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和畋是什么关系
“田”和“畋”这两个字的关系是(B )
A 田是畋的简化字
B 田是畋的古字
C 田是罚的假借字
D 两个字没有关系
一、详细介绍
田(拼音:tián)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象形字。
其古字形像阡陌纵横或沟浍四通的一块块农田。本义为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后延伸至和农业有关的东西。
“田”也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田”的字多与田猎耕种有关,如:畦、畎、界、甸、町等。田,象形字。
字形像在一大片垄亩上画出三横三纵的九个方格,表示阡(竖线代表纵向田埂)陌(横线代表横向田埂)纵横无数的井田,有的甲骨文像畸形的地亩。简体甲骨文将三横三纵的阡陌简化为一横一纵的“十”。
其造字本意为阡陌纵横的农耕之地,后引申为动词,指种地,后来写作“佃”。也有古代统治者赏赐给亲属臣仆的封地、古代的地积单位。和生产活动单位和蕴藏矿物的地带等意思。
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古籍有时假借“田”代替“畋”。既像田猎战阵之形,又像井田之形。
甲骨文有繁简不同的形体,后世则主要继承简体的写法,历代只有笔势的变化,结构则古今不变。“田”的本义是指耕种用的土地。
黍稷在中国栽培历史悠久,文字记载早,品种类型多,是黍稷起源于中国的重要证据。大家一致公认我国最早的文字是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据统计甲骨文出现次数最多的粮食作物是“黍”,其他谷类作物出现字数均较少。商代的活动区域在黄河流域,甲骨文的记载说明黍稷是黄河流域当时的主要农作物。《诗经》是反映西周到春秋时代的一部古诗,是现存古籍中最早而可靠的经典,被视为先秦的社会资料,该书中提到最多的也是黍稷。说明黍稷仍是《诗经》时代最主要的农作物。西汉的一部古农书《广志》,记载的黍穄(稷)品种已有14个,说明早在2000年前的中国,黍稷不同品种类型已有文字记载了。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早而丰富的文字记载。
不好意思我不大清楚,但推荐一点谚语:
千斤话白四两唱,三分唱念七分作。
宁输后台不输前台,只许艺高不许胆大。
南昆(昆山腔)、北弋(弋阳腔)、东柳(柳子腔)、西梆(梆子腔)。
男怕夜奔,女怕思凡
南麒北马关外唐
不疯魔不成活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一日不练自己知道,两日不练同行知道,三日不练观众知道。
功夫练到家,上台不怯场。
救场如救火。
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
台上一声啼,台下千人泪;台上一声笑,台下万人欢。
有板有眼叫戏,没板没眼叫屁。
艺不离手曲不离口。
一清二混三不见(无根底对付的结果是:第一次尚可,第二次模糊,第三次忘没了)。
饱打(吹)饿唱。
日月灯,云霞帐,风雷鼓板,天地间一场大戏;
汤武净,文武生,桓文丑末,古今人俱是角色。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教会徒弟,饿死师父。 只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父。
无祖不立,无师不传。
名师出高徒。 艺多不压身。
三分靠教,七分靠学。
宁赠一锭金,不传一句春。(春:指行话)
宁给十吊钱,不把艺来传。
艺人的肚儿,杂货铺儿。
艺高人胆大,胆大人艺高。
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高。
拳不离手,唱不离口。
要想人前显贵,就得背后受罪。
打你今朝有过,为你将来成人。
要想学好艺,先得做好人。
南京到北京,人生活不生。
生意不得地,当时就受气。
台上无大小,台下立规矩。
玩艺儿是假的,精气神儿是真的。
没有君子,不养艺人。
练到老,唱到老,学到八十不算老。
一遍功夫一遍巧,一遍拆洗一遍新。
只许人家不听,不许自己不行。
指任何事情都得下一番苦工夫,方能做出好的成就。
艺多不压身,艺高人胆大
百日笛子千日箫,小小胡琴拉断腰
若要戏路通,全靠幼时功
不练三冬两夏,哪能学会唱、念、做、打?
一台无二戏,救场如救火。
勤学通百艺,苦练出真功。
艺术是件宝,不学得不了.
嘴上没有功,吐字听不清。
台上一张口,便知有没有。
七分念白三分唱,白是骨头唱是肉。
四、五人能当千军万马,
十几步能走海角天涯。
私下练,台上见。
以熟为巧,以巧为妙。
知戏文戏理,才能唱出好戏。
好花得绿叶配,好角得众人扶。
台下静,声小也能听得清。
台下动,声音再大也没用。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一台戏得合手,不合手戏准丢。
有劲使在功上,有功用在戏上.
