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著名的古籍研究所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2收藏

全国著名的古籍研究所有哪些,第1张

吉林大学古籍所

东北师大古籍所

黑龙江大学古籍所

大连大学文学院古籍所

南开大学古籍与文化研究所

南开大学地方文献研究室

天津师大古文献研究所

河北大学古籍所

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

中央民族大学古籍所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古典文献研究所

山东师大古籍所

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学古籍文献研究所

陕西师大古籍所

西北大学古籍所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古籍研究所

兰州大学古籍所

西北师大古籍所

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中心古籍所

新疆大学中亚文化研究所古籍整理研究室

四川大学古籍所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云南大学西南古籍研究所

云南省历史文献研究所

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盐城师范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

复旦大学古籍所

华东师大古籍所

上海师大古籍所

华东政法古籍所

厦门大学古籍所

福建师大古籍所

浙江大学古籍所

安徽大学古籍所

安徽师大古籍所

南昌大学赣文化与古籍研究所

郑州大学古籍所

武汉大学古籍所

湖北大学古籍所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

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

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

广西大学古籍所

嗯,都是百度来的,有些可能已经合并在某些专门研究中心里面了。还有很多大学设有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挂靠在文史科系。

1、《〈晋书〉校点志疑》,《江海学刊》1999年第1期、1999年第2期。

2、《传国学之真谛——〈嘉定钱大昕全集〉评介》,《文教资料》1999年第2期;又载《江苏古籍序跋与书评》,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版。

3、《敦煌学史上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光明日报》1999年7月2日;又载《江苏古籍序跋与书评》。

4、《〈全汉赋〉疑误辨证》,《语言研究集刊》(第六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5、《汉魏六朝语词研究考论》,《南京师大学报》1999年第4期。

6、《〈搜神记〉校勘札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第2期。

7、《耄耋之年创辉煌—-记三礼学家钱玄先生》,《书与人》2000年第1期。

8、《通学术之变 成专精之业——徐复先生主要著作述评》,载《当代江苏学人丛书》之《朴学之光——语言文字学家徐复》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版。

9、《创新的精神 实证的方法》,中华书局《书品》2000年第4期;又载《江苏古籍序跋与书评》。

10、《此生原为读书来——记周勋初教授》,《书与人》2000年第5期。

11、《旷世之作 历久弥新——〈洪诚文集〉简介》,《新华日报》2000年10月10日。

12、《徐复先生对古文献学的贡献》,《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第6期。又收入《朴学之路——徐复教授九十寿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13、《庄子》文论选注,3万余字,收入郭丹主编《先秦两汉文论全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4、《读书之门径 治学之津梁——读〈清人别集总目〉献言》(与徐复先生合撰),《古籍研究》2001年第3期。又收入《徐复语言文字学晚稿》,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5、《〈汉书·五行志〉考论》,《南京师大学报》2001年第5期。又载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主编《历史文献研究》第21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史记〉新整理本刍议》(二人署名),《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又载《史记论丛》第一辑(华文出版社2004年8月版),单独署名。

17、《挖掘历史资源 开拓发展空间——由〈老苏州·百年历程〉说起》,《出版参考》2002年第18期。

18、《南京图书馆所藏〈三国志〉版本简论》,“首届《三国志》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2002年11月,复旦大学),后发表于《古籍研究》2003年第1期。

19、《〈史记〉三家注音切疑误辨正》,《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第1期。

20、《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校读札记》,“第五届文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2002年11月),后部分发表于《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第4期。

21、《〈史记〉校点本讹误辨正》,《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第3期。

22、《〈史记〉整理平议》,《南京师大学报》2003年第5期。

23、《〈史记·八书〉校读札记》(二人署名),收入马景仑、薛正兴主编《朴学之路——徐复教授九十寿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4、《皇皇巨著 巍巍范公——评〈范仲淹全集〉》,《苏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25、《试论〈史记〉校勘的原则》,《古籍研究》2005年上卷,安徽大学出版社版。又收入《古文献研究集刊》(第一辑),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

26、《中国书院志及其学术价值》,《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又收入卞孝萱、徐雁平编《书院与文化传承》,中华书局2009年版。

27、《赋学文献与〈历代赋汇〉》,《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06年1期。又收入《古文献问学丛稿》,中华书局2009年版。

