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望是什么朝代的作家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黄公望是什么朝代的作家,第1张

黄公望(1269-1354年),本名陆坚,字子久,号一峰,江浙行省常熟县人,元代画家。后过继永嘉府平阳县(今浙江苍南县)黄氏为子,居于虞山小山,因改姓黄,名公望。

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兼修李成之法,得赵孟頫指授。所作水墨画笔力老到,简淡深厚。又于水墨之上略施淡赭,世称“浅绛山水”。晚年以草籀笔意入画,气韵雄秀苍茫,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擅书能诗,撰有《写山水诀》,为山水画创作经验之谈。存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等。

明代造纸业十分发达,遍布福建、江西、浙江、河南、四川等省。万历时,江西铅山县的石塘镇有纸厂槽户不下三十余槽,各槽帮工不下一、二千人。(康熙《上饶县志》卷十)纸张的品种繁多,有用竹为原料的竹纸。有用竹麻及秸杆制成的火纸、糙纸,用于包装物品。有用细竹料制成的柬纸,书写信柬或制成名片。也有用白矾水浸过,染上红色,即成为喜庆用的吉柬。用楮皮竹麻为原料制成的皮纸,或棉纸。专供办公呈文用的连四纸。还有用桑y特制的笺纸,是高级的书写纸。

蒸煮纸浆的工艺,多用石灰,提供了纸浆的质量。福建等地的纸坊破碎原料,多用水碓,提高了功效。

纸张生产在产量和质量上的显著发展,为印刷业提供了条件。江南地区由于印刷业发达,城乡出现大批刻字工人。刻字工价,每叶两板,每板工资银一钱五分余。江南刻工,三分银刻一百字,按当时银价,不过铜钱二百文。由于刻字价贱,故印书甚多,私人出版物随之大增。(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七)

明末的印书作坊,规模相当大。到天启、崇祯时,常熟虞山富翁毛子晋开办很大的印书作坊,专营出版古籍。为了搜求古本珍本,特建汲古阁,延聘文士,建双莲阁,延请僧侣,另一阁,延请道士,整理书籍,校对文字。汲古阁后楼贮存书板,楼下及两廊供刻书匠人居住。匠人中有刻书匠,还有印匠和装订匠。毛氏汲古阁所印书种类繁多,上自十三经、十七史,以至丛书、别集、道藏、词曲等,享誉一时。

明代印刷技术的创新是铜、铅活字印刷、彩色套印和短板、拱花等工艺。中国是活字印刷术应用最早的国家,明代铜活字、铅活字排字印刷技术都有所发展。无锡人华、华燧、华坚曾使用铅活字印了许多种书籍,如《剑南续稿》、《宋诸臣奏议》、《容斋五笔》、《文苑英华纂要》、《白氏长庆集》、《元氏长庆集》、《蔡中郎文集》等书。同县人安国也用铜活字印刷过《正德东光县志》。常州、苏州、南京也都有铜活字印刷业。正德时,毗陵(常州)人用铜铅为活字,视板印尤巧便。

套印技术是将同一板面分成几块相同大小的板,各用一色,依次序印在一张纸上,即成套色印刷品。这种套色技术常用于有各色批注的书,有时可套印三、四色批注文字。版是把同一版面分成若干个大小不同的版,每块版只是整版的一个部分,将各块版分别刷上需要的颜色,逐个印在同一张纸上,成为一幅多色斑烂的图画。最著名的板印刷品是安徽胡正言的《十竹斋画谱》,印成于天启七年(一六二七年)。包括翎毛、花卉、虫鱼、竹梅、兰草、山水、人物等。另印有《十竹斋笺谱》,除用板印刷山水人物、花草羽虫的图画外,还使用拱花的技术,将雕好的版不用颜色压印在纸上,形成凸出的花纹,实际上是一种凸印法,多用以表现图面上的白云、流水、叶脉、衣纹等。套印、板、拱花技术是我国印刷史上最有创新意义的成就。

毛晋(1599——1659),原名凤苞,字子久。后改字子晋,号潜在,别号汲古主人。江苏常熟昆承湖七星桥(亦名曹家滨)人。少师事钱谦益,博学强记。并做过各个生计。天启、崇祯间屡试不就,家居读书、藏书。父清,孝悌立田,精于农事,家资颇丰。他无意仕途,立志于藏书,搜集善本秘籍遗书,不惜高价买书,别人出1000金,他出1200金,于是湖州书舶云集于七星桥毛家门前。当时有“三百六十行生意,不如鬻(yù)书于毛氏”的谚语。前后聚书达84000余册。建汲古阁﹑目耕楼。以高价购求宋代﹑元代刻本﹐对宋版元椠(qiàn),雇用高手以佳纸优墨影抄,字体工整,如同原作,遂以“毛抄”书著名。建有藏书楼名“汲古阁”、“绿君亭”,以藏精椠;另建“目耕楼”以藏通用本及抄校本。延聘名士为他校勘图书。藏书印众多,有“凤苞”、“毛晋私印”、“宋本”、“元本”、“汲古阁世宝”、“汲古得修绠”、“隐湖小隐”、“汲古藏书记”、“虞山汲古阁毛子晋图书”、“毛氏子九”、“毛氏藏书子孙永宝”、“毛晋秘籍审定真迹”、“笔砚精良,人生一乐”、“在在处处有神物护持”等,还有一枚56字大印章,印文为:“赵文敏公书卷末云:吾家业儒,辛勤置书,以遗子孙,其志何如。后人不读,将至于鬻,颓其家声,不如禽犊。若归他室,当念斯言,取非其有,无宁舍旃”。去世后,所藏书先后被泰州季振宜等家购藏,且多为宋元善本,后又大多归于徐乾学“传是楼”。

约30岁左右开始经营校勘刻书事业﹐一生刊刻书籍极多,为历来私家刻书最多者,在中国出版史上有重要地位。他苦心校勘﹐雇刻工﹑印工等多人﹐先後刻书600多种﹐刊刻图书范围广泛,唐宋别集、百家九流、道藏词曲、传记小说、广为镂版,达200余种,有“毛氏之书走天下”之说。辑有《津逮秘书》丛书15集,收书141种。胡震亨曾辑刻《秘册汇函》,刻板被毁于火。他得其残板,又合家藏旧籍,重新编辑而成。其中多宋元人著作,偏重掌故琐记。以前各家丛书,多不足之本,而此丛书所收,全帙较多。又校刻有《十三经》、《十七史》、《六十种曲》,以其缮写精良、纸墨上品、细工雕镌、印本赏心悦目而著称。刊刻之书,有“世美堂”、“绿君亭”、“汲古阁”等字样。著名的有《十三经注疏》﹑《十七史》﹑《文选李注》﹑《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津逮秘书》等。有些宋刻本如《说文解字》等因得翻刻而传世。重刻的唐﹑宋人诗词﹐多经精校。毛晋刻书为历代私家刻书最多者﹐且好抄录罕见秘籍﹐缮写精良﹐後人称为“毛钞”﹐极受珍视。著有《隐湖题跋》﹐并辑《毛诗陆疏广要》。

