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堂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2收藏

印堂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经穴名·印堂 41 印堂的别名 42 出处 43 所属部位 44 印堂穴的定位 45 印堂穴的取法 46 印堂穴穴位解剖 47 印堂穴的功效与作用 48 主治疾病 49 刺灸法 491 刺法 492 灸法 410 印堂穴的配伍 411 特效 412 文献摘要 413 印堂穴研究进展 4131 影响中枢去甲肾上腺素的代谢 4132 治疗过敏性鼻炎 5 经外奇穴名·印堂 51 拼音 52 代号 53 印堂穴的定位 54 印堂穴穴位解剖 541 层次解剖 542 穴区神经、血管 55 印堂穴的功效与作用 56 功能主治 57 刺灸法 571 刺法 572 灸法 6 国家针灸穴位取穴标准 61 印堂穴的定位 62 取法 63 解剖 64 功用 65 主治疾病 66 刺灸法 7 体表部位·印堂 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印堂 1 拼音

yìn táng

2 英文参考

ophryon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ophryon [朗道汉英字典]

supranasal points [朗道汉英字典]

ophryo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upranasal point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YìnTáng GV29 [中国针灸学词典]

yìntá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EXHN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印堂:1经外奇穴名;2体表部位;3经穴名;

4 经穴名·印堂

穴位 印堂 汉语拼音 Yintang 罗马拼音 美国英译名 各

号 中国 GV29 日本 法

国 莫兰特氏 富耶氏 德国 英国 美国

印堂为经穴名(YìnTáng GV29)[1][2]。出《针灸大成》。别名曲眉(《千金翼方》)[2]。属督脉。印堂穴主治主治头痛,头晕,鼻渊,鼻衄,目赤肿痛,重舌,呕吐,产妇血晕,子痫,急慢惊风,不寐,颜面疔疮,三叉神经痛,眩晕,小儿惊风,产后血晕,鼻内脓疙疽等。

41 印堂的别名

曲眉(《千金翼方》)。

42 出处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孩子慢惊何可治,印堂刺入艾还加。

43 所属部位

44 印堂穴的定位

位于头部,两眉毛内侧端中间的凹陷中,正坐仰靠或仰卧取穴[1]。

印堂在前额部,当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

印堂

45 印堂穴的取法

取穴时,可以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姿势,印堂穴位于面部,两眉头连线中点即是。

正坐仰靠或仰卧位,于左右攒竹连线的中点取穴[2]。

快速取穴:两眉头连线中点处即是印堂穴[3]。

46 印堂穴穴位解剖

印堂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降眉间肌。皮肤由额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分布。肌肉由面神经的颞支支配,血液供应来自滑车上动脉和眶上动脉的分支及伴行同名静脉。

47 印堂穴的功效与作用

印堂穴具有清头明目,通鼻开窍的功效。

印堂穴位于两眉之间,具有安神醒脑、宣通鼻窍作用,主治头痛、目眩、失眠、健忘、鼻疾等[2]。

48 主治疾病

印堂穴主治主治头痛,头晕,鼻渊,鼻衄,目赤肿痛,重舌,呕吐,产妇血晕,子痫,急慢惊风,不寐,颜面疔疮,三叉神经痛,眩晕,小儿惊风,产后血晕,鼻内脓疙疽等。

印堂穴主治主治头痛、头晕、鼻渊、鼻衄、目赤肿痛、重舌、呕吐、产妇血晕、子痫、急慢惊风、不寐、颜面疔疮、三叉神经痛等[1]。

印堂穴主治神志病:痴呆,痫证,失眠,健忘;鼻病:鼻塞,鼻衄,鼻渊;其他病:头痛,眩晕,小儿惊风,产后血晕,子痫,颜面疔疮[2]。

印堂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前头痛、失眠、高血压、鼻塞、流鼻水、鼻炎、鼻部疾病、目眩、目赤肿痛、眼部疾病,三叉神经痛。等。此穴治病举列:“穴道指压法治疗鼻内脓疙疽” 。

