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18个院团单位是那些单位
上海京剧院、上海昆剧团、上海越剧艺术传习所(上海越剧院)、上海沪剧艺术传习所(上海沪剧院)、上海淮剧艺术传习所(上海淮剧团)、上海评弹艺术传习所(上海评弹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海歌舞团、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杂技团、上海木偶剧团、上海交响乐团、上海爱乐乐团、上海民族乐团、上海轻音乐团、上海歌剧院、上海滑稽剧团、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
法国巴黎,塞纳河畔,艺术家的天堂。20世纪初,一批怀揣艺术梦的中国青年千里迢迢来到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国度,梦想有那么一天,他们也能像凡·高、莫奈和马蒂斯那样,成为画坛的牛人大腕。
最早赴法学艺术的留学生
美术专业学生赴法留学史,可以从一位不是正规留学生的人物讲起,因为他对中国现代美术有开拓之功。这个人就是周湘。1900年,他以外交随员身份来到法国,在法期间从未进过美术院校,但依靠勤奋与天赋自学了油画与水彩,并与法国画家多有交往。1902年回国后他在上海先后创办了布景画传习所、中西图画函授学堂、上海油画院、中华美术大学等十余所美术学校,数百名学生在其中接受过西洋美术训练,这其中就包括刘海粟、陈抱一、丁悚、张眉荪、乌始光等。虽然周湘本人绘画水平有限,其美术教育宗旨也多以实用为旨,但其筚路蓝缕之功应为后人所铭记。
1911年抵法的吴法鼎可能是中国最早赴法学习美术的留学生。本来他是官费留法学习法律的,但他钟爱美术,常出入于卢森堡博物馆及罗浮宫等艺术收藏馆,后来进入巴黎美术学院,遂成为最早留学法国专攻美术的正规留学生。他在法留学8年,1919年回国。不久,即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并在北京美术学校(即后来的国立北平艺专)担任西洋画教授兼教务长。于是,吴法鼎“开始按照欧洲美术学校的教学方式进行西画教学,中国之正规西画教学,由此开始”。
俭学会掀起留法高潮
1912年5月30日,《民立报》刊登《留法俭学会缘起及会约》,谓:“今共和初立,欲造成新社会、新国民,更非留学莫济,而尤以民气民智先进之国为宜。兹由同志组织留法俭学会,以兴勤俭苦学之风,以助其事之实行也。”
留法俭学会发起之后,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力赞此事。俭学会在北京成立留法预备学校,由吴山、齐如山、齐竺山等主持,聘请铎尔教授法国语言文学,送80多人赴法俭学。此后,李石曾等在巴黎华工中试验工余求学,1915年发起组织勤工俭学会。赴法美术留学生的热潮几乎与此同时开始,他们是轰轰烈烈留法运动中的一个小分队。
1919年至1933年,美术专业的留法学生达到高潮,这一时间段的赴法学生占到20世纪前期赴法学生的85%以上。李金发、林文铮、林风眠、潘玉良、吴大羽、常书鸿、刘海粟、徐悲鸿、吕斯百、吴作人等都在其中。
1919年,徐悲鸿赴法,考入巴黎美术学院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摩研究西方美术。正是这所学校,20世纪前期培养了55位中国留学生,其中不乏后来的名家。1920年1月,21岁的林风眠抵达法国马赛港,半工半读,在枫丹白露中学补习法文、数学,从此改名为风眠(他原名林凤鸣)。第二年春,他到法国第戎美术学院,在浮雕家扬西斯先生门下学习素描。秋天,在扬西斯推荐下,转入巴黎美术学院学习素描及油画人体。这些经历,显然对他日后风格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筚路蓝缕的求学之路
既为勤工俭学,大多数留学生就不是什么富二代,一分钱都得掰成两半花。
1919年12月,林风眠与林文铮、向警予、蔡和森和蔡畅兄妹及蔡母葛健豪等数百人一起登上法国邮船,离开熙熙攘攘的上海,踏上了赴法留学的航程。他们买的都是邮船的四等舱船票,所谓四等舱,就是邮船最底层的无等统舱。大统舱里装了不少活牛,统舱里本就闷热,加上牛粪,臭气熏天,而且沿途水中还有鱼雷没有扫清,船上给每人发了一串软木塞,作为救生工具。
