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本草纲目中首次提出药食同源理论并明确提出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3收藏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首次提出药食同源理论并明确提出什么,第1张

《本草纲目》提出养生心法:四性五味,药食同源。所谓四性五味即是指食补分四气,五味,四季宜忌证施养,充分体现了中医学中“治未病”的思想。根据中医理论,将食物与药物分为,酸、苦、甘、辛、咸五味,以及寒、热、温、凉四气。再根据人体不同的体质特点以及病症的阴阳寒热偏性,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这样才能更好地调理五脏,扶正祛邪。这样与药食同源理论一起明确提出的可能就是四性五味这一理论吧。另外药食同源理论好像早在《皇帝内经》中就有涉及,并不是《本草纲目》首次提出的,只是《本草纲目》更加详细,内容更加丰富。

摘要:最好的药物是食物,最好的保健是运动,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房是厨房。

中医讲究药食同源,但我们一定要清楚:食物是药物,但药物不是食物。古语有云:食物,以之充饥谓之食,用之治病谓之药。食物可以治疗百病,惠及所有器官,对人体最为安全;药物只能惠及部分器官,还会对其他器官造成副作用。

很多疾病都是吃出来的病。理论上讲,吃出来的病最终都能吃回去,可实际上,人的健康并不仅仅由饮食结构决定,仅仅通过饮食结构的调整,不一定能在短期内把疾病吃回去。还要附之以运动。

如果我们把医生比作将军,那么药就是医生的兵。有的时候,医生开方无效,并不是医生医术不行,而是兵不行。当然,有的时候,也是因为医生开方有误。所以,为医者,要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然后以食物攻克,攻克不下,再用药攻击。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就是现在说的个性化治疗。因为每个人的体质是不同的,每个人对药的耐受性也是不同的。比如,有的人喝牛奶过敏,有的人吃芒果过敏,有的人沾花粉过敏,就是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所以中医讲究以人为本、辨证施治,药方因人而异,随人加减。

我们吃饭,其实吃葡萄糖是最好的,直接吃的就是能量。我们生了病到医院去,打点滴打得直接就是葡萄糖,所以不用吃饭也可以维持生存。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吃各种食物,依靠肠胃中的各种酶把食物分解成葡萄糖,流到血液里,供细胞享用。

既然吃的是能量,那就要知道不同季节食物的能量富集在哪里,也就是中医讲的“因天之序”。我们总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其实是说,春天生的是芽,夏天长的是叶,秋天收的是果,冬天藏的是根茎。换句话说,不同季节,植物富集能量的地方是不同的——春天主要在芽上,夏天主要在叶上,秋天主要在果实上,冬天主要在根茎上。所以,我们春天吃芽,夏天吃叶,秋天吃果实,冬天吃根茎,这才是合乎天理、合乎天序。但现在,因为塑料大棚和技术进步,我们基本违背了天理——冬天吃夏天的,秋天吃春天的……食物的错乱引起生理的错乱,生病本来就是生理错乱,是身体的造反,本质上都是你给它喂了它不需要的食物,这就叫吃错了能量,对身体而言是负担,是包袱。

除了天序,还有水土。

  药食同源的概述

  “药食同源”指,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

  药食同源的理论来源

  唐朝时期的《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反映出“药食同源”的思想。

  “药食同源”是说中药与食物是同时起源的。《淮南子·修务训》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可见神农时代药与食不分,无毒者可就,有毒者当避。

  随着经验的积累,药食才开始分化。在使用火后,人们开始食熟食,烹调加工技术才逐渐发展起来。在食与药开始分化的同时,食疗与药疗也逐渐区分。

  《内经》对食疗有非常卓越的理论,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可称为最早的食疗原则。

  由此可见,在中医药学的传统之中,论药与食的关系是既有同处,亦有异处。但从发展过程来看,远古时代是同源的,后经几千年的发展,药食分化,若再往今后的前景看,也可能返朴归真,以食为药,以食代药。

  中国中医学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又称为“医食同源”)理论。这一理论认为: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和药物一样同样能够防治疾病。在古代原始社会中,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各种食物和药物的性味和功效,认识到许多食物可以药用,许多药物也可以食用,两者之间很难严格区分。这就是“药食同源”理论的基础,也是食物疗法的基础。

