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痈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3收藏

脱痈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脱痈的病因病机 4 脱痈的症状 5 脱痈的诊断 51 分期 52 分级 53 预后 54 辅助检查 6 需要与脱疽相鉴别的疾病 61 糖尿病性坏疽 62 雷诺氏病(肢端动脉痉挛证) 7 脱痈的治疗 71 辨证治疗 711 寒湿阻络 7111 症状 7112 辨证分析 7113 治法 7114 方药治疗 712 血脉瘀阻 7121 症状 7122 辨证分析 7123 治法 7124 方药治疗 713 湿热毒盛 7131 症状 7132 辨证分析 7133 治法 7134 方药治疗 714 热毒伤阴 7141 症状 7142 辨证分析 7143 治法 7144 方药治疗 715 气血两虚 7151 症状 7152 辨证分析 7153 治法 7154 方药治疗 72 外治法 73 手术疗法 731 坏死组织清除术 732 坏死组织切除缝合术 733 截肢术 734 植皮术 74 中西医结合 75 针灸治疗 751 体针 752 灸法 753 耳针 754 水针 76 剧烈疼痛的处理 77 单方验方 8 脱痈患者日常保健 9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脱痈的穴位 2 治疗脱痈的方剂 3 治疗脱痈的中成药 4 脱痈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脱痈 1 拼音

tuō yōng

2 概述

脱痈为病名[1]。《黄帝内经灵枢·痈疽》:“发于足指,名曰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即脱疽[1]。

脱疽(gangrene)为病名[2][3]。出《刘涓子鬼遗方》卷四[2]。又名脱骨疽、脱痈、脱骨疔、敦痈、甲疽、蛀节疔[2]。是指发生于四肢末端,局部疼痛、坏死,严重时趾(指)节坏死脱落的慢性周围血管疾病[4]。多发于足趾,溃久则趾自落、故名脱疽[2]。其临床特点是好发于四肢末端,以下肢多见,初起趾(指)间怕冷,苍白,麻木,间歇性跛行,继则疼痛剧烈,日久患趾;(指)坏死变黑,甚至趾(指)节脱落。好发于青壮年男子,或老年人。我国北方较南方多见。

在《黄帝内经灵枢·痈疽》中即有关于本病的记载,云:“发于足趾,名脱痈,其状赤黑,·死之治;不赤黑,不死。治之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

脱痈相当于西医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变[2]。

3 脱痈的病因病机

脱痈多因偏嗜烟酒厚味,以致郁火毒邪蕴于脏腑,加之肾阴亏损,不能制火而发;或因外感寒湿毒邪,营卫不调,经络痹阻而日久化热,气血凝滞而成[2]。现代医学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及糖尿病性坏疽等与本病类似[5]。

脱痈主要由于脾气不健,肾阳不足,又加外受寒冻,寒湿之邪入侵而发病。脾气不健,化生不足,气血亏虚,内不能壮养脏腑;外不能充养四肢。脾肾阳气不足,不能温养四肢,复受寒湿之邪,则气血凝滞,经络阻塞,·不通则痛,四肢气血不充,失于濡养则皮肉枯槁,坏死脱落。若寒邪久蕴,则郁而化热,湿热浸*,则患趾(指)红肿溃脓。热邪伤阴,病久可致阴血亏虚,肢节失养,干枯萎缩。

脱痈的发生与长期吸烟、外伤等因素有关。

总之,脱疽的发生以脾肾亏虚为本,寒湿外伤为标,而气血凝滞、经脉阻塞为其主要病机。

4 脱痈的症状

《外科正宗》云:“脱疽者,外腐而内坏也……其形骨枯筋纵,其秽异臭难辨,其命仙方难治。”

脱痈发病缓慢,初起患趾色白发凉,麻疼,行走时疼痛、止步休息后痛消,呈间歇性跛行[2][5]。日久疼痛为持续性,足背皮肤渐紫暗变黑,患趾如煮熟红枣,痛如火烧,逐渐由红转黯变黑,最后足趾溃破腐烂,疼痛剧烈,足趾坏死脱落并向足背小腿蔓延,创面较难收口[5][2]。甚至出现五败症等[2]。脱疽为多发于下肢的一种足趾溃烂坏死性疾患[5]。

5 脱痈的诊断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发于寒冷季节,以20~40岁男性多见;常先一侧下肢发病,继而累及对侧,少数患者可累及上肢;患者多有受冷、潮湿、嗜烟、外伤等病史。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多发于老年人(50岁以上)。

51 分期

根据疾病发展过程,临床分为三期:

一期(局部缺血期)患肢末端发凉,怕冷,麻木,酸痛,间歇性跛行,每行走500—1000m后觉患肢小腿或足底有酸胀疼痛感而出现跛行,休息片刻后症状缓解或消失,再行走同样或较短距离时,患肢酸胀疼痛出现。随着病情的加重,行走的距离越来越短。患足可出现轻度肌肉萎缩,皮肤干燥,皮色变灰,皮温稍低于健侧,足背动脉搏动减弱,部分患者小腿出现游走性红硬条索(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

二期(营养障碍期),患肢发凉,怕冷,麻木,酸胀疼痛,间歇性跛行加重,出现静息痛,夜间痛甚,难以人寐:患者常抱膝而坐。患足肌肉明显萎缩,皮肤干燥,汗毛脱落,趾甲增厚,且生长缓慢,皮肤苍白或潮红或紫红,患侧足背动脉搏动消失。

三期(坏死期)二期表现进一步加重,足趾紫红肿胀,溃烂坏死,或足趾发黑,干瘪,呈下性坏疽。坏疽可先为一趾或数趾,逐渐向上发展,合并感染时,则红肿明显,患足剧烈疼痛,全身发热。经积极治疗,患足红肿可消退,溃疡可愈合,坏疽局限。若坏疽发展至足背以上,则红肿疼痛难以控制,病程日久,患者可出现疲乏无力、不欲饮食、口干、形体消瘦,甚则壮热神昏。

