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词典:鸡血藤Jixueteng
《本草纲目拾遗》
为豆科植物密花豆的藤茎。主产于广西、云南等地。野生。秋、冬两季采收茎藤,除去枝叶及杂质,润透,切片,晒干。生用或熬膏用。
性能苦、微甘,温。归肝、肾经。
功效行血补血,调经,舒筋活络。
应用
1月经不调、痛经、闭经。本品苦而不燥,温而不烈,行血散瘀,调经止痛,性质和缓,同时又兼补血作用,凡妇人血瘀及血虚之月经病证均可应用。治血瘀之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可配伍当归、川芎、香附等同用;治血虚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则配当归、熟地、白芍等药用。
2风湿痹痛,手足麻木,肢体瘫痪及血虚萎黄。本品行血养血,舒筋活络,为治疗经脉不畅,络脉不和病证的常用药。如治风湿痹痛,肢体麻木,可配伍祛风湿药,如独活、威灵仙、桑寄生等药;治中风手足麻木,肢体瘫痪,常配伍益气活血通络药,如黄芪、丹参、地龙等药;治血虚不养筋之肢体麻木及血虚萎黄,多配益气补血药之黄芪、当归等药用。
用法用量煎服,10~30g或浸酒服,或熬膏服。
古籍摘要
1《本草纲目拾遗》:“其藤最活血,暖腰膝,已风瘫。”“壮筋骨,已酸痛,和酒服……治老人气血虚弱,手足麻木,瘫痪等证;男子虚损,不能生育及遗精白浊……妇人经血不调,赤白带下;妇人干血劳及子宫虚冷不受胎。”
2《饮片新参》:“去瘀血,生新血,流利经脉。治暑痧,风血痹症。”
3现代实用中药》:“为强壮性之补血药,适用于贫血性之神经麻痹症,如肢体及腰膝疼痛,麻木不仁等。又用于妇女月经不调,月经闭止等。有活血镇痛之效。”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主要含有异黄酮类化合物如刺芒柄花素、大豆黄素等,三萜类化合物如表木栓醇、木栓酮等以及甾体类化合物如β-谷甾醇、胡萝卜素苷、油菜甾醇、鸡血藤醇等。
2药理作用:水提醇沉制剂能增加实验动物股动脉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对血小板聚集有明显抑制作用;水煎剂可降低动物胆固醇,明显对抗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水提物及酊剂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并对免疫系统有双向调节功能;酊剂有一定的镇静催眠作用;注射液或灌胃对小鼠有明显的抗早孕作用;鸡血藤尚能促进小鼠肾总磷代谢,促进小鼠子宫24小时总磷代谢。
3临床研究:用藤川合剂(鸡血藤、川芎)治疗冠心病38例,对心电图ST段改变及心绞痛症状有明显疗效(新医学,1978,9(4):176)。以鸡血藤、土大黄、仙鹤草为主治疗血小板减少性出血症30例。结果出血症状消失,血小板升至正常者19例,部分缓解者10例,无效1例(浙江中医杂志,1989,24(8):349)。用鸡血藤为主制成糖浆口服,治疗血虚闭经33例。结果痊愈26例,好转4例,有效率891%(闽东医药,1978,(3):26)。以鸡血藤为主,辅以麦芽、山楂、通草,制成冲剂。每次一包(相当于生药30g),日3次,共治860例乳腺增生(含男性22例)。结果近期总有效率99%(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5):301)。
素问、灵枢经、难经本义、类经、内经知要
伤寒论、类证活人书、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伤寒论注、伤寒贯珠集、长沙方歌括
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方论衍义、金匮要略心典、金匮方歌括