28、《〈史记〉正文校议》(第一作者。二人署名),中华书局《文史》2006第3期。

29、《一代宗师徐复先生》,《江苏文史研究》2006年第6期。又修改后发表于《南京师大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30、《试论黄宗羲的创新精神》,收入《从民本走向民主——黄宗羲民本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出版。

31、《校点本〈史记〉标点问题举隅》,收入《史记论丛》(第四集),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2、《〈阳明后学文献丛书〉的出版及其意义》,收入《王阳明的世界——王阳明故居开放典礼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33、《论章黄之学对国学研究的贡献》,“第五届海协两岸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会议论文,收入《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评论》第二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34、《史记校点补遗》,《古文献研究集刊》(第二辑),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

35、《乐把金针度与人——试论叶圣陶先生的出版思想》,江苏省叶圣陶研究会会议论文(2007年11月,南京),《江苏民进》2008年第1期。民进中央网站全文转载。

36、《评〈王念孙王引之评传〉》,中华书局《书品》2009年第4期。

37、《海峡两岸〈史记〉整理研究的现状与展望》,“第六届海协两岸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会议论文,收入《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评论》第三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38、《道德文章、山高水长—记钱玄先生》,《经学研究论丛》第十六辑,台湾学生书局2009年版。

39、《〈汉书〉校读拾遗》,载王华宝《古文献问学丛稿》,中华书局2009年版。

40、《〈水经注校证〉校读札记》(与王勇博士合撰),载王华宝《古文献问学丛稿》,中华书局2009年版。

41、《〈史记〉整理研究与辞书编纂》,“《康熙字典》暨词典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2009年7月,山西),收入《中华字典研究》(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42、《四史学》3万多字,收入卞孝萱、胡阿祥、刘进宝主编《新国学三十讲》,凤凰出版社2010版。

43、《段玉裁著述及其版本考略》,“段玉裁与清代学术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收入江苏宏德文化出版基金会主办、赖永海主编的《宏德学刊》第一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44、《试论张文虎〈史记札记〉的文献价值》,《史记论丛》(第六集),华文出版社2011年版。

45、《〈项羽本纪〉校释汇证》,《项羽研究》(第一辑),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

46、《百衲本史记前言》,载广陵书社2011年版《百衲本史记》卷首。

47、《〈陕西神德寺塔出土文献〉的出版及其意义》,中华书局《书品》2012年第5期。

48、《怀念“学者编辑”薛正兴先生》,《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12年第5期。

49、《〈史记〉局本吸收王念孙〈史记杂志〉成果之研究》,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2年年会提交论文。(浙江大学)

50、《〈水经注校证〉校读续记》(与王勇博士合撰),2012年西华师范大学等主办“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收入会议论文集。

51、《王念孙〈史记杂志〉平议》,《中国训诂学报》第二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52、《徐复先生对中国训诂学的贡献》,“训诂学与民族民俗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训诂学研究会第九届二次理事会”提交论文,2013年8月。

53、《论段玉裁校勘学之特色》,南京大学等举办的“经学与中国文献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2013年8月。

1954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分配至国务院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

1957年考回南京大学中文系当副博士研究生。

1959年肄业,改任助教。

1961年升为讲师。

1980年升为副教授。

1984年国家教委特批为教授。

1986年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1984年至1987年任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1991、1995、1996、1998、2001、2002年分别赴香港中文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东海大学、东吴大学、成功大学、台湾师范大学、中兴大学、逢甲大学、交通大学、玄奘大学、暨南国际大学讲演。

1994年应日本文部省邀请,任特聘教授,赴国立奈良女子大学讲学,国立京都大学、大坂市立大学讲演。

1991、1993、1995、1996、2001、2002年分别参加香港、澳门、台湾等地与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等国举办的国际会议。

1997年应邀赴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莱斯大学、华盛顿大学讲演。

1998年赴台湾清华大学任教,2002年赴台湾东海大学任教。

2008年4月20日,周勋初先生八秩华诞庆典暨学术思想研讨会在中美文化中心匡亚明报告厅隆重举行。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丁帆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郁贤浩教授、上海古籍出版社总编赵昌平先生、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胡传志教授、南京大学文学院莫砺锋教授在庆祝会上致词并代表所在单位向周勋初先生赠送了贺礼。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山东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等单位向大会发来了贺信、贺电。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凤凰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南通大学文学院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文献学系、南京大学、南京大学文学院、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南京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南京大学图书馆、江苏省文史研究馆等单位以及专家学者个人向周先生赠送了花篮、寿联、寿诗、寿序。当天下午,南京大学文学院举办了周勋初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周勋初先生弟子、专家学者在会上作了发言。