49 刺灸法 491 刺法

一般沿皮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1]。

提捏进针,从上向下平刺03~05寸,得气时局部胀痛;平刺透左、右攒竹,眉棱骨,局部有胀痛感;平刺透山根,鼻部酸胀;也可用三棱针点刺出血[2]。

492 灸法

可灸[2]。

可温灸[1]。

410 印堂穴的配伍

印堂配迎香、合谷,有清热宣肺,利鼻窍的作用。治鼻炎[2]、鼻渊,鼻塞。

印堂配太阳、阿是穴、太冲,有平肝潜阳,行气止痛的作用,主治头痛眩晕。

印堂配攒竹,有清利头目的作用,主治头重如石。

印堂配神门、三阴交,治失眠[2]。

印堂配太阳、风池,治头痛[2]。

印堂配曲池、丰隆,治高血压[2]。

411 特效

若头痛、失眠、血压升高时,印堂就会晦暗,这时可以用中指指腹点按印堂穴3~5分钟,不适感觉就会得到缓解[3]。

412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印堂,在两眉间宛宛中,斜一分沿皮先透左攒竹行补泻后,转归元穴,退右攒竹,依上补泻,可灸七壮。小儿惊风,灸七壮,大哭者为效,不哭者难治,随症急慢补泻,急者慢补,慢者急泻,通神之穴也。

《医学纲目》:头重如石,印堂一分,沿皮透攒竹,先左后右,弹针出血。

《外治寿世方》:伤寒衄血,井水磨黄芩、白及涂山根。又白及磨本人鼻血,涂山根。又纸浸白及水,贴眉心,或切白及片,贴眉心。重舌,黄柏浸苦竹沥点之。又巴豆半粒,饭四五粒,共捣烂为饼,如黄豆大,贴在印堂中,待四周起泡,去之即愈。各项舌病皆效。

413 印堂穴研究进展 4131 影响中枢去甲肾上腺素的代谢

动物实验模拟“印堂”、“百会”电针 ,可使大鼠脑内5HT含量增加,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减少。另外,电针二穴可使精神分裂症患者尿中中枢去甲肾上腺素的主要代谢产物3甲氧基4羟基苯乙二醇(MHPG)排出量明显增加。说明电针 可影响中枢去甲肾上腺素的代谢。[2]

4132 治疗过敏性鼻炎

沿皮向鼻准方向刺1寸,得气后留针2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有较好疗效。

5 经外奇穴名·印堂

印堂(yìntáng EXHN3)为经外奇穴名[4][5][6]。见《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在额部,当两眉头之中间[5]。

51 拼音

yìntáng

52 代号

EXHN3

53 印堂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印堂穴在额部,当两眉头之中间[5][7]。

印堂穴位于两眉头连线中点[4]。

印堂

54 印堂穴穴位解剖

印堂穴下布有滑车上神经的睑上支,两侧有额内侧动、静脉分支通过[4]。

54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降眉间肌[7]。

54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滑车上神经分布;深层有面神经颞支和内眦动脉分布[7]。

55 印堂穴的功效与作用

清头明目,通鼻开窍。

56 功能主治

印堂穴主治头痛、眩晕、鼻衄、鼻渊、小儿惊风、失眠[7]。

印堂穴主治头痛,眩晕,感冒,目痛,鼻衄,失眠,小儿急、慢惊风,产后血晕;以及鼻炎,高血压等[4]。

57 刺灸法 571 刺法

提捏局部皮肤,平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7]。

沿皮刺05~1寸[4]。

572 灸法

可灸[7]。

艾条灸5~10分钟[4]。

6 国家针灸穴位取穴标准

印堂穴

61 印堂穴的定位

位于前额部,当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

62 取法

仰靠或仰卧位取穴。

63 解剖

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降眉间肌。皮肤由额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分布。肌肉由面神经的颞支支配,血液供应来自滑车上动脉和眶上动脉的分支及伴行同名静脉。