  中医药学还有一种中药的概念是:所有的动植物、矿物质等也都是属于中药的范畴,中药是一个非常大的药物概念。凡是中药,都可以食用,只不过是一个用量上的差异而已,也就是说法:毒性作用大的食用量小,而毒性作用小的食用量大。因此严格地说,在中医药中,药物和食物是不分的,是相对而言的:药物也是食物,而食物也是药物;食物的副作用小,而药物的副作用大。这就是“药食同源”的另一种含义。

  中药与食物的关系

  中药与食物的关系是――药食同源。大家知道,中医治病最主要的手段是中药和针灸。中药多属天然药物,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而可供人类饮食的食物,同样来源于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及部分矿物质,因此,中药和食物的来源是相同的。有些东西,只能用来治病,就称为药物,有些东西只能作饮食之用,就称为饮食物。但其中的大部分东西,既有治病的作用,同样也能当作饮食之用,叫做药食两用。由于它们都有治病功能,所以药物和食物的界限不是十分清楚的。比如橘子、粳米、赤小豆、龙眼肉、山楂、乌梅、核桃、杏仁、饴糖、花椒、小茴香、桂皮、砂仁、南瓜子、蜂蜜等等,它们既属于中药,有良好的治病疗效,又是大家经常吃的富有营养的可口食品。知道了中药和饮食物的来源和作用以及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我们就不难理解药食同源的说法了。

  中药与食物的共同点:可以用来防治疾病。

  它们的不同点是:中药的治疗药效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药劲大”,用药正确时,效果突出,而用药不当时,容易出现较明显的副作用;而食物的治疗效果不及中药那样突出和迅速,配食不当,也不至于立刻产生不良的结果。但不可忽视的是,药物虽然作用强但一般不会经常吃,食物虽然作用弱但天天都离不了。我们的日常饮食,除供应必需的营养物质外,还会因食物的性能作用或多或少的对身体平衡和生理功能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日积月累,从量变到质变,这种影响作用就变得非常明显。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们并不亚于中药的作用。因此正确合理地调配饮食,坚持下去,会起到药物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药食同源示例

  中医素有“药食同源”之说,表明医药与饮食属同一个起源。实际上,饮食的出现,比医药要早得多,因为人类为了生存、繁衍后代,就必须摄取食物,以维持身体代谢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人们逐渐了解了哪些食物有益,可以进食;哪些有害,不宜进食。通过讲究饮食,使某些疾病得到医治,而逐渐形成了药膳食疗学。

  药膳是中国传统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是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烹饪加工制成的一种具有食疗作用的膳食。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因此,药膳是一种兼有药物功效和食品美味的特殊膳食。它可以使食用者得到美食享受,又在享受中,使其身体得到滋补,疾病得到治疗。

  为了达到健康之道,除了须注意日常生活习惯之调整外,饮食的调整也可达到养生目的,中国千年来的生活体验,经历了「神农本草经」,「食疗本草」甚至「本草纲目」等,已经将食物及医药溶成一体,演化出「药食同源」之文化,中国医学发展过程中首重预防,而预防之道在于遵循自然治疗之原则,因此食疗须求其所宜,其所忌,且中医治病相当重视「对证下药」,所以在选择适当的中药进行食补前应先了解体质,才不至选择偏差太多,反而失去其意义。

  如何认识体质,从生活表现上可以有个大概了解,一般可分成三类体质(1)寒热证体质:热证体质会有紧张,兴奋,亢进,炎症,充血等症状,日常生活上比较有口渴,喜欢冷饮,尿量少且呈黄赤颜色,便秘等表现,且精神容易呈现兴奋状态;而寒证体质则是弛缓,萎缩,衰退,无力,贫血等症状,日常生活上口比较不渴且喜欢热饮,尿量多呈颜色清淡,女性生理周期较慢等表现,精神上较没力的状态。(2)实虚证体质:实证体质的人中气十足,讲话有力,体力充沛,无汗且容易便秘;而虚证体质的人讲话时就较无力,体力虚弱,有自汗的现象,肠胃容易有下痢症状且脸色较苍白。(3)燥湿证体质:燥性体质的人体内水分较不足,容易口渴,乾咳,便秘,女性则月经较少;湿性体质的人则是体内水分过多,容易有血压高,浮肿,腹鸣,痰多或下痢等症状表现。