文献资料是图书馆藉以服务的基础。徐州师范大学图书馆十分重视馆藏文献资源的建设,经过50多年的积累, 馆藏文献已达到较为可观的规模。 至2010年底,馆藏实体文献总量239万册(件),其中中文普通印刷本图书1998万册,外文印刷本图书72万余册,古籍59万余册,期刊合订本248万册,缩微、音像资料164万件;中外文献数据库40余种。

图书馆收有丰富的大型丛书。如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四部丛刊》、《丛书集成初编》、《万有文库》,中华书局出版的《四部备要》以及八十年代中国台湾省出版的《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近代中国史料丛刊》,90年代以来国内出版的《续修四库全书》、《四库禁毁书丛刊》、《丛书集成续编》等等。鉴于徐州师范大学地处的江苏省徐州市是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图书馆于1993年建立了《徐州地方文献收藏中心》。着力于徐州地方文献包括地方史志、地方人物以及地方出版物的收集工作,在有识之士的鼎力支持下,资料捐赠进展顺利、文献积累速度较快。

我馆于2009年被省政府批准为“江苏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010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古籍藏书中有善本321种(其中明刻62种,清刻259种)。古籍又以经部小学类和集部书数量较多,品种较为齐全,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的字书、 韵书训诂学著作在我馆都有收藏。如顾广圻、段玉裁题跋、毛扆五次校改的朱印本《说文解字十五卷》、钤有常熟翁同和藏本、山东德州繁露书屋藏书印的明崇祯1年(1628年)毛氏汲古阁本《尔雅注疏十一卷》、清康熙年间顾棫校刊本《埤雅二十卷》、 钤有康有为御赐天孝堂、 南海康氏万木草堂珍藏印的明刻《新刊增补古今名家韵学渊海大成二十卷》、明嘉靖17年(1538) 刘储秀补刻《古今韵会举要三十卷礼部韵略七音三十六母通考一卷》、清康熙6年(1667) 符山堂本《音学五书三十八卷》、 清康熙35 年(1696)宋 本《古今韵略五卷》、清康熙6年(1667)刻本《广韵五卷》、 明崇祯7 年(1634)金陵书林胡正言十竹斋本《六书正譌五卷》、清乾隆8年(1743)黄晟重刻《隶辨八卷》。

图书馆接受了时有恒先生的一批捐赠书刊共13342册, 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前出版平(精)装书、杂志、线装书、外文书,辟有专室陈列。 叶圣陶先生在封笔以后破例为该室题写了匾额:时有恒先生捐赠藏书之室。时有恒先生(1905-1982年)是中国现代作家、藏书家,徐州市人。 早年曾参加五卅运动,后随军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后长期从事文化教育工作。时先生和鲁迅先生有交往,鲁迅杂文《答有恒先生》即因时氏而作。时先生曾分别向绍兴、上海、北京鲁迅纪念馆、博物馆捐赠了书刊。 赠我馆的图书有中国***早期出版发行机构的出版物, 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的早期译本和有关论著,有抗战时期印行的杂志以及有颇高资料价值的徐州地方文献,不少都是今日不可多得之书,具有文献或版本价值,有的刊期可补国内图书馆的缺藏。线装书中的元刊本《松雪斋文集》、稿本《张修府日记》、《清毅先生谱稿》等也十分珍贵。而《烈女惊魂传》、 《奇异双坛记》等通俗涉说则为研究家们所未曾寓目。图书馆还接受了丰县籍台湾著名出版家、新文丰出版社会司董事长高本钊先生的捐赠书,高先生身居海岛,情系桑梓,为推动乡邦文教,促进两岸文化交流,慷慨将一批价值新台币约900万元的珍贵图书馈赠我校。高先生赠书,按《中图法》分类统计为1504多种4118多册,但因其中有许多合订本及丛书,故其单书总量远不止此数,估计不少于40000种。不仅数量可观,且多为精品,学术性资料性极高,版本价值文物价值极大,确是一笔难得的宝贵文化财富。

