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荆楚吟·鄂东之旅·黄州赤壁·大江东去“文赤壁”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3收藏

煌煌荆楚吟·鄂东之旅·黄州赤壁·大江东去“文赤壁”,第1张

煌煌荆楚吟·鄂东之旅·黄州赤壁·大江东去“文赤壁”

东坡文赤壁在黄州(今黄冈县)城西北长江之滨。因其为红褐色石崖,状似倒悬之鼻,故唐以前称赤鼻山;又因其断崖临江,也叫赤鼻矶。赤鼻矶何时称为赤壁,已无从查考。但唐宋时的许多诗文已把这里称作赤壁,且还有意无意地写成三国赤壁之战的赤壁,苏轼来此之前,这里已有不少供人游览的建筑物。但真正声名大噪,还是由于苏轼的缘故。自苏轼作《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后,黄州赤壁声誉与日俱增,以致清康熙年间重建赤壁时,黄州知府郭朝祚亲书其额,正式命名为“东坡赤壁”。

苏轼与乌台诗案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四川眉山县人,二十岁中进士。曾写《进策》二十五篇、《思治论》等论文,针对当时财乏、兵弱、官冗等社会政治弊端,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

苏轼的改革思想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王安石强调更张法度,苏轼强调择吏任人,反对“以立法更制为事”;王安石主张理财,扩大国库收入,苏轼主张“节用以廉取”,批评变法派“广求利之门”;王安石变法大刀阔斧、雷厉风行,苏轼则认为“欲速则不达”、“轻发则多败”,力主稳健。由于多次上书而未被采纳,因此他请求外调,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

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罢相后,吴充、王珪继任宰相,变法动向逆转,一些投机分子营私结党,倾轧报复。元丰二年(1079),御史台何正臣、舒亶、李定等人,摘出苏轼诗文的片言只语,弹劾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于这年七月把他从湖州逮捕,投入监狱。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乌台”是御史台(负责监察官吏的机构)的别称,因汉代御史府内有柏树,常有数千乌鸦栖居其上而得名。御史台本想判苏轼死罪,幸得亲故营救,神宗也不想杀他,他才侥幸获释。

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之名,贬谪黄州。

躬耕东坡

被贬黄州后,苏轼先住在定惠院中,并写下了著名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首词通过刻划孤鸿的形象,表现了诗人洁身自好、不肯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也反映出诗人政治上失意后的孤独寂寞之感。后来他迁居到离江边仅十步的临皋亭。

苏轼在黄州名义上是地方“团练副使”,实际只是挂名,而且宋神宗明确规定“不得签书公事”,其任务为“思过而自新”,行同罪人,几近于流放。在这种情况下,苏轼把时间几乎全用于游览山河。黄州的风景胜地,鄂东以至大江以南的许多风景佳地都留有他的足迹。

苏轼的游兴极高,以致出现过这样的笑谈。元丰五年九月,苏轼同客人泛舟于黄州江面,夜半归来,门敲不开,就又回到江边,“倚杖听江声”,心中不快,遂赋词一首《临江仙·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词的下阙从江声引起感慨,自己总为名缰利锁所扰,不能真正主宰自己,不如一叶扁舟,遨游江海,以终余年。想用退隐解脱政治上的苦闷。没想到这后两句遐想之词,竟引起一场误会。第二天满黄州都传说苏轼昨晚作了此词后,将帽子和衣服挂在江边树上,驾着小船,不知去向。黄州太守徐君猷虽与苏轼交好,但负有看管苏轼之责,闻信急忙赶到苏轼住处,却见苏轼鼾声如雷,睡得正香。

