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名言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3收藏

春节习俗名言,第1张

  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千里传,万里路途多遥远,异国他乡中华文化美名扬。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其中意味需要细细品。关于达传统文化的句子有很多,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达传统文化的句子段落,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一起来阅读! 表达传统文化的句子 中华民族文化多,我把语言说一说,南腔北调多丰富,各地都用自己的,普通话是通用语,全族人民都会说。 祖国节日中外响,大家一起想一想,清香粽子端午节,八月十五月饼节,腊月三十是春节,贴春联来放鞭炮,穿着新衣把舞跳,三十晚上吃饺子,大年初一拜新年,正月十五闹花灯。 个民族朵花,华夏大地散芬芳。民族风情有特色,民族节日特多彩。尊重习俗与礼仪,安定团结中华强! 中华儿女大家庭,兄弟姐妹是一家,尊老爱幼是美德,努力学习报祖国,富国强民共奋斗,爱我中华记心中。 中华文化遗产真不少,我来说说咱瑰宝,万里长城真是好,阻挡外侵不老少,传承中华儿女情,中外游客齐欢迎,称赞劳动人民最伟大。 长城是一座稀世珍宝,也是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永存于世的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整个人类的骄傲。 中国传承了五千年的文化,成为这世界上的一朵奇葩。儒家思想遍天下,中国瓷器人人夸。 万里长城是因为不让外国侵略而建造的。可是有好多悠久的历史呢,它是一个着名的古代建筑,也是一个着名的旅游景点。万里长城就像一条龙卧在一座雄伟壮观的大山上面。永远保持着它的尊严和地位。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尊老爱幼典范世界标榜,更有助人为乐事迹不断,只让华夏神韵屹立东方。 黄河儿女黄河情,大家一起向前行,前进道路坎坷多,相互搀扶是根本,你富我富咱都富,大家一起奔小康。 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宋扬名,一朵青花绽放,元瓷从此名久远。斗彩五彩明渐起,惹一方妖艳。清法郎色彩鲜,名扬中外瓷中冠。无色传奇弥漫,中华瓷器名远。 浩瀚青史,概括于坛内;辉煌文化,浓缩于眼前。徐行三百米平坦甬道,遥想五千年坎坷长途。论英雄不计成败,数风流可鉴兴亡。浪淘何物劝归谁家文化乃长青树,科学乃聚宝盆。创造人间福址,推动历史车轮。 中医在我国古代起源,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记载着国人同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承载着人类医学发展的优良关念,愿中医发扬光大,渊源流长。 中华饮食冠天下,各具特色与花样,乱炖首推东北菜,川菜兼有辣与麻,粤菜清淡会煲汤,湘菜香辣味道大,中华美味遍中华,营养健康美名扬! 中国传统文化中春节时家人团聚,强化了亲缘关系和孝道伦理等因素,每年有这么一个机会一家人欢欢喜喜辞旧迎新,总结过去的一年,为新一年积蓄力量和做精神准备。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让我们长了知识,又让我们和祖国的缘分更近一点! 中华儿女大家庭,兄弟姐妹是一家,尊老爱幼是美德,努力学习报祖国,富国强民共奋斗,爱我中华记心中。 传统文化中医学、养生、方术的魅力。中医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漠北荒凉战场,英雄儿女久传扬,江南小河流水巷,才子佳人妙文章。马蹄行舟万里游,一方嘶鸣一方舟,江河湖海大中华,渊源流长几多秋。 河北民间艺术多,大家一起说一说,我推唐山皮影戏,他推河北梆子剧,吴桥杂技世界扬,作为河北人自豪。 华夏文明五千年,现代之人莫等闲,孔孟讲仁义,老庄乐逍遥,墨家行游侠,韩非是法家,张弛有度,文武兼备,深入研习,如痴似醉。 看中国的历史之路犹如西游记,历经坎坷,终成正果。看中国的经济市场犹如三国演义,各路群雄,争显才能。看中国的和平之路犹如水浒传,无论争斗,最终统一。看中国的婚恋市场犹如红楼梦,滥情增多,各自纷飞。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实,传统文化的气息我们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得到。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延续到今天,处处展现出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 车犁田地稻花香,马拉犁巴累趴趴,氮肥磷肥复合肥,撒在地里产量大,我门要好好保护它,杜绝乱仍垃圾乱砍伐,吃饱喝足全靠它。 提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 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国之瑰宝,引以为傲,紫砂陶器,质地细腻,特殊陶土,精心烧制,宜兴紫砂,壶中极品,誉名第一,天下闻名,祖辈传承,堪称绝品。 中华文化五千年,煌煌巨著随处见,春秋战国有孔孟,百花争鸣巨人间,汉赋唐诗广流传,宋词元曲非等闲,明清小说人知晓,现代文艺领! 汉唐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传入了日本等国。