徐师大图书馆的报刊亦是十分丰富,在馆藏期刊中,中外文期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后期刊、专业期刊和知识性科学性期刊交相辉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出版发行的书刊资料,尤以二、三十年代主要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刊物较齐全,如《文学周报》、《小说月报》、《语丝》周刊、《莽原》周刊、《现代评论》周刊、《紫罗兰》、《礼拜六》等,我馆都有收藏。而完整的馆藏报纸《申报》、《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救国时报》等,则是研究中国革命史、思想史、 文化史以及中国文学极为珍贵的资料。

近年来,图书馆调整文献结构,加大商用电子资源、自建特色资源建设力度,至2010年,拥有中外文献数据库40余种,自建数据库8种。光盘数据库有:中国古籍基本库、中国法律法规大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四库全书等;中文网络数据库有:中国学术期刊网、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库、超星数字图书馆、方正Apabi数字图书馆、读秀、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文社科技报刊篇名数据库、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数据等;外文网络数据库有:Springer-Link、Elsevier, Kluwer Online、EBSCOHost、PQDD、EI等;自建数据库有:“徐州师范大学教学教参数据库”、“师大文库”、“徐州师范大学学位论文数据库”、“徐州教学联合体随书光盘数据库”、“汉画像石数据库”、“徐州教学联合体资源共享平台”等一批特色资源数据库。

  朱自清是哪里人?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我 是 扬 州 人

  ·朱自清·

  有些国语教科书里选得有我的文章,注解里或说我是浙江绍兴人,或说我是江苏江都人--就是扬州人。有人疑心江苏江都人是错了,特地老远地写信托人来问我。我说两个籍贯都不算错,但是若打官话,我得算浙江绍兴人。浙江绍兴是我的祖籍或原籍,我从进小学就填的这个籍贯;直到现在,在学校里服务快三十年了,还是报的这个籍贯。不过绍兴我只去过两回,每回只住了一天;而我家里除先母外,没一个人会说绍兴话。

  我家是从先祖才到江苏东海做小官。东海就是海州,现在是陇海路的终点。我就生在海州。四岁的时候先父又到邵伯镇做小官,将我们接到那里。海州的情形我全不记得了,只对海州话还有亲热感,因为父亲的扬州话里夹着不少海州口音。在邵伯住了差不多两年,是住在万寿宫里。万寿宫的院子很大,很静;门口就是运河。河坎很高,我常向河里扔瓦片玩儿。邵伯有个铁牛湾,那儿有一条铁牛镇压着。父亲的当差常抱我去看它,骑它,抚摸它。镇里的情形我也差不多忘记了。只记住在镇里一家人家的私塾里读过书,在那里认识了一个好朋友叫江家振。我常到他家玩儿,傍晚和他坐在他家荒园里一根横倒的枯树干上说着话,依依不舍,不想回家。这是我第一个好朋友,可惜他未成年就死了;记得他瘦得很,也许是肺病罢?

  六岁那一年父亲将全家搬到扬州。后来又迎养先祖父和先祖母。父亲曾到江西做过几年官,我和二弟也曾去过江西一年;但是老家一直在扬州住着。我在扬州读初等小学,没毕业,读高等小学,毕了业;读中学,也毕了业。我的英文得力于高等小学里一位黄先生,他已经过世了。还有陈春台先生,他现在是北平著名的数学教师。这两位先生讲解英文真清楚,启发了我学习的兴趣;只恨我始终没有将英文学好,愧对这两位老师。还有一位戴子秋先生,也早过世了,我的国文是跟他老人家学着做通了的。那是辛亥革命之后在他家夜塾里的时候。中学毕业,我是十八岁,那年就考进了北京大学预科,从此就不常在扬州了。

  就在十八岁那年冬天,父亲母亲给我在扬州完了婚。内人武钟谦女士是杭州籍,其实也是在扬州长成的。她从不曾去过杭州;后来同我去是第一次。她后来因为肺病死在扬州,我曾为她写过一篇《给亡妇》。我和她结婚的时候,祖父已经死了好几年了。结婚后一年祖母也死了。他们两老都葬在扬州,我家于是有祖茔在扬州了。后来亡妇也葬在这祖茔里。母亲在抗战前两年过世,父亲在胜利前四个月过世,遗憾的是我都不在扬州;他们也葬在那祖茔里。这中间叫我痛心的是死了第二个女儿!她性情好,爱读书,做事负责任,待朋友最好。已经成人了,不知什么病,一天半就完了!她也葬在祖茔里。我有九个孩子。除第二个女儿外,还有一个男孩不到一岁就死在扬州;其余亡妻生的四个孩子都曾在扬州老家住过多少年。这个老家直到今年夏初才解散了,但是还留着一位老年的庶母在那里。