他们从上海启程后在波涛起伏的大海上航行了一个多月才到达法国,一路担惊受怕,忍受着晕船呕吐、臭气熏天的折磨,抵达巴黎时已疲惫不堪。这还只是开头,勤工俭学的生活是很艰苦的,能够找到工厂做工就已经很不容易,进了工厂在语言和技术上的困难就更多了。很多同学为了挣几个钱吃饭和学习,几乎是什么工作都愿意做。林风眠的留洋经费主要由个人**中奖所得、宗亲资助和勤工收入等部分组成,经费当然有限。他旅欧勤工的项目之一是写招牌、当油漆工。
象征派诗人和雕塑家李金发刚到巴黎时,每个月的膳食费和学费一共才十余元,五六十人睡两三间大宿舍,像个大兵营。学校里连个浴室都没有。李金发无钱购买大衣,不得不和好几位中国留学生轮流穿一位黄姓同学的旧大衣来御寒。当时留学生的经济状况由此可见一斑。
战争阴影笼罩留法
一战之后,法国经济日益衰退,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勤工俭学陷入勤工困难、俭学不易的境地,但是美术专业的学生却不减反增,比如1929年,刘海粟在蔡元培先生及友人的资助下来到法国,在巴黎,他没有像徐悲鸿那样进入专门的美术学院学习,而是游学、办展。巴黎美术学院院长贝纳尔对刘海粟的作品一见倾心,在巴黎克莱蒙画院为他举办了个人画展。
抗日战争爆发后,留学生数量急剧下降。1938年6月,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限制留学暂行办法》,直接导致美术专业留学生数量几乎降为零。但是战争一结束,留学政策立刻得到恢复,如吴冠中(1946年)、熊秉明(1947年)、赵无极(1948年)等人就是在抗战胜利后赴法留学的。
法国的美术学院一般不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所以很多学生都在法国遍览美术馆和博物馆。吴冠中曾回忆说:“我每天上午到巴黎美术学院学习,下午参观博物馆、画廊,到鲁弗尔(即罗浮宫)美术史学校听课,晚上除去补习法文的时间外,便总在这里(指巴黎大茅舍画院)画人体速写。”
巴黎美术学院久负盛名,名师高徒不计其数,但是并不表示堂堂法国就只有这么一所名牌美术学院。常书鸿1929年考入的里昂美术专科学校、林风眠读过的第戎美术学校、吴作人和赵无极都学习过的巴黎大茅舍画院与巴黎色尔曼图画学校,再加上巴黎多如牛毛的自由画院和工作室,让庞薰琹这样的前卫艺术家如鱼得水。日后成为现代艺术的一代宗师,实在要感谢巴黎这片艺术土壤。
巴黎,法国的“魔都”,真是有一种特殊的魅惑力在吸引着很多人。可是,大多数赴法留学生都选择了学成回国报效国家。他们带回了西方的艺术观念和技法,中国绘画的局面由此焕然一新。1925年,林风眠回国担任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校长;1927年徐悲鸿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刘海粟回到国内后先后担任华东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南京艺术学院院长,这些院校为他们传播西方艺术理念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培养的学生桃李满天下,使得西方艺术教育体系成功地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
巴黎圣母院以其哥特式的建筑风格,祭坛、回廊、门窗等处的雕刻和绘画艺术,以及院内所藏的大量的13至17世纪艺术珍品而闻名于世。
1正在作画的巴黎美术学院学生
2巴黎美术学院外景
31929年刘海粟(前左)在巴黎与著名画家阿尔培·裴诺的合影(右后者为傅雷)
41931年,留法归国的庞薰琹发起成立决澜社,这是该社部分成员合影(后排左一为庞薰琹)。
5原中央大学礼堂
61948年北平艺专迁到新校址时徐悲鸿和教员的合影
上海文化18个院团单位是那些单位
本文2023-10-06 18:11:3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4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