经济上苏轼也很窘迫。他在给友人秦观的《给秦太虚书》中说,月初取四千五百钱,分三十串,挂于梁上,每天挑下一串,用后所余装入竹筒,留作待客。即便如此,日子仍难应付。《寒食雨二首》描绘了在大雨中的困顿潦倒:“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在这种情况下,苏轼老友马正卿,为他向郡中申请来数十亩旧营地,以便维持生计。营地久荒,布满荆棘碎石。苏轼率僮仆于草丛瓦砾中开垦出大片耕地,种上稻谷、蔬菜。一向读书、做官且已年满四十五岁的苏轼,虽深感“垦辟之劳”、“筋力殆尽”,但仍虚心求教,学会了种田,并与贫苦的农民建立起亲密的感情,“农夫人不乐,我独与之游”,甚至公开声称:“吏民莫作是长官,我是识字耕田夫。”(《赠王庆源诗》)。

旧营地略有坡度,且面向东方,苏轼便取名“东坡”,并自号“东坡居士”。且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忠州曾有《东坡种花》诗、《步上东坡》诗,苏轼十分钦佩白居易,并有意效法,也是他自号为“东坡居士”原因之一。苏轼还在此建了一座房子,因是雪天落成,故命名为“雪堂”;并在房内四壁都画上雪,以喻其高洁。

这段躬耕生活成为苏轼经历中重要的一部分,为此,他先后写了九首有关东坡和东坡耕作的诗。

二赋堂与前后《赤壁赋》

苏轼《赤壁赋》墨迹

东坡赤壁有一主体建筑,名“二赋堂”,是专为纪念苏轼前后《赤壁赋》而建。堂中有高约丈许的巨大木壁,正面刻着字大如拳、豪迈俊逸的楷书《前赤壁赋》:

《大江东去“文赤壁”》古诗句出处: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大江东去“文赤壁”》古诗句出处: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嫋嫋,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大江东去“文赤壁”》古诗句出处: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大江东去“文赤壁”》古诗句出处: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大江东去“文赤壁”》古诗句出处: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这篇赋记述了元丰五年(1082)秋七月十六日晚,苏轼与客人夜游赤壁的情景。文中以传神的笔墨描述了秋夜赤壁的美丽、静谧,作者感叹造物无穷,人生短暂,通过对明月、江水的变与不变的议论,表现出把个人不幸视作暂时现象,将荣辱得失置之度外的超然态度,既流露出政治失意后的抑郁,又表现了旷达开朗的胸襟。这种情感上的波折反映出苏轼贬谪黄州时期复杂的精神世界。

二赋堂木壁的背面则刻着苍劲有力的碑体《后赤壁赋》。这是三个月后,苏轼再游赤壁所作。此时已是秋末冬初,树叶落尽,长江水枯。苏轼陪同客人,踏着月影,从临皋出发,再次泛舟赤壁矶下。第二天,写下了这篇《后赤壁赋》。其中“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等句,状写赤壁冬夜的景色,堪为绝唱。后赋境界幽奇萧瑟,与前篇各异其趣,更多地反映了作者遭贬谪后悲凉孤寂的心情、超尘绝俗的追求。

苏轼的前后《赤壁赋》使黄州赤壁大放光彩。明李东阳赞道:黄州赤壁“不直(只)山水之佳,盖子瞻二赋为之增重也”(《题赤壁图序》)。

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元有无名氏杂剧《苏子瞻醉写赤壁赋》,明有许潮《赤壁游》、沈采《苏子瞻赤壁记》传说。而且宋李公麟、明唐寅都画过苏轼游赤壁的画,明魏学洢的《核舟记》还记载了民间雕刻家王毅以“大苏泛赤壁”为内容所刻“核舟”的惊人技艺。由此更使黄州东坡赤壁名满天下。

酹江亭与《念奴娇·赤壁怀古》

出二赋堂,往右穿过题有“迎素月”的侧门,左边崖石上屹立着酹江亭。此亭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尊还酹江月”之句命名。亭中有清康熙临摹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手书的前《赤壁赋》“御书”碑刻。在酹江亭陡峭的石壁上,留有道道波浪冲蚀的痕迹,由此可以想见当年作者所描述的“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观景象。

