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上说吃什么补什么!请问这种说法出自于何处?比如有没有这方面的书籍资料之类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4收藏

中医上说吃什么补什么!请问这种说法出自于何处?比如有没有这方面的书籍资料之类的?,第1张

这种说法来源于法象药理学。水蛭、虻虫以饮血为生,中医就拿它们当作破瘀血的药,荷叶、泽泻生长在水中,中医就拿它们作利水的药,海风藤、络石藤长得像人的经络,中医就拿它们作舒经活络的药

法象是药物的外部现象,其中既包括药物外部特征(外形、颜色、质地等),也涉及习性、作用、自然界物种之间的克制关系等。

吃什么补什么属于法象中外形的一部分,比如吃肝补肝、吃鞭补肾等等。

应该说中药理论的起源之时就包含了法象的意思,经过后世医家的发展,在宋代由于受理学的影响达到鼎盛。北宋末期《圣济经》有“药理篇”,为中医最早的药理专论,就是用法象来解释药理。

最初的药理是通过临床疗效来确定的,确定疗效之后才去寻找一种理论来解释它,以便于形成一定的理论,来指导临床用药。比如人们先发现了海风藤可以舒经活络,然后才用藤蔓长得像人的经络来解释这一功效。即先有药理,后用法象来解释药理。后人就直接用法象来推导药理,而不是以临床疗效为根据,所以就有很多讲不通的地方,比如说有些藤蔓就没有舒经活络的功效,也直接导致了中医药被称为伪科学。

三伏贴冬病夏治正当时

(子源编著2020年6月)

三伏贴运用温阳助阳、驱散里寒的中草药,通过对皮肤的刺激和吸收作用,借经络的传导,以疏通经脉、行气活血、调理脏腑、驱散体内的陈寒、老寒,以培补亏损的阳气而达到外治内效、防病治病的目的,广泛运用于内外妇儿科多种慢性疾病。

三伏贴是怎么治病的?

三伏贴体现了中医冬病夏治“治未病”的理念,按照季节时令的特点,根据中医“冬病夏治”的原理,结合天灸、经络与中药,采用天然中草粉,用姜汁调和成膏状,在人体相应穴位处,提高人体阳气和免疫力,达到治病和养生的目的。

同时,它所采用的穴位敷贴也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一个富有特色的重要方法,它是根据《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原则,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体表经络中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通过适当地内服或外用一些方药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因此"冬病夏治三伏贴"体现了中医学中人与自然相协调的整体观念和对疾病重视预防为主的理念。

此外,敷贴季节性疗法对时间有一定要求,根据中医理论每伏第一天是开穴的日子,此时敷贴疗法效果最佳。且最好每伏第一天来进行三伏贴治疗,当然也不必过分拘泥于此,错过了第一天也会有满意的疗效。敷贴对象为6个月以上儿童及成人,敷贴期间禁食生冷、油腻、辛辣之品。

经过了近百年的理论发展与临床例证后,三伏贴疗法已积淀的越来越成熟。目前,它神奇的疗效已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和认可,正以全新的姿态走进千家万户,为更多人感知幸福和健康

中医详解“三伏贴”的妙用

夏至  是旧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太阳黄经90°,这一天是北半球白天最长的一天,而“三伏”是阳气隆盛的最好时令,利用这个时令进行穴位穴贴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中医《内经》明确指出“春夏养阳”是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根据中医“冬病夏治”理论,在中国农历“夏至”、“初伏”、“中伏”、“末伏”的时令内,采用中药穴贴进行传统的中医外治疗法,是中医冬病夏治的重要手段和中医特色。

何谓“三伏贴疗法”?

所谓的三伏贴疗法,其源自于清朝,又名天灸,可治疗过敏性气喘、过敏性鼻炎、异位性皮肤炎、经常反覆性感冒等疾病,并预防感冒。穴位贴敷主要适用于成人及儿童肺炎、哮喘、过敏性鼻炎、咽炎、扁桃体炎、反复呼吸道感染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只要在一年当中最炙热的3 天,在背部的特定穴位贴上,到了秋冬您就可以轻松告别过敏气喘老毛病;古代和现代中医师皆指出确实有其疗效。

三伏贴疗法自古代流传至今,已有悠久的历史,清代张潞的张氏医通就有记载『诸气门下喘。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未有不应。

何为“冬病夏治 内病外治”?

冬病夏治,就是利用夏季气候炎热、人体阳气最旺盛的客观条件,用特定的中药在特定的穴位上贴药以治疗某些疾病的治疗方法。根据近年来实践经验表明,从夏至起到头伏之前进行第一阶段的穴贴,以期达到“醒穴、温经、通络”的作用,进而再进行第二阶段的穴贴,以致达到纳阳摄气、扶正固本、强壮正气(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实践证明,“冬病夏治”可以使人体阳气得到充实,抗病能力得到增强,为预防季节呼吸系统的常见疾病反复发作起到了很好的防治作用。  

何时是“三伏贴”的最佳时间?

