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乱世时期,佛教事业为什么还能保持繁荣呢?
释迦摩尼佛成道以后第一次讲法,说的就四圣谛:苦、集、灭、道。谛,就是真理。四圣谛,就是这个世界上四条真理。而在四圣谛中,苦又排在了第一位。可以这么说,佛讲的第一个字就:苦。
谈这类的问题咱们必须要明白一个基础:信佛的目的是什么?信佛的根本目的就是:离苦得乐。从苦中脱离出来,获得快乐,这是信佛的目的。可能有人会说:你说这不对,信佛是为了发财,信佛是为了身体健康,信佛是为了长寿,信佛是为了家庭和睦你为什么要发财?因为发财你就快乐了。你为什么要身体健康?因为你身体健康了,你就快乐了。你为什么要长寿?因为长寿你就快乐了所以归根结底,信佛是为了:幸福、快乐。
所以离苦得乐是一个逻辑问题,你得先了解人生的种种苦,你才能有动力想脱离这个苦,再去追寻快乐。问题是你要是不觉得苦呢?这就很麻烦。这个人要是觉得自己已经很快乐,自己现在活的很幸福,你要他信佛,那就是千难万难。
我信佛,因为我身体不好,总有病。说人生是苦的,跟我不用说太多,我自己就是这样认为的。
如果说众生皆苦显的很酸文,咱们也可以换成现代一点的话来表述:人,在这个世界上,终究都是弱者。
你要是觉得自己很牛,很了不起,谁也不服,那让你信佛也是难。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实际上在娘胎的时候就有风险,出生,就是一个生死的关口。尤其是过去,医疗条件差,生孩子,死人是常事。出生了,需要别人的照顾,稍不留神,就出意外。有多少孩子是活不到成年的?我初中的小同学,光溺水死的就得有4、5个。小学就有出车祸死的。那种生死无常的感觉人活一辈子,不生病的很少。再风光,你也得一天天的衰老,我们也都会面临失去亲人的痛苦,最终,再牛,你也得躺在床上艰难的咽最后一口气。精神境界要是上不去,去医院溜达两圈。尤其到了四五十岁,火葬场每年都得去个一两次,每一次出来人生感悟都不一样。
躺在床上不能动的时候,最终我们都是这个世界上的弱者,无奈,众生皆苦。
周伯通给郭靖讲那个谁也躲不掉的瘟疫,在老、死面前,强悍如明教法王、黄裳、王重阳也都是弱者,谁也逃不掉。
这些苦,每个人都要经历。就像有很多富豪也烧香拜佛,为什么?怕失去!怕失去财产,怕失去生命。终究都是弱者。
苦,是佛教的切入点,所以越能体会到人生的苦,就越容易接受佛教。而五代十国的乱世,无疑是老百姓最苦的时候。仔细的读历史你就会发现,中国古代的老百姓,其实很难称得上是“人”。在统治者眼里,他们就是猎物,是一茬茬被收割的韭菜。统治者一句话,成千上万的老百姓稀里糊涂的命就没了。不知道因为啥,不知道自己是咋死的。这些老百姓绝大部分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为啥要死。穷凶极恶的时候,他们还会被当军粮被吃掉。
古代的老百姓本来就苦,而五代十国又是苦时代中的苦时代,是几千年里,老百姓最苦的时代。也就自然成了最容易接受佛法的时代。
咱们可以假设一下,你穿越到了那个时代,路边一个老妈妈在哭,她家的房子被烧了,粮食和钱都被抢走了,老头和儿子全被杀了你就在她身边,你能怎么办?我告诉你,你没有办法解决任何问题,只能是安慰她。她是不是人?她有没有灵魂?她痛不痛苦?她需不需要安慰?
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把宗教设定为“假”的。你完全可以认为宗教只是给别人一种心理上的安慰,而且它还是虚幻的心理安慰。但是,在五代十国那样的年代,老百姓能获得一丝虚幻的心理安慰已经是不错了。统治者帝王将相,乱军强盗是连安慰都不会给老百姓的。
有的人丈夫死了,有的人儿子死了,有的人父亲死了这都是无法挽回的事情,你除了给他一点虚幻的安慰还能做什么呢?老妈妈呀,你儿子死了,他是去天堂享福去了。你好好的念阿弥陀佛,以后你也会去天堂,还会再见到你的儿子你除了这么做,又还能怎样呢?
