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提升自我知识含量的6个网站合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3收藏

假期提升自我知识含量的6个网站合集,第1张

6个涨知识宝藏网站

书格

书格是一个开放的在线古籍图书馆,里面的古籍非常丰富,包括传统的经史子集以及绘画、法书、碑帖等古籍内容,并提供下载功能。喜欢中国古典文化的可以看看找灵感。

HTTPS://NEWSHUGEORG/

译学馆

译学馆是一个综合性视频学习网站,视频内容大多来自国外,该网站经过翻译之后,提供给大家免费学习,视频的种类非常丰富,包括:科普、英语、科技、影评、美食、励志、商业等众多品类,且都配有字幕,通俗易懂,对不太懂英文的朋友们非常友好,视频质量也很高哦。

HTTPS://WWWYXGAPPCOM/

全历史

顾名思义,这个网站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包括全世界的艺术作品,古代书籍,还有时空地图的功能,可以带你穿越到你想去的时代

HTTPS://WWWALLHISTORYCOM/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是一个古籍文献检索系统,也是在线古典文献最丰富且最可靠的来源之一,而且它的界面风格很简单,一目了然,除了文字形式,还有诸多古典书籍的影印版本

HTTPS://CTEXTORG/ZHS

海尔布伦艺术史时间线

海尔布伦艺术史时间线是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推出的一个项目。相对于其他网上博物馆,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按照时间顺序将世界各地、各时期的艺术品和相关文章联系起来,我们可以从中追溯整个千年中艺术和文化的全球演变。

HTTPS://WWWMETMUSEUMORG/TOAH/

云杂志

云杂志一个可以看全球顶级高清无水印电子杂志的网站,涵盖了建筑设计、**、时尚、旅行、音乐等各方面。如果需要写时尚、服饰、奢侈品等需要相关知识储备的文案,不妨在云杂志上订阅一些杂志,拓宽相关知识面的广度,这样文案写起来也更顺手。

/NO'IHZVZNN人'MMM//·d1LH

问题一:世界地图是怎么画出来的 1 阿那克西曼德 (Anaxiruander)古希腊哲学家,前610~前546, 绘制世界上第一张全球地图的人。

他是古希腊科学创始人泰勒斯的学生。与其老师一样将古代东方的科学介绍到希腊。例如,他是第一个使用日晷的希腊人,而在东方的中国人和中亚的巴比伦人、以及埃及人对此已知晓了好几百年了。尽管在中国西周时期就已有了地图(局部区域图)出现,但阿那克西曼德还是按照自己对地球的了解描绘出全球地图的第一人。他对科学的最重要贡献是在天文学方面,他认识到天体环绕北极星运转,所以他将天空绘成一完整球体,而不是仅仅在大地上方的一个半球拱形。从此,球体的概念首次进入天文学领域,这最终导致托勒密所画的复杂的(但有错误)宇宙图。所以有人认为他是天文学的奠基人。他还认识到大地表面必然呈曲线形,那是因为当你旅行时,星球的位置会有所变化。他认为南-北的曲率是够明显的,所以,他把地球画成为以东西为轴的一圆柱体,其高度为其半径的三分之一。至于地球为球的概念,还是在几十年之后由毕达哥拉斯及其学生所提出。阿那克西曼德的著作中只有一个命题残存下来。所以,后来一些作者的报道就成了有关他的发现的主要记载。那个命题把水或火这种特殊物质的消长比喻为人类社会中的善恶报应。例如,无论是冷或热,都不会永远胜过对方,而是每一方都“付出补偿”,以便在它们之间维持平衡。他认为世界是由一种被称为“无限”的不可察觉的物质形成的。这个不可察觉的物质阶段是处于分离成诸如热和冷、干与湿等对立的性质之前,因而它体现了一切现象的最初的统一。阿那克西曼德的这种说法,显然只是一种猜测和想象,但却是最早试图用物质本身来 说明宇宙起源和状况的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宇宙论。这种原始进化论是与传统宗教相对立的。