瘟疫论、痧胀玉衡、广瘟疫论、外感温热病、疫诊一得、温病条辨、温热经纬、随息居重订、霍乱论、六因条辨、伤寒瘟疫条辨、时病论
脉经、濒湖脉学、诊家正眼、脉诀汇辨、四诊抉微、三指禅、望诊遵经、察舌辨症心法、辨舌指南
神农本草经、雷公炮炙论、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汤液本草、本草备要、得配本草、本草纲目拾遗 、本草纲目
肘后备急方、备急千金要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普济本事方、济生方、世医得效方、医方考、名医方论、医方集解、重校汤头歌诀、串雅内编、串雅外编、串雅补
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方论、内外伤辨、脾胃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阴证略例、十药神书、内科摘要、杂病论治准绳、济阳纲目、痰火点雪、症因脉治、理虚元鉴、傅青主男科、金匮翼、风劳臌膈四大证治、医醇胜义、血证论、中风斠诠 、刘涓子鬼遗方、卫济宝书、外科精要、外科精义、外科理例、解围元薮、疮疡经验全书、外科启玄、外科正宗、霉疮秘录
洞天奥旨、外科证治全生集、疡科心得集、外科真诠、疡科纲要
理伤续断方、跌打损伤妙方、正体类要、伤科汇纂、伤科补要、救伤秘旨、救伤秘旨续刻、伤科大成
女科万金方、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妇人大全良方、济阴纲目、陈素庵妇科补解、傅青主女科、达生编、妇科玉尺、女科要旨
小儿药证直诀、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婴童百问、幼科发挥、幼科铁镜、幼幼集成、幼科释谜、遂生编、福幼编
原机启微、银海精微、秘传眼科龙木论、审视瑶函、目经大成、咽喉脉证通论、重楼玉钥、白喉全生集、口齿类要
针灸甲乙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子午流注针经、针灸资生经、十四经发挥、针灸聚英、奇经八脉考、针灸大成、厘正按摩要术
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素女经、养性延命录、新刻奉亲养老书、三元参赞延寿书、养生类要、饮膳正要、遵生八笺、内功图说
格致余论、局方发挥、医经溯洄集
推求师意、医贯、医旨绪余、质疑录、医学真传、医学读书记、医学源流论、重庆堂随笔、冷庐医话、医原、存存斋医话稿、西溪书屋夜话录、名医类案
寓意草、临证指南医案、古今医案按、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诸病源候论、华氏中藏经、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医学启源、洁古家珍、儒门事亲、洗冤集录、卫生宝鉴、此事难知、丹溪心法、脉因证治、玉机微义、证治要诀及类方、名医杂著、医学纲目、医学正传、韩氏医通、赤水玄珠、医学入门、古今医鉴、万病回春、先醒儒医学广笔记、医宗必读、医门法律、增补病机沙篆、证治汇补、景岳全书、石室秘录、辨证录、张氏医通 、医学心悟、医方一盘珠、医碥、兰台轨范、医林改错 、医宗金鉴、杂病源流犀烛、类证治裁 、医学三字经、理瀹骈文、医理圆通、医理真传、伤寒恒论、医学衷中参西录
哈哈!够全了吧! 上面基本上涵盖了所有的中医古籍。你可以从中挑选自己需要的,可以把这些书名抄下来,对以后中医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寮刁竹是一种不太常见的中药,一般我们在生活中可能听说都很少,但是重要里面使用得还是比较多的,因为它的作用功效比较特别,主要用于治疗各种腹水和身体积水等等,寮刁竹使用得也比较多的。那么,一般寮刁竹都有哪些功效与作用呢?