腔好唱,味儿难磨。
字不清,唱不明。
字不正听不清,腔不回不中听。
要想艺深,就得用心。
慢板要紧,快板要稳,散板要准。
演员上了台,一步值千金。
一我一站,一动一转,一走一看,一扭一翻,一抬一闪,一
坐一窜,照顾四面八方,要叫人人看见。
眼大无神,庙里泥人。
笑不露齿,行不动裙。
神不到,戏不妙。
三分扮相,七分眼神.
唱戏不动情,看戏不同情。
欲前先后,欲进先退,欲左先右,欲上先下。
慢要松,紧要绷,不紧不慢才算功。
手到眼到,眼到手到。
站有站相,坐有坐样。
净行要撑,旦行要松,生行要弓,武行取当中。
兰花手,荷叶掌,握拳如凤头。
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假难分。
忙而不乱,慢而不断。
百艺不如一精。
要想戏路通,全靠幼时功。
闲着练,忙着用。
艺要会,得挨累。
台上一现,台下十年.
唱戏碰了钉,才知艺不精
力不磨得锈,腿不练得皱,
有状元徒弟,没状元师傅。
慢功出巧匠。
念书要讲,种地要耪,学艺要想。
一天不练就回,两天不练就生,三天不练就没。
后台象绵羊,前台如猛虎。
戏无情不动人,戏无理不服人,戏无绝不惊人.
见山如山在,看水如水流。
心跟神合,神跟貌合,貌跟形合。
先看一步走,后听一张口。
好戏把人唱醉,坏戏把人唱睡。
早扮(戏)三光,晚扮(戏)三慌。
神在两眼,情在脸面。
站如亭亭玉树,行如风送落叶。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看这篇论文
关于农业起源,古籍中有许多美丽动听的传说故事,经常要归功于伟大的神农、后稷和黄帝或其他帝王、名臣等等(1)。但要想真正解决中国农业的起源,仅凭古史传说是不可能的,必须依靠考古学和民族学的丰硕成果。近半世纪以来我国的考古学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已使我们能够了解中国原始农业的基本面貌,而近几十年来的民族学,又使这个基本面貌更加清晰和生动。
一.农业的发明
农业是在采集基础上产生的。产生的时间大约是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末期或新石器时代初期。人们在长期的采集野生植物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一些可食植物的生长,经过无数次的实践,终于将它们栽培、驯化为农作物,从而发明了农业。当农业在人类经济生活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时,就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家曾在山西省朔县峙峪和沁水县下川等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发现了石刀、石锯镰、石磨盘、石磨棒等采集野生谷物的工具。其年代是距今28000—12000年,在地质年代上属于更新世晚期,当时处于冰期和间冰期交替之中。冰期气候干冷,狩猎不易,植物减少,人们的食物匮乏,迫使人们努力去采集野生植物充饥,也加深了对野生植物的观察和认识。在距今13000—12000年左右,处于间冰期,气候转为较温暖湿润,草本作物生长较为茂盛,禾本科植物增多,人们更易于采集到野生谷物,也会更加珍惜这些野生谷物。人们先是注意加以保护,然后尝试进行种植。一旦尝试成功,就会加以推广。农业也就诞生了。
因此最初的农业生产是完全模仿野生谷物的生长过程,将采集的野生谷物撒在地上,让它生长,到成熟时用手摘取,这是最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民族学的资料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例证:云南的独龙族就是将野生稻的种子撒在草地上,然后把草拔下来,既清除了农作物生长的杂草,又可利用带起来的泥土掩埋种子。农作物长大后,如果附近的草木遮挡阳光,则把这些树枝和杂草折断,让作物在阳光下生长。
公元(976一983年)的《太平广记》据书中所载,当发明 于公元7世纪 从河、湖、池塘中引水的器具则有序斗、各种翻车 (龙骨水车,图2)、筒车、渴乌(虹吸)、鹤饮等人力翻车,脚路翻车 (采自《农政全书)是在公元186年前后由东汉毕岚所创制,三国时马钧又加以改进以后又发展了牛转翻车、水转翻车和 风力翻车等水转筒车是在江河岸边装设个水轮, 水轮下部浸在水流中,由水力驱动水轮回转水轮圆 周上配置的若干个竹筒依次将水带到上部,流人接水槽唐刘禹锡(772一842年)所著“机汲,一文,所述提 水工具就是这种水转筒车在王祯(农书》L载有水转 筒车图,还有驴转筒车和高转筒车‘图3)
渴乌也是 由毕岚创制在明王微著(新制诸器图说)上,载有“虹吸”和“鹤饮”图及图说 收获、脱粒和清选器具在公元前5500一前4900 年的文化遗址中,曾有锯齿刃石镰出上到公元前 2800一前1900年,又出现了蚌刀和没有锯齿的石镰 到商周时期有了铜镰,但应用不广铁镶开始出现于 战国时期,到西汉时已广泛应用以后又发展了许多 不同类型的收割器具在王祯《农书》_上,就载有钱、 艾、璐镰、推镰、荃麦器等;还有收获薯类用的镬(镐), 收获棉杆用的钩镰,割草、砍柴用的锲等 脱粒、清选用的器具有连枷、石攀磷、扇车等连枷 发明于春秋时期在王祯《农书》上,