所以宗教又叫终极人文关怀。
越是动乱的年代,越是痛苦的年代,老百姓就越需要心灵上的抚慰,哪怕只有一丝,哪怕只是虚幻的希望。这些东西,通常是英雄豪杰、文臣武将给不了他们的。在这些人的眼里,老百姓只是他们竞争的奖品。乱世,宗教是老百姓最后一丝希望。是他们亲人死去的时候乃至自己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看这个世界最后一眼的时候,剩下的最后一丝光亮。所以不独佛教,世界上其他宗教的普及也都是从老百姓苦难深重的时代开始的。越痛苦越无助的时候,信仰宗教的老百姓就会越多。
你说的已经很全了,《吕氏春秋》也应该算吧,你没说
另外关于十子的问题
民国上海图书集成局校印<<十子全书>>十六册全,是书白纸线装,内有黑墨批校和朱笔圈点,品相如图。十六册书为老子1册庄子2册管子3册荀子2册列子1册韩非子2册淮南子3册文中子1册扬子法言与曷冠子合1册
根据这本书分析,应该指老子、庄子、管子、荀子、列子、韩非子、淮南子、文中子、扬子和曷冠子十个人。
先秦文学概说
(1)先秦即秦代以前,指公元前221年秦朝统—天下以前的历史,包括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先秦文学要讨论中国文学的起源、口头文学、早期书面文学和成熟的书面文学。文学的起源和口头文学须上溯到史前史,即没有成文历史以前的人类历史阶段。先秦文学的主体部分是成熟的周代书面文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这一时代由天下统一的分封到诸侯异政的分裂,再到中央集权的统一,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体现了华夏范围内由分裂而寻求统一的基本时代特征。
(2)“先秦”指的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的历史时期。先秦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最早阶段,它包括秦代以前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在这一阶段里产生了很多优秀作品,有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先导的古代神话和古代歌谣,有标志着我国文学光辉起点的《诗经》,有作为后代史传体文学和小说、戏剧滥觞的历史散文,有体现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之局的诸子散文,有我国寓言文学鼻祖的先秦寓言,有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楚辞》,等等。丰富多彩,斑驳灿烂,奠定了我国两千几百年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
[编辑本段]先秦文学内容
上古歌谣和神话、《诗经》、先秦散文、楚辞。
1)远古时期的歌谣和神话传说,在古籍中时有记载。据说是神农时代出现的《蜡辞》云:“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大约是一首农事祭歌。另有《吴越春秋》卷九所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该诗反映的是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语言古朴,但已经具有韵律,显然是一首十分古老的歌谣。
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中国神话大多保存在《山海经》、《楚辞》、《庄子》、《列子》、《淮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这些神话按题材大致可分为:创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等,其中著名的有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黄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等。
2)文字产生以后,中国文学才脱离了传说时期。甲骨文字和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是现在所知最古的文字。甲骨文和金文的产生为口耳相传的文学发展成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先秦散文分为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两个部分。历史散文是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历史散文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义。孔子编著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编年体史书之祖,其体例和“笔法”对后世散文都产生了经典式的影响。
第二阶段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艺术性最为突出的著作。《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是由各国的史料汇集而成。
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的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
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起来的。诸子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老子》为代表。《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活动。《墨子》是一部墨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的汇编,反映的是墨家学派所代表的小生产者的思想。其艺术特点是文质意显,富于逻辑性。《老子》基本上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著作,它以玄深的哲理思辩和精妙的诗一般的语言相结合,显示着独特的艺术风格。