相关文章: 1 关于传统文化的名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名言 2 尊重传统文化的名言警句经典句子 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励志警句 宋朝有个包青天,断案如神保平安。七侠五义是好汉,英雄豪杰美名传。今有雷锋好榜样,助人为乐传四方。 要说民族文化,必说琴棋书画;妙在收心养性,培养独特文明;塑造人格保证,追求脱俗意境;民族传统之镜,折射博大精深。 蓝色大海是贝贝的家,广袤森林是晶晶的家,熊熊圣火是欢欢的家,绿色草原是迎迎的家,辽阔天空是妮妮的家,五个福娃齐声喊:中国——我们共同的家! 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由来已久使用贺卡,古大夫用贴问话,今国人贺卡传信,公务上贺卡联络,家庭里子女孝顺,尽管有电话短信,贺卡仍难以替更。 注重道德修养也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构成部分。谈传统文化不能不谈道德修养,学传统文化的人没有不重道德修养的,学传统文化到一定程度必然会走向自觉注重道德修养。 多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多看点国学,能滋养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 陶瓷故乡在中国,瓷都当推景德镇;陶器出现在史前,瓷器始于东汉间;洁白如玉薄若纸,透明如镜能照面;生活起居离不开,陶瓷文明震世界。 中华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即汉族文化,汉文化。且流传年代久远,地域甚广,以文化圈概念亦被称为“汉文化圈”。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历史悠久,也是中国最引以为自豪的文化瑰宝之一。书法大体可分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五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南方种水稻,北方种小麦,南方吃米饭,北方吃馒头。包子,面条,米粉,大饼,中国样样有。 中华武术世所稀,其精髓博大精深,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外练筋骨内练气,不逞功夫拳脚利,柔道泰拳不能比,文明中外把名扬。 中国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先后传到西方后,对于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出独特的魅力,让世界为之赞叹,让国人为之骄傲! 唐代诗人领,诗句里外醉逍遥;宋词流传有多少,衣带渐宽终不悔,人人都叫好。元曲一传数千年,中国文化美名扬。 中华文化遗产真不少,我来说说咱瑰宝,万里长城真是好,阻挡外侵不老少,传承中华儿女情,中外游客齐欢迎,称赞劳动人民最伟大。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经历了五千年,其间既有暴风骤雨式的,亦有和风细雨般的变革,但最后都殊途同归,目的只有一个:维系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并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不能不归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魅力所在。 中国传统节目丰富多彩,让我们的传统节日永远继承下去,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光辉灿烂。 航天城,气候好,度假观光不可少;民风淳,心迎宾,美味待客美陶陶;卫星发,实地看,祖国科技飞上天;西昌市,欢迎你,来过你准忘不了! 最迷古代小青楼,巨树旁栽攀阁楼,楼下紧邻小湖水,潺潺细声润无忧。青砖红瓦养心静,四面碧草滤心情,这种感受它地无,惟我中国盛此景! 西湖龙井,铁观音,中国的茶香就是清;女儿红、老白干,中国的酒就是醇。中国文化五千年,传统美德万里传。 登坛了望,乾旋坤定。天行健,地包容。前可见古人,后可见来者。对比幽州台,激发冲霄志。哀兵必胜,中华必兴。日月为我祖国作证,风霆为我民族壮行。踏星斗飞过世纪之交,驾神舟立于强国之林。 历史悠久远闻名,古玩字画至今行,康熙五彩元青花,价值连城代代夸,白石大千唐伯虎,字画远扬皆五湖,身在文化名古国,自豪感动受鼓舞! 传统小吃至今传,各国朋友来尝鲜,不管吃惯吃不惯,脸上都是喜笑颜!北京烤鸭炸酱面,天津包子美名传,湖北干面人人夸,重庆火锅赞不断!大地江山云河壮,文明古国五千年,历史丰碑皆感叹,华夏子孙口福宴!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如同耀眼的星座,光耀了悠悠五千年。其中的许多精华,被代代相传,价值历久而弥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国学文化经典。 国粹京剧美名扬,生旦净末各方长,抑扬顿挫声貌聚,小小舞台现沧桑。中华戏曲一绝创,各地曲目更多样,人生犹如戏中人,你方唱罢我登场。 中华文化五千年,儒家思想永不变,改革创新美名传,水泊梁山曾记得一百零八好汉,中国辉煌在眼前。 我赛跑,刘翔笑;我投篮,姚明拇指翘;跳台跳马自由操,足球排球把水跳;游泳击剑又射击,举重竞走和柔道;我要做个全能手,世界排名我最高。 中国传承了五千年的文化,成为这世界上的一朵奇葩。儒家思想遍天下,中国瓷器人人夸。 华夏文明何其多,四大发明最伟大,辨别方向指南针,人工活字印刷术,不忘造纸与火药,造福人类促发展! 汉文化反而在日本有较多保留,如和服是根据汉服仿制;日本刀是由唐刀演化而来,日本的音乐、建筑保留了大量汉族的古曲和建筑样式(特别是唐代)。 中医在我国古代起源,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记载着国人同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承载着人类医学发展的优良关念,愿中医发扬光大,渊源流长。 五千年的风和雨,世世代代将美德传。喝着黄河的水,站在长江口,感慨万千,中国历史渊源流传。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是几千年来中国人达成的共识。 古往今来我不怕,孔子文化传天下,全球掀起国学热,孔子学院中外建,国学精髓世界扬。 好的文学作品当如杨贵妃的妹妹,虽不涂脂抹粉,也敢和皇帝相见;能够用朴实的文字,真我的性情写出动人的文章,那才算得极品。 中华江山美如画,群山交错如龙舞,千江万河碧水流,无垠草原绿如菌,豪气儿女爱中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她兼收并蓄,发展至今,可见其魅力所在。 六十春秋过,江山万里红。共和国成长,雄姿勃发新。未来责任重,由我勇担承。祖国前程美,灿烂又光明。 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国学源自天地,从伏羲仰天俯地而悟易经,到屈原漫游天地而得九歌,再到竹林七贤隐居山林而通三玄,古之高士,欲有所得,无不与天地相交接。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三分魏蜀吴,一统秦两汉。华夏上下五千年,历朝历代都是奇迹的历史印记。 诗经文字简洁,以少总多,情貌无遗,读之可明道;楚辞文字沉郁,感情激奋,读之可养志;汉赋文字,规模宏大,读之可盛神;唐诗文字刚柔并济,气象万千,读之可立魂;宋词文字清丽,大美天成,读之可洗心;元曲文字激越,摇曳多姿,读之可通灵;明清小说文字典雅,描世间百态,读之可启智。 男为龙,女为凤,龙凤呈祥共飞腾。老为姜,少为浪,姜是老的辣,后浪推前浪。中华人才代代出,千年文化共传承。 唐诗风采,艳丽卓目,啧啧有音,飘扬千古,宋词情调,优雅芬芳,伴歌清唱,飞远流长,元曲悠扬,轻快舒畅,随歌而行,飘扬四方。中华文采,经典永藏。 中华民族文化多,我把语言说一说,南腔北调多丰富,各地都用自己的,普通话是通用语,全族人民都会说。 浩瀚青史,概括于坛内;辉煌文化,浓缩于眼前。徐行三百米平坦甬道,遥想五千年坎坷长途。论英雄不计成败,数风流可鉴兴亡。浪淘何物劝归谁家文化乃长青树,科学乃聚宝盆。创造人间福址,推动历史车轮。 大棚菜,遍地花,科学种田靠文化,绿色食品进万家,蔬果宝宝长得壮,全民健康你我他,我要游遍全中国,祖国文化顶呱呱! 中华民族历史优,传统文化流传久,炎黄子孙代代传,发扬光大人人承! 茶圣陆羽茶文化,一本《茶经》传天下,一杯清茶意悠悠,举手投足显风流,饮茶静心能生津,静坐品味悟茶道,参悟人生苦与乐! 中华建立后,“中国”正式成为中国的国家称谓。中国为世界文明古国,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文化与文明史。 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中国丰富多采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的东西是祖国的瑰宝,是需要我们代代相传,一直传承下去。 新加坡则从年代,就开始推行以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为中心内容的“文化再生”运动。 小小一本易经册,道尽人间万千事,五行八卦群经首,阴阳易化大道源,天人合一是周易,铸造中华伟丰碑! 闽菜食之精细,粤菜食之清香,川菜食之泼辣,鲁菜食之营养,淮阳富甲娇霸,浙菜鱼米端庄。湘徽集成八美。中华美食称王。 朗朗乾坤,堂堂中华。高龄五千岁,繁衍百亿人。铁肩挑五岳,巨手开三峡。腰环万里长城,脚跨九曲黄河。高擎文明圣火,穿越世纪风云。火熊熊薪传百代,光灿灿彪炳千秋。