有用碍礴碾场脱 粒的记载扇车亦称风车或跄扇,发明于西汉时期 农产品加工器具最早的谷物加工器具是石磨盘 图3高转筒车 (采自《农政全书” 和碾棒在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曾有石磨盘出土, 说明早在农业诞生以前,人类就用这种器具加工采集 到的谷物在公元前5500一前4900年的遗址中出土 的石磨盘和服棒,就已相当工整另一种谷物加工器 具是柞臼在约公元前5000年的遗址中有石柞出土,
自远古至清代中叶在中国农业生产中使 用的器具在古籍中称农器或田器除古籍中所载 外,在考古发掘中出土了许多古农具,包括在有文字记 载以前各个时期的器具 各地出土的大量古农具表明,早在公元前6000一 前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初期,伴随着原始农业的诞 生,就出现了简单、粗糙的石制农具以及蚌器、陶器等 公元前5世纪的春秋末年,铁制农具已广泛应用到 公元10一14世纪的宋、元时代,已拥有开荒、耕整地、 播种、中耕、收获脱粒、加工、蚕桑、舟车等适应不同地 区要求的各种农具300余种有许多农具的发明创造 和应用都早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
耕整地农具有未招、锋、锋、镜(锹)、镇、铬、极、 犁、耙、秒、粉、糖、盖、碍、碑、刮板等品种在公元前 5500一前3300年的文化遗址中,曾有石铲、骨铲、骨粕 等起土翻土工具出土;公元前2900一前2800年的文 化遗址中,有用双齿木未挖土的印痕这种间歇动作 的来粕以后逐步为连续动作的人力犁所代替殷代以 后又逐步为畜力犁所代替到春秋时期,畜力犁已被 广泛应用战国初期有了铁制犁桦,战国末年又出现 了犁壁公元9世纪时唐代陆龟蒙所著(来招经),
记 述了一个结构相当完备的畜力犁(见桦式犁) 播种栽植器具包括条播用的楼,穴播用的靛种 器,播后压实土壤用的挞和碑车,拔、插水稻秧苗用的 秧马等楼又称楼车或按犁,是世界上最早的条播机
在王祯著(农书)上,还载有将种子与过筛细粪或蚕沙钮说拌合后一同播下的粪按,这是最早的施肥播种机 种器(图l)也见于王祯(农书), 图l孤种器 (采自王祯《农书》) 明在公元14世纪初已经有了这种 穴播工具关于秧马的记载,最早 见于苏轼在公元1094年写的《秧马 歌) 中耕除草器具包括早地用人 力除草松土工具钱、铲、镜、褥、搏、锄;早地中耕用畜力按锄;水田用 的人力中耕除草工具耘爪、耘荡等 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就出现了石锄,到战国时期有了铁锄关于楼锄地记载,
(一)
古时候,有一对白发银须的老两口儿,就住在太行山下,九曲黄河就从门前流过。这老两口儿就在黄河边上,开辟家园,日子倒也过得快活。老俩口一生做好事,吃斋念佛,行善积德。
只是这老公公人老心慈,对世人一个样,而这老婆婆却为点小气哟,这也就成就了他老两口在人中的不同口碑,这是后话渐且不入,却说眼见得这老两口都七老八十了,可跟前也没个一男半女的,正愁着没有人接香火,因此这就一直成了老两口儿的心病。
一天,老两口儿正在吃饭,门前漂然走来一个白衣秀士,在门前讨水喝。喝完水后,秀士对种菜的老汉说:“看你的菜种得好,人又那么好,我没什么谢你的,就把这粒葫芦种子送给你去种吧,记住,这葫芦熟了不要去摘,日后自有你们好处”。
说完就放下一粒闪闪发光的种子,不见了。老两口儿选了块最肥的地方,把那葫芦籽种下了。几天以后,冒出一个胖乎乎的幼芽。老汉不断地浇水、施肥,眼看着长蔓、开花,结开果了。入秋后,满园的菜都收完了,只有那粒种子结出的葫芦还静静地挂在地里,那葫芦长得有竟有磨盘大。
一天,天快黑的时候,老两口儿只听“叭”的一声脆响,赶紧跑到瓜地去看,只见那个大葫芦正骨碌碌地向他们滚过来,在老两口儿的脚下停住了,“叭”的一下炸成两半,从里面跳出一对儿女,“扑通”一下就跪在老两口儿面前,喊爹叫娘。
老两口儿好一阵才明白过来,知道这是神仙赐给他们的,连忙跪在地上拜过苍天之后,才起身扶起儿女,领进屋里。
光阴似箭,转眼十多年过去了,这葫芦兄妹长大成人了。这年秋天,不知为什么老天爷下起了瓢浇大雨,一下就是七七四十九天,门前黄河涨起了涛天大水,一天比一天高,眼看着就要淹到屋顶了,一家人急得没办法。
这时候水把当年那个葫芦漂了起来,在院子里打转,老两口儿就一把将这一双儿女推到葫芦中,那葫芦就像一条小船在水上漂了起来,这时一个浪头打来,把装着兄妹二人的葫芦冲走了,这老两口却淹死在水里。
兄妹俩乘着葫芦不停地漂啊、漂啊,一直漂了九九八十一天,才漂到一座山下停住。他们就在这座山上搭起了一个草棚住了下来。这次雨也太大了,世上的人只剩下这兄妹俩,他们伤心地哭着,只好在山上开了荒地,种上粮食。
时间一长,兄妹俩的年龄也不小了,哥哥该娶媳妇了,妹子也该嫁人了。可这天底下除了他两个以外,再没有别的人,咋办哩?想来想去,没有啥办法,哥哥就对妹妹说:“妹妹,我看就咱俩成了亲吧?”妹妹一听,不住地摇头:“哪里有兄妹成亲之理呢,不行不行!”