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孟子》孟子及其弟子的著作,反映了战国中期儒家思想的面貌。《孟子》的散文体现着语录体向专题性论文的过渡,其突出的文学成就在于高超的论辩艺术。《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亦是道家的又一部经典。其文章以独特的艺术造诣绝响于先秦诸子之中,奇妙的构思、汪洋恣肆的语言、浪漫的风格,都体现了在诸子散文中的独特地位和辉煌的文学成就。
战国末期:以《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为代表。《荀子》一书多为荀子自作,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是儒学的进一步发展。其文章多为结构严谨、论说周详的专题性论文,标志着先秦说理散文进入了完全成熟的阶段。《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文章峭拔锋锐、质朴无华,体现着法家文章的基本特色。《吕氏春秋》是吕不韦集门客的集体创作,体制宏大、内容博杂、兼收并蓄是先秦学术思想的一次大规模的总结,也具有较强的文学性。
3)战国时期出现的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它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的源头。南方楚国文化特殊的美学特质,以及屈原不同寻常的政治经历和卓异的个性品质,造就了光辉灿烂的楚辞文学,并使屈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第一节 先秦社会与文化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从800万年前的云南腊玛古猿化石到三百万年前的湖北古猿牙齿化石,直到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化石,都是中国土地上类人猿向人类进化的遗迹。此后一直到夏王朝建立以前,中国由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大约经历了100多万年。
旧石器时代以打制石器为标志,人类以狩猎和渔捞为生,人类遗址中大多存在用火的遗迹。在这一悠久漫长的历史时代,中国的远祖完成了直立行走和向智人过渡,逐渐形成无数的原始群落。约28万年前到5万年前的早期智人遗址有辽宁营口、陕西大荔、广东曲江、山西阳高、湖北长阳、山西襄汾等地,晚期智人的遗迹有内蒙古乌审、北京周口店、广西柳江、台湾台南、吉林榆树、江苏泗洪和四川资阳等地。古书中远古神话传说颇多,“三皇”有各种不同的说法,都是创始神话中的神人,是史前人类生活方式的象征。《韩非子•五蠹》有所谓“构木为巢,以避群害”的有巢氏,“钻燧取火,以化腥臊”的燧人氏,《易传•系辞下》有所谓“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的伏羲氏,“斫木为耜,揉木为耒”的神农氏,他们大多是旧石器时代原始群落生活的影子。
新石器时代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以磨制石器、陶器和农业的出现为标志,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饲养家畜逐渐发展为畜牧业。旧石器时代的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是母权制,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期创造了黄河流域以彩陶为代表的“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母权制过渡到父权制,父系氏族社会创造了黄河流域以黑陶为代表的“龙山文化”。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星罗棋布,长江流域的浙江有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与北方文化交相辉映。《诗经•大雅•生民》中说,周人的先祖是姜嫄踩踏神仙的脚印而孕育后弃,后弃教民稼穑,实际上反映了母权制向父权制的过渡和农业的兴起。史书追记的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时代,反映了父系氏族社会的概貌,“尧舜禅让”的传说反映了推举部落联盟酋长的情形。事实上与“五帝”并存的部落还有很多,黄帝取代神农氏,战胜炎帝和蚩尤,尧、舜、禹之世与共工、驩兜、三苗的关系等,都透露出部落之间征战频繁的状况。
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的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至今还没有发现夏朝的文字,出土文物对夏朝的佐证也很少,关于夏朝的历史传说,概见于后世的追述。五帝时代和夏朝是史前史向史书记载历史的过渡,《史记》记载上下三千年的历史,便是以《五帝本纪》和《夏本纪》为开始。夏禹在帝舜时期接任其父鲧的职位,治理天下水害有功,被帝舜选拔为继承人。禹继舜而位,定国号为夏。禹死后,其子启打破尧舜禅让的制度,开创了父子相传的世袭制度,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夏朝末年,桀王不务修德而武伤百姓,百姓不堪忍受。商部落日益强大,成汤起兵灭夏。夏朝从禹至桀,共经历17王,约470多年。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属于夏朝统治的中心区,该遗址的早期文化当属于夏文化。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七孔大玉刀纹饰精美,堪称绝品。酒器铜爵体型轻薄,纹饰简单,嵌绿松石的饕餮文铜牌制作精巧,别具匠心,意味着夏朝文明已经步入青铜器时代。