  了解体质后接着须知道药(食)物的性质,才能对证下药(食)物,因应体质上之寒热,虚实,所以药(食)物也分成(1)补泻性质:补性的药(食)物可以增强人的抵抗力,增加元气,适合虚弱体质者食用,而实证体质者服用则反易造成便秘,汗排不出,病毒积存於体内,引起高血压,发炎,中毒等不良症状;泻性药(食)物则可协助将病毒由体内排出之作用,可改善实证体质者之便秘,充血,发炎等症状,而体质虚弱者则可能会因食用过多而造成下痢,身体更虚弱,降低对病毒之抵抗力。(2)温凉性质:温性药(食)物可以使身体产生热能,增加活力,改善其已衰退,萎缩,贫血之身体机能,若热性体质者食用则会产生兴奋过度或机能亢进,而造成失眠,红肿,充血,便秘之情形;而凉性药(食)物则可使精神有镇静效果,身体有清凉及消炎之作用,可以改善已呈亢进之机能,炎症,兴奋性,充血性,消除不眠,肿胀,炎症等症状,若寒性体质者过度食用则会使冷症及贫血之症状更严重。日常食用蔬果中,温性食物如韭菜,葱,大蒜,辣椒,姜,胡椒等辛辣调味料,南瓜,大头菜,荔枝,番石榴,木瓜等,凉性食物如芹菜,菠菜,白菜,空心菜,番茄,萝卜,丝瓜,苦瓜,黄瓜,海带,西瓜等,平时可以选择适合之蔬果适量食用,但仍须注意就营养学观点而言,任何一种食物不宜过度或缺乏。

  1-1 蔬菜类

  1-1-1 根茎类

  (1)马铃薯

  马铃薯又称为洋芋,地瓜,为茄科植物马薯的块茎,原产在南美洲的智利,秘鲁,现在世界各地都已普遍种植,主要在夏,秋季采收,可当成主食亦可当成蔬菜。马铃薯性味甘平,具有益气健脾,消炎解毒的功能,适用于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痛,习惯性便秘和皮肤湿疹等症。可用以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痛,习惯性便秘,恶心反胃和皮肤湿疹等症。马铃薯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磷,铁,无机盐,多种维生素等营养成分。食用马铃薯时需注意马铃薯中含有龙葵素,平时含量极微,一旦发芽,芽眼,芽根和变绿,溃烂的地方龙葵素的含量会急剧增高,这是有毒的生物碱,不慎食入时会造成人体中毒,因此发芽或溃烂的马铃薯不可食用。

  (2)番薯

  番薯又称红薯,白薯,地瓜,山芋,红苕,番薯,金薯,甜薯,为旋花科植物甘薯的块根。甘薯的原产地为美洲,明代时由福建长乐县一位陈振龙华侨在吕宋(现菲律宾)发现,甘薯味美适口,且产量极高,是一种很好的粮食作物,而加以移植回中国。蕃薯性味甘平,具有补脾胃,养心神,消疮肿的功能,可用于痢疾,湿热,黄疸症,遗精,淋毒,血虚,月经失调,酒积热泻,小儿疳积之治疗。在民间,常用利用甘薯治疗湿疹,毒虫叮咬,夜盲等症。蕃薯含有丰富的糖,蛋白质,无机盐,脂肪,维生素A,C,胡萝卜素等营养成分。蕃薯品种很多,一般可区分为食用根茎部及食用茎叶部两种。食用时需注意甘薯在胃中会产酸,因此胃溃疡及胃酸过多的患者不宜食用。有过敏体质的人生食甘薯后,可能会引起皮肤潮红,出疹骚痒,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的发烧,甚至昏迷等全身症状,因此过敏体质的人需注意。而带有黑斑的甘薯可使人中毒,其毒性是由黑斑病毒引起的,这种病毒是高温蒸,煮,烤均不易使之破坏,误吃生熟黑斑甘薯后,中毒病症为:恶心,呕吐,腹泻等,严重者体温升高,甚至死亡。