目录学造诣极深,除编有《汲古阁书目》外,作题跋152篇。或考书籍源流,或辩其真伪,或述其要点,汇刻为《隐湖题跋》。潘景郑为其补辑,得249篇,名为《汲古阁书跋》。刻书版亦被陆续转卖给席鉴“扫叶山房”和无锡华氏。子毛扆(yǐ)、毛褒、毛表均能藏书,毛扆编纂有《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著录待出售有477部,标有书价和版本。编著有《毛诗陆疏广要》、《隐湖山志》、《毛诗名物考》、《宋词选》、《野外诗题跋》、《虞乡杂记》、《明诗纪事》、《僧宏秀集》、《毛诗陆疏广要》、《苏米志林》、《隐秀集》、《隐湖题跋》等数百卷。

[《汉墓竹简孙子兵法》]

该书是现存最早的《孙子兵法》写本。1972年4月山东省博物馆和临沂文物组联合发掘山东临沂县银雀山汉墓时出土了大批《孙子兵法》竹简。后经整理和研究,于1975年文物出版社影印出版。1976年又出版排印本,1985年出版修订本。据考证,其随葬入土大约在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公元前118年之间),书写年代可能更早到秦或汉代文景之际。该竹简系以墨书写,隶书体,每简约35字上下,简与简之间以3道编绳缀联在一起。内容为上、下编两部分,上编与传世本《孙子》十三篇内容大体一致,现存153枚竹简;下编包括不见于今本 《孙子》 的《吴问》、《四 变》、《黄帝伐赤帝》、《地形二》4篇佚文和《见吴王》1篇,共5篇文字。该竹简的出土和研究,基本解决了争论上千年的孙武与孙膑是否一人,《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是否一书的疑案,对考证传世本《孙子》的成书情况、篇章结构、段落句读特别是字词的校勘也都具有重要价值。

[《孙子八阵图》]

1卷。佚。《隋书·经籍志》始见著录。《通志·艺文略》同。《日本国见在书目》作2卷。佚撰者名。八阵内容不详。《周礼·春官》郑玄注云:“孙子八阵,有苹车之阵。”知其有车阵。苹如同屏,苹车是有掩蔽、防护装置的战车。杜牧引《军志》有“四头八尾,触处为首,敌冲其中,两头俱救”等语(《孙子十家注·势篇杜牧注》);《李卫公问对》卷上引此内容,谓是诸葛亮八阵,非孙子八阵;张预称此语是“《八阵图》曰”(《孙子十家注·九地篇》张预注)。三家所注出处已不相同。由于孙子八阵图内容不详,故后人多附会者。《武经总要前集·本朝八阵法》谓八阵为方、圆、牝、牡、冲(衡)方、罘置、车轮、雁行。王应麟《小学绀珠·制度类·八阵》谓此为孙子八阵。不可靠。

[《吴孙子牝牡八变阵图》]

2卷。佚。《隋书·经籍志》始见著录,《通志·艺文略》著录同。书名原缺“牡”字,中华书局1982年版《隋书》据《历代名画记》补。佚撰者名。《银雀山汉墓竹简(壹)》中有《雄牝城》篇,以地形高下为据谈可攻与否。牝牡,犹言阴阳,《淮南子·地形训》:“至阴生牝,至阳生牡。”又云:“凡地形……后陵为牡,溪谷为牝。”

[《孙子兵法杂占》]

4卷。佚。《隋书·经籍志》始见著录,《通志·艺文略》著录同。佚撰者名。疑《太平御览》卷328所引《孙子占》即此书,其中讲到:“三军将行,其旌从容以向前,是为天送,必亟击之,得其大将。三军将行,其旌旗垫然若雨,是为天�,其师失。 三军将行, 旌旗乱于 上,东西南北无所主方,其军不还……”与《孙子兵法》“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的思想大相迳庭,显系后人伪托。

[《吴孙子三十二垒经》]

1卷。佚。《旧唐书·经籍志》始见著录。《新唐书·艺文志》、《通志·艺文略》等亦有著录。佚撰者名。《太平御览》卷375引《吴孙子三十二垒经》之文有:“灵辅曰:‘移车移旗,以顺其意;衔枚而阵,分师而伏;后至先击,以战则克。’” 讲的是战阵部署及指挥问 题。《通志》作《吴孙子三十三垒经》,后面的“三”当是“二”之误。

[《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

佚。《汉书·艺文志》著录。佚辑者名。此书著录的篇、卷数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所记“孙子十三篇”相差很大,二者应均有所据。《史记》两言“十三篇”意在强调十三篇为孙子亲著。《汉志》著录之书则可能是孙子十三篇之外的以“孙子”命名的兵书。如《孙子八阵图一卷》、《吴孙子牝牡八变阵图二卷》、《孙子战斗六甲兵法一卷》等,银雀山出土的 《吴问》、《四变》、《黄帝伐赤 帝》、《地形》、 《见吴王》 等佚文, 《通典》、 《武经总要》、 《孙子十家注》所引孙子佚文等,共20余篇、卷,似大都在“八十二篇图九卷”之中,它们在此书中应是独立编排,不与十三篇相混杂。

[《孙子略解》]

一题《魏武帝注孙子》、《曹注孙子》。此书曹操自称“略解”。书中举有擒吕布例,此事在建安三年(198),成书必在此后,此书不同版本内容略有差异。如孙星衍《平津馆丛书》影宋刊《孙吴司马法》本有曹注312条;《宋本十一家注孙子》则有曹注321条。曹注受汉儒治经的影响,重名物训诂;但他本人又是军事家,有“御军三十年”之经验,更重实际应用。因此,其注理论性、实践性兼备,是诸家注中最全面者。其主要特点:一是训解简洁而多能得其要旨。如注《势篇》“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句说:“部曲为分,什伍为数”:注《行军篇》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句说。 “文,仁也;武,法也”;注《作战篇》“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句说,“钝,弊也;屈,尽也”。文字简炼切要,对于后人理解《孙子》本义具有创造性意义。一是少量征引他书言论、史例及个人实践经验等阐发《孙子》微旨,有的有新的发挥。如《作战篇》“取敌之利者,货也”句注引《三略》之言说:“军无财,士不来; 军无赏,士不往”; 注《谋攻篇》“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句:“《司马法》曰:‘进退惟时,无曰御人也’。深得其意并足令人举一反三。同篇“用兵之法,十则围之” 句下注云: “以十敌一 则围之,是将智等而利钝均也。若主弱客强,不用十也,操所以倍兵围下邳却生擒吕布也。”这种参证、例释虽不多,但开后来《孙子》注家以例释义之先河;其不拘泥于章句的思维方式则可启人意智。三是曹注本在文字校勘方面有很大价值。其注中有“一云”、“一作”、“三本作”之类的话,说明曹操曾用不同版本的《孙子》进行过参校。宋《武经七书·孙子》就是以曹注本为底本进行校勘的;《十家注》本也深受其影响。曹注本、《武经》本、《十家注》本三本相较,曹注本仍有独胜之处。如《势篇》曹注本

“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武经》本无“圆”字,不如曹注本;《十家注》本《九地篇》臆增“焚舟破釜”,则较曹注本劣甚。但曹注也有不足,有的因过于简略而言不尽意;有的则不够准确, 如谓 《形 篇》之“九天”、“九地”是指天时、地利即是。 关于此书版本, 《隋书·经籍 志》著录为二卷, 并注: “梁三卷”; 《旧唐书·经籍志》作十三卷;《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作三卷;《群斋读书志》则作一卷。此后各代官私书目一般有著录。曹注《孙子》历代均受重视。至宋神宗时,颁行《武经七书》,只有《孙子》有曹注。另外,各代流传的《孙子》集注本中都有曹注。《十家注》本后成为《孙子》流传的又一重要版本系统。

