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牙泉的形成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3收藏

月牙泉的形成,第1张

  本报兰州11月22日电 千古奇观月牙泉到底是怎样形

成的?它会不会消失?怎样抢救?这一个个谜,经原地矿

部并委托兰州水文地质中心组织多名专家勘察研究,不久

前终于揭开谜底。专家们认为,其萎缩局面,采用高科技

抢救,可望在明年初得到控制,免除灭顶之灾。

  月牙泉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南 5公里的鸣沙山之中。

月牙泉、鸣沙山被称做敦煌的两大自然景观,多年来吸引

了无数中外旅游者前来观赏。月牙泉因其形似月牙儿而得

名。以往对其成因有“断泉层”、“牛轭湖”等多种解说,

但始终没有做过专门的勘察研究。原地矿部去年 7月邀请

包括多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众多著名专家对月牙泉进

行“会诊”,经过一年多的大量地面调查和物探工作,终

于弄清了月牙泉的成因。原来此系古河道残留湖,由于地

下潜流在此出露,形成众多泉眼,聚成水池。它的奇异之

处在于三面被沙山环绕,但千古以来却未被堙没。

据该项目负责人介绍,经勘探,月牙泉是由党河地下

水渗漏后形成浅层地下水补给的。月牙泉地段是过去的古

河道,它拥有独特且畅通的补给、泾流、排泄通道,即使

在高温气候条件下,月牙泉也始终未因泉水大量蒸发而干

涸;加上月牙泉所处的三面环山,一面开口的特殊地形,

使得月牙泉一直未被大量的风沙所掩埋。

  但专家们也指出,这一千古奇观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据测量,50年代月牙泉水域面积达14652 平方米,平均水

深5米,最深处达7米;而到1998年9 月月牙泉水域面积仅

有5379平方米,平均水深1.2米,最深处只有 2米。专家

们认为,按此萎缩速度,不出 3年月牙泉将不复存在。其

主要原因是当地大量开采地下水所致。

  根据这一情况,甘肃省和敦煌市政府决定采纳专家们

的建议,由有关地质技术部门采用高科技手段,抢救千古

名胜月牙泉。

月牙泉的名称由来:

①从前,这里没有鸣沙山也没有月牙泉,而有一座雷音寺。有一年四月初八,寺里举行一年一度的浴佛节,善男信女都在寺里烧香敬佛,顶礼膜拜。当佛事活动进行到“洒圣水”时,住持方丈端出一碗雷音寺祖传圣水,放在寺庙门前。忽听一位外道术士大声挑战,要与住持方丈斗法比高低。只见术士挥剑作法,口中念念有词,霎时间,天昏地暗,狂风大作,黄沙铺天盖地地而来,把雷音寺埋在沙底。奇怪的是寺庙门前那碗圣水却安然无恙,还放在原地,术士又使出浑身法术往碗内填沙,但任凭妖术多大,碗内始终不进一颗沙粒。直至碗周围形成一座沙山,圣水碗还是安然如故。术士无奈,只好悻悻离去。刚走了几步,忽听轰隆一声,那碗圣水半边倾斜变成一弯清泉,术士变成一滩黑色顽石。原来这碗圣水本是佛祖释迦牟尼赐予雷音寺住持,世代相传,专为人们消病除灾的,故称“圣水”。由于外道术士作孽残害生灵,便显灵惩罚,使碗倾泉涌,形成了月牙泉。

②当年唐三藏去西天取经,途径敦煌,因为是无际的沙漠,没有水没有食物,白龙马已经死了(当地有白马塔就是安葬白龙马的地方),唐僧艰难跋涉,终于也快要倒下了,此时正被观世音菩萨看在眼里,为了祝他成功,所以从紫金瓶里滴下一滴金水,瞬间在茫茫沙漠里出现一汪月牙似的清泉,而且泉里还有一种叫“七星草”,可以治百病,后此泉得名“月牙泉”,于是唐僧获救了,便继续向西天前进,月牙泉也一直存留了下来直到今天。

补充:

1月牙泉,古称沙井,俗名药泉,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西南5公里处(坐标 :北纬 40°05′1198″ ,东经 94°40′0999″ ),在城南7公里鸣沙山北麓。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晓澈”。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月牙泉泉形逼肖月牙,泉内生长有眼子草和轮藻植物,南岸有茂密的芦苇,四周被流沙环抱,虽遇强风而泉不为沙所掩盖。因“泉映月而无尘”、“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成为奇观。相传泉内生长有铁背鱼、七星草,专医疑难杂症,食之可长生不老,故又有“药泉”之称。

2。月牙泉的形成原因:

①古河道残留湖。认为月牙泉是附近党河的一段古河道,很久以前,党河改道,大部分古河道被流沙淹没,仅月牙泉一段地势较低,由于地下潜流出露,汇集成湖。湖水不断得到地下潜流的补给,因而不会枯竭。20世纪50年代测量,月牙泉水面东西长218米,南北最宽处54米,平均水深5米,最深处7米有余。

②断层渗泉。认为月牙泉南侧有一东西向的断层,断层上盘抬高了地下含水层,下盘降到附近潜水面时,潜流通出成泉。

③风蚀湖。即原始风蚀洼地随风蚀作用的加剧,当达到潜水面深度时,在新月形沙丘内湾形成泉湖。由于环绕月牙泉的沙山南北高,中间低,自东吹进环山洼地风会向上方走,风力作用下的沙子总是沿山梁和沙面向上卷,因而沙子不会刮到泉里,沙山也总保持似脊似刃的形状,这才形成沙泉共存的奇景。

④人工挖掘。认为月牙泉形状与半轮新月惟妙惟肖,好似人工刻意修饰的结果,加之古籍中有“沙井”的记载,既然称井必须是人力劳作的结果。

月牙泉是怎么形成的 月牙泉古名沙井,自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因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 月牙泉的奇异之处是其四周被沙山环绕,流沙与泉之间仅隔数十米,却相安无事,相映成趣。沙和水本是难以共存的,但千百年来,鸣沙山和月牙泉沙泉共处、沙水共生,在年降水量只有40毫米,蒸发量高达2400毫米的环境中,泉水不枯;在大风和沙尘暴肆虐的情况下,沙不进泉。《敦煌杂钞》说:“ 沙夹风而飞响,泉映月而无尘。终古光音,仙灵异境,来游者留恋不能去。”泉帝水草丛生,泉内游鱼嬉戏,其神异之处令人叹为观止。 今人对月牙泉起源的解释有四种: 一日古河道残留湖。认为月牙泉是附近党河的一段古河道,很久以前,党河改道,大部分古河道被流沙淹没,仅月牙泉一段地势较低,由于地下潜流出露,汇集成湖。湖水不断得到地下潜流的补给,因而不会枯竭。20世纪50年代测量,月牙泉水面东西长218米,南北最宽处54米,平均水深5米,最深处7米有余。 二日断层渗泉。认为月牙泉南侧有一东西向的断层,断层上盘抬高了地下含水层,下盘降到附近潜水面时,潜流通出成泉。 三日风蚀湖。即原始风蚀洼地随风蚀作用的加剧,当达到潜水面深度时,在新月形沙丘内湾形成泉湖。由于环绕月牙泉的沙山南北高,中间低,自东吹进环山洼地风会向上方走,风力作用下的沙子总是沿山梁和沙面向上卷,因而沙子不会刮到泉里,沙山也总保持似脊似刃的形状,这才形成沙泉共存的奇景。 四日人工挖掘。认为月牙泉形状与半轮新月惟妙惟肖,好似人工刻意修饰的结果,加之古籍中有“沙井”的记载,既然称井必须是人力劳作的结果。

月牙泉的名称由来:

①从前,这里没有鸣沙山也没有月牙泉,而有一座雷音寺。有一年四月初八,寺里举行一年一度的浴佛节,善男信女都在寺里烧香敬佛,顶礼膜拜。当佛事活动进行到“洒圣水”时,住持方丈端出一碗雷音寺祖传圣水,放在寺庙门前。忽听一位外道术士大声挑战,要与住持方丈斗法比高低。只见术士挥剑作法,口中念念有词,霎时间,天昏地暗,狂风大作,黄沙铺天盖地地而来,把雷音寺埋在沙底。奇怪的是寺庙门前那碗圣水却安然无恙,还放在原地,术士又使出浑身法术往碗内填沙,但任凭妖术多大,碗内始终不进一颗沙粒。直至碗周围形成一座沙山,圣水碗还是安然如故。术士无奈,只好悻悻离去。刚走了几步,忽听轰隆一声,那碗圣水半边倾斜变成一弯清泉,术士变成一滩黑色顽石。原来这碗圣水本是佛祖释迦牟尼赐予雷音寺住持,世代相传,专为人们消病除灾的,故称“圣水”。由于外道术士作孽残害生灵,便显灵惩罚,使碗倾泉涌,形成了月牙泉。

②当年唐三藏去西天取经,途径敦煌,因为是无际的沙漠,没有水没有食物,白龙马已经死了(当地有白马塔就是安葬白龙马的地方),唐僧艰难跋涉,终于也快要倒下了,此时正被观世音菩萨看在眼里,为了祝他成功,所以从紫金瓶里滴下一滴金水,瞬间在茫茫沙漠里出现一汪月牙似的清泉,而且泉里还有一种叫“七星草”,可以治百病,后此泉得名“月牙泉”,于是唐僧获救了,便继续向西天前进,月牙泉也一直存留了下来直到今天。

补充:

1月牙泉,古称沙井,俗名药泉,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西南5公里处(坐标 :北纬 40°05′1198″ ,东经 94°40′0999″ ),在城南7公里鸣沙山北麓。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晓澈”。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月牙泉泉形逼肖月牙,泉内生长有眼子草和轮藻植物,南岸有茂密的芦苇,四周被流沙环抱,虽遇强风而泉不为沙所掩盖。因“泉映月而无尘”、“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成为奇观。相传泉内生长有铁背鱼、七星草,专医疑难杂症,食之可长生不老,故又有“药泉”之称。

2。月牙泉的形成原因:

①古河道残留湖。认为月牙泉是附近党河的一段古河道,很久以前,党河改道,大部分古河道被流沙淹没,仅月牙泉一段地势较低,由于地下潜流出露,汇集成湖。湖水不断得到地下潜流的补给,因而不会枯竭。20世纪50年代测量,月牙泉水面东西长218米,南北最宽处54米,平均水深5米,最深处7米有余。

②断层渗泉。认为月牙泉南侧有一东西向的断层,断层上盘抬高了地下含水层,下盘降到附近潜水面时,潜流通出成泉。

③风蚀湖。即原始风蚀洼地随风蚀作用的加剧,当达到潜水面深度时,在新月形沙丘内湾形成泉湖。由于环绕月牙泉的沙山南北高,中间低,自东吹进环山洼地风会向上方走,风力作用下的沙子总是沿山梁和沙面向上卷,因而沙子不会刮到泉里,沙山也总保持似脊似刃的形状,这才形成沙泉共存的奇景。

④人工挖掘。认为月牙泉形状与半轮新月惟妙惟肖,好似人工刻意修饰的结果,加之古籍中有“沙井”的记载,既然称井必须是人力劳作的结果。

今人对月牙泉起源的解释有四种:

一日古河道残留湖。认为月牙泉是附近党河的一段古河道,很久以前,党河改道,大部分古河道被流沙淹没,仅月牙泉一段地势较低,由于地下潜流出露,汇集成湖。湖水不断得到地下潜流的补给,因而不会枯竭。20世纪50年代测量,月牙泉水面东西长218米,南北最宽处54米,平均水深5米,最深处7米有余。

二日断层渗泉。认为月牙泉南侧有一东西向的断层,断层上盘抬高了地下含水层,下盘降到附近潜水面时,潜流通出成泉。

三日风蚀湖。即原始风蚀洼地随风蚀作用的加剧,当达到潜水面深度时,在新月形沙丘内湾形成泉湖。由于环绕月牙泉的沙山南北高,中间低,自东吹进环山洼地风会向上方走,风力作用下的沙子总是沿山梁和沙面向上卷,因而沙子不会刮到泉里,沙山也总保持似脊似刃的形状,这才形成沙泉共存的奇景。

