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有古趣书道贵天真出至哪里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1收藏

金石有古趣书道贵天真出至哪里,第1张

金石有古趣、书道贵天真出自《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出自孔子的言行录。它是在描述孔子雕刻金石的时候所说的,意思是说金石记载着古人的智慧和历史,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思和联想,而书法则是人类文化的象征和精髓,贵在展现出人们内心真实的感受和情感。

金石有古趣,指的是金石文物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人文精神。在古代,金石铭刻是重要的历史记录方式,许多有价值的历史资料都保存在金石上,成为研究古代社会文化的重要资料。金石的雕刻工艺也非常精湛,经过时光沉淀,金石文物更显得古朴典雅,给人以无尽遐思,故而说“金石有古趣”。

书道贵天真,指的是书法所蕴含的天然美感和真实情感。书法作为艺术形式,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更是人文精神的体现。书法作品既要有精湛的技巧,更要展现出内心真实的感受和情感,表现出艺术家的个性和风格,才可谓“贵在天真”。书法艺术历史悠久,不同朝代都有不同的书法风格,成为中华文化艺术之一。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金石和书法都是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它们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展现出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和精神内涵。因此,金石有古趣书道贵天真的名句不仅仅是描述孔子的一种艺术追求,更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与精髓之一。

  文字是华夏先民的重大发明之一,包含了深层次的哲学和儒学思想,是华夏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几千年来,汉字不仅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服务,而且在世界的文化交流与传播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人类文明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都知道,中国历史上有九个朝代的帝王以洛阳作为国都,历经数千年的盛衰,历史遗留下来浩如烟海的珍贵文物遭受了无情的浩劫。在当今的经济大潮中,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还相对不够,对河洛大地的文字类文物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十分薄弱,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应运而生的。

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成立于2012年3月,是继中国文字博物馆后唯一一家由民营资本创建的文字博物馆,主要从事文字类文物的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和交流,现有文字类文物及标本2000余件,涵盖了中华文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历史地域。博物馆运营初期面积为620平方米,其中展馆面积220平方米,库房面积400平方米。展馆内采用实物资料和图文解说等形式,展示各门类古代文字标本及实物270余件,布展内容大体按照汉字史的序次排列,主要以汉代、魏晋、隋唐、宋元等成熟期文字为主。

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的藏品主要有以下几类:刻文砖铭、削文瓦铭、碑刻及金石学史料等。

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所藏的刻文砖铭以东汉砖铭为主,其刻写年代大致在永平至熹平年间(58-178年),属于东汉早中期。这时期正是隶书从古隶向八分书体过渡并趋于成熟的时期,东汉砖铭虽不能代表这一时期隶书书法全貌,但从中可以窥探到这一时期书法的演变过程。

东汉砖铭系以汉代素面废弃城砖为材质,以某种利器自右向左单刀刻成,文字内有的还可以见到填有朱砂。东汉砖铭均为单刀刻写,这种刻法使砖文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笔墨韵味,形成了一种刚劲秀挺、质朴自然的金石味。这些未经书写直接刻写的砖文,使得刻刀的灵活性增强,不受拘束随意运转,十分生动地体现了一种自然气韵。有的砖铭不按文字书写笔顺去刻写,而是将文字同方向的笔顺刻写完以后,再刻写另外方向的笔画;有的砖铭由于所用砖体的形状十分不规则,砖铭的刻写就砖体随意运刀,使砖面砖文布局丰满而又富于变化;有的砖铭由于刻写者不计算砖面大小与刻写字数,致使砖文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有些砖铭方整挺劲、抑扬使转的刻写,使人们好像感受到明清流派印章的刀法在这里已初露端倪、一脉相承,富有自然情趣。

东汉砖铭的刻文均为隶书,多数保持了东汉隶书扁平的特点,与当时碑刻上的隶书不同,它没有蚕头燕尾的变化,也无明显的波磔用笔,更不具备像《熹平石经》、《礼器碑》、《曹全碑》等那种左右规矩、法度森严的风貌,这是一种既不同于汉代碑刻又不同于简牍帛书的隶书书体,是一种纯使用的、未加修饰的书法风貌,其唯一的书写意识就是从简,这也是形成这些砖铭天真质朴、自然洒脱的重要原因。

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所藏的削文瓦铭以洛阳北魏削文瓦铭为主,其刻写年代在北魏迁都洛阳期间,属于北魏中晚期。北魏削文瓦铭是在未干的瓦坯上刻划文字后再烧制,由于瓦坯柔软,可以运笔自如,与同时期的石刻墓砖、造像题记等相比,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书法风貌。

北魏削文瓦铭文字书法可分为刻文书法和印文书法:印文书法有隶书和篆书两种,隶书印文字迹粗略,篆书印文工整秀丽,两者差异较大;刻文书法有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不同风格的书体,其中有行笔如行云流水极为流畅的,也有行笔如学童为之极为生拙的,在同一瓦片上,所书文字字体大小和笔画粗细还不一致,字体书法和笔画深浅亦不相同。

