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藜芦丸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4收藏

古籍中的藜芦丸简介,第1张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藜芦丸处方藜芦皂荚恒山牛膝各30克巴豆20枚制法上五味药,先熬藜芦、皂荚色黄,合捣为末,蜜为丸,如小豆大。功能主治治胃疟,善饥而不能食,食则腹胀。用法用量晨起服1丸,发作时服1丸。一日勿饱食。注意服药期间,忌野猪肉、芦笋、生葱、生菜、貍肉;勿饱食。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圣惠》卷十三:藜芦丸处方藜芦半两(去藜头),桂心1两,巴豆1分(去皮心,研,纸裹,压去油),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制法上为末,入巴豆研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伤寒下部生(匿虫)疮,时久不愈。用法用量每服1丸,食前以粥饮送下。摘录《圣惠》卷十三《圣惠》卷三十四:藜芦丸处方藜芦1分,川椒半两(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麝香1分(细研),附子半两(去皮,生用)。制法上为末,消黄蜡为丸,如粟米大。功能主治牙齿蚛痛,日夜不止。用法用量每用1丸,纳虫孔中,有津即吐却。摘录《圣惠》卷三十四《千金》卷九:藜芦丸处方藜芦1两,附子1两。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扁豆大。功能主治伤寒得病1日已上,4日已来,不得吐。用法用量伤寒不食服2丸,不知增之。服药后日移三丈不吐,进热粥汁发之。摘录《千金》卷九《千金》卷十五方名藜芦丸组成藜芦2分,黄连2分,附子1分。主治小儿泄清痢。用法用量每服2丸,以粥饮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麻子大。《外台》卷五引《删繁方》方名藜芦丸组成藜芦1两,皂荚1两(去皮子),常山1两,巴豆30枚(去皮,熬),牛膝1两。主治五脏疟并胃腑疟。用法用量旦服1丸,未发前服1丸,正发1丸,1日勿食饮。制备方法上熬藜芦、皂荚色令黄,合捣为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用药禁忌忌野猪肉、芦笋、生葱、生菜、貍肉。《圣济总录》卷四十方名藜芦丸组成藜芦(炙,去苗)1两,皂荚(酥炙,去皮子)1两,巴豆1两(去心皮膜,炒出油)。主治霍乱、赤白冷热等利及暴泻,病势初发,吐泻不止,食入不得。用法用

详见百科词条:藜芦丸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12:47:54 共99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检索中医药古籍主要利用书目。

中医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中医药,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独特理论及技术方法的医药学体系。主要研究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大肠、胃、膀胱、胆、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中药文化:

底蕴丰富--说到中国的药文化,由于它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所以其底蕴十分丰富。然而,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对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故而导致某些误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我们对药文化的研究与宣传,力度很不够,长此以往,无疑对中药事业的继承、发展与推广是十分不利的。

中药在中国古籍中通称"本草"。我国最早的一部中药学专著是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唐代由政府颁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唐代孙思邈编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药物经验,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

古籍中的藜芦丸简介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藜芦丸处方藜芦皂荚恒山牛膝各30克巴豆20枚制法上五味药,先熬藜芦、皂荚色黄,合捣为末,蜜为丸,如小豆大。功能主...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