古籍名:石下徐长卿《别汞》。
别名:千云竹,英雄草,山刀竹、徐长卿。
植物名:寮刁竹。
生长环境:本品为多年生草本。多生于山地、丘陵地带,山坡草地上,气候温和,土壤肥沃,但较贫瘠而干燥地方亦可生长。
分布:我国南北各省均有,但以北方较为常见,广东分布很普遍,几乎各县都有。
入药部分:全草。
采集期:夏、秋。
采购地点:药材公司购入。
性味:性温、味辛、有芳香气。
功能:祛风消肿,解毒去瘀。
主治、用量和用法:1、水臌腹胀、配伍用;2、皮肤生蛇,配伍用;3、蛇咬伤,配伍用;4、疳积:干用2~3钱,蜜枣4~5,枚,煎作茶,分服;5、跌打,配伍用。
验方1:(治跌打瘀患方)寮刁竹5钱、透骨消5钱、如地金牛5钱、韩信草5钱、血见愁5钱、泽兰叶5钱,清水四碗,煎成一碗服。
(方解)寮刁竹祛风消肿,入地金牛行气止痛,泽兰叶5钱,清水四碗,煎成一碗服。
(方解)寮刁竹祛风消肿,入地金牛行气止痛,泽兰叶、血见愁、韩信草理血散瘀、透骨消入骨疗伤,合为祛风消肿理血气,治瘀伤之剂。
(方歌)跌打瘀肿用寮刁、入地金牛透骨消,韩信见愁泽兰叶,祛风散瘀血自调。
验方2:(治皮肤生蛇方)寮刁竹5钱、七里剑3钱、大耳苓3钱、半边莲3钱、蛇总管5钱,清水三碗,煎成一碗服。或用上药胃末、外搽患处,和患处发红痛者,用糖水调开,如痒肿不红痛者,用酒调开。
(方解)皮肤生蛇,有因于内脏湿毒,发于皮肤、亦有外因风热湿毒。本方以寮刁竹消肿去毒,七星剑止痒散毒,六耳苓祛风消肿,止痒散毒,半边莲,蛇总管清热去毒。全方可作内服以治理,亦可外用宜治局部。为末用糖调敷,取其润性,用酒敷调,是取其温性。
(方歌)皮肤生蛇痒不停,寮刁竹与六耳苓,七剑半边莲总管,祛风散瘀毒能清。
验方3:(治膨胀方)寮刁竹3钱、白石笋5钱、干蚌花1钱、黄皮根5钱,清水二碗,煎成一碗服。
(方歌)水肿膨胀腹入水,刁竹黄皮根蚌花,白石笋齐煎水服,利尿消肿效堪夸。
验方4:(治蛇咬伤方)寮刁竹3钱、金耳环1钱、半边莲3钱、大金3钱、入地金牛根5钱、蛇总管5钱,清水三碗,煎成一碗服。
(方解)本方由几种解蛇伤毒之草药组成,而寮刁竹解蛇伤毒,兼能消肿祛瘀,金耳环、入地金牛又能消肿祛风,蛇总管、半边莲。大金兼长清热解毒。全方既有解蛇毒之长,又有祛风、消肿,散瘀之效。
(方歌)毒蛇咬伤痛难堪,寮刁竹与入地金,耳环半边莲总管,大金同兼毒难侵。
参考资料:
土华乡、某医生介绍治蛇咬方:寮刁竹、独角莲、蛤_王、半边旗、毛射香、菊花心、山桂花,石上莲,土牛七、金鸡爪、金锁匙,紫背金牛,各3钱,浸酒1斤、每次服2两,或用酒两碗煎至8分。
徐长卿: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徐长卿主含丹皮酚、黄酮甙和少量生物碱,具有镇痛、镇静、抗菌、降压、降血脂等多种作用。临床可用于骨伤科的跌打损伤、腰椎痛;对胃炎、胃痛、胃溃疡等引起的胃脘胀痛均有十分显著的止痛效果。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十二刺的内容 31 偶刺 32 报刺 33 恢刺 34 齐刺 35 扬刺 36 直针刺 37 输刺 38 短刺 39 浮刺 310 阴刺 311 傍针刺 312 赞刺 4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十二节刺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十二刺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十二刺 已经自动替换为 十二节刺 ,可 点此恢复原貌 ,或 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 拼音
shí èr jiē cì
2 概述十二节刺(elve techniques of needling)为古刺法名[1]。又称十二刺[1]。出《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篇。为偶刺、报刺、恢刺、齐刺、扬刺、直针刺、输刺、短刺、浮刺、傍针刺、阴刺、赞刺十二种刺法的合称[2]。