  (3)大蒜

  大蒜又称葫蒜,葫,大豆蒜,为百合科植物大蒜的鳞茎。大蒜性味温辛,具有下气,消谷,除风,破冷,解毒,散痈等功效,可用以治疗腹泻,吐血,水肿等疾病,所含的大蒜素,具有杀菌作用,而且还有抗癌作用,蒜辣素则可刺激胃液分泌,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大蒜油能降低血脂,对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病是有益的。大蒜含有蛋白质,脂防,糖,维生素B,维生素C和钙,磷,铁等矿物质之营养成分。食用大蒜时需注意全身发热,晚上睡不好的人(尤其更年期的障碍明显的妇女,大手术后或大量失血的人)以及目,口,齿,喉,舌诸热病后均忌食。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病或慢性胃炎的人,最好不吃,因大蒜可刺激胃粘膜,使胃酸增多。食用后,若觉得胃部发热,口渴则表示已经服用过量,应减少服用量或乾脆不吃。

  1-1-2 叶菜类

  (1)小白菜

  小白菜又称青菜,长梗菜,鸡毛菜,油白菜,为十字花科草本植物青菜的幼株茎叶。小白菜性味甘平,微寒,具有清热解烦,利尿解毒等功效,可用以治疗便秘,消化道溃疡出血等疾病,内含矿物质能够促进骨胳的发育,加速人体的新陈代谢和增强机体的造血功能,胡萝卜素,菸碱酸等营养成分,也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而大量的粗纤维可促进肠壁蠕动,帮助消化,保持大便通畅。所含营养成分除了有丰富的矿物质,胡萝卜素,菸碱酸外,另外也有丰富的维生素,糖,蛋白质,脂肪等成分。因为小白菜性微寒,对於脾胃虚弱,大便溏薄者,不宜多食,亦不宜冷食,而炒,熬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损失营养。

  (2)甘蓝菜

  甘蓝菜又称高丽菜,包心菜,卷心菜,台语叫玻璃菜,为十字花科植物甘蓝的茎叶。原产于地中海沿岸,14世纪左右传入中国,荷兰人占据时引入本省种植,是世界性蔬菜之一。甘蓝菜主茎粗短,于外叶长约10片左右,心叶开始由内向外生出,互相卷抱形成叶球状,天气凉冷叶球愈紧抱成扁圆型。甘蓝菜性味甘平,具有益脾和胃,缓急止痛作用,可以治疗上腹账气疼痛,嗜睡,脘腹拘急疼痛等疾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糖等成分,其中以维生素A最多,并含有少量K1,U,氯,碘等成分,尤其K1及U是抗溃疡因子,因此常食用甘蓝对轻微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有纾解作用,适合任何体质长期食用。另外含有一些硫化物的化学物质,是十字花科蔬菜的特殊成分,具有防癌作用,其中又以甘蓝菜和胡萝葡,花椰菜最著名,并称为防癌的三剑客。

  1-2 水果类

  (1)番石榴

  番石榴又称蓝拔,拔仔,原产于热带美洲,目前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均有栽培。台湾早在200年前便有种植,当时都种植在来种,至1915年起陆续由夏威夷及亚洲地区引入优良品种试种,加上由实生选拔出一些优良品种。目前栽培品种以梨仔拔,泰国拔,二十世纪拔,水晶拔,珍珠拔等品质较优。珍珠拔果实如梨形,丰满不易软化,糖度10~12度,果肉清脆,风味佳,品质优。为桃金娘科番石榴属植物番石榴之果实,性味甘平涩,具有收敛止泻,消炎止血效用,番石榴的叶,果实可治急,慢性肠炎,痢疾,小儿消化不良,糖尿病人之辅助治疗食品;而鲜叶外用可治跌打扭伤,外伤出血,或痈疮久不愈合。番石榴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糖,氨基酸等成分。但需注意习惯性便秘,产后便秘及病后体虚便秘者,不可服用。

  (2)枇杷

  枇杷古称无夏扇,又称虚桔,因叶形似琵琶而得名。为蔷薇科枇杷属枇杷的成熟果实。枇杷性味甘凉微酸,具有镇咳祛痰,润肺生津,和胃降逆效用,可用于支气管炎,声音嘶哑,口渴咽乾,乾呕少食等疾病。枇杷含有丰富的糖,维生素B,C,脂肪,蛋白质,钠,钾,铁,磷等成分。但须注意脾虚腹泻者不宜服食,枇杷核仁含有剧毒的氢氰酸,误食会使人中毒。