64 功用

清头明目,通鼻开窍。

65 主治疾病

1、头痛,头晕  2、鼻炎,目赤肿痛,三叉神经痛。

66 刺灸法

向下平刺0305寸,或三棱针放血,可灸。

7 体表部位·印堂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定义 4 鼻窒·肺经蕴热证的症状 5 关于鼻窒 6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鼻窒·肺经蕴热证的穴位 2 治疗鼻窒·肺经蕴热证的方剂 3 治疗鼻窒·肺经蕴热证的中成药 4 鼻窒·肺经蕴热证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鼻窒·肺经蕴热证 1 拼音

bí zhì ·fèi jīng yùn rè zhèng

2 英文参考

nasal obstruction disease with pattern of heat amas ent in lung channel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定义

鼻窒·肺经蕴热证(nasal obstruction disease with pattern of heat amas ent in lung channel)是指肺经蕴热,以鼻塞时轻时重,或交替性鼻塞,鼻涕色黄量少,鼻气灼热,鼻黏膜充血,下鼻甲肿胀,表面光滑、柔软有弹性,伴口干、咳嗽痰黄,舌尖红,苔薄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鼻窒证候[1]。

4 鼻窒·肺经蕴热证的症状

鼻塞时轻时重,或交替性鼻塞,鼻涕色黄量少,鼻气灼热,鼻黏膜充血,下鼻甲肿胀,表面光滑、柔软有弹性,伴口干、咳嗽痰黄,舌尖红,苔薄黄,脉数[1]。

5 关于鼻窒

鼻窒(nasal obstruction disease;chronic rhinitis)为病名[2]。是指以经常性鼻塞为主要表现的鼻病[1]。本病男女老幼均可发生,无季节性和地区性,在受凉受湿后症状更加明显。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慢性鼻病[3]。

鼻窒一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大暑以行,咳嚏,鼽衄、鼻窒。”《刘河间医学六书·素问玄机原病式》卷一说:“鼻窒,窒塞也。”又说:“但侧卧上窍通利,而下窍闭塞。”指出了鼻窒的主要症状特点[3]。但历代文献有将鼻窒与伤风鼻塞相提并论,互为不分[3]。本词条仅针对慢性鼻塞而言[3]。

鼻窒相当于西医的慢性鼻炎[3]。

详见鼻窒条。

6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定义 4 鼻衄·心火炽盛证的症状 5 鼻衄·心火炽盛证的治疗 51 方药治疗 52 外治法 53 耳针疗法 54 鼻衄患者饮食禁忌 55 注意事项及护理 6 关于鼻衄 7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鼻衄·心火炽盛证的方剂 2 古籍中的鼻衄·心火炽盛证 1 拼音

bí nǜ ·xīn huǒ chì shèng zhèng

2 英文参考

nose bleeding with blazing heart fire patter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定义

鼻衄·心火炽盛证(nose bleeding with blazing heart fire pattern)是指心火炽盛,以鼻血外涌,血色鲜红,鼻黏膜红赤,伴有面赤、心烦失眠、身热口渴、口舌生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甚则神昏谵语,舌质红绛,少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鼻衄证候[1]。

4 鼻衄·心火炽盛证的症状

鼻衄·心火炽盛证患者鼻血外涌,血色鲜红,鼻黏膜红赤,伴有面赤、心烦失眠、身热口渴、口舌生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甚则神昏谵语,舌质红绛,少苔,脉细数[1]。

5 鼻衄·心火炽盛证的治疗 51 方药治疗

因鼻中出血而使营血耗伤,故出血多者,每见血虚之象,如面色苍白、心悸、神疲、脉细等,故除按以上辨证用药外,可配合和营养血之法,适当加入黄精、首乌、桑椹子、生地等养血之品[2]。若因阴血耗伤,涉及阳气,以致阳气衰微者,应用补气摄血之法,救逆扶危,选用独参汤或参附汤[2]。

52 外治法

对鼻出血的病人,治疗上要遵照“急则治其标”之原则,使用各种止血方法,使鼻衄停止下来。常用的外用止血法如下:

(1)局部用云南白药止血[3]。

(2)以冷水浸湿的毛巾或水袋、冰袋敷于患者的前额或颈部。血液遇寒凉而凝泣,流动减缓,故可减其涌溢之势,而达止血目的。[2][4]

