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贼总是能准确找到古墓,究竟是怎样做到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4收藏

盗墓贼总是能准确找到古墓,究竟是怎样做到的?,第1张

古代的时候没有文物保护的概念,这时候天下的人们为了生存就会选择盗墓。不过古代的盗墓贼都是因为家境问题才盗墓的,历史上出现过曹操盗墓。为了盗墓,避免被别人叫做盗墓贼,曹操还给盗墓贼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

这个名字就是摸金校尉,这样一听,瞬间感觉盗墓贼高大上。东汉末年,曹操为了筹集军饷,选择了进行盗墓,史书对曹操盗的墓没有记载,关于曹操盗墓,史书记载了寥寥数笔,毕竟这不是什么好事。曹操也是个好面子的人。

古代的时候,盗墓贼甚至成为了一个行业。我国现如今发现了很多古墓,这些古墓都被保护了起来,为的就是方便研究历史。古墓中出土的问题可以对史书记载的内容进行佐证,这就是保护文物的好处。其次在古墓中,还会出土很多珍贵的古籍资料。

假如没有这些资料,那么人们研究历史,恐怕是非常艰难的。比如说海昏侯墓就出土了失传上千年的论语,这里出土的论语与现如今看见的,有一定的区别,属于孤本,有很重要的研究意义。

可是在古代的时候,盗墓贼往往是最先发现古墓的,直到一个古墓被**过之后,人们才会发现这里有古墓。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每次盗墓贼都会比别人率先发现古墓呢?第一点要说的就是,盗墓贼光顾的古墓都是有珍宝存在的。古代时流行陪葬,往往古墓里面会放入大量的珍宝,海昏侯刘贺的古墓就是例子。陪葬品的多少以及珍贵程度,就是墓主人生前地位的表现。很多人财迷心窍之后,就会选择进行盗墓,为的就是能够挖出珍宝之后,卖掉发一笔财。盗墓贼往往是成群结队的,很少有人会单独行动。盗墓贼会先于人们发现古墓,他们盗墓的手段,非常的高明。对于盗墓贼来说,发现古墓不是难事,一般情况下根据一些地方的流传就会知道古墓的所在地。

那么问题出现了,盗墓贼为什么会精准打盗洞呢?也就是说盗墓贼每次都能够精准的找到古墓的入口,或者说到盗墓贼每次都能够将洞挖到古墓中。这个盗洞看着简单,但是里面的门道却非常的多。假如挖错了,就会前功尽弃。人们对此产生了疑问,对于一个庞大的古墓来说,想要挖盗洞直接到达古墓中,那么无疑是大海捞针。盗墓贼之所以能够率先找到古墓,原因在于盗洞中,通过研究这些盗洞,能够发现一个规律,就是这些盗洞是方的,不是圆的。这样一来人们就发现,盗墓贼很可能是根据土质进行挖掘的,也是通过土质找到古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一点在盗墓贼中也不例外。唐朝时期,出现了一种厉害的盗墓贼,叫做土夫子。别小看了土夫子,根据资料的记载,土夫子对古墓的破坏程度是非常严重的,资料记载为:“其破坏之甚,实令人发指。”

  在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东麓,古黄河北岸,有一个叫卫辉市的地方,是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财神之乡。自西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设置汲县,先后为州治、路治、府治和道治,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卫辉市区西南10公里娘娘庙村南200米处,有一个古墓,是战国时期魏国国君墓遗址。不要小看这个古墓遗址,就是在这里,公元三世纪被魏晋时期,在一个盗墓贼的“帮助”下,中国又一个著名的古文化,在这里被发现。

 中国古代有“侍奉死人如同侍奉活人一样”的说法,因此古人,特别是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经常将生前最珍贵的物品殉葬,以便在阴间继续使用和占有。一些王公贵族们更是在年轻时候便开始修建陵墓,堆积财富,以供身后享用。如此“厚葬”,刺激了对以获取墓穴中的稀世宝藏为目的的盗墓贼的贪心,所以,中国的古墓遗址,多数都有被盗的痕迹。当然,这个战国时期魏国国君墓遗址也不例外。