北魏削文瓦铭文字书法与洛阳出土北魏墓志、造像题记等文字书法大相径庭,人们对墓志、造像题记的研究比较多,但作为一批反映北魏民间书法的珍贵实物资料,对其研究还不够深入,未能得到书法界、学术界的重视。

东汉最好的碑刻《熹平石经》在洛阳,曹魏最好的碑刻《三体石经》在洛阳,西晋最好的碑刻《辟雍碑》在洛阳,北魏最好的造像题记《龙门二十品》在洛阳。唐代的洛阳作为中国的文化中心,是文人墨客聚集之地,大量珍贵的碑刻文字也留在了洛阳,这些文字就是洛阳文化之都的灵魂。目前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碑刻类藏品主要以北朝墓志、唐代墓志为主,这些墓志记载了古人形形色色的社会活动,为研究数个朝代的文治武功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是证史、纠史、补史的重要佐证,既可以视为一部石刻历史,又可以称得上古人档案馆,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翰墨文章、书法艺术的资料宝库。

研究金石文字有四重意义:一是利用金石文字考证历史;二是利用金石文字考释文字;三是利用金石文字校订古籍;四是利用金石文字探讨书法。故收藏金石学史料就成了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的又一项重要任务。

(责编:魏佩)

是关于书法的文物。早期的书法作品是刻在金石上面的。 金石”:金指铜器和其它金属器物,石指时刻等。古代常在这些东西上铸字和刻字记事,所以把这类历史文物资料称作“金石”。这里所指金石为赵明诚所收集实物、文字或实物拓片。

金石录》三十卷,宋赵明诚撰。赵明诚,字德甫,山东诸城人,对考古、金石、书画研究甚深。《金石录》一书,著录其所见从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来,钟鼎彝器的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等石刻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金石目录和研究专著之一。全书共三十卷,前为目录十卷,后为跋尾二十卷,考订精核,评论独具卓识。

赵明诚之妻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词人,对金石书画也有相当高的造诣,《金石录》一书,实际是夫妇二人的合著。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写到,“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这是他们新婚贫困时搜求书画的写照。赵明诚出仕后,生活好转,夫妇二人节衣缩食,有“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他们一起搜集金石书画,一起研究把玩,其乐融融,令人神往。不幸的是,北宋末年金人占领汴京,河北、山东相继沦陷,赵明诚夫妇逃避到江南,所藏金石书画在辗转过程中损失殆尽,赵明诚也在流亡中病故。数年后,当李清照重新翻阅《金石录》,遥忆当年赵明诚“每日晚吏散,辄校勘二卷,跋题一卷”,而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一时间百感交集。她写下了千古奇文《金石录后序》,备述一生遭际和文物聚散,让人扼腕叹息。

《金石录》在南宋时有龙舒郡斋刻本及开禧元年俊仪赵不谫刻本,皆不显于世,元明两代未见重刊,明代惟有抄本流传。清初,冯文昌曾藏有十卷宋刻《金石录》,因而特地刻了一方“金石录十卷人家”的图章,一时传为佳话。当时由于此书是《金石录》仅传的宋刻本,虽属残卷,却公认是宋版书无上珍品。此本今藏上海图书馆。

十卷不全的宋刻《金石录》,前人已称颂备至,岂知三十卷全本的《金石录》,尚存天壤之间。建国初,赵世暹在南京购得宋本《金石录》,三十卷完好无缺。此本旧藏金陵甘氏津逮楼。甘氏藏书,在清代嘉道间享有盛名。甘国栋,字遴士,藏书有十余万卷。子福,字德基,号梦六,生平好学,也喜欢蓄书。世传甘氏《津逮楼书目》有十八卷之多,但甘氏所藏宋刻《金石录》,却不载于书目,岂其矜秘不肯示人欤?此书半叶十行行二十一字白口左右双边字体劲秀,笔画严整,纸质匀净。前有赵明诚序,而无易安后序。洪迈《容斋四笔》称:“赵德甫金石录三十篇,其妻李易安作后序。今龙舒郡库刻其书,而此序不见取。”此本版心下镌刻工姓名,刻工中胡珏、徐亮、胡刚等,曾刻舒州公使库本《大易粹言》。《大易粹言》刻于淳熙三年,此书中宋讳缺笔至慎字,敦字不缺笔,证以刻工,及《容斋四笔》所记,均相符合,因推知此本是淳熙前后(公元1174—1189年)龙舒郡斋刻本,也就是前人所称的“龙舒初版”。

赵世暹收得龙舒宋刻《金石录》之后,不欲私为己有,随即捐献国家。此书今藏国家图书馆,在5月26日-6月25日国家图书馆“文明的守望——中华古籍特藏珍品暨保护成果展”上,可供观众一饱眼福。

——人比相思瘦从百度得此答案

 瘦金体这种瘦筋的字正适合题在他的工笔画上,与画笔相呼应。他作为兼有书法和绘画才能的艺术家,把书法与绘画做了很重要的融汇,开创了诗、书、画、印为一体的文人书画新局面,并影响后世而绵延于今。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瘦金体精美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瘦金体精美书法作品欣赏