中国最早的典籍是《尚书》。

《尚书》列为重要核心儒家经典之一, “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约成书于前五世纪,传统《尚书》(又称《今文尚书》)由伏生传下来。传说为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

西汉学者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书》为今文《尚书》,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的另一部《尚书》,为古文《尚书》。西晋永嘉年间战乱,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33篇,以及伪《古文尚书》25篇 。

扩展资料:

《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目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

西汉初存29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现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较《今文尚书》多16篇)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25篇)。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

上古历史文献集。《左传》等引《尚书》文字,分别称《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总称为《书》,汉人改称《尚书》,意即“上古帝王之书”(《论衡·正说篇》)。《尚书》的真伪、聚散,极其复杂曲折。2009年清华简中发现了部分早期版本的《尚书》。

—尚书

  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基本内容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浩瀚渊博,有诸多的道德规范;有丰富的践履道德规范的德行;有如何实现道德社会的道德教育思想;有中国文化独到的修身之道;以及道德名言、理论等等。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尧舜时代,《尚书•尧典》中就有“以亲九族”、“协和万邦”的表述。在殷墟的甲骨文字里有“礼”、“德”、“孝”等文字,说明商代就已制定有体系性道德规范,出现了所谓“六德”,即知、仁、圣、义、忠、和的提法。

  在我国,传统道德主要指的是儒家道德,其创始人是孔子。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时值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诸子百家争鸣的时期, 他从自己的政治理念出发形成他全面系统的道德思想。他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将“孝”、“悌”、“礼”、“信”等德目置于其下,形成了中国最早的道德学说。

