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一口会“喷火”的古井,专家发现了哪些秘密?
王昌龄在《春宫曲》中提到:“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那口水井旁边的桃花昨天已经谢了好多,零零洒洒的洒在水井旁边真美。那口水井上方的天空有一轮明月挂在天上,给人一种淡雅悠闲的感觉。其实在古代人生活中,古井之所以离不开人们的生活,主要是因为人们打水需要用到井,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一些水井可能并不仅仅只是用于开采水源,还有很多考古价值。
公元前3000多年前,人类还处于原始文明时期,中国历史上的河姆渡文化就已经开始慢慢的出现了水井文化。那时,人们就已经不再拘泥于生活在河流附近,而是会在一些聚落群中打一些水井,来支持人类的生活。然而这些水井也并不会像古代时期和现代时期水井那么完善,最多会像一些水坑,再将水坑附近填满一些石头,也就形成了水井文化的雏形。
后来人类文明又从远古时期过渡到封建奴隶主社会,这时候水井制度也变得越来越完善,水井的深度也会越来越深。比如在中国新疆,古代人们就建造了坎儿井工程,很巧妙的运用我国边疆的地理条件解决了部分地区的干旱情况,而坎儿井工程直到现在也依旧造福于中国边疆的百姓生活。
1970年左右,苏联怪井的新闻顿时也引起了了全球观众的瞩目,原来在苏联出现了一口井的深度可以超过13,000米,并且时常会发出一些奇怪的声音,即便是站在陆地上的人们,也可以经常听到这些奇怪的声音,甚至会偶尔出现一些不曾见过的动物,活跃在这口怪井的附近。
1973年苏联科学家指出,这口怪井是目前为止人类发现的世界上最深的一口井。但是中国其实也出现过一口怪景,但是它的怪异并不是深度问题,而是这口井会莫名其妙的喷火,并且还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2002年,中国湖南考古学家组织发表了一则官方消息,在这则消息当中提出中国湖南境内出现了一口战国古井。原来从1995年之后,人们陆续开采了很多地方。
一个叫做里耶镇的古村落,原本并没有引起很多人的注意,但是由于城市建设需要,所以当地的政府在这个古村落地区进行开采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口怪井。但是当时并没有人将这一消息上报到当地有关组织,反而是在近几年的开采过程中,陆续发现了这口井附近有不少中国古代的陶器和铜器。
2002年6月,中国湖南考古组织在利用了三年的考古时间之后,研究得出这口古井附近的出土文物大多都可以追逐到中国战国时期,在这口古井的附近,还有一系列战国时期的古墓葬文化,所以经过当地的文物保护之后,中国湖南省对于这一地区的文物保护也加重了力度,建筑公司也并没有将自己的挖掘机开到这里进行城市规划,所以也逐渐建立起了文物保护区。
2003年,考古人员继续对这口古井进行研究的时候,人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由于考古人员越深入这口古井,这和古井的反应反而越来越大。有时候这口古井里面总是一股臭气喷涌而出,而且会在臭气释放的同时燃烧起一股明蓝色的火焰。当时有很多考古学家猜测,这是因为这口古井的井底下有太多可以燃烧的物质,所以在经过长时间的掩埋过程中,这些物质早已发酵腐烂,所以才会产生一系列刺激性气味,甚至会在高温情况下燃烧。
带着想要解开谜底的心思,考古学家慢慢向这口井的井底开采过去。直到2002年的8月份,这口古井的井底世界才真相大白,原来这口古井下面有超过3万册竹简。战国时期,由于人们还没有正式推广纸张的使用,所以竹简在封建社会之前广受推崇,而这些竹简中所使用的小篆,也是秦朝时期最为流行的文字语言。
而在这些超过3万册的竹简当中所记录的内容,大致是讲述关于秦朝和秦朝之前的一系列历史,内容主要是围绕着地方郡县的文化。现代人们对于竹简可能并没有深厚的感情,其实在西汉时期人们改良了造纸术之后,纸张的运用的确优化了人们书写时候的便利,但是竹简在汉朝之前的确是最为主要的书写工具,其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都极其深厚。
公元279年,晋朝人在魏镶王的陵墓中发掘了一系列带有竹简文化的书籍装帧。1953年7月,湖南长沙天湖古墓又出又被考古出了竹简超过42只。1957年河南信阳楚墓出土的竹简就多达800多片,然而这些竹简文化却是零星散乱的状态,但是竹简上的文字依然清晰地反映着楚国时期的文化。