可见《武经》系统、《十家注》系统都是在曹注本基础上形成的。除此之外,曹注单行本自身也作为《孙子》的一个重要版本而继续流传。

[《孙子兵书接要》]

一题《兵法接要》。佚。《新唐书·艺文志》、 《苏州府志》、 《山东通 志》均著录为孙武撰。误。《三国志·武帝记》:曹操“抄集诸家兵法,名曰《接要》”。《隋书·经籍志》:“《兵书接要》一卷,魏武帝撰”。另有“《兵书接要》三卷,魏武帝撰” 等, 疑二者为一书。 《旧唐书·经籍志》 著录此书题 “接”作“捷”。古“接”、“捷”通,意为掌握兵书要领之捷径。此书可能有似于今之兵法类编。《太平御览》卷8、卷11中引有此书佚文,系杂占之语,说明书中有杂占类兵法语录。

[《孙子兵法》三国]

三国魏曹操、 王凌集解。 1卷。 佚。王凌死于嘉平三年(252),年书当在此前。孙星衍《孙子十家注·序》怀疑《通典》引“王子曰”的“王子”指的就是王凌。从《通典》所引“王子”几处注文看,其注语言精练,侧重疏义,善用比喻。如注《计篇》“卑而骄之”句说“善用法者,如狸之于鼠,力之与智,示之犹卑,静而下之”;注“赏罚孰明”说:“赏无度,则费而无恩;罚无度,则戮而无威”;注《虚实篇》“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句说:“一猫当穴,万鼠不敢出;一虎当溪,万鹿不敢过”。详细内容已不可知。曹注内容见《孙子略解》。

[《孙子兵经》]

张子尚注。佚。《隋书·经籍志》将此书著录于魏武、 王凌集解 《孙子兵 法》和贾诩抄《孙子兵法》之间。从位置上看, 是将作者看作三国时人。 支伟成 《孙子兵法史证·序》中说:“魏王凌、张子尚、贾诩,吴沈友,并有笺注”,称其为魏人,似亦据此。 这是最早用 “兵 经”命的《孙子》书。据《官板书籍解题略》,日本昌平坂学问所存《十家注孙子》中有张子尚注。

[《敦煌晋写本孙子注》]

是书仅存残页, 由日人大谷光瑞 (一说香川默识) 《西域考古图谱》 收 录。后罗振玉编入《汉晋书影》中,定为晋代写本。残页中间有横向界栏,上下各8行, 现只残存连接着的两下半页, 共 16行。第1-13行是《谋攻篇》结笔的一部分,第14行可能是空行或注文,第15行应是《形篇》篇题,第16行为《形篇》 开头的下半句。 内有双行夹注 两条。残页之文与存世版本内容上有些差异,如第4-6行“不知三军之任而同三军之权则军士疑覆矣”。其下有注:“覆败也”,今本“任”、“权”互到,且无“覆”字。这说明,此书是不同于传本,今已佚失的又一《孙子》注本。

[《孙武子行军气色杂占》]

托名孙武, “大约宋初人所为” (《琳琅秘室丛书》)。《读书敏求记》著录, 《九贤秘典》中收录。 内含《军 胜气象》、 《城吉气占》、 《战阵气象 占》、《阴谋气象占》、《暴兵气占》、《伏兵气占》、《云雾占》7篇。大致讲通过观察军队上面“气”的形状、颜色等来预测敌人动向,权衡利弊和应采取的对策。多数内容无科学依据。

[《孟氏解诂》]

一题 《孟注孙子》、 《孟氏解孙 子》。2卷。《隋书·经籍志》 始见著 录。宋后不见单独著录,可能其注收入集注本后,单行本不久即佚。其注现存《十家注》系统各本中。注留下来的甚少,可能有缺佚。内容偏重文字训诂,较少思想阐发,但亦多有可注意者。 如注 “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为“以物画地而守,喻其易也”, 甚得其意。 注 《计篇》 “道者, 令民与上同意也” 之“道”为 “权术”,与诸家注异,可为一家之言。旧本多将其注置于杜牧之后,有的甚至放在诸唐人之后,宋人之前,比较混乱。孙星衍校《十家注》本始将其定位于曹注之后。唐人之前。

[《孙子兵法秘要》]

佚。《北堂书钞》卷115《将帅四》“思计如饥”句注说:“《孙子兵法秘要》 云:‘良将思计如饥, 所以战必 胜,攻必取也。’”可知隋唐之际曾有此书。然十三篇中无此言。当是孙子佚文或是《秘要》注文。

[《萧吉注孙子》]

佚。《通志·艺文略》始见著录。1卷。《宋史·艺文志》同,并云:“或题曹、萧注”,如此,则当是曹操和萧吉的集注。 《国史经籍志》 著录为3卷。 《崇文总目》作“萧古注”,“古”当是“吉”之误。民国萧天石撰《孙子战争理论之体系》称。作者曾于兰陵书院见过此书抄本。

[《群书治要·孙子》]

《群书治要》为魏徵等人选编的经史百家中有关国家兴衰言论之书。其中卷33摘有 《孙子》 之要者近千字,无篇 题,一以贯之,并带曹注。选录的主要内容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慎战、爱卒、唯民是保、知彼知已等,作战指挥方面的内容所摘甚少。所摘之文与传本有一些差异,可据之考察《孙子》及曹注在唐代的流传情况,为校勘 《孙子》 本文提供参考依 据。

[《李筌注孙子》]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为2卷,《通志·艺文略》、《宋史·艺文志》作1卷,《郡斋读书志》作3卷。其注现存《十家注》系统各本中。李筌注的特点是“约历史,依《遁甲》”注解《孙子》内容。较多运用史例解释军事原则,对于人们理解 《孙子》 精义很有帮助。同时用 《遁甲》作注,为人们了解兵阴阳家的情况提供了一些资料。 另外, 他较早注意 探讨 《孙子》各篇次序与其思想脉络的 关系, 为后人系统理解孙子思想开辟了 新的思路。 其注释也有一些新的发现, 如 注 《虚实篇》“饱能饥之”句就较曹 注为佳。曹注为 “绝粮道以饥之”,失之偏狭。李筌注:“饥敌之术,非止绝粮道”,并举高颖所献平陈之策,司马景王讨诸葛诞之谋,李密疲弊宇文化及之事以证之,认为“但能饥之则是”,比曹注更符合孙子本义,也更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但用 《遁甲》 作注,难免有荒诞不经之 处。

[《杜佑训解孙子》]

现保存在《通典》内。撰者杜佑。其中《兵》典多以《孙子》之言为目,取历代事例及他人之言加以印证和解释。文中大量引用 《孙子》 文句并有的加以训 解,后人将其训解收入《十家注》中,成为其中一注家。其注多同曹注,间有个人阐发。其中保存了“吴子问”等部分《孙子》佚文和 “王子”、 萧世诚等人注解 《孙子》的佚文,《通典》所引《孙子》之文有些与传本有异,对考察唐代 《孙 子》传本情况和校勘 《孙子》 有重要价 值。

[《杜牧注孙子》]

