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性肾病综合症的中医治疗方法
肾病综合症以中医角度是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使脾肾两脏受损,人体精微流失生化乏源所致的全身虚损型疾病;起病可急可缓,常因感染劳累诱发,主要表现为“三高一低”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是:燥湿健脾
化气利水
温肾益气养阴;
代表方比如胃苓汤
真武汤等
凡有严重水肿,低蛋白血症者应卧床休息,待水肿消退情况好转后方可起床活动;避免劳累受凉。
循经护肾疗法以传统的祖国医学为理论指导思想,依据其整体观、平衡观,按照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利用高科技科研成果——循经护肾治疗仪,将中药的有效成分,作用于人体之阳脉之海——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依据药物各有其归经的特点,通过经络循环将激活肾脏功能的特效成分输送到肾脏及五脏六腑,起到健脾益肾、温补命门、活血化瘀、祛瘀生新、利水排毒之作用,达到增加肾脏血流灌注,促进新陈代谢,改变肾脏病理结构,提高肾小球滤过率,恢复肾病病人健康的目的。
多囊肾的危害很大,常常会引发多种并发症,为避免多囊肾并发症的发生,早期治疗很重要。在治疗多囊肾还是有很多可行的方法的,那么其中一个就是中医治疗,那么,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下多囊肾的中医治疗吧。
多囊肾的中医治疗
1、因瘀血性质选药:热毒与瘀血相结者为热瘀或毒瘀,活其血者热毒失其所附,选既活血化瘀又清热解毒之品如败酱草、虎杖、红藤、莶草等;瘀与湿结,则为湿瘀,化其瘀则水易行,选用既活血又利水的泽兰、琥珀、益母草等药;瘀与寒凝则为寒瘀,通其血脉则寒凝自寒,选既活血又温阳之品,如三七、桂枝等。因病程选药:初起多为瘀热毒气袭肺,选既清热解毒又宣肺利气药,如虎杖、败酱草、马鞭草、桃仁、杏仁等;中期正盛邪亢,瘀血显露;当重剂使用,选三七、云南白药以及抵挡汤等虫类活血药;恢复其瘀血渐衰,正气亦损,药宜温和兼能养正,如丹参、赤芍、当归、牛膝、山楂之属;晚期瘀重而正衰,宜小剂量水蛭、三七等虫类活血辈。
2、中医治疗多囊肾的方法有哪些多囊肾瘀血兼风邪袭肺者,亦伍疏风宣肺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羌活胜湿汤是基本方。
3、兼气滞气虚者,则当行气补气,前者药选枳壳和杏仁,升降相因,或柴胡、枳实疏肝运脾。此外,陈皮、大腹皮、佛手等轻疏不燥之品,均可相机加入;后者药宜黄芪、四君子之属,对于改善肾血流量均有所裨益。
4、临床发现气血两类药相伍,功效恰能相辅相成,尤其参、芪各益母草、三七、云南白药相配,有时能有效地降低尿蛋白。兼热毒瘀结者,不宜芩连等传统清热解毒药,而应选用五味消毒饮、蛇舌草、蚤休、板蓝根等既解毒又活血的药物。
5、中医治疗多囊肾的方法有哪些对于小儿肾炎则首选鱼腥草、白茅根。验之临床,活血与解毒药合用,能使抑菌、减毒和改善循环三方面得到加强。
6、兼水湿内盛者,配祛湿利水药,五苓散、五皮饮、白茅根、薏苡仁、玉米须、淡竹叶等祛湿又清热之品。
多囊肾的食疗方
第一款食疗方:决明子生山楂茶。生山楂15g,决明子15g,泡水当茶饮,可以有效的降低多囊肾患者的血压。
第二款食疗方:益母草白茅根仙鹤草煲鸡汤。白茅根、仙鹤草、益母草各10g,生姜5g,一子鸡,置入锅内,用文火煲两个小时,去药渣食用,食鸡饮汤。主要用于多囊肾患者血尿后的调养。
第三款食疗方:扁豆薏苡仁田鸡汤。三只田鸡,薏仁15g。将薏仁和扁豆浸泡30分钟,田鸡宰杀后去皮和内脏,切成块,齐放在锅内,加入适量的税用武火煮沸之后,文火炖到熟烂,饮汤吃田鸡。主要适用于苔薄、脉濡细、纳呆、恶心便溏、舌质淡、属脾虚湿盛的多囊肾病人。
第四款食疗方:黄芪烧羊肉。黄芪和羊肉各25g,适量的姜和盐。把黄芪洗净切片,加入适量的清水熬取浓汁,羊肉洗净切片,和黄芪汁一起用文火炖2-3个小时,加盐即可,主要适用于倦怠乏力、易感染、面色少华的多囊肾病人。
多囊肾的预防方法
①多囊肾患者控制好饮食是很关键的:多囊肾患者的合理治疗饮食对控制肾功能恶化进展非常重要。采用低盐饮食每天2~3克食用盐为宜,少吃含钾、磷,饮食,要低蛋白、低脂肪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与植物粗纤维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②多囊肾患者应预防外伤:多囊肾囊肿的不断肿大,将会导致囊肿的囊内压不断增高,迫使患者的双肾也不断增大,腹腔内压加大。如此时任何一点轻微的外伤,如扭伤,碰伤,跌伤等就会加大腹脏内压或外伤外力直接对肿大囊肿的冲击,促使具有高内压的囊肿破裂、出血,很易诱发感染。
③多囊肾患者也应该控制好血压:绝大多数的多囊肾患者在肾功能受损之前就会出现高血压,高血压的出现就会加速肾功能的损害,同时高血压也会对心、脑血管的损伤,会对多囊肾伴有脑血管瘤破裂出血造成中风等的严重并发症,故控制好血压对延缓肾功能恶化速度,防止并发症至关重要。
猜你喜欢:
1 诱发肾囊肿的原因
2 沉渣红细胞偏高的原因是什么
3 什么是慢性肾脏病
4 肾囊肿饮食禁忌
5 肾性高血压的原因
膜性肾病综合症的中医治疗方法
本文2023-10-06 14:17:0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4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