  “仁”是孔子道德思想和道德学说中的核心概念,“仁”的含义最基本的解释是“仁者人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爱人”,就是说要把人当人看,而且要爱人。在孔子看来“仁”是社会规则和人文精神的基础,“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①无“仁 ”更谈不上其它德行,由此逻辑地得出“为政以德”、天下太平的结论。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君主忙于征战,政治上的功利压倒了道德上的考虑,所以,孔子的学说在他生前和死后的一段时间内实际遭受着冷遇。封建主阶级的政权得到巩固后,如何保持社会的安定,成了统治者考虑的首要问题,此时,孔子道德观因具有统一人民思想,稳定社会秩序的功效而受到重视。到汉武帝的时代,董仲舒根据孔子的道德教义,在提出“三纲”、“五常”的同时,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强硬手段,将儒家道德观念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伦理。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基本内容主要是通过道德规范表现出来。如果我们把道德比喻为一张网,那么规范作为网的经纬线必然是丰富而具体的。中华民族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逐步积累与形成了一些世代相传,并不断调整和更新其内容的道德规范,比如:仁、恕、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等等。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中的规范非常之多,每一个规范都有其独特内涵,另一方面规范更主要地又是对行为的规定。

  商代“六德”就提出了知、仁、圣、义、忠、和六个规范;孔子伦理思想中的道德规范主要包括“仁”、“孝”、“悌”、“忠”、“信”等;《管子•牧民》中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政治伦理的规范;战国时期,孟子上继孔子,提出了“仁”、“义”、“礼”、“智”四德说,并提出“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伦理原则。董仲舒根据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提出“三纲”《春秋繁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 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常”《举贤良对策》说。宋元时期 ,人们在管子的礼义廉耻上,配以孝悌忠信,就成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

  张岱年先生在《道德与文明》1992年第3期上发表文章,在总结传统道德规范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九个主要规范:公忠、仁爱、诚信、廉耻、礼让、孝慈、勤俭、勇敢、刚直的“九德”。

  国家教育委员会组织编写,罗国杰主编的《中国传统道德》的多卷本《规范卷》中把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分为四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道德规范,有公忠、正义、仁爱、中和、孝慈、诚信、宽恕、谦敬、礼让、自强、持节、知耻、明智、勇毅、节制、廉洁、勤俭、爱物;第二部分是职业道德规范,有政德、武德、士德、民德、商德、师德、艺德;第三部分是家庭伦理规范,选取了三个最主要的方面,它们分别是关于亲子关系的规范,关于夫妻关系的规范,关于长幼关系的规范;第四部分是文明礼仪规范,分别是尊老敬贤之礼,接人待物之礼,仪态言谈之礼,庆典婚丧之礼。

  这些道德规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中国封建社会道德的纲目,道德规范体系,充分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在人类道德文明上的智慧和贡献,当然,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又具体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思想和要求,成为统治阶级实现统治的有效工具。所以,对待中国传统道德规范既要继承也要批判。

  

  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思想

  

  第一,天下为公。其实质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中的整体意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中的天下,既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天下;也有以仁义为内容,以社会道德风气为主要表现的天下。如顾炎武“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显然, 这两个天下有不同的内涵和阶级属性。但它们或把统治阶级的利益,升华为一种神圣的、必须普遍遵守天命的整体意识,或超越个体的、局部的利益,形成统一的、具有社会性利益的整体意识。  因此,出现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核心规范——公忠。什么是公?“背私之谓公”《韩非子•五蠹》、“公者通也,公正无私之谓也”班固:《白虎通•爵》。即是说与私相背、相反,就是公。而“忠也者,一其心之谓也”《忠经•天地神明章》,忠就是“尽己”, 是对人、处事的一种态度。一个人为人处事能尽心尽力,全力以赴,没有任何保留。“忠者,中心而尽乎己也” 《谭嗣同全集•治言》。这样“忠”外延就很广,“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教人以善谓之忠”《孟子•滕文公上》。以身报国,尽力帮助别人,并且 始终如一,都谓之“忠”。

  “公忠”则兼有公与忠两个字的含义。讲的是对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社会整体利益的忠诚。它强调的是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至上,“以公灭私”、“至公无私”,强调的是为社会尽责、为天下尽忠的献身精神。实际上包涵了爱“君”之国家和爱“大家”之国家这两种内容和性质的爱国主义。其中虽然具有局限性,却也形成了“得民心者得天下”、“不以天下之大私其子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之类政治伦理观念。

  第二,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是孔子的观点,他认为道德教化是为政的基础,而每个社会成员的道德自觉则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孟 子继承并深化了孔子的思想,指出“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

  

  如何才能实现“为政以德”呢?那就是执政者率先垂范。“政者,正也”,为政者应先正己。从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 路》“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同时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特别重视执政者的道德示范力量对于保持政治廉明的重要意义,认为国家政权的决策者和各级官吏的品德好坏,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兴衰治乱。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

  政治道德,体现为官员从政须加强道德修养和以“仁义”为政纪的要求。这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有其阶级的局限性,但它毕竟是历代统治阶级或集团对于治理国家实践经验的理性思考,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清正廉洁、开明政治的出现。实事求是地说,“为政以德”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文明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德教为先。“德教为先”与“为政以德”是儒家政治伦理思想递进的上下两层。“德教为先”并不仅仅在说道德教育为先,同时还明示了道德在儒家的政治蓝图中的核心地位,即把道德视为治国安邦的最根本的手段,视为立国之本。