52 分级

根据肢体坏死的范围,将坏疽分为三级:一级坏疽局限于足趾或手指部位,二级坏疽局限于足跖部位,三级坏疽发展至踝关节及其上方。

53 预后

脱疽发展缓慢,病程较长,常在寒冷季节加重,治愈后又可复发。

54 辅助检查

肢体超声多普勤、血流图、甲皱微循环、动脉造影及血脂、血糖等检查,可以明确诊断,有助于鉴别诊断,了解病情严重程度。

6 需要与脱疽相鉴别的疾病 61 糖尿病性坏疽

患者有糖尿病多饮、多食、多尿等症状,化验尿糖阳性,血糖增高,局部为湿性坏疽,发展迅速,范围较大,如不及时控制炎症,易至毒邪内陷。

62 雷诺氏病(肢端动脉痉挛证)

多见于青年女性,上肢较下肢多见,好发于双手,每因寒冷和精神 双手出现发凉苍白,继而紫绀、潮红,最后恢复正常的三色变化(雷诺氏现象),患肢动脉搏动正常,一般不出现肢体坏疽。

7 脱痈的治疗 71 辨证治疗

治宜滋肾养血,健脾益气,活血解毒为主[2]。可随证选服解毒济生汤、阳和汤、顾步汤、四妙勇安汤、人参养荣汤等[2]。

711 寒湿阻络

脱疽·寒湿阻络证(gangrene with pattern of colddampness obstructing collateral)是指寒湿阻络,以患趾(指)喜暖怕冷,肤色苍白冰凉,麻木疼痛,遇冷痛剧,步履不利,多走则疼痛加剧,小腿酸胀,稍歇则痛缓(间歇性跛行),舌苔白腻,脉沉细,趺阳脉减弱或消失为常见症的脱疽证候[4]。

7111 症状

患趾(指)喜暖怕冷,麻木,酸胀疼痛,多走疼痛加剧,稍歇痛减,皮肤苍白,触之发凉,趺阳脉搏动减弱;舌淡,苔白腻,脉沉细。

7112 辨证分析

脾肾阳虚,感受寒湿之邪,内外相合,则患肢喜暖怕冷,皮肤苍白;寒湿阻络,阳气不能外达于四末,则麻木酸胀,触之发凉;寒湿内阻,气血不行,多走时气血更加瘀滞不达,故疼痛加剧;寒湿阻络,则跌阳脉搏动减弱;舌淡、苔白腻、脉沉细为阳虚寒盛之象。

7113 治法

温阳散寒,活血通络。

7114 方药治疗

阳和汤加减。

712 血脉瘀阻

脱疽·血脉瘀阻证(gangrene with pattern of blood vessels stasis and obstruction)是指血脉瘀阻,以患趾酸胀疼痛加重,步履沉重乏力,活动艰难,患趾肤色由苍白转为暗红,下垂时更甚,抬高则见苍白,小腿可有游走性红斑、结节或硬索,疼痛持续加重,彻夜不能入寐,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舌苔白,脉弦或涩,趺阳脉消失为常见症的脱疽证候[4]。

7121 症状

患趾(指)酸胀疼痛加重,夜难人寐,步履艰难,患趾(指)皮色暗红或紫暗,下垂更甚,皮肤发凉干燥,肌肉萎缩,趺阳脉搏动消失;舌暗红或有瘀斑,苔薄白,脉弦涩。

7122 辨证分析

寒邪凝滞,阳气不布,气血瘀滞,则患肢酸胀疼痛;入夜阳气内闭,故疼痛加剧;气血瘀滞,肢末失养,则步履艰难,皮肤干燥发凉,肌肉萎缩;气血瘀阻脉络,则趺阳脉搏动消失;气血瘀阻,则患趾(指)皮色暗红或紫暗,舌暗红或有瘀斑;弦脉主痛,涩脉主瘀滞。

7123 治法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7124 方药治疗

桃红四物汤加炮山甲、地龙、乳香、没药等。

713 湿热毒盛

脱疽·湿热毒盛证(gangrene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toxin excessiveness)是指湿热毒盛,以患肢剧痛,日轻夜重,喜凉怕热,局部皮色紫暗,肿胀,渐变紫黑,浸润蔓延,溃破腐烂,气秽,创面肉色不鲜,甚则五趾相传,波及足背,或伴有发热等症,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为常见症的脱疽证候[4]。

7131 症状

患肢剧痛,日轻夜重,局部肿胀,皮肤紫暗,浸*蔓延,溃破腐烂,肉色不鲜;身热口干,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7132 辨证分析

气血瘀滞,郁久化热,或湿热入侵,湿热蕴结,则患肢剧痛,局部肿胀,皮色紫暗,浸*蔓延,溃破腐烂,肉色不鲜;热盛伤阴,则身热口干,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为湿热毒盛之象。

7133 治法

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7134 方药治疗

四妙勇安汤加连翘、黄柏、赤小豆、丹参、川芎、赤芍、牛膝等。

714 热毒伤阴

脱疽·热毒伤阴证(gangrene with pattern of heattoxin injuring yin)是指热毒伤阴,以皮肤干燥,毫毛脱落,趾(指)甲增厚变形,肌肉萎缩,趾(指)多呈干性坏疽,舌质红,舌苔黄,脉弦细数为常见症的脱疽证候[4]。

7141 症状

皮肤干燥,毫毛脱落,趾(指)甲增厚变形,肌肉萎缩,趾(指)呈干性坏疽;口干欲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7142 辨证分析

病邪郁久化热,热毒内盛伤阴,阴虚失养,则皮肤干燥,毫毛脱落,趾(指)甲增厚变形,肌肉萎缩;热毒内盛,阴虚失养,则趾(指)呈干性坏疽;阴虚则口干欲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象。

7143 治法

清热解毒,养阴活血。

7144 方药治疗

顾步汤加减。

715 气血两虚

脱疽·气血两虚证(gangrene with qiblood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气血两虚,以面容憔悴,萎黄消瘦,神情倦怠,坏死组织脱落后疮面久不愈合,肉芽暗红或淡红而不鲜,舌质淡胖,脉细无力为常见症的脱疽证候[4]。