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的殷商王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重要阶段。商原本是居住在黄河下游的一个历史悠久的部族,夏朝末年发展到黄河中游,征服许多部落之后,灭夏而建立商朝。从成汤建国到纣王灭国,共历经17代30王,约有600年的历史。商人“不常厥邑”,从成汤到盘庚,曾五次迁都。盘庚迁都于殷,即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因而商朝亦称为殷或殷商。殷商时代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都相当发达,大量制作和使用青铜器,创造了灿烂辉煌的青铜技术和青铜文化,《尚书•多士》中说:“唯殷先人,有典有册”,典册用于教育,出现面向贵族子弟传授祭典、礼乐、军事和伦理等内容的教育机制。殷人特别崇敬鬼神,重视占卜,将占卜的结果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便是甲骨卜辞。清末民初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出土的大量甲骨卜辞,是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中国最早的文字,为研究殷商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文字的出现为书面文学的产生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甲骨卜辞就是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的西周以封建宗法制度的巩固为主要特色,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东周以封建宗法制度的逐渐破坏为主要特色。西周定都于镐京,在今陕西西安附近;东周迁都于洛邑,在今河南洛阳,地理方位相对而为西东。周代保留下来的文献和地下出土的文物比殷商时代更多,社会状况也更为清楚。公元前841年,西周厉王暴虐无道,被流放于彘,史称“共和行政”,是中国历史确切纪年的开始。西周实行分封制,天子为大宗主,所封的诸侯为小宗主;诸侯国内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诸侯国君与卿大夫相对而为大小宗主。大小宗主层层区别,形成树形结构。诸侯的领地称为“国”,大夫的领地称为“家”。天下耕地实行井田制以量功计禄,不得随意开垦荒地以增加耕地。西周用礼乐制维系统治秩序,严格规定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上下尊卑关系,“礼”用以区别不同的等级,“乐”用以调节和谐的情感,这就是《礼记•乐记》中所说的“乐者为同,礼者为异”。从周武王到周幽王,西周共经历12王(厉王后共和行政14年),将近300年的历史。
周平王东迁洛邑后的东周被史家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广泛使用铁器和牛耕,井田制之外的私田大量出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周王室日趋衰微,霸主叠起,诸侯兼并,战争频繁,社会动荡。春秋早期南方的楚国率先僭号称王,后来吴国和越国也先后称王。周定王十三年(前594年),鲁国实行按耕地的数量征税的“初税亩”,以取代实行力役之征的井田制,表明私田得到官方的认可,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重要标志。孔子首开私学之风,平民子弟获得受教育的权利和参与政治的机会,强烈地冲击了世袭制度。旧制度逐渐破坏,新制度逐渐产生。战国时期周王室名存实亡,终至于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为秦昭襄王所灭。诸侯各国先后实行政治改革或发生政变,如鲁国三桓分公室,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齐国田氏代姜,晋国三家分晋等。据《战国策》所记载,当时的强国纷纷称王,有“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右,历经250多年的纵横捭阖,东西征战,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天下,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结束了春秋战国500多年的分裂局面。
夏、商、周三代的开国盛世常为后人所称道,其中不免多有理想的成分,但三代的统治各有特点,体现了文明进化的规律。《史记•高祖本纪》的论赞中说:“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撇开其历史循环论,“忠、敬、文”的政治正体现了由野蛮到敬祀鬼神,再到礼乐之治的发展规律。
先秦文学概说
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与历史文化大致同步,音乐、舞蹈、绘画和造型艺术等彼此关联,互相影响。中国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早期在岩石上雕刻或绘制的岩画,分布于包括今香港、台湾在内的20多个省区的100多个县、市、旗,最著名的有内蒙古的阴山岩画、云南的沧源岩画、广西的花山岩画、连云港的将军崖岩画、新疆的呼图壁岩画、青海的刚察岩画、嘉峪关附近的黑山岩画等。岩画内容反映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原始的狩猎、农耕、舞蹈等,形体简化而带有符号性的岩画可能是古文字的前身。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有十几件骨笛,大多为七孔,能奏出七声音阶,有的还有调音小孔。山西万荣县荆村和陕西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埙不按绝对音高制作,一个埙孔能发四个音。新石器时代陶器工艺相当精美,陶器上大多绘有绳纹、篮纹、弦纹、方格纹或动植物形的花纹,造型美观,做工讲究,生活用品已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还有许多纯艺术品的石器和玉器,如磁山文化中遗址中的石雕人头,良渚文化遗址中的兽面纹玉环、山形玉饰、玉琮、龙山文化中的龙凤形玉佩、勾云形玉佩和玉猪龙等,显示出造型艺术的成就和审美意识的发展。原始社会绘画、音乐和造型艺术如此发达,文学的产生亦在情理之中,由于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文字和书写工具尚未产生,没有留下原始的记录。
