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中的为人处世之道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2收藏

儒学中的为人处世之道,第1张

 中国人的处世风格:重视人情,表里不一,形式主义。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儒学中的为人处世之道,欢迎阅读!

 儒学中的为人处世之道:

 为 富 当 仁

 先来看一组数据:

 1、来自中华慈善总会的统计资料表明,中国大陆富豪对慈善事业的捐赠小于15%,而他们拥有的社会财富却在80%以上。2003年的100位福布斯中国富豪,七成没上2004年“慈善榜”。

 2、中华慈善总会的捐赠物资中,近80%来自海外,只有20%来自内地。

 3、一份慈善公益组织的调查显示,国内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有过捐赠纪录的不超过10万家,即99%的企业从来没有参与过捐赠。

 4、美国福布斯杂志日前宣布,由于慈善事业还未成为中国企业家的共识,今年起取消中国富豪慈善排行榜。

 ……

 面对以上情况,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的富豪们怎么了

 还有一个情况,是我们不得不说的一个话题,2008年1月1日,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在即,而作为资方的企业,不是来研究如何更好的贯彻国家的法律,更多的把精力放在了如何应对《劳动合同法》,如何更好地来规避自己的法律责任,来对付为企业辛勤工作的劳动者。在百度上输入“应对劳动合同法”,搜寻结果竟然有858万条之多。

 我们国家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有着优良的民族传统,国人是很讲究仁义道德的,“仁者爱人”是每一个炎黄子孙所应拥有的美德。当然,我们不能说,中国的富人都是不讲仁义没有爱心的,富人中也不乏慈善家,一根棍子打向所有的富人,肯定有人叫冤。有人讲,为什么单单要求富人,普通百姓就不应该讲求仁义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求仁讲义。但是,作为富人这一特殊群体,占有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有着不同于常人的社会地位,处在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上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这里,我不想过多的探究富人之所以成为富人的原因和过程,勤劳致富也好,坑蒙拐骗也罢,但客观地说,没有哪一个富豪能脱离社会、单纯凭借自己的双手而成为富人。在他们致富的过程中,都要借助于社会的环境,更要借助于他人的劳动。没有更多的老百姓为少数富人提供剩余价值,他们的财富又从何谈起呢所以在成为富人以后,首先不能忘记的一条,就是要回报社会,而不是把自己与社会割裂开来,穷奢极欲,尽情享受,不顾他人的生活与幸福。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过多地把眼光放在一个利字上,而忘了仁义根本,只能称之为鼠目寸光,其财富也是不能长久的。须知,和谐的社会,才是社会进步、财富增长的基础。

 当然,我还要声明一点,我没有仇富思想,每一个平民百姓,谁不想拥有更多的财富有序的竞争,合理的求富,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了我们的生存环境。但是过度的财富失衡,尤其是某些不走正道、一夜暴富的富人的客观存在,给更多的人带来了心理的不平衡,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于是乎,更多的富人出门动辄三五个保镖护身,甚或身穿防弹衣、坐着防弹车,整天提心吊胆,自己的家人也深居简出,重重保护。请问,这样的生活,失去了基本的安全感,又有什么幸福可言呢而造成这样的社会现状,我们的富人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呢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老夫子在两千多年前就为我们留下了为仁的标准。作为大量财富和资源的拥有者,富人们做起来应该比百姓更便利一些。但,是为富求仁,还是为富不仁,这就要看富人们是否胸怀一颗仁爱之心了。

 对别人好一些,别人也会对你好的。

 这是我们百姓应该做的,也是富人们应该做到的。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儒家的处世之道》:融儒家智慧于生活学习中

 任何一种哲学思想或多或少都包含了对人生、社会和宇宙的某些认知,比如儒家哲学思想。儒家作为中国古代深具影响力的学派之一,它的思想内涵无疑是丰富复杂的,其于生活和生命中的深刻认知,以及所主张的积极入世态度和各种解决社会关系的智慧与方法,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在一定程度上对当今社会人们产生了正面的影响。《儒家的处世之道》一书便是通过发掘儒家思想里的学问与智慧,引导读者学会“在做人中做事,在做事中做人”的处世之道。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十章,详细阐述分析了“为人仁义,把握做人的根本”、“修身养性,打开处世智慧的钥匙”、“学无止境,体悟人生的永恒信仰”、“经世致用,现代管理之道”等内容。在书中,编者指出“儒学的本质是应时变通、趋时更新的,既有一以贯之的常道,也有因时而异、因时制宜的变道”,因此,全书结合了古今中外诸多经典事例,以深入浅出地为读者们讲述儒家思想中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我关系的一系列处世之道,展现儒家思想的独特智慧。