7151 症状

病程日久,坏死组织脱落后疮面久不愈合,肉芽暗红或淡而不鲜;倦怠乏力,不欲饮食,面色少华,形体消瘦;舌淡,少苔,脉细无力。

7152 辨证分析

病久不愈,气血两虚,肢体失养,则疮面久治不愈,肉色不鲜,形体消瘦;气血亏虚,则倦怠乏力;脾气亏虚,则不欲饮食;舌淡、少苔、脉细无力乃气血两虚之象。

7153 治法

补益气血。

7154 方药治疗

八珍汤加减。

72 外治法

脱疽早期不痛宜隔姜灸,痛宜大麦米煮饭、芙蓉叶各15g,捣贴以止痛,或附子、干姜、吴茱萸等捣敷脚心;若腐烂黑焰、痛不可忍者,宜用大甘草研极细末,香油调厚敷,一日一换,勿间断;腐去后再以生肌玉红膏及生肌散敷之;若黑坏死,则应手术切除之[2]。

未溃期可选用冲和膏、红灵丹油膏外敷;亦可用当归15g,独活30g,桑枝30g,威灵仙30g,煎水熏洗,每日1次;亦可用附子、干姜、吴茱萸各等份研末,蜜调,敷于患足涌泉穴,每日换药1次,如发生药疹即停用;亦可用红灵酒少许揉擦患肢足背、小腿,每次20分钟,每日2次。

已溃溃疡面积较小者,可用上述中药熏洗后,外敷生肌玉红膏;溃疡面积较大,坏死组织难以脱落者,可先用冰片锌氧油(冰片2g,氧化锌油98g)软化创面硬结痂皮,按疏松程度,依次清除坏死痂皮,先除软组织,后除腐骨,彻底的清创术必须待炎症完全消退后方可施行。

73 手术疗法 731 坏死组织清除术

待坏死组织与健康组织分界清楚,近端炎症控制后,可行坏死组织清除,骨断面宜略短于软组织断面。

732 坏死组织切除缝合术

坏死组织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且近端炎症控制,血运改善,可取分界近端切口,行趾(指)切除缝合术或半足切除缝合术。

733 截肢术

当坏死延及足背及踝部,可行小腿截肢术,坏疽发展至踝以上者,可行膝关节截肢术。

734 植皮术

溃疡面较大时,可在创面干净、血运改善后行创面植皮术。

74 中西医结合

脱疽相当于西医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变[2]。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诊治,现多分为寒凝络痹、气血郁滞、阴虚热毒、气血双虚4种类型[2]。在治疗上,按照分型多用既定方剂为基础、又根据病情辨证施治,予以加减,疗效有所提高[2]。

75 针灸治疗

注意:针灸疗法主要用于脱疽患肢未溃时[5]。对晚期溃烂者,须配合外科治疗[5]。治疗期间注意患肢保暖,防止外伤,配合适当运动[5]。

751 体针

取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承山、曲池、合谷、内关、肩寥等穴,每次取2~4穴。交替进行,每日1次。

初中期证属气滞血瘀者,可取膈俞、关元俞、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商丘、丘墟、照海等穴[5]。病生手部者加颈6~胸3夹脊、八邪;病生足部者加腰1~腰3夹脊、八风[5]。后期证属气阴两虚者,可取关元、太溪、足三里、太渊、血海、少府等穴[5]。

752 灸法

艾条熏灸患处20分钟左右,每日1~2次[5]。

753 耳针

取下脚端、肾、屏间、下屏尖、脑、心、肝、肢体相应点等穴[5]。每次选2~3穴,强 [5]。也可用05%的普鲁卡因02毫升封闭双下脚端、下屏尖等穴[5]。

754 水针

用5%当归注射液05毫升,注入心俞、膈俞、阳陵泉、三阴交、悬钟等穴,每次2~3穴,每日1次[5]。

76 剧烈疼痛的处理

脱疽最主要的自觉症状就是疼痛,严重者剧痛以至彻夜难眠,因此有效的止痛治疗成为治疗脱疽的重要措施,除使用杜冷丁等止痛药物外,可选用以下止痛方法。

(一)中药麻醉中麻Ⅰ号25~5mg(或中麻Ⅱ号2~3mg)加氯丙嗪25mg,用生理盐水20mL于晚9时缓慢静脉推注,患者可入睡6~8小时,隔2—3天使用1次。治疗时,患者应平卧,头侧位,去掉枕头。施术后应密切观察,注意护理。

(二)持续硬膜外麻醉在病室内,常规实施低位硬膜外麻醉,最好只麻醉患肢,可持续麻醉2—3天,能消除疼痛,改善患肢肿胀,对全身情况的改善和实施手术均能起到良好作用。

77 单方验方

(一)每日用毛冬青(毛披树根)100~200g煎水400mL,分2次口服。

(二)复方丹参注射液2—4mL肌肉注射,每日1~2次;或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10%葡萄糖溶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2—4周为1个疗程。;

8 脱痈患者日常保健

1.禁止吸烟,少食辛辣炙博及醇酒之品。

2.冬季户外工作时,注意保暖,鞋袜宜宽大舒适,每天用温水泡洗双足。

3.避免外伤。

4.患侧肢体运动煅炼,可促进患肢侧支循环。方法是,患者仰卧,抬高下肢20—30分钟,然后两足下垂床沿4—5分钟,同时两足及足趾向下、上、内、外等方向运动10次,再将下肢平放4—5分钟,每日运动3次。坏疽感染时禁用。

9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合昏皮的别名 4 来源及产地 5 性味归经 6 功能主治 7 化学成分 8 合昏皮的药理作用 9 合欢皮药典标准 91 品名 92 来源 93 性状 94 鉴别 95 检查 951 水分 952 总灰分 96 浸出物 97 含量测定 9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972 对照晶溶液的制备 9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974 测定法 98 合欢皮饮片 981 炮制 982 浸出物 983 鉴别、检查、含量测定 984 性味与归经 985 功能与主治 986 用法与用量 987 贮藏 99 出处 10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合昏皮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合昏皮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合昏皮 1 拼音

hé hūn pí

2 概述

合昏皮为中药名,出自《备急千金要方》,为《本草拾遗》记载的合欢皮之别名[1]。

3 合昏皮的别名

合昏皮、夜合皮[1]。

4 来源及产地

豆科植物合欢Albizia julibrissin Durazz的树皮[1]。主产湖北、四川、江苏、浙江、安徽[1]。

5 性味归经

甘,平[1]。入心、肝经[1]。

6 功能主治

功在宁心,解郁,和血,消痈,止痛[1]。

1治心神不安,失眠,肺痈咳吐脓血,瘰疬,折伤疼痛[1]。煎服:45~9g[1]。

2治痈疖疮肿,煎服或研末外敷[1]。

7 化学成分

本品含金合欢酸内酯、剑叶莎酸甲酯、合欢皂苷、秃毛冬青甲素及其多种糖苷、木脂体糖苷[1]。

8 药理作用

本品可抗生育、抗过敏、抗肿瘤[1]。

9 合欢皮药典标准 91 品名

合欢皮

Hehuanpi

ALBIZIAE CORTEX

92 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合欢Albizia julibrissin Durazz的干燥树皮。夏、秋二季剥取,晒干。