约作成于大中三年(489)四月前。原书是在曹注本的基础上作的注,实际是二者的集注,分上、中、下3卷。现传世《杜牧注孙子》单行本,如《石室秘笈兵书》五函本、清抄本等,乃是从原书中辑出的本子。 《新唐书·艺文志》、 《郡斋读书志》亦著录为3卷;《直斋书录解题》作2卷;《通志·艺文略》则作1卷。 其注后被收入 《五家注孙子》、 《十一家注孙子》等集注本中。杜牧注孙子条数多,内容丰富,质量亦高,是曹操之后的第二大注家。他对孙子思想从总体上认识比较全面,认为“武之所论,大约用仁义,使机权”(《孙子注序》),较有些学者只见其诈不见其仁即进而褒贬为有见;注解注重“经邦致用”,从现实出发,总经新的经验教训,因此多有发明;大量征引史例和其他经典言论,以阐发《孙子》本旨,甚博而详,弥补了曹注过于简略的不足。如《势篇》:“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句,曹注仅 “皆 毁形匿情也”一句;杜牧注;“言欲伪 为乱形以诱敌人,先须至治,然后能为伪乱也;欲伪为怯形以伺敌人,先须至勇,然后能为伪弱也。”意新言详,同时也深化了曹注的思想。欧阳修《孙子后序》称杜牧 “其学能道春秋战国时事, 甚博而 详”。但杜注亦有不足,陈�以“阔疏”贬之。

[《曹杜注孙子》]

曹操、 杜牧集注。《宋史·艺文 志》最早著录。3卷。杜牧《注孙子· 序》说:“予因取孙武书,备为之注,曹之所注, 亦尽存之, 分为上、中、下三 卷。”可知《杜牧注孙子》原书即是曹、杜集注,而非杜牧单注。

[《陈�注孙子》]

《新唐书·艺文志》始著录。 1卷。《郡斋读书志》作3卷,《宋史·艺文志》著录《五家注孙子》中有其注。此书已不见,单行本亦亡。其注现存《十家注》系统各本中。《郡斋读书志》说,“以曹注隐微,牧注阔疏,重为之注”。欧阳修《孙子后序》中将其与曹操、杜牧注并称为“三家注”,其注虽在数、质量上均不若曹、杜,但也有不少纠谬补阙的新见,为后人所重。如《军争篇》“饵兵勿食”句,李筌、杜牧将“食”解为敌人造设的毒水、毒食、毒酒等,要求军队对此不要饮食。显为谬误。陈�指出,“饵兵,非谓置毒也”,谓“敌若悬利,不可贪也”,做出了正确的解释。

[《贾林注孙子》]

《新唐书·艺文志》始著录。 1 卷。《崇文总目》、《通志·艺文略》、《宋史·艺文志》同。《国史经籍志》作3卷。其注曾收入《纪燮集注孙子》,此书已不可见,单行本亦亡, 现存 《十家注》系统各本中。贾林注比较简略,影响不是很大,但亦时有可采者。 如 《九地篇》“是故散地则无战”句,贾注:“地无关闼,卒易散走, 居此地者, 不可数 战。地形之说,一家之理;若号令严明,士卒爱服,死且不顾,何散之有?”不拘成说,有利于防止理解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

[《纪燮集注孙子》]

一题《纪燮注孙子》。3卷。佚。《郡斋读书志》原本书作“集注”;衢“注”前无“集”字。但二本都说“唐纪燮集唐孟氏、贾林、杜佑三家所解”,可知此书应是集注,而非纪燮单注,但谓孟氏为唐人则误。 史籍中亦末见有纪燮注《孙子》的内容。

[《五家注孙子》]

《宋史·艺文志》著录。3卷。 佚。佚辑者名。五家为曹操、杜牧、陈 �、贾隐林、孟氏。疑贾隐林与贾林为 一人,此书将孟氏置诸唐人之后,《十家注》 亦然,说明后者很可能是在 《五家注》的基础上扩编而成。《宋史》之后即不见著录,是《十家注》出现后,此书不久即亡。

[《梅圣俞注孙子》]

《郡斋读书志》著录为3卷,《通志·艺文略》则作1卷。现存明末梅士生刻本1卷。《十家注》 系统各本中有其注。所注条数甚多,在十一家中仅次于张预。其注注重探究《孙子》本义,时能正误补遗;语言也比较简洁洗练,颇显诗人遣词用字功力。如《行军篇》“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 句, 前人多将 “众”解为敌人,梅注认为是“先行乎严暴,后畏其众离,训罚不精之极也”,解释为内部管理上的问题,始切本意。其注《九地篇》 “投之亡地然后存” 句说:“地虽曰亡,力战不亡;地虽曰死,死战不死;故亡者,存之基; 死者, 存之本 也。”言简意粹,甚为精彩。欧阳修对其注评价甚高,认为当与曹操、杜牧、陈�“ 三家并传而后世取其说者往往于吾圣 俞多焉”(《居士集》 卷43 《孙子后 序)》。朱熹则认为其注不及杜牧。

[《朱服校定孙子》]

《宋史·艺文志》著录。3卷。校定者朱服、何去非。此书在《武经七书》中。《武经七书》于元丰三年(1080年)四月开始校订,大约在元丰七年至八年颁行。此书校勘精审,又是官方郑重颁行,因而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元丰时官刊本已不可见, 现北京图书馆藏有清影宋 《武经七书》25卷本(白文);明初刻本(有曹注);日本静嘉堂文库有原�宋楼藏宋刊本(白文),《续古逸丛书》据以影复。该书流传注解本甚多,影响较大的有施子美《施氏七书讲义》,刘寅《武经七书直解》, 赵本学 《孙子书校解引 类》,黄献臣《武经开宗》,朱墉《武经七书汇解》等。从而形成了孙子书最大的《武经》传本系统。此书在文字上与曹注本相近,而与《十家注》本差异较大。

[《宋刊武经七书》]

原藏于陆心源�宋楼,光绪三十二年(1906)被日本岩崎氏购去,现藏东京静嘉堂文库。可能是孝宗时刊本。每页10行,每行20字,白文无注,字划刚劲,有欧颜笔意,卷首总目录页有“礼部官书”4字九叠朱文大长印。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载,朱服校定《武经七书·孙子》有魏武帝注,此本《孙子》无注,陆心源推测, 可能是由元丰刊本削注而 成。此书与《十家注孙子》本差异较大,二者各有优劣。如《九地篇》中,《十家注》本增“焚舟破釜”4字, 不如《武 经》本善。但在《势篇》中,书《武经》本作 “如转石于千仞之山者, 势也”, “石”前缺“圆”字,则不如《十家注》本。

[《清影宋武经七书(四册)》]

北京图书馆藏。此书总目录页上有“虞山瞿绍基藏书之印”、 “铁琴铜剑 楼”、“菰里瞿镛”、“良士珍藏”及北京图书馆藏书五印。白文。上、中、下3卷。每页10行, 每行20字。 摹写甚 好,字体俊秀。版式与陆心源《�宋楼藏书志》所言宋刊《武经七书》本同,二者似同出一源。

[《王皙注孙子》]