在写前后《赤壁赋》的同一年,苏轼来到赤壁矶,这时他已年近半百,被贬黄州也逾二年,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到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将付之东流,他不禁心潮涌动,浮想联翩,于是吟出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著名词章《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一作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作者追怀古人功业,礼赞如画江山,引出英雄豪杰,感慨历史无情,哀叹己身无为,更觉人生如梦。既然空怀壮志,不能有所作为,只好豁达为怀。此情此意,江月可鉴,于是举杯邀月,把酒酹江。

这首词以雄健的笔法描绘了黄州赤壁的壮丽景色,塑造了雄姿英发、潇洒从容的少年英雄周瑜的形象,充分体现了苏词高远清雄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据俞文豹《吹剑录》记载,苏轼离黄州后,在翰林院担任翰林学士时,问:“我的词同柳永的词相比,怎么样”回答是:“柳郎中的词适宜于十七、八岁的女孩儿,手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手挽铁板,唱‘大江东去’。”此说不一定为真,但却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苏轼《赤壁怀古》的豪放词风对世人的影响,后人因此以“大江东去”、“酹江月”、“赤壁词”作为《念奴娇》词牌的代名;并在江边修建此亭。

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酹江亭

坡仙亭与碑阁

出酹江亭,往左走,左侧有一亭为坡仙亭。此亭的得名,是由于苏轼二赋中有“羽化而登仙”、“挟飞仙以遨游”等佳句,描绘了“羽衣蹁跹”的道士形象,加之苏轼在黄州时经常览佛书、赴佛寺、参禅问佛,因而宋元以来,一些人常以“坡仙”称呼苏轼。南宋诗人戴复古在他的《赤壁》中写道:“白鸟沧波上,黄州赤壁边,长江酹明月,更忆老坡仙。”其实,苏轼的思想以儒家为主,兼蓄道、佛,博采三家而圆通灵活地加以运用,奉儒但不迂执,谈禅并不佞佛,好道又不厌弃人生。

苏轼喜丹青,长于画枯石竹木,所画枯木,枝干盘踞弯曲,像是作者胸中抑郁情状的 。坡仙亭内,即嵌有两幅石刻苏轼画,一幅月梅,一幅寿星老头。月梅画半镰新月,一株老梅,老枝虬劲,嫩枝茁壮,花蕊初吐,于凄清中露出一缕生机。寿星画系以“德、寿、殿、宝”四字组画。黄州多竹,苏轼在黄州时喜画墨竹,并颇有心得,总结为:“必先得成竹在胸中,执笔熟视,及见其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逐,以追其所见”。(《东坡全集》第三十二卷)这“成竹在胸”后来成为非常有名的成语。

苏轼擅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北宋“四大家”。坡仙亭石刻苏词四首,均为苏轼手迹翻刻。其中《满庭芳·归去来兮》、《行香子·述怀》、《临江仙·九十日春都过了》三首为楷书,呈苏书所长,丰腴跌宕,富有天真烂漫之趣。另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为草书,笔势奇劲,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与其豪放词风相得益彰。

欣赏苏轼书法的更好去处是二赋堂东侧的碑阁。进碑阁大门,映入眼帘的全是黑底白字的苏轼手书石刻,四壁皆然,煞是壮观。碑阁中藏有《景苏园帖》石刻,为苏书各体中的精品。全套原为六卷,共一百二十六块,现存一百零二块,其中包括苏轼留存的法帖名作《赤壁赋》、《黄州寒食帖》、《洞庭秋色赋》。说起碑阁石刻,不能不提及清代光绪十六年(1890)来黄冈县做县令的四川杨葆初,是他多方搜集苏轼墨迹,择其佳者,编为六册,然后请刘宝臣手摹上石,请工匠镌刻,并建亭阁,使苏帖石刻嵌于其内,命名为“景苏园”,苏轼书法才得以传世。碑阁后遭破坏,1925年扩建赤壁时,“流落市贾之手且二十载”的石刻中有一百零二块从张姓人家买得。