第二节 先秦文学概况
原始社会至夏代的歌谣和神话传说都是口耳相传,属于口头文学,被保存在后世的著述之中。虽然在流传的过程中多有篡改,或加上了流传时代的烙印,但就其内容的本质而言,与原始社会的其他文化艺术有惊人的相似相通之处,是中国文学的萌芽。正如许多动物的坯胎和植物的萌芽从外表上难以分辨种类一样,文学的坯胎和萌芽也还没有独立成形。
一百余年前殷墟甲骨卜辞的出土,揭示了中国最早的文字之谜。数以万计刻有成形汉字的龟甲兽骨片为研究殷商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确凿的文献资料,其中不乏文学的坯胎萌芽,有些卜辞文学特征相当明显。甲骨卜辞是商王盘庚迁都至殷到商纣王覆亡共273年之间的遗物,甲骨文字已有成熟的系统,说明盘庚迁殷之前已有文字,中国古代的书面文学肇始于殷商时代。
稍晚于甲骨卜辞的文字是钟鼎铭文。钟鼎铭文发现很早,西汉就有出土,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叙》中说:“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宋代记载古器物刻辞的著述中已有不少“三代古器”。殷商时代的钟鼎铭文字数极少,西周的钟鼎铭文字数渐多,最长的接近500字,并形成一定的结构模式,形成了名符其实的“文章”。
西周至春秋文献增多,最重要的是儒家的原始经典“六艺”。《史记•滑稽列传》引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这些著述被视为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的治国方略。其中《礼经》除《仪礼》外还包括《周礼》和《礼记》,实际成书于战国以后。《乐经》不传,一般认为它就是《诗经》的曲谱。产生最早的当推《尚书》和《周易》。《周易》托古的说法是伏羲画卦,文王作辞,《易经》的萌芽期可能在殷、周之际,《易传》旧传为孔子所作,近人认为系战国秦汉儒者所托。《周易》卦爻辞或韵或散,保存有不少古代的原始歌谣、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在原始文学中据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尚书》是一部跨时代的档案文件汇编,撇开今古文辨伪不论,仅从文字产生的时代来看,其中虞书、夏书显然出于后世的补作,而商书和周书才有可信的起码条件。《尚书》虽然号称难读,却开辟了散文创作的先河,讲究章法结构,条理清晰,并出现不少成熟的辞格,为历代散文家所重视。《春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简史,相传是孔子根据春秋鲁国的史料记载编撰而成,文字简练似流水账簿,未能构成散文篇章,但其微言大义,暗寓褒贬,直接导致了《左传》的产生。
先秦文学主要是周代文学,尤其是东周即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诗经》、史传散文、诸子散文和楚辞是周代文学的主体。
《诗经》产生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文学作品。《诗经》以外的古逸诗散见于后世的著述,真伪难辨,因而《诗经》也是西周至春秋时代唯一的诗歌总集。西周以前的歌谣都非常简短,只是具备诗歌的雏形。到了周代,诗歌在原有的基础上繁荣起来,这些诗歌许多被收入《诗经》。《诗经》属于集体创作,有庙堂乐歌、民族史诗和政治讽刺诗,也有大量的民歌。《诗经》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开创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在中国文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先秦时代的散文主要有史传和诸子两大类别。史传散文也就是历史散文,先秦两汉时代史书的概念还不够明确,《汉书•艺文志》中尚未设立“史部”,史书只是作为儒家经典或经典的附庸而存在。《春秋》本来是一部编年体简史,但人们并未将它看作史书,而是确定为儒家经典。《左传》与《春秋》有经传关系,用史实解释经文,解经的文字就是传,故称为史传散文。刘勰的《文心雕龙•史传》中所列举的书例除《左传》之外,都与“经”没有必然的联系。
《左传》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叙事文学名著,一般认为是左丘明为解释《春秋》而作。其体例编次与《春秋》相同,用具体的历史事实解释《春秋》经文,内容自成系统,思想也与《春秋》有所区别,可以脱离《春秋》而独立。《左传》全面反映了春秋时代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历史进程,并通过时人的讲述,记载了西周以前的古史和传说。《左传》长于叙事,尤其善于描写战争;语言凝炼传神,温文尔雅,含蓄委婉,幽默生动;作品通过叙事、描写战争和记录人物语言,客观上刻画出大批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是中国叙事写人文学的良好开端。
《国语》被认为是左丘明的另一部著作,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与《春秋》没有必然的联系,由于全书的主要史实与《春秋》、《左传》相合,所以又被称为《春秋外传》。其中极少数篇章的记事起于西周穆王时期,比《左传》早二百多年,绝大多数篇章与《左传》相表里。《国语》长于记言,朴实平易,含义深永。或幽默生动,情景毕现;或寓庄于谐,妙趣横生;或纯朴自然,富于哲理;更有不少长篇宏论说古道今,具备论说文的基本格局。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的纵横家书,成书于西汉晚期。其时上无天子,下无方伯,秦、齐、楚、赵、魏、韩、燕七雄并立,东周、西周、宋、卫、中山仅可立国。秦国与崤山以东某强国联合起来对付其他国家称为“连横”;崤山以东诸侯各国联合抗秦则称为“合纵”,从事连横或合纵的政治家就是纵横家。《战国策》是一部纵横家书,反映战国时代纵横捭阖的政治斗争。《战国策》的语言铺张扬厉,夸饰渲染,富于雄辩的气概。描写人物注重外貌肖像和行动细节的刻画,采用欲扬先抑等多种手法,人物刻画成为作者的主观写作动机。