93 性状

本品呈卷曲筒状或半筒状,长40~80cm,厚01~03cm。外表面灰棕色至灰褐色,稍有纵皱纹,有的成浅裂纹,密生明显的椭圆形横向皮孔,棕色或棕红色,偶有突起的横棱或较大的圆形枝痕,常附有地衣斑;内表面淡黄棕色或黄白色,平滑,有细密纵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呈纤维性片状,淡黄棕色或黄白色。气微香,味淡、微涩、稍刺舌,而后喉头有不适感。

94 鉴别

(1)本品粉末灰**。石细胞类长圆形、类圆形、长方形、长条形或不规则形,直径16~58μm,壁较厚,孔沟明显,有的分枝。纤维细长,直径7~22μm,常成束,周围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含晶细胞壁不均匀增厚,木化或微木化。草酸钙方晶直径5~26μm。

(2)取本品粉末1g,加50%甲醇10ml,浸泡1小时,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5ml使溶解,用正丁醇振摇提取2次,每次5ml,合并正丁醇液,蒸干,残渣加甲醇0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合欢皮对照药材lg,同法剂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3μl,分别点于同一高效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一甲醇一水(13:5:2)的下层溶液(每10ml加甲酸01ml)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磷钼酸乙醇试液,在9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95 检查 951 水分

不得过100%(附录ⅨH 第一法)。

952 总灰分

不得过60%(附录ⅨK)。

9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 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稀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20%。

97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D)测定。

9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004%磷酸溶液(18:82)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04nm。理论板数按()丁香树脂酚4OβD呋喃芹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972 对照晶溶液的制备

取()丁香树脂酚4OβD呋喃芹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5μg的溶液,即得。

9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0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50%甲醇20ml,密塞,称定重量,浸泡l小时,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40kHz)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50%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97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按干燥品计算,含()丁香树脂酚4OβD呋喃芹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C33H44017)不得少于0030%。

98 合欢皮饮片 981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丝或块,干燥。

本品呈弯睦的丝或块片状。外表面灰棕色至灰褐色,稍有纵皱纹,密生明显的椭圆形横向皮孔,棕色或棕红色。内表面淡黄棕色或黄白色,平滑,具细密纵纹。切面呈纤维性片状,淡黄棕色或黄白色。气微香,味淡、微涩、稍刺舌,而后喉头有不适感。

982 浸出物

同药材,不得少于100%。

983 鉴别、检查、含量测定

同药材。

984 性味与归经

甘,平。归心、肝、肺经。

985 功能与主治

解郁安神,活血消肿。用于心神不安,忧郁失眠.肺痈,疮肿,跌扑伤痛。

986 用法与用量

6~12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987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99 出处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中医大辞典》·千金藤 31 千金藤的别名 32 来源及产地 33 性味 34 功能主治 35 化学成分 36 千金藤的药理作用 4 《全国中草药汇编》·千金藤 41 拼音名 42 千金藤的别名 43 来源 44 原形态 45 性味 46 功能主治 47 千金藤的用法用量 48 摘录 5 《中华本草》·千金藤 51 出处 52 拼音名 53 英文名 54 千金藤的别名 55 来源 56 原形态 57 生境分布 58 化学成份 59 千金藤的药理作用 510 鉴别 511 性味 512 归经 513 功能主治 514 千金藤的用法用量 515 各家论述 516 摘录 6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千金藤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千金藤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千金藤 1 拼音

qiān jīn téng

2 英文参考

Japanese stephania root or leaf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中医大辞典》·千金藤

千金藤为中药名,出自《本草拾遗》[1]。

31 千金藤的别名

金线钓乌龟、天膏药、金盆寒药[1]

32 来源及产地

防己科植物千金藤Stephania japonica(Thunb)Miers的块根或茎藤。分布华东、华中、西南、华南地区[1]。

33 性味

苦,寒[1]。

34 功能主治

祛风利湿,清热解毒[1]。

1风湿痹痛,腰腿疼痛,偏瘫,治咽喉肿痛,痧气腹痛,胃痛,湿热淋浊,小便不利,水肿脚气,外阴湿疹,风湿痹痛。煎服:9~15g[1]。

2治毒蛇咬伤,疮疖痈肿。捣敷[1]。

3治牙痛。磨汁含咽或切片放患处咬住[1]。

35 化学成分

全株含轮环藤酚堿(Cyclanoline)、千金藤堿(Stephanine)、原千金藤堿、表千金藤堿、氧化千金藤堿、间千金藤堿(Metaphanine)、毛叶含笑堿(Lanuginosine)等多种生物堿[1]。

36 药理作用

轮环藤酚堿有横纹肌松弛作用,并能被新斯的明所拮抗。它与和千金藤堿均有神经节阻断作用,故可使血压降低。表千金藤堿可阻断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轮环藤酚堿有较弱的箭毒样作用;千金藤堿能抑制胃的收缩及分泌功能[1]。

4 《全国中草药汇编》·千金藤 41 拼音名

Qiān Jīn Ténɡ

42 千金藤的别名

小青藤、铁板膏药

43 来源

为防己科千金藤属植物千金藤Stephania japonica (Thunb)Miers以根或藤茎入药。春秋均可采收、洗净切片,晒干。

注:雅致千金藤Stephania eleagans Hook f et Thoms分布于四川和西藏,四川称山豆根或小山豆根,西藏地区作千金藤入药。

44 原形态

缠绕落叶木质藤本,长可达5米,全体无毛。根圆柱形,形似粉防己而较细,外皮暗褐色,内面黄白色。老茎木质化,小枝纤细而带韧性。叶互生,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有白粉呈灰白色,两面无毛。夏季叶腋开黄绿色小花。核果近球形,直径约6毫米,熟时红色。