2 西晋裴秀的《禹贡地域图》

裴秀编制地图的科学方法,就是他在《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序文中所阐述的

《制图六体》。这是他创造性地提出的编制地图的六条原则。所谓的“六体”,

一是“分率”,即比例尺;二是“准望”,即方位;三是“道里”,即道路的实

际路线及其距离;四是“高下”,即地势的高低起伏;五是“方邪”,方谓道路

如矩之钩,邪谓道路如弓之弦,远近不同;六是“迂直”,迂谓道路曲折,直谓

道路径直,远近不同。裴秀的《制图六体》,前三条是绘图的主要原则,后三条

是由于地形有起伏变化而绘图者应该加以考虑的问题。这六条原则,相互补充,

为编制地图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对后世的地图学发展发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从

裴秀以后,直到明末,中国地图的绘制方法,基本上还是依照裴秀的“六体”。

就是当今的地图学上所研究的主要问题,除了经纬线和投影以外,在《制图六

体》上都已经提到了。

裴秀在地图学方面的另一巨大贡献,是将《天下大图》缩制为《方丈图》。

他感到原有的用八十匹缣制作的《天下大图》使用太不方便,就以“一分为十

里,一寸为百里”的比例,将《天下大图》编制成一幅《方丈图》。这幅《方丈

图》对山脉、都市、乡村等地理要素都记载得很详细,携带、披阅十分方便。

《方丈图》流传了好几百年,唐代欧阳询《北堂书钞》和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中都提到了裴秀的《方丈图》。

裴秀后半生所处的西晋社会,风俗*邪。士人学的是老、庄,谈的是虚无,

做人以行同禽兽为通达,仕进以 苟得为才能,当官以照例署名为高尚。裴秀

能够在这样的环境里,对科学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刻苦钻研的精神,终于在地图

科学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是很难能可贵的。

裴秀死于西晋泰始七年(>>

问题二:在古代,没有人造卫星,古人是怎么绘制出准确的世界地图的? 史记夏本纪》: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当然我们都知道,史记里关于夏的内容未有确论,太史公经常挖这种不靠谱的大坑。

但这句话里提到的准、绳、规、矩,就是测量地图用的四样工具。

具体到证明中国人有绘制地图记载的文献,可以在战国时代的记载中大量找到。

《周礼地官司徒》: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以天下土地之图,周知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

周时就已经对地图的重要性有了一定认识,并派为大司徒的一项重要职责。

具体到绘制地图的方法,先要说起一个人,这个人叫裴秀。

裴秀活跃于魏晋禅代之际,河东人,裴潜的儿子。看过三国志的人几乎都知道他。

这家伙是个任性少年,一生放纵不羁爱自由,而且是真的放纵不羁爱自由……

后来与贾充、荀作为司马氏的三驾马车活跃,干过最刷存在感的事儿是曹髦死后提议迎立曹奂。

裴秀少年时是个键盘侠,喜欢对时事发表意见,家里有客人来,看他爸面子也会听听裴秀的高论。

后来对机械设计一窍不通的裴秀去喷马钧设计的投石车,马钧不善辩论,就没怎么搭理他。

这家伙比较目中无人,喜欢发表意见,是个自负的喷子。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丫智商高……

泰始四年,裴秀任西晋司空。泰始七年,裴秀嗑了一大包五石散后喝冷酒,把自己high死了。

这期间只有三年时间,裴秀就成为了全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地图学专家和地理学家之一……

为什么断定他只用了三年呢?因为之前裴秀的工作内容都和绘图没啥关系。

可能接触地图学的只有他给司马昭当小参谋那几年,而大多数时间他还在司马昭身边帮着祸害人。

先不说裴秀的成就和贡献,介绍一下古代中国人绘制地图用的工具。

我们从古代文献中,可以确定的地图绘制工具有这么几种:

规、矩、准、绳、表;丈杆、罗盘、望筒、度竿;记里鼓车、丈量步车。

基本上就是这十一中,其中罗盘、望筒和表,是用来测量方向的,余下八种功能各不相同。

罗盘是北宋发明的,在裴秀那个时代还没用,他们用的是比较原始的司南和地盘。

地盘是什么东西呢?就是一块石板,上面有四维、八干、十二支,二十四个方向。

然后有一个做成勺子形状的磁石叫司南,放在上面,然后抽丫的,旋转后停下的方向就是南边。

听着很熟悉对吧?你肯定在科教节目里见过。这东西摩擦太大,有误差,罗盘出现后就被取代了。

问题三:古代的人怎样绘制地图都使哪些工具步骤如何? 古代地图的发展――古代地图的发展历史具有东、西方各不相同的特点。 据记载:中国的黄帝同蚩尤打仗使用过地图。夏禹时期,大禹铸造九鼎图。周代的《周礼》中曾有”天下地图”、”土地地图”等记载,可见当时已有了用于生产和土地管理等方面的地图。自从黄河流域产生了农业,黄河的中下游平原便是古代东方的文化摇篮,可以说,中国地图的发展出于农业生活与战争的需要。春秋时代,出于农田水利和军事工程所需,出现了以数学计算的新方法。虽然当时的地图没有流传下来,但不难想象,地图已被广泛应用了。例如,孔子看到了从事土地测量和户口统计人员,就在车上向他们打招呼以表敬意;荆柯为谋刺秦王,假借呈献地图之名义求见。这说明当时的地图已是统治者手中的重要工具。据记载,中国古代已有土地图、行政图、军事交通图、天下大势图以及矿山、墓地分布图等。现在所能见到的中国最早的以实测为基础的古地图是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三幅图,它们于公元前168年入墓的,分别是地形图、驻军图和城邑图。图中包括的范围与湖南、广东、广西三省相仿,内容和表示法与现代地图大致相同。这些地图在地图发展史上享有极高声誉。 西方地图的发展,比较确定的是在古埃及尼罗河沿岸开始有农业时,春季的河水泛滥淹没了农田,冲毁了田块边界。为重新确定土地,便产生了具有数学意义的、用图形表示土地轮廊和数量的地图。古希腊、罗马时代,因手工业的发达使地图的发展从农业转向海上贸易和军事战争,他们学习了埃及的几何学与地理知识,编制出具有大、小比例尺寸,大范围、精确的航海图和世界地图。 在古代地图科学史上,有两位世界公认的地图学家。一位是希腊的托勒密(公元90―168年),他曾研究了怎样在平面上描绘地球球面的问题,提出了两种世界地图的画法,一种是把经纬线绘成简单扇形,一种是绘成球形,叫做地图投影学。这是很重要的基础,也是早期西方对地图学最主要的贡献之一。托勒密在他的著作《地理学指南》中论述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经纬度的测定方法,并选定经过大西洋中的费罗岛的子午线。这一方法一直沿用到1884年。他是第一个用普通圆锥投影绘制成世界地图的人,他的作品在古代西方地图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称之为地图科学的奠基人。另外一位是中国西晋的裴秀(公元224―271年),他编制了《禹贡地域莆》和《地形方丈图》,前者为历史地图,后者为简缩的晋国地图。他提出的”制图六体”: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即地图绘制上的比例尺、方位、距离等方面的原则,奠定了中国古代制图的理论基础。他采用的计里画方法长期影响着中国古代地图绘制的格局,受到了后世著名的地理学家的尊重。 据上述,中国古代的地图绘制无论是实践和理论,并不逊色于西方,而且有独于西方的概念,应当发堀整理,而不应妄自菲薄,自辱于洋人郑和是我国明代著名的航海家。他出生于1371年,原姓马,名和,小字三保。12岁时被抓入宫中给燕王朱棣当侍童。朱棣当皇帝后,被升为内宫监太监,并赐姓郑,又称“三保太监”。 朱棣为巩固他的统治地位,扩大其政治影响,恢复了元代中断的海上交通。郑和懂 语,受到朱棣的重用,派他率船队七出西洋。那时所谓西洋,是泛指我国南海以西的广大地域,包括印度洋及沿海地区在内。郑和多次统率水手、军卒、医官、买办等约两万人,分乘宝船百余艘,浩浩荡荡,比起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三艘载重不到百吨的船,规模大得多。从1405年到1433年,七次航行前后用了28年时间,历经37个国家。郑和是我国第一个横渡印度洋到达非洲东岸的人,比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1471年葡萄牙人达迦马沿非洲南岸绕好望角到达印度洋,要早>>

