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起源?元宵节的传统文化、意义?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2收藏

元宵节的起源?元宵节的传统文化、意义?,第1张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梁简文帝曾写过一篇《列灯赋》:"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描绘了当时宫廷在元宵张灯的盛况。隋炀帝时,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晚会,以招待万国来宾和使节。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元宵庆典甚为隆重,处处张灯结彩,日夜歌舞奏乐,表演者达三万余众,奏乐者达一万八千多人,戏台有八里之长,游玩观灯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非常。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唐代是实行宵禁的,夜晚禁鼓一响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处罚;唯独在上元节,皇帝特许开禁三天,称为"放夜"。沿至宋朝,张灯由三夜延长至五夜,灯彩以外还放焰火,表演各种杂耍,情景更加热闹。《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  各地同胞欢度元宵节

  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后,为使京城繁华热闹,又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张十夜,家家户户都悬挂五色灯彩,彩灯上描绘了各种人物,舞姿翩翩,鸟飞花放.龙腾鱼跃,花灯焰火照耀通宵.鼓乐游乐.喧闹达旦,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舞龙灯

  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舞狮子

  民间传统节目——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划旱船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划旱船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

  吃元宵

  “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古时“元宵”价格比较贵,有一首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3]

  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十五的时候,有一个神仙下凡到一个姓陈的人家,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能祭祀我,今年就让你们的桑蚕丰收。后来就形成了风俗。

  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元宵节“走百病”求安康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编辑本段少数民族习俗

  偷菜节

  流行于贵州省黄平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也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菜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所偷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偷菜不怕被发现,被偷的人家并不责怪。大家把偷来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同时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好最多。

  巴乌节

  彝族的传统节日巴乌节在农历正月十五。“巴乌”意为“打猎归来”。见于云南鹤庆彝族支系黑活人居住区。时此节原本是欢庆狩猎归来的习俗活动,无固定节日。

  编辑本段节日食俗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  元宵节代表性食物

  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同时,还要吃些应节食物,在南北朝时浇上肉加便便汤汁的米粥或豆粥。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到了唐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油锤的制法,据《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类似后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为“油画明珠”。 元宵

  唐朝的元宵节食是面蚕。王仁裕(八八○─九五六)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岁上元,都人造面蚕的习俗到宋代仍有遗留,但不同的应节食品则较唐朝更为丰”。吕原明的《岁时杂记》就提到:“京人以绿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盐豉。捻头杂肉煮汤,谓之盐豉汤,又如人日造蚕,皆上元节食也”。到南宋时,就有所谓“乳糖圆子”的出现,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了。 至少到了明朝,人们就以‘元宵’来称呼这种糯米团子。刘若愚(生于一五四一)的《酌中志》记载了元宵的作法:“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也”。 清朝康熙年间,御膳房特制的“八宝元宵”,是名闻朝野的美味。马思远则是当时北京城内制元宵的高手。他制作的滴粉元宵远近驰名。符曾(生于一六八八)的《上元竹枝词》云:“桂花香馅襄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诗中所咏的,就是鼎鼎大名的马家元宵。 近千年来,元宵的制作日见精致。光就面皮而言,就有江米面、粘高梁面、黄米面和苞榖面。馅料的内容更是甜咸荤素、应有尽有。甜的有所谓桂花白糖、山楂白糖、什锦、豆沙、芝麻、花生等。咸的有猪油肉馅,可以作油炸炒元宵。素的有芥、蒜、韭、姜组成的五辛元宵,有表示勤劳、长久、向上的意思。 制作的方法也南北各异。北方的元宵多用箩滚手摇的方法,南方的汤圆则多用手心揉团。元宵可以大似核桃、也有小似黄豆,煮食的方法有带汤、炒吃、油汆、蒸食等。不论有无馅料,都同样的美味可口。目前,元宵已成了一种四时皆备的点心小吃,随时都可以来一碗解解馋。

没有确切的古籍记载元宵节的发明者是谁,关于元宵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种是燃灯习俗说,一种是汉武帝祭祀说,一种是纪念“平吕”说,与燃灯习俗有关的发明者是汉明帝,与纪念“平吕”说有关的发明者是汉文帝。