(3)用手指揉按患者入前发际正中线1~2寸处(上星、囟会),或紧捏一侧或两侧鼻翼,以达止血目的[2][4]。

(4)令病人双足浸于温水中,或以大蒜捣烂,敷于足底涌泉穴上。本法有引热下行减少上炎的作用,而协助止血。[2]

(5)香墨浓研,滴入鼻中。香墨有止血作用,可使出血停止[2]。或可用滴鼻灵或1%~3%麻黄素液等滴鼻,也有协助止血作用[2]。

(6)用血余炭、马勃、百草霜、田七末、云南白药等具有止血作用的药末吹入鼻腔,粘附于出血处,而达到止血目的。[2]

(7)可用蒲黄、血竭等为末,置入鼻内止血[5]。

(8)因外伤所致的鼻沥血,宜用棉片蘸药塞鼻止血[5]。

(9)可用棉花蘸青黛粉塞入鼻腔止血[3]。

(10)可用湿棉条蘸塞鼻散(百草霜15克,龙骨15克,枯矾60克,共研极细末)塞鼻等[3]。

(11)可将血余炭、马勃、百草霜、田七末、云南白药等具有止血作用的药末放在棉片上,贴于出血处,或填塞鼻腔。[2]

(12)用上述方法而未能止血者,可用明胶海绵或凡士林纱条填塞患侧鼻腔[2]。若仍未达止血目的,可行后鼻孔填塞止血法[2]。

53 耳针疗法

取内鼻、肺、上屏尖、额等穴,中等 [6]。

取内鼻、肺、胃、肾上腺、额、肝、肾。每次选2~3穴,捻转1~2min。每日1次。[4]

54 鼻衄患者饮食禁忌

鼻衄患者禁忌大寒大热的食物,如葱、蒜、辣椒、生鱼蟹等,慎啤酒及各种冷饮[7]。

鼻衄禁忌饮食辛燥 的食物,以免资助火热,加重病情[2]。

55 注意事项及护理

鼻衄病人情绪多较烦躁、紧张,因此,要安定病人的情绪,使其能够与医生密切配合,以迅速制止出血,是很重要的[2]。止血操作时动作要轻巧,防止粗暴,以免加重损伤[2]。

遇有活动性出血病人,要首先制止其出血,然后才做必要的检查,以寻找出血原因,审因论治[2]。必要时请其他科会诊[2]。根治引起鼻衄的内科疾病[2]。因热性疾病或鼻部癌症等所致者,当先治其主要疾病[5]。

对出血病人,一般可采用半卧位,既有助于止血,又便利于医生检查、操作[2]。

针刺和艾灸治疗鼻衄有一定效果,但应注意病因治疗[4]。

由血液病引起者,禁用针刺和刺血法[4]。

6 关于鼻衄

鼻衄(nose bleeding[1];epistaxis[8][9])为病证名[5]。见《备急千金要方》卷六。又称衄血(见《丹溪心法·咳血》)、鼻出血[6]、鼻沥血(出《兰台轨范》卷五)。若出血不止则称鼻洪(见《大明诸家本草》)。是指以鼻出血为主要表现的鼻病[1]。鼻衄是血证中最常见的一种。《黄帝内经素问》对此有丰富的论述。《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鼻衄多由火热迫血妄行所致,其中尤以肺热、胃热、肝火为常见[3]。另有少数病人,可由正气亏虚,血失统摄引起。中老年人反复鼻衄者,应注意排除鼻咽部肿瘤[4]。

古人根据病因及症状不同对鼻衄有不同命名。“鼻衄”之证名,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卷六。《诸病源候论》有伤寒鼻衄、时气鼻衄、热病鼻衄、温病鼻衄、虚劳鼻衄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有五脏衄、酒食衄、折伤衄等。伤寒太阳病的“红汗”、妇科病的“经行衄血”(或称“倒经”)也都属于鼻衄的范畴。鼻衄严重者,又称“鼻洪”或“鼻大衄”。