“那还有什么办法啊,总不能叫人绝种了呀。”妹妹想一想,这也是真的,再没有别的办法了,就跟哥哥成亲了吧。但她总觉得不合适,
妹子就给哥哥说:“我俩各抱一扇磨子,爬到两边山顶上,一齐滚下来,要是磨子能合到一起,我俩就成亲。”,哥哥答应了。兄妹俩各抱着一扇磨子上到山顶,一齐滚下,下来一看,两扇磨子也稳稳地套在一起。
妹妹还是觉得不好,又对哥哥说:“再试一回,你拿线,我拿针,站在两边山上,一齐把针线扔出去,线要是能穿到针眼里,我两个就成亲,穿不进去,就算了。”哥哥答应了。兄妹两个各拿着针和线,走上山顶去了,一齐把针线扔出,然后跑到山下看时,只看见线准准地穿到针眼里去了。
哥哥说:“妹妹,这回成了吧?”,妹子心想这也是天意吧,再没啥,兄妹俩就成了亲。
一年以后,妹妹生下一个又大又难看的肉坨坨。兄妹俩一看气坏了,妹妹说:“把它剁成一百块,挂在树林里去喂野味吧!”哥哥什么也不说,提刀子就把那个肉坨坨砍成了一百块,挂在树林里去了。
没想到过了一个晚上,那一百块肉坨坨竟变成了一百个人,男男女女都有,兄妹俩没想到一下子有这么多儿女,就按挂他们的树各自起了名字,比如挂在杨树上的姓杨,挂在柳树上的姓柳,这样整整一百个,各自生儿育女传下来,就成了百家姓。
这兄妹两就是人类之母洛神娘娘和洛神爷爷,成为人祖。
后来这黄河老夫妻被观音菩萨给玉皇大帝建议封为“黄河都土地”,掌管天下所有土地,喻为人祖之母。当年玉皇大帝委派土地公下凡时,问他有什么要求,土地公公希望世上的人个个都变得有钱,人人过得快乐。
土地婆婆却反对,她认为世间的人应该有富有贫,才能分工合作才能让人有盼头。土地公公说:“那不是,穷人太可怜了吗?”土地婆婆说:“如果大家都变有钱人,以后我们女儿出嫁,谁来帮忙抬轿子呢?”