  德教是否是可能的呢?孔子通过“性相近,习相远”《论语阳货》回 答了这个问题。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这一思想,认为人与禽兽的差别原来并不大,即“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离娄》,并进一步分析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 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即是说,人之所以为人,主要是因为有道德,道德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标志,“德教”当然就是人成为人的基础。反过来说,人必须“有教”,人也可以“教化”。所以,孟子回答别人“‘人皆可以成尧舜,有诸?’孟子曰‘然’。”《孟子•告子下》荀子虽然持性本恶的观点,但其德教思想却和孔孟殊途 同归,认为人性本恶,但后天教化却可以成善,人必须“有教”,人也可以“教化”。“‘涂之人可以为禹’,易谓也?……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荀子•性恶》

  正因为如此,两千多年来儒家学说教育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无论是在地主阶级上升和发展时期,还是在没落时期,都有许多士大夫从儒家学说中汲取了营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并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做了积极的贡献。同时,在德教为先的思想下,形成了中国十分注重道德的伦理文化,被誉为伦理之邦。

  第四,修身为本。修身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最具特色的概念,在孔子那里被称为“修德”、“克己”、“正身”、“修己”。孟子发扬光大之“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NB175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 而 荀子讲得更清楚,“扁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身后彭祖;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 《荀子•修身》从内容上讲,修身就是要正其心,整饰自己的心情欲念, 保持心地平和,净化、纯化自己的意念,不自负,严格要求自己,经常解剖自己,不掩饰自 己的“不善”,逐步达到至善的境界。

  但为什么要“修身为本”呢?关键之处就在于“本”。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克己”的目的 在于“天下归仁”。孟子说“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平天下”。由此可见“修身为本”与“德教为先”是相贯通的,它们是实现“为政以德”的两翼。只不过“德教为先”的着力点在社会、在统治阶级整体或集体;“修身为本”的着力点在于从天子到庶民的个体。

  《大学》中有这样一段家喻户晓的文字:“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诚意,诚意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可见“修身为本”的本就是“修”、“齐”、“治”、“平”。

  修身为本的思想影响了封建社会两千余年,不仅知识分子多形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安贫乐道的气节,而且一切志士仁人把修身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前提,作为实现自己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基础和前提,毕其一生去追求、去践行。这种重视修身的道德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不仅在知识分子群体当中,而且在广大的劳动人民中间都表现出重视追求精神生活的民族品格。  三、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特点

  

  第一,历史悠久,良莠杂陈。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的尧舜时代,但主要形成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他在这新旧制度交替的大变革时代,形成了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境界,将“孝”、“悌”、“礼”、“信”等置于其下的中国最早的道德学说,虽然孔子的思想中也有我们不能接受的内容,但总体上是积极开明的。孔子的道德学说经其弟子,特别是孟子的继承发扬,成为一套完整的体系,但儒家学说在孔孟在世时并不被统治阶级所认可,仅仅以一种学术思想存在着。

  经秦始皇统一中国,到了汉武帝的时代,统治者不能再把武装力量作为维护自己统治的首选工具,而是需要利用文化的力量统一人民的思想,稳定社会秩序。在这时,孔孟的道德观,作为文化遗产,受到了统治阶级的推崇。汉代董仲舒应运而生,在《春秋繁露》中提出“三纲”。所谓“三纲”,指的是君臣、父子、夫妻这三种最重要的伦理道德关系。同时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统治路线。这标志着,孔孟的伦理道德文化上升为“御用”的政治伦理文化。

  这一阶段,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政治性明显增强,它必须服从并服务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当然,此时中国地主阶级处于上升时期,他们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社会的方向,作为政治伦理的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也同样具有思想上、文化上的先进性。不可否认的是,统治阶级也根据自身的需要对之不断地进行整理和改造,使之服务于小农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到宋代开始走下坡路,地主阶级在上升和发展时期的勃勃生机逐渐窒息,它狭隘的阶级私利日益膨胀,与此相应,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们适应这一时期的社会需要所提出的道德观念也趋于僵化并走向极端。朱熹认为“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朱子语类》卷十二程颐说“人心私 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程颐《遗书》(卷二十四)。这种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并导致“禁欲主义”和“苦行僧”的价值观,使得先秦以来的道义论走向了禁欲主义。这种变了质的思想在民族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更显其反动性。南宋孝宗时,驱逐外敌,收回中原成为时代的主要任务,而朱熹却对孝宗讲他“平生所学,唯此四字”的“正心诚意”。同样地,明末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理学家刘宗周对崇祯皇帝讲的依然是“陛下心安则天下安矣”。这时的道德文化已经是腐朽的、反动的文化,在历史上起了束缚人民活动的严重的消极作用,应该受到严肃的批判。

  第二,紧密结合社会政治,服务于宗法等级制度。与社会政治紧密结合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另一基本特征。这一基本特征,反映了先哲们所具有的自觉为社会政治服务,为社会的安定和谐服务的务实精神,希望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时,实行合乎道德要求的“仁政”,反映了先哲们反对“以道学政术为二事”《张载 集•文集佚存•答范巽之》强调学术理论研究必须与社会的客观现实密切结合的学风。而统治阶级也看重了“德治”,常常借用国家力量,把符合自身利益的道德思想、行为规范赋予政治和法律的权威。在这一点上统治阶级和思想家们真正地达到和谐统一。

