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问题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2收藏

中医药问题,第1张

古代药方的等分应该是处方配比,也就是按处方配比制成丸剂,日服多少丸是服用剂量,不须换算。如“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卷下“地黄丸”方:熟地黄八钱,山萸肉、干山药各四钱,泽泻、牡丹皮、白茯苓(去皮)各三钱。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空心温水化下。可理解为:按此方各药剂量配比制成梧桐子大丸剂,每次三粒。仅供参考!

桂林古本 伤寒杂病论》的麻黄汤原方: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枚(去皮)。这里麻黄桂枝等量的。1981年出土的汉代大司农铜权表明,汉代一斤是十六两,一两十钱。汉代一斤约合当今250克,那么一两约15625克。汉代一升水约合当今200毫升。汉代的草药应该都是野生的吧,三两约47克了。

一剂三服,那么一服的话就是15克,而今三两换算成9克,这是一两等于3克的换算。明清时代,一钱应该是37克。

嘴上挂满了经典经方,实际上自行其是而已。

按说是换算来的,1钱=3。125克,剂量最早是按照中医五运六气等理论推算得来的

现在的庸医只知道所谓什么一般剂量,就是什么10g,15g,20g一般的用10g可以多用的用12或15g,再多的用20-30g,再多的也有,少的用3g5g的,具体为什么这么用他们也只是说这个可以多开点,这个药性猛烈要少用什么的。。。可悲啊

剂量是一个多义词,可以表示为:1药物剂量;2辐射剂量。

药物剂量是指在医学中是指药剂的用药量,一般是指单味药的成人内服一日用量。也有指在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

辐射剂量是在核化学中用来衡量电离辐射的概念,是电离辐射领域与辐射和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有关的量。

词条对医学剂量与辐射剂量均进行了详细介绍,并给出了辐射剂量的衡量单位。

基本含义

剂量,jì liàng

剂量系指一次给药后产生药物治疗作用的数量。单位重量以千克(㎏)、克(g)、毫克(㎎)、微克(μg)等四级重量计量单位表示;容量以升(l)、毫升(ml)两级计量单位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恒定的,即1千克(㎏)=1000克(g),1克(g)=1000毫克(㎎),1毫克(㎎)=1000微克(μg);1升(l)=1000毫升(ml)。

在中医药中的剂量含义:

剂量是指临床应用的分量。它主要指明了每味药的成人一日量(按:每味药物标明的用量,除特别注明以外,都是指干燥后生药,在汤剂中成人1日内用量)

药物剂量市制与公制计量单位及换算

中药的剂量单位 [1]  ,历代相异,古今有别。明清以来,普遍采用16位进制,即1斤=16两=160钱。现今我国对中药生药剂量采用公制,即1kg=1000g。为了方便处方和配药,特别是古方剂量的换算,通常按规定以近似值进行换算,即1两(16位制)=30g,1钱=3g,1分=03g,1厘=003g。

药材不同,方剂组成不同,其汤剂用量和丸散剂用量比例并不相同。以《伤寒论》中的抵当汤和抵当丸为例:

抵当汤方: 水蛭(熬)三十个,虻虫(熬,去头、足)三十个,大黄(去皮,破六片)三两,桃核(去皮、尖)二十个。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抵当丸方: 水蛭(熬)二十个,虻虫(熬,去翅、足)二十个,大黄三两,桃核(去皮、尖)二十五个。 右四味,捣筛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

我们据此归纳一下:

水蛭:汤剂每次服10个,丸剂每次服5个。

虻虫:汤剂每次服10个,丸剂每次服5个。

核桃:汤剂每次服66个,丸剂每次服625个。

大黄:汤剂每次服10两,丸剂每次服75两。

您若要做颗粒剂型,可参考丸散剂的用量。若实在找不到合适数据,通常可以将汤剂量减半。例如:《中医方药学》中关于蜈蚣的用量规定:“内服5分~15钱,或1~3条,散剂减半。”此外,您可针对疾病症状,调整每味药的剂量。

药品规格,是指单剂量处方中或单一包装容器中主药的含量(或效价)。

什么意思呢?拿药片来说吧,就是一片药中,含有主药的量。

拿常见的维生素片来说。维生素C片,规格是每片100mg(100mg即100毫克,也就是01克)。

这里的规格,并不是指一个药片的重量是100mg,而是指每一个药片中,含有100mg的维生素C。

这个每片100mg,就是含量规格。

药厂会把100片的维生素C装进一个药瓶子里,包装后再进行销售。于是,每瓶装100片,就成了包装规格。

凭什么一片维生素C的含量规格就必须是100mg?为什么就不能是90mg或者是110mg呢?