土地公公无话可说,也因此打消这个原本“皆大欢喜”的念头,世间才有今天的贫富悬殊差别。而后来世上觉得土地婆婆自私自利,是一个“恶婆”不肯供奉她,却对土地公公十分敬重。
从此,土地神就成为与人们关系最密切的神,神位虽小,却掌管着人的一切万事万物,并且由他勾通着天上人间。这不就连神通广大的孙悟空遇到不明之事,也常常请问土地爷呢。
(二)沧海桑田
从前有两个仙人,一个叫王远,一个叫麻姑。一次,他们相约到蔡经家去饮酒。到了约定的那天,王远在一批乘坐麒麟的吹鼓手和侍从的簇拥下,坐在五条龙拉的车上,前往蔡经家。但见他戴着远游的帽子,挂着彩色的绶带,佩着虎头形的箭袋,显得威风凛凛。
王远一行降落在蔡经家的庭院里后,簇拥他的那些人一会儿全部隐没了。接着,王远和蔡家的成员互相致意,然后独自坐在那里等候麻姑的到来。王远等了好久还不见麻姑到来,便朝空中招了招手,吩咐使者去请她。
蔡经家人谁也不知道麻姑是天上哪位仙女,便翘首以待。过了一会儿,使者在空中向王远禀报说:“麻姑命我先向您致意,她说已有五百多年没有见到先生了。此刻,她正奉命巡视蓬莱仙岛,稍待片刻,就会来和先生见面的。”
王远微微点头,耐心地等着。没多久,麻姑从空中降落下来了。她的随从人员只及王远的一半。蔡经家的人这才见到,麻姑看上去似人间十八九岁的漂亮姑娘。她蓄着长到腰间的秀发,衣服不知是什么质料制的,上面绣着美丽的花纹,光彩耀目。
麻姑和王远互相行过礼后,王远就吩咐开宴。席上的用具全是用金和玉制成的,珍贵而又精巧;里面盛放的菜肴,大多是奇花异果,香气扑鼻。所有这些,也是蔡经家的人从未见到过的。
席间,麻姑对王远说:“自从得了道接受天命以来,我已经亲眼见到东海三次变成桑田。刚才到蓬莱,又看到海水比前一时期浅了一半,难道它又要变成陆地了吗?”王远叹息道:“是啊,圣人们都说,大海的水在下降。不久,那里又将扬起尘土了。”
后人用“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比喻世间事变化很大,也作“桑田沧海”,又简称“沧桑”。
(三)小岗村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一些农民为了生存,以“托孤”的决心,分田到户,由此拉开了后来被称为“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改革的序幕。
“承包”,这一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特有的自生制度跨越了人民公社的解体、乡镇政权的重建、村民自治的发展等阶段,甚至从农村改革延伸到国有企业改革,它的生命力令人惊讶。但是迄今为止,农村土地权利结构仍处在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之中。
(四)二神争地
明代嘉靖年间,大运河宝应八浅处决堤,洪水冲出一个方圆数里的大水潭,潭深莫测。百姓齐心堵住决口,但潭中不知何时来了一条白龙,时常兴风作浪,来往船只只能绕行。
一年清明,游春踏青的人们正在潭边赏景。忽然见潭中一尾金色小鱼上下游动,煞是好看,众人围观,人群中走出一年轻美貌女子高声说道:“此乃潭龙,待我擒来。”众人讶然,她已如春燕展翅跃入潭中。
过了片刻,忽闻 “轰”一声,浪花中飞出一条白龙,载着那女子腾空而起。众人大惊,顶礼膜拜。那女真人在空中说道:“吾乃泰山顶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奉玉帝敕旨收服孽龙。尔等可于宝应城北为我立庙,可永保运河平安。”说完抛下一把铜钱,定为庙址。
碧霞元君正欲乘龙北回,忽见南方飘来一朵祥云,原是南海观世音菩萨。两神相遇礼毕,菩萨道:“此处瑞气冲天,乃吉祥宝地,下界尔等可为我立庙,可保一方平安,人寿年丰。”说完也向城北投下一剑定为庙址。碧霞元君急忙道明前由,希望菩萨收回成命。菩萨不悦:“宝剑已出,岂能更改?”二神为此便在空中辩说起来。
“是什么宝地让两位尊神选此相聚?”声音洪亮,原是赤脚大仙赶到。大仙问了原委,按落云头,就地查看,见宝剑正巧插在钱眼之中,微微一笑,对观音说:“菩萨,元君在前您在后,您当让她一步了。”菩萨闻言也觉如此,便欣然应允,三神相视一笑,扬长而去。
二神争此宝地实为罕见,百姓将此奇事上报县衙。不久批文下达,同意在宝应为元君和菩萨各立一庙,并将水潭更名为“蜕龙潭”。
因元君在前菩萨在后,所以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先建了碧霞宫,又与隆庆二年(1568年)再建了观音阁。因为碧霞元君是道教神仙,观音是佛家菩萨,所以泰山殿实际上是佛道合一的江淮巨观。
话说乾隆帝下江南,途经宝应,闻说泰山殿为江淮巨观,香火之盛为东南数省之冠,故慕名前来瞻仰。但见殿阁重重,庙宇深远,神佛众多,香火鼎旺,兴致盎然,提笔挥毫,御敕“天下第一名山”。自此泰山殿名气更大,誉满大江南北。
(五)精卫填海
据说在很久以前,太阳神炎帝有一个可爱的小女儿,名叫女娃,也是他最喜欢的女儿。炎帝不仅管太阳,而且还掌管着五谷和药材。他事情很多,每天一大早就要去东海,指挥太阳升起,直到太阳西沉才回家。
炎帝不在家时,女娃便独自玩耍,她非常想让父亲带她出去,到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去看一看。可是父亲忙于公事,总是不带她去。这一天,女娃便一个人驾着一只小船向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划去。
不幸的是,海上起了风暴,像山一样的海浪把小船打翻了,女娃被无情的大海吞没了,永远回不来了。炎帝固然痛念自己的女儿,但却不能用医药来使她死而复生,也只有独自神伤嗟叹了。
女娃死了,她的精魂化作了一只小鸟,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所以,人们又叫此鸟为“精卫”。
精卫痛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要报仇雪恨。因此,她一刻不停地从她住的发鸠山上衔了一粒小石子,或是一段小树枝,展翅高飞,一直飞到东海。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回翔阒,悲鸣着,把石子树枝投下去,想把大海填平。
大海奔腾着,咆哮着,嘲笑她:“小鸟儿,算了吧,你这工作就干一百万年,也休想把大海填平。” 精卫在高空答复大海:“哪怕是干上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干到宇宙的尽头,世界的末日,我终将把你填平!”