“冬病夏治”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选择治疗时机非常重要。三伏天是全年最炎热的时节,同时人体也正处于阳气最为旺盛、气血通畅、皮肤腠理松弛的状态。在此期间采用穴位贴敷疗法来预防“冬病”,将辛温发散的药物精制而成药膏贴敷于穴位,能最大程度地起到温阳益气、通经活络、祛风散寒止痛等作用,对“冬病”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

一般来说,“三伏天”是从二十四节气的“小暑”后开始,横跨“小暑”、“大暑”、“立秋”三个节气,分为初、中、末伏,共30天,还有些年份是40天。为顺应天时,贴敷治疗定在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而当遇到历时40天的“三伏天”时,为了保证治疗的连贯性,使每次贴敷的间隔时间相同,通常会增加一次,称之为“加强灸”。

贴三伏贴时 要注意5个方面

三伏贴,即在特定穴位敷以中药达到疏通经络、调整脏腑阴阳、祛散寒痰的作用,使人体阴平阳秘,脏腑经络通畅,可把寒气从人体中释放出来以治本,提高人体机体免疫力,降低机体过敏状态,提高抗病能力,以达到治愈或减少疾病发作次数的目的。那么,贴三伏贴时注意哪些问题呢

1在准备贴敷前,一定要清洁皮肤,如果有严重的皮肤病或是过敏的话,最好不要贴敷。

2每次贴敷时间成人以4-6小时为宜,如果短于4个小时的话,可能会影响疗效,但儿童不得超过2小时。

3有些人贴敷后会出现一些局部皮肤反应。一般来说轻微的皮肤发红或冷热感觉属于正常,如果出现奇痒灼痛难忍等应立即去掉药膏。

4贴药期间不宜进行剧烈运动,同时也要远离空调和电扇。因为进入空调房后,皮肤会因遇冷毛孔收缩,影响药物的渗入,同时也会降低经络传导的速率和活跃性。贴敷当天更是应避免过度吹电风扇,最好是在自然通风的地方。

5治疗期间饮食方面要清淡为宜。忌烟、酒、生冷、辛辣、海鲜易致敏及刺激性的食物。贴敷局部3天内不能沾水。

“三伏贴敷”与“数九贴敷”可以治疗多种反复发作及过敏性病症,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体虚感冒咳嗽;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慢性胃肠炎,溃疡病,慢性腹泄;小儿厌食、遗尿;虚寒头痛、颈肩腰腿痛、胸腹痛、痛经等。连续贴敷三年以上,上述疾病大多能够明显减轻症状,减少发病率。

功效

三伏贴可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宽胸降气,健脾和胃,鼓舞阳气,调节人体的肺脾功能,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不断增强,从而达到振奋阳气、促进血液循环、祛除寒邪、提高卫外功能的效果。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

传统的三伏日是由二十四节气中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而三伏日是指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和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遵照古籍,这是一年之中最炙热的三天,亦即所谓的初伏、中伏、末伏,来施行贴药治疗。

适应症

经中医辨证论治属虚寒证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慢性呼吸衰竭,慢性咳嗽,反复感冒,慢性鼻炎,慢性咽炎等多种肺系疾病。

禁忌事项

肺炎及多种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期;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特殊体质及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贴敷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溃者;妊娠期妇女;糖尿病患者;肿瘤患者等。

 

李先生眼周微暗,鼻头微微发红脱皮,进诊间甫坐下就开口问:「医师!我有鼻过敏的问题,曾使用西药治疗,仍然反反复覆,可以采用中医治疗吗?」

我回答他:「台湾有25~40%的民众和您一样,饱受鼻过敏之苦,常见喷嚏连连,或是一早忙着用卫生纸包鼻涕,严重者还会并发气喘,呼吸伴随哮鸣声,经治疗后若效果不佳,可能得考虑气候变化、生冷或 性饮食、环境等因素,另外,作息不正常、熬夜、长期劳倦或个性易紧张焦虑,这些因素也会加重过敏的症状,使得很多病患的生活品质和学习状况受到影响。」

(推荐阅读:抗过敏,完美4大招!)