鼻衄可见于西医的鼻病、高烧病证、血液病、风湿、高血压、动脉硬化、肝硬化、多种传染病。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迎香的别名 5 出处 6 特异性 7 穴名解 8 所属部位 9 迎香穴的定位 10 取法 11 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迎香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主治病症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配伍 16 特效 17 文献摘要 18 研究进展 1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迎香 1 拼音

yíng xiāng

2 英文参考

Yíngxiāng LI20 [中国针灸学词典]

yíngxiā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LI20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迎香 汉语拼音 Yingxiang 罗马拼音 Yinghsiang 美国英译名 Wele Fragrance 各

号 中国 LI20 日本 20 法

国 莫兰特氏 GI20 富耶氏 德国 DI20 英国 Li20 美国 LI20

迎香为经穴名(Yíngxiāng LI20)[1]。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冲阳。属手阳明大肠经[1]。迎香为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的交会穴。迎即迎接,香即香气,此穴善治鼻病,以恢复嗅觉,故名迎香[1]。主治鼻塞不通,口眼㖞斜,鼻衄,鼻渊,鼻息肉,嗅觉减退,喘息不利,面痒浮肿、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痉挛,鼻息肉,胆道蛔虫症,便秘等。

4 迎香的别名

冲阳(《针灸甲乙经》)。

5 出处

《针灸甲乙经》:迎香,一名冲阳,在禾髎上鼻孔旁。

6 特异性

迎香为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的交会穴[1][2]。

7 穴名解

迎即迎接,香即香气,此穴善治鼻病,以恢复嗅觉,故名迎香[1]。

《说文》:“迎,逢也。”“香,芳也,从黍从甘。”《春秋传》曰:“黍稷馨香。”凡香物统谓之香,故名迎香。《黄帝内经灵枢·脉度》“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金针梅花诗钞》迎香条:“善通鼻塞号迎香。”肺开窍于鼻,与大肠为表里。鼻塞得通,则为香为臭自可迎而知之矣。[3]

8 所属部位

面[4]

9 迎香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迎香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5][6]。

迎香位于鼻唇沟内,横平鼻翼外缘中点处[7]。

迎香位于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1]。

迎香在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位置

迎香穴的位置

迎香穴的位置(手阳明大肠经)

迎香穴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迎香穴的位置(肌肉)

10 取法

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当鼻唇沟中取穴。

迎香位于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1]。

正坐仰靠位,于鼻唇沟与鼻翼外缘中点平齐处取穴[8]。

快速取穴:双手轻握拳,食指和中指并拢,中指指尖贴鼻翼两侧,食指指尖处即是[9]。

11 穴位解剖

迎香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提上唇肌。皮肤由上颌神经的眶下神经分布。有面动、静脉及眶下动、静脉分支。分布著面神经与眶下神经的吻合支。皮下组织内有面神经的分支和面动脉的鼻外侧动脉经过。针由皮肤、皮下筋膜而达提上唇肌,该肌由面神经的颊支支配。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提上唇肌[1]。

皮肤→皮下组织→提上唇肌[6]。

11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眶下神经分布;深层有面神经颊支、颧支和面动脉分布[6]。

布有面神经与眶下神经的吻合支;并有面动、静脉及眶下动脉分支通过[7]。

12 迎香穴的功效与作用

迎香有祛风通窍,理气止痛的作用。

迎香有通鼻窍、散风热作用[1]。

肺开窍于鼻,职司嗅觉,本穴又位于鼻旁,刺之能宣利鼻窍,恢复嗅觉,迎香而入,治疗鼻病[8]。

迎香穴位于面部,又为手、足阳明经之交会穴(二经均分布于面部),所以是治疗面部疾病的主穴,诸如风袭经脉、经筋弛缓之口眼㖞斜,风袭肌肤的面痒症,风水相搏、流溢于肌肤的面肿,均可取本穴以散风通络、宣肺利水[8]。

迎香穴治疗胆道蛔虫病为经验之法[8]。

迎香穴在鼻翼傍五分,主治鼻鼽不利,窒洞闭塞。《玉龙歌》载:“不闻香臭从何治,迎香两穴可堪攻。”盖肺开窍于鼻,大肠为肺之府,本穴属大肠而位近鼻窍,有宣肺通窍之功,治鼻病及嗅觉不敏,极效。[3]