45 性味

苦、辛,寒。

46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祛风止痛。用于咽喉肿痛,牙痛,胃痛,水肿,脚气,尿急尿痛,小便不利,外阴湿疹,风湿关节痛;外用治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痈肿疮疖。

47 千金藤的用法用量

3~5钱;外用适量;鲜根或全草捣烂外敷,或研末敷患处。

48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5 《中华本草》·千金藤 51 出处

出自《本草拾遗》;千金藤,有数种,南北名目不同,大略主疗相似,或是皆近于藤。生北地者,根大如指,色如漆;生南土者,黄赤如细辛。舒、庐间有一种藤似木蓼,又有鸟虎藤,绕树,冬青,亦名千金藤。又江西山林间有草生,叶头有瘿子,似鹤膝,叶如柳,亦名千金藤。又一种似荷叶,只钱许大,亦呼为千金藤,一名古藤,主痢及小儿大腹。千金者,以贵为名,岂俱一物,亦状异而功名同。南北所用,若取的称,未知孰是。其中有草,今并入

52 拼音名

Qiān Jīn Ténɡ

53 英文名

Japanese Stephania Root, Root of Japanese Stephania

54 千金藤的别名

金线钓乌龟、公老鼠藤、野桃草、爆竹消、朝天药膏、合钹草、金丝荷叶、天膏药、。

55 来源

药材基源:为防己科植物千金藤的根或茎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tephania japonica (Thunb) Miers[Menispermum japonicum Thunb]

采收和储藏:78月采收茎叶,晒干;910月挖根,洗净晒干。

56 原形态

千金藤 多年生落叶藤本,长可达5m。全株无毛。根圆柱状,外皮暗褐色,内面黄白色。老茎木质化,小枝纤细,有直条纹。叶互生;叶柄长510cm,盾状着生;叶片阔卵形或卵圆形,长48cm,宽37cm,先端钝或微缺,基部近圆形或近平截,全缘,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粉白色,两面无毛,掌状脉79条。花小,单性,雌雄异株;雄株为复伞形聚伞花序,总花序梗 通常短于叶柄,小聚伞花序近无梗,团集于假伞梗的末端,假伞梗 挺直;雄花:萼片6(8),排成2轮,卵形或倒卵形;花瓣3(4);雄蕊6,花丝合生成柱状。雌状。雌株也为复伞形聚伞花序,总花序梗通常短于叶柄,小聚伞花序和花均近无梗,紧密团集于假伞梗的端;雌花:萼片3(4);花瓣3(4);子房卵形,花柱36深裂,外弯。核果近球形,红色,直径约6mm,内果皮背部有2行高耸的小横肋状雕纹,每行通常10颗,胎座迹通常不孔。花期67月,果期89月。

5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路边、沟边、草丛或山地丘陵地灌木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安微、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58 化学成份

千金藤茎、根含千金藤堿(stephanine),表千金藤堿(epistephanine),次表千金藤堿(hypoepistephanine),间千金藤堿(metaphanine),原千金藤堿(protostephanine),原间千金藤堿(prometaphanine),千金藤比斯堿(stebisimine),千金藤默星堿(stephamiersine),表千金藤默星堿(epistephamiersine),氧代千金藤默星堿(stepinonine),莲花宁堿(hasubanonine),高千金藤诺灵(homostephanoline),和千金藤诺灵(steponine),千金藤福灵(stepholine),千金藤诺灵(stephanoline),轮环藤酚堿(cyclanoline),岛藤堿(insularine),千金藤二胺(sephadiamine),氧代表千金藤默星堿(oxoepistephamiersine),毛叶含笑堿(lanuginosine)。千金藤叶含氧代千金藤默星堿,16氧代原间千金藤堿(16oxoprometaphanine),千金藤比斯堿。果实含一种新生物堿原千金藤那布任堿(prostephanaberrine)。

59 千金藤的药理作用

从千金藤中提得的季胺型生物堿轮环藤酚堿有松弛横纹肌的作用(大鼠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其作用强度为蝙蝠葛堿的1/20,能被新斯的明所拮抗。它与从千金藤中提得的另一种生物堿和千金藤堿均有阻断神经节作用:如在猫颈上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瞬膜,犬大内脏神经升压,颈迷走神经末梢端降压,兔胃、猫骨盘神经膀胱,犬鼓索神经唾液分泌,尼可丁的升压反应等标本上,皆可表现阻断作用。同时两者皆可降压,皆能抑制实验动物胃的收缩,对结扎幽门的大鼠所引起的胃液及酸的分泌有轻度抑制作用。从同属植物Shernandifolia(Willd)Walp中也能提得和千金藤堿,它对未孕大鼠子宫并无作用,对豚鼠小肠有致痉作用,对Carbacol引起之痉挛无对抗作用,对离体蛙心能增强其收缩力,对麻醉猫的降压作用胜过利血平。肌松作用:千金藤季铵堿具有与蝙蝠葛堿相似的降压作用;轮环藤季铵堿具有肌松及降压作用。

510 鉴别

取本品5g,加甲醇10ml,温浸20分钟,滤过,滤液回收至干,加10ml稀盐酸溶解,滤过,取滤液各1ml分置于两支试管内,一管内滴加碘化钾试液12滴,立即产生棕红色沉淀,另一管内滴加碘碘化钾试液,2滴,立即棕红色沉淀发生。

511 性味

苦;辛;寒

512 归经

肺;脾;大肠经

513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祛风止痛;利水消肿。主咽喉肿痛;痈肿疮疖;毒蛇咬伤;风湿痹痛;胃痛;脚气水肿

514 千金藤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研末,每次115g,每日23次。外用:适量,研末撒或鲜品捣敷。

