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之歌香港资料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4收藏

七子之歌香港资料,第1张

这是我国爱国诗人闻一多先生1925年7月4日发表在《现代译论》第二卷第三十期的一首《七子之歌》。当时中国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九龙、旅大等七个地方先后被西方的帝国主义列强霸占、租借,闻一多先生不堪忍受异国他乡的侮辱,毅然回国。一回到祖国,他就亲见是“五州”惨案,洋人横行,民不聊生。诗人从《诗经·觊风》中“七子不安其室,回其母心,自怨自菱”获得灵感。这时诗人满腔的激情一下子喷发出来,写下了《七子之歌》。讨人借喻七子比喻七个地方,强烈地要求回到母亲的怀抱,从而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强烈地希望七子的期盼之情。

全诗共分四层。第一层开头两句,叙述游子向母亲倾叙被掳走的苦难经历。妈港(或妈阁)即文“Macau”的音译,本是澳门著名古刹妈阁庙的名称。1553年葡萄牙在此登陆,问当地海民这是什么地方,渔民以为是问这座庙,就不假思索地回答:“妈阁”。从此葡萄牙人就用“Macau”来称号澳门。这好像一个小孩虽然被拐子拐走,拐子也给这孩子起了改名换姓,但孩子的内心一直不承认拐人所起的姓名,儿子澳门与母亲祖国血肉相连,骨肉相亲,儿子被侵略从“襁褓”中掳走,一去就是几百年,这实在是太久了,太久了,这是何为的辛酸与楚痛啊!

第二层三、四两句,抒发澳门赤子心向祖国的炽热情怀。诗中说,“但是他们掳走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现在是“精神犹存”,“灵魂不灭”,一颗忠贞不渝,向往母亲的心不变!正是这种精神的存在与张扬,中华民族才千百年来不屈不挠,奋斗不息。这里,作者用了一个转折对比句,突出澳门赤子之心系祖国,至死不变的炽热情怀。

第三层是五、六两句,这一层抒发了澳门赤子强烈期盼回到母亲怀抱的愿望。诗中说,“三百年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本来,“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隔”。三百年,对于一个须臾不能离开母亲的孩童是多么漫长和难熬啊。然而就是“三百年”,“梦寐不忘”,时时刻刻想念着自己的亲生母亲;三百年的风雨历程,自己可能变得苍老了,然而还要请母亲叫自己的一声的乳名,多少亲切的话语啊,多么深沉情感啊!诗人在这里用拟人的笔触,表现了满怀深情的呼唤和乞求。

第四层,也是最后一句,抒发七子热切而坚定信念。这一句,也是其它几章共有结束语,把全诗推向高潮,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鲜明的反帝立场。这一句用了“呼唤”、“反复”、“回环”、“拟人”多种表现手法,强化诗的意蕴,强烈抒发期盼回归的情感。

全诗通过对七子被侵略者掳去后,经过长期的苦难的述叙与描写,澳门同胞仍期盼回到祖国的怀抱,从而抒发诗人“孤苦之告,眷怀祖国之衷忱”的情思,来唤醒民从,勿忘国耻,收复失地,振兴中华的期待。这正如诗人自己说过的那样:“我是一座没有爆发的火山,希望炸开那禁锢他的地壳,好放出光与热来。”

分享到:

四面楚歌时汉军唱的歌曲是《楚歌(古代的楚地汉族民歌)》带有鲜明的楚地文化色彩,秦末汉初最为盛行。楚歌在汉代十分流行。项羽的绝命之作《垓下歌》和刘邦的还乡之作《大风歌》均为楚歌的代表作。

汉军以韩信亲率三十万人为主力,孔将军为左翼,费将军为右翼,刘邦坐镇后方,周勃、柴武等预备军在刘邦军后待命。韩信率汉军向前推进,在不利的情况下开始向后后撤,而由两翼向前推进,楚军受挫,韩信率军向前推进大败楚军于垓下。

汉军夜间高唱楚歌,楚军自项羽以下莫不以为汉已尽得楚地,乃士气崩溃。项羽眼见大势已去,便乘夜率领八百精锐骑兵突围南逃。

天明以后,汉军得知项羽突围,于是派遣五千骑兵追击。项羽渡过淮水后,仅剩百余骑相随,行至阴陵(今安徽定远西北)因迷路耽搁了时间,被汉军追及,项羽突至东城手下仅剩二十八骑。