 精彩章节

 洞明世事,练达人情,做事注重权变之道

 子曾经曰过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论语·雍也》

 智者感悟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之儒,不要做小人之儒。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是儒家的传统观念,体现的是儒家思想中的入世的一面,也是封建道德标准之一。

 孔子主张学以致用,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为更好的治国富民。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告诫子夏,让他扬长避短,因为孔子知道子夏做学问谨密有余,而大气不足,怕子夏溺情于典籍,而心忘治世之道,不能专务章句训诂,而忽于义理。因为孔子的学问是实用的处世艺术,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学生们学业有成之后都要到社会上建功立业,他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变得迂腐呆板,不堪大用的“小人儒”。“小人儒”是相对于“君子儒”而言的,指书读的好,学习也用功,文章写的也好,讲道理一套一套的,但要把具体大事交给他办,就会靠不住,也就是所谓的书呆子,所以孔圣要子夏学习“君子儒”。《礼记·儒行》篇中专门讲君子之儒者的作风及人格标准,其中提到了“君子儒”。“君子儒”不仅要德,才,学三者兼备,而且要具备丰富的社会体验,深明事理,人情练达。君子儒者,为治国平天下而学,以利天下人为己任。因此,须学大道。小人儒者,学为自己正心修身而已。子夏文学特长,孔子希望他进而学道,以资利益人群。所以说,你要学做君子儒,不要学做小人儒。君子之儒,学道以修身,道明而身修,言谈举止皆合乎于正道。君子之儒成于仁,用于行,不仅明道理,而且知权变;立身于世,无所不通。君子之儒,进可以为官治民,退可以独善其身。小人之儒则不然,学道不能用于身,不知用于行,只知空守一言,而不知进退权变。进则迂腐不能治民,退则怨天尤人。君子之儒道在心中,小人之儒道经常表现在口中。

 《三国演义》诸葛亮在舌战群儒时,就历数小人之儒的弱点,并提出什么才是真正的儒者!

 “忽又一人大声曰:‘公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耳。’孔明视其人,乃汝阳程德枢也。孔明答曰:‘儒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且如杨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阁而死,此所谓小人之儒也;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

 “孔明曰:‘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弇之辈,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岂亦效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

 子曰:“君子不器。”儒家为人处世讲究原则和礼数,但也同样注重权变和变通,随机应变,而不是墨守成规,食古不化!比如,儒家的忠恕之道、人和之道、孝道、君臣之道不是一味的求宽容、求和、求孝、求忠,而是都有其一定适用范围的,注重变化的,否则就变成愚忠、愚孝、老好人,好好先生了!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不是一件没有思想的器具。是定了型的死东西,而君子要有鲜明正确的思想和立场,还要文武兼备,洞明世事,做人通达,做事能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否则,只能成为一个僵化的工具。君子在个人品德修养时,不可像器物一样只针对某些特别的目地,而必须广泛地涉猎各种知识,培养多种技能;在个人之气度与修为方面,则应不像器物一般,仅有一定的容量,须要以宽广的胸襟来看待世间万事万物;在待人处事的原则方面,则不应一成不变,须因时因地制宜,“待人要和中有介,处事要方中有园,行事要精中有果,认理要正中有通。”

 明事理,顺势而为之,多可事半功倍。要想处事练达,首先就要对世事洞明,知事明理,在生活实践中培养真正的自我。要明事理,就需要有开放的心态,读万卷书,行千里路,从外界不断的吸取总结,洞察万事万物内在的规律,这就是学问。儒家的“修身”需要“练达人情,洞明世事”这样的自我认识。通过与他人及外部大千世界发生联系,我们学习在担任父、母、夫、妻、子、女、朋友、同事、师生、雇主、雇员、施惠者与受益者诸具体角色中而非是抽象概念中体现自我。处在社会关系之中的自我在与他人的能动交往中获得真正自我。“自我”并非是一个静态结构,而是像流动的河水,在与其他“自我”的接触中自身发生变化。而人,本着“与人相处”的精神通过习“礼”学习才可成为一个人。这就需要一个“成人”的过程。