  1-3 乾果类

  (1)栗子

  栗子又称大栗,板栗,毛栗子,人参果。为壳斗科植物栗子的种仁。栗子性味甘温,具有补肾,强筋骨,活血功能,可以治疗脾虚泄泻,腰膝酸软,腹泻,便血等疾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淀粉,碳水化合物及维生素等成分。栗子之鲜品,乾品均供食用。可生食,炒食,煮食,或作菜肴,羹,汤,米粥,糕点等的配料,或炒存性研末服,磨成栗子粉可作糕点,煮糊食之亦佳。但须注意多食易造成消化不良,脾虚湿盛者不宜食用。

  (2)落花生

  花生又名长生果,万寿果,落花生,千岁子。为蝶形花科植物落花生的种子。花生性味甘平,有健脾和胃,润肺化痰,滋养调气,清咽等功效,可用于燥咳,反胃,脚气等疾病,所含脂肪大部分为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胆固醇和使肌肤润洁细腻之功用,并含有卵磷质和脑磷脂,这是神经系统所需的重要物质,可使人聪明不健忘,花生衣中还有较多的维生素B1,B2等物质,对眼病,口唇炎等症均有疗效。花生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核黄素,卵磷脂,多种维生素及钙,磷,铁等微量元素。但须注意潮湿发霉的花生米中易产生黄曲霉毒素,能致肝癌。而花生含蛋白质和脂肪较多,一次不能吃的过多,特别是发热,胃肠虚弱及大便溏稀泄泻的人更不宜多吃。

  1-4 肉类

  1-4-1 家禽类

  (1)鸡肉

  鸡又称烛夜,鸡肉为雉科动物家鸡的肉,是一般民众食用最多的肉类之一,目前台湾地区的鸡品种非常多,一般区分成肉鸡,仿土鸡,土鸡等,鸡肉性味甘平,具有补养,健脾胃,强筋骨等功效,适于年老体弱,久病体虚,肺结核,阳痿,胃下垂等症,其他如胃弱,腹泻下痢,糖尿病,产后少乳等都可用鸡肉温补,有利于恢复健康。鸡肉含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等成分,是一种高蛋白质低脂肪的肉品,而维生素中所含的维生素B12,可维持神经系统健康,消除烦躁不安。鸡中有骨肉之色为乌黑者,即俗称乌骨鸡,治疗功用较强。

  (2)鸭肉

  鸭在古书上称为鹜,鸭肉为鸭科动物家鸭的肉,鸭肉性味甘寒,有滋养身体,益气养神,调胃和中的作用。民间常用鸭肉滋阴补虚,利尿消肿,对於低烧不退,虚弱少食,大便乾燥,水肿不消者尤有补益。鸭肉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铁,维他命B1,B2,糖类等成分。但因鸭肉性寒凉,故如因受寒引起的胃脘痛,腹泻,腰疼,经痛等症的患者均不宜食鸭肉,另如阳虚脾弱,外感未清者,也应忌食。

  1-4-2 家畜类

  (1)猪

  猪肉为猪科动物猪的肉,性味甘咸平,具有润肠胃,生津液,补肾气,解热毒之功效,猪肉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热量大,蛋白质,脂肪丰富,还含有各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因此具有长肌肉,润皮肤的作用,并能使毛发光泽。猪肉是中国菜的重要原料,可以做出几百种不同款式的菜肴,是一般民众喜爱的食品。但猪肉含脂防及胆固醇过高,动脉硬化,冠心病,年老体弱者不宜多食。

  (2)牛

  牛肉为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肉,牛肉性味甘温,营养丰富,其蛋白质含量比猪肉高一倍,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强筋健骨之功效。牛肉是低脂肪,它的脂肪含量比猪肉低5倍,而且胆固醇含量低,氨基酸丰富全面,维生素,微量元素也不少,因强身健体功效显著,对高血压,冠心病患者也较安全,实为健身食品。但是对患有疥疮湿疹,搔痒者宜慎食。

  1-4-3 鱼类

  (1)鲤鱼

  鲤鱼为鲤鱼科动物。鲤鱼性味甘温,具有安胎,通乳,除湿,利水功效。可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咳逆气喘上气,黄疸烦渴,妊娠水肿,胎气不安,乳汁不通。鲤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的含量也多,矿物质,维生素群亦丰富,是一种不易上升胆固醇的健康食品。一般作汤淡食或配上某些中药同服效果更佳。但鲤鱼易有寄生虫济生故不宜生食,对于患有疥疮湿疹,搔痒者不宜食用。

