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四大名医都有谁?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4收藏

清朝四大名医都有谁?,第1张

1、邹润安

邹润安(1790—1845年),名澍,子润安,江苏武进人,清代医药学家。有孝行,家贫绩学,隐於医。道光初,诏举山林隐逸,乡人议以澍名上,固辞。

澍通知天文推步、地理形势沿革,诗古文亦卓然成家,不自表襮。所著书,医家言为多。伤寒通解、伤寒金匮方解、医理摘要、医经书目,并不传。

所刊行者,本经疏证、续疏证、本经序疏要。谓明潜江刘氏本草述,贯串金、元诸家说,反多牵掣,故所注悉本伤寒、金匮,疏通证明。

而以千金、外台副之。深究仲景制方精意,成一家之言。一生勤苦自励,所著甚丰。其学识渊博,文理淹通,为世通儒。

2、叶天士

叶天士少承家学。祖父叶紫帆(一作子蕃),名时,医德高尚,又是有名的孝子。父亲叶阳生,名朝采,医术更精,读书也多,且喜欢饮酒赋诗和收藏古文物,但不到五十岁就去世了。

当时叶天士才十四岁。叶天士十二岁时随父亲学医,父亲去世后,就走江湖,家贫难为生计,便开始行医应诊,同时拜父亲的门人朱某为师,继续学习。

他聪颖过人,“闻言即解”、一点就通,加上勤奋好学、虚心求教,见解往往超过教他的朱先生。叶天士从小熟读《内经》、《难经》等古籍,对历代名家之书也旁搜博采。

不仅孜孜不倦,而且谦逊向贤;不仅博览群书,而且虚怀若谷、善学他人长处。叶天士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只要比自己高明的医生,他都愿意行弟子礼拜之为师。

一听到某位医生有专长,就欣然而往,必待学成后始归。从十二岁到十八岁,他先后拜过师的名医就有十七人,其中包括周扬俊、王子接等著名医家,无怪后人称其“师门深广”。

3、徐大椿

徐大椿,又名大业,字灵胎,晚号洄溪老人,江苏吴江县人,生于清朝康熙三十二年(公元一六九三年),卒于乾隆三十六年(公元一七七一年)。他出生在书香之家。

曾祖父好古博学,积书甚富。祖父举博学宏儒,官翰林院检诗,纂修明史,是位饶有隐逸风格的词章之士,平生工于诗古文辞,在文苑中很有声名。

父亲徐养浩,考授州司马不成功,也是位读书人。徐大椿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长辈们寄以读书做官、承继祖业、克振家声的希望,那是自然的事。

然而,徐大椿却淡功名利禄,不屑八股文;相反,对经学和医学却产生了兴趣。后来他就自选了一条学医济世的道路。

徐大椿十四岁已对学时文感到厌烦。他老师启发说:“时文有止境,只有经学才是无止境的。”,于是他就一心扑在经学上,其中用心最多的是《易经》,旁及诸子百家。

专心致志地探求各种实用的学问,终于在诗、文、书、画、天文、历算,音律、击刺、算法、水利,尤其是医学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徐大椿家人多病,三弟患痞病,父亲遍请名医诊治,徐灵胎亲自制药,医理稍通。然而四弟、五弟相继不治而亡。父亲因此悲伤得病,终年医药不绝。

他深深感到医学的重要,也气愤于当时庸医之医术低下,于是愤而学医。他把家藏几十种医书拿来读,朝夕披览,日久通其义。

4、黄元御

名玉璐,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清代著名医学家;尊经派的代表人物;乾隆皇帝的御医,乾隆皇帝亲书“妙悟岐黄”褒奖其学识,亲书“仁道药济”概况其一生。

他继承和发展了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理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被誉为“黄药师”、“一代宗师”,清军四川军医馆——久真堂的祖师爷。

5、赵学敏

赵学敏(约1719-1805), 字依吉,号恕轩,浙江 钱塘(今杭州)人。其父曾任永春司马,迁龙溪知县。乾隆间(1736-1795)下沙大疫,其父延医合药,赖以生者数万人。