3 十二节刺的内容《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十二节刺是把针刺的方法分为十二节要,以适应治疗十二经的不同病症[1]。即:偶刺(前后配刺)、报刺(刺而再刺)、恢刺(多向刺)、齐刺(三针同刺)、扬刺(五针同刺)、直针刺(沿皮刺)、输刺(提插深刺)、短刺(近骨刺)、浮刺(肌肉斜刺)、傍针刺(正刺傍刺两针同用)、阴刺(左右配刺)、赞刺(散针出血)[1]。
31 偶刺偶刺又称阴阳刺,为十二节刺之一[3]。《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刺此者,傍针之也。”指治疗心气闭塞,如心胸痛一类疾病的针刺方法[4]。即直对病痛所在,一刺前,一刺后,于胸脘部及背部进行斜刺[5]。由于这种刺法是前后对偶,所以称为偶刺[5]。又因前胸属阴后背属阳,故名阴阳刺[4]。后世所称的前后配穴法即源于此[4]。临床脏腑病痛以胸腹部募穴和背俞穴相配同刺即属偶刺法。详见条。
32 报刺报刺为十二节刺之一[6]。是治疗游走性疼痛一类病证的针刺方法[7]。《黄帝内经灵枢·官针》:“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指对游走性的病痛,可当其痛处下针,进针后不可立即拔针,再用左手随着疼痛的所在按其痛处,然后将针拔出,重刺另一处[6]。“报”作“复”解,刺而复刺,故名报刺[6][7]。
操作方法是直刺痛处,并予留针,再以左手按其周围痛处乃出针再刺[7]。详见报刺条。
33 恢刺
恢刺为十二节刺之一[8]。又称多向刺或放射刺[9]。《黄帝内经灵枢·官针》:“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指治疗筋肉挛急痹痛一类病症的针刺方法[8]。其法将针直刺在拘急筋肉之傍侧,并或前或后提插运针,以舒通经络,恢复拘急[8]。恢是宽廓、扩大的意思[9]。此法因使恢廓通畅,故名恢刺[8]。恢刺为一针多用的刺法。类似近代的多向透刺法。详见恢刺条。
34 齐刺
齐刺为十二节刺之一。又称三刺[10][11]、集合刺[12]。《黄帝内经灵枢·官针》:“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日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指直刺一针,傍入二针,以治疗寒气稽留部位较小而较深的痹症[13]。因三针齐下,故名齐刺,或三刺[11]。详见齐刺条。
35 扬刺
扬刺为十二节刺之一[14]。《黄帝内经灵枢·官针》:“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指治疗痹证寒邪稽留范围较大的针刺方法[14]。其法正中刺一针,四傍各刺一针,均用浅刺法[14]。这种刺法扬散浮浅,故名扬刺[14]。近代的皮肤针疗法、梅花针叩刺法,即扬刺法的演变[14][15]。
36 直针刺
直针刺为十二节刺之一[16]。《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指治疗寒邪痹症稽留于肌表的针刺方法[16]。其法用夹持押手,将患处皮肤提起,然后将针沿皮刺入,针可直入无避,故名直针刺[16]。近代所用的沿皮刺或横刺,即源于此[16][17]。
37 输刺输刺为古刺法名[18]。十二节刺之一[18]。《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这是指采用直入直出的提插法,针数少而刺得深,以治实证[18]。本法是从阴引阳,输泻热邪的一种手法,用以泻病邪。因其输泻邪热实邪,故名输刺[18]。
38 短刺短刺为古刺法名,十二节刺之一[19]。见《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指治疗骨痹的针刺方法[20]。短是接近的意思,即深刺致骨,以治疗深部的病痛[19]。其法进针后稍许摇动针柄,逐渐深入至骨所,然后短促提插[20]。故名短刺[20]。近代皮内针法是本法的演变。浮刺和毛刺、扬刺同属浅刺法,但是毛刺为少针而浅刺,扬刺是多针而浅刺,与本法均有所不同。
39 浮刺