  我家跟扬州的关系,大概够得上古人说的“生于斯,死于斯,歌哭于斯”了。现在亡妻生的四个孩子都已自称为扬州人;我比起他们更算是在扬州长成的,天然更该算是扬州人了。但是从前一直马马虎虎的骑在墙上,并且自称浙江人的时候还多些,又为什么呢?这一半因为报的是浙江籍,求其一致,一半也还有些别的道理。这些道理第一桩就是籍贯是无所谓的。那时要做一个世界人,连国籍都觉得狭小,不用说省籍和县籍了。那时在大学里觉得同乡会最没有意思。我同住的和我来往的自然差不多都是扬州人,自己却因为浙江籍,不去参加江苏或扬州同乡会。可是虽然是浙江绍兴籍,却又没跟一个道地浙江人来往,因此也就没人拉我去开浙江同乡会,更不用说绍兴同乡会了。这也许是两栖或骑墙的好处罢?然而出了学校以后到底常常会到道地绍兴了。我既然不会说绍兴话,并且除了花雕和兰亭外几乎不知道绍兴的别的情形,于是乎往往只好自己承认是假绍兴人。那虽然一半是玩笑,可也有点儿窘的。

  还有一桩道理就是我有些讨厌扬州人;我讨厌扬州人的小气和虚气。小是眼光如豆,虚是虚张声势,小气无须举例。虚气例如已故的扬州某中央委员,坐包车在街上走,除拉车的外,又跟上四个人在车子边推着跑着。我曾经写过一篇短文,指出扬州人这些毛病。后来要将这篇文收入散文集《你我》里,商务印书馆不肯,怕再闹出“亲话扬州”的案子。这当然也因为他们总以为我是浙江人,而浙江人骂扬州人是会得罪扬州人的。但是我也并不抹煞扬州的好处,曾经写过一篇《扬州的夏日》,还有在《看花》里也提起扬州福缘庵的桃花。再说现在年纪大些了,觉得小气和虚气都可以算是地方气,绝不止是扬州人如此。从前自己常答应人说自己是绍兴人,一半又因为绍兴有些憨气,而扬州似乎太聪明。其实扬州人也未尝没憨气,我的朋友任中敏(二北)先生,办了这么多年汉民中学,不管人家理会不理会,难道还不够“憨”的!绍兴人固然有憨气,但是也许还有别的气我讨厌的,不过我不深知罢了,这也许是阿Q 的想法罢了?然而我对于扬州的确渐渐亲热起来了。

  扬州真象有些人说的,不折不扣是个有名的地方。不用远说,李斗《扬州画舫录》里的扬州就够羡慕的。可是现在衰落了,经济上是一日千丈的衰落了,只看那些没精打彩的盐商家就知道。扬州在上海被称为江北佬,这名字总而言之应该表示低等的人。江北佬在上海是受欺负的,他们于是学些不三不四的上海话来冒充上海人。到了这地步他们可竟会忘其所以的欺负起那些新来的江北佬了。这就养成了扬州人的自卑心理。抗战以来许多扬州人来到西南,大半都自称为上海人,就靠着那一点不三不四的上海话;甚至连这一点都没有,也还自称为上海人。其实扬州人在本地也有他们的骄傲的。他们称徐州以北的人为侉子,那些人说的是侉话。他们笑镇江人说话土气,南京人说话大舌头,尽管这两个地方都在江南。吴语他们称为蛮话,说这种话的人当然是蛮子了。然而这些话只好关着门在家里说,到上海一看,立即就会矮上半截,缩起舌头不敢啧一声了。扬州真是衰落得可以啊!

  我也是一个江北佬,一大堆扬州口音说是招牌,但是我却不愿做上海人;上海人太狡猾了。况且上海对我太生疏,生疏的程度跟绍兴对我也差不多;因为我知道上海虽然也许比知道绍兴多些,但是绍兴究竟是我的祖籍,上海是和我水米无干的。然而年纪大起来了,世界人到底做不成,我要一个故乡。俞平伯先生有一行诗,说“把故乡掉了”。其实他掉了故乡又找到了一个故乡;他诗文里提到苏州度过他的童年,所以提起来一点一滴都亲亲热热的,童年的记忆最单纯最真切,影响最深最久;种种悲欢离合,回想起来最有意思。“青灯有味是儿时”,其实不止青灯,儿时的一切回忆都是有味的。这样看,在那儿度过童年,就算那儿是故乡,大概差不多罢?这样看,就只有扬州可以算是我的故乡了。何况我的家又是“生于斯,死于斯,歌哭于斯”呢?所以扬州好也罢,歹也罢,我总该算是扬州人的。