  

  中国古代社会制度有两个基本特点,一个是宗法制度,一个是等级制度。在中国社会中,家庭是一个最基本的单位和社会细胞,在一个“家”中,有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之间的血缘关系,还有主人与奴仆之间的社会政治关系。社会治理得如何,从一定意义上说,其关键在家。

  孔子有差等的爱,就是承认尊卑、亲疏的存在。封建社会的亲疏关系就是与社会生产生活相联系的,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形成的,近亲的关系和疏远的关系。例如:处于首位的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其次是兄弟姐妹的关系,其次是亲戚关系,其次是邻里乡亲关系,其次是国人关系;从尊卑关系上说,既有家庭内部的尊卑关系,也有国家和社会上的尊卑关系。在家庭内部,是以父为尊,以男性为尊,以嫡长子为尊。宗法制度不可能不影响到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如嫡长子为尊的宗法伦理观念,在社会政治领域就有非常鲜明的表现。

  这样一种宗法等级制度,要求有适应自己并为自己服务的伦理道德。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在这种宗法制度里,维护其存在的道德价值观的核心和根本导向是重视个人对家庭、宗族和国家的道德责任,强调个体利益服从家庭、宗族和国家利益,遵循整体主义的利益原则,不允许把个人利益放在宗族和国家利益之上。封建伦理的“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孝悌忠信”都非常集中地体现了其为宗法等级制度服务的性质。

  第三,入世尚仁,重义轻利。任何社会都需要用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形成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引导人们如何为人处事、如何在社会中共同生活。然而,道德的这些超越性和理想性的根据在哪里呢?外域的道德学说更多地是从“彼岸”或“来世”中寻找道德的合理性,表现为出世的特点。中国则相反表现出入世的性质,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就是对自己学说的入世性质的最好 诠注。

  “仁者,爱人”、“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以及“恭、宽、信、敏、惠”等都是人情世故。孟子坚持了孔子的入世原则,说“亲亲,仁也”《孟子•尽心 上 》、“仁,人心也”《孟子•告子上》“亲亲而仁民,仁民而 爱物”《孟子•尽心上》,强调不仅要爱自己的亲人,而且还要仁爱百姓、爱万物。而且孟子还进一步把孔子的道德规范,上升为伦理原则,提出“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从逻辑结构讲,仁的逻辑起点为孝、梯,进而延伸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要求人讲忠、恕、恭、让,并通过修己、推己、克己,使天下之人归于“仁”,从而达到调和人际关系,清除社会矛盾的理想的道德境界。这样,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就从社会现实中获得合理性,从而使这一道德思想根植于现实的社会生活,能在社会生活中获得滋养和营养而经久不衰。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在坚持其入世性质的同时,却又在世俗生活中尚义不尚利,提倡先义后利,以义制利。孔子告诫人们要“见利思义”,见到利益要想到道义。同时,孔子根据对义利的不同态度划分出君子和小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倡导要做讲究大义的君子,而不做只讲利益 的小人。孟子更进一步,认为“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董仲舒更概 括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书传》的命题。“重义轻利”这种道德观念是 “君子”追求的道德观念,因为“君子”只有通过节制人对利欲的追求,自觉“存义去利”,才能保持国家清廉和公平。

  这就形成了中华民族在现实生活中特有的义气:对国家民族——尽忠义,对父母长辈——行孝义,对亲人——重情义,对朋友——讲信义。人们义不容辞、见义勇为、伸张正义、施行道义直致舍生取义。“为义”已成为整个社会道德的重要信条,“舍生取义”的高尚境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国捐躯、为民献身。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及其文本是一种历史性存在,不同时代、不同精神归宿的人会解读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不同的价值。本人认为,解读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甚至简单地重复和张扬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历史上的某种解释是不够的,继承中国优秀传统伦理道德更重要的是要使中国传统伦理道德面向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实践。然而,我们曾经全面地否定过这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在至少两代人的精神中形成断层。正如罗国杰先生所说“一旦一个民族抛弃或失去了自己的民族传统,或者被别的民族的文化所征服,那么,这个民族的生存也就岌岌可危了”

儒家学派,孔丘开创特征: 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 现实事功;重道德修养;哲学上,信天命,崇古 道家学派,以老,庄为代表特征: 崇"道"(宇宙本体);向往"自然" ;主张"无为" ; 政治上主张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氏族社会 法家学派,代表人物有李悝,申不害,商鞅,韩非等特征: 重法度,主张君主集权, 主张严刑峻法;文化上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 墨家学派,创立者为墨翟,信徒皆下层民众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是其主 , , 要主张墨子既重义又重利,其价值观是比较全面的 秦王朝致力于文化统一,思想统一的工作,主要包括: 书同文(统一文字),车同 轨(定车宽,车形,修驰道),度同制(统一度量衡),行同伦(以法为教,统一文化心理),地 同域(废分封,立郡县,政令,军令一统)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 "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以儒家的六经(《诗》《书》《易》 《礼》《乐》《春秋》)作为统一思想的指针(六经中的《乐经》失传,西汉事实上只用五 经) 汉武帝后,儒学占统治地位,但汉代之儒学,实为"今文经学" 所谓今文经,即以"今 天" (指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写成的儒学经典, 以区别于以先秦古文写成的经书(古文经) 今文经学的特点是: 主张为现实服务,学风活泼,但往往流于空疏荒诞,以致造成了东汉 时儒学的衰微