战国时代人才辈出,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统称为诸子。诸子为谋求解决社会矛盾,提出种种治国方略,游说辩论,著书立说,学术思想和文学创作空前繁荣,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百家并非实数,只是极言学术流派之多。《汉书•艺文志》载九流十家,依次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九家,师承嬗传,各成流派,故又称九流。小说家出于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不成流派而充为十家,其中影响较为深远的是儒、墨、道、法四家。
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促使诸子散文蓬勃兴盛,主要有战国初期的《论语》和《墨子》,战国中期的《孟子》和《庄子》,战国末期的《荀子》和《韩非子》等。就学术派别而言,《论语》、《孟子》、《荀子》属于儒家,《墨子》属于墨家,《庄子》属于道家,《韩非子》属于法家。就文章体例而言,《论语》是典型的语录体。《孟子》和《庄子》属于论辩文,但《孟子》尚未脱尽语录体,《庄子》已接近专题论文。《墨子》、《荀子》和《韩非子》都是以题概篇的专题论文。
先秦诸子散文都是政治或哲理内容,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然而这些著述的议论说理都注重具象化、形象化,不同程度地采用寓言、比喻、夸张、拟人等文学手法,大多重文采,激越酣畅,宏丽恣肆,想象奇特,辞采华茂,甚至还刻画出生动的人物形象,因而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寓言尤为特色,先秦诸子既大量运用民间寓言,也自行创作寓言,内容丰富,故事生动,手法多种多样,充满智慧和风趣,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战国时代的文学成就首推楚辞,楚辞是战国晚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在南北合流的文化传统和民间文艺的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有别于《诗经》的新诗体。《诗经》之后约300年左右的时间,散文勃兴而诗坛消沉。屈原和楚辞的出现打破诗坛的消沉,突破《诗经》的格局,为诗歌创作开辟了新的领域,将诗歌创作推向了新的高峰。屈原既是中国诗歌由集体创作走向个人创作的第一人,也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同时又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诗人雄伟的诗篇,两千多年来一直放射着无穷的光辉,“沾溉后人,非一代也”。
01历史是大势所趋,但历史从不拒绝偶然
周末乱世,从春秋到战国,持续了500多年。虽然周秦之变,但秦末乱世仍可看作是周末乱世的延续。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02年,持续了500多年。
汉末乱世,从黄巾起义到天下三分,持续了将近100年。虽然西晋统一,但五胡十六国以及南北朝仍可看作是汉末乱世的延续。从公元184年到公元589年,持续了400多年。
唐末乱世,从安史之乱到大唐灭亡,持续了不到两百年。之后是最暴力的五代乱世,又持续了54年。从公元755年到公元960年,加上赵匡胤统一中原的时间,持续了200多年。
乱世的时间越来越短,统一的节奏越来越快。原因就是统一已经成为中国历史的路径依赖。但是,从汉末乱世的400年到唐末乱世的200年,这个变化已经算是质得飞跃了。路径依赖充满了大势所趋的宿命意味,但历史也从不拒绝偶然。
而这个偶然,就是从郭威到柴荣再到赵匡胤的三个英雄变量。没有这三个人,已经交织了中原与草原博弈的唐末乱世,就不会结束的这么突然。
这里用突然一点儿也不过分。后周从公元951年到公元960年,总计9年国祚。而这九年的时间,却成就了以汴宋为核心的中原优势,军事威迫北汉契丹,经济雄甲天下南北。这是力量上的颠覆性变化,而这个变化只用了9年时间。所以,必须得承认郭威和柴荣英雄盖世。
但,这只是力量。力量再强也强不过宪宗时期的大唐,也抵不过庄宗时期的后唐。
要结束乱世、再造统一,关键是能够输出秩序、实现政治统治。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解决时代问题。
五代乱世的时代问题是什么?就是自唐末以来的军人利益集团与王朝权力核心的关系问题。
大唐没能解决,五代的后梁、后唐、后晋以及后周都没能解决。但,这个问题在赵匡胤手中被解决了。而解决的手段,不是秦战国的变法和始皇帝的建章立制,也不是冯太后的均田制和宇文泰的府兵制,而是赵匡胤的关系攻略。
02点检做天子,五代乱世的底层源代码
柴荣征途患病,于是终止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大战。返回汴梁以后,他已知时日无多。所以,这时候,需要赶紧筹谋自己的身后事。而最重要的身后事就是后周王朝的继承人。但是,柴荣最大的儿子柴宗训仅才7岁。主少肯定国疑。而五代乱世,杀皇帝就跟杀猪一样简单。所以,一代雄主柴荣感觉到了恐惧。
柴荣在征北途中发现了一个袋子,里面装着一个木牌,牌上书五个大字:点检做天子。于是,因为一块莫名其妙的木牌,周世宗柴荣就罢免了殿前都点检张永德。
张永德是谁?他是周太祖郭威的女婿,而柴荣是周太祖郭威的养子。同时,张永德还是后周名将,在征战南唐、北汉以及契丹的大战中,屡立战功。就是这个身份、就是这个威望,张永德必须是后周皇帝的最强潜在人选。
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
这就是五代乱世的逻辑。
而殿前都点检,恰是兵强马壮甲天下者。大唐弱干强枝,于是藩镇之乱。唐鉴不远,所以五代十国就是一个不断强干的过程,做法是不断加强中央禁军的力量。而后周禁军中的最强力量就是殿前军,所以,谁控制了殿前军、谁就是后周的天下兵马大元帅。
因此,有没有“点检做天子”这个木牌不重要,重要的是张永德这个点检必须换。于是,张永德下课,赵匡胤上台,宋太祖成为兵强马壮甲天下者。
但是,周世宗柴荣的努力也只能到此为止。他可以拒绝张永德做天子,却拒绝不了“点检做天子”。因为五代乱世的源代码,就是: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
那么,点检为什么会是赵匡胤?