浮刺为古刺法名,十二节刺之一[21]。《黄帝内经灵枢·官针》:“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指治疗肌肉挛急而属于寒的一类病症的针刺方法[22]。浮是浮浅,当肌肉处斜向刺入,以治疗肌肉寒急等症[21]。其法斜针浅刺,故名浮刺[22]。近代临床上应用的斜刺法与此相仿[21]。近代皮内针法是本法的演变。浮刺和毛刺、扬刺同属浅刺法,但是毛刺为少针而浅刺,扬刺是多针而浅刺,与本法均有所不同。
310 阴刺
阴刺为古刺法名,十二节刺之一[23]。《黄帝内经灵枢·官针》:“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这是左右配穴的针刺法,如取足内踝后足少阴经的原穴太溪(左右均取),以治寒厥[23]。因其刺阴经之穴而治阴寒之病,故名阴刺[23]。 近代临床上,阴刺法的应用较为普遍。例如下肢寒厥的病证,可同时针刺左右两侧的足少阴经。
311 傍针刺
傍针刺为古刺法,十二节刺之一[12]。《针灸甲乙经》称傍刺。《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指治疗顽痹的针刺方法[24]。是在患处正中刺一针,旁边又加一针的两针同用刺法[12]。用以加强效果,治疗顽固的局部痹痛[12]。因其正傍配合而刺,故名傍针刺[12]。用以加强效果,治疗顽固的局部痹痛[12]。
312 赞刺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寒痹·痛痹 41 痛痹的病因病机 42 痛痹的症状 43 痛痹的分型治疗 5 痛风·痛痹 51 痛风的病因病机 52 痛风的症状及治疗 6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痛痹的方剂 2 治疗痛痹的穴位 3 治疗痛痹的中成药 4 痛痹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痛痹 1 拼音
tòng bì
2 英文参考arthralgia aggravated by cold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painful bi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arthralgia caused by cold pathoge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痛痹:1寒痹;2痛风。
4 寒痹·痛痹
痛痹(arthralgia aggravated by cold[1]、painful bi[2]、arthralgia caused by cold pathogen[2])为病名[3]。又称寒痹,是指以肢体关节疼痛较剧,遇寒加重,得热痛减,昼轻夜重,关节不能屈伸,痛处不红,触之不热为主要表现的痹病[2][1]。又称骨痹[4]。
41 痛痹的病因病机《黄帝内经灵枢·贼风》:“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
《金匮翼·痹症统论》:“痛痹者,寒气偏胜,阳气少,阴气多也。夫宜通而塞则为痛,痹之有痛,以寒气入经而稽迟,注而不行也。”
《黄帝内经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42 痛痹的症状以关节疼痛为主证。
《证治准绳·杂病》:“寒痹者,四肢挛痛,关节浮肿。”
43 痛痹的分型治疗《症因脉治》卷三:“寒痹之症,疼痛苦楚,手足拘紧,得热稍减,得寒愈甚,名曰痛痹……寒痹之治,寒伤太阳,在营分无汗,麻黄续命汤;伤卫有汗,桂枝续命汤;寒伤阳明,干葛续命汤;在少阳,柴胡续命汤。今家秘立十味羌活汤通治之。”亦可用茯苓汤、五积散等方。痛甚者,可用五灵散[4]。
5 痛风·痛痹痛痹即痛风[3]。《医学正传·痛风》:“夫古之所谓痛痹者,即今之痛风也。”痛风亦称历节、白虎历节、风痹、白虎风[3]。
51 痛风的病因病机《格致余论·痛风论》:“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