 到了西晋武帝年间,汲郡有个叫不准的人,他是个盗墓贼,在这里盗墓的时候,挖开了这座古墓。在这座墓里发现很多竹简,于是这些盗墓贼就地取材,抽出竹简当火把用来照明。看到墓里也没什么值钱的东西,就撤退了。后来有人发现墓被盗,报告官府。官府将墓内及散落地上的竹片收集起来,但只收回了不准盗墓时照明用的一大批竹简。竹简上面写的都是蝌蚪形状的文字,然后装了几大车,运到都城洛阳后,交给西晋朝廷。这批竹简由汲县运到京师洛阳以后,晋武帝命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和峤负责整理。经过苟勖、校书郎傅瓒等人对这批竹简进行系统整理、研究,发现竹简是包括《穆天子传》在内的魏国史书,十分珍贵。后又经卫恒等学者的进一步整理,共整理出古书16种75篇,还有《纪年》13篇。该书原无名字﹐后世以所记史事属于编年体﹐称为《纪年》﹐又以原书为竹简﹐也称为《竹书》﹐一般称为《竹书纪年》。后来,史学家又依出土地,命名这批竹书为《汲冢书》。

 《竹书纪年》文字简洁,系编年史,类似于《春秋》,比较真实地记录了魏国史事,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以后,郭璞《穆天子传注》、干宝的'《搜神记》、郦道元的《水经注》、司马贞的《史记索隐》、欧阳询的《艺文类聚》、李善的《文选注》、刘知己的《史通》、李昉的《太平御览》、王存的《元丰九域志》、罗泌的《路史》、胡应麟的《三坟补选》、鲍彪的《战国策注》、顾炎武的《日知缘》以及现代史学家郭沫若在其著作中,都曾引用此书,用其中的史实证明自己的研究成果。

 看来这个魏国国君也是个喜欢读书的主,在自己的墓里,埋了那么多古书。那个叫不准的盗墓贼也是很巧合,偏偏盗开了这座墓,使这部古代著作重见天日,才有了后来《竹书纪年》这个古代文化的发现。遗憾的是,被当火把烧掉了一些,否则,这部古书将更加完整,看来,什么事情也没有完美的。

男子的行为已经涉嫌盗掘古墓罪。

国家我国的文物保护法规定,国家文物是受法律保护的,任何人都不得倒卖文物,否则将会受到法律的严惩。然而利令智昏,一些不法之徒为了获取暴利,不惜铤而走险,触碰法律的底线,从事盗墓,倒卖古文物的勾当。为了迷惑众人,甚至不惜下本钱包地种庄稼,以掩盖盗墓的罪行。最终也没有逃脱警方的火眼金睛,把抓获归案。

男子查阅古籍找到古墓群

湖北应城的一名男子,每天总想着凭空发大财,一开始他觉得银元能挣钱,就购买了一些金属探测仪,在各处探测,希望能圆发财梦。然而,有一次,他无意间发现了一座古墓,经过翻阅历史资料和四次查询,发现附近应该还有更多的古墓。这个信息令他欣喜若狂,于是在探测到具体古墓的位置之后,就以承包土地种庄稼的名义,把古墓方位的土地承包了下来。

种上庄稼掩人耳目实施盗窃!

随后,他就一步一步地开始实施了他的盗墓计划。等到他认为时机成熟了的时候,找来七八个人,开着挖掘机,开始了盗墓计划。他们的行为,最终引起了警方的怀疑,经过调查,掌握并确定了男子的犯罪行为,随后布下天罗地网,成功把以男子为首的特大盗墓,倒卖文物的团伙抓获。此时,他们已经疯狂盗掘多处古墓,挖掘出大量的文物进行倒卖。

其行为会被如何定性?