问题四:古代时候的地图怎么画出来的? 我国古代就有地图的绘制,以下是三国时期到元代的几个代表性演进史。由叙述中可以得知古人测量绘制地图的方法。

我国在宋代也有航海图绘制的能力,当然,元代之后的科学更是发展迅速(比如说,混天地动仪,可测量天文)。而在同时期的外国科学发展也是很神妙的…(比如说,荷兰人驾船绕行台湾绘制的台湾全图)。

第一部测算专著――《海岛算经》

《海岛算经》是三国时期(西元三世纪)的数学家刘徽所著。他在为《九章算术》作注时,写了《重差》一卷,附於该书之后。

唐代数学家李淳风将《重差》单列出来,取名《海岛算经》,并列为我国古代的数学经典《算经十书》之一。该书全部9个算例均涉及测高望远及其计算问题。9个算例分别是:测量海岛的高度(望海岛),测量山上的松树的高度(望松),测量城市的大小(望邑),测量涧谷的深度(望谷),居高测量地面上塔楼的高度(望楼),测量河流的宽度(望波口),测量清水潭的深度(望清渊),从山上测量湖塘的宽度(望津),从山上测量一座城市的大小(临邑)。

为解决这些问题,刘徽提出了重表法、连索法和累距法等具体的测量和计算方法。这些方法归结到一点,就是重差测量术。重差测量术是借助矩、表、绳的简单测量工具,依据相似直角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内在关系,进行测高、望远、量深的理论和方法。在刘徽之前,赵爽在为《周髀算经》作注时曾作日高图,首先提出了重差测量理论。而刘徽在《海岛算经》中活用重差理论,巧妙地提出了多种具体的测量和计算方法,把重差测量理论推广开来。

《海岛算经》是一部影响久远的测算专著。它所详细揭示的重差测量理论和方法,成为古代测量的基本依据,为实现直接测量(步量或丈量)向间接测量的飞跃架起了桥梁。直到今天,重差测量理论和方法在某些场合仍有借鉴意义。

什N是「制图六体」

制图六体,是晋代制图学家裴秀提出的绘制地图的六条原则。

裴秀(西元224~271年)字秀彦,河东闻喜(今属山西省)人,晋武帝时官司空,后任宰相。他根据「六军所经,地域远近,山川险易,征路迂直」,校验了魏国留下的旧图。

由於旧图绘制粗略,加之地名改变,他在门客京相[的帮助下,编制了我国最早的地图集――《禹贡地域图》、《地形方文图》。他总结了前人制图经验,提出了地图制图的六条原则,即「制图六体」:一为「分率」,用以反映面积、长宽之比例,即今之比例尺;二为「准望」,用以确定地貌、地物彼此间的相互方位关系;三为「道Y」,用以确定两地之间道路的距离;四为「高下」,即相对高程;五为「方邪」,即地面坡度的起伏;六为「迂直」,即实地高低起伏与图上距离的换算。

裴秀认为,制图六体是相互联系的,在地图制作中极为重要。地图如果只有图形而没有分率,就无法进行实地和图上距离的比较和量测;如果按比例尺绘图,不考虑准望,那N在这一处的地图精度还可以,在其他地方就会有偏差;有了方位而无道Y,就不知图上各居民地之间的远近,就如山海阻隔不能相通;有了距离,而不测高下,不知山的坡度大小,则径路之数必与远近之实相违,地图同样精度不高,不能应用。

这六条原则的综合运用正确地解决了地图比例尺、方位、距离及其改化问题。所以制图六体成为我国明代以前地图制图学理论的基础,在我国和世界地图制图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计Y画方

「计Y画方」,是按比例尺绘制地图的一种方法。绘图时,先在图上布满方格,方格中边长代表实地Y数,相当於现代地形图上的方Y网格;然后按方格绘制地图内容,以保证一定的准确性。据文字记载,此法始于我国晋代裴秀提出的 「制图六体」原则,他曾以一寸折百里的比例编制了《地形方丈图》。