作为一代文豪、著名书画家的苏轼,黄州阶段是他一生中创作的黄金时期。他在黄州生活了四年零两个月,于元丰七年(1084)四月调离黄州。其间写诗二百一十四首,填词三十七首,文赋小品三百七十篇,而且其代表作都写于黄州。苏轼与黄州结下了非同寻常的感情,在《别黄州》诗中有“桑下岂无三宿恋”之句,以示对黄州的眷恋。他希望将来有机会再到黄州,且“来时莫遣故人非”。但直到苏轼去世,这一愿望也未能实现。

黄州人民没有忘记苏轼这一代文豪。1982年,在黄州东坡赤壁立起一座3米高的全国第一座大型苏轼立像:苏轼手握书卷,昂首远望,似正构思新的诗篇。

绝艳妖娆压众芳,况来烛下逞新妆。引将姑射神人到,亦逐春风上下狂。——宋代·吴芾《领客赏海棠雪作》 领客赏海棠雪作 绝艳妖娆压众芳,况来烛下逞新妆。

引将姑射神人到,亦逐春风上下狂。吴芾(1104—1183),字明可,号湖山居士,浙江台州府人(现今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田市吴桥村)人。绍兴二年(1132)进士,官秘书正字,因揭露秦桧卖国专权被罢官。后任监察御史,上疏宋高宗自爱自强、励精图治。

吴芾

湖海真成万里游,寒风吹破黑貂裘。归来卧占楼千尺,梦落沧波明月舟。——宋代·吴龙翰《楼居狂吟》

楼居狂吟

湖海真成万里游,寒风吹破黑貂裘。

归来卧占楼千尺,梦落沧波明月舟。坳径石齿牙,梅枝碍竹斜。旧封妃子墓,残觉王家里。亭砌镟风叶,岩流出洞花。饱参尘世味,得似野僧茶。——宋代·吴钢《题材褒亲崇寿寺》

题材褒亲崇寿寺

坳径石齿牙,梅枝碍竹斜。

旧封妃子墓,残觉王家里。

亭砌镟风叶,岩流出洞花。

饱参尘世味,得似野僧茶。田家但识丰年乐,见说花城日更长。如获从公时拄笏,尚能援笔侑飞觞。鸡豚社瓮年年酒,柿栗顽固林树霜。更倩渔郎问樵径,深山深处是吾乡。——宋代·吴儆《和吕守环秀堂三首》

和吕守环秀堂三首

田家但识丰年乐,见说花城日更长。

如获从公时拄笏,尚能援笔侑飞觞。

鸡豚社瓮年年酒,柿栗顽固林树霜。

更倩渔郎问樵径,深山深处是吾乡。

一轮高悬月 万念俱清新

中秋将至,探寻北京历史上的赏月胜地

时近中秋佳节,自古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之说,而赏月便是最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说到北京的赏月,人们或许首先想到的是燕京八景之一的卢沟晓月。其实,历史上北京还有多处赏月胜地。如湖心赏月五桥夜月长桥映月星台览月平湖秋月三潭印月钓台秋月,不同的景致给人不同的精神享受。

城中什刹海

前海湖心岛观月亭湖心赏月

湖心赏月为京城西涯八景之一。西涯何在或许使人感到陌生,其实就是今天的什刹海,历史上曾称海子、积水潭、玄武湖。明代文学家李东阳便出生于玄武湖西浒,即什刹海西北角玉河水围之地,因其号西涯,故将久居的什刹海称为西涯胜地,他还写下《西涯杂咏十二首》,吟咏这一带的秀丽景色,由此西涯便成了什刹海的代称。

西涯八景为早年间环绕什刹海的八处景观,而湖心赏月是指什刹海前海湖心岛上的观月亭。

漫步于前海水畔,远远望去,只见湖心岛被绿柳掩映,面积虽然不大,但景致幽雅。每到月圆之夜,明亮的月光倒映在水中,风送荷香,湖心岛似蓬莱仙阁置于水光中,景色宜人。置身于此,远处的皇城、景山、白塔、钟鼓楼尽收眼底。中秋节之夜,更是湖心岛赏月的最佳时机,多有文人雅士乘小船到岛上赏月,赋诗唱和,感受中秋夜色之美。