三伏阳气旺,敷贴除痼疾

李先生问:「中医有什么方法可以调整体质,对抗过敏?」

我回答他:「有喔!举凡中药、针灸、药浴、敷贴、导引……都是中医用来对抗过敏的方法,过几天就是三伏天了,您也可以考虑用三伏贴来治疗您的鼻过敏。」

看到李先生面露疑惑,我赶紧补充:

「中医认为过敏性疾患,大多与身体的寒热失调有关,有部分是因为体内阳气不足或是蕴藏过多寒气,造成虚寒或实寒的体质,随着四季气候的转换,天气变冷时尤易引动体内的寒气,造成过敏症状。」

中医理论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概念,春夏是顺时养护阳气的好时机,其中三伏天是一年气候最为炎热、天地间阳气最旺的时节,古历法用天干、地支去计算年、月、日、时,三伏指的就是阳历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以及立秋后第一个庚日。

「 庚日属金,对应到五脏的肺,此日火气益炽、金气潜伏,可作为治疗肺疾的时间点,因为这个时节,体内阳气容易向外耗散,皮肤腠理容易开通,若使用中药敷贴穴位,外用膏药容易被人体吸收,可用来祛除体内寒气、调整体质。 」

这种借由夏日阳气来治疗冬天好发过敏疾患的方法,称为冬病夏治,此方法在中医古籍记载甚多,现今多是参考清朝《张氏医通》的内容记载,使用具有辛热性味的药物,例如白芥子、细辛、姜汁等,制成药饼,敷贴在可连通至肺的穴位上,例如:肺俞、定喘等穴,让药物的热力透入体内,改善呼吸道功能。

(来源:shutterstock)

千年传统,科学实证

李先生接着问道:「请问三伏贴的效果如何呢?」

我回答:「随着时代演变,传统医学不仅受到现代医学的挑战,也须经得起实证医学的检验,目前临床研究发现,三伏贴可以使用在过敏性鼻炎与气喘。」

过敏性鼻炎患者接受敷贴疗程后,喷嚏、鼻痒、整体健康状况、活力都会获得进步。若使用敷贴治疗气喘患者,咳嗽、哮鸣、呼吸短促、胸闷、肺活量甚至吐气速度等都可改善,一般来说一年贴3次,连续敷贴3年以上,更可有效缓解症状。

(推荐阅读:中医师的抗过敏药膳)

配合医嘱,效果加倍

李先生听完我的解释,跃跃欲试,我请他趴在治疗床上,先用红外线灯照射背部,然后在与肺系相通的风门穴、肺俞穴、定喘穴,和依个人体质选用的肾俞穴、脾俞穴上进行拔罐,取罐后,再将医院特制药饼敷贴于穴位。

「李先生,敷贴处的皮肤可能会感到微热、微痒,如果会感到刺痛,请先提早拔除,少数病患会因为药物 皮肤而留下色素沉淀的痕迹,但大部分都可在1个月内自行消除,不需担心。敷贴时,要避免太阳曝晒而造成毛孔大开,使得药物 皮肤的效果太强,治疗期间应减少烤、炸、辣、生、冷的食物以及虾蟹芒果等,以免影响疗效。」

李先生又问:「我的小孩有过敏的问题,也可以贴三伏贴吗?」

我回答:「每个人体质不同,选用的穴位会有不同,可以带您的小孩来让医师评估后,再行穴位敷贴,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本文作者为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中医部主治医师黄明正)

<本专栏反映专家意见,不代表本社立场>

问题一:体内湿气重怎么办 体内湿气重就要祛湿,如果不祛湿,其他病症就会加重,祛湿了才能得改善。

祛湿主要方法:

1、饮食祛湿毒

祛湿最好的食材就是薏仁和赤小豆(比红豆更好),推荐一个中医祛湿毒方子,将薏仁、赤小豆、淡竹叶、马齿苋、槐米、芡实、绿茶晒干后煮水,当茶喝,每天喝一到两杯薏仁茶,可祛湿排毒,美白淡斑,对湿气重、脚气、湿疹均有效。目前市面有成品薏仁茶,省去自制的麻烦,但要看好配料表,单一的薏仁祛湿效果没有那么好。

2、生活祛湿毒

穴位 :平时多揉按承山穴、阴陵泉、三阴交穴位,有一定的祛湿效果。

运动排汗:适度的运动可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力,还能助消化、促进气血流通,从而防止内生湿气的产生。

避免受凉:平时少吃冷饮,淋雨后及时换衣服,洗头后马上吹干,天冷要保暖以防寒气入体。

问题二:人的身体为什么会湿气重,如湿气重要怎么办? 运动可以纾解压力,活络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

现代人动脑多、体力消耗少,加上长期待在密闭空调室内,很少流汗,身体调控湿度的能力变差。试试看跑步、健走、游泳、瑜伽、太极等任何“有点喘、会流汗”的运动,有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强水分代谢。