《郡斋读书志》、《通志·艺文 略》、《文献通考》均著录3卷。单行本已佚,其注现存《十家注》系统各本中。《郡斋读书志》 称: “皙经古本校正阙 误,又为之注。”《作战篇》“近于师者贵卖”句,王注 “师” 为“市”;《势篇》“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句,王皙注谓 “必” 当作“ 毕”。这些意见均与简本相合。《郡斋读书志》所言当有所据。其释义也时新见。如认为《九变篇》之“九”乃“数之极,用兵之法,当极其变耳”;注《虚实篇》“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句说:“兵有常理,而无常势;水有常性,而无常形;兵有常理者,击虚是也;无常势者,因敌以应之也。”精譬而富有哲理。但其注也有错误,如将“以�投卵”之“�误作“锻”,并注为“冶铁”即是。

[《何氏注孙子》]

《郡斋读书志》著录。3卷。并 称:“右不题姓氏,近代人也。”《崇文总目》 题为何延锡注,2卷。 单行本已 佚。其注存《十家注》系统各本中。何注条数不多, 理论挖掘较少, 征引事例甚繁,对于普及《孙子》之义有帮助,但新见不多。作者受儒家正统思想影响较深,有些观点有误。如认为“伊、吕、圣人之藕,岂为人间哉” (《用间篇》注) 即 是。注中保留了一些《孙子》佚文,有一定史料价值。

[《张预注孙子》]

《通志·艺文略》著录。1卷。其余书目不载。可能其注收入《十家注》后单行本不久即亡佚。现存《十家注》系统各本中。其注在十一家中数量最多,注意《孙子》各篇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不单是训解字、词,在探讨《孙子》自身理论构架、系统理解 《孙子》 思想方面有所前 进。在对《孙子》一些词、句的解释和阐发上也多有新见。如注《军争篇》“朝气锐”句为:“朝喻始,昼喻中,暮喻末,非以早晚为辞也”,纠正了前人的错误说法;对《九地篇》“将有五危”的解释,注意各条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反对“一守而不知变”,甚有见地。征引史例贴切精练,无牵强堆砌之烦,博而切要,文字亦好,才华气势,有似杜牧。其注引录较多《孙子》佚文和诸葛亮、李靖等人的言论,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武经龟鉴》]

此书作成于宋高宗时。孝宗曾亲为之作序,并令“选择兵官,各赐一本”(《续资治通鉴》卷140)。《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均著录为20卷。现上海图书馆藏有宋刻本,北京图书馆分仅存卷1大部和卷2数节。撰者王彦。此书基本体例是举历代有关事例解释、论述《武经七书》中的军事原则,意在普及和实际运用。如对《孙子》,书中设《将孰有能》、《法令孰行》、《势者,因利而制权也》等若干子目,分别举例并加以论述,使将官领悟《孙子》精义,以便于战争指导。

[《十一家注孙子》]

辑者不详,但《宋史·艺文志》录有吉天保辑《十家孙子会注》,学者多认为即是此书。所辑注家为三国曹操,梁孟氏,唐李筌、贾林、杜佑、杜牧、陈�、宋梅尧臣、王皙、何氏与张预。刊于南宋孝宗年间(1163-1189),最早著录于尤袤《遂初堂书目》。分上、中、下3卷。此书宋、明、清代版本颇多,并有日本宽文年间刊本和朝鲜枫山官库活字本,以清孙星衍校本《孙子十家注》刊印和翻刻最广。由于该书不但为《孙子十家注》传本系统的先河,而且刻工精善、内容丰富,故为近世研究 《孙子》 者所重 视,尤其在校勘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宋本十一家注孙子》]

此书现有上海图书馆藏3卷本;北京图书馆藏卷足本残本两种。 中华书局 1961年影印本、1962年排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重印本为目前通行版本。此书清孙星衍没有见过,与明本、孙校本相比, 有许多独善之处。 如 《势篇》“故能择人而任势”句,杜牧注“……张辽、李典、乐进将七千余人守合肥……”《道藏》本、孙校本等“七”皆作“一”。《资治通鉴 ·建安二十年》 所记与宋本 《十一家注》 同,是宋本作 “七”独善。《军争篇》“此治气者也”句下注,明本、孙校本等较宋本《十一家注》 缺500余字。 此本当更接近于宋 代初刻本原貌,是孙子书最珍贵的版本之一。

[《十家注孙子》]

《官板书籍解题略》著录,日本昌平坂学问所存本。 无辑者姓名。 十注家 为:曹操、王凌、张了尚、贡诩、李筌、杜牧、陈�、孙镐、梅尧臣、王皙。与现存《十家注》相较,此书无孟氏、杜佑、贾林、何延锡、张预, 而多王凌、张子 尚、贾诩、孙镐,出入较大。此书是何人所辑,与吉辑本有无关系,尚不清楚。

[《施氏七书讲义》]

施子美解。此书现存最早刻本为金朝刻本,民国16年(1927)又有自强书局石印本。 日本有庆长、 元和、宽 永、元禄和文久年间刊本,而以文久3年(1863)东都官版书籍发行所本最为流行,也较精善。施氏注解详明条理,多引战史及历代兵家语录以相参证,表明作者个人的观点,宜于读者比较、鉴别。对《孙子》本意多有阐发。此书开创后世兵书标题讲章之先河,在中国兵学史上有一定地位。

[《孙子发微》]

宋陈直中撰。佚。《温州经籍志》著录。《止斋文集》卷40中存陈傅良为此书所作序。从陈序看,此书是作者有感于南宋朝延偏安一隅五、六十年,“士大夫怀安顾耻言兵”,为济时救世而作,强调“兵事尚变”,反对对《孙子》“以训诂求之”。书中内容吸取了古人的一些有价值的见解和当时一些将领的实践经验,参以已意进行阐发,侧重于实际运用。

[《孙子解并武经简要》]

宋奇撰。2卷,佚。《宋史·艺文志》著录。内容、作者情况均不详。

[《孙子释文》]

撰者潘可大。戴表元《剡源文集》卷8中有《潘可大孙子释文序》,故知有此书。后不见著录,是早亡佚。戴序称,此书折衷《孙子》之意,“称仁人之兵,主于除天下之害, 其杀之也, 所以生之”,“本 《孙子》所末讲, 而学《孙 子》之家所末悉”,“其心仁,其术慎,其于诈利也远矣”。从戴氏之言可窥见此书内容之大端。

[女真文《孙子兵法》]

译者不详。据《补元史艺文志》记载有“女真字孙膑兵法”,《孙膑兵法》自汉代失传,1972年始由山东临沂出土竹简本。 古人长期疑孙膑与孙武为一 人,二人所著为一书,所以疑此“女真字孙膑书”即《孙子兵法》之讹,从金朝女真人武举必考“孙吴书十条”的记载,也可以证明《孙子》必有女真文译本。

黄公望(1269~1354),元代画家。本姓陆,名坚,汉族,江苏常熟人。后过继永嘉府(今浙江温州市)平阳县黄氏为义子,因改姓名,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中年当过中台察院椽吏,后皈依"全真教",在江浙一带卖卜。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兼修李成法,得赵孟\指授。所作水墨画笔力老道,简淡深厚。又于水墨之上略施淡赭,世称“浅绛山水”。晚年以草籀笔意入画,气韵雄秀苍茫,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擅书能诗,撰有《写山水诀》,为山水画经验创作之谈。存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等。