03主公与谋臣的关系,忠诚的回报从来都是最高的
赵匡胤在柴荣面前初露头角,是在高平之战。
郭威新丧、柴荣继位,于是北汉和契丹的数万联军杀向后周。柴荣力排众议,御驾亲征。可以说,朝堂重臣鲜有柴荣的追随谋臣,都看不起他这个新皇帝。柴荣只能在武将中发现自己的追随者。高平之战,柴荣既要树威又要选人,要选拔自己的忠诚谋臣。
但甫一交战,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何徽,就撂了挑子,不仅战败而逃而且抢掠辎重。御驾亲征的柴荣,当真领教到了什么是孤家寡人。这个新立天子不仅镇不住朝堂群臣,而且也镇不住骄兵悍卒。于是,亲冒矢石、直冲敌阵,周世宗就是有这股狠劲儿。他要凭一己之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国难显忠臣、主危见良将。就在柴荣最危急的时刻,宿卫将赵匡胤高呼:
主危如此,吾属何得不致死!
于是,战场的指挥权,事实上就交到了赵匡胤手中。柴荣鲜经战阵,难堪急变。禁军三大力量,主体是侍卫亲军马军和侍卫亲军步军,但两军的都指挥使不仅瞬间逃跑而且对自家军队搞起了抢劫。所以,就别指望这两个人指挥大战了。而此时的殿前军都指挥使李重进,也没了主意,完全听凭宿卫将赵匡胤的摆布。
于是,按赵匡胤的部署,李重进引麾下弓箭兵出阵左翼,赵匡胤率麾下部从出战右翼。
太祖皇帝身先士卒,驰犯其锋,士卒死战,无不一当百,北汉兵披靡。
高平之战,后周把北汉和契丹捆在一起打,成就了柴荣的赫赫英名。但,柴荣也从中发现了自己的千里马。这个人只能是赵匡胤。随后,在征战南唐、北汉和契丹的过程中,赵匡胤战功赫赫,成为后周的常胜将军。
为什么点检成了赵匡胤,也就有了答案。因为赵匡胤是第一个追随柴荣谋臣,也是被柴荣一手提拔起来的将军。忠诚的回报从来都是最高的,因为这里面有信任。赵匡胤的一句“主危如此,吾属何得不致死”,就把自己的命运与世宗柴荣捆在了一起。
04陈桥兵变的善与恶,种下什么花结出什么果
邪恶的种子是可以滋长的,善良的种子也是可以滋长的。初始条件的细微变化,能够引发整个系统质的不同。谎言只能用谎言掩盖,同理邪恶和善良也是如此。这就是路径依赖,是邪恶的路径还是善良的路径,往往取决于初始条件的善与恶。
陈桥兵变,是恶吗?
在五代乱世,这就是风气使然。你说不上是恶,也说不上是善。皇帝听将军的、将军听士兵的,所以篡位就是家常便饭。五代“八姓十三君”,谁也扭转不了这个风气,因为底层源代码就是: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
赵匡胤在后周王朝能够发动陈桥兵变,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有人望。没有人望的支持,即便兵强马壮,赵匡胤不能轻易发动兵变。因为后周不同于后唐、后晋和后汉,它是一个正在上升期的王朝。而即便能够发动兵变、点检做天子,这个人也不会是赵匡胤。
右拾遗浦城杨徽之亦尝言于世宗,以为上有人望,不宜典禁兵。
柴荣在世之时,右拾遗杨徽之就看出赵匡胤的人望足以支持其后来的篡位。所以,有人望如此,就不能再执掌禁军。但,赵匡胤却是柴荣最信任的谋臣。柴荣离世之际还是把王朝之剑交到了赵匡胤手中。
那么,陈桥兵变是善吗?
陈桥兵变不能说是善,但陈桥兵变里面却有善的种子。因为这几乎是一场不流血的改朝换代。
太祖曰:“太后、主上,吾皆北面事之,汝辈不得惊犯;大臣皆我比肩,不得侵凌;朝廷府库、士庶之家,不得侵掠。用令有重赏,违即孥戮汝。”
郭威也是黄袍(旗)加身,但,郭威是先流血造反而后黄袍加身。所以,后周代汉,仍旧没有改变五代王朝变换的血雨腥风。陈桥兵变的赵匡胤,几乎完全保存和继承了后周朝堂,只有一个检校太尉韩通被杀,而且保全了后周柴氏宗族。在腥风血雨的五代乱世,这已经是一个奇迹。而正是柴氏宗族得以保全,那些仍旧忠于后周的朝堂大臣才可以放下心中芥蒂,忠心为宋。
05杯酒释兵权,最成功的的关系攻略
一切政治、社会和历史的学问,在本质上都是关系攻略。人与人的关系、群与群的关系、国家与国家的关系,虽然尺度不同,但本质上都是某种形式的拉帮结派。所以,完全可以认为陈桥兵变就是赵匡胤拉帮结派的结果。
政治的本质,就是人际关系。
玩弄政治的高手,都是关系攻略的高手。因为是实践的攻略,所以,冷酷的计算总要碾压道德的情怀。于是,哈耶克感叹:最坏的家伙最容易爬到权力的顶峰。
其实,爬到权力顶峰的人,不是因为坏而是因为能够放下身段,搞彻底地冷酷计算。而香草美人的仁人君子,却在道德情怀中感叹众人皆醉我独醒。
成年人的世界,是理性人的世界。既然如此,那就没有道德情怀可言了,进化之后,剩下的只能是最冷酷无情的计算。
群体中的自私打败无私,而无私的群体打败自私的群体。
所以,能够薪火相传的民族,又总是少不了情怀满满。所以,历史不是成年人的理性世界,而是一部青春期的中二岁月。
变数最多的青春期,偏偏濡养出了赵匡胤这个冷酷计算与道德情怀兼备的变数英雄。那么,他要怎么解决五代乱世的时代问题呢?