专著文集  徐州博物馆、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文物出版社,2003年。  周学鹰:《徐州汉墓建筑——中国汉代楚(彭城)国墓葬建筑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邹后本主编:《江苏考古五十年》秦汉部分,南京出版社,2000年。  南京博物院邳州博物馆: 《邳州山头东汉墓地》 科学出版社2010年4月。  刘尊志:《徐州汉墓与汉代社会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6月。  王恺、葛明宇:《徐州狮子山楚王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主编,夏凯晨、及巨涛副主编:《两汉文化研究》(第一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  王中文主编,及巨涛、夏凯晨、刘玉芝副主编:《两汉文化研究》(第二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  孙厚兴、郭海林主编,夏凯晨、刘玉芝副主编:《两汉文化研究》(第三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  综论  尤振尧:《江苏汉代诸侯国的考古发现及其历史价值》,《南京博物院60周年纪念文集》,1993年出版。  黄展岳:《汉代诸侯王墓论述》,《考古学报》1998年1期。  郑绍宗、郑滦明:《汉代诸侯王陵的营建和葬制》,《文物春秋》2001年第2期。  刘瑞:《西汉诸侯王陵墓制度三题》,《汉代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出版  李银德:《徐州西汉楚王陵墓考古的发现与收获》,《大汉楚王:徐州西汉楚王陵墓文物辑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周保平、刘照建:《西汉楚王陵墓形制研究》,《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第2期。  邱永生、刘照建:《江苏汉代王陵研究》,《东南文化》2005第5期。  孙波:《西汉诸侯王墓的发现和研究》,《汉代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06年。  刘照建:《西汉楚王陵墓制度研究》,《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郝莉蓉; 杨孝军:《浅谈外来文化对汉代艺术的影响──从徐州狮子山汉楚王陵出土的金带扣谈起》,《四川文物》1997年第5期  杨孝鸿:《欧亚草原动物纹饰对汉代艺术的影响——从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出土的金带扣谈起》,《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及设计版)》1998年第1期  申茂盛:《试论西汉初期汉廷对诸侯国军队控制的加强——从狮子山出土的兵马俑谈起》,《秦汉文化比较研究——秦汉兵马俑暨两汉文化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02年。  王恺:《徐州狮子山兵马俑与西汉楚国》,《江苏史论考》,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  狮子山楚王陵考古发掘队:《狮子山楚王陵出土文物座谈会纪要》,《文物》1998年第8期  王进南、刘尊志:《原始道教和早期佛教思想在徐州汉墓中的体现与反映》《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墓葬结构  梁勇:《从西汉楚王墓的建筑结构看楚王墓的排列顺序》,《文物》2001年第10期。  邱永生:《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园初步研究》,《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孟强:《从墓葬结构谈狮子山西汉墓的几个问题》,《东南文化》2002年第3期。  耿建军:《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的结构特征及形成原因》,《大汉楚王:徐州西汉楚王陵墓文物辑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刘照建:《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天井成因考》,《考古》2006年第3期。  耿建军:《徐州狮子山楚王墓陪葬人位置问题初探》,《蒋赞初先生八秩华诞颂寿纪念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9年。  刘照建、梁勇:《楚王山汉墓群考古调查》,《汉代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出版。  周学鹰:《因山为陵葬制探源》,《中原文物》2005年第1期。  刘尊志:《西汉晚期楚王(后)墓葬浅探》,《中原文物》2007年第1期  马永强:《对徐州龟山和狮子山汉墓结构的几点认识》,《华夏考古》2008年第2期。  汉墓墓主人研究  王云度:《狮子山汉墓墓主刘戊说释疑》,《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五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  宋治民:《狮子山西汉楚王陵的两个问题》,《考古与文物》2000年第1期。  耿建军:《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开凿时间考析》,《东南文化》2000年第3期。  刘照建、张浩林:《徐州狮子山汉墓墓主考略》,《东南文化》2001年7期。  刘瑞:《狮子山楚王陵墓主考略》,《文博》2002年第6期。  韦正:《江苏徐州市狮子山西汉墓墓主的再认识》,《考古》2002年第9期。  刘尊志:《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墓主再探》,《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孟强:《从随葬品谈徐州狮子山汉墓的墓主问题》,《考古》2006年第9期。  耿建军:《刘戊还是刘郢(客)——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墓墓主之谜》,《中国考古谜案》,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  冉如波、陈海霞:《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墓主身份及其相关问题的初步研究》,《江汉考古》2007年2期。  李春雷、李红:《徐州狮子山汉墓墓主及其相关问题研究》,《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邱永生、茅玉:《北洞山王陵考略》,《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3、4期。  