 瘦金体精美书法作品1

 瘦金体精美书法作品2

 瘦金体精美书法作品3

 瘦金体精美书法作品4

 瘦金体书法特点

 瘦金书运笔飘忽快捷,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转折处可明显见到藏锋,露锋等运转提顿痕迹,是一种风格相当独特的字体。此书体以形象论,本应为"瘦筋体"。以"金"易"筋",是对御书的尊重。

 宋徽宗的书法笔画瘦硬,初习黄庭坚,后又学褚遂良和薛稷、薛曜兄弟,并杂糅各家,取众人所长且独出己意,最终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瘦金书"体,影响颇大。宋代书法以韵趣见长,赵佶的瘦金书即体现出类同的时代审美趣味,所谓"天骨遒美,逸趣霭然";又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所谓"如屈铁断金"。

 这种书体,在前人的书法作品中,未曾出现过。褚遂良的瘦笔,只是小部分相同,大部分则不一样。与唐朝薛曜的字相比,可以说是最接近的。也许赵佶是从薛曜的《石淙诗》变格而来的,但他的创造显然比薛曜成熟得多。这是一种非常成熟的书体,赵佶已把它的艺术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这种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的书体,是需要极高的书法功力和涵养,以及神闲气定的心境来完成的。当然也不是别人易于仿造的。后代习其书者甚多,然得其骨髓者寥若晨星。金章宗曾仿徽宗瘦金书题写明昌内府中从宋廷抢劫而来的书画名迹,如传为赵佶所摹的《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等,笔势纤弱,形质俱差。

 书法颤笔写法与特点

 颤笔就是通过适当的提按、顿挫动作、加强笔与纸的磨擦,逆势往复地行进,表现在点画上的形状呈鳞状起伏,线条的边缘不光滑而有“毛”状,在行进的线中有停留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增加了点画的内在变化。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说:“余见六朝碑拓,行处皆留,留处皆行。凡横、直平过之处,行处也,古人必逐步顿挫,不使率然径去,是行处皆留也。”留得住笔,就不会犯“率直”的毛病。但是,逆势往复与纸面磨擦要协调自然,动作不可过大,不要出现做作的扭屈之态。要保持线条的整体感,在流动的线条中含蕴一定的涩感,不要为毛而毛,为涩而涩,使边缘产生生硬的齿牙状。所以,战笔的运用,不能只注意线条表面的形状,更要注意内在的神采、气韵、笔势和力度的表现。

 颤笔还要解决运笔的“徐”、“疾”问题。用笔过快,动作浮滑,势不能涩,用笔太慢,容易做作、板滞,势不能疾。所以,必须通过中锋用笔,控制好运笔的速度,达到势要疾,行而不滑,留而不滞的效果。战笔是笔力、笔速、笔势、顿挫等的结合运用。结合得自然,协调一致,才能写出笔势生动,而又笔力遒劲的点画来。

 如同很多书法人不懂书法最高境界是道法自然一样,很多书法人也不明白“颤”或“抖”写出的笔画有哪些特点,也说不清楚“颤”或“抖”笔写出的笔画具体形状。由于颤或抖是不由自主频率相同的机械式的重复动作,所以是一种没有变化的简单重复。这样颤抖的臂腕手用笔写出的字就出现了如下特点:

 1、刻意追求金石气而在书写的一个笔画中出现频率相同形状的疙瘩或相同的波浪型曲线。

 2、在涩笔的一个笔画中出现频率相同滞点。

 3、再滑笔的一个笔画中出现频率相同的锯齿形。

 俗笔的根本特征就是没有变化的重复同一笔画。

金培洋的老师是著名书法家周关如教授。周教授1941年11月出生,上海松江人,字咨均,大学毕业,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荣宝斋书画师,刘海粟艺术研究中心书画研究所所长等。系李瑞清—胡小石—游寿开创发展的金石书派第四代重要传承人。 周关如教授自幼酷爱书画艺术,对软笔书法,硬笔书法,指书均有极深的研究,尤其在游寿教授的指导下专攻行草书,经过数十年的辛勤耕耘和研究,用笔潇洒自如,刚柔结合,风格独特,自成一体,书法功底深厚,擅长写意花鸟画和山水画,遵循古训"外师造化,中等心源"和"来于自然,高于自然"的思想原则,勤奋好学,博采众长,深入大自然,以山川流水,花鸟草虫为伴,经过长期临画,写生,创作研究,画技不断臻以完美成熟,画风洒脱飘逸,栩栩如生。从事教学多年,经验丰富。  周关如教授的书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和省市级书画展,书画作品还在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展出并被收藏,1982年在日本访华代表团访问中国东北时曾参加书画表演,受到中日书画家们的极高评价和赞扬。  周关如教授在东北,上海,南京等地多次参加书画笔会表演活动,影响大,协成功。2002年1月15日,在南京国际梅花书画院,南京国际梅花艺术协会联合主办的《书书创作与研究》月报第5版以"鸟语花香江南春--金陵花鸟画家周关如先生"为题整版介绍其本人的书画作品,并向海内外发行。

金石有古趣书道贵天真出至哪里

金石有古趣、书道贵天真出自《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出自孔子的言行录。它是在描述孔子雕刻金石的时候所说的,意思是说金石记载着古人的智慧...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