“你为什么这么恨我呢?““因为你夺去了我年轻的生命,你将来还会夺去许多年轻无辜的生命。我要永无休止地干下去,总有一天会把你填成平地。”精卫飞翔着、鸣叫着,离开大海,又飞回发鸠山去衔石子和树枝。
她衔呀,扔呀,成年累月,往复飞翔,从不停息。后来,精卫和海燕结成了夫妻,生出许多小鸟,雌的像精卫,雄的像海燕。小精卫和她们的妈妈一样,也去衔石填海。直到今天,她们还在做着这种工作。
1 文言文翻译:峤少有风格,厚自崇重,有盛名于世,朝野许其能风俗,
文言文翻译:
[注释]《后汉书·文苑传》:“傅毅字武仲,扶风茂陵人也。少傅学。峤少有风格,厚自崇重,有盛名于世,朝野许其能风俗……建初中,肃宗博召文学之士,以毅为兰台令史,拜郎中,与班固、贾逵共典校书。”魏文帝《典论·论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魏吴质《答魏太子笺》:“摛藻下笔,鸾龙之文奋矣。”李善注引班固与弟超书曰:“傅武仲下笔不休。”○《晋书·陆机传》:“陆机,字士衡,吴郡人也。……机天才秀逸,辞藻宏丽,张华尝谓之曰:‘人之为文,常恨才少,而子更患其多。’弟云尝与书曰:‘君苗见兄文,辄欲烧其笔砚。’后葛洪著书,称‘机文犹玄圃之积玉,无非夜光焉,五河之吐流,泉源如一焉。其弘丽妍赡,英锐漂逸,亦一代之绝乎!’其为人所推服如此。”(亦见钟嵘《诗品》)
2 文言文 李峤传 翻译 急李峤,赵州赞皇人,是隋内史诗郎李元操的从曾孙。
世代为名门望族,父亲李镇恶,任襄城令。 李峤早年丧父,因服事母亲孝顺而闻名。
儿童时代,他梦见神人送给他一双笔,从此学业逐渐长进。二十岁时参加进士科考试,几次改任监察御史。
当时岭南邕、严二州首领反叛,朝廷发兵讨伐,高宗令李峤前往监督军事。李峤便宣布朝廷旨令,特赦他们的罪行,并亲自进入僚洞招抚告谕,叛者全部归降,李峤因此退兵而还,高宗极为赞赏。
李峤几次升任给事中。当时酷吏来俊臣诬陷狄仁杰、李嗣真、裴宣礼等三家,奏请杀掉他们,武则天令李峤与大理少卿张德裕、侍御史刘宪审理此案。
张德裕等人虽然知道他们冤枉,却害怕因此获罪,都曲从来俊臣的诬奏。李峤说:“岂有知道无辜受害却不为他们申明的道理!孔子说: ‘见义不为,是没有勇气。”
便与张德裕等人列叙冤状,由此触犯旨意,出任润州司马。皇帝又下诏令李峤入朝,改任凤阁舍人。
武则天很器重他,每当朝廷有重要的诏令文书,都特令李峤撰写。 当时开始设置右御史台,巡察天下,李峤上疏陈述其得失说: 陛下创置右台,分巡天下,考察官员的善恶,了解风俗的得失,这是政事的纲纪,礼法的准绳,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但是还有未能切中要害之处,臣请求试加议论。大凡禁令崇尚疏,法令应当简,简则法令易行而不烦杂,疏则法令宽和而无琐碎。
臣私下看见垂拱二年诸道巡察使所奏报的科目,共有四十四件,至於另外依准敕令察访的,又有三十余条。而巡察使一般是三月以后出京都,十一月完成奏事,时限紧迫,文书堆积,昼夜奔忙,赶赴限期。
而每道所考察的文武官员多至两千余人,少的一千以下,都须衡量才行,褒贬得失。想要令他们细致全面地考察官员的品行才能,却没有充裕的时间。
这并不是他们敢於懈怠职责而疏忽公务,实在是才能有限而精力不足。臣希望先衡量巡察使的工作能力及期限,再授与他们任务,使他们的才智充分发挥作用,能力有助於当时,然后可以督责他们完成进退官员的任务,详细考核官员工作得失的问题。
李峤又说: 如今所要考察官员的科目,只须依准汉代的六条,推而广之,便无所不包了,不用多设科目,空费文书。况且朝廷日理万机,并不是无事可做,政事的动向,常在四方,因此使臣不断,邮驿相接。
如今巡使已经派出,那些外州的事务,也应一概交付给他们,这样传驿就可以大大减少了。然而御史这个职务,原本不能有空闲,假若不是分州统理,便无从完成其繁重事务了。
请求大小相互兼顾,大约每十个州设置一位御史,以一年为期限,使其亲自下到属县,有时甚至深入民间闾里,督察奸诈行为,观采风情民俗,然后可以根据其工作实效,考核其成绩。如果此法当真施行起来,必定对於政事教化十分有益。
