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真的有孔子与“三季人”的故事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4收藏

古籍中真的有孔子与“三季人”的故事吗?,第1张

这则故事是真的。想当年孔子周游列国十四载,去往西天拜佛求经。在路过周的时候,他碰到了太上老君,相谈甚欢。太上老君送别他的时候说:“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入丹炉。”然后就把孔子塞到八卦炉里,烤了七七四十九天。孔子入炉后,钻进巽宫位下,炼成了能一眼看破妖怪的火眼金睛。之后,便有了这则故事。

故事中孔子虽然有看破蚱蜢怪的火眼金睛,但不知昆虫学学得怎么样。其实,古文中的“蚱”兼指蝗科许多不同种类的昆虫,其中颇有一部分本来就是以成虫越冬的,这与常以若虫或卵越冬的蟪蛄(蝉)并不一样。先秦时代气候较热,可以成虫越冬的“蚱”即使在北方应该也不罕见。此外,这个“蚱”都已经成精了,要是连个冬都越不了,这样费力修仙似乎也太不值得了吧?

遗憾的是,这个孔子见妖怪的故事,虽然看起来特别真,其出处却是个谜。我回忆再三,也想不到这个故事出自哪部古籍。我在几种专业的古代文献语料库检索了二三十亿字的传世古代文献,也完全没找到这则故事的任何痕迹。

在古籍中找来找去也不到,我只好转到现代图书资料库中去检索一下。终于,在《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中,找到了这则故事所谓的“原文”。不过,这则“原文”读下来,好像有点奇怪的感觉。子贡问时朝,子贡事洒扫,客至,问曰:“夫子乎?”曰:“何劳先生?”曰:“问时也。”子贡见之曰:“知也。”客曰:“年之季其几也?”笑答:“四季也。”客曰:“三季。”遂讨论不止,过午未休。子闻声而出,子贡问之,夫子初不答,察然后言:“三季也。”客乐而乐也,笑辞夫子。子贡问时,子曰:“四季也。”子贡异色。子曰:“此时非彼时,客碧服苍颜,田间蚱尔,生于春而亡于秋,何见冬也?子与之论时,三日不绝也。”子贡以为然。

这段古文,怎么通篇都有点不对?这是用某种我们尚未见过的古代方言写的吗?“夫子乎”、“何劳先生也”、“知也”都是什么鬼?两个人面对面聊了好几句了,为啥突然又说“子贡见之曰”呢?

事实上,从传世文献看,历史上的孔子似乎并不主张“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他的三条交友原则(“益者三友”)中,第一条就是“直”。他曾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认为喜欢顺着别人的“乡愿”是“德之贼”。面对朋友的错误,就应该“忠告而善道之”。就算对方不听劝,孔子给出的方案B也不过只是“不可则止”,根本没有顺着人家胡说八道的道理。

(贝尔和孩子们)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名叫布莱恩海德·波尔斯塔特·斯托塞特的挪威女孩。她生于1859年,是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女孩。

22岁以前,小女孩住在家乡,为农场放牧、挤奶,过着非常贫穷和平凡的生活。但她想过得更好,远离这个贫穷的地方。

22岁时,她离开家乡赴美国,暂时与妹妹在芝加哥逗留。也许是因为名字太复杂,她改名叫贝尔,开始努力在这个充满机遇的国家里找到幸福。

作为北欧人,她身高180厘米,体重90公斤。这样的形象现在可能不受欢迎。但在那个时候,美国人需要这种长得很强壮的女孩来做家务。

于是贝尔很快在一个富裕家庭找到了一份令人满意的女佣工作。正是在这时,贝尔才看到了什么是享受,一切都是奢华的,一切都很有吸引力。贝尔期待着这样的生活。她想改变命运。

1884年,贝尔结婚了,她的丈夫在一家名叫马克斯·桑森的商场当保安。

贝尔的奇怪经历是从这时开始的。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丈夫辞去保安的工作,到铁路公司上班。他的收入大幅度增加。结婚两年后,夫妻俩用积蓄创办了一家糖果店,为家庭增加了不少收入。

但是,很快,糖果店突然着火了,一切都烧光了。幸运的是,这对夫妇以前买过保险。保险调查员赶到后,贝尔告诉他,是煤油灯爆炸引起的意外火灾。虽然保险调查员没有找到煤油灯,但他们得到了赔偿。

从那时起,事故继续发生。

(后来美国媒体报道)

糖果店大火发生后不久,贝尔的大女儿突然死于急性结肠炎。这个可怜的女孩死于发烧、腹泻、抽搐和疼痛。贝尔又一次提前为女儿买了保险。保险检查员来了,他看到了那对伤心的夫妇,只能付一笔钱。

这笔钱过去是用来买房子的,但没过多久,1898年,他们一岁以下的二儿子,就和大女儿一样死于急性结肠炎。保险检查员又一次来到贝尔家。他同情这对可怜的夫妇,不要求就付了保险费。

这对夫妇带着钱买了一栋更大的房子,很快就有了两个可爱的女儿。

然而,1900年7月30日,贝尔的丈夫马克思突然在家中去世。医生赶到现场时,他怀疑马克思是中毒而死。但贝尔的家庭医生证实,马克思心脏病发作,还在服药,意外死亡是正常的。