元宵节发明与起源

在古代,民间有开灯祈福古俗,随着东汉佛教文化传入,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逐渐传入民间,元宵节渐成风气。

汉武帝时期,为了祭祀“太一神”,皇帝下令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日,祭祀活动十分隆重,从黄昏开始,通宵达旦用盛大的灯火祭祀,从此形成了张灯结彩的习俗。

汉朝时期,“诸吕之乱”平定以后,汉文帝登基,文帝深知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日子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元宵节可以追溯到西汉,这个节日已经存在了2000多年。元宵节元宵节始于1900多年前中国东部的汉武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他听说正月十五有佛教高僧观舍利、点灯拜佛的习俗,于是下令当晚皇宫、寺庙都要点灯拜佛。此后,元宵节元宵节一直举行。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繁荣。宫殿和街道上到处都挂着灯,还建造了高大的光轮、光楼和光树。根据记录,一些光轮有20英尺高,上面挂着50,000盏灯。

唐朝的元宵节会持续三天。宋代更加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历时五天,花灯的样式更加丰富。在明朝,要连续10天享受元宵节,这是中国最长的元宵节。清代虽然只有三天的观灯活动,但是观灯活动的规模非常之大,前所未有。在古代社会,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凭借妇道常年被禁锢在家中,大户人家的夫人甚至住在闺房里,不允许轻易下楼。元宵节是个例外。

不仅可以走出家门,还可以走街串巷看灯玩通宵,堪称“解放”。从古籍《罗勇陵小记》可知,唐代女子灯会已十分盛行:“唐正月十五,灯火如昼,众宫女夜游,有车马堵路。”宋代诗人陈也在诗中反映:“今宵春色可惜,江桥多美人。”元宵节是女人可以“解放”的原因。自古以来,每逢元宵节之夜,人们都要上街赏灯,猜灯谜,燃放烟花爆竹,其乐融融。街上有许多灯笼,如宫灯、灯笼、花灯、鸟兽灯、历史人物灯、童话灯灯笼簇簇,争奇斗艳,非常漂亮。

近年来,中国东北等寒冷地区出现了一种冰灯,每年元宵节都会举行冰灯制作比赛。汉朝有一代人。首先,梁武帝定制了它,在新年的第一天──正月十五,向太乙神献上一盏元宵,然后,明帝下令全世界所有的寺庙都要点灯以示佛祖。所以元宵节本来就有拜神拜佛,祈求安康的初衷。唐初道教还宣传上元天官的生日是正月十五,是夜燃灯祭祀,以迎天官降福天下。每个家庭想要的都是全家福。男人封建专制,不忍妻女不享福。所以他们经常出去看灯,这里面自然包含了“保护”妻子和女儿以确保其“安全”的成年人。元宵节,中国很多地方都有打龙灯的习俗。龙灯,又称舞龙,是中国传统民间舞蹈。玩的时候,很多人手里拿着一条纸龙或者布龙,在锣鼓声中集体起舞。在这个欢乐的夜晚,还有许多民间娱乐活动,如耍狮子、踩高跷、跑旱船和扭秧歌。

元宵节的起源简介

 元宵节的起源简介,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全国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正月十五燃灯习俗的兴起也与佛教东传有关,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元宵节的起源简介。

元宵节的起源简介1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元宵节的起源简介2

 结婚择吉日对于传统中国人来说意义非凡,然而大家对吉日的理解却各有千秋。对于在元宵节结婚,绝大部分人表示,只要相关说法没有明确反对,适合新人的日子就是吉日。而有的`人则不苟同,他们表示一定要有相关古籍的支撑才是吉日。总而言之,对于元宵节是否可以结婚,大家按着适合自己的意愿去安排即可,各方面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下完成婚礼,那么一切就都是最好的。

  元宵节结婚好吗

 元宵节结婚好不好,就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考究。有不少人会选择在元宵节结婚,认为这个日子吉利。但是看看这天的黄历就一目了然了。不同的年份元宵节的宜忌是不同的,传统中国人都喜欢好彩头。所以还要看具体安排做出合适的选择。

 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全国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正月十五燃灯习俗的兴起也与佛教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受到人们的推崇。