而今,什刹海仍是京城中秋佳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赏月首选之地,或徜徉于水畔,或泛舟于水上,举头远望,银月如玉,凌空而悬,令人心旷神怡。

卢沟桥

可以欣赏到一天三月的旷世奇景

说到北京的赏月胜地,最知名的当属燕京八景之一的卢沟晓月了。卢沟桥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重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

自永定河东侧宛平城西门向西而行,便来到卢沟桥畔,不远处是乾隆御书的卢沟晓月碑亭。拾阶而上,宽阔的桥面,数不胜数的石狮,尽显古朴与沧桑。

卢沟桥以卢沟晓月而闻名。晓月即拂晓之月。南朝谢灵运有诗曰:晓月发云阳,落日次朱方。自古以来,这里便成为赏月胜地。据传,古时候这里涧水如练,西山似黛,每当黎明斜月西沉之时,月色倒映水中,更显明媚皎洁。此时站在卢沟桥之上,可以欣赏到一天三月的旷世奇景。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在月圆之时寻游于此,感受卢沟晓月的意境,并吟诗作赋。元代进士宋本诗曰:卢沟晓月堕苍烟,十二门开日色鲜。海上神仙非弱水,人间平地有钧天。明初江南才子唐之淳赋诗:侵星度舆梁,落月沟水上。月光金镜侧,梁影玉虹样。

徜徉于古桥之上,浓浓的古意令人品味不尽。我去时虽不是明月当头,但也能体会出卢沟杳杳出桑乾,月照河流下石滩的意境。

如今,卢沟桥依然是京城赏月的首选之地,每至中秋,到此赏月者络绎不绝。

京东八里桥

长桥映月,明清时的通州八景之一

长桥映月之长桥,地处朝阳区东部,临近通州区的八里桥。八里桥是京东入城之咽喉,有陆运京储之通道之称,它与京西卢沟桥、京北朝宗桥、京东南马驹桥合称拱卫京师四大桥。现今乘坐地铁1号线到八里桥站,出B2口,北行不远,便可望见这座古老的石桥。

据《古韵通州》载:永通桥南北走向,其造型极为特殊。中孔较高,两边的孔极低,相差悬殊,这种构造是专为漕运需要设计的。通惠河运粮船多为帆船,如建造普通形式拱桥,势必阻碍漕船的航行,为此将桥的中孔建造得相当高耸,漕船可直出直入,故有八里桥不落桅之说。因远望该桥如长虹卧波,月轮堕水,故有长桥映月之称,为明清时通州八景之一。

中秋之夜,远望长桥,如虹卧川,三孔桥洞中各映着一轮明月。皎洁的天空中月如银盘,清清的河水中月影浮动,水月交辉。衬托着洁白如玉的长桥,使人疑在画中。

寻游至此,虽不见长桥映月景致,但能想象出明月映古桥之佳景,远观、近赏古桥,古韵犹存,由此想到清代诗人李焕文的那首《长桥映月》诗:湖溯昆明引玉泉,虹桥八里卧晴川。石栏拥似天衢入,画舫摇从月窟穿。万斛舟停芦荡雪,百商车碾桂轮烟。渔灯蟹火鸣征铎,惊起蛟龙夜不眠。

京西八大处

五桥夜月集西山月色之美

八大处位于西山脚下,最早建于隋末唐初,历经辽金元明清历代修建而成。由翠微山、平坡山、卢师山所环抱,三山形似座椅,八座古刹星罗棋布分布在三山之中,自然天成的十二景观闻名遐迩,古人曾赞曰:三山如华屋,八刹如屋中古董,十二景则如屋外花园。后人又云:香山之美在于人工,八大处之美在于天然,其天然之美又有过于西山诸胜。