这对于后期的历史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972年山东又发现了《孙膑兵法》在竹简上记录的内容,这一历史文化的考古发现对于后代人研究古代人军事战略以及军事智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994年5月上海博物馆又从国内外收回了大约1200多枚楚国时期的竹简,这些竹简中所蕴含的文字文化、时代气息对于当时的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也很高。
而在2008年7月,从清华大学毕业的学生赵伟国也向自己的母校清华大学捐赠了大约2500枚战国时期的竹简,这一竹简对于一直专注于文科研究的清华大学有着至关重要的教育意义。竹简虽然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的地位慢慢的被纸张所替代,但是竹简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智慧的凝结有着超高研究价值,而在现代社会中竹简的教育意义和历史研究以及收藏价值等各方面,都无法被纸张所取代。
所以湖南的这口古井虽然当时被称之为怪井,好在考古学家没有放弃对这口古井的挖掘和研究,所以才使得这珍贵的3万册竹简得以见天日,为后代人研究竹简文化,起到了更润滑的作用。
“南有兵马俑,北有里耶秦简”,说到兵马俑,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说到里耶秦简,大多数人听都没有听过,这批秦简分别是2002年和2005年先后在湖南省龙山县里耶古城出土的,一共有36万多枚。
秦朝,是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但秦朝仅仅在历史当中统一了15年,关于秦朝的历史也是少有记载,而这些秦简不仅仅填充了秦朝的那段历史,更是推翻了正史当中记载的相关历史。
龙山县位于武陵山脉西侧,地处湖南、湖北、重庆三省交界处,里耶古城在古时就属于“武陵蛮”的势力范围,由于交通不便,这里一直得不到管辖,但也正因为如此,这批秦简才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在里耶古城最为出名的就是古城墙,城墙高2米,底部厚24米,墙面都是用大卵石垒砌,该城墙在战国时期就已经修建,历经楚、秦两代,至于秦简,是出土于一口古井,考古专家称它为“中华第一井”。
古井深1428米,井面距地表面3米,它是用43层套榫的木板叠砌起来的,井壁间隙中填有青膏泥,井底是鹅卵石,这种结构在秦井当中也是极为罕见,2002年6月3日在井中发现第一枚秦简起,此后一共发现了3万多枚,有20万多字的记载,那么这批秦简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呢?
在湘西的传说当中,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有两位老人不堪那些珍贵的书被烧毁,就连夜让学生抄录文本,并且两人带着秦简一路逃亡,在沅陵西北15公里,有一座二酉山,山腰的绝壁处,有一个洞口,两位老人藏在了洞中。
于是就有了“书通二酉,学富五车”这句成语,但在山中并没有发现什么书籍,而是古井出现了,或许在人们口口相传下,为了保护秦简就改变了地点,那口山洞或许就是指古井。
这批秦简大部分文字都属于秦隶,里面包含了各种各样的记载,最完整的乘法口诀表,这张乘法口诀跟现代乘法口诀十分相似,这也说明我国发明乘法口诀比西方还要早上600多年。
而在秦简中还有一句“迁陵以邮发洞庭”,这句话的意思是“迁陵县的邮件是发往洞庭郡的”,但是在西汉司马迁的《史记·秦皇本纪》记载秦始皇统一天下分36郡,但其中并没有洞庭郡,短短七个字就推翻了2000年正史记载。
这批秦简当中有着许多可以考究的地方,若它记载的都是真的,那么《史记》的真实性就值得怀疑了。
古井贡酒酿造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宋至清
“古井贡酒酿造遗址”主体由明清窖池群、明清酿酒遗址及两口魏、宋古井构成。它们是古井酿酒文化的核心文化支撑。省文物专家认为“古井贡酒酿造遗址”是一处全面展现传统酿酒工艺流程的手工业设施遗址。明代窖池及部分古井、炉灶、晾堂、蒸馏设施等酿酒设施及作坊遗址,出土百余件碗、盏、盘、杯、缸等-用具,时间跨度宋至今,再现了苏鲁豫皖地区传统酿酒工艺全过程,体现中原地区及中国东部深厚酒文化,是该区域传统酿酒技艺重要实物见证。