515 各家论述

1《本草拾遗》:主霍乱中恶,天行虚劳,瘴疟,痰嗽不利,肿疽,犬毒,癫,杂疹悉主之。2《湖南药物志》:消肿止痛。3《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祛风活络,清热解毒,收敛止血。治风湿性关节炎,偏瘫,多发性疖肿,痢疾,毒蛇咬伤,于宫脱垂,咯血。4《四川常用中草药》:利尿,定痛,祛风。治心胃痛,腹中痞块,水肿,风肿,痈肿恶疮。5江西《草药手册》:清下部湿热,治下部湿疮。6《福建中草药》:清热泻火,利湿消肿。治咽喉肿痛,湿热淋浊。

516 摘录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脱骨疽的病因病机 5 脱骨疽的症状 6 脱骨疽的诊断 61 分期 62 分级 63 预后 64 辅助检查 7 需要与脱骨疽相鉴别的疾病 71 糖尿病性坏疽 72 雷诺氏病(肢端动脉痉挛证) 8 脱骨疽的治疗 81 辨证治疗 811 寒湿阻络 8111 症状 8112 辨证分析 8113 治法 8114 方药治疗 812 血脉瘀阻 8121 症状 8122 辨证分析 8123 治法 8124 方药治疗 813 湿热毒盛 8131 症状 8132 辨证分析 8133 治法 8134 方药治疗 814 热毒伤阴 8141 症状 8142 辨证分析 8143 治法 8144 方药治疗 815 气血两虚 8151 症状 8152 辨证分析 8153 治法 8154 方药治疗 82 外治法 83 手术疗法 831 坏死组织清除术 832 坏死组织切除缝合术 833 截肢术 834 植皮术 84 中西医结合 85 针灸治疗 851 体针 852 灸法 853 耳针 854 水针 86 剧烈疼痛的处理 87 单方验方 9 脱骨疽患者日常保健 10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脱骨疽的方剂 2 古籍中的脱骨疽 3 治疗脱骨疽的穴位 4 治疗脱骨疽的中成药 1 拼音

tuō gǔ jū

2 英文参考

gangrene of finger or toe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toe gangren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gangrene of digi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angren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mortification [朗道汉英字典]

necrosis [朗道汉英字典]

3 概述

脱骨疽为病名[1]。出《外科全生集》卷二。即脱疽[1][2]。

脱疽(gangrene)为病名[3][4]。出《刘涓子鬼遗方》卷四[3]。又名脱骨疽、脱痈、脱骨疔、敦痈、甲疽、蛀节疔[3]。是指发生于四肢末端,局部疼痛、坏死,严重时趾(指)节坏死脱落的慢性周围血管疾病[5]。多发于足趾,溃久则趾自落、故名脱疽[3]。其临床特点是好发于四肢末端,以下肢多见,初起趾(指)间怕冷,苍白,麻木,间歇性跛行,继则疼痛剧烈,日久患趾;(指)坏死变黑,甚至趾(指)节脱落。好发于青壮年男子,或老年人。我国北方较南方多见。

在《黄帝内经灵枢·痈疽》中即有关于本病的记载,云:“发于足趾,名脱痈,其状赤黑,·死之治;不赤黑,不死。治之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

脱骨疽相当于西医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变[3]。

4 脱骨疽的病因病机

脱骨疽多因偏嗜烟酒厚味,以致郁火毒邪蕴于脏腑,加之肾阴亏损,不能制火而发;或因外感寒湿毒邪,营卫不调,经络痹阻而日久化热,气血凝滞而成[3]。现代医学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及糖尿病性坏疽等与本病类似[2]。

脱骨疽主要由于脾气不健,肾阳不足,又加外受寒冻,寒湿之邪入侵而发病。脾气不健,化生不足,气血亏虚,内不能壮养脏腑;外不能充养四肢。脾肾阳气不足,不能温养四肢,复受寒湿之邪,则气血凝滞,经络阻塞,·不通则痛,四肢气血不充,失于濡养则皮肉枯槁,坏死脱落。若寒邪久蕴,则郁而化热,湿热浸*,则患趾(指)红肿溃脓。热邪伤阴,病久可致阴血亏虚,肢节失养,干枯萎缩。

脱骨疽的发生与长期吸烟、外伤等因素有关。

总之,脱骨疽的发生以脾肾亏虚为本,寒湿外伤为标,而气血凝滞、经脉阻塞为其主要病机。

5 脱骨疽的症状

《外科正宗》云:“脱疽者,外腐而内坏也……其形骨枯筋纵,其秽异臭难辨,其命仙方难治。”

脱骨疽发病缓慢,初起患趾色白发凉,麻疼,行走时疼痛、止步休息后痛消,呈间歇性跛行[3][2]。日久疼痛为持续性,足背皮肤渐紫暗变黑,患趾如煮熟红枣,痛如火烧,逐渐由红转黯变黑,最后足趾溃破腐烂,疼痛剧烈,足趾坏死脱落并向足背小腿蔓延,创面较难收口[2][3]。甚至出现五败症等[3]。脱疽为多发于下肢的一种足趾溃烂坏死性疾患[2]。

6 脱骨疽的诊断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发于寒冷季节,以20~40岁男性多见;常先一侧下肢发病,继而累及对侧,少数患者可累及上肢;患者多有受冷、潮湿、嗜烟、外伤等病史。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多发于老年人(50岁以上)。

61 分期

根据疾病发展过程,临床分为三期:

一期(局部缺血期)患肢末端发凉,怕冷,麻木,酸痛,间歇性跛行,每行走500—1000m后觉患肢小腿或足底有酸胀疼痛感而出现跛行,休息片刻后症状缓解或消失,再行走同样或较短距离时,患肢酸胀疼痛出现。随着病情的加重,行走的距离越来越短。患足可出现轻度肌肉萎缩,皮肤干燥,皮色变灰,皮温稍低于健侧,足背动脉搏动减弱,部分患者小腿出现游走性红硬条索(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

二期(营养障碍期),患肢发凉,怕冷,麻木,酸胀疼痛,间歇性跛行加重,出现静息痛,夜间痛甚,难以人寐:患者常抱膝而坐。患足肌肉明显萎缩,皮肤干燥,汗毛脱落,趾甲增厚,且生长缓慢,皮肤苍白或潮红或紫红,患侧足背动脉搏动消失。