所以贝尔得到了大量的赔偿。

第二年,贝尔的房子又着火了。和以前一样,贝尔得到了赔偿,然后带着两个孩子搬到印第安纳州拉波特县。

24年前有一部叫《聊斋先生》的电视剧,改编自小说《聊斋志异》。它的作者蒲松龄是山东淄博人,因始终没能考取举人,于是放弃科考,转而开始写书。相传,这本《聊斋志异》是他将在茶水摊听客人们讲的故事进行整理后写成的,蒲先生还真是个爱听故事的人。

300多年后,在距离淄博不远的高密,有一个爱听故事的孩子。这个孩子从小听祖父母讲了太多的鬼怪故事,在他们讲的那些故事中,似乎所有的植物和动物,都有变化成人或具有控制人的意志的能力。那些听老人讲鬼故事的黑暗夜晚,成了这个孩子最初的文学天堂。

这个山东高密出生的孩子,就是莫言。莫言长大之后读的第一本小说,就是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莫言曾在2006年写了一部《生死疲劳》,借以向蒲松龄先生致敬。今年的这本《莫言的奇奇怪怪故事集》也同样是向蒲松龄先生致敬的书,书的最后有一篇代跋,题目就是《从学习蒲松龄谈起》,可见蒲松龄对莫言的影响之大。

《莫言的奇奇怪怪故事集》一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奇奇怪怪的动物、奇奇怪怪的人、奇奇怪怪的事。每个部分有6个故事,共18篇,全部是独立的短篇小说。

桥头村的李木匠养了一条黑狗,一人一狗相依为命。这一天,李木匠被收税员罚了钱,用仅剩的10元钱打了酒买了肉。回到家之后,去帮邻居救了个小牛犊,回来就发现肉没了。李木匠很生气,咬定了是狗吃了他的肉,用大木棍把狗给打了。

狗被打晕了,起来之后,离家出走了。有一天中午,李木匠正在午睡的时候,恍惚间看到狗拖着一根高粱秸来量木匠的身体。

再后来,李木匠与狗在郊外相遇了,狗发狠了似的想要咬死李木匠,李木匠为自保,把狗杀了。

原本相依为命的一人一狗,最后却落得这样的结局,实在令人唏嘘。如果李木匠当时不打狗,它是不是也不会那么恨主人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肆意伤害对方,早晚会把感情消耗光的。

胶州北乡有个女孩叫燕燕,她容长脸儿,细眉高鼻,双眼细长,双臂修长、腰肢纤细,是个美人。燕燕有个哥哥,是个哑巴。燕燕的母亲与邻村的麻子洪喜的母亲商量好,将两家的女儿交换,给两家的儿子做媳妇。

新婚当天,燕燕看到丈夫满脸的麻子后受了刺激,开始逃跑,整个高密东北乡的男人们都出来抓她。当她跑到一片麦田里的时候,突然像蝴蝶一样飞了起来,所有人都追不到她。后来,燕燕降落在村东老墓田的松林里。

村里尊长铁山爷爷来了,他说:“要解决这个事,一是去把她娘找来,以洪喜的妹妹杨花做要挟,让燕燕娘把她劝下来;二是去做弓箭,实在不行就用武力;三是找政府,因为燕燕跟洪喜是合法婚姻,政府得管。”

燕燕娘来了之后对她说:“娘知道你心里委屈,但这是没有法子的事……你要是不下来,咱也留不住杨花,那样的话,咱这家子人就算完了……”燕燕无动于衷,于是大家决定用箭射杀燕燕。

当燕燕中剑从树上掉下来之后,众人都走了。甚至她的妈妈都没来看女儿最后一眼。

在经济条件不富足的时候,女儿往往是被家族牺牲的那一个。即使在现代社会,要求女儿放弃自己的生活来支撑儿子的父母也大有人在。《欢乐颂》中的樊胜美、《安家》中的房似锦都是鲜活的例子。

村里的两群小孩打架,在胶着的时候,突然出现了一个黑衣人,对“我”说了很多有哲理的话。

比如:“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就是‘话语’。你千万别想借说话的机会来表现你的所谓个人风格或是雄心壮志,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豪杰像你一样被自己的话逼上了不归之路。”

比如:“当面吹捧任何人一个人,其结果与乱发誓言是一样的,都将受到话语的惩罚。吹捧一个人,不如吹捧一头奶牛,因为吹捧一头奶牛可以让奶牛多下奶,而吹捧一个人,却什么都得不到。”

再比如:“真正愚蠢的并不是智力低下,真正的愚蠢是抱怨,是诿过于他人、诿过于社会。”

互联网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用言做刀子来“杀人”,之前上海的那个托外卖小哥给父亲送饭的女儿,就是被那些有毒的语言逼得走上了绝路。如果我们每个人对语言都有敬畏之心,不随便乱“说话”,也许能避免很多悲剧的发生。

这是一本奇怪的故事集,可是故事里那些奇怪的人和事,可能或多或少都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这是一本很魔幻的故事集,可是细品又让人觉得很真实。也许真的只有莫言先生那么大的脑洞才能写出这样的故事吧。

古籍中真的有孔子与“三季人”的故事吗?

这则故事是真的。想当年孔子周游列国十四载,去往西天拜佛求经。在路过周的时候,他碰到了太上老君,相谈甚欢。太上老君送别他的时候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