《医学准绳六要》:“痛风,即《内经》痛痹……古云三气合而为痹。今人多内伤,气血亏损,湿痰阴火,流滞经络,或在四肢,或客腰背,痛不可当,一名白虎历节风是也。”
《张氏医通·痛风》:“痛风一证,《黄帝内经灵枢》谓之贼风,《黄帝内经素问》谓之痹,《金匮要略方论》名曰历节,后世更名白虎历节。多因风寒湿气,乘虚袭于经络,气血凝滞所致。”
52 痛风的症状及治疗《医略六书·痛风》:“轻则骨节疼痛,走注四肢,难以转侧,肢节或红或肿;甚则遍体瘰块,或肿如匏,或痛如掣,昼静夜剧……主以四物汤加秦艽、威灵仙,在上加桂枝、羌活;在下加牛膝、防己;湿痰加南星、半夏;血瘀加桃仁、红花;湿热加苍术、黄柏;气虚加人参、黄芪;血虚加阿胶、黄明胶;阴虚加生地、龟甲;阳虚加虎骨、鹿茸。”
因于寒者,亦可用乌头汤、仓公当归汤等方;化热者,可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或《备急千金要方》犀角汤等方[3]。又因疼痛走注不定,亦有以为即风痹[3]。《景岳全书·杂证谟》:“风痹一证,即今人所谓痛风也。”
6目录 1 拼音 2 《医略六书》卷二十六:加味二妙散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加味二妙散的用法用量 25 各家论述 26 摘录 3 《中医妇科治疗学》:加味二妙散 31 处方 32 功能主治 33 加味二妙散的用法用量 34 摘录 4 《外科大成》卷二 41 组成 42 主治 43 加味二妙散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加味二妙散 1 拼音
jiā wèi èr miào sǎn
2 《医略六书》卷二十六:加味二妙散21 处方
苍术1两(炒),黄柏2两(盐水炒),龟版2两(盐水炒),萆薢2两,知母2两(盐水炒)。
22 制法上为散。
23 功能主治阴内生疮,脉细数者。
24 加味二妙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人中白煎汤调下。
25 各家论述湿热内甚,浸*不化而下注阴中,故阴内生疮焉。苍术燥湿强脾以治疮,黄柏清热燥湿以存阴,知母清热壮水,萆薢利湿分清,龟版滋阴壮水,以清湿热下注之源也。人中白汤调下、使小便清利,则湿热自化,而经府清和,何阴内生疮之患哉?
26 摘录《医略六书》卷二十六
3 《中医妇科治疗学》:加味二妙散31 处方
黄柏2钱,苍术3钱,藿香2钱,茯苓4钱,车前子3钱,冬瓜皮4钱,莲须3钱,白芷1钱半。
32 功能主治导湿化浊,兼以清热。主湿热带下,湿邪偏重,白带量多而稠粘,头胀胸闷,面目及四肢略显浮肿,脉濡,苔垢腻。
33 加味二妙散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34 摘录《中医妇科治疗学》
4 《外科大成》卷二 41 组成
黄柏7分,苍术1钱,归尾1钱,赤芍1钱,桃仁1钱,南星1钱,牛膝1钱,胆草1钱,黄芩5分,连翘5分,羌活5分,红花3分,木通3分,甘草3分,金银花2钱。
42 主治膝肿初起者。
43 加味二妙散的用法用量用水1钟,煎8分,加姜汁2匙,食前服。
古籍中的加味二妙散 《外科大成》:[卷二分治部上(痈疽)]膝部加味二妙散治膝肿初起者。黄柏(七分)苍术归尾赤芍桃仁南星牛膝胆草(各一钱)黄芩连翘羌活(各五分)红
《类证治裁》:[卷之五]痛风历节风论治系瘀血阻隧。趁痛散。肢节热痛者,系阴火灼筋。加味二妙散,或潜行散,用四物汤间服。周身麻痛者,系气血
《顾松园医镜》:[卷十六·数集]带下。又叔和云∶崩中日久为白带漏下,当脾肾兼补。加味二妙散苍术白术〔燥湿。〕黄柏黄芩〔清热。〕茯苓〔消
《类证治裁》:[卷之五痛风历节风论治]附方(各二钱)乳没(各一钱)为末,酒下二钱。〔阴火〕加味二妙散见本卷痹。〔阴火〕潜行散黄柏(酒浸,焙,研
《类证治裁》:[卷之五痹症论治]附方中药词典:鸡血藤Jixueteng
本文2023-10-06 13:03:3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3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