肠胃系统攸关营养及水分代谢,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饮食。

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甜食及油炸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发炎反应。中医认为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宜无 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调时加入葱、姜,降低蔬菜寒凉性质。

此外,日常生活最好减少暴露在潮湿环境中。尤其对湿气敏感的人,更应留心下列事项:

1不要直接睡地板。空气中水分会下降且地板湿气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最好睡在与地板有一定距离的床上。

2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

3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

4水分摄取要适量。

问题三:湿气重怎么调理比较好呢? 湿气重怎么调理

体内湿气过重会让人觉得困倦、身体四肢沉重、没有食欲、手脚冰冷、皮肤起疹、脸上黏腻不舒服,甚至出现肠胃炎现象。

一、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是传统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这种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瘀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而且拔罐相对操作方便,很适合在家中自我养护身体,祛除湿气。有的人恐惧拔火罐,可以在选择中药茶疗,德圃堂湿清草茶,内部调理,祛走“湿”气。

二、多运动 体内湿气重的人大多数都是饮食油腻、缺乏运动的人。这些人常常会感觉身体沉重、四肢无力而不愿活动,但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会导致湿气攻入脾脏,引发一系列的病症。 运动可以缓解压力,促进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极等运动,有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三、食疗 1、清热祛湿粥 原料赤小豆30克,白扁豆、薏苡仁、木棉花、芡实各20克,灯芯花、川萆各10克,赤茯苓15克。 制作将川萆、赤茯苓、木棉花、灯芯花洗净水煎至2碗,去渣取汁,加入赤小豆、白扁豆、薏苡仁、芡实同煮成粥。 用法温热服食。 疗效清热祛湿。适用于因暑热而引起的小便不利,胃滞不适,腹胀脘闷等症。 注意事项大便干结者不宜用。 2、鲜土茯苓煲猪汤 原料鲜土茯苓200克、猪[月展]肉500克、生姜1~2片。 制作鲜土茯苓洗净,切片状;猪[月展]肉洗净,整块不必刀切。然后与生姜一起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3000毫升(约12碗水量),武火煲沸后,改为文火煲约2个半小时,调入适量食盐和生油便可。 疗效祛湿困、利筋骨、健脾益胃。

问题四:湿气重怎么调理 一、艾叶泡澡除湿

艾叶泡脚具有驱寒的作用。艾属于极阳的药物,用艾叶水泡脚能有效地祛虚火、寒火,可以治疗口腔溃疡、咽喉肿痛、牙周炎、牙龈炎、中耳炎等疾病。对于身体寒湿重的病人,每周一次用艾叶水泡脚是可以的,但用艾叶水泡脚的同时,必须停吃寒凉的食物。不要再让寒湿侵入,慢慢地你就会发现再吃补益的食物身体也不容易上火了,而且体质在慢慢地增强。

在夏季,用艾草泡脚可以有效预防或治疗长期吹空调导致的感冒、发烧等症状。但专家提醒,艾叶属于苦性物质,一般都有凉性的作用,有降火尤其是降肝火的作用,“体虚、气血不足的人,建议在泡脚前喝一碗红枣桂圆汤或茶,以补充体内可能损耗的元气”。艾叶泡脚对身体有好处,但也不能经常泡。据了解,艾叶泡脚能将虚火、寒火往下引,就会引起头面部的气血两亏,供血不足,反而会引起头晕、头痛,及情绪上的变化等。

可取生姜、菖蒲、藿香各50克,艾叶100克,放入大锅,加满水,煮开后再熬10分钟;用纱布滤去药渣,加入适量的热水,泡澡15-30分钟,有助于全身的化湿灭菌。

二、喝薏米红小豆粥

薏米,在中药里称“薏苡仁”,《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它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赤小豆,是红色的,红色入心,因此它还能补心养血,古籍里记载它“久服令人瘦”,就是说经常吃赤小豆还有减肥的作用。也有明显的利水、消肿、健脾胃之功效。

现代人精神压力大,心气虚;饮食不节,运动量少,脾虚湿盛。既要去湿,又要补心,还要健脾胃,非薏米和赤小豆莫属。将其熬成粥,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为人体吸收,同时不给脾胃造成多大负担。夏天正好是暑气连天的时候,内湿外也湿,用这两味药正好能起到一个养血、祛湿的作用。实践证明,薏米赤小豆粥具有良好的减肥功效,既能减肥,又不伤身体。尤其是对于中老年肥胖,效果尤其好。