元宵节的起源简介3

  元宵节能不能回娘家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不可以回娘家的。因为元宵节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日,在传统观念上媳妇回娘家举家不团圆。所以一般都是正月初二回娘家,正月十六回娘家。以便照顾到婚姻双方的团圆喜庆。鹿邑县有“正月十六请(闺女),二月二送,一辈子不生病”的俗语。初一十五不能回娘家,这个规矩在旧社会特别是农村是很严格的,违反了就是大不敬。新社会人们虽然不相信神,但是仍然比较严格的遵守着。如果由于某种特别的原因,已婚女儿在家里过年,那可能父母、家人包括自己都会不高兴,这也是一种沿袭已久,而且可能还要执行很长时间的文化现象。

  这一天有什么禁忌事项

 民俗认为此日是天宫大帝的诞辰日,应以喜庆为主。元宵节当日,夫妻之间绝不能闹矛盾,也尽量避免孩子哭闹,以免给家庭带来霉气。元宵节是一个普天同庆的节日,再繁忙的人这一天也一定要休息,避免劳作工具损坏,带来霉运和财运损失和不利的事情发生。元宵节当日避免看医生,避免到荒郊野外、坟地、古陵等阴气和晦气较重的场所。身体弱、运气差的人士更应加以防范,以免沾染晦气上身。元宵节当日若丢失财物,那么则意味着自己没有能力照顾好钱袋,一整年很难抓住机遇。因而,应特别注意防范财物遗失。

 2017元宵节文学典籍类灯谜及答案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17元宵节文学典籍类灯谜及答案的谜语大全的内容,更多 谜语请关注历史新知 查询 !

 1、齐楚燕赵皆降服(打《史记》一句)——四国顺之

 2、口道恒河沙复沙(打《史记》一句)——不可胜数

 3、故(打《史记》一句)——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

 4、坚持到底(打《史记》一句)——虽死不易

 5、死而轻于鸿毛(打《史记》一句)——故无贵无贱

 6、好读书(打《论语》一句)——学而不厌

 7、尖(打《论语》一句)——小大由之

 8、莫中美人计(打《论语》一句)——戒之在色

 9、退席(打《论语》一句)——不在其位

 10、门外汉(打《论语》一句)——未入于室也

 11、为储户保密(打《四书》一句)——慎言其余

 12、洪湖歌声融暮色(打《滕王阁序》一句)——窜梁鸿于海曲

 13、回归洛阳(打《前出师表》一句)——还于旧都

 14、科举制度(打《前出师表》一句)——试用于昔日

 15、人家在何处(打《前出师表》一句)——以咨诹zōu善道

 16、子游(打《聊斋志异》一篇名)——鼠戏

 17、使女择焉(打《孟子》一句)——决汝汉

 18、易之而教之(打《孟子》一句)——选宾为主

 19、测鼠(打一词牌名)——卜算子

 20、休得多言(打一文学名词)——歇后语

 21、何谓状元(打一文学名词)——第一人称

 22、平等待客(打一文学名词)——主人公

 23、天女散花(打一新兴词语)——高消费

 24、无可奈何花落去(打一常用词)——感谢

唐朝时的元宵节阵势相较于现今,大约更有韵味一些。“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骑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从唐人苏味道的一首《正月十五夜》大概可窥出唐人欢度元宵节之盛况。

盛唐时期的中国,国富民强,通过由国都长安直抵地中海沿岸的陆上丝绸之路,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传播四海,成就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但是当时的唐朝其实是实施宵禁的,如果您在半夜出门乱溜达,很快就会被巡逻的武侯(也就是当时的片儿警)带回去问话,但是在元宵节前后三天,却取消宵禁的限制,以方便人们赏灯,称为“放夜”。所以,在这难得的三夜内,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无不出外赏灯。以至于长安城里车马塞路,人潮汹涌,热闹非凡。

镜头一转,到了开元元年,当时的皇帝也抵挡不住元宵夜的欢庆气氛,不惜斥巨资搭建灯轮、灯树、灯楼等,各种新型花灯的设计更是巧夺天工,精美绝伦。那时不仅在花灯的制作上推陈出新,灯下的歌舞百戏更是令人目不暇给。宫中选出的歌女,头戴花冠,身穿霞帔。每一名歌女的服装就要花费三百贯,整个元宵庆典的豪奢也就不难想像了。