男子的行为,属于特大系列盗掘古墓,倒卖文物的案件,应该会以盗掘古墓罪定性他的犯罪行为。出来混总是要还的,男子也将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本来是一个悟性不错的人,只可惜聪明用错了地方,实在可惜了。

这个应该怎么说呢,在建国初期,刚刚开始组建考古队的时候,国家因为缺少经费,就向民间征集“考古学家”,这个时候确实有一部分盗墓贼弃暗投明投入考古队,但是后期像现在的话,考古界大多数科班出身的起码也是大学生学位,所以说盗墓贼变成考古学家的现象基本上不存在了。

而盗墓贼成为考古学家中最著名的大概就是发掘马王堆的,被称为“土夫子”的任全生了。任全生是民国时期的人,是长沙人,因为家里贫困,所以被人带上了盗墓的道路。任全生这个人很是聪明,在经历过几次盗墓之后,他迅速积攒了很多关于盗墓的知识,而后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盗墓之中,一时之间盗出许多宝物,而这些文物基本上全部落入外国人的手中。

建国之后,国家需要组织考古队,所以向民间征集,任全生想要金盆洗手,并且想要将自己多年来累积下来的经验贡献给国家,所以就报名参加了考古队。后来有人在挖地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小洞,洞中冒出蓝色火焰,就上报给了考古部门,考古部门带着任全生一起到了现场,任全生灭掉了蓝色火焰,并且抢救性发掘出几件文物。后来更是在考古队挖掘方向错误时给予指导,顺利挖掘出了“辛追夫人”。

而且他还抢救、保护性发掘出二十五本失传的古籍,为我国研究历史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盗墓贼成为考古学家这种事,对我个人来说觉得挺好的,毕竟这么多的亲身经历累积下的经验,比单纯书本上教的要生动得多。况且,少一个盗墓贼,多一个考古学家,我们国家的文物就可以得到一定的保护,不会被随随便便卖出去。

既然是“传国玉玺”就不会被某位皇帝带进墓里的,这不是断了儿孙的后路吗?传国玉玺之所以叫传国玉玺就是要一代代的传下去的。没有这个传国玉玺,继位的皇帝就是名不正言不顺。据推测,传国玉玺可能是有两枚,其中一枚很可能是在洞庭湖里。

为什么说是有两枚?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成为了“始皇帝”,为了显示皇帝的尊贵,规定只有皇帝使用的才能叫“玺”,一般官员使用的叫“印”。并且,相传秦始皇的玺是用珍贵的和氏璧制作的。玺文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8个字,由李斯书写,玉工完成雕琢。

拇指大小的汉代印

那个时候的印是很小的,丁点大。汉承秦制,所以,汉代的印也是拇指大小的,后来才慢慢的变大的,尤其是清朝的印,大的跟赝品似的。

乾隆的玉玺

从目前出土的秦印来说,一般印文、玺文不会超过5个字,最多的一个是7个字,8个字的布局还挺难想象的。并且秦印一般会有边框,田字格、日字格之类的,印面呈长方形。所以,8个字的传国玉玺应该也是长条形的。

秦印

到了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巡游天下,在洞庭湖遇见罕见的风浪,万分危机中将传国玉玺抛在了洞庭湖中,这才止了风浪。但传国玉玺作为正统皇权的象征,国不可一日没有玉玺,所以,秦始皇又下令用蓝田玉制作了一枚传国玉玺,这枚传国玉玺从秦传到汉,汉末孙坚攻入洛阳,在一口井中发现了传国玉玺,后来被袁术讹了去……

传来传去,到了唐朝末年传到了末帝李从珂的手里。公元936年,石敬瑭叛变,引契丹大军攻陷了洛阳,李从珂身携传国玉玺,以及妻小登上玄武楼自焚了。这也是关于秦始皇传国玉玺的最后记录。再这之后就不见传国玉玺的踪迹了。

湖北一男子查阅古籍定位古墓群后进行盗墓,他之所以有这想法,就是因为他前期买了金属探测仪勘探银元,结果发现了墓葬于是就组团开始盗墓。

百日行动开展以来,应城市公安局在市公安局的指导之下,经过精准研判,最终破获了李某某等多人的盗墓案件,总共抓获七名犯罪嫌疑人,其中三级文物就达五件,一般文物157件,作案工具更是多达31件,此次是破获有利于对盗墓群体进行威慑,同时护住了国家的文物,为历史的发展提供了依据,让犯罪嫌疑人绳之以法,在这方面展示出来民警同志高效率破案的能力。湖北一男子查古籍定位古墓群进行盗墓,他之所以有这想法,是在利益的驱使下才动了歪脑筋。