  (2)鳗鱼

  鳗鱼为鳗鲡科动物鳗鲡或海鳗的肉,鳗鱼性味甘平,有滋补,补虚损的功能,鳗鱼 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质,不饱和脂肪酸,维他命A,维他命E,及EPA和DHA等营养素,能提供我们生活所需的营养,另外鳗鱼也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其中DHA有助于改善眼睛视力(如夜盲病及弱视),增强学习力,记忆力,促进脑力大幅提升,并有预防早产的功效,EPA有预防心肌梗塞,预防脑血管栓塞,预防动脉硬化等功能,维生素群具有抗老化,使气色粉嫩,保持青春外貌,可加速灼,烫伤的恢复,供给体内氧气,使身体有耐久力,减轻疲劳,钙质可增强骨本,预防骨质疏松症,胶原蛋白则可修补肌肤皱纹,增加皮肤弹性,延迟老化,养颜美容,滋补养生。

  1-4-4 甲壳类

  (1)虾

  虾是一种甲壳纲十足目长尾亚目长臂虾科,对虾科或龙虾科动物,海水及淡水中均有,种类繁多,常见及经济价值较高的有对虾,毛虾,白虾,米虾,沼虾及龙虾等。虾肉性味甘咸温,具有补肾壮阳,通乳,解毒功能,常用来治疗肾虚阳痿,衰弱体虚以及各种疮疖溃破等症。虾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及烟酸等各种人体所需之营养成份,尤以蛋白质及维生素A及磷,钙等含量最为丰富。虾皮有镇静作用,常用来治疗神经衰弱诸症。海米通乳作用较强,而虾米富含大量磷,钙对小儿,孕妇尤有补益。虾肉对于患有疥疮湿疹,搔痒者宜慎食。

  (2)蟹

  蟹又称黄伯,郭素,螯,稻蟹,毛蟹,梭子蟹,青蟹等,为蟹科动物,有淡水产及海产之分。螃蟹性味咸寒,具有清热,散血,续断伤等功能,对筋骨损伤,疥癣,漆疮,烫伤等都有治疗作用。螃蟹不但味奇美,而且营养丰富,是一种高蛋白的补品,此外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及钙,磷,铁等元素。但是螃蟹对于外感寒邪未除之咳嗽便泻,脾胃寒虚或曾患中风者忌用。

  1-5 榖类

  (1)米

  稻是属于禾本科,稻属的植物,依品种分为粳稻,秈稻及爪哇稻三类,依米质特性区分为粳米,秈米及糯米。秈稻所生产之米称为秈米,米粒多细长扁平,粘性弱,胀性大,台湾秈米俗名在来米,粳稻所生产之米称为粳米,米粒粗短阔厚,粘性强,胀性较秈米小,大多用以制年糕,台湾粳米俗名蓬莱米,糯稻所生产之米称为糯米,米粒形状与粳米相近,其粘性较粳米更强,适用制酒,故又名酒米。台湾于1641年基督教的传教士开始在「佳里」教平埔族人种水稻;1752年郑成功的军队带来了更多的米种,如红米,乌米,茶米等,在高屏溪的下游,更开发出一年可以有二次收成的「双冬」水稻;1926年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占领台湾后,在台北市的「竹子湖」试种日本的水稻「蓬莱米」品种,其米质柔软,米粒圆滑,产量较多;1960年代之后农业改良蓬勃发展,至今有更多更好的品种及米质特性。米性味甘平微温,有补中益气,补肺气,养胃津的功效,可用於治疗消渴,尿多,自汗,泄泻等症。米的营养价值相当完整且均衡,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矿物质和纤维等成分,米糠中含有0。7-3%的脂肪,可提炼米糠油,胚芽含丰富的醣,是提供热量的主要来源。食用米类食品时需注意糯米因较黏滞,不易消化,对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症者不宜多食。