学敏与弟赵学楷,皆承父命读儒学医。学敏年轻时,无意功名,弃文学医,对药物特别感兴趣,广泛采集,并将某些草药作栽培、观察、试验。

博览群书,凡家藏星历、医术、药学之书,无不潜心研究,每有所得,即汇钞成帙,积稿数千卷。家有“养素园”,为试验种药之地,以察形性:有“利济堂”,是诊病疗疾之所。

兄弟寝食其间,治疗多效。族人赵柏云为走方医,出所用有效方授之,学敏又合平生所录奇方,著成《串雅内编》、《串雅外编》(1759撰)各四卷,其一千众条方或法。

乾隆三十(1765年),又成《本草纲目拾遗》10卷,全书按水、火、土、金、石、草、木、藤、花、果、谷、蔬、器用、禽、兽、鳞、介、虫分类,辑录《本草纲目》中未收载的药物共716种。

丰富了中药学的内容。为纠正《本草纲目》中的误记和疏漏,还在书首列“正误”一篇。又从民间收集很多秘方,与自己累积的验方汇编成《串雅内篇》、《串雅外篇》。

“医祖”扁鹊\x0d\扁鹊奠定了祖国传统医学诊断法的基础。可以说是理论创立者。\x0d\后汉“神医”华佗\x0d\重视和应用民间的医疗经验,可以说是学以致用的典范。\x0d\明代“医圣”李时珍\x0d\主要是寻药著书。\x0d\中医“方祖”张仲景\x0d\主要针对疑难杂症的。\x0d\\x0d\个人感觉,好的医生是在学以致用。

一、《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种药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至今仍是临床常用药;它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能达170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这也对中药学起到了奠基作用。

二、《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三、《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 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

四、《难经》

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五、《脉经》

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纪,10卷。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阐析脉理、脉法,结合临床实际,详辨脉象及其主病。

《脉经》系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首次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对其性状作出具体描述,初步肯定了有关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同时《脉经》还保存了大量古代中医文献资料。

六、《诸病源候论》

证候学专著。又名《诸病源候总论》、《巢氏病源》,50卷。隋巢元方等撰于大业六年(610年)。为我国第一部论述各种疾病病因、病机和证候之专著。

全书分67门、1720候。卷1~27论内科诸病;卷28~30论五官科诸病;卷31~36论外伤科诸病;卷37~44论妇产科诸病;卷45~50论小儿科疾病。此书继《内经》、《难经》、仲景著作之后,使中医理论更为丰富。于病因方面尤多创见,使中医病因学说趋于系统、全面。

如对传染性疾病之认识,就明确指出“感其乖戾之气而发病”。又如山区多“瘿”病乃其民“饮沙水”之故;岭南“瘴气”系“杂毒因暖而生”等等。亦明显超出前人见解。于病理及病证方面之论述亦较精审,超越古人。

如消渴病每多发痈疖或水肿,这正是对糖尿病并发皮肤病及泌尿系统感染之最早描述。其对水肿一病,分述至详。于妇科则经产带下、妊娠、无子等类;外科则详述痈疽疔肿诸疮之理,证候及预防等;于创伤外科,则记载有难度较大之肠吻合及血管结扎术等。

在证候分类学上亦有较大发展,其别类分门系统而有条理,且征引典籍甚富,如《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所载近300种、5300多卷医书赖此书而保存。为研究隋以前医学成就重要文献。

-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难经

-脉经

-诸病源候论

-古医书

       中国古代四大名医除了华佗还有孙思邈、李时珍、张仲景都是古代的神医,每个医治病人的方法各有特长,现在的医术虽然比古代发达得多,但实际上现代的智慧不如古人。   

       张仲景与华佗是同时代的人,只是比华佗多活了10年左右,张仲景的特长就是内科,他主要研究的就是伤寒病,伤寒病放到今天来说就是流行感冒和病毒性感冒,东汉时期不是流行瘟疫,赤壁之战时,曹军很多人死于瘟疫,这也是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的原因之一。