四日人工挖掘。认为月牙泉形状与半轮新月惟妙惟肖,好似人工刻意修饰的结果,加之古籍中有“沙井”的记载,既然称井必须是人力劳作的结果。

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是国家级重点旅游风景名胜区,处于腾格里沙漠边缘,与宁夏中卫县的沙坡头、内蒙古达拉特旗的响沙湾和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境内的巴里坤镇同为中国四大鸣沙山。

鸣沙又叫响沙、哨沙或音乐沙,它是一种奇特的却在世界上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沙漠或者沙丘中,由于各种气候和地理因素的影响,造成以石英为主的细沙粒,因风吹震动,沙滑落或相互运动

众多沙粒在气流中旋转,表面空洞造成“空竹”效应发生嗡嗡响声的地方称为鸣沙地。在中国西部地区鸣沙地主要是沙漠,这些沙丘堆成山状,因此又称为鸣沙山。

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1994年列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月牙泉内生长有眼子草和轮藻植物,南岸有茂密的芦苇,四周被流沙环抱,虽遇强风而泉不为沙所掩盖。因“泉映月而无尘”、“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成为奇观。

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有“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

扩展资料:

月牙泉形成原因:

今人对月牙泉起源的解释有四种:

一曰古河道残留湖。认为月牙泉是附近党河的一段古河道,很久以前,党河改道,大部分古河道被流沙淹没,仅月牙泉一段地势较低,由于地下潜流出露,汇集成湖。

湖水不断得到地下潜流的补给,因而不会枯竭。20世纪50年代测量,月牙泉水面东西长218米,南北最宽处54米,平均水深5米,最深处7米有余。

二曰断层渗泉。认为月牙泉南侧有一东西向的断层,断层上盘抬高了地下含水层,下盘降到附近潜水面时,潜流通出成泉。

三曰由于环绕月牙泉的沙山南北高,中间低,自东吹进环山洼地风会向上方走,风力作用下的沙子总是沿山梁和沙面向上卷,因而沙子不会刮到泉里,沙山也总保持似脊似刃的形状,这才形成沙泉共存的奇景。

四曰人工挖掘。认为月牙泉形状与半轮新月惟妙惟肖,好似人工刻意修饰的结果,加之古籍中有“沙井”的记载,既然称井必须是人力劳作的结果。

-鸣沙山

-月牙泉

 月牙泉,古称沙井,俗名药泉,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西南5公里处,那形成月牙泉的原因有哪些呢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月牙泉是怎么形成的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月牙泉形成的原因

 一曰古河道残留湖。认为月牙泉是附近党河的一段古河道,很久以前,党河改道,大部分古河道被流沙淹没,仅月牙泉一段地势较低,由于地下潜流出露,汇集成湖。湖水不断得到地下潜流的补给,因而不会枯竭。20世纪50年代测量,月牙泉水面东西长218米,南北最宽处54米,平均水深5米,最深处7米有余。

 二曰断层渗泉。认为月牙泉南侧有一东西向的断层,断层上盘抬高了地下含水层,下盘降到附近潜水面时,潜流通出成泉。

 三曰风蚀湖。即原始风蚀洼地随风蚀作用的加剧,当达到潜水面深度时,在新月形沙丘内湾形成泉湖。由于环绕月牙泉的沙山南北高,中间低,自东吹进环山洼地风会向上方走,风力作用下的沙子总是沿山梁和沙面向上卷,因而沙子不会刮到泉里,沙山也总保持似脊似刃的形状,这才形成沙泉共存的奇景。

 四曰人工挖掘。认为月牙泉形状与半轮新月惟妙惟肖,好似人工刻意修饰的结果,加之古籍中有“沙井”的记载,既然称井必须是人力劳作的结果。

月牙泉现状及对策

 严峻现状

 对于月牙泉百年遇烈风而不为沙掩盖的不解之谜,有许多说法。有人认为,这一带可能是原党河河湾,是敦煌绿洲的一部分,由于沙丘移动,水道变化,遂成为单独的水体。因为地势低,渗流在地下的水不断向泉中补充,使之涓流不息,天旱不涸。这种解释似可看作是月牙泉没有消失的一个原因,但却无法说明因何飞沙不落月牙泉。