  1-6 花类

  (1)茉莉花

  茉莉花又称小南强,木梨花,柰花,扶丽,为木犀科植物茉莉的乾燥花,原产印度或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时间已不可考。茉莉花性味甘凉,具有清热解表,利湿,开郁功效,可用於治疗痢疾,腹痛等疾病,并可供用为食品,化妆品香料之原料。茉莉花含挥发油,为其香味之来源。茉莉根性味苦温且有毒可治跌打损伤,须注意以外用为宜。

  (2)丁香

  丁香又称公丁香,丁子香,丁子,鸡舌香,百结花,支解香,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树的花蕾。丁香性味辛温,具有温中降逆,温肾助阳,芳香健胃,驱风散寒,镇痛镇痉,止吐等功效,可治胃腹冷痛,呃逆,呕吐,慢性消化不良,子宫痛,疝痛等疾病。丁香含有挥发油,香夹兰醛等成分,其中丁香油为临床牙科用为治疗牙痛时常用之药品。

中国人的盘中佳肴,经常会有出现在《中国药典》中的中药,比如枣泥山药糕补血益气,玉竹老鸭汤养阴润燥,山药和玉竹就都是药典里的中药。

中药的很多药物都源自食物,古人区分食物和药物主要基于其主要功能不同,能让人们安全食用和提供营养的是食物,能用于治疗疾病的则是药物。古人对食物功能的认识层次是渐进的。首先是无毒且能够食用,提供基本营养。然后,发现了食物的其他功能——治疗和 养生 ,但食物和药物的界限有时不太清晰,一些食品也具有治疗、 养生 的作用。

春秋以后的许多中医药学古籍中都对药食同源的食物进行了大量记载,如《黄帝内经》《肘后备急方》《本草经集注》《食疗本草》《太平圣惠方·食治门》《饮膳正要》《食物本草》《食鉴本草》等,都有对药食同源的大量论述和食疗食养药谱的记载。现在熟悉的“药膳”一词出现在东汉时期《后汉书·列女传》中。

现今,国家卫生计生委先后公布《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可用于保健食品名单》和《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进行规范。在《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中,包括丁香、刀豆、小茴香、山楂、马齿苋、乌梅、木瓜等101种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可见,“药食同源”有官方的依据和规范,网上“伪科学”和“骗局”的谣言不值得相信。

现在的电视 健康 节目中,经常有 养生 药膳的讲解和配方。但不能每一个都随便拿来就用。

一般大众的食养药物比较安全,比如日常生活中人们吃的梨、木瓜、羊肉、生姜等都是常见的食养药物。在使用这些物品制作药膳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搭配使用,不存在什么问题。但如果不懂得配伍,‘寒温’乱用,就可能达不到 养生 保健的效果。比如夏天成熟的樱桃是“热”的,秋冬成熟的梨是“寒”的,鸭子吃各种水生物,所以其肉属寒性,而羊肉则是温热的,但是山羊和绵羊的“属性”又不同。食物也是象药物一样,可以分出寒、热、温、凉的,同时食物的酸、苦、甘、辛、咸等味道也对应人体的不同器官,体现了食物的‘偏性的。为了更好地达到 养生 效果,建议服用药膳时,要对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的环境、节气有一定的了解,虽然食养药膳安全性有保障,但要想达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 养生 效果,需要更好地了解自身的体质,方能事半功倍。

“药食同源”指,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中医学认为,日常吃对食物具有养生治未病的效果。

日常饮食除供应必需的营养物质外,还会因食物的性能作用或多或少的对身体平衡和生理功能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日积月累,从量变到质变,这种影响作用就变得非常明显。正确合理地调配饮食,会起到药物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药膳是中国传统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是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烹饪加工制成的一种具有食疗作用的膳食。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扩展资料

药食同源的有:

1、橘子汁

爱喝橘子汁是个好习惯,橘子汁不仅味美,而且可以治病。因为如果饮食中钾和钙的含量增加,血压就会自然降低。而橘子汁里恰恰含有丰富的钙、钾和维生素c。

2、大蒜

嗓子不舒服,鼻涕开始时吃一些大蒜会帮助你将没有完全发作的病毒扼杀在摇篮里。大蒜中含有丰富的抗病毒成分,会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所以,在换季的时候,多吃大蒜会应付感冒。