魏晋玄学: 它是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其宗旨是"贵无" ,其最高主题是对个体 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它轻人事,任自然的价值观造就了中国士人玄,远,清,虚的生活 情趣

唐代的文化繁荣表现在: 三教并行;以博大的气魄广为吸取外域文化;诗歌,书 法艺术的黄金时代;绘画艺术盛极一时;散文有丰硕成就(唐代诗人以李,杜,王,白为 代表,绘画以吴道子,阎立本为代表,草书以张旭,怀素为代表,楷书以颜真卿,柳公权为 代表,散文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

宋明理学: 将儒家的伦理纲常视为万事万物之所当然和所以然,称为"天理" ; 并强调个人对"天理"的自觉意识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完备,最精致的儒学体系 宋词,宋画,宋代理学构筑成一个精致辽阔的上层文化世界

明清文化专制最突出的表现是文字狱盛行 清乾隆时,借编撰《四库全书》之机,禁毁书籍三千一百多种,十五万一千多部中国 文化遭到一次巨大浩劫

作为社会 心理的理论升华,伦理道德成为中国学说的重心 其包含七个特点: 1 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2 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3 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 4 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 5 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6 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 7 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

以下是一些虽然事情看似微小,但意义重大的名言:

1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句话来自中国古籍《道德经》,意思是即使有一个很长的旅程,也要从第一步开始。这个名言强调了小步骤的重要性,即使目标遥远,也需要一步步迈向成功。

2 细节决定成败。

这句话强调了细节和小事情的重要性。即使是一个微小的决定或行动,也可能对最终的结果产生重大影响。这个名言强调了对细节的注意和细心的重要性。

3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这句话也来自《道德经》,意思是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房间都不能清理干净,怎么能够去清理整个世界呢?这个名言强调了小事情可以作为更大目标的基础,同时也提醒人们要注意细节。

4 涓滴之水,可以穿石。

这句话强调了即使是非常微小的力量,只要坚持不懈,也可以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个名言强调了积累和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5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一开始只有微小的差别,最终也可能导致巨大的错误。这个名言强调了小事情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醒人们要小心谨慎地处理每一个小事情,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这些名言都强调了小事情的重要性,即使看起来微小,但它们可以积累成为大成功的基础,同时也提醒人们要谨慎处理每一个小事情,以避免产生不可挽回的后果。

      1友谊诗句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仪之邦在我国古代,热情好客的人们与友人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1。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一夜风:一夜春风。

      唐 王涯《春游曲》。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李白:《送友人》 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9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曹植《怨歌行》)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凯《赠范晔诗》) 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陶渊明《答庞主簿》)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张九龄《送韦城李少甫》)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王维《齐州送祖三》) 短君命不偶,同病亦同忧(孟浩然《送席大》) 所是同袍者,相逢尽衰老(王昌龄《长歌行》)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李白《赠孟浩然》)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杜甫《梦李白》) 数重云外树,不隔眼中人(钱起《再得毕侍御书闻巴中卧病》)。

2有关礼仪的诗句有哪些

      1、“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

      2、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孟子离娄下》

      3、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曲礼上》

      4、举止是映照每个人自身形象的镜子。

      ———歌德:《亲和力》

      5、文明的最重要任务之一,是使人在他纯粹的物质生活中也受形式的支配,使人在美的王国能够达到的范围内成为审美的人。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

      6、礼貌是一个人自己的真实思想中进行选择的艺术。

      ———阿史蒂文斯:《德斯蒂尔夫人》

      7、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自古崇尚投桃报李,礼尚往来。

      2 宽容是中华人明的传统礼仪,我们一定要扞卫他!

      3 世界公认中国是礼仪之邦。

      4 面对长辈要彬彬有礼这是我们必须学会的礼仪。

      5 仪态万方的礼仪**款款走上主席台,给获奖人员披红戴花。

      6 亚运会开幕式上,温文尔雅的礼仪**给中外来宾留下美好的印象。

      7 经严格训练的礼仪**,一举一动都恰到好处。

      8 虽然许多繁文缛节可以省略,但注重礼仪还是必要的。

      9 我礼仪周到,这似乎使他不知所措。

      10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

      11 虽然许多繁文缛节可以省略,但注重礼仪还是必要的。

      12 礼仪,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世界公认中国为礼仪之邦。

3谁知道关于赞扬中国是礼仪之邦的文章

      中华民族的礼仪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极具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现已深刻影响了周边众多国家和地区。

      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已成为世界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

      礼仪文明作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所涉 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 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 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 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

      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 现试分述如下: 一、尊老敬贤 我国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故此在家庭里面尊 从祖上,在社会上尊敬长辈。

      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 孟子说:“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注:《孟子·告子下》)。