葛明宇、孙凤娟:《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墓主应为夷王刘郢客》,《中国文物报》2004年11月19日。  刘瑞:《徐州北洞山楚王墓墓主考》,《考古》2008年第10期。  葛明宇:《徐州北洞山汉墓年代与墓主探讨》,《考古》2009年第3期。  刘照建、边策:《也谈北洞山西汉楚王墓的墓主和时代》,《东南文化》2010年第3期。  蒋若是:《徐州龟山楚王陵及其家族墓葬制年代、葬制与钱币类型》,《徐州博物馆三十年纪念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  器物研究  李银德:《徐州出土西汉印章与封泥概述》西冷印社中国印学博物馆编《青泥遗珍--战国秦汉封泥文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冷印社出版社  梁勇:《试论“大匠宫司空”》《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孟强:《西汉楚王刘注墓薄葬刻石浅析》《中国文物报》2010年2月17日。  吕健、杜益华:《江苏徐州黑头山汉墓出土印章的几点认识》《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6辑  李永乐:《馆藏汉代玉枕》《收藏》2010年第2期。  赵赟、刘照建:《江苏邳州纪年东汉墓出土铜人造像考辩》《青铜文化研究》2010年第六辑。  王恺:《浅说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玉器》,《东亚玉器》第二册,香港,1998年出版。  王恺、王凌:《西汉楚王刘戊墓及出土玉器》,《收藏家》2000年第11期。  张玉、李国安:《中国古代玉敛葬现象研究》,《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梁勇:《徐州出土汉代玉器的历史价值》,《光明日报》2003年4月8日。  石荣传:《两汉诸侯王墓出土葬玉及葬玉制度初探》,《中原文物》2003年第5期。  石荣传:《从两汉诸侯王墓出土玉器看汉玉艺术风格》,《文物春秋》2004年第1期。  卢兆荫:《弥足珍贵的西汉楚王陵墓玉器》,《大汉楚王:徐州西汉楚王陵墓文物辑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田芝梅:《徐州出土汉墓玉器的分类》,《东南文化》2008年1期。  王黎琳:《徐州出土汉玉概论》,《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谷娴子、 丘志力、李银德、 杨萍、 李榴芬:《西汉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玉器中的石墨包裹体》,《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6期。  魏鸣:《鳞片式玉衣》,《文物天地》1987年第2期。  卢兆荫:《再论两汉的玉衣》,《文物》1989年第10期。  龚良孟强耿建军:《徐州地区的汉代玉衣及相关问题》,《东南文化》1996年第1期。  李春雷:《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镶玉漆棺的推理复原研究》,《考古与文物》1999年第1期。  李银德:《汉代的玉棺与镶玉漆棺》,《海峡两岸古玉学会议论文集》,台北,2001年。  徐州市博物馆:《徐州狮子山楚王墓金缕玉衣修复》,《中国文化遗产》2004年第3期。  王恺:《狮子山楚王陵出土印章和封泥对研究西汉楚国建制及封域的意义》,《文物》1998年第8期。  赵平安:《对狮子山楚王陵所出印章封泥的再认识》,《文物》1999年第1期。  韦正:《从出土印章封泥谈汉初楚国属县》,《考古》2000年第3期。  黄盛璋:《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墓主与出土印章问题》,《考古》2000年第9期。  耿建军:《试析徐州西汉楚王墓出土官印及封泥的性质》,《考古》2000年第9期。  刘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印章封泥考释》,《21世纪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汪俊明 韦正:《从出土印章谈西汉王侯国行政关系》,《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吴荣曾:《从西汉楚国印章封泥看王国中央官职》,《大汉楚王:徐州西汉楚王陵墓文物辑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梁勇:《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印章与墓主问题的再认识》,《考古》2006年第9期。  刘照建:《秦汉兵马俑形体差异探源》,《秦汉文化比较研究》,三秦出版社,2002年。  张玉:《徐州汉兵马俑的再认识》,《考古与文物》2002年汉唐考古增刊。  张振中:《徐州狮子山西汉兵马俑阵大揭密》,《文史春秋》2002年第3期。  张玉、刘照建:《徐州地区西汉陶俑的发现及初步研究》,《东南文化》2002年第11期。  邱永生、葛明宇:《狮子山楚王陵铁甲胄研究综述》,《中国文物报》2000年2月13日。  申茂盛、阎红霞:《试论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出土的铜质“鸡鸣戟”》,《秦汉文化比较研究一秦汉兵马俑暨两汉文化研究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02年。  杨泓:《徐州楚王陵墓出土兵器初论》,《大汉楚王:徐州西汉楚王陵墓文物辑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葛明宇、邱永生、白荣金:《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出土铁甲胄的清理与复原研究》,《考古学报》2008年第1期  李银德:《徐州出土“明光宫”铜器及有关问题探释》,《江苏省考古学会论文·1984-1985合集》。  邹厚本、韦正:《徐州狮子山西汉墓的金扣腰带》,《文物》1998年第8期。  单月英、 黄琛:《大汉楚王的时尚腰带》,《文明》2006年第4期。  李永乐:《徐州狮子山楚王墓金腰带扣面图案含义略考》,《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孙机:《徐州楚王墓出土文物珍品散记》,《大汉楚王:徐州西汉楚王陵墓文物辑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顾风:《寥若晨星珍比拱璧——徐州龟山汉墓石刻文字的发现与研究》,《书法丛刊》1998年第3期。  赵雄伟:《先秦至西汉札甲形制的继承与演变》《文物鉴定与鉴赏》2010年第2期。  文物保护  王爱超:《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壁面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山西建筑》2005年第13期  万俐、徐飞、范陶峰、陈步荣:《徐州狮子山汉楚王陵彩绘陶俑的保护研究》,《文博》2009年第6期。