八大处十二景之一的五桥夜月集西山月色之美,曾是京西中秋赏月的好去处。据《西山八大处古韵》载:八大处有五座知名的古桥。一为长安寺长安桥,二为西山饭店翠微桥,三为救世军绿板桥,四为柳溪北端同济桥,五为三山庵下万善桥。五桥南北相望,形如贯珠,夏则听泉,冬则看雪,可尽览幽谷之苍茫。每当明月中天,或徘徊信步,或倚仗独处,望长空皎洁,别有一番清静气象,正可谓一轮高悬月,万念俱清新。昔人有诗曰:小桥步月乍惊秋,四望青虚景更幽。几处流泉喧石底,一轮明镜水中浮。

而今,经过治理,八大处陆续恢复了五桥夜月烟雨鹃声等景观。

京北龙山西

已然湮没的钓台秋月

钓台秋月位于怀柔城区龙山西侧,这里是怀九河与怀沙河交汇处,历史上形成京北山水殊胜的绝美景色。据明万历年间《怀柔县志》记载:钓台秋月,在县西三里。清代顾梁汾在《温阳纪略》中描写了这一景观:县西有钓鱼台,山水殊胜,涧流至此,阔丈余,横板桥以渡。东南一望,渚烟村树,仿佛江乡。温阳即怀柔的古称。

钓台秋月在明代即为怀柔八景之一。因邻近怀柔城,由此成为文人墨客闲游雅聚首选之地。尤其是每逢中秋之际,多有垂钓者在此一边钓鱼一边赏月:但见天上水中互映玉盘,光照四野,如梦如幻;时有鱼儿跳出水面,尤富情趣。清康熙年间怀柔知县吴景果曾赋《钓鱼台》诗:极目高台烟水秋,临溪巨石好垂钩。奔淙远自千山落,朝鲤平添七渡流。吏隐不妨侪钓叟,官闲长得伴沙鸥。无端触拨江湖梦,万顷沧波一叶舟。诗如画,画入诗,给人无限遐想。

1958年修建怀柔水库,钓鱼台因位于库区淹没区内而迁移,从此这座成村于明代,渚烟村树、仿佛江乡的古村,连同钓台秋月美景一起不复存在了。

关外延庆

独山夜月,远在辽金元时期已闻名

独山夜月是延庆妫川八景中最为著名、最具意境的一景,也是关外赏月胜地,远在辽金元时期就已闻名。

据《延庆史话》记载:距延庆县城30余里有缙山城,今为旧县镇旧县、盆窑、团山三村交界的团山之上,因其孤立存在,与周边山脉并无联系,又称独山、小孤山。即这里沟壑纵横,群山起伏,林木葱葱,遮天蔽日,景色壮观。在皓月当空的中秋之夜,惟有孤峰高耸,真如仙境一般清丽。于是有文人雅士慕名而来,赏景吟月,独享山色与月色之美。

明代礼部尚书赵_被贬隆庆(今延庆)时,在中秋之夜寻游此地,观景赏月,即兴赋《独山夜月》诗:孤峰顶上月团团,仙掌高擎白玉盘。咫尺冰轮移万里,分明弱水浸三山。若非亲临山顶,不会发出如此真切的感受。

明清时期山上曾建有娘娘庙,供奉碧霞元君等诸神,还有一座居高临下的赏月台,多年后皆无存,2017年其遗址被考古发掘。

星台览月

登台远眺,月如玉蝉

星台览月曾是京城东部的一处赏月胜地,为大兴旧景之一。这里所说的大兴并非今天的大兴区,而是明清时顺天府所辖的大兴县,其范围包括北京城的东半部,因星台当时在大兴县境内,故为该县旧景。

所谓星台,即今天朝阳区的将台。早年间台高千尺,万籁寂静,登台远眺,月如玉蝉。而中秋之夜在此赏月,更是别有景致。

据清代《通州志》载:在(通)州城北通京师东直门中路,旧传慕容氏拜将台也。据考,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燕景昭帝慕容_所筑将台,当在今将台村以西。因村位于将台附近的低洼地,故名将台洼。