张仲景

       张仲景的家族中人很多人就是死于伤寒,所以张仲景立志学医终身都在研究伤寒病,史书上没有记载张仲景具体治病的案例,只知道张仲景遍寻名医,治好了不少百姓的病,同时张仲景倾尽毕生研究,写了一位医学着作叫《伤寒杂病论》,这本书囊括了张仲景所有的研究成果。

其实当时的瘟疫就有可能是病毒性感冒,也有可能是病毒性肺炎,当时的人没有吃的,吃野生动物那是很平常的,染上病毒也是正常的,其实病毒与人类的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从古到今,一直都到。病毒在进化,医学也在进步,互相成就彼此,别把病毒看得那么可怕,东汉的瘟疫与今天的新冠肺炎有些相似,当时没有具体的隔离手段,只能靠人的免疫力,不过古人的免疫力肯定比现在人强。

       孙思邈是唐朝医学家,被人称为药王,对内科、妇科、儿科、外科、五官科都有研究,同时对针灸术也有研究,是一个较为全面的医生,孙思邈有过多项第一,比如他是第一个麻风病专家,第一个提出防治比医治重要的专家,提倡防止生病,说得通俗点,就是隔离或者防止生病。

       孙思邈所在时代离现在也有一千多年,以他的思想提出了多项医学成就,一生写了很多的医学着作,比如《千金要方》和《唐新本草》,孙思邈还研究过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在当时的医学界就是泰斗的位了,医治好了大批的病人,系统地提出了医学的方方面面。

       李时珍是明代著名医学家,生活在离现在四百多年的明朝,李时珍曾经当过太医,给皇亲国戚治病,后来辞官遍游天下,参与医学研究,收集到了民间大量的医药标本,历经数十年时间,完成一部医学着作《本草纲目》,这本书到现在都是医学院的教材,而李时珍就凭着个人行医经验和游历经验,耗费多年的心血写出。

       不要以为这些名医只会写医书,华佗、孙思邈、李时珍、张仲景都是在自己医术实际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多方面的研究实际,才写出这样的医学着作,别以为写医书很简单,没有长年的经验和实际临床试验,是根本写不出来的。

古代四大名医:李时珍、扁鹊、华佗、张仲景

1、李时珍,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与“医圣”万密斋齐名,古有“万密斋的方,李时珍的药”之说。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2、扁鹊,生卒年不详,姬姓,秦氏,名越人,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渤海郡鄚人。扁鹊曾居住在中丘(内丘)蓬鹊山(蓬山、鹊山的通称)九仙洞(又名秦越人洞,唐代于鹄诗《秦越人洞中咏》有记),从师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饮以山巅“上池”(石盆)之水,修得高超医术。

3、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

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

4、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扁鹊,华佗,张仲景和李时珍。

1、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缓,字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春秋战国时期渤海郡郑人。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

2、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

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被后人多用神医华佗称呼他。

3、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4、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扩展资料:

华佗的医学精神:

华佗生活的时代,是在东汉末年三国初期。那时,军阀混乱,水旱成灾,疫病流行,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目睹这种情况,华佗非常痛恨作恶多端的封建豪强,十分同情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为此,他不愿做官,宁愿捍着金箍铃,到处奔跑,为人民解脱疾苦。 

华佗看病不受症状表象所惑,他用药精简,深谙身心交互为用。华佗并不滥用药物。华佗重视预防保健,“治人于未病”,观察自然生态,教人调息生命和谐。但对于病入膏肓的患者,则不加针药,坦然相告。

参考资料:

--华佗

--扁鹊

--张仲景

--李时珍

扁鹊、华佗、张仲景、李时珍。扁鹊:春秋战国时期渤海郡郑人。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借用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华佗:华佗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

扁鹊、华佗、张仲景、李时珍。

1、扁鹊:扁鹊姬姓,秦氏,名缓,字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春秋战国时期渤海郡郑(今河北沧州市任丘市)人。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

2、华佗:华佗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 

3、李时珍:李时珍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4、张仲景: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清朝四大名医都有谁?

1、邹润安邹润安(1790—1845年),名澍,子润安,江苏武进人,清代医药学家。有孝行,家贫绩学,隐於医。道光初,诏举山林隐逸,乡人议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