元代著名全真派道士、画家。字子久,号一峰道人,又号大痴道人,平江常熟(今属江苏)人。本姓陆,名坚,幼年父母双亡,族人将其过继给浙江行省永嘉州(今温州市)平阳县黄氏为子,因改姓黄,名公望,字子久。其山水画宗法董源、巨然,由此生发,自创一格;创浅绛山水,画风雄秀、简逸、明快,对明清山水画影响甚大,为“元四家”(外三家为吴镇、王蒙、倪瓒)之首。元至倪瓒元(1335年~1340年)中,浙西廉访徐瑛辟为书吏,被诬入狱,出狱后师事金月岩入全真道。曾住持万寿宫,提点开元宫。后往来松江、杭州等地,卖卜为生。晚年住于杭州筲箕泉,86岁时逝世。《道藏》收入金月岩编、黄公望传《纸舟先生全真直指》一卷、《抱一函三秘诀》一卷,阐述全真派内丹原理和功法。

一度曾以卖卜为生。后参加了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全真教,更加看破红尘。由于长期浪迹山川,开始对江河山川发生了兴趣。为了领略山川的情韵,他居常熟虞山时,经常观察虞山的朝暮变幻的奇丽景色,得之于心,运之于笔。他的一些山水画素材,就来自于这些山林胜处。他居松江时,观察山水更是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有时终日在山中 ,废寝忘食。在他居富春江时,身上总是带着皮囊,内置画具,每见山中胜景,必取具展纸,摹写下来。富春江北有大岭山,公望晚年曾隐居于此,他以大岭山为师,曾画有《富春大岭图》。纸本,水墨,纵33厘米,横6369厘米,开始创稿于至正七年(1347年),时断时续,历经数年,至正十年,他83岁,为此图作题时,尚未最后竣稿。此图描绘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色,坡陀起伏,林峦深秀,笔墨纷披,苍茫简远,是当时社会上摹本有十余种之多。到此本之前,但已被烧成两段(后人分别名之《剩山图》和《无用师卷》)。现《无用师卷》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剩山图》藏于浙江博物馆。

但也确实学过荆、关、李成因当时董源的名气还不如荆、关、李的名气大,所以,大家都强调他学荆、关、李的一面。他自己既强调学董,也屡屡提到荆、关、李,恐怕也有趋向时尚的意思在内。后来论者只说他学董,乃是根据他们所见到的黄公望画的实际加以陈述的,倒是更符合实际些。

传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图》、《富春大岭图》、《溪山雨意图》、《快雪时晴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九珠峰翠图》、《水阁清幽图》、《洞庭奇峰图》等。

清代的私人藏书目更多。最著名的有清初钱曾(字遵王)的三种藏书目录:

  一、《也是园书目》,收录书籍三千八百余种,只记载书名、卷数。

  二、《述古堂书目》,收录书籍两千二百余种,除记载书名、卷数外,间或著录册数和版本。

  三、《读书敏求记》,收录书籍六百三十四种,其中有很多是《也是园书目》所未收入的善本书,是钱氏藏书中的精华。

  这几种书目的特点是:一、收藏丰富。三种书目的总数,即使除去重复,也超过《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也是园书目》继承了明代赵琦美“脉望馆”藏书中的很多钞本和刻本,其中数百种古代小说和戏曲剧本,都是极为珍贵的文学资料。三、《读书敏求记》对宋元古籍的版本情况考订精详,是研究版本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作为研究资料,这三种书目各有短长。但重复既多,又各有不同,应用时不便,所以一九五八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把这三种书目合编在一起,题为《虞山钱遵王藏书目录汇编》,由瞿凤起编撰。

  由于这三种书目的分类和编排次序都不相同,《汇编》就以《也是园书目》为纲,仍按照其原有次序排列。其余两种书目所收与“也是园”重复而版本不同的,即列于《也是园书目》之下。凡是《也是园书目》所未收的,则增补于每类之后。

  《汇编》共分为经、史、子、集、三藏、道藏、戏曲小说等十卷。除去重复,收录书籍总数为四千一百八十种。书后附有《述古堂书目》、《读书敏求记》原目二种,还附有原书序跋、刻书序跋等。并编有书名和著者姓名的四角号码综合索引。

  清初黄虞稷(字俞邰)也是一位书目学专家,他曾编撰过《宋史艺文志补》、《辽金元三史艺文志补》等书,并参与修撰《明史·艺文志》的工作。他所编的《千顷堂书目》三十二卷,著录明代的各种著作比较完备,是检索明人著作的重要工具书。

  《天一阁书目》是明清之际非常著名的一种书目。明代嘉靖年间,浙江宁波大官僚范钦,搜集古籍七万余卷,藏于自建的“天一阁”,被称为当时浙东最大的藏书家。范氏曾手编书目,久佚不传。明清之际,宁波遭受兵燹,藏书遗失十分之二。清代初年,黄宗羲曾到阁内看书,钞有目录,现在也已失传。

  清代嘉庆年间,阮元编有《天一阁书目》十卷(一八○八年即嘉庆十三年刻本),由于杂出自众手,遗漏很多。

  到了清朝末年,天一阁焚于兵火,藏书大部分被毁或遗失。光绪中叶,薛福成根据阁中所余藏书,编成《天一阁见(现)存书目》四卷,著录书籍约两千种。卷末附以“进呈书目”、“范氏家著”、“石刻碑目”和“新藏书目”等四种。

  一九一四年和一九一八年,天一阁中藏书又连续被盗,所余书已无几。一九三○年,杨铁夫又编有《天一阁图书目录》,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一九三二年出版,著录书籍九百六十二种,共七千九百九十一册,只及薛氏《见存书目》的二分之一。但此目仓促编成,与藏书实际情况并不符合。

  一九三七年,冯贞群又根据阁内实际藏书情况,经过详细调查整理,编为《鄞县范氏天一阁书目内编》。据原序说:“幸存之籍,尚有千五六百种。”比杨氏书目多出六百多种,不过其中有很多残本。这部书目分为五部分:一、劫余书目次;二、书藏目次;三、范氏家著;四、附录;五、补遗。全书凡十卷,一九四○年由“鄞县重修天一阁委员会”刊印。

  天一阁藏书虽历经洗劫,所存不足十分之二,但其中仍有很多稀见古籍,保存了不少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资料。以上这些书目仍是可以利用的工具。

  清代其他比较著名和常见、常用的私人藏书目还有:瞿镛的《铁琴铜剑楼书目》、陆心源的《皕宋楼藏书志》、缪荃荪的《艺风藏书记》等。这些书目,有的对版本源流考证比较精详,有的对书籍评论有独到见解,有的收藏稀见的古籍较多,都各有一定的特色。

  此外,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重印了一批明清私人藏书目,计有:明赵用贤编撰的《赵定宇书目》,清赵宗建撰的《旧山楼书目》,以上系一九五七年出版。又有:清马瀛著、潘景郑校订的《吟香仙馆书目》、清祁理孙撰的《奕庆藏书楼书目》等,以上系一九五八年出版。其中《奕庆藏书楼书目》是根据前燕京大学图书馆所藏旧钞本整理付印的。这一旧钞本的外皮题为《鸣野山房书目》,并冠以沈复粲墓表等,实系张冠李戴;而该出版社于付印时竟未发现,仍以讹传讹,题为清沈复粲编《鸣野山房书目》。读者使用时应予注意。

