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4收藏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第1张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里仁为美: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以居住在仁的地方为美。另一种是:以居仁为美。如根据下句的意思,则是选择后者,即以居仁为美。

择不处仁:处仁,即居于仁义里。人贵能择仁道而处,而不是说择仁者之里而处。

焉得知:知[zhì],同智,即指智慧。孔子每次言仁必兼言智。若不择仁道而处,便不能称得上是有智慧。

孔子论学论政,都非常重视礼乐,仁则为礼乐之本。

孔子言礼乐本于周公,他每次谈到仁,则是说自己好古,敏以求之而得。

礼必随时而变,仁则古今通道,故《论语》编者把里仁篇放在八佾篇之后。

师说

老子亦曰:“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孰谓老子无为?夫子《论语》之智,正而显,老子之智,则反而隐。老子曰:“建德若偷。”以予观之,老子之有为不下夫子。注老子最善本,莫若《四书》;注《四书》最善本,则莫若《道德经》。

很多人认为老子“无为”,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让自己没事就是清静。认为老子“绝圣弃智”,不要用心智。这是天大的错误。如果老子没智慧,我说过,怎么可能写出这么充满智慧的《道德经》?就坐在那里冥想,就想出来了?像这一段:“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对事情没有深刻的认识与完善的处理能力,怎么讲得出来?怎么可能什么都不想、不做?《道德经》的“道德”二字,我认为老子自己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这一段文注解的最好。讲“德畜之”,就是要畜德,是要努力去积蓄,哪是无为?后面就讲得更清楚了:“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说“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岂是毫不花工夫,坐在那里想就有的了的?这哪是无为?老子说“建德若偷”。我在演讲的时候,经常问大家,这是什么意思?出乎我意料之外,讲过不下数十场,竟然没有人答对过。这“建德若偷”就是积阴德的意思。建立德行,还别让人知道,就像小偷不让人家知道一样。这岂不是比孔子还积极?

别把自己看得那么伟大。除非到了“成德”的时候,才大概能够“磨而不磷”、“涅而不缁”,不受外面的影响。在那之前,人都会受环境的影响的。因此,要亲师择友,因此要“里仁为美”。

  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大学》主讲修身养性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年—前434年)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家学派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一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惕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之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贲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挈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唯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为宝。”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为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家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引言:相信很多小伙伴在读书的时候都会遇到“四书”,“四库”这样的词语,每次遇到这样子的词语是不是都想知道,书中的“四书”“四库”到底是哪“四书”哪“四库”呢?为了解决小伙伴的疑惑,接下来就由小编带大家去看一下“四书”“四库”究竟是哪些东西吧!

一、“四书”

四书其实又被我们称为四子书,具体的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以及《中庸》。这四本书被我们统称为四书。在这四本书中,最被人所熟知的,应该便是《论语》,在许多的初中以及高中的教材里,《论语》的内容都被收入其中,让同学们对“四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论语》中主要内容是孔子及其弟子所说的一些言语,其弟子和再传弟子将这些收录起来编辑成的一本。

二、“四库”

四库具体是指《经部》、《史部》、《子部》还有《集部》。它收入的图书有3503种,其中又分为79337卷以及36304册,这本书是在1773年清乾隆时期开始卷修。总共历经了大约十年的时间才编辑完成。它的内容十分的丰富,可以说它是我们中国古代里最大的文化工程,而他基本上又包含了中国古代所有的图书知识,因此就被别人称为《四库全书》。

三、意义

我国作为一个拥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国,文化的传承基本上都是靠着文字的记载,而类似于“四书”“四库“这样的拥有着很高研究价值的文字资料便更加的显得重要。因为有了这些文字的传承,我们才能更好的了解历史,借此从历史中得到教训,知道一些事物的基本规律,让我们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来丰富我们自己。所以它们的意义是重大的。

四书五经是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四书指的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四部作品,这是儒家文化思想教育的基本教材;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经典的合称。先秦时期的孔门教材本是六经,但其中的《乐经》失传,所以只剩下五经。

四书五经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其内容博大精深,文化内涵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古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是以四书五经为修身、齐家、立德之本。

现实意义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四书五经》是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的,它内含安身立命、治国齐家、交往相处的法则;提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坚韧;宣扬“仁者爱人”的忠恕;教人们处理人际关系等,这些都是我们现代社会极度匮乏的,也是去读它作为教育和启迪我们的意义。

六艺指的是什么

六艺指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年—前434年)作。

《中庸》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年-前402年)之手,《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

《尚书》意为“上古之书”,记载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东周,约1500多年,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书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

四书五经有的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1、四书

四书(又称四子书、四书集注)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著作的总称,它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四书的作者包括孔子、子思、孟子、程子、朱熹等,其编撰时间间隔达一千八百年。它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是中国文化的精华。

2、五经

五经为历代儒客学子核心研习书经,一般指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也是中国保存至今的最古老的文献。

《诗》温柔宽厚,以纪兴衰诵叹,《书》疏通知远,以纪帝王遗范,《易》洁静精微,以纪阴阳变化,《礼》恭俭庄敬,以纪文物体制,《春秋》属词比事,以纪行事褒贬。书中金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作品影响:

1、四书五经在传统文化上的影响。

中国古代有“四书五经”,几乎与基教有圣经、伊教有古兰经相似。被用为科举中选拔人才的命题书和教科书。如果说今日学子不知“四书五经”为何物,恐怕会是件难堪的事。我们只要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得提到“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包含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它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2、“四书五经”在哲学上的影响。

历代科兴选仕,试卷命题无他,必出自“四书五经”足见其对为官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程度。时至今日,“四书五经”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仍对我们现代人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

3、四书五经在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化等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其影响传播于海内外,福荫子孙万代。四书五经乃是延续中华文化的千古名篇,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四书五经,是指“四书”与“五经”的合称。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四书五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诸多文学作品当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是历代儒客学子研学的核心书经。四书五经详细地记载了中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

四书五经的价值:

我们只要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得提到“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包含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它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四书五经”详实地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历代科举选仕,试卷命题无他,必出自“四书五经”足见其对为官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程度。

四书五经在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化等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时至今日,“四书五经”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仍对我们现代人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为美: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以居住在仁的地方为美。另一种是:以居仁为美。如根据下句的意思,则是选择后者...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