军人利益集团与王朝权力核心的矛盾,这是内部问题。解决内部问题的高明做法,是升高一个维度去解决,把内部问题转换成外部问题。所以,内政不修则搞战争。
而赵匡胤却反其道而行之,把时代问题降低了一个维度去解决,即杯酒释兵权。皇帝与将军的政治问题变成了大哥与小弟、主公与谋臣的关系攻略。于是,政治分肥和权力分割的问题,就成了花钱可以解决的问题。
尔曹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永远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我且与尔曹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
这就是赵匡胤的解决方案:你们都不要再奋斗了,把奋斗这个苦差事留给我就好了。
公元961年,赵匡胤解除了石守信等一众老战友的兵权。公元969年,赵匡胤采用同样的手法,解除了地方节度使的兵权。
06历史总是押着同样的韵脚,却总是有新的歌句
赵匡胤的解决方案,当然不够彻底。
五代十国的底层源代码是:皇帝听将军的,将军听士兵的,于是兵强马壮者为天子。
而赵匡胤的关系攻略,只能解决皇帝与将军的关系。那么,五代十国的骄兵悍卒呢?
权力分配的问题,在人际层面,可以采取金钱赎买的方式。同样,士兵利益集团的问题,在国家层面,也可以采取金钱赎买的方式。于是,北宋终其一世,虽然战功不显,却一直维持着庞大的军费开支。
当然有弊端,这个方法式的路径依赖,导致了北宋中期以后的财政问题。而政治问题转换成经济问题,则是一个原则性的路径依赖。所以,北宋与契丹、北宋与西夏、北宋与女真、南宋与女真,甚至南宋与蒙古,宋朝人的解决方式就是花钱买平安。但是,在五代十国那个乱世,这已经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了。
北宋建国以后,在欧阳修、司马光等文人士大夫的努力下,在二程和朱熹等儒家思想家的努力下,北宋在制度和意识形态层面,构筑了君臣与家国的新的群体关系。
但,必须要承认:这是赵匡胤谱写出来的新的歌句。而这个歌句在历史上也有同样的韵脚。
西魏权臣宇文泰,在关中之地搞胡汉融合的试验。他也是搞关系。胡人与汉人之间的群体间关系,在宇文泰手中,降维到关陇军事集团内部的关系攻略。胡汉高级将领之间,搞错综复杂的姻亲关系;胡汉底层百姓之间,搞府兵制的同袍关系。在本质上,宇文泰与赵匡胤都是一样的手法,西魏和北宋押着同样的韵脚。
或许,历史就是一部关系史。在处理关系中,当然可以升高一个维度,把内部关系搞成外部关系,通过战争手段解决内政矛盾。但这种方式是火。而降低一个维度,同样也能够处理好看似复杂而尖锐的矛盾,把政治关系变成人际关系。而这种方式则是水。火能解燃眉之急,水却能解融合之稳,而上善若水。
赵匡胤是个皮肤黝黑的大胖子。但这个大胖子却从不油腻。他始终是一副积极奋斗的姿态。只要雄心常在、只要积极主动,就不会生出油腻。
从武将父亲赵宏殷身上,赵匡胤学到了能征善战的立身技能;从启蒙老师郭威身上,他见识了篡位政变的顶级斗争;从英雄主公柴荣身上,他领略了雄心满满的丈夫人生。
这些人生经验,让赵匡胤不仅在仕途上步步高升,而且也在心智上日渐成熟。到陈桥兵变前,赵匡胤早已洞明世事、人情练达。而历史偏偏在虎狼遍地的五代乱世中,选择了他。陈桥兵变的善恶一念之间,赵匡胤种下了善的种子。而历史,就从这个时候开始,进入到了一个新世界。
五代十国乱世时期,佛教事业为什么还能保持繁荣呢?
本文2023-10-06 17:56:2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4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