三期(坏死期)二期表现进一步加重,足趾紫红肿胀,溃烂坏死,或足趾发黑,干瘪,呈下性坏疽。坏疽可先为一趾或数趾,逐渐向上发展,合并感染时,则红肿明显,患足剧烈疼痛,全身发热。经积极治疗,患足红肿可消退,溃疡可愈合,坏疽局限。若坏疽发展至足背以上,则红肿疼痛难以控制,病程日久,患者可出现疲乏无力、不欲饮食、口干、形体消瘦,甚则壮热神昏。

62 分级

根据肢体坏死的范围,将坏疽分为三级:一级坏疽局限于足趾或手指部位,二级坏疽局限于足跖部位,三级坏疽发展至踝关节及其上方。

63 预后

脱疽发展缓慢,病程较长,常在寒冷季节加重,治愈后又可复发。

64 辅助检查

肢体超声多普勤、血流图、甲皱微循环、动脉造影及血脂、血糖等检查,可以明确诊断,有助于鉴别诊断,了解病情严重程度。

7 需要与脱骨疽相鉴别的疾病 71 糖尿病性坏疽

患者有糖尿病多饮、多食、多尿等症状,化验尿糖阳性,血糖增高,局部为湿性坏疽,发展迅速,范围较大,如不及时控制炎症,易至毒邪内陷。

72 雷诺氏病(肢端动脉痉挛证)

多见于青年女性,上肢较下肢多见,好发于双手,每因寒冷和精神 双手出现发凉苍白,继而紫绀、潮红,最后恢复正常的三色变化(雷诺氏现象),患肢动脉搏动正常,一般不出现肢体坏疽。

8 脱骨疽的治疗 81 辨证治疗

脱骨疽治宜滋肾养血,健脾益气,活血解毒为主[3]。可随证选服解毒济生汤、阳和汤、顾步汤、四妙勇安汤、人参养荣汤等[3]。

811 寒湿阻络

脱疽·寒湿阻络证(gangrene with pattern of colddampness obstructing collateral)是指寒湿阻络,以患趾(指)喜暖怕冷,肤色苍白冰凉,麻木疼痛,遇冷痛剧,步履不利,多走则疼痛加剧,小腿酸胀,稍歇则痛缓(间歇性跛行),舌苔白腻,脉沉细,趺阳脉减弱或消失为常见症的脱疽证候[5]。

8111 症状

患趾(指)喜暖怕冷,麻木,酸胀疼痛,多走疼痛加剧,稍歇痛减,皮肤苍白,触之发凉,趺阳脉搏动减弱;舌淡,苔白腻,脉沉细。

8112 辨证分析

脾肾阳虚,感受寒湿之邪,内外相合,则患肢喜暖怕冷,皮肤苍白;寒湿阻络,阳气不能外达于四末,则麻木酸胀,触之发凉;寒湿内阻,气血不行,多走时气血更加瘀滞不达,故疼痛加剧;寒湿阻络,则跌阳脉搏动减弱;舌淡、苔白腻、脉沉细为阳虚寒盛之象。

8113 治法

温阳散寒,活血通络。

8114 方药治疗

阳和汤加减。

812 血脉瘀阻

脱疽·血脉瘀阻证(gangrene with pattern of blood vessels stasis and obstruction)是指血脉瘀阻,以患趾酸胀疼痛加重,步履沉重乏力,活动艰难,患趾肤色由苍白转为暗红,下垂时更甚,抬高则见苍白,小腿可有游走性红斑、结节或硬索,疼痛持续加重,彻夜不能入寐,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舌苔白,脉弦或涩,趺阳脉消失为常见症的脱疽证候[5]。

8121 症状

患趾(指)酸胀疼痛加重,夜难人寐,步履艰难,患趾(指)皮色暗红或紫暗,下垂更甚,皮肤发凉干燥,肌肉萎缩,趺阳脉搏动消失;舌暗红或有瘀斑,苔薄白,脉弦涩。

8122 辨证分析

寒邪凝滞,阳气不布,气血瘀滞,则患肢酸胀疼痛;入夜阳气内闭,故疼痛加剧;气血瘀滞,肢末失养,则步履艰难,皮肤干燥发凉,肌肉萎缩;气血瘀阻脉络,则趺阳脉搏动消失;气血瘀阻,则患趾(指)皮色暗红或紫暗,舌暗红或有瘀斑;弦脉主痛,涩脉主瘀滞。

8123 治法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8124 方药治疗

桃红四物汤加炮山甲、地龙、乳香、没药等。

813 湿热毒盛

脱疽·湿热毒盛证(gangrene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toxin excessiveness)是指湿热毒盛,以患肢剧痛,日轻夜重,喜凉怕热,局部皮色紫暗,肿胀,渐变紫黑,浸润蔓延,溃破腐烂,气秽,创面肉色不鲜,甚则五趾相传,波及足背,或伴有发热等症,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为常见症的脱疽证候[5]。

8131 症状

患肢剧痛,日轻夜重,局部肿胀,皮肤紫暗,浸*蔓延,溃破腐烂,肉色不鲜;身热口干,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8132 辨证分析

气血瘀滞,郁久化热,或湿热入侵,湿热蕴结,则患肢剧痛,局部肿胀,皮色紫暗,浸*蔓延,溃破腐烂,肉色不鲜;热盛伤阴,则身热口干,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为湿热毒盛之象。

8133 治法

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8134 方药治疗

四妙勇安汤加连翘、黄柏、赤小豆、丹参、川芎、赤芍、牛膝等。

814 热毒伤阴

脱疽·热毒伤阴证(gangrene with pattern of heattoxin injuring yin)是指热毒伤阴,以皮肤干燥,毫毛脱落,趾(指)甲增厚变形,肌肉萎缩,趾(指)多呈干性坏疽,舌质红,舌苔黄,脉弦细数为常见症的脱疽证候[5]。

8141 症状

皮肤干燥,毫毛脱落,趾(指)甲增厚变形,肌肉萎缩,趾(指)呈干性坏疽;口干欲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8142 辨证分析