13 主治病症

迎香穴主治鼻塞不通,口眼㖞斜,鼻衄,鼻渊,鼻息肉,嗅觉减退,喘息不利,面痒浮肿、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痉挛,鼻息肉,胆道蛔虫症,便秘等。

迎香穴主治鼻塞不通、口㖞、鼻衄、面痒、鼻息肉[6]。

迎香主要用于口鼻疾患等:如面痒浮肿、面神经麻痹或痉挛、鼻炎、鼻塞、鼻衄、嗅觉减退及喘息不利、胆道蛔虫症等[1]。

迎香主治鼻塞,鼻衄,鼻渊,鼻息肉,口眼㖞斜,面痒浮肿;以及胆道蛔虫症等[7]。

迎香穴是治疗鼻病的要穴,主治鼻塞,鼻衄,鼻息肉,口㖞,面痒,面肿,头痛;胆道蛔虫病[8]。

五官科系统疾病:鼻炎,鼻窦炎,嗅觉减退,鼻出血,鼻息肉;

妇产科系统疾病;胆道蛔虫症,便秘;

其它:面神经麻痹。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直刺或向上斜刺02~05寸[6]。

一般向鼻根部斜刺03~08寸[1]。

斜刺02~03寸;或沿皮刺05~1寸[7]。

直刺01~02寸,局部胀痛。

沿鼻唇沟向内上平刺05~1寸,透鼻通穴[8]。

治胆道蛔虫病时应向外上平刺1~15寸,透四白穴[8]。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鼻部,有时有眼泪流出[8]。

142 灸法

不宜灸[6]。

迎香穴不宜直接灸[1]。

《针灸大成》:禁灸,恐火气有伤气道,肺恶热也[3]。

15 配伍

迎香穴配合谷治面痒浮肿[1]。

迎香配上星、印堂、合谷治鼻炎[1]。

迎香配风池、外关治外感鼻塞流涕[1]。

迎香配水沟、合谷,治鼻塞不闻香臭[8]。

迎香配水沟、胆囊、足三里、中脘透四白,治胆道蛔虫病[8]。

迎香配头临泣、太冲、合谷,治目赤肿痛[8]。

迎香配合谷、上星、印堂,治鼻塞、鼻衄[8]。

迎香配印堂、合谷,有宣肺气,通鼻窍作用,主治急慢性鼻炎。

迎香配四白、地仓、阳白,有祛风活血通络作用,主治面神经瘫痪,面肌痉挛。

迎香配阳陵泉、丘墟,有驱蛔镇痛作用,主治胆道蛔虫症。

16 特效

遇到伤风引起的流鼻涕、鼻塞,或者过敏性鼻炎, 迎香至发热,立刻见效[9]。

17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鼻鼽不利,窒洞气塞,㖞僻多涕,鼽衄有痈,迎香主之。

《太平圣惠方》:鼻息不闻香臭,偏风面痒及面浮肿。

《针灸大成》:主鼻塞不闻香臭,偏风,口㖞,面痒浮肿,风动面痒,状如虫行,唇肿痛,喘息不利,鼻㖞,多涕,鼽衄骨疮,鼻有息肉。

《百症赋》:面上虫行有验,迎香可取。

18 研究进展

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疗效统计表明,针刺迎香对慢性支气管炎临床有效率可达70%~90%,与中药组比较,无论近期疗效或远期疗效均较中药组优越[8]。

治疗鼻炎:针刺迎香能够恢复鼻腔黏膜纤毛清除功能,对慢性鼻炎等黏膜疾患具有治疗作用[8]。

迎香是治疗鼻病首选穴。有报道用泼尼松龙穴位注射治疗过敏性鼻炎、鼻前庭炎;氦氖激光照射治疗过敏性鼻炎,埋线治疗慢性鼻炎,针刺治疗慢性鼻炎等均取得满意效果。

印堂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经穴名·印堂 41 印堂的别名 42 出处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