将台,也称拜将台,始于汉代,是一种军事设施,由点兵高台、屯兵营房和阅兵广场组成。点兵高台通常是利用地势较高的平台作为最高军事长官点兵、阅兵之地。东晋时期,战乱纷飞。慕容部族占据北京,称燕。慕容_为前燕文明帝慕容_第二子,为前燕第二位皇帝,其在位时多次征战。为激励将士们,每次征战前,要在将台上把一些职位授予某位将士。据传其中一座将台便设于今天的朝阳区将台洼村附近。

明清时,此地空旷,当时出东直门有一条官道,通往北京东北部,将台北临官道。其高高凸起,呈凌空之势,每至中秋之夜,便有京城的文人墨客出东直门,到此登高赏月,名为星台览月。特别是那些独在异乡为异客之人,中秋团圆之夜,便在此遥望家乡,感受一份每逢佳节倍思亲之情。而今星台早已淹没在岁月的长河里,只留下将台这一地名。

御园里的赏月佳景

平湖秋月三潭印月和长廊邀月

京西御园以三山五园而泛称,历史上曾有多处赏月佳境。

圆明园以四十景而知名,此外还有鲜为人知的西湖十景。

西湖十景本是浙江杭州西湖及周边的十处特色风景,形成于南宋时期,大多围绕西湖分布。置身于此,令人如临其境,堪称景点命名的典范之作。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幸游西湖,对这里的景致格外青睐。回到京城后,令宫廷画师绘制了西湖十景,随后将这十景移植到圆明园内,这样他就可以不用远足,便享受江南的秀丽风景。其中的平湖秋月和三潭印月是御园中的赏月佳处。

初秋之日,我特意到圆明园寻访曾经的赏月佳景。沿着林荫小路,首先来到位于圆明园福海西北岸的平湖秋月旧址。据圆明园管理处的张先生介绍:平湖秋月这处景致在雍正年间已经形成并命名了,乾隆年间仿建西湖十景时将此景进行了完善。其整体建筑坐北向南,依山面水,营造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意境。月圆之夜,登楼眺望,在恬静中仿佛能感受到西湖之浩渺。雍正皇帝几次到此赏月,并赋《平湖秋月》诗:树杪暮烟收,晴光逐水流。浅沙闲立鹭,轻浪稳眠鸥。心月又圆镜,湖天一色秋。恍疑星汉里,缥缈玉京游。

乾隆皇帝在这里造景时,更是颇费心思。其所处的位置多有几分西湖的神韵:其东侧为石桥和双峰插云景观,西侧则连接廓然大公景区,北侧倚靠一组不高的小山丘,南面则是水面宽阔的福海。在周边景致的营造上,力求从意境上达到最佳。乾隆皇帝多次到此赏月,并赋诗曰:不辨天光与水色,结_池馆庆霄凉,蓼烟荷露正苍茫。白傅苏公风雅客,一杯相劝舞霓裳,此时谁不道钱塘

只可惜这处赏月胜地于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之手,而今已无踪迹可寻,只有旧址上矗立着的一块碑刻,大致可以确定昔日平湖秋月胜境所处的位置。

离开平湖秋月旧址,向东而行,便来到位于圆明园福海东北部的三潭印月。张先生介绍:乾隆初年(1736年)已有三潭印月一景,后来仿建西湖十景时将此景进行了改造,整组建筑处于一条东西向的水湾之中,湖中有仿西湖而建的三座小塔,亭亭玉立于波光潋滟的湖面之上。塔高24米,中部塔身为球形中空,球面上排列有5个小圆孔。塔顶为葫芦形,造型优美。月圆之夜,在塔内点上蜡烛,洞口蒙上薄纸,烛光映入水中,宛如一个个小月亮。月光、灯光、湖光交相辉映,月影、塔影、云影融成一片,颇具诗情画意。乾隆皇帝格外青睐这里的中秋景色,多次在月圆之夜邀近臣到此赏月吟诗作赋。