病邪郁久化热,热毒内盛伤阴,阴虚失养,则皮肤干燥,毫毛脱落,趾(指)甲增厚变形,肌肉萎缩;热毒内盛,阴虚失养,则趾(指)呈干性坏疽;阴虚则口干欲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象。

8143 治法

清热解毒,养阴活血。

8144 方药治疗

顾步汤加减。

815 气血两虚

脱疽·气血两虚证(gangrene with qiblood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气血两虚,以面容憔悴,萎黄消瘦,神情倦怠,坏死组织脱落后疮面久不愈合,肉芽暗红或淡红而不鲜,舌质淡胖,脉细无力为常见症的脱疽证候[5]。

8151 症状

病程日久,坏死组织脱落后疮面久不愈合,肉芽暗红或淡而不鲜;倦怠乏力,不欲饮食,面色少华,形体消瘦;舌淡,少苔,脉细无力。

8152 辨证分析

病久不愈,气血两虚,肢体失养,则疮面久治不愈,肉色不鲜,形体消瘦;气血亏虚,则倦怠乏力;脾气亏虚,则不欲饮食;舌淡、少苔、脉细无力乃气血两虚之象。

8153 治法

补益气血。

8154 方药治疗

八珍汤加减。

82 外治法

脱疽早期不痛宜隔姜灸,痛宜大麦米煮饭、芙蓉叶各15g,捣贴以止痛,或附子、干姜、吴茱萸等捣敷脚心;若腐烂黑焰、痛不可忍者,宜用大甘草研极细末,香油调厚敷,一日一换,勿间断;腐去后再以生肌玉红膏及生肌散敷之;若黑坏死,则应手术切除之[3]。

未溃期可选用冲和膏、红灵丹油膏外敷;亦可用当归15g,独活30g,桑枝30g,威灵仙30g,煎水熏洗,每日1次;亦可用附子、干姜、吴茱萸各等份研末,蜜调,敷于患足涌泉穴,每日换药1次,如发生药疹即停用;亦可用红灵酒少许揉擦患肢足背、小腿,每次20分钟,每日2次。

已溃溃疡面积较小者,可用上述中药熏洗后,外敷生肌玉红膏;溃疡面积较大,坏死组织难以脱落者,可先用冰片锌氧油(冰片2g,氧化锌油98g)软化创面硬结痂皮,按疏松程度,依次清除坏死痂皮,先除软组织,后除腐骨,彻底的清创术必须待炎症完全消退后方可施行。

83 手术疗法 831 坏死组织清除术

待坏死组织与健康组织分界清楚,近端炎症控制后,可行坏死组织清除,骨断面宜略短于软组织断面。

832 坏死组织切除缝合术

坏死组织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且近端炎症控制,血运改善,可取分界近端切口,行趾(指)切除缝合术或半足切除缝合术。

833 截肢术

当坏死延及足背及踝部,可行小腿截肢术,坏疽发展至踝以上者,可行膝关节截肢术。

834 植皮术

溃疡面较大时,可在创面干净、血运改善后行创面植皮术。

84 中西医结合

脱疽相当于西医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变[3]。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诊治,现多分为寒凝络痹、气血郁滞、阴虚热毒、气血双虚4种类型[3]。在治疗上,按照分型多用既定方剂为基础、又根据病情辨证施治,予以加减,疗效有所提高[3]。

85 针灸治疗

注意:针灸疗法主要用于脱疽患肢未溃时[2]。对晚期溃烂者,须配合外科治疗[2]。治疗期间注意患肢保暖,防止外伤,配合适当运动[2]。

851 体针

取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承山、曲池、合谷、内关、肩寥等穴,每次取2~4穴。交替进行,每日1次。

初中期证属气滞血瘀者,可取膈俞、关元俞、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商丘、丘墟、照海等穴[2]。病生手部者加颈6~胸3夹脊、八邪;病生足部者加腰1~腰3夹脊、八风[2]。后期证属气阴两虚者,可取关元、太溪、足三里、太渊、血海、少府等穴[2]。

852 灸法

艾条熏灸患处20分钟左右,每日1~2次[2]。

853 耳针

取下脚端、肾、屏间、下屏尖、脑、心、肝、肢体相应点等穴[2]。每次选2~3穴,强 [2]。也可用05%的普鲁卡因02毫升封闭双下脚端、下屏尖等穴[2]。

854 水针

用5%当归注射液05毫升,注入心俞、膈俞、阳陵泉、三阴交、悬钟等穴,每次2~3穴,每日1次[2]。

86 剧烈疼痛的处理

脱疽最主要的自觉症状就是疼痛,严重者剧痛以至彻夜难眠,因此有效的止痛治疗成为治疗脱疽的重要措施,除使用杜冷丁等止痛药物外,可选用以下止痛方法。

(一)中药麻醉中麻Ⅰ号25~5mg(或中麻Ⅱ号2~3mg)加氯丙嗪25mg,用生理盐水20mL于晚9时缓慢静脉推注,患者可入睡6~8小时,隔2—3天使用1次。治疗时,患者应平卧,头侧位,去掉枕头。施术后应密切观察,注意护理。

(二)持续硬膜外麻醉在病室内,常规实施低位硬膜外麻醉,最好只麻醉患肢,可持续麻醉2—3天,能消除疼痛,改善患肢肿胀,对全身情况的改善和实施手术均能起到良好作用。

87 单方验方

(一)每日用毛冬青(毛披树根)100~200g煎水400mL,分2次口服。

(二)复方丹参注射液2—4mL肌肉注射,每日1~2次;或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10%葡萄糖溶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2—4周为1个疗程。;

9 脱骨疽患者日常保健

1.禁止吸烟,少食辛辣炙博及醇酒之品。

2.冬季户外工作时,注意保暖,鞋袜宜宽大舒适,每天用温水泡洗双足。

3.避免外伤。

4.患侧肢体运动煅炼,可促进患肢侧支循环。方法是,患者仰卧,抬高下肢20—30分钟,然后两足下垂床沿4—5分钟,同时两足及足趾向下、上、内、外等方向运动10次,再将下肢平放4—5分钟,每日运动3次。坏疽感染时禁用。

10

脱痈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脱痈的病因病机 4 脱痈的症状 5 脱痈的诊断 51 分期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