明清酿酒遗址:与明代酒窖池群相邻。2009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遗址面积76平方米。由上至下,文化层堆积达6层。在第⑤、⑥层出土瓷碗、瓷碟、瓷盘、小口罐等器物为明中期器物;在③、④层出土的青花瓷碗、瓷盘、瓷碟等器物有明晚期特征;②层为晚清时代地层。自下而上,相关出土器物表明,在明代酒窖池群范围内,从宋代以来就有酿酒活动存在。
宋代古井:1口,在古井股份有限公司南厂区,1992年厂区基本建设中发现,同年亳州市博物馆对此开展抢救性清理发掘。井口距地表4_8米,井口呈圆形,直径0_614米,井深4_2米,井水在井口0_5米以下。井为砖砌结构(砖长29厘米,宽14厘米,
厚5厘米),井壁为立砖平砌,平砌5层,再立砌1层,底盘两层砖平砌,井底无砖。
明代古井:1口,在古井股份有限公司北厂区。此井系20世纪50年代末发现,为砖砌井,井口直径0_6米,井深27米,井身下部大于井口,井水清冽甘爽。
古井贡酒酿造遗址较全面展现了苏鲁豫皖地区传统酿酒工艺流程,集酿酒窖池、明清酿酒遗址、酿酒用水设施于一体,布局合理,工艺完备。在该遗址范围内相继出土宋、元、明、清时期酿酒设施,为研究苏鲁豫皖地区酿酒历史及其工艺提供了实物证据。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北院井。
保护范围:以古井为基点,东13米,西11米,南5米,北2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西、北各5米,南10米。
(2)南院井及窖池。
保护范围:以窖池为基点,东20米,南40米,西40米,北5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5米,南6米,西8米,北10米。
2021年3月,我国考古又出重大发现,在山西阳泉市区洪城北路东侧、距平坦垴战国古城北墙570米处,发现了一口目前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战国水井。
要说古井并不稀奇,我国发现了数不清的古井,无论是史前时期的,还是先秦时期的,基本上历朝历代的古井都有发现。但是这次发现了阳泉这口古井,较以前发现的古井,规模最大,保存也最完好。更稀奇的是这个古井的结构,平常的古井,圆形居多,还有方形,但这口古井是九边形。另外,以前发现的古井,有的是石制的,也有陶制的。但这次阳泉这口古井是榫卯木构造的,十分罕见。
我们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产生活必要的元素。从古至今,人们对水源进行开发与利用。比较有名的就是大禹治水,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井”是我国古代社会中,是必不可少的汲水文化源泉。在任何社会,任何时期人们都要饮水。最早时期人们想要饮水,会直饮江河、湖泊、溪流中的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凿井取水,已经成为人类汲取水源的一种基本方式。水井在不仅能够满意人们生存的基本条件,还在农业灌溉、生活用水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我们都知道“井底之蛙”这个寓言故事, 这些都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的“井”文化,我认为,这次考古的发现,有助于推动我们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古人的生存离不开水资源,所以古人多傍水而居,以便利用天然的水源,所以水源附近都有人类活动的踪迹。后来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慢慢发现,井水不仅不容易枯竭,而且干净卫生,自从人们有了水井,就扩大了人类生存的地方,不在拘泥与水源附近,有水井的地方,人类的生活会更加繁荣。通过阳泉这口古井,我们可以研究战国时期人们的生活情况。另外,通过对阳泉这口古井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了解古代人们的造井工艺,同时对木结构的研究也发挥着巨大作用。
湖南一口会“喷火”的古井,专家发现了哪些秘密?
本文2023-10-06 20:37:4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4907.html