 《孟子》中记载这样一段对话:“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意思是,淳于髡问:“男生和女生彼此不能直接用手接受,这合礼节吗”孟子说:“合于礼节。”淳于髡说:“假使嫂子掉到水里,能不能用手去救她”孟子说:“嫂嫂掉到水里不伸援手救她,简直就是豺狼禽兽的行为。男生女生不能直接用手接或受,这是礼节;嫂嫂掉到水里伸以援手,用手救她,这是权宜之计,是变通的方法。”

 人们常说做大事要不拘小节,然而要想人情练达,就得在细微之处的人情世故上下功夫,关注小节,从平凡的事情上着手培养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才能见到这种“练达”的真功。

 李敖曾经讲过一个这样的故事:“英国的撒切尔夫人,她到北京为了香港问题跟邓小平谈判的时候,大家还记不记得还摔了一跤,她是英国的有名的女首相,强人。有一次她在官邸里面请客吃饭,那个女孩子,就是我们说北京话叫跑堂,就是女侍者,拿着一碗汤每桌每人一份,捧到了内政大臣,就是内政部长的前面,一不小心这碗汤就洒了,倒在了内政大臣的衣服上面,当然衣服也弄脏了,内政大臣也被烫了。这时候大家满座的人都觉得很意外,撒切尔夫人,赶紧跑过来,请注意啊,她第一个反应是搂住这个闯祸的这个女侍者,拍她的肩膀安慰她,给她压惊。跟她说,亲爱的这种错误我们每个人都会发生,类似这样不小心的错误我们都会发生,不要难过亲爱的,我们每个人都会发生。先安慰这个女孩子,然后才慰问这个内政大臣。请注意她这个小动作,没有时间给你思考,当时的立刻反应就是这样,近似直觉的反应就是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么仁爱的,这么高级的,这么了不起的,这样子能够体贴入微的。她知道当时当场最窘的,最难过的是这个小女孩子,所以要鼓励她,安慰她,这一点比这个内政大臣,这个大男人被烫伤,衣服被弄脏都重要。”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论语》上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有一次马棚着火被焚。孔夫子退朝后忙问:伤人了没有而未问马如何。并非圣人不爱马,而是以人为重,恐伤人之意,故未暇问马之事。盖贵人贱畜,理当如此。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意思是,看一个人要看他的本质和做事的动机;看他做事的起始缘由和过程;还要看他平常作人处事的目的何在。瘦是缩小、潜藏的意思。如果从这三方面去考察一个人,他要隐藏或逃避什么,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了。儒家认为要想洞明世事,还要正确认识周围的每个人,明辨是非,不要被恶人蒙骗。观人测事,料敌先制,抢先一步,先发制人,所依据的就是孔子提到这三点:看任何一个人为人处世,他的目的是什么他的做法怎样他平常的涵养如何,他安于什么只要把握住了这些,我们就把握住了人性与人心。孟子也说过:“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意思是,孟子说:“观察一个人,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神更好,更清楚了;眼神没有办法遮掩他的恶念,存心正直善良,眼神就明亮;存心邪恶,眼神就混浊不明。所以只要听他所说的话,再看看他的眼神,哪一个人能隐藏呢”

 君子处世还要胸怀宽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能世事洞明,处事练达。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是指内心的怨愤,心理不平衡。一个有学问而且彻悟了人生真谛的人,也许不会被世俗社会所理解,但是这个人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能泰然处之,内心里如春风吹拂,不会有丝毫怨天尤人的念头,这样的人格修养才是真正君子的修养,也只有这样,不被外物轻易激怒,才能沉着稳重,洞明世间之事。

 君子处事过程中要有所忌讳,才有可能圆满。有一次子贡和孔子君子是不是也讨厌某些人,“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意思是子路的问题引出了子贡的问题。子老师:一个仁人君子也有讨厌别人的时候吗孔圣说:有。孔圣举例说:君子讨厌说别人坏话的人。讨厌居下位而讪谤上位的人。讨厌好勇斗狠而没有文化修养的人。讨厌果敢而独断专行关起门来自以为是的人。子老师的举例之后说:我也有讨厌的人,我讨厌把自己的偏见认为是最高智慧的人。讨厌没礼貌,行为暴躁而自以为有勇的人。还有嘴上尖酸刻薄攻击别人,表面上装做说直话的人。在现实生活中这几种人确实很讨厌,有些人有这些毛病而不自知,结果到处讨人嫌还莫名其妙。这种人不至于如何坏,但很讨厌。所以我们在处事过程中也要避免这些令君子讨厌的行为,先正己身。