三、北风起时保持室内通风

其实,人体内产生湿气,除了自身代谢的问题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环境有关。外界湿气诱发内湿,经常在潮湿、阴冷的环境中容易导致湿气入侵体内。专家提醒市民,在潮湿天气里,应该关窗关门,把湿气拒在外面,否则室内的家具和家电很容易吸湿。另外,别穿潮湿不干的衣服,盖潮湿的被子,洗完澡后要充分擦干身体水分,吹干头发。还要避免淋雨和涉水,别让水分湿气包裹着身体,如果地板湿了,还得立即拖干,免得湿气滞留。

一旦吹北风时,或天气好转,湿气减少时,就应该及时让空气流通,带走室内的湿气。如果外界湿气仍然很重,建议打开风扇、空调,借助这些电器保持空气的对流。

四、热水泡脚

对付湿邪的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用热水泡脚。进入伏天后,大部分人就会把热水泡脚这个好习惯给忽略了,其实天气越热,湿邪越重,热水泡脚就显得更有必要。张世卿医生解释说,伏天阳气最盛,热水泡脚可以通过 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等足部的六条经络,从而起到健脾、除湿、通经、利水的作用。

对于大部分人,伏天用40℃左右的热水泡脚就可以。出现四肢乏力、发困、食欲减退的人来讲,可以在热水中加上威灵仙(祛湿)20克、苍术(通经)15克、白术(健脾)15克,效果会更好。在泡脚水里加入杜仲20克、川断15克、伸筋草30克,可以补益精气、强筋壮骨,适合患有骨质疏松的中老年朋友。

容易双脚冰凉的人,可以在水里加桂枝15克,可以温通经络。高血压适合加夏枯草30克、泽泻15克,夏枯草有清肝火、泽泻有利水除湿的作用。静脉曲张的人则可加当归20克、牛膝25克,这两味药可以活血化瘀、通经活络。

五、多运动也除湿

别怕流汗!平时多动动,即使目前没有运动习惯,也要多做家事或其他体能活动,尽量为身体制造活动的机会!流汗,就能让淤滞在>>

问题五:请问身体湿气重怎么调理好 体内湿气重就要祛湿,如果不祛湿,其他病症就会加重,祛湿了才能得改善。

问题六:体内湿气重怎么调理好 10分 用艾叶泡脚或洗澡:平时可以运用中药来发汗、祛湿。艾叶就是祛湿很好的中药,每个星期用艾叶煮成热水等降到皮肤适合的温度就可以拿来洗澡,不能兑凉水。或者坚持用艾叶每天晚上泡脚,也可祛除体内的湿气。

用姜汁发汗:有时淋了雨、或感染了风寒可以用热辣辣的姜汁驱散身体湿气,预防感冒。姜汁有效的将体内水气逼散出来。生姜性温,能温中驱寒,健脾护胃。俗话说的好:“冬时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平时做菜的调料也少不了生姜,煮粥时也可以放点生姜。

中药祛湿气:祛湿气的中药有:赤小豆、白扁豆、薏苡仁、木棉花、芡实、川萆、茯苓、百合、莲子、砂仁、法夏等等。一些爱好冬泳的人每天都会用芡实、薏苡仁、茯苓、百合、赤小豆打成粉后煮粥喝,这些中药对祛除体内淤滞较多湿气很有效果,同时又健脾养胃。

运动出汗:运动出汗是很好的去湿气的方法,湿气比较重的人夏天不能过多的开空调、风扇。有一种说法叫做“冬病夏治”,夏天其实就是要让身体里面的汗出来,否则体内湿气太重,湿气没法出来到了冬天肯定会又要得病。平常每天坚持适量的运动,对身体是非常有益的。运动可以缓解压力、拉伸身体的各个关节,加速湿气排出体外。

均衡饮食:平常少盐,宜清淡,戒烟戒酒,忌生冷食物、冰饮或凉性蔬果,如生菜、西瓜、大白菜、苦瓜、螃蟹、茄子、莲藕、黄瓜、柿子、菠萝、梨等。每天做菜时加入葱、姜,降低蔬菜寒凉性质。多吃点热性的食物如:辣椒,羊肉,狗肉,荔枝,橘子,姜,红糖等等。

生活环境:春夏交替之季雨水多,湿气较重,最好减少暴露在潮湿环境中,尤其对湿气敏感的人,不能直接睡到地板上。空气中水分会直接下降,地板上湿气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最好睡在与地板有一定距离的床上。下雨天减少外出,不要穿潮湿没干的衣服,盖潮湿的被子。洗完澡后要充分擦干身体的水份,把头发吹干,避免淋雨。

室内保持干爽:在阴雨绵绵的天气,应该关窗关门,把湿气拒于外面。注意预防外面的湿气趁机进入身体产生湿气。体内的湿气重除了自身习惯问题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环境有关。外面湿气诱发内湿,忌经常在潮湿、阴冷的环境下生活。天气好转,湿气减少时,应该及时开窗通风,让空气流通,带走室内的湿气,使得室内空气干爽。