而且御史出持劾表,入奏朝廷,对於勉励修养自己,奉守职责维护法令方面,与其他官吏比较,可以以一当百。如果在审查弹劾奸邪,举发揭露欺瞒方面,与其他官吏比较,可以以一当十。
陛下不妨试用臣的建议,精心选择贤能,把他们当作心腹之臣委以重任,凭藉体贴抚慰的话语来培植他们,昭示赏罚以劝勉他们,於是他们无不尽心尽力以死报效国家。还有什麽政事不能治理,什麽禁令不能施行,什麽妖孽胆敢兴风作浪呢? 武则天对此表示赞同,於是下诏分天下为二十道,选择能胜任巡察使的官员。
适逢有人诋毁阻止,最终未能施行。不久李轿主持天官侍郎事,升任麟台少监。
圣历初年,李峤与姚崇一起升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不久改任鸾台侍郎,依旧平章事,兼修国史。久视元年,李峤的舅舅天官侍郎张锡入朝知政事,李峤改任成均祭酒,罢免知政事及修史,舅甥相继任宰相,受到当时人的赞美。
李峤不久检校文昌左丞、任东都留守。长安三年,李峤又以本官平章事,不久知纳言事。
第二年,升任内史,李峤后来坚持辞去事务烦杂的职务,再次任成均祭酒,平章事如故。长安末年,则天将在白司马坂营建佛像,李峤上疏劝谏,大致说:“臣以为法王慈悲智慧,菩萨护卫扶持,只打算使众生得到许多利益,并非要营修土木。
臣私下听说营造佛像,不向百姓收税,全由僧尼出钱,然而不靠州县供给,必定不能办成,最终仍需摊派徵税,怎能避免烦劳搅扰呢!国家编入户籍的平民,贫困的人很多,有的受人雇佣以求接济口粮,有的典卖田舍以供官府的劳役和户税。造像钱现有十七万余贯,如果用来散发施舍,广泛救助贫穷,每人施与一千,便可救助十七万余户。
挽救饥寒的弊害,减省劳役的勤苦,顺应佛祖的慈悲心怀,普降圣君的养育之意,入神喜悦,功德无量。”疏奏递上不被采纳。
中宗即位,李峤因依附张易之兄弟,出任豫州刺史,还未赴任,又贬为通州刺史。几个月后,徵入任吏部侍郎,封赞皇县男。
不久,升任吏部尚书进封为县公。神龙二年,李峤代韦安石为中书令。
起初,李峤在吏部时,一心想通过广泛施与私惠得到好名声,希望能重做宰相,上奏请求安置员外官敷千人。至此官僚加倍增多,府库耗费很大,李峤於是上表直言引咎辞职,并陈述了十多件有关时政利害的问题。
中宗因为李幡谈及时政的过失,即时请求罢免,便亲笔下。
3 课外文言文《丰乐亭记》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译文:
我到滁州任知州的第二年夏天,才饮到滁州一处甘甜的泉水。向滁州人打听,在州城南百步远近的地方找到了泉源。上有丰山高耸而突兀,下有溪谷幽静而深藏,其中一道清冽的泉水,水势盛大,向上喷涌。我上下左右观看,非常高兴。于是凿开岩石,疏通泉流,开辟出一片地方建筑亭子,与滁州的人们前往游乐。
滁州在五代战乱的时候,是兵家用武的地方。当年,太祖皇帝曾率领周朝的军队在清流山下打败李璟的兵马十五万人,活捉南唐将领皇甫晖、姚凤于滁州东门之外,于是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当地的山川形势,研究地方志,登上高处了望清流关,希望能找到皇甫晖、姚凤被擒的地方。但当年亲历战事的人都不在了,因为天下平定已经很久了。自从唐代政治颓败,海内四分五裂,天下豪杰并起,相互争夺,到处都是敌对政权,数也数不清。到了宋朝承受天命,圣人出世,四海统一。过去凭借山川险阻称王称霸的人,有的被铲平,有的自行消亡,百年之间,冷清清地只见清流山依旧高耸,清流河仍然清澈。想问当时战争情况,经历过的人都早已死去了。
今天滁州位于江淮之间,地方偏僻,是船只车辆、商贾游客都很少到的地方。百姓生下来就不见外地的事情,安心于耕田种地,穿衣吃饭,养老送终。谁能知道皇上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如雨露滋润、阳光普照达百年之久呢!