 人们往往最容易被自己打倒。《孟子·离娄章句》中孟子说:“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意思是,“大凡一个人,必定是自己先有轻慢自己的行为,然后别人才会来侮辱;一个家必定是自己先不珍惜、自己先破坏,而后别人才会来破坏;一个国家必定是内部互相争斗攻打,然后他国才会乘机来攻打。《书经·太甲篇》说:‘上天降下的灾祸,还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灾祸,那就不能活命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形。”因此要想在世间有所成,就切勿自毁长城,留下缺口让敌人攻击!

1、“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礼记》

2、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磨不成道。"——元代马致远

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论语十则》

4、“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行知

5、“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陶行知

6、“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陶行知

7、“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马卡连柯

教书育人心得体会:

1、中国古人讲求“在其位,谋其政”,美国作家爱默生认为“责任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价值,它具有崇高的品格,在所有价值中居于最高的地位”。

2、唐朝人韩愈将“师者”定位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层次宿求上。对于本人来讲,教书育人是太阳底下最为光荣神圣的职业,属于“快乐大本营”的范畴。

3、记得费孝通先生有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凡是我双脚踏过的地方都散发着玫瑰的芬芳。《红楼梦》中有警句: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桃红又是一年春。

4、韩非子讲得好: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如今也贬义褒用,被诠释为爱岗敬业,失却青春岁月的同时,收获责任意识。

一、《论语》中关于“学习态度”的句子: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二、《论语》中关于“学习方法”的句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论语》中关于“修身做人”的句子: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不怕别人不理解我,只怕自己没有能力。)

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忧愁,是肇因于以前没有深思熟虑的作为;同样的,今天的作为如果未经长远的深思熟虑,未来必会尝到苦果。)

3、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如果我们对自己要求严格认真,对别人却能包容谅解,那就不会招到别人的怨恨了。)

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5、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6、不迁怒,不贰过。(自己遇到不顺心的事,心情不好,不能把情绪发泄在别人身上;同样的错误,不要犯第二次,一定要知错便改。)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忽

2所谓圣人者,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能测万物之情性者也

3小人之心,岂能度君子之腹。

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6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7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8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9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10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修身做人

1方法

温故而知新

吾日三省吾身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

默而识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3修养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修身做人

1方法

温故而知新

吾日三省吾身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

默而识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3修养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成语

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三十而立

4、逝者如斯 5、不舍昼夜 6、三人行,必有我师

7、择善而从 8、匹夫不可夺志

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同悦,喜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修身做人

1方法

温故而知新

吾日三省吾身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

默而识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3修养

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3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7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8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9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中其他成语

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一息尚存——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

三十而立、不惑之年、随心所欲——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

不愠,不亦君子乎

不耻下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鲜矣仁!

言而有信——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众星拱月——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一言以蔽之——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见义勇为——见义不为,无勇也

是可忍孰不可忍——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既往不咎——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尽善尽美——尽美矣,又尽善也

朽木不可雕——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三思而行——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愚不可及——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文质彬彬——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诲人不倦——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举一反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三月不知肉味——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善而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君子坦荡荡——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任重道远——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循循诱导——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后生可畏——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升堂入室——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过犹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内省不疚——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四海之内皆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察言观色——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名正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

手足无措——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一言兴邦——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欲速则不达——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杀身成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道不同不相为谋——道不同,不相为谋

分崩离析——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祸起萧墙——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血气方刚——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杀鸡焉用牛刀——割鸡焉用牛刀

色厉内荏——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道听途说——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患得患失——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心安理得——则心安而德全矣

文过饰非——小人之过也必文

老而不死——老而不死,是为贼也!

待价而沽——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怨天尤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儒学中的为人处世之道

 中国人的处世风格:重视人情,表里不一,形式主义。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儒学中的为人处世之道,欢迎阅读!  儒学中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