有氧运动:现在的人多是动脑多、体力上消耗少,长期待在空调房内,很少会出汗。平时多做做有氧运动如:跑步、健走、游泳、瑜珈、跳绳等的运动,有助微循环。还可做拔罐祛湿气。

夏季的时候,我国的阴历里面是有伏天的,也就是夏季的三伏天,夏季最热的30天,头伏、中伏和末伏各10天,古人医书上说冬病夏治最有效,于是在这个伏天,很多人都开始三伏贴治病,那么三伏贴包含哪些治疗方法?冬病夏治三伏贴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1、三伏贴简介

三伏贴是一种传统中医的治疗法,结合针灸、经络与中药学,以中药直接贴敷于穴位,经由中药对穴位产生微面积化学性、热性刺激,达到治病、防病的效果。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传统的三伏日是由二十四节气中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而三伏日是指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和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遵照古籍,这是一年之中最炙热的三天,亦即所谓的初伏、中伏、末伏,来施行贴药治疗。

三伏贴的贴敷原理是于夏季三伏日,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的观念,此事人体的阳气也最旺盛,经络气血流注也最旺盛。此时采用一些生姜、白芥子等辛温的药物,贴在疾病相应的穴位上,两阳相合,能够很好地治疗一些反复发作性及过敏性疾病,以达祛病保健的作用,以呼吸系统疾病的疗效更佳。

经专家组研究证明,该疗法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的作用,对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慢性咽喉炎、体虚易感冒等病症有效率达80%以上,并以纯天然、无副作用而深受欢迎。

2、三伏贴敷适应病症

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慢性咳嗽,反复感冒,慢性鼻炎,慢性咽炎等多种肺系疾病;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慢性胃肠炎,慢性胃炎,胃痛,溃疡病,慢性腹泄;小儿厌食、遗尿;虚寒头痛、颈肩腰腿痛、胸腹痛、痛经等虚寒性的疾病亦可贴敷。

3、冬病夏治三伏贴时间

选择在三伏天贴敷,是根据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对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冬天易发作的宿疾,在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这段时间是人体阳气最盛的),以辛温祛寒药物贴在背部不同穴位治疗,可以减轻冬季哮喘发作的症状。

敷贴季节性疗法对时间有一定要求,根据中医理论每伏第一天是开穴的日子,此时敷贴疗法效果最佳。陈贤标建议最好每伏第一天来进行三伏贴治疗,当然也不必过分拘泥于此,错过了第一天也会有满意的疗效。敷贴对象为6个月以上儿童及成年人,敷贴期间禁食生冷、油腻、辛辣之品。

一般成年人8-10小时,儿童4-6小时,每次4片,根据个体差异,贴敷时间也可以做适当调整。贴敷期间,慎食辛辣、海鲜、羊肉、蘑菇等发物。

其使用的时候必须经中医辨证论证会更有效,因为病与证不同,同病可能不同证,冬病夏治法适用于虚寒证,禁用于发热,糖尿病,结核病,若是热证,则热更盛,这是必须禁止的。另外价格有相差很大的,其实差别不大,这个药监局都有统一定价,有些医院依靠名气大乱抬价,有些社区不经辨证,所以价格便宜,但效果不好,中医辨证论治的过程是对患者负责,有些患者虽不适这种灸法或贴敷,中医可以选用其他冬病夏治法,如针灸,熏洗,拔火罐,只是灸法或贴敷方便,适宜推广。

贴敷疗法三年为一疗程,病程长的患者可适当延长疗程。

三伏贴,可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宽胸降气,健脾和胃,鼓舞阳气,调节人体的肺脾功能,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不断增强,从而达到振奋阳气、促进血液循环、祛除寒邪、提高卫外功能的效果。

导读:转眼间小暑节气将至,要知道小暑之后很快就要入伏,在过去人们为了应对酷夏的炎热,民间也总结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食品,以达到解暑降温、除烦去燥的效用,只是小暑时节三伏天吃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解答下小暑宜吃什么和不宜吃什么。

小暑时节三伏天吃的食物有:黄鳝、绿豆芽、藕、黄瓜加煮鸡蛋、面、饺子、羊肉等,民间在这个时节素来有吃三宝:黄鳝、蜜汁藕、绿豆芽的习俗,可以清热解暑。当然小暑时节饮食主要还是以注意饮食清淡为主,其次保证荤素搭配,多补水即可。

三宝

小暑的到来,意味着即将进入三伏天。此时,天气炎热,人体出汗多,消耗大,养生保健一定要注意补充体力,解热防暑。民间在这个时节素有吃三宝——黄鳝、蜜汁藕、绿豆芽的习俗。