唐代>>

问题五:古时候的地图是怎么绘制出来的? 据记载:中国的黄帝同蚩尤打仗使用过地图。

夏禹时期,大禹铸造九鼎图。

周代的《周礼》中曾有”天下地图”、”土地地图”等记载,可见当时已有了用于生产和土地管理等方面的地图。自从黄河流域产生了农业,黄河的中下游平原便是古代东方的文化摇篮,可以说,中国地图的发展出于农业生活与战争的需要。

春秋时代,出于农田水利和军事工程所需,出现了以数学计算的新方法。虽然当时的地图没有流传下来,但不难想象,地图已被广泛应用了。例如,孔子看到了从事土地测量和户口统计人员,就在车上向他们打招呼以表敬意;荆柯为谋刺秦王,假借呈献地图之名义求见。这说明当时的地图已是统治者手中的重要工具。据记载,中国古代已有土地图、行政图、军事交通图、天下大势图以及矿山、墓地分布图等。现在所能见到的中国最早的以实测为基础的古地图是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三幅图,它们于公元前168年入墓的,分别是地形图、驻军图和城邑图。图中包括的范围与湖南、广东、广西三省相仿,内容和表示法与现代地图大致相同。这些地图在地图发展史上享有极高声誉。

在古代地图科学史上,有两位世界公认的地图学家。一位是希腊的托勒密(公元90―168年),他曾研究了怎样在平面上描绘地球球面的问题,提出了两种世界地图的画法,一种是把经纬线绘成简单扇形,一种是绘成球形,叫做地图投影学。这是很重要的基础,也是早期西方对地图学最主要的贡献之一。托勒密在他的著作《地理学指南》中论述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经纬度的测定方法,并选定经过大西洋中的费罗岛的子午线。这一方法一直沿用到1884年。他是第一个用普通圆锥投影绘制成世界地图的人,他的作品在古代西方地图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称之为地图科学的奠基人。另外一位是中国西晋的裴秀(公元224―271年),他编制了《禹贡地域莆》和《地形方丈图》,前者为历史地图,后者为简缩的晋国地图。他提出的”制图六体”: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即地图绘制上的比例尺、方位、距离等方面的原则,奠定了中国古代制图的理论基础。他采用的计里画方法长期影响着中国古代地图绘制的格局,受到了后世著名的地理学家的尊重。

问题六:几百年前的世界地图是怎样画出来的啊? 如果在古代的话

古人也是很聪明的,他们虽然不知道经度和纬度,平面直角坐标系等专业的数学知识,可是他们利用相同的原理也可以。首先确定一个现实单位长度(这个根据自己的地图比例尺定),接着在以一定比例缩放,这样在纸上也就有一个缩放后的单位长度,然后实地考察,把现实中的单位长度的地貌特征也按照相同的比例在纸上画出来。这样的话,就可以较精确的来规划地图了。可是这种方法制做的地图,不可以表示高度,只是说明地形。

问题七:中国历史地图 古代地图怎么绘制的 刘徽《海岛算经》。

《海岛算经》是三国时代魏国数学家刘徽所著的测量学著作,原为《刘徽九章算术注》第九卷勾股章内容的延续和发展,全书共9题,全是利用测量来计算高深广远的问题,首题测算海岛的高、远,故得名。《海岛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测量数学事着 ,亦为地图学提供了数学基础

裴秀(224―271)字季彦,魏晋期间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西晋大臣、学者。历官三国魏散骑常侍、尚书仆射,晋光禄大夫、司空,封钜鹿郡公,作《禹贡地域图》,开创我国古代地图绘制学。

裴秀在地图学方面做出的最大贡献是他在《禹贡地域图》序中提出的“制图六体”,即绘制地图的六项原则。

制图六体:

一为分率,用以反映面积、长宽之比例,即今之比例尺;

二为准望,用以确定地貌、地物彼此间的相互方位关系;

三为道里,用以确定两地之间道路的距离;

四为高下,即相对高程;

五为方邪,即地面坡度的起伏;