让我们来随机走进一座看似身份显赫的贵气官邸,跟随着侍女走过弯弯曲曲的回廊,就能听到楼上传来丝竹的音乐声,也能看见舞伎们翩翩挥袖的影子,嘿,唐朝人还真会享受。

楼下的院子里,已经摆好了香案,上面放有一些应季的鲜花、酒水等食物,——炉中烧的是小香饼子、小香块哟。

这么欢乐的日子里,以唐朝人豪迈洒脱的性格,桌上怎么能少得了酒呢?看看桌上案头这一只只精美的小酒杯,各式各样的贮酒器、分酒壶,不禁感叹,果然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唐朝生活啊![1]

当然了,如果您觉得自己酒量尚浅,不宜豪饮,那么品茶也是一项不错的选择。唐朝人的饮茶已愈来愈趋近于生活化,茶圣陆羽,茶仙卢仝的出现,令当朝皇帝也大为赞赏,上行下效,致使唐代茶道及茶具也突飞猛进地发展,造型极为精巧,看看眼前一个个造型生动的美器,果真是大唐盛世,生活像艺术一般诗情画意啊!

出了府邸大门,街上更是热闹非凡。可别小瞧这踏街观灯,当时的女性,特别是年轻女子,受妇德的束缚,终年禁锢家中;大户人家的女儿更是深居闺阁,连楼都不得轻易下。元宵节却是例外,能得放飞出门且是夜游,那可绝对称得上古代最销魂的夜晚了。

从古籍《雍洛灵异小录》记载中,可知唐代女子欢度元宵已十分普及:“唐正月十五日夜,灯明如昼,仕女无不夜游,车马塞路。”元宵节破例大解放,连大家闺秀也可上街,往来于熙熙攘攘人群中,那时的长安城上元夜,无疑是最浪漫和美好的夜晚。

元宵节到了,每到这个时候都要一早吃元宵,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春灯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国古代的元宵节习俗有放灯、拜帖、猜灯谜、偷菜等。元宵节的各地不同习俗,舞龙、舞狮子、踩高跷、吃元宵、猜灯谜、赏花灯、划旱船等是元宵节期间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但在封建社会那就不同了,当时的女性,特别是年轻女子,受妇德的束缚,终年禁锢家中;大户人家的女儿更是深居闺阁,连楼都不得轻易下。元宵节却是例外,能得放飞出门且是夜游,踏街观灯彻夜,称得上古代最销魂的夜晚了。

发源在汉代长安的上元节,时光走过了近千年后,还是那座城,还是那些灯。十五岁的太平公主在上元夜带着侍女偷溜出宫赏灯。惊鸿一瞥中,是一张剑眉朗目,鼻直口方的年轻男子的脸,男子的俊朗与儒雅瞬间唤醒了十五岁的深宫少女沉睡的情感,太平一时竟忘了玩伴而破啼为笑。上元夜的顽皮,让她记住了一个名字:薛绍,并从此开始了一段曲折婉转的恩怨情仇。这真是一个男女相遇的最佳时机,名曰赏灯,实为看人。为了一个幻想中的意中人,“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而两千多年来,发生在上元夜的爱情故事一直在西安和中华大地流传。这条小街伴随着天马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光阴。每到正月,元宵燃灯的风俗一直延续不断。

元宵节是一个浪漫的节日,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元宵之夜,“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这样的场面从古人的诗文中窥得了许多的传说与美丽。相传西汉文帝时期,为了庆祝周勃在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特设此节,以后的每一年,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庆,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也叫元夕、元夜,这一节日中有观灯的习俗,故又称为灯节。

流传在西安的元宵节赏灯习俗已有两年多年的历史。而每年西安的古城墙“上元灯会”更是成为中华大地正月期间最靓丽的风景线。从古籍《雍洛灵异小录》中,可知唐代女子欢度元宵已十分普及:“唐正月十五日夜,灯明如昼,士女无不夜游,车马塞路。”元宵节破例大解放,连大家闺秀也可上街,往来于熙熙攘攘人群中,那时的长安城上元夜,无疑是最浪漫的夜晚。

元宵节的起源?元宵节的传统文化、意义?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