羊肉

小暑时期人体阳气旺盛,加之自然界也高温湿热,喝羊肉汤可以形成“内外夹击”,使体内寒气驱逐到体外,能起到温中散寒、温补气血的功效,从而达到冬病夏治的目的。

黄瓜和煮鸡蛋

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面条

伏日吃面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

饺子

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小暑和三伏天什么关系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7月7日节气是小暑,古籍《群芳谱》中说:“暑期之此尚未极也。”因为小暑过后,全年最热的三伏就到了。

”夏至这天白昼长,太阳角度最高,但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夏至后日照时间一天比一天少了,气温却一天比一天持续升高,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的时候开始入伏,俗话说:“小暑大暑紧相连,气温升高热炎炎”。这段时间叫数伏天。

三伏天的气候特点

气候的特征是高温,低气压,高湿度和低风速。这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因为夏天的白天比夜晚更长,所以阳光照耀时间也更长。地表面吸收的热量远大于支出,这会增加每天在地面上积聚的热量,并且温度持续升高。

三伏期间,地表热量的积累达到顶峰。而夏季下雨很多,空气湿度高,水的热容要比干燥的空气大得多,所以夏季很容易出现闷热天气。

三伏天应该注意什么

1、多喝水

进入三伏天,气温骤然升高,人们流汗的次数也变多了起来,为了防止脱水,需要经常补充水分。尤其经常在室外走动的人,更应该如此。但是喝水也要讲究方法,千万不要饮用生冷的自来水,以免造成肠胃问题。

2、多吃解暑的食物

三伏天容易中暑,平时应该多吃一些解暑的食物,比如西瓜、绿豆汤、菊花茶等等。但是这些食物较为寒凉,吃的时候也要注意用量,否则对肠胃也有损伤。

3、不要过度饮用冰冷食物

夏季人们喜欢喝冰啤酒,吃冷饮,可以暂时褪去暑气。但是消暑也不能过度,如果过量吃冰饮或者长期待在空调底下,难免也会给身体带来不适。若是在三伏天感冒,治疗的过程也会比较长,因此为了保护身体,一定要多注意!

我们都知道,艾灸是很常见的一种中医养生方式,它具有很好的功效与作用,可以起到很好的保健效果,深受人们的喜欢。

那么下雨天可以艾灸吗?

第一种说法:不可以

雨天艾灸,容易把湿气引入体内

一般情况下,下雨天建议不要艾灸。

首先,在下雨天的时候,湿气比较重,这个时候艾灸会容易把湿气引入体内,会对身体产生不良的影响,不利于身体健康。

其次,艾灸是采用“火攻”打开穴门,打通经络,从而“驱逐”体内的各种毒素。

  阴雨天湿气很重,艾灸容易把湿气引入体内。如果想要效果好,可以选择中午的12点阳气最足的时候做艾灸,或者选择下午的5-6点钟是肾经的走向,做艾灸效果会更好。

  日落以后阴气和湿气上升,人体的穴门就会自动关闭,这个时候如果采用“火攻”强行“闯入”,引来的不是阳气而是阴气和湿气。

第二种说法:可以

1、雨天湿邪重,艾灸能扶正气祛湿邪

有些人认为下雨的时候,空气潮湿、气温又低,这时做艾灸毛孔张开,湿气会进入人体,不但会影响艾灸效果,而且不利于人体健康。

其实不需要多虑,艾灸有开郁、祛湿、补阳气等作用,特别适合养生,多雨的季节做好养生保健对身体健康十分重要。

在一些古籍中,如《神灸经纶》、《灸法秘传》里都有不赞同雨天艾灸的观点,是因为前人之所以反对雨天艾灸,与当时的居住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古时的房屋多为木质结构,如果外面下雨,屋里可能漏雨、透风,温度也比较低,这种情况当然不太适合做艾灸,容易造成寒湿入体。

  但是,如今我们的居住环境改善了很多,关好门窗可以保证室内无雨无风,温度也不会太低,基本与无雨时的环境一致。另外,“湿遇寒则凝、遇热则散”,湿说白了就是水,水的特性就是一遇热就散发成水蒸气,因为艾灸时周围的温度已经很高,所以湿气是无法进入人体的。

2、人体自带祛湿穴位,灸之能祛湿邪

“湿邪”是“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之一。

阴雨连绵,人们居处潮湿,人体正气不足,体温下降,抵抗力下降,涉水淋雨稍不注意就容易造成湿邪入体,体内的病邪容易生发,例如:头晕、鼻塞、全身无力甚至风湿、类风湿等。