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方僻静而公事清简,又爱它的民风安恬闲适。既已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便每天同滁州的人士来游,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花草,夏天荫凉于茂密的乔木,秋迎风霜,冬赏冰雪。秋冬的刻削 ,春夏的清幽秀茂,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民众也为年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他们推求这里的山川形胜,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使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而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
于是便写了这篇文章,并给亭子起名为丰乐。
4 文言文女娲造人风俗通东汉古籍《风俗通》中有关于女娲造人的如下记载: 俗说开天辟地,未有人民,女娲搏黄土做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人也 大意是:据民间传说,开天辟地时,大地上还没有人类,女娲用手抟了黄土创造了人类他工作太忙了,一致于一个人的力量远远赶不上自然对人类的需要,于是便引来一条绳子放入泥浆内,然后举起绳子一挥洒,溅落的泥点也都变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后来人们就说,富贵的人,就是女娲抟黄土造的,贫贱的人,就是女娲甩绳子溅落的泥点变成的。
5 文言文《宋史 王安石传》全文翻译原发布者:博爱平凡
《宋史王安石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
原文: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
6 石渠记文言文答案求柳宗元《石渠记》译文
[原文]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酾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鷁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译文:
从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在渠上有一座便桥。有一眼泉水幽静的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泉渠的宽度有时不足一尺,有时则有二尺宽,它的长度约有十步左右。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就漫过石头。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泓,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的流入北边的小潭中。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鱼。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一些,看上去好像没有穷尽,就这样最终流入渴潭。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箭头草,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风吹动着山顶,像美丽动听的音乐,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看它虽很宁静,但听起来却很辽远。
我跟随柳州太守发现的它,拨开阴郁的密林和腐烂的朽木,开掘和疏通淤土和乱石,把朽木乱草堆积起来烧掉,石渠里的渠水便很满。可惜从来都没有写它的人,所以我把它全都记写下来,留给匠人,刻写在潭北面的石头上,帮助以后喜好游历的人能较容易地看到它。
元和七年正月初八,从鷁渠到达大石。十月十九日,越过石头发现了石泓小潭,石渠的美因此就全都展示给游人了。
7 宋史魏野传文言文《宋史》魏野传——文言文
魏野,字仲先,陕州陕人也。世为农。母尝梦引袂于月中承兔得之,因有娠,遂生野。及长,嗜吟咏,不求闻达。居州之东郊,手植竹树,清泉环绕,旁对云山,景趣幽绝。凿土袤丈,曰乐天洞,前为草堂,弹琴其中,好事者多载酒肴从之游,啸咏终日。前后郡守,虽武臣旧相,皆所礼遇,或亲造谒。赵昌言性尤倨傲,特署宾次,戒阍吏野至即报。野不喜巾帻,无贵贱,皆纱帽白衣以见,出则跨白驴。过客居士往来留题命话,累宿而去。野为诗精苦,有唐人风格,多警策句。所有《草堂集》十卷,大中祥符初契丹使至,尝言本国得其上帙,愿求全部,诏与之。
祀汾阴岁,与李渎并被荐,遣陕令王希招之,野上言曰:“陛下告成天地,延聘岩薮,臣实愚戆,资性慵拙,幸逢圣世,获安故里,早乐吟咏,实匪 ,岂意天慈,曲垂搜引。但以尝婴心疾,尤疏礼节,麋鹿之性,顿缨则狂,岂可瞻对殿墀,仰奉清燕。望回过听,许令愚守,则畎亩之间,永荷帝力。”诏州县长吏常加存抚,又遣使图其所居观之。五年四月,复遣内侍存问。天禧三年十二月,无疾而卒,年六十。州上其状。
四年正月,诏曰:“国家举旌赏之命,以辉丘园,申恤赠之恩,用慰泉壤,所以褒逸民而厚风俗也。故陕州处士魏野,服膺儒素,刻意篇章,顾词格之清新,为士流之推许,而能笃淳古之行,慕肥遁之风。顷属时巡,尝加聘召,恳陈诚志,愿遂《考槃》。及此沦亡,载深嗟悼!兰台清秩,追饰幽扃,厚其赙助之资,宽以复除之命。谅惟优礼,式显令名。魂而有知,歆此殊渥。可特赠秘书省著作郎,赙其家帛二十匹,米三十斛,州县常加存恤,二税外免其差徭。”
渎即野中表兄也。渎卒讣至,野哭之恸,谓其子曰:“吾不可去,去必不至。”第遣其子赴之,裁六日而野亦卒,时甚异焉。
本文2023-08-04 12:21:1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