这处赏月胜地也于咸丰十年毁于英法联军之手,当年的三潭印月一带仅存一座石桥,附近散乱着不少巨大的石块,掩映在浓荫里。

长廊邀月为颐和园佳景之一,位于万寿山南麓。

长廊沿昆明湖北岸构筑,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中间穿过排云门,两侧对称点缀着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重檐八角攒尖亭,象征春夏秋冬四季。据说当年乾隆皇帝修建这座长廊是为了皇太后春赏百花,夏观霁雨,秋揽明月,冬兆瑞雪,以求风调雨顺,国泰平安。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后,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新建造。

到颐和园寻访,特意选定在晚上7点之前入园,也就是快到停止售票之时。

进入东宫门,穿过仁寿门,走过德和园,很快来到邀月门门前,这里是长廊的起点。仔细观看悬挂的匾额,为慈禧太后御笔。邀月二字典出唐代诗人李白的《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据传慈禧太后很喜欢这里的景致,并亲笔题写了邀月门之额,并在皓月当空之时,在宫娥彩女的陪伴下,漫步于此,观园中之月景,仿佛步入天宫之仙境。

沿着长廊漫步,很是惬意,此时游客逐渐出园,所以园中游人极少,四处一派寂静。不知不觉中,天色暗下来,长廊里的灯亮了,附近的一些景观灯也亮了,放眼望去,灯光映射着的长廊,别有一番景致。

当走到长廊西端的石丈亭时,月亮已从东方升起,虽不是圆月,但月光依然明媚。皎洁的月光照在昆明湖上,使水波呈现出柔和的**,明晃晃的。远望知春亭、文昌阁、廊如亭、十七孔桥、南湖岛、西堤,在月光的映照下,尽显朦胧。向西方眺望,月光之下,隐约可看到西山的轮廓和玉泉山的宝塔。

寻游了一个多小时,领略了别样的颐和园夜色,而长廊邀月的景致,更是令人流连忘返。

京郊也有好几处赏月佳地

香山公园内有三处,邀月榭位于玉华岫院内,为三间歇山式建筑,既是中秋赏月的好地方,也是深秋观赏红叶的佳处。皓月当空之时,静坐邀月榭下,把酒邀月,别有一番意境。栖月崖位于森玉笏东北,乾隆皇帝以此山川佳胜,取郦道元《水经注》中岭纡曦轩,峰驻月驾,斯崖有焉之意命名。据传他驻跸静宜园时,曾在此观赏山野月景,并赋栖月崖诗十题十二首。延月亭位于森玉笏上方,居高临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据传,乾隆、嘉庆、道光皇帝曾在此赏月。

京郊有三处:龙潭映月位于顺义牛栏山北部,为怀水与白河合流处,东有龙潭,西有灵泉。每至月圆之夜,龙潭中映出一轮明月,静如碧玉,皎洁妩媚,早年间附近文人雅士多聚于此赏月、观景。南川午月位于昌平北部的沟崖,其南侧有一高台,每当月圆之午夜时分,有僧道在此或打坐或习武,意为采午夜之灵气,沐午夜之月光。

濯月漪位于大兴团河行宫西湖畔,本称西临河房。据传有一年临近中秋的傍晚,乾隆皇帝幸驾于此,但见明月高挂,把湖水照得格外清澈,遂从宋代庄珙不起奔雷浪,微生濯月漪中取字,将西临河房改为濯月漪,由此这里便成为行宫中的赏月之地。(户力平)

有两个原因。舟出巴峡王士祯落泪有两个原因,一、是猿猴的啼鸣极像小孩哭声,二、是秋季叶落草枯,猿猴可吃的果子越来越少,渔人在这枯水季节捕鱼也越来越难,同样的境遇,同样的心情。《舟出巴峡》王士祯曲折真字,沧波十月天。云开见江树,峡断望人烟。

煌煌荆楚吟·鄂东之旅·黄州赤壁·大江东去“文赤壁”

煌煌荆楚吟·鄂东之旅·黄州赤壁·大江东去“文赤壁” 东坡文赤壁在黄州(今黄冈县)城西北长江之滨。因其为红褐色石崖,状似倒悬之鼻...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