印章趣谈·毛晋

《毛晋》:毛晋(1539—1659),清初出版家、藏书家。初名凤苞,字子晋。常熟(今属江苏)人。建汲古阁、目耕楼,藏书84万册。刻印古籍甚多,关于经、史、别集、道藏、丛书等,都予以大量刻印,其中经过他校雠与题跋的也不少,著《隐湖题跋》,并编有《毛诗陆疏广要》、《苏米志林》、《海虞古今文艺》、《毛诗名物考》、《明诗纪事》等。

汲古阁藏书印

毛晋少为诸生,喜读书,30岁左右开始收藏、刻印、经营古书事业。毛晋不惜高价,专一购求宋、元刊行的珍本书。他在自家门前张贴购古籍布告:“有以宋椠本至者,门内主人计叶酬钱,每叶出二百。有以旧抄本至者,别家出一千主人出一千二百。”故湖州一带书商,满载古籍船只运往毛家。毛晋先后购置珍本图书84万册,建汲古阁、目耕楼藏之。书架上下三楹,用十二生肖编成12书架的号码。毛在楼下专心攻读校勘,并将其所藏珍本公诸于世,借以校正古书中的错误。为了促进古籍流动,他从天启末年(1621年)开始刻书,苦心经营出版典籍,“夏不知暑,冬不知寒,昼不知出户,夜不知掩扉”,共3 0余载。据《汲古阁校刻书目》统计,毛氏刻版共1 0万多页,校刻字数达3000多万。不少宋版书,靠毛氏翻刻得以流传至今。在这些书后,毛晋多作跋语,介绍该书作者身世、版本流传及其优劣,“务使学者穷其源流,审其津涉”。毛晋的藏书印多为“汲古阁”、“毛晋私印”等印文,但有一方印极其特殊,此藏书印竟有56字,即“赵文敏公书卷末云:吾家业儒,辛勤置手。以遗子孙,其志何如。后人不读,将至于鬻。颓其家声,不如禽犊。苟归他姓,当念斯言。取非其有,毋宁舍旃”!他希望子孙们读前辈的藏书,如果把书卖掉,将败坏家庭的声誉,简直连禽兽都不如。从印文中可看出,他一方面训斥子孙永保,另一方面似乎又在威胁买主,亦可见毛晋对自家藏书的珍视。

龚明之撰、毛晋订《中吴纪闻》,书口缝有“汲古阁”,其下有“毛氏正本”印

汲古阁

汲古阁

汲古阁

毛氏正本

在在处处有神物护持

七星桥

虞山汲古阁

毛子晋图书

汲古阁

图书记

汲古阁

藏书记

 中国古代把天空里的恒星划分成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区。其实这些都是有对应的神兽坐镇的。那么关于古代四大神兽分别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古代四大神兽分别是什么

 四大神兽就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兽。

 青龙为东方之神;白虎为西方之神;朱雀为南方之神;玄武为北方之神,龟蛇合体。故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王者制宫阙殿阁取法焉。”的说法。

 在上古时代,古人把天分为东西南北四宫,分别以青龙(苍龙)、白虎、朱雀、玄武(一种龟形之神)为名。实际上是把天空分为四部,以每部分中的七个主要星宿连线成形,以其形状命名。

 东方的角、亢、氏、房、心、尾、箕形状如龙,所以称东宫为青龙或苍龙;

 西方七星奎、娄、胃、昂、毕、角、参形状如虎,称西宫为白虎;

 南方的井、鬼、柳、星、张、翼、轸联为鸟形,称朱雀;

 北方七星斗、牛、女、虚、危、室、壁,其形如龟,称玄武。

 于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又成为镇守天官的四神,辟邪恶、调阴阳。四神之中,青龙与白虎因为体相勇武,主要地被人们当作镇邪的神灵,其形象多出现在宫阙、殿门、城门或墓葬建筑及其器物上,在最后一种场合里,龙已不是助墓主升天,而是镇慑邪魔,保卫墓主的灵魂安宁。

 青龙白虎掌四方,朱雀玄武顺阴阳,四灵圣兽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虽然在欧美奇幻中很少出现,但是在中国和日本的神话传说中,它们却以尊贵无比的四圣兽身份出现。

 灵兽是区别于普通兽类的动物。

 世人关于灵兽与普通兽类的划分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一般认为与众不同,能力特殊,具备灵性的兽类,皆可称为灵兽。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自己认为的灵兽,我国的灵兽有如下几种:

 青龙

 白虎

 朱雀

 玄武

 麒麟

 麒麟,亦作"骐麟",简称"麟",俗称"四不像",古代传说中的仁兽、瑞兽,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 被称为圣兽王。且是神的坐骑。

 麒麟,是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复合构思所产生、创造的动物。从其外部形状上看,麋身,牛尾,马蹄(史籍中有说为"狼蹄"),鱼鳞皮,一角,角端有肉,**。这种造型是将许多实有动物肢解后的新合拼体,它把那些备受人们珍爱的动物所具备的优点全部集中在麒麟这一幻想中的神兽的建构上,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集美"思想。

 饕餮

 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它最大特点就是能吃。它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这种怪兽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的太多,最后被撑死。它是贪欲的象征,所以常用来形容贪食或贪婪的人。