3、苹果汁

苹果在所有的水果中是“口碑”最好的,而且适合不同年龄,不同体格的人。最近,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又发现了苹果的另外一个优点:常喝苹果汁会降低心脏常喝苹果汁会降低心脏病的患病率。

人民网--药食同源 19种食物能治19种常见病

--药食同源

唐代医家孙思邈《千金要方·食治》

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中指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意思是说,维持生命、强健身体,必须依赖食物。而治疗疾病、救人于命,当须凭借药物。

食疗食养

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维持,有赖于食物营养,古称“水谷精微”。

药食同源,药食同理,轻微疾病、某些疾病的起始阶段或疾病初愈后的康复阶段,可借助“亦食亦药”的食物予以治疗或调养,中医学称其为食疗、食养。

当然,食疗食养不能包治百病,有病还得靠药物来救治。故被后世尊为药王菩萨的孙思邈又强调“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是语真可谓养生保健的千金要言。

“民以食为天”“药补不如食补”。然饮食对于人体健康是一把双刃剑。

《黄帝内经》将其喻作“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指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意为人体赖以生存的阴精,来源于饮食五味;蓄藏阴精的五脏(五宫),其损害的祸根也在饮食五味。

这句话明确指出了饮食对于人体健康的双重性。可以说,既可以吃出健康来,也可以吃出疾病来。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药食同源”的理论,《内经》提出药以治病,“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学说。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食用的诸多谷肉果菜皆可入药,也同样有寒热温凉等诸般属性。明代医家张景岳还说:“凡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是也,所以养人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所以祛人邪气”的观点,都说明了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药食合用治疗疾病,调补强身的经验。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或了解到一些科普宣传,说某水果、某蔬菜如何如何好,含有多种维生素、宏量元素及微量元素等等丰富的营养物质。其实,这些都是现代营养学的内容,在指导我们如何更健康的生活方面是有益的,值得我们在生活中了解和应用。但是也有很多人服食后反而出现了不适反应。按照中医“药食同源”的理论解释,我们日常服食的谷肉果菜诸多食物,都有药物的偏性。如果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正确的服食,以养生保健,防病治病可能就更好了。例如:我们常吃的荔枝、桂圆、大枣、橘子等水果,是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糖类、膳食纤维等丰富的营养物质。但是这几种水果按中医中药的理论其性质都偏温热,如果服食的人平素身体阳盛有热动火,若服之就大有偏弊,极易发生口疮、咽痛、口干、痔疮、皮疹痈疖之类病症。而根据食物的温凉属性,选用西瓜、苹果、梨、香蕉、草莓等性质偏凉的水果就非常适宜。让我们在服食时,既可以补充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等多种营养物质,又可以在品尝美味的同时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岂不一举多得。当然这些食物的寒热属性,是指食物的本质特性,而不是指食物的温度。这些是先辈们在几千年生活实践中积累的财富,是我们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养生保健,防病疗疾的实践中积累出的宝贵经验,如果能随时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中,会对我们健康长寿大有裨益,这也是中医食疗学的真谛所在。

下面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果菜谷肉等食品的性质分类列出,供大家参考:

凉性食物:

绿豆、黄豆、白菜、芹菜、黄花菜、菠菜、紫草、香椿(寒)、空心菜、菜花、茄子、马齿苋、仙人掌、海带、银耳、丝瓜、冬瓜、黄瓜、苦瓜、菱角、西瓜、苹果、香蕉、梨(寒)、柿子(寒)、芒果、无花果、甘蔗、草莓、鸭、猪、泥鳅、螃蟹、鳖、酱油、盐、茶、蜜(生则凉,热则温)等。

平性食物:

胡萝卜、黑木耳、马铃薯、花生、西红柿、扁豆、蚕豆、山药、香菇、芋头、葡萄、蛋、奶等。

温性食物:

香菜、南瓜、葱、蒜、荔枝、山楂、枣、杏、桃、柑橘、榴莲、板栗、胡桃、鸡、牛、虾、黄鳝等。

热性食物:

羊、犬、韭菜、姜、辣椒、诸多香料类(花椒、胡椒、桂皮、孜然、八角茴香)等。

大连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石志超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首次提出药食同源理论并明确提出什么

《本草纲目》提出养生心法:四性五味,药食同源。所谓四性五味即是指食补分四气,五味,四季宜忌证施养,充分体现了中医学中“治未病”的思...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