李某某今年已经49岁了,一直以来他非常喜欢到处勘测银元并且以此来换钱,因此他在网上购买了非常专业的金属探测仪,这种探测仪能够探测到地下20m的金属物质,在这期间他无意间就发现了古墓群,因为根据金属探测器的结果显示里边儿拥有大量的金属,所以它就推测可能是找到古墓了,于是他四处翻阅古籍到处打听,于是就推测他所勘测的地方为古墓,因此就已承包土地种植农作物打掩护,最后勾结挖掘机司机以及包工头一起进行盗墓,最终还是被警方抓获。湖北一男子查阅古籍定位古墓群后进行盗墓,他之所以有这些想法,是因为存在侥幸心理以为盗墓没人发现。

在今年6月份的时候,应城市公安局就接到了上级的命令,称在城市当中有居民李某某在涉嫌盗墓,所以高度重视这件事情,迅速成立了相关的破案小组,在前期侦查过程当中,民警们不分白天黑夜克服了种种困难,运用了各种侦查手段,最终才完成了取证工作。而李某某某之所以敢盗墓是因为它存在侥幸心理,以为整体承包土地种植农作物能够为其打掩体,结果还是被法律制裁了。盗墓严重危害了国家古文化遗址,同时对文物造成了损害,罪过是很大的。

其实这五门分别为:搬山道人、卸岭力士、发丘天官、摸金校尉、观山太保。

搬山道人:专指那些以盗墓为业,擅长生克制化之术,行踪隐秘难寻,许多年来很少与外人相通,但他们所做只为求取“丹珠”不为财物。拜伍子胥为祖师,盖因掘墓都不为钱财。

发丘天官:起初,发丘这一门的祖师爷是一个叫做不了的道人,这人俗家姓柳,身材矮小,祖传的缩骨功练的是炉火纯青,全身筋骨关节柔软如棉,伸放自如随心所欲。

汉末三分魏蜀吴,天下大乱,不了道人偶见曹操,以为英雄矣,遂遣两名弟子追随侍奉,自己则入山隐居,后来见及陈琳檄文,料想二名弟子定然已做了发丘摸金的行当,惊扰鬼神,人神共愤,便将二名弟子逐出师门。

自此以后,这二名弟子又各录门人,奉曹操为祖师爷。因为缩骨功练之不易,是故发丘天官大多为身材矮小者,武功虽然不怎么样,缩骨保命的功夫却是练得当世一流。

其下墓时用洛阳铲所打的盗洞,洞口之小几乎连孩童也是难以钻下,他却能像土拔鼠一般穿来倏去,轻松自如。和摸金校尉都奉曹操为祖师,后发丘印被毁,和摸金校尉也就基本混为一谈。

卸岭力士:卸岭之辈或散布天下,或聚啸山岭,敬关帝,并尊西楚霸王为祖师,逢有古墓巨冢,便蜂拥而起,众力发掘,毁尸平丘,搜刮宝货,毫厘不剩,专效仿昔时赤眉义军的作为。

摸金校尉:摸金校尉是中国古代一个盗墓者的门派,也是小说主角所属派系。据史书记载,摸金校尉起源于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当时魏军的领袖曹操为了弥补军饷的不足,设立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军衔,专司盗墓取财,贴补军用。

摸金校尉盗墓主要依靠观风水、辨气象,以《易经》为宗旨,以定位古墓的穴位。摸金校尉应属盗墓门派,并未有详细的正史记载。

观山太保:“封氏”为地方上极有名望的豪族。祖祖辈辈都居住在巫山棺材峡。那峡中地形险恶剥断,藏有无数“悬棺”,封氏先人就曾经在“棺材峡”中**过许多“天书异器”,借此发迹,习得了许多失传已久的巫术,进而痴迷“炉火之术”。

到了元末明初,传到封王礼这辈,自称“棺山太保”,仗着精通“棺山指迷术”。在各地秘密发掘古冢山陵,实际上封家有得是钱,其辈盗墓的动机,主要是为了那些藏在墓中的古卷古籍。

盗墓贼总是能准确找到古墓,究竟是怎样做到的?

古代的时候没有文物保护的概念,这时候天下的人们为了生存就会选择盗墓。不过古代的盗墓贼都是因为家境问题才盗墓的,历史上出现过曹操盗墓...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