      “庆”就是赏赐。古代这种传统 礼仪,对于形成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以及有序和谐的伦理关系,不管过去和现代,都起着重要作用。

      说到尊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古代的敬老,并不是只停留在思想观念和说教上,也并不仅 止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

      从君主、士族到整个官绅阶层,都在身体力行,并且形成一套敬老的规矩和养老的 礼制。 《礼记》记载:“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注:《礼记·祭义》)。

      就是说,五十岁以 上的老人不必亲往打猎,但在分配猎物时要得到优厚的一份。一些古籍,对于同长者说话时的声量,也作了明 确的要求。

      如《养蒙便读》说:“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注:《养蒙便读·言语》) 。《弟子规》又说:“低不闻,却非宜”。

      总之,上至君王贵族,下达庶人百姓,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老者、长者的孝敬之意, 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修养的重要标志。 任何形态的社会,都需要尊敬老人。

      不仅因为老人阅历深,见闻广,经验多,劳动时间长,对社会贡献大 ,理应受到尊敬;同时,他们在体力和精神上较差,需要青年人的体贴、照顾和帮助。作为一个有礼貌的现代 青年,对长者和老人,应该做到:路遇主动谦让,乘车主动让座,在商店、戏院等公共场所,应尽量考虑到为 老人创造方便条件。

      关于敬贤,三国时候有个典故,叫“三顾茅庐”。说的是刘备仰慕诸葛亮的才能,要请他帮助自己打天下 ,便不厌其烦地亲自到诸葛亮居住的草房请他出山。

      一而再,再而三,诸葛亮才答应。从此,诸葛亮的雄才大 略得以充分发挥,为刘备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历来有作为的君主,大多非常重视尊贤用贤,视之为国家安危的决定因素。平时不敬 贤,到了紧急关头,贤才就不会为国分忧。

      不是贤才不为国家着想,而是国家缓贤忘士,如此“而能经其国存 者,未曾有也”(注:《墨子·亲士》)。 今天我们提倡发扬古代“敬贤之礼”,须赋予现代新人才观的内容,就是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当今社会,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种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大至国家民族,小到公司企业,要 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都必须拥有强大的人才队伍。只有从思想观念到具体行动上尊重、爱护人才, 使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足够强大的人才队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仪尚适宜 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 俗成的仪矩。

      如获得丰收,要欢歌庆贺;遭到灾祸,要祈求神灵保佑。久而久之,就形成许多节庆及礼仪形式 ,如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等,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礼俗。

      在古代,婚、丧和节庆等活动是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大事来对待的,其礼仪规定得格外详尽而周密,从服饰 、器皿到规格、程序和举止的方位,都有具体的规定。 今天,我们要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礼仪文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贵在适宜。

      即如二程所主张:“ 奢自文生,文过则为奢,不足则为俭”(注:《二程集》程氏外书卷六)。可见,仪式的规模在于得当,适当 的文饰是必要的,但文饰过当就会造成奢侈浪费,偏离礼规的要求;而过于吝啬,妨碍到仪式的实行也是不得 体的。

      古人这种见解非常精辟,对我们今天举行各种仪式具有指导作用。 在当今的社会活动中,举行各种仪式仍然是不可缺少的。

      公司开张、儿女婚嫁,各种节庆活动,都有不同 的仪式。

4礼仪之邦的千古佳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流传千古的名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凤栖梧》柳永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李白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乌夜啼》 李煜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雨霖铃》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赠刘景文》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种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如梦令》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 乐府古辞《长歌行》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 贺知章《咏柳》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唐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宋 志南和尚《绝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描写夏天的古诗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约客》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宋·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宋·陆游《初夏绝句》 描写秋天的古诗和描写秋天的名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秋夕》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宋·范仲淹《苏幕遮》 描写冬天的古诗和描写冬天的名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晋·谢道蕴《咏雪联句》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唐·韩愈《李花二首》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唐·高骈《对雪》 诗词名句——景物篇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 (宋)苏轼《赠刘景文》 一鸟不啼山更幽。

      (宋)王安石《钟山即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王维《使至塞上》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晋)陶渊明《饮酒其五》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南北朝)民歌《敕勒歌》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唐)白居易《忆江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 众里对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宋)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唐)杜甫《绝句》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宋)僧志南《绝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王维《山居秋暝》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阑干。 (宋)王安石《春夜》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唐)杜牧《江南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唉乃一声山水绿。 (唐)柳宗元《渔翁》。

5关于中国古代礼仪文明的名言警句

      1、良好的礼貌是由微小的牺牲组成。——爱默生

      2、不学礼,无以立。——孔子

      3、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晏子春秋》

      4、在宴席上最让人开胃的就是主人的礼节。——莎士比亚

      5、无礼是无知的私生子。——巴特勒

      6、利益,是聪明人想出来的与愚人保持距离的一种策略。——爱默生

      7、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 但丁

      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 刘备

      9、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 张衡

      10、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 李白

      11、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 神涵光

      12、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品质。—— 周恩来

      13、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 —— 郭沫若

      14、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 —— 德谟克利特

春节习俗名言

  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千里传,万里路途多遥远,异国他乡中华文化美名扬。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其中意味需要细细品。关于达传统文化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