六为迂直,即实地高低起伏与图上距离的换算。

注:“六体”中的高下、方邪、迂直三条,后人解释不一。一般认为,按原文并考虑到测制地图的基本法则,应理解为:将两地间的道路长度(包含道路起伏、弯曲而引起的误差)改化为水平面上的直线长度的 3个因素和方法。

在此基础上,裴秀主编完成《禹贡地域图》18篇,它是中国目前有文献可考的最早的历史地图集,“制图六体”即出自本书的序言,可惜此书早已散佚。

裴秀提出的这“制图六体”,是当时世界上最科学,最完善的制图理论。除经纬线和地球投影外,现代地图学上应考虑的主要因素,他几乎全提了出来。

贾耽(730~805)师承裴秀六体,绘制了世界上著名的《海内华夷图》。贾耽是唐代地理学家、地图制图学家,他采用裴秀制图法,在55岁时组织画工,花了17年的时间,绘制成了《海内华夷图》巨幅唐代中国全图。《海内华夷图》幅面约10平方丈,比裴秀的《地形方丈图》大10倍,可见唐代制图事业之规模。

《海内华夷图》是继裴秀之后中国又一著名地图作品,在中国和世界地图制图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最主要的特点是注重历史地理的考证,古今地名分别用不同颜色绘注,从而开创了中国沿革地图的先例。

宋朝是我国地图历史上辉煌的年代。北宋统一不久就根据全国各地所贡的400余幅地图编制 成全国总图《淳化天下图》。在当今的西安碑林中,有一块南宋绍兴七年的刻石,两面分刻 《华夷图》和《禹迹图》。右图是《禹迹图》的一部分,计里画方,从长江、黄河的图形 可看出,该图具有相当高的精确度。宋朝的沈括(公元1031~1095年),做过大规模水准测量 ,发现了磁偏角的存在,使用24方位改装了指南针。他编绘的《守令图》是一部包括20幅地 图的天下州县地图集。他还著有科学著作《梦溪笔谈》。

问题八:没有高科技的古代,人们是怎样绘制地图的 用的是原始的大地测量工具吧,原理和现代的测量仪器是一样的。至迟在战国修灵渠、都江堰时,用的就是水平测量柱,用一根可以转动的柱子测量水平高度,它是现在水平测量仪的前身。测算方法应该是利用三角几何的计算方法(近似勾股定理及其拓展的方法),可参见儒勒凡尔纳《南非洲历险记》中描写的计算经线长度的方法。现代这些测量仪器,貌似先进,其实原理在古希腊《几何原本》中就确定了。

问题九:古时候的人的地图是怎么绘制出来的 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据《史记》记载,他“左准绳,右规矩”,手执测绘工具,“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据传说,黄河之神河伯曾送给大禹一块刻着黄河流域地图的石板。这些都是当时地图测绘的反映。平治洪水后,大禹巡行天下,划华夏大地为九州,并调查各地的物产与土地,以此确定贡赋,由此形成了先秦地理名著《禹贡》。从此之后,“九州”成为中华大地的代称,“禹贡”则成为地理著作的专称。

要画出地图,首先要进行测量,古人的测量方法由简到繁,发展出诸多办法。

据《春秋纬》说,五帝之一的炎帝,为了度量大地而远涉几十万里。大禹也曾派遣太章从东到西、竖亥自北至南步量国土,可见当时步量(踏勘)是大地测量的基本方法之一,以至于几千年之后,还有人把地图命名为《禹迹图》,意即大禹的足迹。

依据西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当时有一种记道车,可以计算行路里程,东汉张衡将其改进后称为记里鼓车。这种车利用差速齿轮原理,行车十里则敲鼓一次,敲鼓满十则敲钟一次,大大提高了里程测量速度。

立杆测影是利用测量日影的长度推测距离、位置的方法。具体方法是:在同一天的中午,在南北方向两地分别竖起同高的表杆(通常高8尺,相当于188米),然后测量表杆的影子,并根据“寸影千里法则”(日影差一寸,实地相距千里)推算南北两地距离,并把夏至日的影长为15尺的地方视为方形大地的中心。据《周礼》记载,这个地点在阳城(今河南登封),这也反映了古人“天圆地方”的观念。