 赤焰兽

 火神祝融和水神共工本是神农氏后裔。

 白泽

 昆仑山上的神兽,著名的神兽,浑身雪白,能说人话,通万物之情,很少出没,除非当时有圣人治理天下,才奉书而至。

 重明鸟

 尧在位七十年,有积支之国,献明鸟,一名双晴言在目。

 毕方

 一种鸟,型状如鹤,一足,有红色的纹和白喙。

 招财神兽 貔貅、金蟾、旺才

 镇宅神兽麒麟、龙、风、龟、狮子、大象、金蟾、貔貅

 四灵 龙、凤、龟、麟

 其他 独角兽(獬豸) 、雷兽

 吼

 形如兔,两耳尖长,仅长尺余。

 梼杌

 其状如虎而犬毛,长二尺,人面,虎足,猪口牙,尾长一丈八尺

 夔

 其形状如牛,无角,身形巨大,昏黑色,但只有一只脚支撑

 乘黄

 骑它的人可以活3000岁也

 犀渠

 样子象牛,皮毛黑色,叫声象婴儿一般,以人为食,极为凶恶。

 马腹

 出于蔓渠山旁伊水,人面虎身,叫声有如婴儿啼哭,性情凶残。

 蜚

 出于太山,样子象牛,头部白色,独眼,蛇尾,上古的瘟疫之兽。

 雍和

 红眼红嘴,黄毛,样子有点象猿,上古的恐慌之神,传说它一出现必有大灾荒伴随。

 狍茑

 出于钩吾山,羊身人面,眼睛长在腋下,爪子象人手人脚,又名饕餮。

 化蛇

 人面豺身,有翼,蛇行,声音如叱呼

 英招

 人面马身,有虎纹,生鸟翼,声音如榴。

 玄蜂

 巨蜂,腹大如壶,蛰人,有毒,能杀人。

 青牛

 出名主要是作为老子的坐骑。

 呲铁

 形状象水牛,但有巨角,皮毛漆黑,以铁为食。排泄物利如刚

 山臊

 人脸猴身,一足,能说人话,而且会变化,特别喜欢吃虾蟹。

 火鼠

 又名火光兽。重百斤,毛长接近一米,细如丝,见水即死。

 商羊

 一足鸟,招大雨。

 讹兽

 别名诞。人面兔身,能说人言。喜欢骗人,言多不真。其肉鲜美,但吃了后也无法说真话了。

 民鸟

 嘴为赤色,身为翠色。可御火。

 钦原

 鸟,形状象蜂,和鸳鸯差不多大。蛰兽兽死,蛰树树枯。

 钩蛇

 蛇,身长二十米以上,尾部有分叉。捕食时于水中用尾巴钩岸上动物食之。

 远飞鸡

 又名翻明鸡、目羽鸡。紫色,翅膀下亦有眼睛。日出夕还。

 腓腓

 有点象狸,白色的尾巴。养之可以解忧愁。

 诸犍

 人面豹身,牛耳一目,有长尾,能发巨声。行走时衔着尾巴,休息时盘着尾巴。

 混沌

 长毛四足,如犬,有腹无五脏。抵触善人,凭依恶人。

 应声虫

 居于人腹。宿主每发声,腹中便有小声效之,且会越来越大。以雷丸可治。

 庆忌

 又名要离。泽精,人形,大概十几公分高。黄衣黄帽,乘**小车,日驰千里。

 并封

 类猪,黑色,前后皆有头。

 夫诸

 象白鹿,但有四角。招大水。

 当康

 有牙的小猪状,因叫声而得名。可以预见丰年。

 山蜘蛛

 巨蛛,大如车轮,其丝可止血。

 鸣蛇

 大体如蛇,但有四翼,发磐磐之音。见则大旱。

 南海蝴蝶

 巨型蝴蝶。去掉其翅膀和须足,仍有八十斤,极其鲜美

 幽

 类似有条纹的小猴子,

 狸力

 猪状兽,脚后有突起,声音就像狗叫。

 马交

 类马,白身黑尾,头有一角,利齿,四足为爪,发音如鼓声。以虎豹为食。

 孰湖

 马身鸟翼,人面蛇尾(与英招类似)。喜欢载人(应该很适合作坐骑)。

 媪

 似羊非羊,似猪非猪。在地下食死人脑,能人言。用柏枝插其头方可杀之。

 患

 身长数丈,类牛,青眼光耀明亮,四脚于土中,虽在动却不移开。唯灌酒能消。因为其为忧伤之气所聚,酒能忘忧,所以可消。

 鬼车

 别名九头鸟。色赤,似鸭,大者翼广丈许,昼盲夜了,稍遇阴晦,则飞鸣而过。爱入人家烁人魂气。亦有说法称九首曾为犬呲其一,常滴血。

 九婴

 水火之怪,为羿所杀。

 飞廉

 鹿身,头如雀,有角,蛇尾豹文。有说其为风伯。

 飞诞鸟

 鸟,似鼠,赤足。口可分泌粘胶,用其洒在树上粘取飞禽食用,亦有时用其喷射,百发百中

 九尾蛇

 巨蛇,体有鳞甲,腰以下有九尾,拖行,有铁碰撞之声。尾端有小孔,会喷射,如枪弹,中者非死即残

 奚鼠

 巨鼠,居于冰下,重千斤,肉可食。皮毛可以制衣被,为御寒上品。用其皮蒙鼓,其声可以传千里,它的毛发可以召集鼠类

 傲因

 类人,穿着破烂衣服,手为利爪。袭击单身旅人,喜食人脑。舌头暴长,有时伸出盘在地上休息,用烧烫的大石掷之,可杀

 横公鱼

 长七八尺,形如鲤而赤,昼在水中,夜化为人。刺之不入,煮之不死,以乌梅二枚煮之则死,食之可却邪病。

 傒囊

 象小孩子,见到人就伸手牵引,但人一到它住的地方就立刻死去。

 风狸

 别名风生兽。似貂,青色。火烧不死,刀砍不入,打之如打皮囊。用锤击其头数千下方死,但只要其口入风立即复活。用菖莆塞其鼻方可杀之。其溺可入药,其脑和菊花服满十斤可寿五百。

 角圭

 又名任法兽。如羊,一角,青色,性忠直。看见有人相斗就触理亏的一方。

 委蛇

 又名延维。人首蛇身,有两头,紫衣朱冠,和车辕长度相当。厌恶雷声,闻之则捧首而立。见则能霸天下。

 契俞

 兽中最大者,龙头马尾虎爪,长四百尺,善走,以人为食。遇有道之人则隐藏,遇无道之人则食之。

 魍魉

 木石之怪,亦有说为山川之精。状如三岁小孩,红眼长耳,赤黑色,喜欢模仿人声用以迷惑人。

 鼠勺

 类狗,能飞,食虎豹。

 率然

 五彩蛇,亦有说为两头。人物触之,中头则尾至,中尾则头至,中腰则头尾并至。

 鲲鹏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鬼母

 南海小虞山,有鬼母,能产天地鬼,一产十鬼,朝产之,暮食之。

 神鸟帝江

 天山有神鸟,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

 恒山神鸟

 恒山之鸟,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将分四海,悲鸣而送之。

 海中大蟹

 昔有海商海中行,遇洲港,林要茂甚,乃维舟登岸,息于水旁,半炊而林没,钯断缆乃得去,详视之大蟹也。

 龙鱼

 龙鱼陵居在其北,状如狸,一日虾,即有神圣乘此以行九野。

 犼

 形类马,长一二丈,有鳞片,浑身有火光缠绕;会飞,食龙脑,极其凶猛。与龙相斗时,口中喷火,龙即不敌。 有人尝见一犼独斗三蛟二龙,斗三日夜,杀一龙二蛟方毙。

 异草

 名山生神芝。上品车马形,中品人形,下品六畜形。食之有说可不死;有说可乘云而行,且有云气覆之。

 牛鱼

 形如小牛,毛色青黄,喜欢睡卧,受惊动声如大牛,可传一里。把它的皮悬起,潮涨则毛起,潮退则毛伏。

 我国古籍之中对于灵兽和神兽的称呼在不同时代都不尽相同,但是一般四灵兽是指麒麟,凤,龙,龟;四神兽是指青龙,保护,朱雀和玄武。

 关于四大神兽的历史起源

 在商朝,古人就把天分为东西南北四宫,分别以青龙(苍龙)、白虎、朱雀、玄武(一种龟形之神)为名。实际上是把天空分为四部,以每部分中的七个主要星宿连线成形,以其形状命名。

 东方的角(木蛟)、亢(金龙)、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形状如龙,所以称东宫为青龙或苍龙。

 西方七星奎(木狼)、娄(金狗)、胃(土雉)、昴(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形状如虎,称西宫为白虎。

 南方的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联为鸟形,称朱雀。

 北方七星斗(木獬)、牛(金牛)、女(土蝠)、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俞),其形如龟,称玄武。于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又成为镇守天宫的四神,辟邪恶、调阴阳。

 道教为什么以四象为守护神

 因为四象本来就是四方的守护之神,《三辅黄图》称,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大灵兽镇守东西南北四宫,辟邪恶、调阴阳,为四方之神。

 后来,四象因被道教吸收随着道教的流变而逐渐被人格化,并有了其封号,青龙号为"孟章神君",白虎号为"监兵神君",朱雀号为"陵光神君";玄武号为"执明神君"。

 道士行法,有四象护卫,《道藏》有《北斗七元紫庭延生秘诀》称,左有青龙名孟章,右有白虎名监兵,前有朱雀名陵光,后有玄武名执明,建节持幢,负背钟鼓,在吾前后左右。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