郭沫若认为即汲冢出土的《易繇阴阳卦》,这个本来无可疑,但其篇目是有问题的。据《晋书·束皙传》所载:“《易繇阴阳卦》二篇,与《周易》略同,繇辞则异”,则原《易繇阴阳卦》的形式当与《周易》上下经同,即有六十四卦,分为上下二篇(上下经),而无《十翼》(据《束皙传》,汲冢出土的书籍中有《易经》二篇,与《周易》上下经同,亦无《十翼》)。而《玉函山房辑佚书》所辑《归藏》中却有《初经》、《六十四卦》、《十二辟卦》、《齐母经》、《郑母经》、《本蓍篇》、《启筮》等七篇,这个数目已经远远超出了《束皙传》所说的“二篇”之数,而《隋书·经籍志》更说它有十三卷,《中兴书目》说它有十三篇,可见它的卷帙很大,所以说《归藏》仅仅是《易繇阴阳卦》还是有问题的。
不过,马国翰的辑本中有些篇目不可信,首先说《十二辟卦》就不可信,《归藏》出自汲冢,是战国时代的古书,而十二辟卦是汉代孟氏易卦气学说的产物,非战国时代所能有,马国翰所辑的《归藏》十二辟卦根据的是明代徐善的《四易》,徐善在《四易》中论《归藏》,多是在前人论说的基础上敷衍成文,皆为空口白话,即没有引用《归藏》之文,又没提《归藏》之卦,其云《归藏》之“十二辟卦”为:
“子复,丑临,卯大壮,辰夬,巳乾,午姤,未遯,申否,酉观,戌剥,亥坤。”
实际上,《归藏》卦名之临作“林祸”,夬作“规”,遯作◎(辶+彖),剥作“仆”,坤作◎(六去掉上面一点+申,应当是“臾”之古文,读若蒉,与坤双声音近而假,下面就用“臾”字代替),字皆与《周易》异,而徐善所引者全与《周易》相同,说明他根本没有见过《归藏》原书,他所谓的“十二辟卦”是根据汉代人关于《周易》的十二辟卦附会于《归藏》的,故此篇不足据信。
“六十四卦”也不当单独立为一篇,马辑本的“六十四卦”根据的是宋代李过的《西溪易说》,这本书是目前所能知道的最早记录《归藏》六十四卦卦名的古籍,为保留《归藏》的卦名立下了一大功劳,可惜李过记录的《归藏》卦名不全,只有六十卦,遗失了四卦。《西溪易说》把这六十卦是放在《归藏·齐母经》条下的,先说“曰:旧言之择,新言之念”,然后就排列了自乾至未济六十个卦名,可见这六十个卦名是属于《齐母经》的,而不是单独的一篇。
所以,目前能知道的《归藏》篇名有《初经》、《齐母经》、《郑母经》、《启筮》和《本蓍》五篇,和其原书的十三篇相比,还不到一半,另外八篇的篇名失传了。
《连山易》《归藏易》的作者分别是谁
本文2023-10-06 12:17:1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3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