“寸影千里”是相当粗略的经验值,后来被南朝天文学家何承天、隋代天文学家刘焯和唐代天文学者僧一行、南宫说等的理论和实测所否定。

早在西汉的《淮南子》中,就记载了测量太阳高度的基本方法,到三国时,吴国人赵爽在为《周髀算经》作注时,绘制了日高图。日高图是利用双杆测量日影推算太阳高度的示意图,利用相似三角形边长成比例的原理测得太阳高度和两地的较远距离,为间接测量提供了方法。数学家刘徽说:“凡望极高,测绝深,而兼知其远者,必用重差。”他流传至今的《重差》有9个算例,包括测算海岛、山松、楼房的高度,测算城池的大小,测算涧谷的深度,测算河口、湖塘的宽度等。

汉代以后,先后发明了浑天仪、覆矩、牵星板等测量工具,天文测地活动更加活跃,方法更为精密,先秦常用的步量、丈量、立杆测影方法也仍然具有生命力。到了明代万历十年(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带来了西方的天文测地方法。为了编修历法,在礼部侍郎徐光启的主持下,崇祯二年(1629年),成立了由西方来华人员参加、采用西方测算方法的西局,并与采用中国传统天文测量方法的中局一起,共同进行天文观测。经过5年的准备,制造了象限大仪、纪限大仪、平悬浑仪、列宿经纬天球、万国经纬地球、候时钟、望远镜等10种新式仪器,并开始实施以测时刻、定方位、测子午、测北极高度为内容的实际观测,西法取代中法的趋势已经显露出来。清代前期与后期两次全国性地图测绘,都采用了近代西方天文测绘方法。

《固原州舆图》

方向、图例、比例尺:古人怎样画地图

明末彩绘本《固原州舆图》非常奇怪,整个地图呈放射状,绘图者立在中央,地图呈现的是其面向四方看到的情景;而且与现在常用的上北下南方向不同,此图是上东下西左北右南。据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苏品红介绍,依古代的科技水平,很容易确定方向,但古人绘制地图经常根据现实需要来确定方向,有时会标注,有时不标。

明代罗洪先编的《广舆图》被一张方格网均匀分割开来,像是现代的经纬线。据介绍,这是古代按比例尺绘制地图的辅助线,称为“计里画方”,方格中边长代表>>

中阳楼

中阳楼位于孝义市中阳楼街道古城大街中,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清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之遗存。据碑记载,中阳楼始建于汉魏,元大德七年地震坍毁,何年复建不详,清同治七年(1868)又遭雷火,清宣统元年(1909)重建,解放后县政府拨款,分别于1957年、1983年进行了两次较大的全面修葺。该楼集建筑书法、雕塑、石刻、绘画等艺术形式于一体,为山西省少见的文化内涵丰富的古建筑之一。

玉泉山

玉泉山位于孝义市城南曹溪河生态旅游开发区,沿迎宾路南行五公里即至。曾任山西省政协主席郭裕怀誉之为“三晋名胜玉泉山”。普佛寺坐落在玉泉山上,依山势而建,寺院兴建于南北朝,距今有1500多年历史,原名静乐寺,历经元、明、清多次修葺和扩建,寺院规模宏大,占地50余亩,有各种建筑200余间,分上、中、下三院。玉泉山上还有一座砖砌石心塔,八角形,九米多高,因形状似笔,故名“笔塔”。笔塔上细下粗,由下而上逐渐收缩。

三皇庙

三皇庙位于孝义市城西贾家庄村三皇庙街中部,距市西二环路一公里。2004年山西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存有三皇殿、耳殿、赛神戏楼及掖门,掖门东向设有砖券入庙门洞(山门),其余建筑皆塌毁无存。“三皇”指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三皇庙因三皇同殿共奉于庙中,故名。

假期提升自我知识含量的6个网站合集

6个涨知识宝藏网站书格书格是一个开放的在线古籍图书馆,里面的古籍非常丰富,包括传统的经史子集以及绘画、法书、碑帖等古籍内容,并提供...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