雨天怕的就是寒湿入体,但是人体也自带祛湿穴位,比如丰隆穴、解溪穴、承山穴、阴陵泉、足三里,常灸可以振奋阳气、祛除湿气。抓住时机经常艾灸,能去除体内的病邪,同时更能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做完艾灸后,人体的毛孔在一段时间内依然处于打开的状态,此时如果把皮肤暴露在外,寒湿就容易进入体内。

因此,在雨天或者雪天做艾灸,一定要做好保暖工作,尽量穿着长袖长裤,一做完艾灸马上用衣服或者毯子给自己盖严实了,两个小时内不要碰冷水、喝冷饮,也不宜外出。

3、雨天艾灸,要注意避免外出淋雨

因为艾灸时,人体因温热刺激而腠理开泄,如果不小心被冰冷的雨淋到,这些处于“打开”状态的皮肤、汗孔、穴位就易被风寒之气侵袭,不但艾灸白忙活了,还可能患上流涕、感冒、关节炎等症,真是得不偿失!

同理,艾灸时跟艾灸后也不适合吹空调、风扇,这样容易导致人体受风或者受寒,从而引发疾病。

建议

下雨天是否能艾灸,当以具体情况辩证看待。

若是体内无湿邪、艾灸环境达不到要求,下雨天不灸也无不可。人体要根据自然界的这个变化来安排养生保健,“顺应天时”才能事半功倍!

若是体内湿邪重,下雨天不堪其扰,可艾灸补阳、扶正气祛湿邪,但是一定要注意做好保暖工作,避免外出淋雨受风,防止湿邪入体。

可以洗桑拿浴。湿气重的调理方法,主要建议以下几点:1、勤运动。运动可以缓解压力,促进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2、饮食清淡适量。避免肥甘厚味、辛辣、油腻、寒冷的食物。3、避免过于甘甜的食物,因为过度的甜食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3、避开湿气的环境。

湿气是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一,自古有“千寒易除,一湿难去”的说法。人如果秋冬淋雨涉水或在潮湿的环境中,湿气就会通过呼吸道、皮肤毛孔等入侵体内,在各个脏腑组织之中“安营扎寨”,并“长期居住”。

一个人长期被湿气困扰,湿气会久蕴化热,这就是医典上所说的“热”。身体受热之后会出现非常多的类似上火的症状,如:大便不成形、眼睛红肿、口角糜烂、尿黄、牙痛、咽喉痛,头晕,头发油腻,苦干口苦,头发皮肤油腻

毒是人体内多余的垃圾,因饮食不节、居处潮湿等,造成体内湿热蕴积,热盛成毒。

湿热毒被称为万恶之源,健康杀手。

湿热毒对容貌影响之大,难以想象,青春痘,面色灰暗、油光,毛孔粗大,眼袋,色斑,酒糟鼻等面部问题以及身材走形等,湿热毒都难辞其咎,湿疹,荨麻疹也与湿热毒关系巨大。

湿热毒会让人倦怠,头晕,没有精力,对其工作和事业都产生较大的影响。当你的同事精力满满,而你全身不适,无心工作,会被同事和竞争对手远远甩开。

湿热毒导致人心情变差,一个人的心情会影响整个人,甚至是身体健康。长期的抑郁心情,使人食欲减低,做任何事都没兴趣,从而丧失生活目标,诱发身体的其他问题。

湿:

1舌头边缘有锯齿,舌苔白厚,大便不成形。

2食欲不好,容易反胃、恶心,消化不良。

3常常觉得呼吸费力,胸闷!

4常感心烦意乱。睡眠质量不好,稍有动静就会醒过来,或突然莫名地醒过来。

5身体发沉,四肢无力,昏昏欲睡、没有精神,头晕。

6眼睛容易疲劳、酸痛,或视力减退。

热:

7头发才1~2天没洗,就油腻腻的,有头屑。

8面色发黄、发暗,油腻,泛油光。

9口干、口苦,口臭,有异味,泛酸。

10牙齿比较黄,没有光泽。而且牙龈色红,口唇也偏红。

11爱出汗,而且汗味重、体味大。

12常觉得身体发热,皮肤发烫,尤其是手脚心爱发热出汗。

毒:

13大便燥结或是黏滞不爽不成形;小便短黄。

14皮肤起痘,长斑,湿疹,瘙痒,荨麻疹反复发作。

15肥胖,有小肚子,游泳圈。

中医上说吃什么补什么!请问这种说法出自于何处?比如有没有这方面的书籍资料之类的?

这种说法来源于法象药理学。水蛭、虻虫以饮血为生,中医就拿它们当作破瘀血的药,荷叶、泽泻生长在水中,中医就拿它们作利水的药,海风藤、...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