扩展资料

楚歌在形式上有别于《诗经》的四言体,而多在隔句末尾缀以“思”或“兮”字,很有规律,在形式上显示出一定特色。后为屈原所吸收,发展成为参差错落的骚体诗。

先秦时期的楚歌,散见于《诗经》的“周南”、“召南”及部分古籍中。至秦汉时期,楚声短歌进入宫廷,登上庙堂,颇受封建帝王的喜爱。

如项羽有《垓下歌》、汉高祖刘邦有《为戚夫人歌》、《大风歌》,汉武帝刘彻有《秋风辞》、《瓠子歌》等。其中以刘邦的《大风歌》最出名,文帝、景帝年代曾奉作宗庙颂歌。

奢香夫人。

歌词部分内容:落脚河上面崖对崖,威宁草海荞花盛开,谁把月亮挂天上,照得想说的话 流成海 流成海,流成海 流成海,“越过绵绵的高山,越过无尽的沧海”,如果期待依然在,总是春暖到花开

《奢香夫人》是凤凰传奇演唱的一首歌曲。由张超作词作曲,收录于2009年5月27日发行的《最炫民族风》专辑中。歌曲取材彝族小调,歌颂历史民族人物奢香夫人,展现一代巾帼英雄。

扩展资料:

关于歌曲奢香夫人选名的历史:

奢香夫人是彝族著名女政治家,作为一个民族头人,在国家加强西南地区统治的形势下,为贵州建省创造了必要条件,客观上维护和促进了祖国统一。交通条件的改善,促进了水西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她改良本民族文化、学习汉文化的举措,促进了彝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了西南边疆,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

从彝文古籍和彝族学者著述、汉文史志,以及明清大量汉文诗文作品中关于奢香的记载和评论可以看出,史学家、文学家乃至于普通百姓对奢香都持肯定与赞扬的态度。奢香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她为国为民的精神却永载青史,值得后人永世继承。

—奢香夫人

《两只老虎》是根据一首在法国叫做《雅克兄弟》(另译《雅克教士》,在德国叫做《马克兄弟》,在英国叫做《约翰兄弟》)的歌曲重新填词改编成的儿歌。

《两只老虎》歌曲起源传说:当年郑成功去台湾时带了两只老虎,不慎老虎跑掉了。台湾百姓没见过老虎,看见它们在街上大摇大摆地走过,还以为是两只放大版的猫,纷纷围上去观赏。

不想老虎会咬人,结果伤了许多人。围观的百姓一看不对,就拿起棍子来打老虎,终于将老虎制服。这时郑成功的手下正好赶来抓老虎,就把两只受伤的老虎带回去交差。

郑成功一看,怎么这两只老虎面目全非了,于是就编了一首童谣:“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只没有耳朵,一只没有尾巴,真奇怪!真奇怪!”

儿歌分类:

儿歌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儿歌按其功能,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游戏儿歌、教诲儿歌。游戏儿歌是一种以娱乐为主的儿歌,简单易懂,琅琅上口,贴近生活。相比较而言,教诲儿歌更偏重教育引导,因此又称作启发益智儿歌。

此外,训练语言能力的绕口令可以看做游戏类儿歌的雏形。绕口令的产生,可以追寻到5000多年前的黄帝时代。古籍中侥幸保存下来的《弹歌》“晰竹,续竹,飞土”,相传为黄帝时所作。据考证,这是比较接近于原始形态的歌谣。

按照产生时间或形式来分,可以分为古代的童谣和现代的儿歌。童谣即是古代的儿歌,只是古代的童谣流传到,大多没有曲调了,只剩下了歌词。按照演唱语言,儿歌可以分为国语儿歌、客家童谣、粤语童谣、英语儿歌等。

国语儿歌大多是现代作品,如耳熟能详的《采蘑菇的小姑娘》、《小螺号》等等;客家童谣广泛流传于客家地区,以客家话形式传唱,如影响了每一个客家儿童童年的《月光光》;英语儿歌即是以英语为创作语言的儿歌,比较熟悉的如《Jingle Bells》等等。

七子之歌香港资料

这是我国爱国诗人闻一多先生1925年7月4日发表在《现代译论》第二卷第三十期的一首《七子之歌》。当时中国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