大致有以下俩个原因。

首先,药品规格的确定必须符合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必要性。

例如,人体一天需要的维生素C ,大致在100mg至200mg。如果需要进行补充,那么一天吃上1至2片,恰好就能够补充足够的量。

由于不同年龄、体重等个体差异的存在,每个人需要的药品的量可能存在差异,于是在选择药品剂量的时候,倾向于取个整数,可以适用于大多数的人群服用,好计算剂量,也好实际操作、服用,没有必要非得定一个可丁可卯有零有整的规格。

此外,还有很多药品的剂量,是根据临床试验的数据来确定的。

想当年,某药品在作为新药,在上市前进行临床前试验时,会设计一系列的剂量大小进行动物试验,积累一批数据,进行了剂量的摸索,并在进入到临床试验之前,初步确定规格。

接下来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进一步确定药物的量和药效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权衡——这个剂量不能太小,否则药效不明显;剂量太大,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或者会造成药物的浪费。于是就权衡出一个比较适宜的剂量,并最终成为上市后的含量规格。

这种规格,在较新上市的药品中较为常见。例如很多药品的规格会是每片250mg这种有零有整的数字,甚至还有75mg(例如:佐匹克隆)、3mg(右佐匹克隆)等更为有意思的规格。

选对了规格,不等于就是选对了剂量。

有一类情况,会对现有的药品规格,提出挑战。

这就是儿科患者。

儿科患者的用药剂量,是需要依照每个个体进行计算的。常见的有用月龄或年龄进行计算的,也有依照体重进行计算。

例如咳痰的患儿,有时会使用到 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这个药品的规格在不同厂家生产的药品中,可谓是五花八门。

从大瓶装120mL一瓶的,也有100mL:600mg、 100mL:300mg一瓶的(100mL:300mg,意思是指一瓶装有100mL的药水,其中含有300mg 的盐酸氨溴索);还有60mL:180mg、50mL:300mg一瓶的,再到小瓶装的,5mL:15mg一小瓶,甚至是1mL:3mg一小瓶的。

没有一定的数学功底,光看这些数字就够晕乎的。

好在就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来说,应用人群就是儿童和吞咽困难的老人,因此几乎每个厂家的药品说明书,都会写清楚儿童用药的用法用量。每个年龄段一天应该吃几次,每次吃多少都予以了说明。

怕就怕遇见了说明书中,关于儿童用药项下几乎是一片空白的药品。

毕竟儿童不是缩小版的成人,没有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不可擅做主张。擅自将一个药片劈两半给孩子吃,这种用法用量,可能会存在有风险,必需谨慎,不可轻举妄动。

装量的问题:这是一个需要药厂关心的问题,患者不用操心。

就像是前面提到的某某口服溶液,瓶子最大的可以装120mL,最小的只装了1mL。

把这些药品拿到手里后,是不是会疑虑:厂家说装了120ml,会不会缺斤短两啊?这,就是药品装量的问题了。

装量,即单位容器内药品制剂的容量。

装量够不够这个问题,患者大不用去操心。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实在是太小了。

按照《中国药典》中最低装量检查的要求,120ml装的液体制剂,随机抽出3瓶来,这3瓶的平均装量不得少于120ml,同时每一瓶不得少于标示装量的97%。一旦出现装量不符合药典要求的情况,那么这一整批药品,都会被判定为劣药。

稍微上一些规模的药厂,灌装使用的都是自动灌装机,瓶与瓶之间的装量差异很小。因为少装了那么几滴液体,就被判定为劣药,付出的代价将会十分惨痛,实在是不划算。

因此,药厂在灌装时,常常都会比标示的容量或重量,稍微多那么一点点,为的就是不要在装量的问题上出毛病。药品出现缺斤短两这种事,几乎不会发生,除非这个厂子不想干了。

弄清楚了规格、用量、装量这三个概念,也有助于理解医生和药师的话,最终还是为了达到能够安全、合理、有效用药的目的。

中医药问题

古代药方的等分应该是处方配比,也就是按处方配比制成丸剂,日服多少丸是服用剂量,不须换算。如“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卷下“地...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