 水位下降

 月牙泉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月牙泉本身的地质结构、低洼地的地形条件和高定位的区域性地下水位等三个方面的因素。上世纪40年代末期,敦煌城及其南部地区地下水位高出水位10米左右,在较高水位条件下,西北部平原区地下水通过地下径流进入泉域后在地形较低的洼地溢出,形成了月牙泉,较高的区域性地下水位是月牙泉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月牙泉保持数千年长期不干的基本保证。

 历史上的月牙泉不仅“千古不涸”,而且水面、水深皆极大。有文献记载,清朝时这里还能跑大船。20世纪初有人来此垂钓,其游记称:“池水极深,其底为沙,深陷不可测。”月牙泉在有限的史料记载和诗词歌赋中,一直是碧波荡漾、鱼翔浅底、水草丰茂,与鸣沙山相映成趣,在当地老百姓中有铁背鱼、七星草和五色沙三件宝的说法。直到1960年前,泉水没有大的变化,最大水深9米,湖水面积225亩。

 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地垦荒造田抽水灌溉及周边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导致敦煌地下水位急剧下降,从而月牙泉水位急剧下降。月牙泉存水最少的时间是在1985年,那时月牙泉平均水深仅为07~08米。由于水少,当时泉中干涸见底竟可走人,而月牙泉也形成两个小泉不再成月牙形。这使得“月牙泉明日是否会消失”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此后,敦煌市采取了多种方式给月牙泉补水。

 鸣沙山移动正在威胁月牙泉

 据统计数据显示,自1995年到2010年的15年间,月牙泉周边鸣沙山东山、南山山脊向月牙泉移动了8~10米,南北两山间的区域面积缩减了7%;和20世纪70年代相比,月牙泉四周沙山坡脚移动了13~60米,被称为“沙漠奇观”的月牙泉面临着沙山掩泉的威胁。

 治理情况

 从2000年开始,敦煌市采取应急措施,在月牙泉周边回灌河水补充月牙泉水位,使月牙泉暂时免于枯竭。

 2004年的水位下降至13米,泉水面积减小到78亩。月牙泉水位在1米左右回旋,如果不进行根本性治理,月牙泉这一世界级遗产将面临干涸枯竭的危险。

 随着国家开发银行2000万元贷款落实到位,月牙泉水位下降应急治理工程也将于2006年年底开工。 将通过“节水”、“补水”、“引水”等多种方式来解救月牙泉。

 1994年1月10日,甘肃省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由于周边地区生态恶化,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水位总下降幅度达6至7米,水域面积大幅缩减。为拯救鸣沙山月牙泉这一神奇的大漠景观,总投资4100万元的月牙泉水位下降应急治理工程,于2007年初正式启动运行。应急治理工程在月牙泉周围修建四个渗水场向地下渗水,通过提高月牙泉周围的地下水位,保持并提高月牙泉的水位。这一工程已于2008年5月完工,月牙泉水位得到稳定并逐步提升。

 随着甘肃敦煌月牙泉应急治理工程部分投入使用,月牙泉水位不断回升。敦煌月牙泉再生“子泉”,出现“三泉相依” 奇观。

 形状酷似一弯新月的月牙泉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南5公里处,因千百年不变的“沙水共存、山泉共生”的自然奇观而成为国内著名的风景名胜。

 在经过几年的应急治理之后,“沙漠绿洲”敦煌市著名的景点月牙泉水位严重下降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并已经有所回升。08年月牙泉水域面积重新扩至11亩,水位已累计上升了06米。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是戈壁大漠的两大自然奇观,以独特的山泉共处、沙水共生的自然景观闻名于世,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月牙泉的形成

  本报兰州11月22日电 千古奇观月牙泉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它会不会消失?怎样抢救?这一个个谜,经原地矿部并委托兰州水文地质中心组织...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