《战国秦汉间的文学之士》,《南京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柳兴恩与谷梁大义述》,《古籍研究》2012年上卷

《仪征卞氏与义宁陈氏的文字因缘》,《中国文化》2011年春季号总33期

《开拓家谱研究的新领域》,《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春蚕到死丝方尽:怀念卞孝萱先生》,《江苏文史研究》2009年第4期

《解读翁同龢——<海虞翁氏宗谱>资料的发掘利用》(卞孝萱、武黎嵩合著),《古典文献研究》2009年(第12辑)

《没有钱穆名字的钱穆家谱——<钱氏宗谱>资料的发掘利用》(卞孝萱、武黎嵩合著),《中国文化》2009年秋季号(总30期)

《从三部<京江柳氏宗谱>看国学大师柳诒征》(卞孝萱、武黎嵩合著),《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从<桐城麻溪姚氏宗谱>看姚鼐与宋学》(卞孝萱、武黎嵩合著),《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从<陈氏合修宗谱><义门陈氏宗谱>看陈寅恪家族》(卞孝萱、武黎嵩合著),《中国文化》2008年秋季号(总28期)

《重新认识姚鼐——<桐城麻溪姚氏宗谱>资料的发掘和利用》(卞孝萱、武黎嵩合著),《中国文化》2007年秋季号(总25、26期)

《徐州云龙书院沿革考述》,《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善述文章根血性——〈现代国学大师学记〉初读记》,《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陈宝箴系赐死说考辨》,《江海学刊》2007人文综合版

《陈寅恪真的有诗无词吗?——记三首署名陈寅恪的词作》,《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圣贤讲和》(副主编、撰稿),南京出版社,2007

《家谱中的名人身影》(参与撰稿),辽海出版社,2009

江苏凤凰出版社有限公司,原名江苏古籍出版社,成立于1984年3月,是一家以整理出版中国文、史、哲古籍及其研究著作为主的专业出版社。2002年10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更名为凤凰出版社,2008年9月转制为江苏凤凰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年,耗时十七年的大型元代文献总集《全元文》荣获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提名奖;2007年,宋代“四大书”之首的《册府元龟》(校订本)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2008年,陆机文本研究的最新成果《陆士衡文集校注》荣获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提名奖;2010年,江苏学人文集整理项目《赵翼全集》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2011年,《台湾简史》入选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